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種到界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1

1. 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是否樂於與人合作,願意與人交流;是否樂於思考,具有學習生物的興趣。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精選16篇)

2. 評價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髮現並提出生物問題的能力;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應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評價主體和方式的多樣化:例如:在本課學生自學反饋的環節中,分為搶答和課堂小測試兩部分,其中課堂小測試部分引導學生進行互評,體現評價主體和方式的多樣化。

在設計本節課的過程中,重點放在讓學生了解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單位及分類的依據和意義。通過設置遊戲情景,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激發出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再通過搶答題和課堂小測試,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的競爭意識和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

總之,我在整個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始終以“啟發學生,挖掘學生潛力,讓他們展開聯想的思 維,培養其能力”為主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2

一.巧複習、導入新課

對於本節課的導課,我着實費了一番心思,起初我想用“撲克牌遊戲”,讓學生體會分類的重要性,細想一下和後邊的學習聯繫不大,後來又想了幾個導課的方法,都在萌芽狀態就被自己推翻了,最終決定複習提問:將鯊魚、蜜蜂、馬、蚯蚓進行分類,既複習了上節課動物分類知識,通過它來了解上節課的動物分類知識掌握的情況,又可以通過它導入新課,“馬”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名稱呢?“馬”是一個“物種”即屬於“種”這個分類單位,鯊魚、蜜蜂、馬、蚯蚓同屬於動物界,進而導入新課“從種到界”。

二.妙聯繫、構建新知

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包括界、門、綱、目、科、屬、種。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這七個等級單位的大小順序。我首先利用新生入學要建立學籍表入手,建立學籍時,按省、市、區、學校、年部、班級、姓名這樣幾個分類單位,幫助學生理解分類單位的大小關係,然後在後邊教學選用了兩位同學:任雨雯和姜悦,她們同是十四班的學生,那麼她們就是同省、市、區、學校、年部、,引申到生物分類單位即若某一分類單位相同,則比它大的分類單位一定都相同,比它小得分類單位不一定相同,學生很容易理解了這個難點。

三. 找契機、促進生成

在四班試講時,我提問:“馬有幾個蹄?”,我本想讓學生回答:“一個”,結果讓我意想不到的時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四個”,我一想也對,我想讓學生了解的是每個足前端有一個蹄,“1”是奇數,所以是奇蹄目,結果適得其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又想到用人的腳趾甲作比,人有五趾,趾端有趾甲,馬有一趾,趾端有蹄,可感覺學生理解得還不是很到位,後來我想到了豬蹄,我上網搜索並精選了“牛蹄”“豬蹄”圖片,尤其是“豬蹄數”“牛蹄數”特別清晰的圖片和“馬蹄”、“犀牛蹄”作比較,“豬蹄數’4個,“牛蹄數”2個,2、4是偶數,所以是偶蹄目。“馬蹄數” 1個、“犀牛蹄” 3個,1、3是奇數,所以是奇蹄目。很容易突破了難點。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3

《從種到界》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中的一節內容。是在上一節“嘗次對生物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對分類知識進一步的學習。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説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課文以大量的圖片展示為主,讓學生從這些圖片中體會或概括出不同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徵和怎樣利用這些共同特徵來確定分類等級。這給教學帶來了一個難點:如何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課本,比較各種動物形態結構之間的差異,體驗生物分類的方法,瞭解分類的意義?為此,我設計了一個以“撲克牌進行分類遊戲”為主線的課堂教學方案。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根據要求做遊戲。

將一副撲克按照紅色、黑色分開;按照桃花、梅花、方塊、紅心分開;然後,再按照紅桃、黑桃分開。學生做完遊戲後,小組討論,歸納分類的依據,瞭解分類的等級不同,分類的結果就不同。相互交流,質疑解答。這一教學環節,不僅能使抽象的教學內容更加形象趣味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激發出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例如一系列問題串設計的巧妙性和評價學生的語言豐富性。在以後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進行改正。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4

1、學習簡單的繪畫技能。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教幼兒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小點表示花朵、小草、樹幹,用橫線表示棍子、繩子、欄杆等。在教學活動中,我先讓幼兒練習畫氣球、泡泡、太陽等。再逐步畫欄杆、格子布、房子,使幼兒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筆及對筆的控制力。

2、用兒歌、故事內容導入,調動幼兒對繪畫的積極性。

生動的兒歌、故事能夠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利用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歌、故事,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掌握。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5

我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噸的認識”是新課程第六冊的教學內容,而且“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遠的脱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1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1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我進行教學設計時思考的主要問題,也是這堂課的重點與難點。

