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1

《奇謀孔明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 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 理念。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落實的不盡如人意,現總結得失如下:《用奇謀孔明借箭》教學反思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教 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良好的民主夥伴關係,才 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 悦,而我並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 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 度 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 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 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 品 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 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麼不對?”那樣, 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通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 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2

《奇謀孔明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 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 理念。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落實的不盡如人意,現總結得失如下:《用奇謀孔明借箭》教學反思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教 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良好的民主夥伴關係,才 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 悦,而我並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 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 度 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 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 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 品 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 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麼不對?”那樣, 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通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 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3

最初選這首詩來上示範課,我的心裏是直打鼓的。古代詩歌怎樣教?我想很多一線的老師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從應試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只要求會背 會默則已,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是《錢塘湖春行》這樣一首經典的七言律詩,如果想讓從字詞、意藴、情感等等角度引導學生去細細品悟的話,一節課四十五分鐘還 遠遠不夠。如何在四十五分鐘內引領學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筆下錢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領學生體味到詩人內心的情愫,這是我在備課中首先考慮的因素。

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品讀詩歌音律之美,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並能當堂背誦全詩。而把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做為教學的重點來處理。從上完這堂課之後的反饋來看,我的這個教學目標還是基本完成了。

楊特説過:教師要用睿智的課堂謀略和手段吸引學生,這是引領學親近詩歌的有效途徑。於是我在課堂幾個環節的處理上還是下了一定的功夫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 效果。首先在課堂的導入環節我僅用了一分鐘左右的時間有這樣的語句“大家一定很好奇今天老師會帶給大家一段怎樣的語文之旅呢?那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插上想 像的翅膀隨着老師的聲音一起開始我們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的旅程吧。”簡潔明瞭而富有詩意帶學生們進入情境。而接下來的環節處理上我先是教師自己範讀一遍這 首詩,但是不讀詩題從而讓學生去猜想,從而引出詩題。因為“聽”詩,不僅僅是聽覺方面的活動,而且是心靈感官的互動。這個“聽”字是想像的過程,是創造的 過程,還是一個“想詩的過程。因為大大地調到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於是在大致對錢塘湖及與錢塘湖相關名人名詩做了一個簡介之後,在學生沒有翻看書本, 沒有預習的前提下,我用教師範讀學生默寫的方式來糾正學生易錯易混的字。從而引出學生對詩中關鍵字詞的品析。應該説這個環節的處理也着一定的新意,由學生 提出問題,以學定教,而不是讓課堂跟着既定的教案走。

楊特在她的《引領學生親近現代詩歌》中説到:“詩歌是人類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 的靈光閃現。教師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感悟能力、審美體驗,還要用研究的眼光解讀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在詩的世界裏體驗、 薰陶……”她還説到:“詩歌是用語言搭建的房子,讓靈魂在裏面居住。詩歌中對情感的表現是最為重要的,但最終還要回歸到語言上。學習語言,理解作品的詩 意,教師要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所以最後在引導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上,我選擇仍然是走進文本,採用了比較法,將本詩的頷聯、頸聯去掉,把七言律詩變 成七言絕句,問學生這樣的修改好不好。然後就引導學生細細地去品讀這兩聯的“幾處”、“誰家”、“爭”、“啄”等關鍵字詞。應該説還是基本契合了走進文本 的精神。

在反思本課的一些亮點之後,我更看到的這節課的缺憾。

一、部分教學環節的設置有頭無尾。第一環節以默寫來糾錯這種設計較新穎,但是卻缺少了學生展示的環節,而是自己包辦代替將易錯的字加以提煉。如果此時教者能夠在進行調查學生默寫正確率之後,讓錯誤率較高的學生上黑板來展示效果會更好。從而才能達到糾錯的效果。

二、作者介紹這一環節的插入是一敗筆,我不應該放在糾錯環節之後,而是應該放在教師第一次範讀之後,在介紹杭州的“風流太守”之一的蘇軾之後就順理成章地引出白居易的其人其事。

