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通用24篇)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1

《一個蘋果》是北師大版第九冊《水》單元的一片講讀課文,文章記敍了在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裏,儘管乾渴得厲害,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故事。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通用24篇)

在教學中我抓住情感主線,通過反覆品味語言,讓學生通過讀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我注意了教學過程的預設及解決措施,讓學生披文入境,情滿課堂。

一、把時間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

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文章背景,努力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剛開始我講了上甘嶺戰役中我軍遇到的最大困難——給養供應不足,尤其缺水。讓學生走進當時的情景中,體會到當時條件的艱苦,為後面理解戰友間的情誼做好了基奠。

在教學中把時間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提升,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倡導者。在教學中緊緊抓住每一個戰士都非常需要這一個蘋果,但是每一個人都在推讓這一個蘋果,通過這樣的對比,來體會到戰友間的情誼。所以,一開始,我就設置了一個問題“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戰士們非常需要這個蘋果?誰最需要?”戰士們儘管自己很乾渴,卻一直推讓。有了這樣的對比,就能很好地理解戰友間的推讓是一種怎樣的情誼,也就能很好地理解為什麼每一個戰士都被感動了。

二、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1.通過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描寫戰士口渴的句子。找到八個戰士需要蘋果也很想吃這個蘋果的理由,如果不深入到戰士們心中去用心體味,學生的情感得不到昇華,還是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我又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引導學生品讀描寫戰士極其乾渴的語句。比如“……已經幾天沒喝過一口水……我的喉嚨早就幹得煙熏火燎似的。”“他的嘴脣乾得裂了好幾道口子,臉上掛滿了灰塵,深陷在黑色眼眶裏的兩隻眼睛佈滿了血絲。”“他的臉黑黃黑黃的,嘴脣乾得發紫。”……在品讀中,學生們感受到了戰友間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的深情厚意。

2 .抓住重點段落,昇華情感

課文的最後一段是全文的高潮,直接點明瞭課文發中心。我設計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説迸出的是幸福的淚花?又為什麼説迸出的是驕傲的淚花?”學生體會後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通過有感情配樂朗讀這一段,昇華了感情。

當然,這一節課也存在以下問題:

教師的教學機智,課堂應變能力要加強。如在處理蘋果傳遞過程中有的課件與學生的回答有差距是,有些忙亂。這是課前備學生不夠造成的,課堂應變機智有待提高。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2

《一個蘋果》是北師大版第九冊《水》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記敍了在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裏,當生命受到飢渴的威脅時,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感人故事。因為故事發生的時代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與文本之間存在着距離。但作為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獨立預習、一定的閲讀基礎和查找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課前佈置學生查閲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及英雄事蹟,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後,再帶領學生觀看了電影《上甘嶺》,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做鋪墊。

教師的任務不僅在於教授知識,更重要的還在於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激勵、喚醒和鼓舞,讓學生有深刻的情感體驗,並昇華情感。我一直認為:“要使別人感動,首先要感動自己。”在課堂上,老師對氣氛上的渲染和對學生的引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課前就作了充分的準備,除了反覆品讀課文外,還查找了上甘嶺戰役的相關資料,然後我認真看了三遍《上甘嶺》這部影片。讓自己身臨其境地感受了在上甘嶺戰役中,戰士們的頑強和偉大,併為之深深地感動着。因此,我在設計情境導入、激趣引導、朗讀鼓勵和小結過渡時,都帶着煸情的語言,讓學生能隨着我的導入過渡講述時走進了當時情境。這樣學生們自然就能跟着我的引導走進文本。

這篇課文的內容雖然較淺顯,但時間跨越較長篇幅也較多。如何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抓住文章的主線,走進文本,深入到戰友們心中去用心體會,與作者產生共鳴,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從而領悟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戰友們團結友愛的深情厚誼和舍已為人的崇高品質,是我在設計第二課時教學任務的重點。

綜上所述,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戰友們對蘋果的傳遞上。首先,在講授第一次傳遞時,我讓學生們在文中找出每個戰士都非常需要這個蘋果,也渴望吃掉這個蘋果的相關語句,然後根據學生的反饋,通過反覆朗讀,理解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再帶着情感去品讀,體會文中每個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戰友們在忍受着極其飢渴、辛苦、生命危在旦夕的情況下,心裏卻還想着別人,把蘋果傳給別人。然後再聯繫本單元學過的《生命與水》課文,回顧人在缺水的情況下的生命極限是多長時間,進而體會到戰友們傳遞的不僅是一個蘋果,而是一種情誼,一種心裏只想到別人的深厚情誼,一種關愛別人勝於自己的精神,一種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的高尚境界。

其次,我再通過“蘋果散發出誘人的香味……一口氣能吃掉十個二十個。”與“蘋果轉了一圈,還剩下大半個。”這兩個句子進行對比,引入第二次傳遞“動員”的重點講授。學生通過為兩個句子的對比和感情朗讀,自然而然地就體會到了此刻這八位異常乾渴的戰士是依靠頑強的意志,為別人着想、互相關心的崇高的友愛精神來抵擋這個蘋果的誘惑的。從而進一步地明確了主題思想。這樣的教學安排,讓學生們理解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的思想情感,昇華主題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最後通過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上甘嶺》電影的剪輯片段,重温了當時的感人畫面,進一步地昇華了主題思想,激發學生們的情感、使他們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整堂課上下來,總體的感覺還是較好的,學生們的朗讀、理解和感受都很到位。而且感覺課堂氣氛輕鬆,學生們入情入境,體會深刻。