知識與體驗共生 ,數學與生活同在。教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中也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例如:喝可樂,抱同桌等等,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從“量”和“形”兩方面轉換來感知一噸。

首先談談“量”這個方面是怎樣做的,“量”的轉換又分為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質量的轉換,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換算出一噸。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在現在的生活中極少見了,而且學生對100千克的質量也沒有感知。於是我將其換成現場抱同學的活動。抱一個同學,學生還比較輕鬆,再到抱兩個學生時,抱起來就覺得很困難,讓學生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後,再明確40個同學的重量才是1噸,可想而知1噸有多重了。

數量的轉換,例如談到幾乎能吃一輩子的20000只雞蛋的問題,從數量的多,吃的時間長兩方面來感知一噸雞蛋。其中也滲透了數感的培養,有效的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和估算能力。

再來説説“形”這個方面吧,在可樂引人的環節,我出示了擺得密密麻麻的500瓶可樂的形體,把學生嚇了一跳,這麼一大堆可樂怎麼能一下裝到肚子裏去呢?還出示了1缸的飲料,這些都從體積的角度,在視覺上給學生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我覺得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轉換,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噸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讓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學生在猜測、體驗、探究中生成噸的概念,這就是我這堂課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6

在上這節課以前,我自己先根據上下冊教材、網上的資料,對於星座的數量、名字、形狀、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關於星座的傳説的知識進行了梳理,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整理,使我也受益匪淺,真正的體會了教學相長的含義。

這節課的教學準備中我設計了有關春季星空的視頻,因此,我帶領孩子在多媒體教室完成了本課。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星座的前概念水平起點較低。主要表現在學生對星星比較陌生,如大熊座等比較有名的星座,只有極少數的學生知曉;對北斗七星比較陌生,大多數學生處於科普書中看過的介紹為主。幾乎沒有學生實地有目的的觀察過星空。對星空的印象膚淺,難以溝起學生對滿天繁星的美好回憶。因此在課的引入部分,儘管我設計了利用美麗的星空圖片導入,但效果總覺得欠佳。經調查,我認為這與現在的學生很難有機會與美麗的星空接觸有關。現在的孩子已經很少有機會在盛夏之夜露天野外納涼的時間,很少有在漆黑的夜空中走夜路的體驗,再加上現在的大氣污染特別嚴重,在晴朗的夜晚,也很少而且也很難欣賞到漆黑的夜空上閃爍着繁星的景象。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7

教學這一課,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比較、賞析《武陵春》與《望江南》;第二課時、第三課時:比較、賞析《江城子》、《漁家傲》和《破陣子》;改寫練習,深入理解,提高表達能力。

目前我與學生一起學習了兩課時,預定的任務已完成,學生表現得還不夠踴躍。

第一課時學生的課堂表現比較好,對於文本的解讀比較深刻,尤其是朗讀時情感的把握較之開學初有了明顯的進步(也許朗讀教學可以成為我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的突破口)。這節課上我設計了兩個環節:讀——品;提出了兩個問題:1、這兩首詞分別寫了什麼?請用一句話説出你的理解。提示:誰+幹什麼(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表達了什麼感情? 2、根據你對詞的品讀、理解,你認為這兩首詞中的哪一個女子的愁更深重些?為什麼?

