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精選14篇)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1

課文《祖父的園子》節選自現代作家蕭紅的自傳體小説《呼蘭河傳》。這篇課文以富有孩子氣、且又帶着濃郁的詩情畫意的語言,重點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園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裏的樣子真實地再現出來,學生讀來感覺這事就像發生在自己身上,親切、神往。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精選14篇)

支玉恆老師曾經説過:“不管什麼文章,只要讓學生充分朗讀,不管什麼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課堂上老師無須刻意提出許多問題讓學生回答。

”因此,教這篇課文時,我採用了“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引導交流作者在園子裏心情是怎樣的,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作者為什麼對祖父的園子久久不能忘懷。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讀有關的段落,讀出自己的體會,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

文中的作者字裏行間體現出生活是無拘無束的,是豐富多彩的,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澆菜……對於學生來講,這些既是新鮮的,又是有趣的,他們一定只從書本中看到過,可能只聽長輩講過,現在作者的童年帶他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特別新奇,讓他們想象作者可能還在園子裏做什麼,學生一個個都舉起了手,熱烈地説着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爬樹、挖坑、種豆,從樹上搖果子,摘花,撒花……正因為學生對文字產生了共鳴,他們盡情地展開了思維的翅膀,盡情地説着自己喜歡事情。再讓他們讀課文的時候已經能帶上自己的感受。

整篇課文學生的學習慾望強烈,氛圍濃厚,想説的話特比較多,真正走進了祖父的園子。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2

課堂上檢查預習情況時,我讓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讀到有趣的地方,比如第14、17自然段時,學生不由地笑了,他們被新鮮的語言感染了,被作者的童年生活影響了,於是我請讀的學生坐下,讓全班同學自由放聲讀起來,發現他們讀地特別有勁,我也暗暗高興,這篇文章他們一定感興趣。

在研讀課文的時候,我主要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發揮想象,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並積累語言。

文中許多ABB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都體會到了,有學生説這樣的蜜蜂抱在手裏一定很有趣;有學生説用這樣的表達顯得特別親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夥伴,胖乎乎的。

在講到“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榆樹先呼叫,來了雨,榆樹先冒煙。太陽一出來,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時學生講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裏這樹像在童話中一樣,會叫,會冒煙,還會發光,在她看來一切是那麼美好。真的為學生的答案喝彩,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3

一、引導學生走進園子,體會作者自由、快樂的童年生活。

先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認識到作者跟着祖父在園中栽花、拔草、種白菜、鏟地、澆水,這些都是童年遊戲的內容,不是真正的勞作,是“亂鬧”,至於摘黃瓜、追蜻蜓、採倭瓜花、捉綠螞蚱,更是孩童的遊戲了,並感受到作者在園中不管做什麼都是自由的、快樂的。接着分別請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部分朗讀,再次感受作者的自由、快樂。

二、走近祖父,體會祖父的慈愛。

讓作者感受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他允許孩子隨便玩鬧。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祖父教作者區分“穀子”和“狗尾草”那部分後,都能抓住兩個重點詞“笑”和“慢慢”體會到正是因為祖父的愛放飛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愛的包圍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樂、幸福的童年。

三、走近園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再次讓學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讀書,再次體會因為作者的心靈是自由的,所以在她的眼裏倭瓜、玉米、黃瓜、蝴蝶等一切才是自由的、快樂的,甚至是充滿夢幻色彩的。

總之,在教這篇課文時,我覺得很輕鬆,學生也學得很愉快。我深深體會到支玉恆老師講的,只要讓學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反覆讀書,不管什麼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無須教師在課堂上過多的分析、概括、總結。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4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資料,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為此,我將整節課分為四個環節:一是透過觀察活動,初步感知角的特徵;二是透過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三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透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本節課有待改善之處:

1.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在鐘錶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一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一句:“這是角嗎?”然後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能夠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徵後再回過頭來看看,説説為什麼圓形不是角,能夠幫忙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一個角,讓他們説説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裏,然後鬆開其中一條邊,讓學生決定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務必是直直的。在動手操作環節中,學生領悟的不夠,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之後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現還是讓孩子感悟太少,就應把這個環節吃透,再後面進行的話就很順利了。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5

