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精選24篇)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

不知是該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還是讓政治課來佔用了我們的語文課。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精選24篇)

“這種卑鄙伎倆阻擋不了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人類的進步、世界的和諧是歷史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及温認為“對青年學生還是以教育為主,希望校方給他繼續學習的機會。浪子回頭金不換,希望該學生正視錯誤,用發展的眼光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態度,由學生總結出:正是温的寬容才使得温以及中國贏得了世界人的尊重。明確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作者對寬容的理解,明確怎樣才能做到寬容。

這是一篇議論文,是説理性的文章而稍顯枯燥乏味,面對的學生是很少接觸議論文的學生,為了避免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我發現吃透課文,吃透學生,吃透教學教法是我一定要做到的。開篇能夠通過温演講時所遇的干擾事件順利導入到課文內容——《多一些寬容》學生一下子被激起興趣。

在教學設計上,先讓學生運用所學過的議論文知識解讀文本,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引導學生思考論述層次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歸納小結議論文的知識要點。其目的要讓學生得法於課內,並能舉一反三進行運用。下一個環節就是設置情景,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寬容的觀點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就是一個走出文本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條理線索比較清楚,完成得還不錯。但我上課理性有餘,激情不足,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的調動起來,進而使學生的學習大多都只停留在文本上沒有深入內心,德育的滲透不夠,我也深知學生的道德修養不可能在一節課下來就可以得到很快的提升,可這樣的課文就是一個教育孩子們的最好平台,沒有很好的得以利用肯定是教學上的缺失。

今日早讀書聲朗朗,同學們都很自覺的大聲朗讀着新上的《多一些寬容》,可課後,班上一男生因昨晚的和同學的小摩擦記恨在心,在其他同學的教唆下竟然拿起板凳都砸向昨晚打了他的同學,額頭都砸出血了,很是嚇人。這可是剛剛學過又朗讀多遍《多一些寬容》課文後發生的事情呀!我驚訝不已,後來我在和同學們瞭解後才知道這些男生都喜歡玩一種叫“俠盜列車”的暴力遊戲!我才醒悟,一篇課文對於他們長期玩的暴力遊戲是那麼的微不足道。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2

今天下午我們是班會課,主題是推廣普通話。時間剛過一半,班會的主題也進行的差不多了,老師突然當眾向杜子凡和趙青同學詢問: “你們轉學手續辦齊了?什麼時候走啊?”

“已辦好了。可能下週一就不來了。”兩位同學站起來回答。

“啊?杜子凡和趙青馬上要轉學了?我怎麼一點都不知道啊?”全班同學頓時議論紛紛,交頭接耳,但大家的表情都是惋惜的、依依不捨的。是啊,朝夕相處了幾年的同學,共同學習,相互幫助,在一起遊戲玩耍,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同學之誼。現在,兩位同學即將離我們而去,大家都很捨不得。

“嗚嗚嗚!”這時,一陣哽咽聲響。大家一看,原來是杜子凡最好的朋友徐雋逸忍不住趴在桌子上哭了起來。這哭聲彷彿有極大的傳染性,很快,全班都是一片抽泣聲。

“杜子凡和趙青馬上要轉學了,今天是他們和我們在一起上的最後一堂課,同學們有什麼話想對他們説的就在這兒説出來吧!”老師環顧着全班。

“杜子凡,從一年級到現在,我們朝夕相處幾年了,我們是很有緣分的。我捨不得你走。我們永遠都是好朋友!” 徐雋逸最先站起來,哽咽着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後來,又有四五位同學站起來發言,大意都是捨不得同學離開,希望以後常回來看看。陳緣還和趙青一起合唱了一首歌曲,雖然不斷的抽泣聲,讓我們聽不出來她們唱的是什麼歌,但我們都知道她們表達的是依依不捨的感傷……

整個離別的過程,我始終也是熱淚盈眶,雖然我和兩位同學相處的時間不長,但豪爽好友的杜子凡、熱心班級公益工作的趙青(班級的網管,每天都要為班級維護網絡)都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影響,真不想讓他們走啊!其實,我淚眼朦朧還因為我也曾經歷過這樣的離別之痛:去年的這個時候,因為要跟隨爸爸媽媽,我離開了原來就學的安理附小,轉學來到了杭州。由於時間匆忙,所以我連和老師同學告別的機會都沒有。儘管是不辭而別,但每次想到共處幾年的老師同學,我的嗓子都發哽,夢裏都想過他們多少次啊!今年教師節,我給以前的老師發去了祝福的短信,並請他們代我向以前的同學問好。看着老師回覆的親切的問候短信,當時我就鼻子發酸,眼睛裏充滿了淚水。

現在,看着即將離去的杜子凡和趙青,看着爭先恐後發言的同學們,我在一旁默默地品味同學的情誼,祝福杜子凡和趙青,也祝福着我們自己,希望這種純真地友情能一直陪伴着我們,讓這個世界充滿了愛和感動!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3

本人自認為較好的地方有這幾個方面:

一、上課的熱情較高。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的美育是潛移默化的。是潤物死無聲的。教師的對音樂的情感首先上課應該要有熱情,這種熱情表現在表情、語音語調、範唱、演奏、對音樂的理解、對音樂的情感。只有教師先感動了,才能很好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注重樂理知識的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感受體驗。

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問題,通過聆聽、分析、對比。。。。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手段作出整 體性的反應,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鑑賞音樂的美。對樂理知識的教學,我從愛我中華的旋律中選幾節作為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讓學生分析樂譜,知道這首曲子的旋律是由它們重複變化發展而來的。這是音樂創作中的一個重要表現手法。

三、真誠的讚揚隨時鞏固學生的自信心

雖然是沒有學生的課堂但是我也把平時對學生的鼓勵讚揚貫穿於課堂。真誠的讚揚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最能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仔細尋找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且及時,適當地給予讚揚。真誠的讚揚會讓他們充分發揮內在的潛力。隨時不斷地支持,鼓勵,以鞏固學生的自信心。在音樂課上,以自然,親切地微笑面對學生,經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勵性的語言,創設出一個温馨,和諧,愉快地音樂課氣氛。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都會不斷地努力,音樂課的效果也就越來越好。

四、將思想教育不露痕跡的溶於整堂課的教學。

本課的課題是愛我中《愛我中華》教學反思華,通過歌詞體會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只有民族團結了國家才會興旺。設計一個環節讓學生談談祖國讓你引以自豪的地方,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在音樂中享受歡樂,拓寬民族文化視野,增強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意識和熱愛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情感。

教學不足之處:

一、課堂語言不夠精煉。

二、課堂應更為開放,形式應更為多樣。

在以後的音樂教學中,積極探索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的各個環節如何銜接更為自然?音樂課如何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4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説過,學生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説,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這是一種審美的體驗。為了讓學生對春雨的美有所感悟,我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求正確讀文的過程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再流利讀文,最後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這樣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特別是指導朗讀這一環節,老師先配樂示範朗讀,然後重點指導學生該如何讀好“沙沙響”、“丁零當啷”,再指名請學生朗讀,最後集體朗讀。在清脆悦耳的《春姑娘的歌聲》的配樂聲中,同學們顯得特別興奮,通過一次次地美讀,細細品味,漸漸地把作者的情感化為自己對春雨的喜愛之情了。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啊。這節課出於向老師們展示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這一環節較為倉促。另外,讓學生迴歸課文再讀時,忘了讓他們加上動作讀。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進一步探詢有效的反思的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反思型教師。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首歌詠早春西湖(錢塘湖)的寫景詩。在詩中,詩人像一位高超的攝影師,移步換景將鏡頭對準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攝製成一幅幅美妙的畫面,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

一二句,雲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賈公亭之間的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漲,水面平堤,微波盪漾;空中白雲朵朵,因着春天空氣的濕潤,也低低地浮掛着,遠遠地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這裏面的山、寺、亭、水、堤、雲,高低錯落,遠近配合,構成了一幅平闊曠遠的立體湖景圖。

三四句,鶯燕爭春光。在幾處向陽的樹枝上,蹦蹦跳跳着早來的黃鶯,婉轉悠揚地唱着春天的歌兒;在濕潤的湖岸邊,不知是新到誰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銜泥築巢。早鶯尚少,只在“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起來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五六句,花草競春榮。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開的開,發的發,搖曳在春風中,漸迷人眼;俯視身下,綠綠茸茸的春草還不夠深,騎馬走過,剛剛能遮沒馬蹄——花草都處在競相榮發滋長之中。可以想見,過後不久,西湖將開出一個奼紫嫣紅、五彩繽紛的絢麗春天。

七八句,詩人贊春情。詩人騎馬揚鞭,指點春色:這綠柳成陰的白沙堤,是我最留連喜愛的地方啊!這是詩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內心發出的由衷讚歎。其實,詩人在這無邊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嘗沒有融入其中,成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風景呢!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的課標要求是“列舉羅斯福新政的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準確理解和落實課標顯得很重要,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學生的學來反思章顯得更加重要。具體來説,課標中的“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究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列舉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只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探究得出結論和認識的載體。

在教學過程中,我適當的引入文字、圖片等教學素材,引導學生了解新政的每一項內容,同時教師在藉助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分析每一項內容的過程中把新政的特點“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滲透其中,逐一分析在金融、工業、農業、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社會立法等五個方面,“自由放任”政策下和“國家干預經濟”政策下的政府與經濟發展間關係的區別和變化,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感悟並從中得出結論,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和具體操作,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就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分析得出。同樣在處理羅斯福新政的作用的時候,藉助適當的圖表、圖片,比如新政期間美國“工業生產變化柱狀圖”和“失業率變化柱狀圖”,由學生自己去讀圖,教師引導學生讀出其中的變化,最終學生就可以順利地得出新政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是“使美國經濟開始恢復,逐漸擺脱危機的困境”。