起初學生很沉默,於是我將原定教學設計的第一步的“讀”改為了“聽”:我播放了李清照不同時期的三首詞《如夢令》(學生七年級學過)、《武陵春》、《醉花陰》(九年級上冊附錄:課外古詩詞)的朗讀錄音,要求學生在聽時注意朗讀者是怎麼讀出感情的,簡而言之就是注意語速、語調、語氣、停頓。聽完第一遍後我發現大多數學生的反應並不熱烈,於是我對李清照的三個創作階段及作品作了大致的介紹,分析了這三首詞中藴含的不同感情,並要求學生在聽第二遍時不僅要注意朗讀者是怎麼處理語速、語調、語氣、停頓的,而且要思考為什麼要這樣讀。聽第二遍時學生明顯更認真了,有的還拿出筆在書上圈點着,批註着。接着,我進行第二步:讀。我先讓學生兩人一組互相朗讀《望江南》和《武陵春》,並根據語速、語調、語氣、停頓四項互相評分。然後,我採取了齊讀、分組讀、個別讀、示範讀、評讀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讀。這一讀,課堂的氣氛明顯熱烈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更重要的是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接下來的第三步“品”,學生終於“動”了起來,雖然願意舉手發言的學生並不多,可是願意在小組內交流的學生明顯多了,這讓我看到了希望。更為難得的是學生在比較閲讀這兩首詞時,對於主人公的動作品析得比較準確。如:“倚”——有的説等的時間長,很累;有的説不僅是身體累,更重要 是心累了,因為很失望。“倦梳頭”——連梳粧打扮都沒有心思了,所以説很愁。“欲語淚先流”——還沒説就先哭了,表明她心裏都是不高興的事,一天到晚都想着這些愁事,所以情不自禁。我因勢利導:“表達人物的感情,動作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大家剛才的分析準確而全面,我非常佩服你們敏鋭的觀察力和理解力。我想請大家再想一想,表達感情除了可以通過動作以外,還可以通過什麼?”學生反應很快:“心理活動。”“環境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大家對於閲讀知識掌握得很全面,這表示大家以前的語文學習很認真。我相信有了這份認真,我們沒有做不到的。下面請大家從剛才這些方面再去體會主人公的感情,比較誰更愁一些。”接下來學生就從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和環境的描寫分析了人物的感情,最後一致得出結論:“李清照的愁更深重一些。”這個時候,我覺得可以對學生的思想進行薰陶了:“是的,同樣身為女子,李清照不僅愁自身命運的多舛,她更愁家鄉的淪陷,國家的滅亡,百姓的疾苦,所以她的愁很重,重得超越了時空,千古流傳。所以説,只看到自身悲苦的人讓人同情,而能夠推己及人,胸懷國家與百姓人讓人敬佩。”最後,全班同學再一次齊讀了這兩首詞,學生讀得蕩氣迴腸,尤其是“斜暉脈脈水悠悠”和“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讀得低迴婉轉,餘音裊裊。

第二課時,我也採用比較賞讀的方式同學生一起學習了《漁家傲》和《破陣子》。這一節課上,學生又歸於先前比較沉悶的狀態。我想原因有三:第一,我心太急了,又想保證教學進度,又希望學生自主、探究,要求太高了,使學生步子邁得太大了,一時達不到要求,產生了學習的失敗感;第二,我對於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還不夠具體,只給了他們方向,但沒有告訴他們具體路線,他們摸着石頭過河,自然費時費力;第三,很多學生已經習慣了“老師講,自己聽、抄”的教學模式,暫時還不不知道怎麼去自主探究。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8

在教學《aoouiu》一課時,本以為一堂課可以讓學生牢固掌握“ao ou iu”三個複韻母,但拼讀過程中才發現學生藉助課本插圖能夠認識“aoouiu”三個複韻母,一旦去掉插圖,學生分辨不清。很多學生把iu看成了ui,“iu”和“ui”不能正確區分。於是我隨即放棄了原先的預設方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紮紮實實地進行拼音教學。通過指名讀、齊讀、開火車朗讀等多種形式,先讓學生認清“ao ou iu”的字形,再觀察老師的發音口型,猜猜教師發的是哪個複韻母的音,猜對的就是教師的好朋友。這個遊戲,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非常的高,很興奮。還讓學生之間互猜,學生的興趣也非常濃厚。,為了區分“iu”和“ui”,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小遊戲:用學過的單韻母“i”、“u”自由組合,你會組合成哪些複韻母,請讀出來,並説説他們的區別。這個“找朋友”的遊戲孩子們挺感興趣,參與積極性很高,我還教給學生一首兒歌(“i在前u在後iu iu iu”,“u在前i在後ui ui”)識記“iu”和“ui”,所以再來區分“ui”和“iu”就容易得多了。雖然沒有按照預設方案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但通過本節課學生能紮紮實實的學好“ao iu ou”,還是比較有成就感的。

第二節課,我在檢查學生所學情況時,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掌握的超好。這節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學生學得開心,紮實,老師也輕鬆多了。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9

《爬天都峯》一課教學,有兩點我覺得很成功。

一、針對課題提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實踐證明,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學生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學生很樂意提問,並且一般問題都能在當時解決,這不僅鼓勵了愛提問題的同學,更激勵其他同學課前認真預習。重點問題是“他們是怎麼爬上天都峯的”,梳理出這個問題,作為重點進行學習討論。以學生問題定教學重點,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二是運用多讀多想,讀通課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突出了本單元訓練重點。如第二自然段教學,通過多種讀書方式,教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邊讀邊想象,從中體會到什麼,有什麼感受,再用畫一畫,評一評,讀一讀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感悟。對“小妹妹是怎樣爬上天都峯的”,啟發學生緊緊抓住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從抽象的“奮力”,到具體的“攀着鐵鏈上”“手腳並用向上爬”,再到“終於”包含的艱辛與喜悦,有詞句意思的理解與指導,有讀的訓練,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體驗的表達。課文沒有直接、明顯地寫老爺爺怎樣受小妹妹勇氣鼓舞,下決心爬上天都峯的,對他為什麼也能爬上天都峯的理解難以具體。這一環節教學,我採用靜心讀書、獨立想象、自由練説、表演讀等方式,藉助前面學習的方法和認識基礎,啟發學生聯繫天都峯的特點、老爺爺的年紀和話語來合理想象,既擴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具體理解了老爺爺的話的內涵,順利解答了問題,又較好展現了啟發想象這一“放”的教學環節,落實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培養,發展了語言。