有句廣告語説得很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課後冷靜地思索整個教學過程,雖然有收穫和可取之處,但依然發現還有許多不足。為了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質量,特總結如下:

1、學生的發言不夠湧躍。這裏面有學生的原因,也有我的原因。因為我面對的是一羣農村的孩子,雖然他們聰明機靈,但是知識面和視野都比較侷限,最重要的是他們害羞,缺乏自信,不善於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更不善於用語言表達情感。而這節課的內容和情感都需要用極其富有情感的語言來表達思想主旨的。因此,在課堂當他們不發言或是用詞表達不到位時,我總會有想幫他們説出來的衝動。我想,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要加強閲讀教學,培養他們的閲讀能力,更應該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要不斷地鼓勵他們大膽地展示自己;同時,還要拓展他們的知識面,積累詞語,豐富語言;並且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優美的語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2、在整節課上我缺少了範讀。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範讀是必不可少的。當學生在朗讀遇到困難和情感表達不到位的時候,老師就應當示範給學生聽,這樣就更有利於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深入到文本中去。因此,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應注意,做好示範朗讀,這樣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利於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從而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情感。

3、提高駕馭學生的能力。當課堂上出現學生的思路與教學設計有衝突或相悖時,這就需要老師不僅要熟悉文本,而且要有能駕馭學生的能力。才能通過自然地慢慢引導,讓學生重新又回到課堂的教學設計和文本上來。我在這方面還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多探究,形成特色。而且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積累,做到因材施教,以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最後,眾領導和老師們在評課時,也給予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如我的板書設計太簡單,是否能用簡筆畫,畫一個蘋果,再把傳遞的人物圍繞蘋果板書下來;特別是龔校長提出,在分析講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時,是否可以讓學生進行口頭説話的訓練,讓學生學以致用,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這些意見對我來説是非常可貴的,同時也對我以後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必須不斷地提高業務水平,拓展自己的業務能力,善於在課堂上用簡筆畫;並且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把語文教學的主旨“聽”“説”“讀”“寫”訓練貫穿和運用到教學當中去。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3

從《一個蘋果》的教學探究語文課創新思維的訓練,國小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正在形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是最根本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曾記得著名特級教師袁蓉在一次評課會上説:“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讓他們敢問、敢説。這是基礎。”眾所周知,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用現在的話來説,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激發其學習的動力。所以,在教學時,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各抒已見。

1.鼓勵學生髮現問題。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質疑不再僅僅侷限於文章字詞的表面,比如這個字怎麼讀,

這個詞是何意等等,而是能夠將文章的前前後後、段落與段落之間聯繫起來思考,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例如,學生問:“運輸員閃進防炮洞裏時,全身塵土,褲子撕破了,腳脖子上也血跡斑斑。可是他拿出來的蘋果為什麼擦得乾乾淨淨?”我當即表揚她提得好,並出示操練,鼓勵大家共同思考,解決疑問。值得一提的是,操練是備課時就設計的,而學生的這個疑問卻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覺得問題和操練之間有內在的聯繫,所以就自然地用上了,將教學延伸下去。

2.在學生不易產生疑問處設疑,讓學生各抒已見。

課文中的有些詞句,學生閲讀時一筆而過,不覺得有問題,而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課

文的關鍵所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巧妙設疑,啟發學生思考,使他們敢於説出自己的觀點。教學開始時的討論中心:“你認為誰最需要、也最想吃這個蘋果?”教學過程中的“幹得發紫”、小李的“三看”、比較句子等環節,都體現了這一點。

在教學中,既應該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又應該創設些有利於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環節,使思維訓練與語言文字的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在語文課中培養其最根本的創新能力。

1.訓練想象思維。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實踐證明,《一個蘋果》的此教時,倘若離開了積極的豐富的想象,就難於理解教材的內容,難以發展語文能力。所以,我幾乎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其中,有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想象理解;有讓學生抓句子,聯繫上下文想象;有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發散想象等等。

2.訓練求異思維。

鼓勵學生髮表獨特見解,是激勵其求異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學一開始,就拋出中心議題,有意識地讓學生各説各的,不求同一。這樣,就能引導學生既善於從各個側面去思考問題而又使自己的觀點持之有效,言之有理。其中,師生間的、生生間的不斷的評價和點撥,又使思維活動中不斷地螺旋形上升。

3.訓練聚合思維。

在教學中,我是用聚合的教學思路激勵學生的聚合思維。教學開始時,幾乎是每個學生都在認真閲讀,在文中尋找“最需要吃、最想吃蘋果”的那個人,各抒已見後,學生髮現,原來防炮洞裏的每個人都需要吃蘋果,因為他們都乾渴極了。同時,學生自然地發現了板書的不合理,應將“最”改為“都”。獲得這個結果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成為訓練其聚合思維的過程。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4