領着孩子們在拼音王國裏遨遊已有一段時日了,從簡單的“a、o、e”逐漸到難度較大的“z、c、s”,一路就這麼“風塵僕僕”地過來了,雖然在課堂上面帶微笑、親切地稱這為些字母們“拼音朋友”,但要讓這些“小朋友”在孩子們心裏紮下根,還是要頗費一番心思的。

今天學習的是聲母zcs,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

課始,課件出示了小刺蝟,我對孩子説我們讓小刺蝟帶我們去野外去玩,好嗎,小孩子很高興,興趣一下子高漲了很多。接着出示課件,把孩子帶進了一個美麗的郊外,在這個美麗的地方,孩子們看到了一個愛學習的小姐姐,看到了打滾的刺蝟,看到了吐絲的蠶寶寶,然後讓他們練習説話,“一位姐姐在寫字”“小刺蝟在草地上打滾”“蠶寶寶在吐絲”,從而導出聲母“zcs”。很多小朋友在課前已經認識了zcs,但發音都不夠準確,我省去了教學的發音要領,我想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講,讓他們模仿或許更好一點,還有幾個小朋友總是要讀成翹舌音,還需要多示範,多指導。為了記住記形,我引導孩子編順口溜,幫助記憶。學生會編“像個2字Z、Z、Z,刺蝟刺蝟C、C、C,寶寶吐絲 S S S……”通過兒歌,孩子可以較快的記住ZCS的字形。

當然,孩子還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需要教師時刻去引導。特別是對於比較好動或特別內向的學生,還需多費苦心。漢語拼音比較枯燥乏味,為了吸引孩子們的眼球,在拼讀音節時我設置了遊戲,喚起他們學習拼音的興趣,引導他們在語言實踐中輕鬆愉快地學拼音。這節課中,我對孩子説,小刺蝟種的果子成熟了,他想邀請我們去吃果子,你讀對了,才能摘下來。小孩子很積極,都想嘗試去摘。在拼讀zuo cuosuo的時候出現錯誤的情況比較多 ,z—u—o—zuo, 明明是平舌音,但孩子在拼讀的時候卻會出現這樣的狀況:z—u—o—zhuo,前面拼的好好的,可是最後拼出的音節卻是翹舌音了,還需要多多的強化。

當然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我改進:常規培養需強化,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需要時時刻刻做出有效的引導、調控。課堂上拼讀這一重點的訓練,孩子總是積極性不高,可能與學過有關。如果讓他們讀的少,總擔心他們讀不好,多了吧,又怕他們煩。不過我也想到了一個方法,我把他們分成各個學習小組,以後就讓他們在小組裏練讀,一個人讀,其他組員認真聽,找出缺點。當然這更要注重孩子傾聽的習慣的培養,我在教學中將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6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質世界”中,已經對物質的組成及分子運動情況有了大致的瞭解,在化學課中已經知道了擴散現象,對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擴散現象也有了較深的印象,但對於分子的運動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問題並不十分清楚。

方法運用

在進行“分子運動劇烈程度與温度的關係”的探究中運用類比、推理、論證的方法。

具體做法

1.在研究分子運動規律的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推論、實驗、現象,引導學生自己的出結論。

2.用到的研究方法:類比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

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小結,培養總結概括能力。

引導學生討論自行進行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的小結。

不足之處在於,在提出分子熱運動這一觀點時應該是讓學生多舉例子,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這樣學生記憶起來會更深刻,理解的也會更好。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7

《顫抖的羽毛》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寫“我”為了製作一個漂亮的毽子和同學一起捉雞拔翎,拔大公雞逼進了水池,幾經折騰,大公雞快要死了,後自悟到了錯誤,於是加倍呵護大公雞。

課文讓我們體會到: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自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真誠地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會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課文通過“我”為了製作一隻漂亮的毽子,使大公雞遭受不幸、面臨信任危機,然後偏愛,單獨餵養大公雞恢復信任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尊重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自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真誠地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會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整體感知,鍛鍊學生總攬大意、獲得直覺、捕捉感受點的能力。