但是由於我在課堂上過分投入,沒仔細看時間,因此有拖堂現象。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10

《永遠的一課》教學反思 本課是長春版教材國小語文第七冊第十一版塊《考驗》一組課文中的 第一課。課文講的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歐陽老師帶領同學們在 空曠的操場上經歷風雪考驗,站立五分鐘的事。這一課在同學的心目 中是”永遠的一課”。在教學本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課文內 容,向課文的主人公學習,從小磨鍊自己的品格,使自己勇敢的接受 考驗,獲得成功。 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充分預習

的基礎上進行的, 學生課上興趣很濃、 感悟很深。對作者表達的感情能有一定的感悟。當學生的情感已經被 激發起來時, 我應該抓住時機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去讀。 多讀、 讀透, 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昇華情感。這節語文課我十分注重 讓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和進行情感體驗, 尤其是語言文字的閲讀訓練 和思維訓練融為一體,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還有創 造性地想象、 創造性地朗讀, 做到了張弛有度、 收放自如, 有的放矢。 本節課為學生創設的這些“機會”,為學生創造性閲讀開闢一片“綠洲”。 學生擁有這片“綠洲”,自然就敢想、敢説、敢創造了,那麼,我們的 課堂教學也就自然“活”起來了。 我想一位老師在課堂上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 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可以適應社會,獨立生存的人?人生在世,都 要經歷一些考驗。經受住了考驗,我們才能逐漸走向成功。而《永遠 的一課》這篇文章不僅僅是讓孩子們印象深刻。也給作為老師的我以 深深的震撼。 教育是什麼?如果所有的老師都有把眼光放在學生是否

學會文化知識上,那麼我們的教育只能是重複着過去的老路,如何開 拓?如何創新?是我們作為教育人必須考慮的問題。 我想教育的關鍵 還是鍛鍊學生的品格,只有學會挑戰自我,磨勵自我,才會逐步走向 成功。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11

《小草和大樹》這篇課文,從課題表面來看,寫的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初讀課文後,便了解到課文寫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樹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義,學生只有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才能輕鬆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題。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呢?

課始,我板書課題,讓學生説説腦海中對小草和大樹的印象,使學生明白:小草是那麼的矮小柔弱,大樹是那麼的高大。文章是寫小草和大樹的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探討文章的內容。正確、流利地讀好課文很重要。接着,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的大意,瞭解文章的敍述順序。對六年級學生來説,默讀訓練很重要,並且默讀應有任務。而概括文章的大意也是必須訓練的一項重要能力。指名説,教師幫助修改,力求説得簡潔、清楚。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12

一、本設計緊扣第二學段目標要求,力求體現文本特點。

1.品詞析句,堅守語文教學本色。

針對文本特點,突出語言文字的教學。整體把握各板塊間的聯繫,通過朗讀賞析、比較品味、入境體味、文本補白等方法引導學生品詞酌句,習得語言,釀出原汁原味的本色語文課堂。

2.緊扣主線,恪守誠信文化之根。

從破題入手,緊扣“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一句,緊緊圍繞“小慶齡是怎樣遵守承諾的”這條主線,引導學生深入語言文字,在“充分地準備、倔強地留下、耐心地等待”的層層遞進中,逐漸被小慶齡“守信”的執着所感染,誠信的種子融入學生的心中。就是一道引起學生多元反應的問題,它帶動學生對課文作出了各自獨特的閲讀和思考。在教學中,我驚喜地看到學生自己品讀、揣摩、推敲課文的情景。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在閲讀教學中體現這個理念呢?我在本課做了一次嘗試。在初讀感知後,我提出了探究內容——小慶玲是怎樣遵守承諾的?學生通過分析品讀,合作探究,共同解決了這個問題,體會到了宋慶齡誠實、守信的高尚品質。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13