在學習完新政的內容、特點、作用之後,為了引導學生站在全球史的高度用聯繫的觀點來認識新政,避免學生孤立、靜止的看待歷史問題,我引入了30年代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快速發展的相關材料,一方面讓學生感受世界市場形成後,各國政府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會不斷的借鑑和學習,讓學生體會現代社會開放、包容、相互借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把中美兩國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經濟發展的策略橫向聯繫起來,從中體會各國在結合國情解決本國經濟發展中體現出的人類智慧之光是同樣難能可貴、同樣會永留史冊的,從這個角度引導學生拋棄階級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從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角度對羅斯福新政進行再認識、再體驗、再反思,進而收穫更多的體會和感悟。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的一個個歷史情境既能激發和調動學生主動探究和分析問題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閲讀材料、分析和提取信息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這樣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教師不再是“滿堂灌”和“一言堂”,而是引領和指導學生、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的主導者、合作者,學生不再是旁觀者和聽眾,而是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和探究活動的主體。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慢慢培養學生勇於思考、主動探究、突破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效果。

本節課中對於“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這一難點的突破是最需要用心琢磨的。新政的實施並不是使美國從“完全放任”的一極走向了“國家干預”的另一極,這一改革的過程並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轉變。“完全放任”不是不能干預和沒有干預,“全面干預”也不是放棄市場調節的全盤干預。要避免這種二元對立思想的出現就必須將新政出現前的美國曆史發展脈絡及其經濟思想給學生交待清楚。

就自由主義理論而言,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個人潛力,本身並不排斥國家干預。自由主義確實是消極看待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也並不是完全放手。亞當·斯密反對政府幹預經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執政的貴族不懂經濟,只會把經濟引入歧途。

美國人自建國以來一直警惕的是政府權力被濫用,對民主制度造成威脅。隨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他們發現威脅更多地來自於壟斷資本,需要解決的是工業化帶來的經濟問題和社會矛盾,而能遏制這一巨怪的卻只有政府,所以轉向政府尋求解決矛盾的手段。20世紀初歷時十幾年的進步運動實際上就是美國政府幹預經濟的嘗試和試驗階段,其中西奧多·羅斯福因為通過反托拉斯法案、拆分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等舉措贏得了反托拉斯鬥士的美稱,此後的威爾遜總統在位時期也採取了許多聯邦政府幹預經濟發展的政策。遺憾的是進步運動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打斷,一戰結束後,美國又迎來了20年代的繁榮,但繁榮背後卻是問題的不斷堆積和矛盾的不斷升級。

面對大蕭條,新政在經濟方面的動作比較大,政府全面介入了工業、農業、商業、金融業等各行各業,但政府並不直接去接管經濟,而是協調經濟。羅斯福實施新政的前提是承認美國的經濟體制存在問題,所以新政的目的是治病,是要使美國體制重新恢復活力,而不是將其置於死地。羅斯福改革的目的不是將現行體制推翻,而是要讓它運轉起來,還要運行通暢。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歷史證明,羅斯福本人的説法也許更符合新政的實際。他説自己是在為現實的問題尋找答案,而不是將先驗的答案強加在現實之上。新政的改革是通過確立政府的經濟管理權,突破自由資本主義的一些定規,將其改造成有管制的資本主義。新政使美國經濟在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同時,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得到加強而且不可逆轉。有了以上這些背景知識的依託,學生在理解新政的影響時才會更客觀、更清晰。

學習新政從現實角度來看是為了能更好地推進今天中國的改革,因此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主要不是教會學生一分為二的評價新政,而是從中汲取歷史的智慧和策略,因此每節課在確立了主題後,確定什麼樣的價值觀將決定一節課最後的立意和靈魂,所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落實與否將決定一節課的厚度和高度,這也需要我們教師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去探究和實踐。

實施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會碰到許許多多的疑難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斷激勵、啟發和推動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不斷錘鍊自己踐行新課程理念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技術,不斷提高自己實施新課程、開展素質教育的藝術。

這條路,我們剛剛開跋------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7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由於平時注重了預習時對課文的理解力培養,故在教學過程中,課文部分不用講的太詳細,學生並能根據課文找到許多相關資料。在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資料,有很好的效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對恐龍的種類及滅絕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與疑問,藉助有聲有圖的電腦課件,使本節課充滿生機,學生好學,教師愛教,不但瞭解了許多有關恐龍的知識,還了解到説明文中的幾種説明方法,反思這節課,有失有得:

一、成功之處:

1.視頻的運用,補充了學生生活中對恐龍感性認識的不足,起到了直觀的讓學生了解特點的作用。通 過比較句子特點,明白説明事物特點的方法,從比較、感悟,到尋找“雷同”,皆為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重視學習能力培養的新課程理念。

2.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始終以自學為主,教師只是起了一個引導作用。如學習説明方法時,就採用了“授之於漁”的教學形式,先範舉了如何掌握樑龍有説明方法,師生共同小結學法,再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自己解説,再結合課文內容來學習,始終讓學生把學習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又如彙報學習成果時,教師又讓學生自主選擇彙報的內容,學生説到哪,就學習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語文課程標準》特意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我設計了“走進侏羅紀公園”和“恐龍的自我介紹”兩個環節。而這種尊重個性體現在個性化的表達上——“恐龍的自我介紹”,這一環節,是對課文重點內容的提升,在學生通過學習瞭解了恐龍的特徵以後,學習課文對恐龍的描寫方法,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寫出自己喜歡的恐龍的特徵,並用上説明方法,達到了知識的遷移。