《一個蘋果》是北師大版第九冊《水》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記敍了在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裏,當生命受到飢渴的威脅時,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感人故事。因為故事發生的時代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與文本之間存在着距離。但作為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獨立預習、一定的閲讀基礎和查找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課前佈置學生查閲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及英雄事蹟,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後,再帶領學生觀看了電影《上甘嶺》,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做鋪墊。

教師的任務不僅在於教授知識,更重要的還在於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激勵、喚醒和鼓舞,讓學生有深刻的情感體驗,並昇華情感。我一直認為:“要使別人感動,首先要感動自己。”在課堂上,老師對氣氛上的渲染和對學生的引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課前就作了充分的準備,除了反覆品讀課文外,還查找了上甘嶺戰役的相關資料,然後我認真看了三遍《上甘嶺》這部影片。讓自己身臨其境地感受了在上甘嶺戰役中,戰士們的頑強和偉大,併為之深深地感動着。因此,我在設計情境導入、激趣引導、朗讀鼓勵和小結過渡時,都帶着煸情的語言,讓學生能隨着我的導入過渡講述時走進了當時情境。這樣學生們自然就能跟着我的引導走進文本。

這篇課文的內容雖然較淺顯,但時間跨越較長篇幅也較多。如何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抓住文章的主線,走進文本,深入到戰友們心中去用心體會,與作者產生共鳴,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從而領悟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戰友們團結友愛的深情厚誼和舍已為人的崇高品質,是我在設計第二課時教學任務的重點。

綜上所述,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戰友們對蘋果的傳遞上。首先,在講授第一次傳遞時,我讓學生們在文中找出每個戰士都非常需要這個蘋果,也渴望吃掉這個蘋果的相關語句,然後根據學生的反饋,通過反覆朗讀,理解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再帶着情感去品讀,體會文中每個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戰友們在忍受着極其飢渴、辛苦、生命危在旦夕的情況下,心裏卻還想着別人,把蘋果傳給別人。然後再聯繫本單元學過的《生命與水》課文,回顧人在缺水的情況下的生命極限是多長時間,進而體會到戰友們傳遞的不僅是一個蘋果,而是一種情誼,一種心裏只想到別人的深厚情誼,一種關愛別人勝於自己的精神,一種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的高尚境界。

其次,我再通過“蘋果散發出誘人的香味……一口氣能吃掉十個二十個。”與“蘋果轉了一圈,還剩下大半個。”這兩個句子進行對比,引入第二次傳遞“動員”的重點講授。學生通過為兩個句子的對比和感情朗讀,自然而然地就體會到了此刻這八位異常乾渴的戰士是依靠頑強的意志,為別人着想、互相關心的崇高的友愛精神來抵擋這個蘋果的誘惑的。從而進一步地明確了主題思想。這樣的教學安排,讓學生們理解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的思想情感,昇華主題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最後通過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上甘嶺》電影的剪輯片段,重温了當時的感人畫面,進一步地昇華了主題思想,激發學生們的情感、使他們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整堂課上下來,總體的感覺還是較好的,學生們的朗讀、理解和感受都很到位。而且感覺課堂氣氛輕鬆,學生們入情入境,體會深刻。

有句廣告語説得很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課後冷靜地思索整個教學過程,雖然有收穫和可取之處,但依然發現還有許多不足。為了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質量,特總結如下:

1、學生的發言不夠湧躍。這裏面有學生的原因,也有我的原因。因為我面對的是一羣農村的孩子,雖然他們聰明機靈,但是知識面和視野都比較侷限,最重要的是他們害羞,缺乏自信,不善於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更不善於用語言表達情感。而這節課的內容和情感都需要用極其富有情感的語言來表達思想主旨的。因此,在課堂當他們不發言或是用詞表達不到位時,我總會有想幫他們説出來的衝動。我想,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要加強閲讀教學,培養他們的閲讀能力,更應該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要不斷地鼓勵他們大膽地展示自己;同時,還要拓展他們的知識面,積累詞語,豐富語言;並且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優美的語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2、在整節課上我缺少了範讀。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範讀是必不可少的。當學生在朗讀遇到困難和情感表達不到位的時候,老師就應當示範給學生聽,這樣就更有利於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深入到文本中去。因此,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應注意,做好示範朗讀,這樣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利於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從而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情感。

3、提高駕馭學生的能力。當課堂上出現學生的思路與教學設計有衝突或相悖時,這就需要老師不僅要熟悉文本,而且要有能駕馭學生的能力。才能通過自然地慢慢引導,讓學生重新又回到課堂的教學設計和文本上來。我在這方面還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多探究,形成特色。而且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積累,做到因材施教,以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最後,眾領導和老師們在評課時,也給予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如我的板書設計太簡單,是否能用簡筆畫,畫一個蘋果,再把傳遞的人物圍繞蘋果板書下來;特別是龔校長提出,在分析講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時,是否可以讓學生進行口頭説話的訓練,讓學生學以致用,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這些意見對我來説是非常可貴的,同時也對我以後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必須不斷地提高業務水平,拓展自己的業務能力,善於在課堂上用簡筆畫;並且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把語文教學的主旨“聽”“説”“讀”“寫”訓練貫穿和運用到教學當中去。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5