聯繫課文內容,以點帶面,通過語言文字感受“我”給大公雞帶來的傷害及事後愧疚的心情。

引導學生再讀課文,並根據中心話題把發言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創設各抒己見的氛圍。讓學生從讀中體味真情。

拓展環節的設計在於深化文章的主旨“自悟、自省”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8

《畫家鄉》是一篇十分能激起孩子學習慾望的課文,浩瀚的大海,美麗的山裏,寬廣的平原,遼闊的草原,繁華的城市,這一處處風景給了我們美的感受。在設計教案時,我特別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談話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畫家鄉”是本課的課題,雖然課題比較簡單明瞭,但存在着一個難點:什麼叫做“家鄉”?這個概念比較抽象模糊,一年級的孩子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安排了一個課前對話:介紹一下,你家住在哪?(元通)那麼元通就是你的家鄉。從而讓學生明白,“家鄉”這個概念,也更想了解課文內容。

2、讓識字教學生動起來

作為第一課時,字詞句教學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初讀課文,學習生字這一環節,重點學習“寬”、“蝦”、“腳”、“撿”、“貝”、“殼”6個生字。學習生字時,我創設過關遊戲,以濤濤為我們出了一道難題為由,讓學生先讀準字音,瞭解生字字形、結構,再讀詞語。在識記生字的時候,我還請幾位小老師介紹了認記生字的方法。生字教學到這只是一個開始。因為這節課重點學習6個生字,這6個生字貫穿讀文,讀句的各個環節。

3、感情朗讀,“美”字貫穿全文

課文通過畫,展現家鄉的美,從而看到祖國的美。所以教學中,我從課的開始以至結束,是讓學生在欣賞,遊覽中,激發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整節課,不管是教師的語言,課件的演示,儘可能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了課文,學習課文。特別是“那麼……那麼……”這個句式的練習,學生在讀中,真正的感受到了“因為有了那麼海更藍、更寬。因為有了那麼,花更美,草更綠。”家鄉到處洋溢着美。

有待改進的方面:

一年級的學生的特點是:集中注意的時間短,持久性較差,注意範圍也有侷限性。在課堂進行到快要結束時,有些學生開始注意力分散,學習狀態不佳,特別在寫字時學生注意力比較分散。為了抓緊時間,我沒有很好地調整學生的學習情緒,這樣的學習效果反而不理想。在今後我一定注意這一點,及時關注學生學習狀態,及時調整。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9

由於“規則”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是個枯燥乏味的話題。為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改變傳統的學文明理的説教方法,以活動為載體,營造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各種組織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實現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通過一個遊戲,讓學生體驗、瞭解規則,初步建立“規則概念”,知道規則存在的必要性;其次,以各種方式彙報課前調查的情況,讓學生明白規則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感受規則的普遍性;最後以搶答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規則考場,明辨是非。這樣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從而無形中實現其品德的形成,提高學生遵守規則的自覺性。

教學開始,我首先以學生感興趣的遊戲作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做 “掰手腕”遊戲,邀請同桌比一比誰獲勝。我故意沒有講任何要求,我也“積極”參與與一

名沒有同桌的男同學“鄭重其事”的“較量了一番”,並且為和我一起“大獲全勝”的同學討得熱烈的掌聲,讓學生感受到不公平,為學生創設一個“無規則”的特殊情境,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體驗“規矩”的重要。通過親自實踐,明確了遊戲中規則的必要性。啟發學生注意到每一種遊戲都存在規則,同時“規則概念”也在學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選擇、確定教育渠道,讓孩子們從家庭、學校、社會等不同的地方去尋找規則,記錄規則。如:我安排的課前調查活動,就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到生活中去尋找規則、發現規則。實地的收集和記錄體驗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通過參加與其自身生活有關的、看得見、摸得着的具體生活活動,所受的教育深刻,更能領悟到人在生活實際中該怎樣做才是對的,有利於他們把在學校裏所接受到的教育轉化為生活實際中需要的實際行為。在課堂小組討論交流彙報規則環節中,我以課件出示學習討論規則:A、認真傾聽小組同學的調查結果;B、討論聲音不要太大;C、組長按表格要求整理材料,彙報時內容儘量不重複。這個課堂細節,充分體現規則無處不在,在課堂教學的每個步驟中滲透規則,以便將遵守規則落到實處。在討論活動中,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鍊表達能力等。通過討論和交流,學生對規則的理解由“特殊”認識發展到“一般”認識,真切地感受到生活離不開規則,感知規則的普遍存在。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使該課程成為學生主動參與的課程。

