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歌教學反思(通用22篇)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1

在《水鄉歌》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做得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水鄉歌教學反思(通用22篇)

一、導入。以畫激趣

在開始學習之前,師板畫小帆船,請學生上黑板畫,比賽看誰畫得像,畫得快,看以閒筆,實則是教者在一次下鄉試教時靈感突現偶得之,發現學生的學習熱情能調動起來,學習興趣也得到激發,讓學生興奮起來了,為全文教學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樂學”氛圍,並且很快拉近了師生距離,師生關係融洽,親近起來,便決定比賽那天也採用這個小環節,事實證明,這個環節的設計不僅發揮了以上所説的作用,還為精讀部分以畫促讀作了很好鋪墊。

二、初讀。整體感知

在放水鄉影像,讓學生對水鄉的景色有了初步感知之後,緊接着配以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文本語言,學生對教材有了較全面的認知,能夠直接反饋水鄉的典型特徵是三多,即水多、船多、歌多。通過一番看、聽,整體感知了水鄉秀麗的風光,再讓學生充分地讀,自己感知、體悟,在交流不懂的問題後,及時地把相關問題歸類,如字“渠”“駁”的理解,先教給方法,“歌”和“曲”都是人唱的,意思相近,可以組詞“歌曲”,那麼“駁”是什麼意思?學生經過老師的示範和指點,很快就能想出“駁”是“船”的意思,可組詞“船駁”,“渠”有“河”的意思(是人工開的河),可組詞“河渠”,字詞的理解也體現出目標的整合,相對地節約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精讀,以畫促讀。

在三段的精讀時間內,設計以畫促讀,創設情境,學生學習興趣極大地激發出來。畫要畫好,課文必須要讀懂,學生便饒有興味地去讀課文了。三段的畫方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讀之後交流水鄉的水是什麼樣的,得出水鄉水多、水綠、水清,先讀好這一段再指導學生作畫。第二段在自由讀後,請一位學生畫一隻船,教給方法,再請小朋友畫多隻帆船,教師畫上雲朵,由畫到文,想起書上哪句話?指導朗讀(白帆片片像雲朵,飄滿湖面飄滿河),由畫促想,這麼多船在幹什麼?水裏會有什麼?水上呢?水邊呢?在小組充分交流後再作畫,有感情讀第二段。第三段以畫設問、促讀,歌可以畫嗎?先自讀第三段,小組交流誰在唱歌?為什麼唱歌?師小結,水鄉人們通過辛勤勞動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這麼多的帆船你能聽到他們在唱歌嗎?這一段雖未畫歌,但通過圖引導學生討論兩個問題,認識到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真正做到以畫促讀,未着筆墨卻體悟深情的目的。

三段學完以後,繼續以畫促進詩歌內涵的理解,還可以畫什麼?樓房、小鳥、樹木等,揭示出“魚米之鄉”,進一步認識水鄉風光優美,作畫培養了學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

四、積累,配樂背誦

在教師小結課文之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配上音樂,會背的學生站到講台前,以類似大合唱的形式為一堂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如讀的不夠充分,不到位,精讀部分能讀懂了,但離讀美還有一些距離,畫是本文設計的一個亮點,但同樣是畫,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畫得不夠細緻,教師的具體指導沒能顯示出來等等,上好一節課是要千錘百煉的,我相信,經過不斷思考,我會上得更好!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2

在指導學生朗讀每一個自然段時,我儘量擯棄煩瑣的分析,而是讓學生在盡情地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在聽過東園國小老師上的一堂課以後,我認為在教學第一段的時候可向她們學習,拿兩個鳥蛋讓學生玩一玩,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體驗文中小朋友對鳥蛋的喜愛之情。

教學第二段的時候,我讓學生用“鳥媽媽這會兒一定( )”這個句式説話。這既是對“焦急不安”一詞的理解,也是對課文的反覆朗讀,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自然過渡到第三段,急着要把鳥蛋送還。