為期兩週的教學賽講活動結束了,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考與回味。本次賽講活動中我們四年級語文講的是17《長城》。我的這節課不管在他人眼中是否成功,在我自己看來我收穫了,從去年的《孔子拜師》到今年的《長城》,我首先知道了如何備一節閲讀教學課,知道了教學要抓中心句,中心詞,要抓重點詞語,《長城》一文中我抓住中心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進而抓住中心詞“奇蹟”,長城本身就是一個奇蹟,課文從三方面寫長城的奇蹟,第一自然段我抓住長城的長,長城像一條長龍,他不僅長,而且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體現長城的奇蹟。第二自然段作者寫了長城的堅固,長城屹立在中華大地20__多年,體現了他是奇蹟,第三自然段通過寫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艱難突出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是偉大的勞動任命創造了這偉大的奇蹟。段段抓中心,圍繞中心句展開教學是我本節課的整體思路,通過這次活動,我認為課堂上必要的補充資料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涵的一種很好的方法,每一課課文的高度都是螺旋上升的,這個高度必須要求我們老師先上來然後就是必要時的點撥,總結。在一個課堂上我們不僅要抓住關鍵詞語,而且關鍵詞語找出來就是為了體會感情,最終達到將感情讀出來的目的,所以課堂上朗讀要分層次,每一個關鍵詞,重點詞找出來都要通過朗讀的指導讀出文字背後的東西,《長城》這課就是要通過朗讀讀出長城的氣勢,讀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艱難,讚頌他們的偉大。

所以每個關鍵詞語背後的感情一定要一個一個讓學讀出來,通過朗讀體會感情。上課時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課,老師的情感也會帶動教學氣氛,使學生深受感染,也會很好的幫助學生體會課文情感,這些也是通過這次活動總結到的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落實到實處。增強自己的語言魅力,重點詞句找出來要落實到實處,不能水過地皮濕,找出來就完事,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6

《一隻小鳥》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鳥兒》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這篇課文,出自文學名匠冰心筆下,清新流暢,是一篇非常美麗的散文。文章主要講了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每天在樹枝上唱歌,被孩子們打中後兩隻老鳥把它接住並帶回巢中的事。根據這篇課文淺顯易動懂但文字寫得很美的特點,我把側重點放在前面:讀中體會這是一隻快樂的小鳥,體會小鳥的快樂,感受語言美。在這篇課文的細節處,“它們每天只能在巢裏啁啾着”和“大地上一片好景緻”,僅從文字的表面理解是空洞的,但其背後有着鮮活的感情和形象的畫面,作者僅用一句話簡單帶過。在教學“啁啾”一詞時,我引導學生理解“啁啾”的意思,想象小鳥一家的對話,體會小鳥的快樂,充分朗讀,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語言,品味情感,小鳥一家其樂融融的幸福生活自然會躍入學生的視野。在教學“景緻”一詞時,我先引導學生抓住“景緻”這一詞進行初步理解,接着讓學生想象,除了課文中描寫的景緻,小鳥還看到了什麼?以感悟小鳥的幸福快樂,同時學生也很容易就理解了“好像‘自然’含笑傾聽”這一句中“自然”的含義,最後引導學生美讀課文,體會這隻小鳥的幸福快樂。

而在小鳥受傷的部分,我雖然抓住重點詞“跌”、“一滴一滴”、 “箭也似的” 讓學生去體會小鳥傷勢的嚴重,親情的偉大,但卻沒給學生充分的的時間朗讀體會,在這一環節,首先,應該讓學生通過對“跌”這一詞初步認識到小鳥受傷的突然性,聯想到傷勢的嚴重性。接着,在學生感覺到了“一滴一滴”也充分説明了小鳥傷勢的嚴重的這一時機,讓學生邊讀邊想,重現畫面,想象慘景,小鳥的傷情自然再次揪住了學生的心,為下一步感悟親情的偉大做了進一步的孕伏。最後,再引導學生抓住“箭也似的飛來”這一細節的描寫,體驗小鳥的爸爸媽媽在看見自己的孩子跌下來的那一剎那的內心感受,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什麼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從而揭示文章的主題。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7

中國的漢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兩個字合起來的,本篇課文就根據漢字構字規律所編寫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兒歌,讀來朗朗上口。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必須徹底摒棄單調的認讀、繁瑣的分析,巧妙地藉助教材這一載體,精心設計多種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自主識字,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1、創設情境愉悦識字《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識字寫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因此,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我通過看圖、遊戲等一系列識字活動,讓學生在寬鬆、自然的狀態下進入情境,進入課文,去發現構字規律,掌握漢字結構,從而感悟漢字文化,積累語言文字。

2、以讀為本讀中感悟閲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教學中,我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地去讀,讀準生字、讀通課文、讀懂意思;興致勃勃地去讀,讀出情感。以達到在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中認識漢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3、小組交流合作探究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獨立或隨機組合的方式組成學習小組,選擇自己已經知道或者含糊不清的一些生字的意思,在小夥伴中進行交流,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大膽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被調動起來了,從而充分體驗合作的愉快。