三、關於詩歌朗讀的指導上,所教授的方法導致學生朗讀機械化了。因此在指導朗讀方法上是否還需要教授學生如何劃分節秦,如何停頓。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實通過這節課的實踐來看,在正確引導學生去品析語言和品味詩人的感情之後,學生自能體會出詩歌的音律美。此外,在朗讀活動方面,學生的齊讀過多,缺乏太 多的變化。所以,在以後的朗讀活動中除了齊讀、男、女生讀、個人讀之外,還可以進行另樣的組合,比如説戴眼鏡的同學讀、系白鞋帶的同學讀,還可以是短頭髮 或是扎辮子的同學讀……另外,在做教師示範朗讀的時候應該選取一着合宜的音樂,這樣更能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四、楊特説:“詩歌就像一 幅國畫,它是留白的。”同樣,語文課堂也應該是留白的藝術。這堂課,做為教師的講授還是過多,留給學生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則相對少了。比如説最後一個品析詞 語進而品味作者感情的環節上,如果我只是示範性地指出“幾處”這個詞的妙處何在,剩下的就交給學生去討論,去品讀,效果會更好。這才是真正的讓學生走進文 本。

《錢塘湖春行》這一堂課雖然有一定的亮點,同時也充滿了缺憾。其實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不管怎樣,我理想中的課堂是審美的課堂,詩意的課堂。這是我的追求目標.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4

《烏鴉喝水》這則寓言的教學,我已觀摩過許多次,早已爛熟於心。但這一次,我卻有了意外的收穫……

通過教師啟發,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烏鴉真聰明,通過投石子,終於喝到了水的共識!唯有一位學生提出了異議——烏鴉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個胖胖的小男生,稚氣的臉上滿是執着。一語驚人,聽課的教師都低聲交談起來。執教者有些驚慌失措,“你為何這樣説?”她追問。“因為石子會把水淹沒!”孩子忽閃着大眼睛。教室內靜得出奇,我也是滿腹狐疑。“石子怎麼會淹沒水呢?連常識都不知道,以後回答問題前一定要多動腦筋,希望小朋友們也要注意!”執教者顯然有些發怒了。在學生們的齊聲“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喪的神色中透出一絲不服。

課後,我獨自找到了他,向他請教“烏鴉為何不一定喝到水?”開始他十分膽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經我再三鼓勵,他終於道出了原委。“昨天我和康康玩過了,他的瓶裏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後,水滿到了瓶口;我的瓶裏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而書中只説瓶裏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真聰明!”我摸着他圓圓的小腦袋,由衷地讚道,“今天你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孩子終於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説“烏鴉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確,但它卻充分表現了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更是一種求實的科學品質。不正是由於這種精神、這種品質,才有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真理嗎?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沒了!”卻被老師視為不知常識,還成了教育其他學生的反面素材。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見解就這樣被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許就會夭折在課堂這個搖籃裏!教學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聖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以上教學中,倘若教師能尊重學生的觀點,耐心地聆聽學生的見解,並肯定“烏鴉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確性,對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和求實的科學品質作出讚賞,那麼,教學的意義也許就超出了烏鴉能否喝到水的問題了……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給學生一點“陽光”吧!讓祖國的未來“燦爛”地成長!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5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應體現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自學是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讓他們在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中發現新知,探究新知並掌握新知,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為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實現了自主學習,並讓學生在彙報中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維的靈感得到迸發,也完成了知識的傳授。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説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是很深刻。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6

《別緻的小花瓶》屬於陶藝系列中的一課。陶藝造型方法多種多樣,本課的設課目的,在於啟發學生學習盤泥條的方法及手捏成型法,並學以致用,來美化我們的生活。學習的重點是手捏成型法,盤泥條成型法,泥板成型法,並嘗試製作一個別致的小花瓶。花瓶的造型設計、重心掌握是難點。