4.課堂上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朗讀。三年級的教學,朗讀指導也是頗為重要的,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靈活地運用指名讀、齊讀、自由讀、默讀等各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同時設計“競讀”的教學環節,引入“競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如:“你讀得不錯,誰能比他讀得更好?”“誰來把這一小節讀好它”……這些教學環節,都讓學生爭着讀好句子,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提起來了,在讀中悟,在悟中讀,體會語感,在輕鬆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得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二、不足之處:每個環節的過渡語不夠流利、順暢,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8

在上這一課的時候,我特別自己畫了四幅圖畫來配合教學,結果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我到底畫得好不好這個問題上,我應該直接畫得好一點,就不用惹出這麼多問題了。

這一課其實也算涉及了連減的問題了,有幾個孩子也列出了這樣的算式,比如3-1-1=1,這讓我覺得很高興。大部分的孩子在我剛開始沒有提醒的時候,第一幅圖並沒有列出算式,我提醒小貓一隻魚都沒有吃,可以説它吃了幾隻魚啊,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就列出了3-0=3的算式,而且之後遇到這樣的問題,大家都能夠很快的列出這樣的算式,表現還是很不錯。對後面三幅圖,孩子們都是列出的3-1=2,3-2=1,3-3=0的算式,老師問到還有沒有其它的算式,沒有同學知道,然後我嘗試把四幅圖畫擺成一排,一個一個來看,這樣更好觀察,就有孩子説出第三幅圖還可以這樣列式3-1=2,2-1=2。第四幅圖可以列成3-1=2,2-1=1,1-1=0。只要好好引導他們,他們的思維還是很發散的,所以老師在這方面要學習和積累好多經驗,這是我們新老師非常需要的地方。

而且現在慢慢要學習5以後的加減法了,孩子們原有的知識已經不能讓他們覺得還容易了,有的孩子表現出了吃力的現象,我覺得需要背誦9以內數的加減法表,但是孩子們始終是沒有背語文積極,還是需要讓他們覺得更加有趣才行,不過班上還是有幾個喜歡數學的學生,應該利用少數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配合老師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9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陣地,而文本則是最主要的載體。課堂教學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語文素養低下,尤其是文章閲讀能力不強,這與文本教學的空泛性與無效性有很大關係其主要的表現是,教學中,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吸引學生關注文本、走進文本。我們往往以結論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準確研讀。或者在很多時候,我們就根本沒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對文本只是蜻蜓點水式的閲讀,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謂的“拓展”上。

因此設計本課時,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文本的解讀上。教學思路逐層深入,環環相扣。先由作家的經歷入手,可以為解讀文本埋下伏筆。其次是文本內容的幾個層次,可以有一個問題統領:作者為什麼要囚綠?分三個層次。作者喜歡綠是綠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處境有關係; 還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係。第三是作者為什麼要放綠?揭示文章的象徵意義和比喻意義。第四是品味文中含義豐富或自己喜歡的句、段。旨在讓學生咬文嚼字,體會語言運用之妙。

從課堂效果來看,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學生對一些語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據聽課的老師統計,上課發言的次數達32次。課下有的學生還説,老師我還想説呢,你都沒有叫我。

這堂課的教學實現了預設的教學任務。我們從反覆誦讀入手, 讀懂了這篇優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黃金般的心。由此可見, 我們要讀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誦是關鍵。而其中借托物寄意類文章, 應從物的特點思考, 展開聯想, 聯繫相似點, 明確象徵意義。

教師自己存在的問題是課堂評價語言簡單,還需要加強自身的語言修養,提高業務能力.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0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節的重點是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並從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證明過程,難點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本節課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課時。

在新課講解方面,我仔細研讀教材,發現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學生理解六字方針:一正二定三等。這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尤其是“定”的相關變化比較靈活,不可能在一節課解決。因為我把這部分內容放到第二節課。本節課主要讓學生掌握“正”“等”的意義。

我設計從例一入手,第一小題就能説明“積定和最小”,第二小題説明“和定積最大”。通過這道例題的講解,讓學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然後再利用這六字方針就最值。這是再講解例二,讓學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題的步驟。然後讓學生自己解題。

鞏固練習中設計了判斷題,讓學生理解六字方針的內涵。還從“和定”、“積定”兩方面設計了相關練習,讓學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課堂實施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包括課前預習,例題放手讓學生做,還有練習讓學生上台板書等環節,都讓學生主動思考,並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展示典型錯誤,及時糾錯,達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是:複習引入的例子過難,有點不太符合文科學生的實際。且複習時花的時間太多,重複問題過多,講解瑣碎;例題分析時不夠深入,由於擔心時間不夠,有些問題總是欲言又止。練習題講解時間匆促,沒有解釋透徹。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1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用於上課的課件,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學習中來。事實證明,這節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都非常不錯。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做一下總結:

一、識字教學

導入時先讓孩子回憶與父母在一起最開心的事,體會家的温暖和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初讀課文之後,我先從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入手,看看學生字音讀得是否準確,再從句子中脱離出生詞,讓學生認讀,先讓獨立練習,再指名帶讀。在這裏面我重點處理了一類字“雲”和“子”。“雲”在讀完詞後,讓學生嘗試組詞,學生的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有的組“雲朵”、“彩雲”,還有的想到了“烏雲”。“子”我重點是通過“種子”和“孩子”來認識“子”在獨立念時讀三聲,而在這兩個詞中讀輕聲,老師指導讀詞,輕聲讀得短而輕。緊接着讓學生説説知道哪些植物的種子,而種子是如何生長髮芽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親身經歷,所以老師通過講授,讓學生理解“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句話,學生練習朗讀這句話,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最後再將詞語打亂順序進行開火車練習。

低年級詞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但學習不能脱離句子,脱離語境,只有在語境中學習才能理解和學會運用。

二、品讀文本

本課全文共6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的設計思路是按照“引學第1行——自學2—4行——共同體會第5、6行”為主線,以讀為主,配以精美的課件把課文內容變得更直觀,邊讀邊展開想象,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學習第一句時,先引導學生想象白雲在家裏時的自由自、快樂的心情,再通過指導朗讀。有了第一句的朗讀基礎,在學第二句時學生就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師再適時地評價,學生朗讀水平就會上一個層次,第三句不用老師指導,也能後邊想象邊讀出感情了,這樣,也體現了教學的教、引、放的過程。最後,讓學生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朗讀前四句話,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背誦奠定基礎,而且還讓學生有個簡短的休息,一舉多得。在處理課文的難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這句話時,我是先讓學生欣賞地球上的事物的圖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種動物以及人類。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讓學生看圖填空,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動物的家,更是我們人類的家,那我們用一句話説就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也解決了難點。

三、句式練習

在落實句式練習這一重點目標時,我主要是分幾步進行遞進式的滲透,最後讓學生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第一次練習,在學習第三句“小河是魚兒的家”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小魚在小河裏會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圖幫助下,學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讀前四句話後,讓學生觀察這四句的特點,這四句説的都是誰是誰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礎,第一句學生填的很快,後面進一步的發散思維,並進行運用。第三次練習是“地球是的家”,這句話的目的,主要是鞏固句式,再有就是為突破難點奠定基礎。總的來説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學生的朗讀層次性還是體現的不是很到位,這主要是老師的指導語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更夠使學生的朗讀上一個高度。第二,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學習提高,在平時還有長抓不懈。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姓語,語文課應該充滿語文的味道。教學《日月潭的傳説》一文,我就是本着這種教學思想,力圖體現自己對語文的認識。讓學生充分地讀起來。語文 課的語文味首先體現在讓學生充分地讀起來。我們首先要需要思考的是讀哪些。讀哪些?是不是每篇課文都要進行全文性的朗讀訓練?是不是每篇課文的每個段落都 值得花大力氣進行朗讀訓練。我以為不是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就在於準備把握和挖掘值得進行朗讀訓練的段落,引導學生深度感悟、朗讀,培養其語感。譬如《日月 潭的傳説》,真正值得去品讀的段落是課文的三四小節,這樣,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刪繁就簡,訓練就得到了有效保證和落實。

那麼,教師就要在 教學中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中理解,在想象中創造。《日月潭的傳説》是一篇描寫日月潭名字來歷的傳説故事。這篇 傳説故事很生動,學生也很感興趣,所以課文中幾個地方只用輕輕幾筆帶過了的許多情節,學生讀了以後往往會有文雖盡而意未窮的感覺,這就給學生充分聯想、想 象、思維的餘地。例如第八自然段:當大興與水社跑到潭邊,看見兩條惡龍正在潭邊游來游去,把太陽和月亮吐出吞進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聯想:當大興與水社看到 兩條惡龍這樣放肆在玩太陽和月亮時,他們心理會怎麼想?學生開始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生A:你們這倆個畜生,只顧自己快樂,不顧黎民百姓的痛苦, 我要殺了你們。生B:該死的惡龍,看我怎麼收拾你們。生C:很會找樂子嘛,讓我的金斧頭和金剪刀陪你們樂吧。生D:大興和水社看到兩條惡龍會有點害怕,但 當他們想到百姓和萬物都在受苦,就又勇敢起來,就掄起金斧頭和金剪刀。

在全面推進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我們不僅要注重向學生傳授文化基礎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進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3

通過一節課的教學,開始設計好的教學內容,問題都顯露出來。同時通過和組內老師的交流,請教。反思一下自己的本節課,自己覺得以下幾方面要反思:

一、教學內容。首先,教學內容的口令有問題,蹲踞式起跑的口令是“各就位、預備、跑”,而不是學生喊得“各就各位、預備、跑”,學生沒有統一的口令,必須根據現實情況,及文書的資料,來正確的表達教學內容。

