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反思總結(通用15篇)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1

兒子,這個字眼裏在媽媽的心裏是神聖的。可是,媽媽這個字眼,在兒子的心裏是怎樣的呢?我們感動於“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而大力讚頌母愛的時候,是否應該引導孩子們讀讀“黃香温席”、“卧冰求鯉”,這些頌揚子孫孝心的文章呢?《三個兒子》是一篇生動感人的生活故事。課文通過三個媽媽對自己兒子的誇獎和三個兒子媽媽面前的具體表現的對比敍述,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通用15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本課教學中,我們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們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涵,只要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先抓住三個母親對兒子不同的評價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讀出情感體驗。

然後再抓住“明明有在個兒子同時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看到一個兒子”這一問題引導孩子們帶着自己強烈的情感體驗去讀書討論,明白事理,並從中昇華情感。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2

1、閲讀教學自主化。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通過自讀自悟,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而交流研討是培養和考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其目的在於引發學生交流研討的興趣,培養學生交流研討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讀自悟的環節以後,我都要設計一個交流的環節,用教師生動有效的課堂評價,學生充滿個性化,充滿生命活力的的語言,挖掘學生心靈深處想法,對文本的主題進行昇華,把課堂教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時間,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______,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老師的語言也成了:“____你先來説説好嗎?”“能向大家説説你是怎麼想的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最後幾個環節的時候,學生爭論哪個孩子更好,向誰學習時,教師的引導地位沒有很好地顯示出來,在續編故事時,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等等。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實現這樣大幅度的轉變,教師的角色需要至少發生這樣的轉變,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讓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3

“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只要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

閲讀教學生活化。在閲讀教學中,教師僅僅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學生是不行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閲讀教學生活化要求在閲讀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課題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麼樣誇獎你的,她的動作和表情是怎麼樣的?”從而導入課文“這裏也有三個媽媽在誇獎自己的孩子,你去讀一讀”。這樣的閲讀教學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敢想、敢説、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4

通過這首詩歌的教學,收穫良多。

一、課堂教學的時間很寶貴,教師要爭取把力用在刀刃上。我的設想是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儘量多讀,並達到當堂背誦的目的。在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思,以讀帶學,課堂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思路是正確的。

二、讓學生多思考,主動學習。

在教學中,老師多提問,少講解,讓學生在思考中學會分析問題,總結問題。所以我設計了很多思考題目,目的就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

三、課後作業既緊扣課文,又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

佈置的擴寫題目,老師可以示範性的先寫開頭,以達到開拓學生思維的效果。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5

《北京歡迎你》是楊瀾作為北京申奧代表團的成員在申辦20__年奧運會時陳述詞,文章以飽滿的熱情,樸實流暢的文字向世界各國朋友介紹了北京的人文環境和地理優勢,是舉辦奧運會最理想的城市,並真誠的歡迎各國朋友來北京旅遊觀光。

教學前,要求學生動手查找有關北京奧運會的資料,瞭解奧運會的有關知識,。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瞭解文章從哪些方面闡述了北京是一個舉辦奧運會最理想的城市之一,並從中感到無比高興和自豪。

孩子們通過此活動的參與,瞭解了中國奧運會,也知道了中國奧運會是我國的驕傲,是中國人的榮耀。在這一活動中通過課件調動了孩子們活動的積極性,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 本節課氣氛也很活躍,但是活動前沒有掌握好全部幼兒的認知能力,導致有些小孩對奧運會還有點模糊。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6

今天對語文組的老師開設了一節二年級語文公開課,課題是《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整節課,我以捉蟈蟈、送蟈蟈、陪婆婆,這樣一條主線展開,讓孩子知道幫助別人也是自己最大的快樂。

首先,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傾聽的習慣,認真傾聽老師的要求,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

其次,指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別人。老師都要提出具體的要求,給學生提出一些具體的評價標準,如評價讀書,可從語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評價。這樣,學生就不會再盲目了。