首先出示泥玩具、白陶鬹、彩陶船型壺的圖片,讓同學們發現他們的製作材料是泥,然後交流這幾件藝術品最吸引你的地方,以及你對它們的瞭解。在這個環節中,同學們分析陶泥藝術品獨特的造型,交流自己查到的關於陶藝的歷史、發展、製作方法等資料。使學生們瞭解陶藝文化,增加對陶藝的熱愛。接下來是本節課的重難點,通過小組交流討論,教師示範演示,作品欣賞等多種形式,來設計別緻的花瓶並學習製作和裝飾的方法。學生們通過學習得出,新穎獨特的造型,點線面等不同的裝飾能讓花瓶別緻、美觀;同時,發現了盤泥條成型,手捏成型的製作方法及刻畫、按壓的裝飾方法。由我給大家補充介紹並示範了泥板成型的方法。最後,小組合作,設計製作一件別緻的小花瓶並介紹自己的作品。

在製作時,學生們小組內共同商量用什麼方法制作,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新穎別緻;分工合作,有的製作瓶底,有的製作瓶身、有的製作裝飾,或者有的搓泥條,有的盤,有條不紊,配合默契。在展示學生作品時,我用相機把學生的作品拍下來,傳到電腦上,放大了學生的作品,使大家更清楚的欣賞作品,也防止了作品在移動的過程中損壞。

整節課比較順利的結束了,美中不足,由於學生們對陶泥製作太感興趣但不熟悉,小組合作效率偏慢等原因,在製作時用了過長的時間,以至於下課鈴還沒製作評價完畢,不得不拖堂了。也因為學生的製作熱情太高,太過興奮,顯得課堂紀律很亂。在今後的教學中,得訓練小組有效合作,同時嚴抓課堂紀律,使學生們在寧靜中收穫更多。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7

《乘火車》一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乘法這一單元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是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它是在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本節課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計算方法,在讓學生髮現本節主計算與上節有什麼不同時,通過計算的比較,很多學生都發現了本節的進位和上節課不同的是連續的進位。當然,也有一小部分的孩子對算法的理解有困難,對於進位的數字沒有加上去,我利用學生講解,小組交流等方法幫助學困生更好地掌握。

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學習,體驗成功。在主動探究,學習新知層次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小組練、獨立練、分層練、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拓寬延伸,發展新知環節中教師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8

1、一般來説,我們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是這樣問學生:“規模宏大”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或者説你是怎樣理解“規模宏大”這個詞的?教學中,在學生説出“規模宏大”這個詞時,我隨口説出了“由‘規模宏大’這個詞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由於這個問題,學生不僅理解了詞語,而且激活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的學習狀態亢奮,我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更有效的理解詞語的方法,應當教會學生。於是,接下來我以同樣的問法引導學生理解了描寫慶雲寺和景物的其他詞語,在理解的過程中,學生還能聯繫前後內容相互解釋詞語,比如説到“二百多年”想到了“明代”等。這樣學生對整個一段的理解應該是非常深刻的。

2、抓住關鍵詞語感受這個一段的內容是我課前預設的,目的在於理解課文的同時能幫助學生積累一些詞語。由於這一段是課文的次要內容,課前也並未曾準備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但由於“由‘規模宏大’這個詞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的出現,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超出了我的預設,這才又生成了另一個水到渠成的環節——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有關的詞語和句子。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9

《檢閲》一課講述的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節來臨之際,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遊行檢閲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檢閲隊伍獲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閲讀中體會任務心理變化,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在講授這一課時,我抓住“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這兩句重點句,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討論:觀眾為什麼説這個小夥子?這些小夥子真棒!在交流的過程中,抓住文本的重點字詞去突破,如寫博萊克真棒,抓住“忘記自己在拄拐”、“緊跟”、“保持一致”、“睜着大眼睛”這些詞句,體會到一個殘疾孩子博萊克走得非常投入,很有精神。再通過內容補白,想象博萊克為了這一刻,他曾經怎樣做?解決了課文學習的重點,學生比較順利地體悟到他的堅強、自信、勇敢。在體會這些小夥子真棒時,前後勾連,理解在作出決定前隊員們複雜矛盾的心理,感受隊員們美好的心靈。

