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中組織數學活動,目的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使學生體驗除法豎式抽象的過程;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髮現生活中有很多經過平均分後還有剩餘的現象,體會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瞭解有餘數除法豎式每步的含義;通過自主探索,發現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餘數的含義。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精選16篇)

1. 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20個蘋果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創造性地改編了教材,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結果自然出現了整除和有餘數除法這兩種情況,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並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繫起來。

2.在操作活動中抽象出有餘數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盤放5個”的分蘋果活動的基礎上,我組織了第二次活動“每盤放6個”,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活動,感知、體會有餘數除法,發現可以放3盤,還餘下2個,而這2個不能再繼續往下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後有餘數的情況,認識有餘數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不斷髮現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對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有了明確的認識,這個“餘數為什麼要比除數小”的探索過程,其實也是培養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練習中,教材還安排了分數目比較大的物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

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把能夠整除和有餘數除法的豎式計算的內容都在一課時內教學稍顯緊張,有一部分學生接受起來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我認為這一課的教學分成兩課時更為妥當。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2

1、精心創設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因此,在教學“分蘋果”這節課時,我充分利用教科書所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創設了多個數學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為媒介,縮短了國小生在認知過程中的形象思維與抽象認識之間的距離。本課中的情境創設,其素材都是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如從開始的幫智慧老人把12個蘋果平均分在4個盤子裏,每個盤子分幾個?拓展為12個蘋果,每2個分一盤,可以分幾盤?再拓展為如何將10個蘋果每3個裝一袋,可以裝幾袋,還剩幾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也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讓學生在研究、發現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2、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讓學生親自經歷 獲取知識的過程,逐步體會兩種“平均分”的形式。同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既重視學生的“平均分”的結果,但更重視引導學生去探索“平均分”時你是怎麼想的,以使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採用同桌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探究怎樣給24名學生排隊,有幾種排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探索交流,得出幾種不同的排法。在教學中,我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師生關係還算融洽。學生能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讓學生與同伴交流,傾聽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引導,啟發學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義,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總之,我在課堂中,注重知識的感受過程,但還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強的地方:如學生的小組小組能力、傾聽能力、動手能力還需要不斷培養;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對小組合作的組織和任務交待應明確、具體等。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3

《分蘋果》這節課主要通過“小熊過生日”這一情境使學生體會平均分的意義,發展他們的數感。我從學生所熟悉的和喜歡的事例(過生日)出發,設計了一個小熊過生日的情境,創設了12個蘋果怎麼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動手分一分、擺一擺的需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有了初步的感知,下一步就需要孩子們親自去經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從中體驗到探索的樂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於是,我精心設計了動手操作這一環節,讓學生在分小圓片的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培養了他們動手的能力,有利於學生建立準確的、清晰的表象,為後面正確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於每個孩子的知識基礎和個性差異不同,因此為了能讓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同等學習和表現的機會,我在動手操作這一環節,給學生留有足夠完成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並對於班上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特別的關照,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到我們的學習中來。新課程改革中也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挑戰,要求我們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整個課堂活動中,讓學生個個參與,真正“活動”了起來,而且有收有放,收放有序,使整個課堂活而不亂。從而使學生感到不是“學數學”,而是在“玩數學、體驗數學”。另外我還在整堂課中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多種“小動物的遊戲”,帶出了多種有效的練習,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在一個輕鬆、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數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在饒有興趣中逐步提高計算技能,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這節課學生有比較明顯的進步和發展,表現在有一部分學生已經可以擺脱學具操作,應用乘法口訣進行平均分了。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4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是在學生認識面積單位和會用面積單位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重視直觀教學,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動有趣的課件,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教學伊始,我讓學生在回憶常用面積單位的基礎上,從而導入新課,提出問題。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得出時,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現長方形的計算方法。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為學生創設舞台,學生交流了發現計算長方形面積與長方形長和寬之間的關係,並引導學生髮現了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最好方法,但是課並沒有到此結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問題——長×寬是否對於所有的長方形都適用?讓學生在驗證過程中,做到了學生人人蔘與教學過程,每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並採用了不同的方法驗證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裏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中,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最後一個拓展練習,讓學生自己選擇素材,通過估估、量量、算算的方法,並讓學生靈活的選擇計算方法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新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主動獲取知識,領悟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嘗試、實踐,發現規律,親身體驗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主動地獲取了知識。學生輕鬆地掌握了從“猜想——實驗——發現——應用——創新”的學習數學的方法。