4、提煉生活仿作創新提煉生活,想象模仿,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保證。教學《日月明》之前,我引導學生當一回“小小調查員”,通過電腦、電視、畫報、兒歌等多種途徑去了解漢字的特點,讓他們在學習課文之前,就對課文內容有個初步的瞭解,巧妙地架設起文本與生活的橋樑。在教學《日月明》時,我以課文為憑藉,由淺入深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模仿課文中的句式,進行語文訓練,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豐富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開啟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也是在努力實踐着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積的乘方公式及其應用。從實際問題猜想——主動推導探究——理解公式——應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課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實際問題情境的設置,在於讓學生感受到研究新問題的必要性,由於在應用當中需要用到同底數冪的乘法和冪的乘方,也是為了引導學生回憶鞏固前面的知識,所以在上新課之前先複習它們的法則。積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應用時這節課的重點,首先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公式,而要讓學生理解這個公式,就要讓學生理解積的乘方的含義。導出性質後,要通過一些實例説明其表達式及語言敍述中每句話的含義,以期學生更好的理解,並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會用它進行計算。因此在後面設計了幾個例題,以便學生進一步理解公式。總的來説這節課還是講解清楚了積的乘方的概念,並且也給了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訓練,學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並能對它進行簡單的應用。這節課的主要易錯點是對符號的處理,這點在備課的時候我也考慮到了,因此在例題裏我設計了一些學生易錯的題讓他們訓練。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1,、法則理解不到位。2、積的因式模糊不清。3、符號應該視為因式的一部分。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的幾點:第一、不能把學生看得很聰明,該下細的地方就要反覆講解。第二、對難點問題要析出幾條線、不同角度加以説明。第三、多讓學生之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總結。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9

20__年4月,我有幸在漳州市普教室舉辦的國小語文閲讀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上開課,我特別激動,也特別珍惜這次歷練的機會。尤其是能近距離聆聽專家評委的精妙點評,和與會老師的真誠互動,讓我猶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回顧備課到上課的過程,確實經歷了一次次的否定,在否定中改進、昇華,這一過程對我的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獨聽寒山半夜鍾”——選題緣由 “到客船”的“夜半鐘聲”在楓橋邊悠悠迴盪,從而使千百年來的讀者着迷。因為這鐘聲迴盪着歷史的回聲,使每位讀者自覺不自覺地聯想到人生,人生苦短,來去匆匆,誰沒有愁緒呢?誰都能從鐘聲有所得,這是我選擇並喜歡這一課題的原因。 “幾度經過憶張繼”——文本解讀 作者為什麼會聽到夜半鐘聲呢?因為睡不着,因為有旅愁、在思念。所以這首詩歸根結底就是在寫詩人的愁思,詩人創造了這樣一個詩中有畫、畫中有聲、朦朧多義的愁境。 這首詩的題目很精練。“楓”是季節;“橋”是地點;“夜”是時間;“泊”是事件,四個字, “吝嗇”到了極點。 首句直接進行景物描寫。“月落烏啼”,有聲有色有情。在古詩詞中,凡用“月”、“烏”者不外乎“悽愁悲苦”四字,不解人意的霜氣偏偏充盈天地,為這深秋之夜和張繼心中灑下絲絲涼意。視覺、聽覺、觸覺三管齊下,恰如其分地現出了他的心境。同樣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感覺。同樣是秋夜對月獨處孤舟,李白、蘇軾二人定是要“舉杯邀明月”、“把酒問青天”了。但換了失意的人,不過是“獨步漫長宵,風過花零,遙望月空鳴”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個“愁”字點出全詩主旨。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漁火點點,一片片枯敗楓葉劃過張繼心頭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對前途的迷茫,對國家內亂的擔憂,他的心中僅剩下一種感情——愁。秋風送寒,獨卧小舟,輾轉反側無法入睡,這“對愁眠”甚至有幾分“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孤苦伶仃了。於是,一個落第書生形象躍然紙上。 恰在此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每年正月七年級凌晨鳴鐘一百零八響,因為佛法認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種之多,故而鳴鐘解憂。一百零八鐘響,一百零八憂解,開始新的一年。這誠然是美好的祝願,可惜張繼秋季到此無緣聆聽,他聽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鐘”,但這也讓張繼聯想起了“鐘聲解憂”的傳説。鐘聲聲聲敲在張繼的心坎上,撞擊他心中的苦悶,他多麼希望這憂這愁真能隨鐘聲而去。作者用這樣兩句作尾,應該是激勵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終壓抑鬱結的詩境有了個還算昂揚的結尾吧!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冬陽、童年、駱駝隊這三個詞導入,直奔重點,抓住有趣,讓孩子笑談童年趣事,學生在讀讀、談談、悟悟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到課末我又以板書進行畫面再現的精美總結,學生以不同的理解紛紛感懷逝去的有趣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靈的廣度,

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覺間、在讀讀説説間那麼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我要説,其課如茶,但品起有味。

但任何一節課,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這是一篇具有詩情畫意的、又充滿童趣的文章,我們只有用一顆童心去感悟,去發現,文章才能彰顯童真的美好,我在抓有趣這方面,有些欠缺,如果把孩子的那份有趣再體現出來,作者那妙不可言的童年將更加生動、更加美好!