在教學第三段的時候,我特意抓了“捧”這個詞語,這個詞似乎與第一段“小小的”一詞互相矛盾,但有了前面情感的鋪墊,學生馬上抓住了媽媽的話“兩隻鳥蛋就是兩隻小鳥”,有個孩子還説“我現在手上捧的其實就是兩隻小鳥,也是兩個小生命!”孩子能作這樣的回答可見他們已萌生出對生命的珍愛。

本課教育學生保護鳥類,鳥類是人類的朋友。在學完課文,理解課文後,我又給學生讀了一則“鳥兒知多少”的課外資料。課後,我認為拓展的度不夠,還可以設計一個讓學生續編故事的練習,以達到情感的昇華。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3

《和時間賽跑》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憂傷不已,後來在爸爸一席話的啟示下,從太陽落山,鳥兒飛行中,“我”明白了為什麼要珍惜時間;從和時間賽跑的經歷中,“我”體會到怎樣珍惜時間的故事。

在講授時我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體驗,來突破這個抽象的時間觀念和生活啟示,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前我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報刊、電視、網絡、或生活中)瞭解“一分鐘可以造多少東西(農業、工業、科技、體育、軍事等各個方面的例子都可以)?”接着,聯繫課文重點詞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體會時間的寶貴和飛快。尤其是抓住“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這句話,結合“我”的生活經驗(看到太陽下山,知道一天就這樣過完了;看到鳥兒飛到天空,想到鳥兒即使明天飛同樣的路線,也永遠不是今天了。)去理解,讓學生從這些生活經驗中真切的感受到“時間一去不復返”。

最後讓學生説説你準備怎樣和時間賽跑?從多各方面來談。可以是學習上的,可以是生活上的。佈置家庭作業時,我進行了思考,不能讓學生光寫生字生詞,還應該背過課後那些珍惜時間的名言。繼續滲透珍惜時間的意識。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4

1、隨文識字,滲透識字方法。

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識字,培養學生識字興趣。我在課堂中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分散識字、分散難點,生字多次復現,在不同的語境中反覆識字,注重識字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和能力。在課初,我問學生:“現在是什麼季節?一年中除了秋季,還有哪幾個季節?”隨着學生的回答,我出示了寫有季節名稱的詞卡,然後讓學生讀讀。這幾個字,大部分學生都認識,很容易讀出來,於是我便問:“你們都在哪認識的?”有的學生是在人名中認識了“冬”和“夏”字,有的通過讀課外書認識的,還有的是別人教的,有的學生先記“禾”再記“”火“和起來就是“秋”字,熟字加熟字也是一種識字方法,學生識字的途徑很多,除了從課堂中去學,只要認真觀察,做個有心人,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認識到漢字,漢字無處不在。這樣在隨同識字等多種形式識字時,分散了識字量,從而降低了難度。

2、展開想像,讓朗讀富有個性。

學習語文,重在讀中感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同時也是教學的基本任務。但讀要選好時機,恰到好處。在學生生成情感的時候,帶着感情去讀更有利於進入境界。因此在學生讀文之前,我先引導學生看圖,把看到的説出來。有的同學説:“我看到小草剛從地下長出來,很嫩,很綠。”有的説:“我看到小鳥嘰嘰喳喳地飛來飛去。”學生們用充滿童趣的語言,把春天的美景表達出來。這時再引導學生讀課文,體會文章語句的優美,讀出“草芽尖尖”的形象,感悟到“尖尖”一詞所藴涵的春季特點。到這裏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又進一步挖掘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沉睡一冬的草芽從地下鑽出來,當兩隻小眼睛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時,它的心情怎樣?會對小鳥説些什麼?”同學們的想像力進一步豐富了文章,昇華了情感,這時再來讀課文,春天味道更濃了,感覺更深了。”此時,我又做了範讀,我的朗讀超越了文本內容,語氣也不同,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讀法也各式各樣,從而使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薰陶,真是百花齊放,讓朗讀富有了個性。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5