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習方法指導,注重思維的訓練,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教學觀。當學生意識到用面積單位直接量較大物體的面積很麻煩時,我適時提出“有沒有更簡便的求面積的方法呢?”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自主地發現到長方形面積和長、寬的關係。再根據公式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節課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身經歷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突出了教學重點。利用課件演示手段,突破了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有效地促進了師生的發展。

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很有用,並重視讓學生進行體驗,感覺數學就在身邊、就在他們的生活中,使課堂氣氛輕鬆活潑。怎樣計算桌面的面積;怎樣計算籃球場游泳池的面積,是對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在此過程中,學生運用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體驗到了數學的價值和成功的喜悦。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教學時,伴隨着叮咚的泉水聲,教師深情描繪泉水的美妙。然後指導學生讀出泉水的衝勁,引導學生想象泉水來到這陽光燦爛的世界看到了什麼。音樂的渲染,朗讀的感受,導語的創設,讓學生初步走進泉水的世界,感受泉水的美。接着老師通過學生聽教師的朗讀,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使文本的語言在學生頭腦中產生具體可感的畫面,讓孩子產生迫切去讀課文,去體驗泉水那甜美生活的衝動。

精讀課文時,教師給了學生自主感悟的空間,以讀文本,讀中對話,移位體驗,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股泉水。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讀好泉水的幾句話,特別注意孩子的個性化的朗讀體驗,通過激發想象,創設情境,讓孩子們感受閲讀的樂趣。如,山裏姐姐那一部分,教師當作姐姐,和學生對話,學生很快進入泉水的角色,熱情地招呼姐姐“來吧,來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有了愉快的體驗,孩子們的思維也活躍了,一個孩子質疑:“天然是什麼意思?”其他孩子紛紛發表意見“就是大自然”“是自己流出來的”教師此時説:看來我不需要説什麼,你們都明白了。孩子們是都明白了嗎?我看這是教師在處理這些偶爾問題時一種不負責任的推辭。確實,從孩子們的隻言片語來看,他們確實能悟到天然的意思。再如讀到果園那一部分,讓孩子們想象果樹喝了泉水後會是一番什麼景象,再讓學生讀書,學生作為泉水的那種自豪,那種付出的快樂自然表達得淋漓盡致。

整個讀書過程,孩子們都處在一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在對泉水的真切體驗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孩子們動情的朗讀猶如一股清泉在課堂上流淌。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6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我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本班學生朗讀方面的不足,指導學生朗讀好長句子:讀好句子中的停頓和字詞的發音。

在教學時,我先聯繫孩子的生活實際來進行提問:“我們平時寫字,老師對你們都有什麼要求?”學生很快就説出了:“身要正,肩要平,臂要開,足要安。握筆姿勢要正確,眼睛離書和本子一尺遠。”接着我引導孩子回憶懷素是怎樣寫字的呢?最後我再讓大家想一想:那麼我們課文中的先生又是怎樣教鄧小平寫毛筆字的呢?學生很快找出:“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經過這樣的點撥和引導,學生終於走出理解的誤區,真正理解了“先生的要求”的真正含義。

教學時,我儘量讓學生自主學習。在理解“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這一句的時候,我原來準備直接告訴學生這句話的意思。幾經思考,我把教師的“示範”改為讓學生親自實踐。所以,我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張薄薄的白紙,再讓學生“先用紙蒙着字帖”最後再拿去白紙照着字帖臨寫。在這一過程中,我相機進行點撥,告訴學生什麼是“用紙蒙着字帖描”,什麼是“照着字帖寫”,學生很快便心領神會了。

教學過程中的方法和策略是層出不窮的,只要運用恰當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7

《魯班和櫓板》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23課。故事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創造發明家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敍事具體請楚,我立足於利用朗讀、觀察、動手操作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一、緊扣字詞,理解文本

第二課時複習,我設計了兩道選字填空題,讓學生進行同音異形、形似字的比較,並學會使用。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緊扣"十分吃力"、"滿頭大汗",讓學生聯繫生活理解"滿頭大汗",從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撐船的辛苦,又讓學生體會到隱含的魯班的要發明“櫓板”的原因。第二自然段我緊扣魯班的動作"兩眼盯着","默默地想",讓一個孩子上台來做"兩眼盯着"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兩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動也不動地看着一個地方。在講解鴨子撥水時,讓學生抓住"往後撥水,身子向前"來明白鴨子撥水的輕快,第四小節抓住“眼睛一亮”再現魯班思考的過程。