學生的朗讀不到位,有個別組的學生朗讀融不進自己的感情,以致與導致對課文理解不夠深刻。如讀駱駝咀嚼的那句學生不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學生心中無畫面,學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無法在語言中表達出來。指導學生的朗讀要求教師必須有極深的功底。學生的朗讀不到位,有個別組的學生朗讀融不進自己的感情,以致與導致對課文理解不夠深刻。如讀駱駝咀嚼的那句學生不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學生心中無畫面,學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無法在語言中表達出來。指導學生的朗讀要求教師必須有極深的功底。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11

《乘法估算》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60頁的一節內容,我在按計劃上完這一節後,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成功的關健在於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完全採用了學生身邊的生活素材,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和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交流,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後每一個環節,大膽地説出自己想説的,從而體驗到教學學習的快樂,認真反思,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1、素材源於生活,讓學生產生估算的需求。

計算天天要用,估算日日存在。可當我們教學估算時卻發現,有時學生根本不去估算,或者是先算一個準確數再寫出近似數。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教師交給學生的素材沒有結合實際生活,學生面對這樣的信息,情感上沒有引起共鳴,沒有估算的需求,乾脆算個準確結果完事。而這節課的主要三組素材都來自於身邊或社會生活實際。例如:

①估人數選擇活動場地,參加活動人數沒辦法一個一個地數,活動場地的座位也沒有一個一個地數的必要,那就根據經驗估算。

②寫作文時,通過規定的字數確定要寫的面數,一般不會一格一格地去數和精確計算,而只需要根據每面行數和每行格數估算。

③桔子日銷售量也只能根據某一天的銷售狀況作大概的估算。

這樣,估算在學生眼中成為生活中的一種需求,而不是遙不可及的數學知識,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了數學應用意識。同時,這樣的素材有利於學生主動進行觀察、猜測、探索和交流等數學活動。

2、同題源自學生,讓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我們要看到,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雖然不是這節課的惟一目標,但仍然是一個重要目標,傳統教學中常見有些教師給出封閉的,只有惟一答案的問題,讓學生去解答,然後進行機械的記憶與重複地訓練。而本節課,我給出了一些來自於生活實際的信息,主要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共同質疑、互相交流。在各自觀點的交匯處,讓我們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自然是水到渠成。儘管有的學生在交流中想法還不夠成熟,但這一過程已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方法的總結也有自己的功勞,滿足了學生自尊、交流、成功等方法的心理需求,從而使它們始終都積級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

數學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數學教學要讓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有關現象,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有關問題,並建立良好的進一步學習的情感,我將在數學教學中努力實踐這一理念。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五課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運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乘法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我在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來設計教學:

1.學習內容的選擇上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出發,選擇一些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為素材,有意識地讓學生將現實問題數學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深深地體驗到學好數學的應用價值,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想,動手去做,動口去説,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學生還通過擺一擺、畫一畫等動手活動積累直接經驗,並在操作中思考,在動手中創新,在活動中體驗獲得知識的喜悦。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13

教授國中第一篇文言文,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苦心“激趣”,用心“悟趣 ”,細心“繪趣”,童心“溯趣”, 真是得“趣”不易!但是,“趣”不也正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金箍棒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若就能使學生領略古代文苑奇葩的芳香,進而樂學勤學好學,那麼,我苦苦打造的“趣”還真正是難得的了呢!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我試圖改變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巧妙展示、再現直觀形象,用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畫效果為學生個性發展創設寬鬆、愉悦的氛圍,激發其學習情趣。我設計製作了這樣的效果:輕鬆的旋律中,先聽到白鶴歡快的鳴叫,接着就出現了藍天白雲,蓊鬱的大樹,碧綠的草地,最後特寫一羣白鶴伸長脖子,展開雙翅,在淡淡的雲霧中悠然地,輕快地飛向遠方,一直消失在雲端,消失在人們的視野......學生門凝神細視,沉浸在美麗的大自然中,

認識與體驗都得到昇華.

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節課的特色,但對生難詞句的理解,我還缺乏必要的點撥.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牢固樹立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樂學語文、趣學語文。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14

之所以選擇打擊樂《北京的金山上》,想法有幾個:第一,孩子們對樂器的喜歡:從組織打擊樂活動幼兒的快樂情緒、區角活動中幼兒對樂器的熱愛;第二,大班最近主題活動的內容之一;第三,觀摩活動中打擊樂活動的稀有,打擊樂活動存在的弱勢狀況,從以上幾方面考慮我打定主意開放打擊樂活動。

備課時瞭解到音樂《北京的金山上》的節奏型有兩個不是很複雜,對本班幼兒而言有能力學會;大班幼兒可以嘗試創編節奏和選配樂器;幼兒看指揮合作演奏的習慣需要積極培養,就把目標定位三個:學習用打擊樂器演奏《北京的金山上》;根據舞蹈動作創編節奏性,並根據樂器音色、節奏型選配伴奏方案;學習看指揮協調合作演奏。活動一開始,師生隨熟悉的音樂一同複習舞蹈,幼兒注意力非常集中。乘此好機會,請幼兒個別根據教師的基本舞步拍出節奏型,幼兒積極舉手嘗試,但節奏不夠一致有差距,經全體幼兒再次傾聽和感受、嘗試,活潑的節奏型很明顯地拍打出來了。第二,主要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練習整首和分聲部練習,為下面樂器演奏準備。第三部分主要引導幼兒根據節奏型選配樂器,幼兒的興趣再一次被激發,他們積極選配,卻出現了每種樂器都選配一種節奏型的現象,教師立即啟發孩子,並根據他們的舉手一起決定選配方案。在教師指揮下,幼兒特別投入自己選配樂器看着指揮認真演奏,教師能關注幼兒幫助有困難幼兒正確演奏,師生配合較協調。整個打擊樂活動,師生都非常投入、氣氛活躍,主要是教學中教師採取方法注意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創編節奏型、選配樂器引起了幼兒極大興趣,有興趣就有了學習動力。如果活動中一些細節方面考慮更周全些,效果會更佳。