回顧課堂情境,細細總結與反思了一番,可以説是有喜有憂。以下是我對自己《美麗的集郵冊》這堂課的教學反思。

一、本節課存在的優點

1、以興趣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做到以趣激趣,即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①在導入環節,我首先利用學生不太常見的精緻郵票的集郵冊來吸引他們,適時播放郵票中出現的有紀念意義的畫面,並用這種吸引引領學生一直認真學習到最後。②讓他們自己猜測節課學習的課題,讓他們感覺新奇有趣。③利用課文的寫作特點——句子成對,採用靈活的男女互讀,師生互讀等形式指導朗讀,學生興趣盎然,感情自然流露。

2、以題目入手,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

新課改提倡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節課中以課題入手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然後,帶着自己的問題進行自讀、自悟,最後通過交流,點撥,領悟文本的內涵。

3、以激勵入手,挖掘學生的潛能。

恰當的激勵與評價,猶如課堂中的潤滑濟,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挖掘他們最大的潛能,而且也會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在本節課中,我以激勵性的語言,引導他們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在評價方面,我也注意了對學生的各種表現給予及時、具針對性的評價,是他們在評價中能夠了解自己的優點,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4、以文本入手,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在本節課中,我力求做到新的課堂中要教給孩子終身受用,促其終身發展的學習方法這一要求。如,①有一定的依據進行猜測郵票的來源、意義。②自己提出問題。③用一定的方法解決問題。④自己尋找與總結詩歌的寫作特點等。

二、本節課存在的問題

1、對教材挖掘與拓展深度不夠。

本課是藉助郵票這個小小的方寸世界,來折射祖國山河的壯麗與歷史文化的燦爛。對此,學生很容易理解大致。如果能在某些具體的內容中讓學生再次質疑,讓學生進一步更深層次的理解文體,會更能有助於理解和文本內涵,激發愛國情感。如,為什麼日月潭、半屏山在做思鄉的夢?為什麼黃帝陵、軒轅柏在唱古老的歌?

2、對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不夠。

在本節課中,儘管注重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但根據文本,根據學生的特點,在誦讀指導方面還有許多遺憾,沒有讓學生把握誦讀的方法,以及利用課文中提到的名勝古蹟提高學生的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等。

總之,反思課堂讓我以旁觀者的身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課堂教學的優點與不足。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努力,發揚優點,彌補遺憾。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6

《香香的被子》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它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語言通俗易懂,情節簡單,符合幼兒的認識水平,富有教育意義,易於幼兒接受。而且故事貼近幼兒生活,知道曬太陽的作用。活動通過故事小動物曬被子,瞭解曬被子的好處,讓小朋友瞭解冬天太陽的温暖,知道冬天要勤曬被子。活動中幼兒願意跟着老師學説故事中的角色對話,喜歡在陽光下做活動。在活動引入部分,我讓幼兒説説外面的太陽怎樣?照在身上有什麼感覺?幼兒一下子就説出了暖暖的。然後我讓幼兒觀察圖片上的有什麼動物?在幹什麼?我沒想到楊坤一下就看出來了,説他們在曬被子,還説媽媽也要曬被子的,曬了以後軟軟的,暖暖的,還説香香的,我説那是太陽的香味。

在故事講述時,幼兒聽的很認真,很快知道故事裏的三個主人公的大致的對話,瞭解了松鼠蓋的被子就是他的大尾巴,孩子們感到很好奇。還知道了單詞“暖暖的”“香噴噴”“鬆軟軟”我也讓幼兒嘗試跟着老師講故事,説説主人公在裏面的對話,有些幼兒還是樂意説説的。但有些幼兒只是聽不願講。通過活動幼兒對於曬被子的好處掌握的還是比較好的,知道被子放久了,上面會有很多細菌,要讓太陽公公消滅它們。曬過的被子蓋着更舒服,會睡得更香。我還進行了延伸活動,讓幼兒説説還知道什麼東西也要在太陽下面曬曬?幼兒有的説老師經常幫我們曬鞋子、有的説衣服、有的説褲子、襪子等等。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7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脱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説説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説具體,説清楚。