為了讓學生理解博萊克的自強、自尊、自信這個教學難點,我尋找文中的空白點,讓孩子們展開合理的想象。然後我動情地説道:“一個殘疾人能夠走得和正常人一樣,他該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啊!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讀到這裏,我彷彿看到——”學生很多都理解成想象當時博萊克走過檢閲台的情景,這時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他們搶着説:博萊克摔倒了爬起來繼續練;博萊克練得都忘了吃飯;博萊克練得受了傷,但他仍然堅持練習;他一定想着要對得起大家的信任...孩子們已經完全理解了主人公的思想,老師便不需要再作什麼分析了。學生就這樣一步步真正理解博萊克的自信、堅強!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10

“老師覺得你長得一副誠實的樣子,你能讀讀這句話嗎?我發現一個小男孩表情嚴肅地坐在那裏。“我了孃的話,沒有理會大毛。”“你讀的真不錯,讓我聽出了你的誠實與正直,你能再讀一遍嗎?”他認真地點點頭。“很好,你是一個誠實和正直的人嗎?面對蠱惑你會怎麼做?”“我是一個誠實的孩子,我不會做。”他拿着話筒認真地説了一遍。“了不起,你能當做全場這麼多人的面大聲説一遍嗎?”他清了清嗓子大聲地説:“我是一個誠實的孩子!”當他説完的時候,底下聽課的老師們給與了熱烈的掌聲。我請他坐下去,我知道在這個孩子的心中,他已經懂得了人生的開關怎麼去操控了,按好人生的開關需要我們內心的那份力量。課堂上我的每一句評價的話,都想給學生他一份力量一份鼓舞,課堂上我也努力地嘗試着。正如姜寧老師評價的:“老師的評價語言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既有鼓勵的,又有針對問題巧妙提出建議的,形式多樣語言豐富。”也許我沒有做得這麼好,但是我在極力地實踐着。

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從來就不是割裂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之間交融促進,螺旋上升的。如何落實這一點呢?學習了大毛對我説的話之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大毛的話對我來説是什麼呢?”“我覺得是誘惑。”“你説的很對,能用文中的一個詞嗎?和誘惑的意思差不多。”“是蠱惑。”“很好啊,老師把它寫到黑板上。”我拿起粉筆在黑板上書寫,“誒,這個蠱怎麼寫啊?有誰能提醒我一下。”“上面試個蟲,下面是器皿的皿。”班上的同學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起來。“很好,那你們知道蠱是什麼意思嗎?”我轉頭問學生們。這個時候學生有點迷惑了,我笑着説:“大家剛才説的很對,把蟲子放到器皿裏。古時候人們把許多毒蟲子放在一個器皿裏讓他們互相撕咬,最後沒死的就是蠱,可想而知是多麼毒了吧,你們知道這蠱惑的厲害了吧。”學生們聽了點點頭。“孩子們,大毛的話對於我來説不僅是誘惑,更是什麼?”“蠱惑”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隨後請大家再讀讀大毛説的那幾句話,再體會別人華麗的“勸告”有時是蠱惑,是危險的。“那面對這樣的蠱惑,作者是怎麼樣對待的呢?他心裏怎麼想的呢……

課結束了,永遠沒有完美的課,課堂上留下歡聲笑語的同時也留下許多的遺憾。這節課希望給老師們能留下一些思考和印象是我的期望,更是我的目的之所在。對於語文教學,我也會一直思索下去,努力做一個勤奮的行者。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11