課堂上,我還展示了一組以校園“規則”為內容的圖片,如教室裏貼的“課程表”“作息時間表”、樓道牆上貼的“上下樓梯靠右走”“安全通道”“請講普通話”等標示牌;這些以學生學校生活為課程資源,用圖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隱藏在校園裏的規則,從兒童熟悉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找到規則,對比自己的行為,從而引發他們內心真實的道德體驗和認知,引導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用實際行動做一個遵守規則的孩子。

在引導學生對照《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説説你在學校裏應該遵守哪些規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查、互查的方式,不僅對自身存在的缺點有所認識,更能發現他人的優點,積極向他人學習。在活動中,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的獨立性及個性都得到了發展。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把“規則意識”落到實處,直接指導了孩子的現實學習生活。

課堂最後的遊戲規則小警察,可以説是全課的點睛之筆。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激烈的搶答,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是在教學中所採用的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配合的活動方式,對培養兒童的情感,讓兒童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理解規則是很有用的。學生在活躍而有序的遊戲中,加深了對規則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做到心中有規則,而且表明了他們心中樂於自覺遵守規則的意願。

當然,在教學中還存在着不完美的地方。如:教學時我不夠注意細節,一味地追求教學內容的完整流暢,有時忽略了與學生的交流。有些問題提出並順利解決後,我為了“按鈴聲”完成後面的教學任務,而沒能採取妥善保護孩子們的方法,忽視了那些個別還“方興未艾”舉手想發言的學生,這可能會極大地打擊他們的積極性,課後想起“那一雙雙渴求的眼神”感到很遺憾。

另外對於課堂中的突發情況,我沒能做好提前預設,更沒有在課堂中做一個積極的引導者與促進者,處理問題不夠靈活,應變力較為薄弱。比如:在讓小組合作

分類彙總並彙報調查結果時,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尚欠缺,書寫速度也不夠快,不能在“預設時間”內完成這一環節的任務,當我巡視輔導三個小組後發現比較“費時費力”時,我沒有再努力做耐心恰當的引導,而是“當機立斷”“取消”小組合作彙報討論結果這一環節,直接請幾位學生“根據需要”彙報了“我想要的結果”,雖然學生興趣濃厚達到了“預期目的”,但我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沒有落到實處,更談不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了。

雖然這些問題都只是本堂課的一點瑕疵,沒有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實效。但是我想今後還是要多加註意,提高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或許課堂會達到更完美的效果,學生的學習也就真的能夠行之有效了。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10

《九寨溝》是一篇寫景類文章。這篇課文以生動的筆墨和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於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折服在異獸珍禽的童話世界裏。寫景類文章往往語言優美,詞藻華麗,遣詞造句、謀篇佈局都是值得學生們推敲、咀嚼的藍本。可作為四年級學生常常是對寫景的文章不感興趣,文字中描繪的場景不能在他們的腦海中轉化成一幅幅精彩的畫面,那些優美的語句讓他們讀起來沒有情感,那隻不過是一個個難於理解的字符而已。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圍繞第三、第四自然段介紹的內容,課前準備了九寨溝美麗風光的圖片和珍稀動物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媒體欣賞到了直插雲霄、封頂銀光閃閃的雪峯奇觀;像顆顆寶石的大大小小的湖泊;遍佈整個河谷及山坡的原始森林,以及高低錯落如白練騰空的瀑布。每一幅畫面的出現,孩子們都是驚呼一片,他們驚歎大自然賦予九寨溝的神奇魅力,從視覺上感受着九寨溝的綺麗風光。欣賞圖片的同時學習文章,抓住文字瞭解第三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它們各自的特點,朗讀起來繪聲繪色。