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

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8

《看雲識天氣》是一篇介紹雲彩知識的科技小品。課文以雲的變化為線索,以怎樣看雲識天氣為重點説明了雲和天氣的關係、雲的變化與天氣變化的關係,告訴人們可以看雲識天氣。

本案例是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運用部分中央遠程教育資源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説出雲和天氣的關係,能識別雲,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因此我事先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然後在課堂上通過小組之間的競賽,使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

一、收穫與亮點:

首先,本案例力圖體現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學習活動(做)貫穿課堂始終。從情境導入、出示學習目標,創設問題以引導學生自習、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到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總結延伸,都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重要思想,激發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教師在課堂的任務只是觀察和思考、發現和指導、激勵和監考,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自我堅持、發現、改正的過程。

其次,本案例在落實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即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的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即運用“互教”、“班教”、“導教”的方法,即以會的學生教不會的;有代表性和共性的問題教師設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積極討論,各抒己見,在相互討論中掌握知識;對於個性的或通過以上環節仍然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幫助學生回答。

再次,在練習環節裏,本案例採用自練、互練、導練等方式,鞏固學習效果。

總之,本案例體現了老師在做上教,學生在做上學,教學做得到了和諧統一的教育思想。

二、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的環節多,課堂容量過大。容量大導致個別環節沒有充分展開,時間倉促,學生討論不夠,理解不深透。

2、引用的遠程教育資源——圖片過多,導致情境導入時間過長,時間分配不合理,且設置問題放置太散,不利於學生集體討論也是導致時間不夠的一個原因。

3、對於學生的發言,沒有進行適當的激勵性評價。

三、改進方法。

1、科學有效地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育的弊端,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侷限,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2、結合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開展課堂教學,讓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3、合理安排每節課的內容、時間,從40分鐘裏要質量。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9

教師給學生比較開放的提問,如:“讀文章後,你的心情怎樣?”“讀文字,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在這樣的前提下,結合當時志願軍離別時的情感變化,對往事的回憶,抓住親人間的情感流露,教師能適時地引導。如大娘與志願軍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等,讓學生明白,雖然從血緣關係來看志願軍戰士和大娘不是親人,可是她做到了親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教師要給予引導,聯繫上下文,結合當時志願軍所處困難,緊緊扣住“親人”這一主題來引導,可能更有實效,理解能更深。

教師應該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應該以標準化解讀去規範學生的閲讀和理解,應該培養富有創意的讀者而不能培養人云亦云的聽眾。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10

《棒棒天使》這個故事幽默風趣很受我們班孩子的喜愛,它是散文類讀本,語言清新簡潔卻藴含着很豐富的反義詞知識,作者巧妙的將反義詞融入有趣的人物情節中,通過兩個充滿風趣幽默的人物形象,讓幼兒自然習得掌握反義詞。而且讀本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為第二課時第三課時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本次活動是第二課時,通過讀本中出現的圖片幫助幼兒回憶理解故事,鞏固對已有反義詞的認識,發展幼兒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並通過一幅畫遷移出更多的反義詞,也訓練了幼兒仔細閲讀畫面理解畫面等閲讀習慣的養成。

這次活動的目標之一是通過觀察尋找畫面中的相關信息,幫助幼兒感知掌握反義詞,目標二是培養幼兒仔細觀察閲讀畫面的習慣。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基本能有效完成既定目標,而且幼兒學習興趣濃厚,能積極思考大膽表述,課堂氣氛活躍,特別是最後環節出示一張大的背景圖,讓幼兒在圖中發現線索尋找反義詞,更是極大的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他們能仔細認真的觀察,對幼兒良好閲讀習慣養成有了很大的促進。但是,在教學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出示棒棒天使和胖胖天使喜歡的物品圖片時,由於黑板較小所以板面擺放較亂,沒有條理性,在有些環節上過渡的有些倉促不夠自然,而有些環節又略顯拖沓,今後這都是在教學中要注意的。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11