《明天更輝煌》這是一首篇幅較長的現代詩,詩分三節,分別寫出香港淪為殖民地時炎黃子孫悲痛的離別情;香港人民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順利迴歸舉國歡慶;順利迴歸舉國歡騰,充滿期待與祝福的激動心情。我在學生沒有做好蒐集材料的情況下,簡單給他們介紹了香港的一些情況後便直接切入主題,引領學生分節閲讀詩歌。在閲讀過程中我邊穿插介紹有關香港的歷史背景和重要歷史事件,我發現這種教學方法吃力不討好。我高估了學生們對香港歷史的認識,他們的信息來源只是一些影視資料,對香港這個繁榮的都市的過去沒有一個正確的瞭解,但是他們又對這被稱為“東方之珠”的世界名城充滿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浪費了太多的時間,而且沒有給學生一個系統的較準確的歷史印象。

所以我想,在教學這篇文章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最後是利用電化教學設備,先讓學生把香港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做個大致的系統的準確的瞭解。讓學生先感受這一百對年來香港人民所經歷的滄桑變化,也瞭解中國政府為香港迴歸付出多少努力。要先激發學生的歷史的榮辱感和愛國情懷,為教學內容打下知識基礎和感情基礎,這樣再來學習詩歌的內容,學生學起來就會更加流暢,更加深入了。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12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按照“夕陽西斜——下沉——躲到西山背後”的順序,創設情境,和學生一起走進課文,讓心靈穿梭於在美麗的畫面和優美的語言文字之間,孩子們用眼睛去觀察夕陽,用大腦去想象夕陽西下的美景,讓他們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感受夕陽的神奇魅力,深入體會夕陽慢慢下沉時的變化和不同的美,一起領略大自然的美麗風光。

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了太陽西斜的景象,我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詞句體味“刺眼的光芒”,啟發學生與中午時太陽的光芒相比較來領會。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連綿起伏”的含義,我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孩子深入感知、體會西山的連綿起伏。我還帶領學生用手指比畫羣山“連綿起伏”的樣子,使動手、動口、動腦結合起來,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直觀的形象,也同時體會了西山日落的壯麗景觀。

課文第三、四段重點體會太陽下沉時自身及其周圍雲朵色彩的變化並感受夕陽落山後留在天邊的霞光的“燦爛”景象。我先讓學生自學文本,有選擇性地品悟語句,通過課件展現落日的景觀,進一步將課文中的優美詞句和直觀影像結合起來,採用多種方式感受到晚霞的多彩、霞光的燦爛,感悟夕陽的美。並通過進一步朗讀、體驗,深入感受夕陽的美麗。

我認為本課有特色的一個方面是利用簡筆畫來理解課文內容,這樣能使學生對夕陽西下的過程變得更形象、易懂。

其次,多媒體的適當使用,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利用課件表現夕陽落山全程中太陽位置、顏色的變化以及周圍事物的變化。調動學生觀察,引導學生感悟,並用自己語言的表述,這一過程既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語言能力,同時也使“夕陽西斜——下沉——落山”的過程,由文字轉變成圖像,由抽象轉變為直觀,留在學生的腦海裏。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體驗情感的重要手段,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使他們能更真切地感受課文中所藴涵的感情。在指導學生朗讀《夕陽真美》一課時,我根據課文內容和教學過程的需要,採用了個別朗讀、集體朗讀、分角色朗讀,或讀句,或讀段,或讀全文等多種朗讀形式,並且注重讀前指導與讀後品評,努力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品評中進行情感的體驗和薰陶。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連綿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陽的餘輝,顯得十分壯麗”,句子看來平淡,但用詞傳神,含義也深。我先讓學生自己理解“連綿起伏、壯麗”這些詞的字面含義,然後聯繫生活經驗和所學過的知識進行品詞析句,體會文中所描述的夕陽下山時周圍景色的美,那種動態、顏色變化的美,在指導朗讀時自然而然地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嚮往。