二、利用倒敍、抓重點段

課文第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為了能抓住重點我並沒有採用學生習慣的順序學習的思路。我採用倒敍的方法:

1、複習第一自然段後提出魯班最終有沒有想出好辦法,設計出省力的工具?這個工具叫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到課文的最後去找答案。並給這樣的答案:想出好辦法,這個工具叫“櫓板”。

2、我接着提出魯班設計的“櫓板”是什麼樣子,你知道嗎?學生在理解第4自然段的基礎上通過讀、説(先……然後……再……)做等 手段認識“櫓板”的樣子、體驗魯班製作的過程。(強調製作與創作的區別)。

3、我再提出魯班為什麼要把“櫓板”做成這個樣子。第三小節講鴨子在水中用腳蹼撥水的樣子,是魯班發明櫓板的關鍵之處,這裏我重點抓着“撥”體會魯班將“櫓板”製作磯成鴨爪樣子的原因。

三,通過表演、製作解讀文本,化難為易

第三自然段我先用圖片讓學生認識鴨子的“腳蹼”,然後邊説邊示範鴨子腳蹼撥水的樣子,接着讓學生走入情境:“現在你們就是那羣小鴨子,你們的手就是腳蹼,快來撥水吧!”學生用手做撥水的樣子,同時提醒學生把手並起來會遊得更快些(撥與劃的區別),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接着提高難度,請學生帶上表情,加上動作來讀這一小節,一次,兩次……學生的情緒高漲,在遊戲中將文本的朗讀提高到了一個層次。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魯班看到鴨子用腳蹼撥水那麼輕快,“眼睛一亮,馬上找來一根粗木棍”,做櫓板的過程用動畫的形式放出來,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明白了櫓板的製作過程。接着我又安排了讓學生動手製作“櫓板”。力力求通過動手讓學生記憶“櫓板”的形狀,體會製作過程,激發學生去動手製作、創作的興趣。

四,狠抓字詞,讀中感悟

朗讀教學是貫穿始終的,一開始讓學生通過看圖片讀出老艄公的累,通過朗讀感受魯班在想辦法,通過朗讀感受魯班的"眼睛一亮",想出了辦法,通過朗讀感受一個"嗬"字,體會老艄公搖櫓的輕鬆。

五,創設情境,線索清晰

全文抓住魯班的看——想——看——做展開,在講解文本中,我在每個小節的過渡時都抓住了這條線索,循循善誘,層層推進,最後到“做”,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當然,在教學中仍有許多不足,對於字的教學只設計了教學“忽”和“安”兩個字,低年級的生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練習量的不足,沒有很好的鞏固過程。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8

《鮮花和星星》是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全詩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描寫了地上的鮮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選取生活中最常見的花和星星巧妙地聯繫,體現兒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對身邊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關愛與嚮往。這首詩歌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活潑,貼近兒童生活,學生不難理解,是一篇朗讀的佳作。課文配有精美的插圖,有助於學生觀察想象。

低年級的孩子學習的興趣很重要,所以首先要激勵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課文導入時,給學生展示美麗的畫面,把詩歌所描繪的意境直觀的展現在學生眼前,真切的感受語言文字給大家帶來的美。在愉悦的學習過程中,課文內容也就悄無聲息地走入了學生的心裏。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9

這篇課文上了三個課時,加上寫字。明顯,超標了。不過值!課文還是採用的隨文識字教學,朗讀訓練也比較到位,現在孩子們越來越喜歡朗讀,也知道怎樣朗讀了,心裏很高興。可是學習的過程中總有新東西不斷的出現,這堂課就要處理一個“祈使句”的問題。首先,我請孩子們反覆讀“牽牛花,請你快快長大發芽,讓王奶奶也能看到鮮花吧!”這句話,在帶着他們到現實中去體會,孩子們説到了“有禮貌”、“着急的期待”等等,有了感情的鋪墊,在告訴他們這句話是祈使句,並且再板書一句祈使句,觀察特點,總結出祈使句的模式:______,請你_______________吧!熟悉了句式以後,讓孩子仿寫、拓展,加深了他們對於祈使句的印象,掌握了“!”的使用方法。這個地方耗時較多,但是效果還不錯。