《彩色玻璃窗》是三年級下冊一節手工製作課,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其主要內容:以欣賞的形式,讓學生初步瞭解彩色玻璃窗鑲嵌畫的藝術特點。掌握利用套色剪紙製作窗花的方法,鍛鍊動手動腦的能力及創作能力。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顏色、材料來設計玻璃窗,在設計中,捕捉創作的靈感。難點是:玻璃窗造型的設計及鏤空的技法運用。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不光在技能上學會了如何製作彩色玻璃窗,並且瞭解了其文化藝術,這也就符合了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美術技能,還要讓他們接受文化知識,因此本課教學中的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完全達到。在課堂中,我給學生展示國外教堂彩色圖片和學生作品,讓他們感受各種彩色玻璃窗的特色,然後在評價中讓學生互評,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從而達到新課程中的情感目。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12

學校大力搞課堂教學改革,我們每一個人都全力以赴,想辦法按照“讀----説----寫”的課堂模式進行課堂教學。週四,全體語文教師以及校長,聽我教授《風箏》這課,看看我的課堂教學是如何體現學校目前的這種思路的。

一節課下來,總體感覺還不錯。

好的地方:

導入的問題設計的比較巧妙,“你見過風箏嗎?見過什麼樣的風箏?你玩過風箏嗎?你們放風箏時心情怎樣?你們放的風箏是買來的還是自己做的?”這些問題正好與課文中的內容相關聯,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注重讓學生自瀆自悟。在學生讀了兩遍課文之後,讓學生説説課文都寫了什麼,學生大都能説出來課文寫了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緊接着老師範讀課文,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孩子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孩子們的心情,還把文中的相關語句找了出來。

注重課堂小練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道“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我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當時,孩子們的興趣一下自就被調動起來了。孩子們的生活真是太豐富了,孩子們的思維太廣闊了。“夏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時候,我們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編花環、戴花環。”“課餘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投沙包、幹編號。”等20多種説法,真讓我眼花繚亂,我真的太佩服他們了。

大家也給我提了一些建議:學生讀書的時候,老師最好同他們一起讀;在朗讀的指導上體現的不夠,指導朗讀太少;重點地方,還是應該精講;仿寫的指導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從季節、從方位、從一天的時間段等,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方法。

老師們的建議都很好,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多尋找方法,多請教他人,爭取把課上好。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13

教師和學生共同做手影遊戲,從而引入光源,顯得自然、親切,不僅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趣.播放一些光源的圖片,供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到了光的美麗動人,感受到了光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教育學生熱愛科學,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引導學生對列舉的光源進行不同的分類,充分給學生一個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問題是思維的動向,是探究的起點,人們只有發現並提出了問題,才會積極認真的思考,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對於光沿直線傳播的教學,一開始就進行情景創設,啟發學生自己發現並提出問題,然後老師進行引導與篩選,接着讓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探究。探究過程中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通過猜想、制定實驗計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論證、學生評估等活動過程,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對於光沿直線傳播的應用,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體驗光沿直線傳播,利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不僅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的有趣和有用,並慢慢形成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還讓學生通過操作,把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於興奮、活潑的狀態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處理光速的知識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傳統教學過分強調知識傳授,而本節課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提出問題,能夠抓住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學習,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從而讓學生獲得知識,還使學生學以致用,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標準理念和課程目標;注重學生的探究活動,把科學探究的學習和科學內容的學習放在了同等的地位;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把科學世界的內容留給學生自己課下去閲讀,讓學生自己用光速的知識理解自然世界,瞭解一些天文知識,瞭解最大的長度單位——光年,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佈置課後完成“想想做做”中的“小孔成像”實驗,讓學生在簡單的小製作中學習科學知識和體驗成功的快樂,同時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利用物理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又為照相機的學習做了一些鋪墊。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14

作文難寫,這也是很多學生的心聲。那麼,語文老師,怎樣上好作文指導課呢?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文指導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讀題,找到作文“要寫什麼,為什麼寫,怎樣寫”,教師只在學生不懂或有困難的地方幫助解釋即可。其次,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審題,獨立作文的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導課上,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如審題的規律、確立中心、選材的方法、佈局謀篇的方法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自如寫作。再次,鼓勵學生説真話。讓學生把自己所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做過的事真實記錄下來,哪怕是錯的也要如實記錄。只有這樣,作文才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作文的質量才能得到保證。