第四自然段是學生們按着第三自然段的學習方式進行了自主學習。

課堂上學生們學得還是較主動,我想着應該歸功於多媒體的使用吧。處於中年級的國小生還是依賴於強烈的形象思維的,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對文字的解讀能力還不強,由於多媒體其圖文聲並茂、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使課堂教學由靜態的灌輸變為動態的傳播,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聲、圖、文,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多渠道多方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學效率。只是學生再抓住關鍵詞語體會時,還有部分學生不能自己學習起來。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11

《合歡樹》這篇文章是高一新教材下半學期《短文兩篇》中的其中之一。另一篇文章是《記住我》,英國作家泰斯特的作品。在選課的時候,我顧忌到是公開課的緣故,所以主觀上希望短文整教,力求一堂課完成。於是着眼於此文,而因為性格的原因,個體情感上比較容易迴避《記住我》的陰沉,而主動投入《合歡樹》的温情,所以就有了今天的這一堂課。

細想起來,選擇《合歡樹》的主要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喜歡,它打動人。但問題也同時產生,越是感性的東西,越難以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詮釋、解讀和把握。其實母愛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那麼我究竟要教什麼?但是我想既然已經決定了,改變不是應該有的積極的態度。我不但要教,而且要遊刃有餘地教。於是我就藉着《合歡樹》這件煽情的外衣,講述文學作品欣賞的方法和角度,時而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時而拉遠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但無論如何都圍繞在“合歡樹”的周圍,回到了語文的本分上。

當然在準備這堂課的同時,我考慮的外在於文本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如何上好《合歡樹》;如何把《合歡樹》上成好的公開課;如何把《合歡樹》上成是“有效課堂教學”課題下的好的公開課……想的東西太多,反而無所適從,放不開手腳。有時我想,從很多的目的出發,讓語文課承載太多的使命和功能不是不可以,但未必就是成功與有效的語文課堂。總於有一天,當我拋開所有的雜念,靜靜地自我誦讀《合歡樹》時,我找到了感覺,找到了真正屬於語文的感覺,屬於《合歡樹》的感覺。我常記得我父母那個時代有一句話:不管世界風雲如何變幻,我們中國人始終以不變應萬變。我不恰當地化用它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中,這個“不變”就是——從學生自身出發,從文本出發。

“從學生自身出發”——課堂的導入。當然這個導入如果説還有可取之處的話,要感謝三附中的“有效德育”,是他們的工作給了我這樣一個良好的教學契機。 

“從文本出發”——8分鐘的教師全文配樂朗讀。設計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我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和勇氣的。在一個40分鐘的課堂中,花8分鐘實時間讀一篇文章是一個非常大的冒險。讀得不好,是徹底得無效;讀得動情投入,那麼怎麼把學生的情緒拉回來。如果讓此時課堂跟着感覺走,設計“請你談談你的母親”或者是“母親對你的愛”、“你應該怎樣去感恩”……那麼這樣的課堂還是不是語文的課堂;還是不是《合歡樹》的課堂?我想這樣的課堂再精彩也只是一次藉着《合歡樹》導入的主題班會。