期待通過我們大家的努力和積極引導,小朋友都成為小樂手,能演奏出和諧、動聽的音樂,給大家歡樂!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15

“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説,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針對以上情況,在學習本課時我利用故事和遊戲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

通過引導同學們説一説: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爺爺的前面,你會對老爺爺説些什麼呢?

(2)老爺爺高興地排到了第一。現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沒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

(3)剛才我們説的幾人與第幾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樣嗎?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知和體驗“幾”和“第幾”,區分出5個和第5個的區別,明白“第幾”是指某一個,具有相對性。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描述位置關係。

在練習時創設多個情景,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學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增加了實際的體驗。學生在參與中鞏固了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滿學習興趣又鞏固新知,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16

《變色龍》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8單元的一篇課文。《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説。在這篇經典小説裏,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看風使舵的典型形象,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性。小説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變色龍本是一種蜥蜴類的四腳爬蟲,能夠根據四周物體的顏色改變自己的膚色,以防其它動物的侵害。作者在這裏是只取其 “變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會上的一種人。

作品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質。構思佈局別具匠心,細節和心理描寫惟妙惟肖,人物語言精彩生動,故事結尾耐人尋味。正如魯迅所説:“無論從形式、結構,以及表現手法來看,都達到了短篇小説的要求具備的高度。”作為國中生接觸不多的外國小説教材,可以從多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意義,但教學課時和知識的容納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和範圍內做到抓重點、理順難點,最大限度的有所收穫是最佳效果。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17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無拘無束、暢所欲言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給枯燥的數學概念賦予生活的意味,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學生也可以大膽説出心中的想法。

2、激勵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新課程標準》明確地把“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作為一個重要的課程目標。為此數學教學中設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進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問題串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用“試一試,你能行”、“請與同學交流你的想法”等語言鼓勵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

3、面向每一個學生,使每個人都獲得成功

課堂教學中,我們投入一“石”,激起了學生學習的“千層浪”,使得課堂變成了學生思維操練的場所。教師引導學生去尋找和發現,自己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和學生一起共同探索。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任,學生不僅積極地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情緒高昂,切身感受了學習的快樂,品嚐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我鼓勵學生“你學會多少就彙報多少…..”這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引發了學生潛在的創造動因,創設了有利於個性發展的情境,因而引出了不同的學習結果,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18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指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動物的臉》是一節國畫課,為了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設計了遊戲:你説動物特徵我們來猜一猜,其間還可以用肢體語言。這樣所有學生就能主動參與其中,充分感悟動物的不同特徵。

建構主義理論還指出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以前的國畫教學中我就講過用筆、用墨的方法,此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用國畫形式大膽表現動物的臉部。教學中我通過複習鞏固用筆、用墨的不同方式,可以使基礎知識紮實的學生掌握的更牢固,使認識不清的學生能夠重新學習、把握。如果只注重新知識的講授,就會拉大學生之間的差距,好的不斷進步,差的原地不動甚至是退步。所以這與孔子倡導的“温故而知新”是一個道理,只有為學生搭好了支架,學生才能不斷攀援以致於達到頂點。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其核心卻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動物的臉》一課要讓學生髮現國畫造型的特點,學會利用這種方法進行創作。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對比觀察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説出誇張手法在作品中的運用。這種探究方法要比教師的直接講授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由於圖片和作品的直觀性,所以只要能夠認真細緻地觀察,每一名學生都可以找到答案。誰都有表現自我的慾望,你給了他機會,他就會樂在其中。

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創設學生愛學、樂學的情境,使每一名學生都主動參與,並構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體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夠學有所獲。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19

教師要善於捕捉教育信息充實自己的課堂。這節課雖然結束了,但它令我想到,如果我能及時地把有關資料及生活現象提供給學生,也許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會得心應手,課才會變得更加成功!在本課中學生在網上查找到相關的資料很多,在學生相互分享時,我由於對學生課前查找的資料不熟悉,所以在評價時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這也使我想到,我們教師一方面要深入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學生的實際,多瞭解學生的興趣和困惑,課堂上才不至於被動。

另一方面要多留心社會上的一些現象並引入課堂,讓學生去判斷,去討論,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現象值得發揚,哪些現象要批評。語文課要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通過生活化的語文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與習慣,讓學生在拓寬知識面的同時,又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處事,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我想只有對學生補充進這樣的資源,語文課才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教師才不會處於被動,而且能比較靈活地上好每一節課。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20

這是一年級孩子接觸到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首兒歌。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講述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課文可讀性強,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時,我採用以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邊讀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1、在生字教學這一塊,做到教會學生按照筆順規範寫字,並且教給學生“加一加”的識字記字的方法。但是由於教師的擔心以及“操辦”過多,沒有讓學生舉一反三的説,也就説,方法是教了,沒有讓學生運用起來。