二、幫助學生拓展思路。第一,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角度去考慮問題。面對話題,多方求問就是激活思維的有效途徑。比如:圍繞話題“錢”,可以自問“誰在賺錢”、“他是怎樣賺錢”;“誰在用錢”、“他又是怎樣用錢”;“錢的作用有多大”、“錢是不是萬能”;“學生在花錢問題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現”;“未來的世界裏錢還會不會存在”等等。多角度解讀話題,使學生的作文立意更深刻、更新穎。第二,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從小事中抽取出帶有本質性的東西,豐富學生作文的選材。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小事,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這些小事中提煉出中心,這對豐富學生作文的素材,開拓學生作文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三、讀與寫相結合。教師要把讀和寫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讀”去解決寫作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典範的文章,非常適用於“寫”的指導。尤其是教材在安排訓練上,很多都照顧到了“讀”與“寫”相結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些範文的寫作特點,也可以在學生寫作中,遇到實際問題時,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從中受到啟發,找到方法。

“讀”也可以是教材外的內容,在選取內容時,通常是為了解決作文中的某一問題,而選取一個片斷,讓學生通過閲讀,對作文的一些方法有所感知和領會。

四、作文與做人相結合。作文指導課,教師很少關注學生的思想動向,造成一些學生在作文的立意上出問題。

教師必須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結合具體的類型作文,同時滲透理想、道德教育。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人物”的作文時,教師一方面要求學生選取先進的典型人物,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描寫,刻畫出人物的特點,啟發學生寫出人物的高尚品質。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15

古往今來,很多文學家、詩人喜歡借月亮抒發內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學時,以月亮為線索,引導品讀感悟。

教學開始以中秋節導入,説到中秋節,班上多數學生並不清楚,很多學生將他與重陽節混淆,我向學生介紹了一下中秋節,重點突出了它是閤家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人們常常望月思鄉,懷念親人,盼望親人團聚。

導入課題後我和學生共同欣賞了王菲的一曲《但願人長久》,優美的旋律將學生的情感一下子調了上來。接下來,圍繞月亮讓學生背誦了一些經典詩句。

第四自然段教學時,蘇軾的情感由思念變為埋怨,教學時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問句:“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麼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麼圓、這麼亮呢?”通過教師的範讀、學生讀等多種形式體驗他當時複雜的內心體驗。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抓住後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麼進行了討論,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

最後兩小節,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寬慰的內心體驗。通過反覆朗讀,學生感受到了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16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領域的教學內容分散於各個年級,從最初的畫圖、列表到一一列舉、倒推,到現在的替換,“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版塊的教學整 體呈現了由直觀到抽象、有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綜合的漸變趨勢。如何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領會替換的策略,初步學會運用策略分析數量關係、確 定接替思路,並有效地解決問題,這都是我們要從認識與實踐層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 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

課前我通過播放《曹衝稱象》的動畫故事讓學生説説曹衝是用什麼辦法稱出大象?然後指出:曹衝用相同重量的石頭代替大象的重量,這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 替換,今天我們就利用這種辦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引出新課。生動有趣的動畫場景加上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進一步探索新 知的慾望。並且通過故事讓學生初步感知替換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例1情境的出示,學生感受到新問題的複雜性,自 覺產生了產生新的解題策略的意識為新知學習奠定基礎。《數學課程標準》注重解決現實性問題,把數的運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這與傳統應用題教學相比, 有了根本的改變。學生的應用意識表現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在教學《解 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時,首先要明確一個認識問題是: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為主,而不是以引導學生掌握“策略”為主。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 在培養學生“策略意識”方面,而“策略”及其學習過程應成為發展學生“策略意識”的途徑和載體,所以,只有在具體的認識和使用“策略”的過程中,學生的 “策略意識”才能得到培養和強化。