那麼怎麼把已經“氾濫”的情感來回到語文,我想還是要 “從文本出發”——找人物。文學即人學。不樹立優秀人物形象的作品不是好的作品;同樣不解讀人物形象的課堂也不是好的課堂。從“完美不是真正的美”的角度,讓學生髮現人物,發現史鐵生筆下的一個真實的,偉大的母親。再由文學審美的技巧推出“合歡樹”的豐富意藴,感受文章的巧妙構思與佈局。並且在題型設計上,以“開放性的選擇題”這一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擴大課堂的容量。文學不是科學,它真正的精彩不在於一堂課結束後給出一個既定的答案;而在於留給孩子們更多的回味與思考。於是我在課堂的結束時,播放了滿文軍的《懂你》,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當然課堂還是有諸多的遺憾,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沒有來得及重點點到史鐵生樸實的寫作風格。文學作品在結構上尚巧,但在文風上卻要去“巧”。《紅樓夢》中有一句:花至淡時始知豔,説得也就是這一點。而對於如今學生大學聯考應試作文中不斷地模仿、追求、崇尚華麗的文風這一現象,也有一定地正面指導作用,課堂的“有效性”我想在這裏也是一種“從大處、從遠處”着眼的落實。教學的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走在這條教學的“不歸路”上。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12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讀文、讀文體驗、拓展實踐等過程,感悟文本中所藴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

三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自主識字能力,所以部分簡單的生字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完成。對於讀音較難、字形複雜的生字教師可以單獨加以指導,但這並不是教拼音或字形結構,而是對其鞏固複習。這雖不是課文教學的主要部分,卻是教學的重要部分。本堂課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重點指導了“翱、翔、翼”。

語文教學,永遠離不開聽説讀寫,永遠是在想一想、讀一讀,讀一讀、想一想,想一想、寫一寫這樣的過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課中,讀、想、寫並不是人為割裂的,讀為想打下了基礎,而想象説話又能促進更好地讀,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課文人文內涵的理解將一步一步加深。在課文結尾處,讓學生學習課文的描寫,請仔細觀察一個同學,向大家作介紹,並猜猜他是誰,在充分朗讀、理解的基礎上,學生最後才能有自己多元的感悟。學生的語言選擇是開放的,這就要求教師有很強的調控能力,幫助學生用規範的語言表達,並及時記錄好的詞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素材。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是初次認識乘法,所以我們這節課的設計就要從加法入手。先出示情境圖,根據發現的信息來提問題,分別從開小火車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車的有多少人及跳繩的有多少人,這些問題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來,教師板書,繼而同學們來觀察這幾個加法算式有無共同的特點。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數。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上主要注重對孩子們語言表達上的培養和行為習慣上的養成。另外,在總結乘法算式的過程中,利用我們之前的發現使學生們意識到: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計算。換句話説,只有有着相同加數的算式才可以寫成乘法算式。在學習把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的過程中,使學生們認識到如:4+4+4+4+4這5個4相加既可以寫成5×4也可以寫成4×5,因為之前老師在暑假作業上有一項要求整理背誦99乘法口訣表,有的學生知識單純的去記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於我讓轉換其他的加法算式為乘法算式的過程中出現了濫用乘法口訣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我首先向同學們解釋了何為乘法口訣:為了方便人們記憶9以內的乘法整理編排出來的一個便於記憶的口訣,他並不能代替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會分不清加數和個數,比如3+3寫成乘法算式,有個別同學會寫成3×3,針對這一情況,我會重新讓學生去回憶並理解幾個幾相加就是幾乘幾。

這一節課是認識乘法的起始課,使學生學習並運用乘法口訣的基礎,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在平時計算過程中經常見到幾個幾相加,卻並未真正的運用過。所以,這一節課就是培養學生認識到加法與乘法關係的一個過程,使學生加深了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學生們的掌握總體不錯。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篇14

整節課的設計注意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一開課,我就創設猜謎語情境,通過遊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引出新課。

《標 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為學生從事數學活動提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快樂的家園”這一 情境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可以説每個學生都看到過。在本節課中,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他們看一看、説一説,把觀察和語言表達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 去感悟、去體驗,較好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小小足球場”就設計成一個 遊戲活動,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實際效果很好。稍有不足的是活動中沒有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而是讓他們被動地接受知識。 例如我設計一個遊戲:讓10個學生扮演10個運動員,按1,2,3,4,…的順序來排隊,然後問你喜歡幾號運動員?他排在隊伍中的第幾個?學生回答後,全 班同學來驗證。這樣一來,部分學生就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如這樣設計問題:請學生説一説你喜歡幾號運動員,他排對了嗎?你自己數數。這樣,學生就主動參與到 活動中去,就會主動去探索,從中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