再次,備課要深入,老師要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養成提前查資料的好習慣,免得再出現不應有的尷尬。

總之,以課例為載體,通過上課、評課的教研方式,讓我更加真實、全面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為今後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7

孩子們喜歡讀童話故事,富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慾。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以學生自學、合作學習為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滿意之處: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他們成為語言學習的主人。

這節課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老師成了學生的學習夥伴和幫手,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溝通,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識情感、經驗;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課堂就會時時處處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讓學生來指導老師這一片段,學生的主動性和表現欲被調動起來,爭相向老師挑戰,小導演的指導聲情並茂,談得有情有理有節,令我欣喜不已!

二、富於彈性而開放的課堂,豐富靈活的教學手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情緒,對難點的理解用色彩鮮豔的動畫來演示幫助,頭飾的設計,音樂與課本劇表演相得益彰,課堂一片歡聲笑語。

三、評價方式的改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是深遠的。課後我細心觀察生活中的同學關係密切了,小夥伴們懂得互相幫助,心貼得更近了,自信心也更強了。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8

大班的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幻想,在本活動中我給每個孩子語言表達,形體表演或繪畫的機會,孩子興趣十分濃厚,表現欲極強。

在幼兒分散、自由選擇表現方式展示夢想時,一大半孩子傾向繪畫,這是我始料未及的,只留下12個孩子表演,此時我有些緊張,因為十幾個人表演的時間遠不能與幼兒繪畫的的時間相等同。於是我靈機一動,在幼兒表演的同時,插入了一些遊戲,如表演警察時插入了“汽車紅燈停,綠燈行”的遊戲,表演教師時,我增加了説反義詞的遊戲,這樣使得表演更加豐富,因此,靈活的教學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從活動效果來看,孩子們極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孩子的每一幕,每一個鏡頭,都演繹的淋漓盡致,甚是有趣,整個活動給了老師和其他孩子很多驚喜。

最後,雖然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但是在對夢想的表達方式上還過於拘謹,不夠豐富。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9

1. 為學生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學生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

為了讓學生動起來,我為每人準備了小棒,要求學生先數出10根小棒,再用這些小棒拼出漂亮的圖案。這樣既鞏固學生對10的序數的認識,也培養了學生的美感。提供了人人動手研究的機會。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手,腦,口等多種感官並用,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過程之中,使課堂有了生機,充滿了活力。由於學習材料的充足,激發了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

2. 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間。

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教師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也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的眼光對學生的解答做出判斷,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尊重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問題。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教師都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就使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

活:1激活內容,調動學生。

課前我比較深入的鑽研教材,科學地運用教材,將教學內容分解成許多小問題,使每個問題既圍繞重點,又圍繞難點來進行。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研究彙報內容,靈活地駕馭課堂,既能將問題“放”出,又能逐步地“收”回,從而將有關於10的知識全部呈現在學生面前。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10

在《鳥的天堂》這堂課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學的特別投入。這是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的一堂語文課。

首先,我通過引導談話,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天堂”是什麼樣子的。聽到這個話題,學生們顯得很興奮,都舉起了小手。學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美好”、“天堂是幸福的”……

等學生稍平靜了一些,我説:“我想小鳥在天堂裏一定也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吧!”同時我板書了課題《鳥的天堂》。讓學生讀了課題之後,我進一步引導:“讀了這個課題,你想提出哪些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稍做思索,又紛紛舉手,爭先恐後地提出了一些問題:“鳥的天堂”指什麼?“鳥的天堂”是什麼樣子的?“鳥的天堂”在哪裏?“鳥的天堂”裏有什麼?鳥在鳥的天堂裏過很快樂嗎?“鳥的天堂”是怎樣形成的?……