二、隊伍的調動及老師站位。隊伍調動的把握,是本節課是否連貫的關鍵。如果調動的好,就能很好的把本節課串在一起。調動時用一些平時常用的口語,而不是體育教學中的專業術語。老師的站位也非常重要,必有讓所有學生看到你在做什麼,説什麼,而不是隻要有大多數學生看到了就可以。有時候也參與到學生中去,積極的調整自己的站位。

三、練習的密度和強度。本節課讓學生練習站立式起跑,四個學生一組進行練習,按二十秒練習一組,一個班練完也要近三分鐘左右,練習密度和強度太小,效率太低,如果能改成以排為組進行,那練習的次數會更多,練習動作、鞏固要領是本節課學生的重點 讓學生要有知識“生成”過程,只有通過有效的練習。學生才能較好的掌握動作。

四、自主學習的組織。課堂教學是動態的,學生是課堂活動實施的主角,激發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在教學過程我發現幾個較好學生,讓他們來做小組長,負責整個小組的練習。但學生畢竟能力有限,而且口令什麼的,基本不會。導致整個小組有癱瘓的感覺,這些小組長學習的能力比較強,但教的能力卻不一定強。作為小組長應該給這些學生培訓,如口令怎麼叫,技術動作的關鍵。掌握了這些,這些小組長才能發揮作用。

總之,要真正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和課的效率,還有許多值得我去反思的東西,如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將是我追求的目標。通過這樣的形式,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4

《口技》此文記敍的是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的是一個口技人高超的技藝,根據這一內容及情感,我將此課的教學的情感、價值觀目標定位於: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口技這一古老民間藝術的精妙,激發學生學習古代文化精髓的激情。基於這點,教學中我採用了引導學生感受民間藝術的方式來導入課文,讓學生説説自己所瞭解的一些民間藝術,比如變臉、剪紙,然後播放幾段口技錄音,讓學生説説聽到了哪些聲音,並把他們串成故事。這不僅讓學生切身地感受到了口技,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想象空間,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對於這場表演的精彩,作者並沒有用華麗的辭藻進行形容,而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描繪來展現,表現出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而且語言靈活、簡潔,淺顯易懂。將文本的這些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相結合,在教學中我淡化了傳統文言文教學中的譯文環節,將大部分的時間用於評讀和賞析中,確立了以下幾個教學內容:

首先,立足於文章的結構和場面的描寫。本文所表現的聲音多,情節波瀾起伏,故事性強,內容雖複雜,但作者卻安排得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全文以時間為序編排故事,由施屏障開始,敍寫表演前的準備及即將開始的情形,交代口技表演者及表演的時間、地點、道具以及觀眾的反應,為下文的表演作渲染和鋪墊。主體部分將表演的內容分成由睡到醒,由醒到睡最後火起的三個場面,從整體上看,三個場面層次清晰,逐層推進,最後形成火場百相的高潮,而從個別的場面看也分別逐層推進形成小高潮,一步步緊抓觀眾的心。整個描寫有起有伏,有張有弛。聲音的變化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物及人,由小到大,由疏到密……,雖變化多端,但層次清晰,讓人應接不暇,歎為“聽”止。最後撤屏聲絕,再次交待道具,形成首尾的呼應。

其次,立足於作者的表現手法。三個場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節內容,在寫聽眾的情緒變化,其間插入筆者的簡要讚語。這不僅使得全文的結構整齊、嚴謹,更是一種絕妙的正面描摹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文中的正面描寫可謂是惟妙惟肖,作者用長短參差的語句、配合緩慢相間的節奏繪聲繪色地表現着聲音的高低起伏,奏出一段抑揚頓挫的旋律。同時配一大量的擬聲詞,比如“許許”、“呼呼”、“力拉”,傳神地描繪了各種各樣的聲音。同樣側面描寫也是恰到好處,在描寫的過程中,以簡潔的語句巧妙地將觀眾的反應穿插其中,從“微笑,默歎”到“意少舒”“正坐”,到最後的“變色離席”“兩股戰戰”,不僅突出了口技表演的逼真,技藝的高超,也豐富了情節的波瀾。此外,作者前後多次再現道具的簡單,更強調了技藝之“善”。

另外,文中多次運用以動襯靜的方式來表現深夜的寂靜。

通過對文本的眾多分析後,我採用了以誦讀帶動感悟的教學方式,立足於誦,在誦讀的過程中進行評點教學,突出“讀、誦、悟、品”四個字,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誦讀課文,感知內容”和“品讀文章,感悟情感”兩大板塊。在前一個板塊中,先由教師範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明確讀音、節奏和停頓等常識。然後學生自由地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抑揚頓挫的節奏。最後藉助工具書,自主地疏通字詞,疑難點提出,師生互動,合作完成譯文的工作。通過這個環節,學生不僅熟悉了文章,而且還積累了一些文言知識,提高了文言文的閲讀能力。在後一個板快中,首先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整理出自己對此文的一些感受,我給予提示,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一篇文章可從哪些方面入手,後進行生生、師生的交流對話。這個環節的安排,既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主地從自己所選擇的角度去分析課文,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各抒己見、眾説紛紜的課堂氛圍。而後師生合作扣住教學內容設計出一系列的思考組織學生方向明晰地去感悟文本。在這一環節中,由於前面大多學生已經將文本分析的很好,於是對於這些思考題,他們都很快地能夠比較準確的把握。