2、語文課是用一篇篇的課文教會學生説話、寫話。

所以,在學習課文這一塊,我採用一些圖片,讓他們圖文結合,直觀的去理解,同時讓他們看圖説,看圖背,讓他們感覺到課文中的文字其實就是我們説出來的話,個人認為這樣的做法為他們今後説話、寫話打下基礎。

3、拓展訓練:填句“( )是( )的家”;換句“( )的家是( )”能做到循序漸進,先幫孩子們提供資料讓他們説,再到他們憑空想象説句子,最後把句子換個説法,這樣由淺入深的做法,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孩子。

4、在本課教學中,我的設計是注重德育教育的。好品德的養成遠比 好成績更重要,因此,在拓展後的總結處,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你有什麼方法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嗎?”引導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這節課存在着許多不足:比如對學生的引導語不夠簡潔不夠兒童化,導致他們在接收新任務的時候總是不怎麼反應得過來;再者,教師,對孩子的信任不夠還會出現輕微的“操辦”行為。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21

上了此次課,感想很多,感受最深的則是教學設計問題。

設計簡單時學生輕易就找出了答案,就會產生驕傲自滿情緒,漸漸會對參與活動失去興趣,對以後的教學產生不良後果,而設計複雜時,學生自己解決不了,難免會垂頭喪氣,對以後的教學也會產生負面影響。雖然説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個難題接着一個難題,對這些人生經歷不多的孩子來説,容易使他們失去自信心。如何處理好這個問題?教材的理解,學情的把握,教學模擬式的創新~~~~~~~

對於教學,我還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我可以原諒自己設計問題沒有坡度和不夠有針對性——雖然這種情況不大出現。但我決不能原諒自己,居然會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去思考問題並試圖逼迫學生步入困境而想完成教學任務,嚴重違背了教學相長的規律,破壞了學生學習心理學的基本原則。難道我不該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嗎?難道我能將學習的責任單一的怪罪到學生身上而不改變自己不恰當的教學方法嗎?難道我能視學生的困難而不顧卻一味地逼迫他們實現所謂的目標嗎?

這是一次教訓,有它的偶然性,但一定有我教學觀念上的偏差。我不希望自己真的是老了,老得覺得自己不再需要思進取求完善了,那我也該離開三尺講台,回家了;不過那時女兒也會鄙視我的!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22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閲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説新語》,《古代漢語》書,並和同年級的老師進行了一番認真的探討,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

為了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我在指導學生預習時,幫助他們先弄清古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文言文是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文是以雙音節詞。為此,我給同學們作了一個比較:我們現在説“祖父”是一個人,就是爺爺;但是古代説“祖父”就是爺爺和父親兩個人。我們現在説“妻子”是指一個人,在古代“妻子”就是指夫人和孩子。如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指拜見,還有“未”、“聞”、“示”等。我讓同學們回家去認真預習,藉助語文教材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對這些進行單音節詞進行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帶着同學們讀古文。我便示範,便告訴同學們: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後,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一遍,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雖然所花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了學生是越讀越好,越讀越有興趣。讀着讀着,學生終於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23

今天,作為新教師的我接受了教研室老師的聽課指導。本次我選擇的是一篇略讀課文——《將心比心》,這是一篇很簡短的小文章,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縱觀整節課,我親切自然的教學語言、大方得體的教態、適當有效的評價、切實有效的學習效果得到了陳老師的肯定。但是在磨課、上課、評課的整個過程中也引發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讀課文究竟該怎麼上呢?我只是粗淺地認為略讀課文也應該做到“精”、“略”得當。雖然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那效率就低下了。由於受教學時間的限制,略讀課文中需“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們需要反覆斟酌,尋找準確的着力點,從而使力氣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將心比心》中出現了兩個小故事,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覆的思考後我選擇了後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事實證明這樣既節省時間、不顯重複,教學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不用過分注重朗讀等方面的重複指導,應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其大膽自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受拘束。最後在教育意義上,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為老師的我,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更有價值的意外收穫。

一個蘋果的教學反思 篇24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説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各個環節注重了對分數意義的體驗,並在體驗中隨時注意總結。

1、聯繫生活實際,感受數學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課伊始,在輕鬆的聊天環境中,引入分數,勾起學生的分數的認識。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舉例中,始終都在強調“在生活中”可以把什麼平均分,“在生活中”還可以把什麼看做單位“1”。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將抽象的分數具體化。

2、創設自主學習環境,促進有效學習。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一些物體可以看做單位“1”進行平均分得到分數後,創設環境讓學生自己通過手中的事物進行平均分,從中得到分數。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經歷了猜測、試驗、推理、證明等環節,讓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中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對於數學知識的最終結論,不僅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讓學生親手操作,在具體的試驗中,真正做到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3、以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為基礎。

《課標》中指出: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本節課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的納入到學生的直接體驗中。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值得改進,自己在課堂上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以至於不能很好的整體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顯得前鬆後緊。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替為代之。從以上看出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還很匱乏,需要不斷地鍛鍊,提高。

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的藝術貫穿於課堂教學全過程,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講究教學藝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的努力學習,鑽研,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創設一種和諧的課堂教學結構,從而真正的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快樂帶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