另一個耗時的地方就是寫字的指導。指導模式:請小老師來教,自己選字,先説結構,再説筆順、筆畫,接着觀察壓線的筆畫,最後是試着到黑板上來寫。通過孩子自主參與來提高他們在寫字環節中的興趣,效果不錯,就是費時。不是特別難的字最好不用這種方法。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上完這堂課,想法特別多,主要是對自己的教學是否有效的一些反思。《小鳥和牽牛花》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選學課文,文本內容比較簡單,主要講述了小鳥和它的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學生一讀就能懂。總的來説幾個目標都達到了,課堂效果也不錯。本次教學主要側重課堂的有效性。

一、 填充空白,深層體現課堂有效性。

“教材不過是模本”,“教材要為我所用”這是我對這課簡單的課文的重新認識,獨立處理教材,填充課文,把課文變得十分有內容。

1、文章很長,為了在課堂上能夠達到一定的效果。課前我便在黑板上畫上榆樹上在鳥窩裏的小鳥,繞在樹根的牽牛花。這樣給學生一個新鮮,也讓他們的腦袋裏有一定的事情的場景。

2、我尋找出他們還沒學過的生字,組成詞語出現在黑板上。還選擇了一個要求會寫的字。這樣先系統學習生字詞,消滅攔路虎,對課文的朗讀和理解十分有益。看來上選讀課文是否有效,重要的是自己怎麼去挖掘他內在的信息。

3、三處想像的設計,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先讓學生想像“小鳥平時會和朋友們玩什麼遊戲呢?”感受小鳥沒有生病之前,與夥伴們幸福愉快的生活,為下文能更好地體驗小鳥的孤獨和夥伴之間深切的友誼做好了鋪墊。再想像“自己生病的時候是什麼感覺”,由此遷移到小鳥的感受,為指導朗讀奠定了情感基礎。最後想像“如果你是小鳥的朋友,你想用什麼辦法來安慰小鳥呢?”讓學生進入故事的角色,開始用心感受。這三處奇妙的想像,學生回答的比較簡單,而且還是學生親身經歷的。能夠把簡單的文字感情滲透到孩子們的心靈中。這樣從心處去感受的課堂,學習起來十分有趣,而且效果不錯。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分為三個步驟:(一)、創設情境,提示課題。利用各種各樣的蝴蝶在山谷中飛舞的動畫來激情導入,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出課題:讓我們一起走進“彩色世界”。(二)、任務驅動,探究新知。學習填充顏色,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問題,討論並解決問題。(三)自由創作,體驗成功。讓學生髮揮想象,給作品填色。(四)作品展示,着眼提高。展示優秀的作品,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五)歸納總結,拓展延伸。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學會做人。

在本節課中,我始終將信息技術與學生實踐活動相結合,將美術、品德、信息技術三門課程有機整合,形成了獨特的課程魅力,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為課堂上學生合作探究搭建了平台,尤其在個性創作與成果展評中,他們不僅創作出了優秀的作品,更學會了用語言表達自己創作成果的方法,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評價,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喜悦,同時也是培養他們高級思維能力的有效方式。這也正説明了只有關注學生個體體驗的課堂才是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們體會到:教師應在認識信息技術基本特徵、把握信息技術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使其在有效遷移發生的基礎上適應技術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總結和歸納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問題解決過程的共通之處,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經驗,通過合理的探索,發展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達到利用有效遷移的發生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

同時我還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給出任務之後,通過組織學生共同研討、分析任務,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步驟、策略與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評價,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增強對信息技術發展變化的適應能力。

總之,這節課中正因為有合作與探究的快樂,預設與生成的融合,缺憾與亮點的並存,探索與追求的期盼,使我真正感覺到了信息技術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我想與以往教學相比,這是一個獨特的亮點,也是一個值得我永遠探討的問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在信息技術課的漫漫征途上不斷實踐、探索、總結、提升,描繪屬於我自己的彩色世界。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12

教師教學過程應當是教師帶領學生主動認知、探究問題的過程,課堂教學應當以探究為切入點組織教學活動。上述教學片段教師圍繞認識每4年有一個閏年,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探索新知。而教師善於調動各種感官的作用,更是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高潮,(一個肯定的眼神、會意的微笑會給學生帶來無窮的力量;一個皺眉讓這羣足智多謀的學生又一次陷入思考;一句鼓勵性的評價會讓好勝的他們得意洋洋;而一個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更是讓他們爭論不休……)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用心向上的學習氛圍。對於教師而言像這樣善於利用多種方法、手段為學生創設一個個“支點”,對課堂教學將取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學生總是能夠充分地應用每個“支點”的輻射作用,繞出令我們意想不到、拍案叫絕的色彩斑斕的“舞台”!在上述教學片段教師先是讓學生觀察表格,然後在小組討論説説你發現了什麼?看似簡單的安排,但是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因為學生的想法各不相同)讓他們在同學之間的知識的啟發下,引起自己的知識聯想,才是教師的用心所在!