總體上説,這堂課還算是成功的,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夠完善,需要改進。

1、時間分佈還不夠科學。在品讀細節環節上,所用的時間稍微有點多,因為學生回答問題聲音太小,因而有時老師又重複説一遍。這樣既耽誤了時間,又顯得老師説的太多,所以在朗讀這個環節讀的太少,最後還有一個聽《鄉愁》的環節不得不刪掉,古詩部分本來是讓學生先説,然後展示,再齊讀一遍,但由於已經下課,所以齊讀也刪掉了。如果我再上這堂課應該説在時間的調控上將更為合理、有效。

2、對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地位開發不夠,對學生學習的方式的指導有待加強。課堂上,對學生不夠放心,仍是我講得多些,很多地方沒有放開讓學生自己主動去學習,學生的思維也還沒完全打開。學生學習的方式也很單一,儘管也有自主探究的方式的運用,但學生仍以回答問題為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沒落到實處。如果再有機會上這樣的課,我想我會更注重對學生學習方式的開發,更注重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時效性、主動性進行指導,真正貫徹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

透視本課教學,使我深刻認識到新課程教學不僅要求我們的教育教學需要新思想、新理念的支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現有的認知結構,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與現代教育技術,認真鑽研教材,充分領會教材編寫的精神,創造性開展,;更需要我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大膽付之於實踐,勇於嘗試,努力創設一個能促進學生學習,師生互學,和諧交流的平台,在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水平。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14

一、國中生物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説,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關於生物圈二號計劃,絕毒品時會讓學生觀看中國拒絕毒品的宣傳片等。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説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説,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三、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説,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並且作為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過演講比賽、寫保護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一些創新,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全面發展。

四、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為“興趣生活”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説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光對鼠婦的影響”時,學生提出疑問,為什麼平常在有陽光或是大白天時見不到鼠婦 由此提出問題:光對鼠婦有影響。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抓鼠婦,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經過反覆實驗,查閲資料,驗證了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這樣的教學既抓到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綴入一點文學味,讓“課本劇”化為“教育詩”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不閃耀着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輝,而且藴涵一定的科學道理。如在講到“動物的發育”時可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若根據所學的生物知識,可將其改為“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外還可引用成語、諺語來説明生物學道理。同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潛在的情感,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心理需求,能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讀書郎》我確定了“學生們唱的歌”為主線,從而選擇了《畢業歌》、《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充實到教學中,讓學生體會,感受不同時代學生唱的不同內容,知道音樂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由此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1、用輕鬆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清晰的吐字演唱《讀書郎》,表現其天真活潑的形象。

2、通過欣賞不同時代學生唱的歌,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

3、用已掌握的演唱形式表現《讀書郎》,增添學習的樂趣》教學重點是學唱《讀書郎》難點是演唱即輕快活潑又不本課的不足主要在於學生歌唱積極性的調動不夠。他們回答問題很積極,但在歌聲中缺乏了一點主動與激情,在難點解決中學生能在教師帶領下唱好每一句,可全曲連起來唱時缺點又重現,可見在學生的內心缺少一種歌唱的積極狀態,這種積極性要如何引導開發有待與大家的研究與探討 。

從種到界教學反思 篇16

《這個辦法好》講述了少年毛澤東與小夥伴們上山幹活時,指揮大家分工合作去放牛、砍柴、撿果子的故事。説明做什麼事都應當少花力氣幹出成績的道理。

本文生字較多,會寫的字 7個,我會認得字 14個,再加上是低年級學生。基於這兩個特點我儘量讓枯燥的識字教學“活”起來。

一堂課的成敗,關鍵在於孩子是否對這堂課感興趣,所以我以生字為主體,以多種遊戲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愉躍中學。

識字教學,我倡導在學文和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識字,以自學、合作學、個體檢查、遊戲等多種方法落實識字教學,鼓勵引導學生學會理解運用漢字、詞語。俗話説:不動筆墨不讀書。第一步,初讀課文時,學生邊讀邊圈畫出生字新詞,對生字新詞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第二步,讓學生自主認讀,加深記憶;第三步,採用小組合作做遊戲的方法鞏固記憶生字的音形;第四步,在自主識字的基礎上,教師檢查正音;第五步,利用擴詞、用詞語説話深化學習,達到識字、理解、運用的目標,為下一課時的寫字做好鋪墊。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緊扣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又能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表演能力、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學習課文時圍繞“誰想出的辦法?”“什麼好辦法?”“辦法好在哪裏?”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朗讀評悟課文,感悟辦法的妙處。

教學中,我還注重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拓展中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知道,我們平時進行值日時,也要注意和別人分工協作,這樣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值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