在解答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完成自己能解答的問題。有些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回答説:“鳥的天堂是一棵很大的大榕樹”、“鳥的天堂在廣東省新會縣環城鄉天馬村前的天馬河中”、“有許多鳥在鳥的天堂裏過着辛福快樂的生活”……有些問題學生能合理地做出解答,有些問題學生回答不夠全面。對此,我把學生提出的問題稍加整理,然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在文中找出有關語句,經過小組合作討論,全面、合理地解答問題。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11

一、以讀為主。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讓學生在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

二、情境創設。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的設計:1.生活體驗情境。這課要讓學生充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和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頂。課前,佈置回家時學蛙跳,第二天交流。孩子們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表演感受情境。教學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師生表演課文描敍的情景:這就促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帶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3.畫面再現情境。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12

這節課結束了,可是留給我下的是深深的思考,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地反思課堂,我總結出以下幾點不足,今後應該改正。

一、有些語文基礎知識還缺乏點撥。如:生字詞的再次滲透。

二、情感不到位。也許是因為我們這裏現在春天的特點還不明顯,學生缺乏感受,如果教學時用圖片吸引,讓孩子們有視覺感官印象。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致,我想教學效果會更好。

三、不敢放手。詩歌的第2、3、4、5、6小結是並列關係,教會學生學習2、3小結的學習方法,學生也許自己就會學習4、5、6小節。我應該給孩子們自學和當小老師的機會,這一點我以後在教學中要嘗試。

四、準備的還不夠充分。在教學中我應該設計仿寫環節,可以出示某一處春天的圖片,讓孩子們先説一説,然後再向作者那樣仿寫,把孩子們的思路真正的打開,這樣會讓孩子們的思維更活躍表現就會更突出。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完成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説話能力、寫作能力、朗讀能力等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不足之處,今後加以改正!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13

這首新詩用象徵手法説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畏艱苦跋涉。詩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意象壯美,意藴豐富,在詩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給人啟迪,催人奮進。

這樣的感悟不是一下子就看出來的,需要我們慢慢品讀,細細品味. 在朗讀中感受..但是為什麼國小六年講朗讀技巧,結果教出來的仍然是一片平平的唸經聲 因此這些朗讀只有技術,並沒有真正的精神在裏面!精神所到的地方,你甚至不需要技巧, 再華麗的詩歌沒有精神做支撐,也就無價值可言..詩,我的理解就是作者對人生的感悟,也許他描述的是故事,但那絕對是浸透生活閲歷的情感體驗.因而帶着感情去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讀中領會,很有必要.所以 ,對課文的把握要抓住生活本身,"鐵青着臉"要講,"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要講 ,"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要講……最終讓我們明確海是理想的象徵,山是艱難險阻,只有"爬"過那一道道山峯,通過艱苦奮鬥,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14

這節課,我抓住“海豚”二字,來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板書“豚”字,師問:這個字同學們認識嗎?誰來説説該怎麼讀呢?可以組成什麼詞呢?那你又對海豚作了哪些瞭解呢?學生紛紛回答,在回答到海豚可以救人時。我就切入話題,再板書“救人”二字。

接着,我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回答老師提出的以下問題:

1、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來學習?

2、找出海豚救人的句子,讀一讀,並勾出表示動作的詞語。作者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呢?

3、海豚真的具有救人於苦難的精神嗎?説説原因?

學生朗讀課文中,教師查尋學生讀的情況,對詞語的理解,如不能理解的就找同學或查工具書解決。學生讀完後,我就請學生起來依次回答我提出的3個問題,教師相應的點撥,總結學生説的。特別是在海豚救人的過程中要詳細説出海豚見義勇為的精神,並且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加深理解。在第二部分的學習中,要仔細探索海豚救人的來源。海豚照顧子女和救人有什麼相似之處。

最後教師總結這堂課所學到的知識。根據板書再次回顧本堂課的內容,加深理解。

《三個兒子》反思總結 篇15

“噸的認識”是蘇教國標版三年級下冊教材第六單元的知識。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説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圖片加以説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瞭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説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