學生正是在教師設計的一個個“支點”下,逐步旋轉出一個大舞台來的。當羣眾彙報時學生回答20__年是閏年,教師又充分利用當時的教學情景適時地讓學生總結出決定一個年份是不是閏年的方法來,(“教師側着頭,皺着眉做不解狀:‘你們怎樣那麼肯定呢?説説你們的想法。’”、“‘但是為什麼除以4呢?’教師不滿足學生的答案,故意拉長聲音繼續追問。”)教師的語言、動作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推想高潮,看看他們是“爭先恐後搶着回答”。其結果是:“‘太棒了,同學們!’教師不由自主地為學生的出色表現喝彩,而學生呢——個個喜形於色。”而“我發現了奧運會是每4年舉行1次的”這位學生的回答更是教師的驚喜的收穫!教師的這個“支點”創設得恰到好處、無懈可擊。

可見,善於捕捉課堂教學資源,是教師創造好的“支點”的關鍵所在。教師善於利用多種方法、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個“支點”,得到的將不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結局,學生將會把利用這一個個“支點”旋轉出一個絢麗的大舞台!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13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依據教材給的例子,通過觀察,發現規律,再進行模仿練習,課堂沉悶乏味,而本節課我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

本節設計中,在新課引入階段,創設了生活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通過讓學生幫助老師搭建領操台需要多少塊方磚來發現問題,提出猜想.作為一節探索數學的規律課,對於乘法結合律的教學,不應僅僅滿足於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結合律,會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這是一個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堂上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同學們都在探索乘法交換律時,經歷了發現規律、提出假設、驗證假設、歸納規律的科學探索過程。在歸納乘法結合律時,思維特別積極活躍的同學,更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特別是在評價方面,重視增加我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特別是同學之間的評價,更能激發學生的情緒。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14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認識年、月、日,並明白他們年、月、日之間的關係。教學重點是認識年、月、日,並掌握它們之間的關係,教學難點是掌握決定平年和閏年的方法,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帶着問題看幻燈片(一年有幾個月?每月有幾天?並把每月的天數填寫在書上)進行自學,之後進行反饋,歸納出:一年有12個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為什麼會用28天和29天之分呢?讓學生小組討論,得出平年和閏年的概念,能被4整除的年份就是閏年,告訴學生通常4年裏有一個閏年。大月和小月的記憶用一個拳頭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有些學生還是不感興趣,於是我採用兒歌: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總不差,來幫忙他們記憶,這一資料本來很枯燥,但透過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生很快就記住這一知識點,可見兒歌也是一種很有效率的教學手段,更貼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因為兒歌記憶既簡單又便於記憶。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15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改寫而成的。課文主要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支箭來為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識和才智。我這節課上的主要資料是諸葛亮怎樣利用草船借箭的這一部分。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學重點突出,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求知慾望比平時旺盛,好奇心和進取性也能被我調動起來,師生配合比較默契,教學目標基本完成。我覺

得主要亮點表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挖掘文章的資料,發展學生的語言本事。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語文的工具性對聾生來説尤為重要,是他們學習語言和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在課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個與學生生活學習密切關聯的詞語句子,讓學生進行讀説寫的訓練,來豐富他們的詞語積累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本事和運用本事。例如這節課中,對誰一邊做什麼一邊做什麼這樣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寫成被字句這樣的句式,還有比喻句用什麼比喻什麼,反問句改成陳述句這樣的資料,我都挖掘出來,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説寫訓練,既發展了

學生的語言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二、緊緊抓住課文的主要資料,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熱烈活潑的教學氣氛不會自然構成,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教師應當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來製造和烘托課堂教學的氣氛,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強烈的求知慾,從而自然融入教學主題。抓住課文的資料設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在這節課中,我對文本進行了深入解讀,對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入思考:是讓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結果,從而感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是先從結果出發,再去探求借箭的過程?結合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了後者。讓學生從周瑜的長歎中體會周的心境,進行朗讀、模仿,從而感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時,在學生情緒高漲的時候及時提出問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裏?他的借箭計劃又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實物教具,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説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户,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是學生進行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在課堂中,我十分注意運用多種手段來引起學生對課堂資料的注意。如複習借箭準備的環節,我出示了一隻“草船”,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再讓學生根據“草船”説説借箭的準備工作,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本事。又如教到諸葛亮下令“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字兒擺開”這一句時,我畫出簡筆畫,讓學生把準備好的紙船擺一擺,學生的興趣都很高,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的學習進取性也更高。存在不足:

一、教學資料的具體化是否科學。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諸葛亮懂天文,識人心,曉地利,有膽

略,會計謀。要讓我們班的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概括出這些原因,是相當難的。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課文的資料,上課時我試圖引導學生總結出“懂天氣、識曹操、曉地利、有勇氣”幾點更加具體,更加表面的原因。課後一推敲,覺得原因具體了,學生容易理解,但也變窄了,並且和前後文資料有點“脱節”。如識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識周瑜,識魯肅。從這點來説,“識曹操”作為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夠,但作為一種“概括”顯然有所欠缺。

二、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不夠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麼,他的“神”表此刻哪裏?“妙”又體此刻何方呢?能夠説借箭的過程中處處體現着他的這一特點:算到三天後江面必有大霧,算定曹操不敢出兵應戰,算到船隻的排列,算到歸程的順風順水.......能夠説文章處處體現着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只是根據教學的目標,設計了為目標服務的幾個問題,牽引着學生去思考、分析。顯然,這樣的分析還不夠全面深入。

三、事情的前因後果點到即止。

這篇課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後果的。研究到學生的理解本事,我只是把問題設計成讓學生去尋找原因,而忽略了“結果”。比如當諸葛亮的船隻逼近曹營時,我只是引導學生理解諸葛亮為什麼下令軍士擂鼓吶喊?而沒有追問:擂鼓吶喊的結果會怎樣呢?就轉到另一個問題去了,雖然另一個問題也回答了這個結果。

總之,這節課有亮點,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後去改善。

族系分蘋果教學反思 篇16

《淺水窪裏的小魚》講述了一個小男孩盡力拯救那些困在淺水窪裏的小魚的感人場面。文章的主要寫的是一位先生和小男孩的對話,從兩人的對話中,我們知道小男孩明知自己這樣做無濟於事,但仍儘自己的力量奮力拯救小魚。文中的這個孩子純真、善良、感人至深,通過學文,要讓學生感受到男孩的善良。我在設計時,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情感點,並努力在兩者之者架設一座橋樑。

一、以“在乎”為切入點展開教學。

在學生學習生字後,讓學生談談“在乎”一詞怎麼理解,説説在生活中誰在乎你?並談談大海中的小魚最在乎什麼?接着通過讀悟第一自然段體會魚兒在乎自已好好的活着,讀第2—6自然段感受,小男孩在乎每一條小魚。整堂課以“在乎”為切入點,以“在乎”為主線展開教學,教學過程的思路清晰,對教材的處理較到位。

二、創設心靈交流的平台。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説過:“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個甚至多於兩個的思想。”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個體之間是有差別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學習時空,創設心靈交流的平台,讓每一個孩子都覺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成為學生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理解小魚被困在淺水窪裏的情景時,讓學生想象,用不了多麼,火辣辣的太陽就會當空照,此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在教學2—6自然段時,讓學生通過表演體會小男孩撿魚、扔魚的辛苦,並有意識的“採訪”,引導學生揣摩小男孩的心理,這一個個環節的教學,我引領着孩子深入文本,進入文本角色,讓孩子與孩子們交流,讓孩子與文中的角色交流,和諧、輕鬆地營造了一個多方位交流的平台,使合作學習更加地愉悦,使孩子們更加地積極主動。

三、有意識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在這種語言訓練中提升發展。

在學生讀悟了小男孩在乎淺水窪裏的每一條小魚後,我讓學生仿照課文句式進行填空練習:這條_________,這條也_________!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所有的小魚_________。學生藉助這一練習形式,開動思維,展開想象。有的説:“這條想回大海!這一條也想回大海……”有的説:“這條想活,這一條也想活……”還有的説:“這條是個小生命,這條也是小生命……”這樣的設計和教學,既達到了對課文內涵、情感的理解、體會,與作者、文中的小男孩心心相印,產生共鳴,又在此基礎上,啟發思維想象,發展了語言。學生由此“一舉多得”。這是有效的語文學習,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語文學習。當然,這堂課既有亮點,也有不足之處。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情感還並沒有完全釋放出來,誦讀還不夠到位。我想,怎樣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挖掘課文的情感,體會字裏行間中藴涵的真情,還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