由於本文中所採用的正面與側面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是一大亮點,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在最後我還設計了個學以致用的環節,讓學生模仿文中的這一寫法描寫一堂語文課。

總之在整個教學中,我以文本為基礎,引導學生髮散性地思維,將自己作為一個引路者,給予學生提示和指導,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在生生、師生的交流方面取得了一點成功。但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也是很多的,特別是在品讀的環節,只有一部分的同學能夠在老師的提示下去分析文章,,有很多同學仍舊沒能找到感受文章的方向。還有一個長久以來就出現的不足——表達,很多同學他知道意思,但就是無法組織出語言來表達,在這些方面需要努力。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5

閲與《最後一頭戰象》這一課有關的各種資料,哪怕隻言片語: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本篇課文的原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讀者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等等。我想要想解讀文本,我們只有走進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後,才能夠體會教者所需,學生所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經典的話語,在理解“重返戰場”時有了原文內容的補充。

二、如何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閲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也可以採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設計時候我們應該找出文章的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仔細研讀後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為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三、如何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象,它儼然成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閲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閲歷還不足以能夠憑藉一次閲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如何實現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場”和“莊嚴歸去”段落時,在總結“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於學生一個自我發揮和展示的空間。於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後彙報交流。

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説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説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6

《愛什麼顏色》是一首小詩。詩歌很是簡練,結構比較簡單,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課前預習過程中,讓孩子們蒐集有關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的資料,讓學生在預習詩歌過程時互相交流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教學詩歌時,我採用泛讀、領讀、齊讀等朗讀方式,讓學生多讀,多感受,增強學生的語感,把握學生的語速.讓孩子在朗讀中思考,鼓勵孩子在朗讀中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引導孩子在自由選擇詩歌的小節來賞析,懂得作者所喜愛的顏色,理解作者所喜歡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最後讓學生仿照詩歌,也當一次詩人,仿寫一小節詩歌,讓其有成功感!

課程是因學生的實力水平設置,也需要因材施教,結合本班學生的實力水平進行調整。在教授課程的環節中,發現這屆學生的基礎知識有些薄弱,需要對基礎知識進行復習提高。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7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對文章的段落間的空白進行分析。他們發現作者對每一事物描寫之間有很大的空白,從而使他們認識到這是本文的結構“片段式”的特點。

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對“祖國山川頌”這題目的解讀不到位。上課時,我只提到了這是一種問題,而沒有從它的來源和演變説起,給學生造成很懵懂的狀態。“頌”應是來源於《詩經》中的“風、雅、頌”。以採取讚美、歌頌為主。寫法上多用鋪敍手段。在上課時先講解語言美再歸納結構特點,中間有點雜亂。後感:

朗讀永遠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讀幾遍,就能夠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對於寫景遊記類的散文。但對於當前普通班的學生來説,朗讀是讓他們很厭煩的。如何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使他們的朗讀從被動變為主動,是當前讓我考慮很多的問題。也擔心如果不使用好一點的勉勵措施,僅憑苦口婆心的勸説,那今後語文學習的效果會是很不好。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8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為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裏。

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在於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在用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對於環境污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汽車尾氣、河流污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放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最後以自然段的指導朗讀也較為成功,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為蒲公英想象着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以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裏的快樂與高興。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19

因課程的安排,星期五上午我執教了一節社會活動課——《我是誰》。一開始我以為只要幼兒會念這首兒歌,課堂效果應該就會還好,但是在本次社會活動中,我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讓幼兒瞭解“我”在別人眼中是不一樣的。因為我的這個不小的疏忽,所以課堂上幼兒的活躍度不太高,有些幼兒沒有用心去念,這從他們困惑的眼神中我能覺察的到。

我並沒有完全按照教材上的思路走,而是以我自己的方式、想法來上這堂課的。一開始的導入部分我就發現自己存在很大的缺點,顯得很直白。我想導入時更應該讓幼兒產生懸念,激發他們對這堂課的好奇心理,從而讓幼兒產生一種我要學、我想學的求知心態。課堂上少數幾個幼兒在座位上竊竊私語,我並沒有直接去打斷她們説悄悄話,而是用面部表情來告訴她們要好好聽老師上課,這樣才能學到本領。她們好像意識到了,小手自然而然地放在小腿上了。