2、引導學生經歷策略形成的完整過程。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這一課,主要是讓學 生經歷3個層次:體會 “為什麼要替換?”掌握“怎樣替換?” 理解“換了之後怎麼樣?”。例1主要讓學生產生替換的需求,並探索替換的方法;通過“倍數關係”的練習讓學生掌握替換的方法,並通過曹衝稱象進一步理解替 換的相等關係,“差數關係”的練習使學生再次積累用相等關係進行替換的經驗,以及理解替換後數量關係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整節 課,並不在乎學生能否獨立運用策略解決多少個實際問題,而是要學生體驗每一策略的形成過程。所以,在這節課上我注重讓學生説想法,説替換的過程。

3、巧創練習,優化策略。

本節課教材只安排三道題,例1替換的兩個量是倍數關係,練一練替換的兩個量是相差關係,練習17第一題。為了體現練習的強度與坡度,我將例1進行了改動,這 道題旨是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發現選擇把大杯替換成小杯解題會更容易,從而讓學生明白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一般要靈活的選擇簡潔、容易的方法,以達到 策略的優化。

4、多種策略,綜合運用。

課標指出:努力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圖把替換的過程表示出來。並且在檢驗後我提出“回顧一下,剛才這個問題有什麼特點,我們是怎樣來解決這 個問題的呢你覺得哪些步驟是解題關鍵?”引導學生既感受到用替換的策略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又讓學生感受到面對一個問題有時會有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通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説,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是更重要的。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17

俄國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説過:“對於我,作曲是一種靈魂的表白。”音樂是一門心靈的藝術,語文教學則是一門塑造心靈的學科,它們共同打動人心靈的東西便 是“情”。語文課堂應該音樂流淌、詩情飛揚的。我們語文教師是“性情中人”,應是“多情善感”的人。課堂上,當我們“四處留情”,到處“抒情”、“煽 情”,用心靈去撥動孩子的心靈時,我們的語文課堂難道不就是一曲動人的樂曲嗎?有感動、有嚮往。在這樣美的語文境界中學語文,學生浸潤其中,何愁語文素養不能提高?何懼健全人格不能養成?

在《父親和鳥》一課的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導語,用導語營造一個充滿磁性與感動的“情場”。如,教學伊始,一曲《鳥叫》後,我對學生説:“孩子們,優美的音樂把我們帶入了鳥的天堂,此時,你彷彿看見了什麼?你的小腦瓜中會出現哪些描寫鳥的詞語或詩句呢?”孩子們“舊情復燃”,小嘴中迸出了一個個詞語,一句句詩文,對小鳥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又如,在領會“這是樹林和鳥最快活的時刻”時,在欣賞了羣鳥圖後,我説:“是啊,此時在我們的眼裏又多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小鳥們成羣地站在枝頭上,面對着初升的太陽盡情地歌唱。他們在空中時而盤旋,時而低飛,那麼活潑,那麼可愛!你聽,它們掩藏不住內心的喜悦向我們訴説________” 學生 情不自禁地説:“這是樹林和鳥最快活的時刻。”毋庸多言,清晨樹林裏燕穿雀躍、百鳥爭鳴的景象立刻浮現在孩子們的眼前。在本課將近結束時,我又對孩子們説:“孩子們,父親經常來樹林,和這些可愛的小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聽懂了鳥語,理解了小鳥的喜怒哀樂,他就是鳥兒的知心朋友。讓我們像父親一樣知鳥、愛鳥,與自然界的小動物和諧相處,做他們的朋友吧!”並在輕快的音樂聲中,出示了一首小詩《告訴你》,此時,孩子們情感激盪,千言萬語化為了動情的朗誦。

教學伊始,我讓孩子們閉上眼睛盡情地欣賞清晨林中小鳥的鳴叫,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課中,在理解小鳥和樹林的快樂時,我向孩子們展示了多幅羣鳥圖,並配上樂曲《百鳥朝風》,孩子們激發感情。接着,讓他們自由地説説,清晨的樹林,快活的小鳥,在你的心裏是什麼樣的?此時,他們覺得自己就是林中那快樂的小鳥,時而低旋,時而高飛;本課教學接近尾聲時,我又讓孩子們在音樂聲中朗讀小詩《告訴你》,孩子們的情緒更加激動,動情地朗讀着。