這節課還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習”。比如在背誦第2、3、4自然段時,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自然段背給大家聽,並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來背誦,學生於是學得更加主動,讀得更加投入了。在背誦課文時配合課件出示的三副圖,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背誦自然、流暢而不費力,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從學生一個個聲情並貌的神態中,我感受到他們的確被這麼美的夕陽所吸引了。

在教學中,覺得有以下幾點不足的地方:

1、教師的過渡語言不夠優美,這是篇美文,教師的語言如果也能夠更富有詩情畫意就更能感染學生。

2、在指導朗讀方面,教師對於朗讀的指導還不到位,教師的評價語言過於單調,還沒有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

3、在課文剛開始讓學生自讀課文時,提出的自讀要求:太陽的位置和它的顏色有什麼變化?在太陽的映照下,景物又有什麼變化?可以一邊讀一邊把你找到的地方用筆圈圈劃劃。教師只是簡單地説了一遍,有的學生沒有聽清楚,顯得有些不知所措。教師其實可以在做課件的時候把這些要求打出來,上課時出示出來。

4、總結課文時,對課題“夕陽真美”挖掘得太深。沒有充分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其實只要點到為止。在這一環節花的時間比預期的多了些,以至於最後教學生字這一環節匆匆帶過。

一節課上下來,仔細琢磨有有特色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知道自己在教學的道路上要學的東西還很多,我將繼續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標。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13

《數松果》是北師大版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的第一課時。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 5 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並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採用了:

1 、情景教學法。首先讓學生在採松果的情景圖裏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進而激發學生解決“一共有多少個松果”數學問題的興趣。

2 、遊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國小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説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如在熟記口訣時採用了對口今、開火車、手指等遊戲,使學生樂記且又記得牢。

3 、以探究式的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這節課的教學,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5 的乘法口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對 5 的乘法口訣算式的比較觀察,培養了學生初步的函數思考能力;通過對情景圖的提問題與解答,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挑戰自我”題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等等。

在這節課中,我還充分利用即時評價,關注第一個學生的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同時也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地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讓學生學的開心,學的輕鬆。如果在學生列舉“生活中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多花一點時間會更好。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14

帶着問題去預習,學生學習語文有了目標,讀起來更專注,而不會盲目;小組內更討論激烈,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了課堂;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聽眾,而是課堂的主體。許多學生嘗試自己去探究問題,找出答案,因而學習語文有了成就感願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師也不用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是走進學生,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還可以瞭解學生的疑難,便於針對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組討論後的課堂交流中,學生表現積極踴躍,問題的答案不是教師講出來,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卻是他們獨立解決的。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就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

當然,由於初次嘗試這種先學後教的模式,難免還有一些不足,如課堂討論如何更能集中學生的熱情,如何使討論更節約時間等等,而這正是我們在今後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的。

孔明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的重點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減法意義的理解,能看圖列出正確的減法算式且能表達圖意。

一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很不夠,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看圖表達圖意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多説多練,首先仔細觀察,看懂圖意,讀懂圖中的文字,再根據問題進行列式。

但有些學生仍出現用加法算式來解答,主要是受圖中條件的影響,因為男生的人數,女生的人數,以及一共的人數題目都告訴了我們,有些學生認為把男生和女生合起來一共有6人,列成了加法算式,而忽視了問題所在。關鍵在於要根據問題合理選擇條件,題目問的是女生有幾人,從一共的6人中去掉男生的4人就是女生的人數,應該用減法算。

提高學生的看圖讀題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題解題的習慣。能訓練學生的有序思維,為今後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打下較好的基礎。但在實際課堂中,仍然發現學生的差異較大,有些學生不願意説圖意,不喜歡錶達。

針對這一情況,我想以後教學中練習的形式還可以再多樣些,給學生再多一些時間和指導,讓學生再充分的表達他對圖意的理解,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訓練才能更加紮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