通過總結、反思這次的社會活動課,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將努力解讀幼兒的心靈,走進孩子的世界,同時還要反覆琢磨教材,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路人,因此,教師必須為幼兒創設寬鬆的心理環境,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像本次活動一樣,平時我們往往較多的考慮怎樣保持課堂紀律,怎樣去教會幼兒,因此,雖然教學活動中的每句話,每個要求都交代的清楚準確,但幼兒始終處於非常被動的學習狀態中,自然學習效率就有不高。而我們真正應該考慮的是怎樣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讓幼兒感到寬鬆,自由,敢於積極發言,因此,教師不必提出過多的要求和限制,重要的是在幼兒求知探索的學習中,多觀察,多給幼兒一些挑戰和鼓勵,並進行適時的點撥讓幼兒真正理解語言課程的本質內容。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多讀、多學、多問,以此來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讓自己一步步走向優秀。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20

我以“教學生學會並且會學”為本,引導學生藉助語文教材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進行學習,再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探究。半堂課後,我發現學生確實老練了許多,他們饒有興趣地和同學探討古文的深層意思,而且搖頭晃腦地朗讀,或是文縐縐地細讀,給你一種返古的感覺。隨着入情入境地流朗讀、品味,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我拋出了本文的中心問題:楊氏之子的應答妙在何處?有學生馬上輕鬆地作了解答:楊氏之子也順着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於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

教學完這篇文章後,我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但對於今後的教學,很有幫助。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21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來看,我認為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能力去進行初步的自學歌曲的能力,當然這也是要在來勢的指點下來完成,而並不是學生完全的自學。這應該就是我們所説的,強調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吧。本節課我也是從這點出發來考慮的課程安排,因為這首歌是一首朝鮮歌曲,所以首先是進行反覆聽歌曲,讓學生自己來感受歌曲的情感以及歌曲唱法上的區別,在這裏學生們都很快就能抓住歌曲情感上的主題思想。通過課件瞭解朝鮮得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以感受本歌曲的異國風格。在學生們抓住歌曲的特點之後便很快學會了第一部分的齊唱,而難點是後半部分的二聲部合唱,學生們

不容易形成和聲的效果,在這部分的學習中我的教學設計上有些不足,沒能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讓學生演唱時達到和聲的效果,在此還有待經驗的吸取和教學的磨練,並且要以學生為主題,以參與藝術時間和探索研究為手段,以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22

這節課重點突破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探討了“懶惰”在本文中的含義在備這節課之前,查閲了語文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學生初次接觸議論文,根據這一情況,我覺得必須把這兩種基本的論證方法作為重點來突破。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這一舉措是符合教學實際的,我認為學生上完這一節課,是能夠基本掌握這兩種論證方法的相關知識的。

在品讀文本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開啟生活窗口,拓展語文空間”,因為課語學科的外延與生活等同,在對“你能找出身邊的例子來支持作者的觀點”這一問題的解答中,同學們發言非常踴躍,氣氛非常熱烈,這讓我體會到,這樣做,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而且能讓學生正確理解語文與生活的關係。

本文的另外一個特質是運用逆向思維,向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其新奇的觀點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進步”。那麼探討本文“懶惰”的含義,破解課題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也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分析了課題。

我的這一節課難免會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足,我會誠懇地向各位同行學習的,我深知我還年輕,這是缺憾,更是一種優勢。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23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徵、認知特點等,運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增進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有主動的想要探求知識的渴望,想讀,想説的慾望更強烈,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以讀為基礎,加深體驗。由於學習的對象還是低年級,課文內容對於他們還是具有一定的誘惑力的。根據他們這一心裏,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小作者,去體會“我”的心情。比如説課文中第一小節,小作者看到小鳥不吃不喝,無計可施,非常着急,我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表達小作者的着急。課文的第一小節,描寫小鳥的外貌的句子也很優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讀出小鳥的美麗,並在腦海中勾勒出小鳥的樣子,激發學生對小鳥的喜愛之情。通過這種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進入情境體驗,從而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使得學習更為順暢。

多一些寬容教學反思 篇24

文首尾照應,結構嚴謹。先寫“我”騎着自行車,到處尋覓那個來自異鄉的修鞋姑娘,接着具體些修鞋的經過,最後寫“我”繼續在長街深巷尋找修鞋姑娘。

在教完《修鞋姑娘》這篇課文後,我也找到了一個切入點。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緊扣一個“讀”字,首先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通過運用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瀏覽課文、蒐集信息,默讀批註、理性思考,角色朗讀、入情入境,心靈呼喚、情感昇華等多種讀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引領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讀中表露自己閲讀過程中體驗到的情感,進而表達自己的閲讀所得。因為,只有學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內容,才會有自己的發自內心的閲讀體驗,才能真正達到與文本的交流。

講完課文之後,結尾段是這樣寫的“修鞋姑娘,你在哪兒?”聽着孩子們的讀,我感覺孩子們已經對課文中修鞋姑娘的品質所感動,已經對文中關於神態、動作、心理等寫作方法的運用胸有成竹,於是我就啟發孩子們,假如某一天作者又見到了修鞋姑娘,他會對她説什麼呢?他會有什麼表現呢?課後的小練筆,使我明白對課文的理解有很大的關係,與老師的指導有很大的關係,只有激起孩子們內心的興趣,讓孩子們找到成功的角色,這樣我們的寫作肯定會有很大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