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應讓學生充分地讀,體會父親對鳥的摯愛。新課程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獨特體驗。在讀時讓學生自己體會文中的語氣。讀的形式靈活多樣:自讀、品讀、小組合作讀、分角色朗讀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熱情,用聲音觸摸文本,用心靈揣摩文本。

在朗讀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讀出情:對小鳥、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讀出形,邊讀邊在頭腦中過電影、畫畫,使小鳥的可愛、小鳥的快樂、父親的情懷在孩子頭腦中活起來;讀出神,悟出語言文字的言外之音。如從“我知道父親這時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説”“深怕驚動小鳥”等詞句和父親的語言中領悟“父親”的愛鳥,從 “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這一句中領會“我”的愛鳥、護鳥之情。

教學中,我讓學生根據課題學着提問題,將“父親知鳥”、“父親愛鳥”這兩大板塊合二為一,引導學生讀悟結合,談感受。自然引出課文結束:“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讓學生體會“我”也是一個愛鳥護鳥的人,這樣設計,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保障,個性得到張揚,課堂詩情飛揚,美麗流淌!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18

本文講的是古時候女媧為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着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讚揚了女媧的勇敢、善良的品質;不怕危險、敢於奉獻的精神。

在學生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最喜歡的自然段,並説出為什麼?再讀一讀。喜歡第三自然段的同學最多,我問為什麼?有的學生説,因為這段寫出了女媧不怕困難補天的事。有的學生説,因為女媧不知燒了多少天,煉了多少石子,都累得腰痠背痛了,也不休息,終於成功,我很佩服她。也有的學生説,天補好了,很高興,當然喜歡這一段。還有的學生説,因為這段寫女媧不僅勤勞,而且不怕困難,終於把天補好,所以一定是大家都喜歡這個自然段。

也有的學生説這段主要寫女媧不怕困難,努力實現自己的志向,我也喜歡這一段。接着,另一個同學説:“沒人喜歡第一自然段。”我又問:“為什麼?”很多同學不約而同地説:因為第一自然段寫第一自然段寫天破了以後,世界變得很可怕,誰也不喜歡這樣。

此時,我大吃一驚,真沒想到他們竟然説出自己的喜歡、憤恨、崇敬、嚮往、同情的感受。我想,只要給學生創造寬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就能聽到學生幼稚的語言,真實的感受。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19

在課中,我拋出這樣一個話題。當我今天想獨自體驗海灘上捉螃蟹的樂趣,家長麼你會怎麼做?孩子們活靈活現地描述,可能會百般阻止,可能會去市場買幾隻螃蟹來替代。可見我們中國家長的愛近乎溺愛,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同時,我詢問,你在希望獲取這種體驗的同時,你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孩子們搖搖頭。可見,我們中國孩子的獨立性也是比較欠缺的。

最後老師給學生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面對烏塔,面對一個我們的同齡人,你們想説些什麼呢?”雖然下課鈴聲響了,但我們知道,這節課留給學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靈的震撼,是無限的思考。

用好教材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研究的問題,從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如何使用教材將直接影響到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也影響到語文的感染作用。因此,我們應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用好教材,靈活疏導,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20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閲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

讓事實來説話是最後的論證方法。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輕易與作者產生共鳴。特殊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説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説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

一節課下來,總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首先在時間安排上,把握得不夠 好,以至於後來的總結部分內容講得不夠完整。再者是對於“蒲公英的夢”應該進行更深刻的挖掘,這樣才能和後來“蒲公英的不快樂”進行對比。相信自己,一切會更好。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21

本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43~44頁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今天這節課情境很多,由此我想到,在情境的運用引出比的意義,讓學生多舉一些生活中的比來體會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例如:在舉例中學生會提到比賽場上分數之比,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比是兩個數的倍數關係、兩個量相除的關係,而比賽中的比,只是採用了比的書寫形式,它並不表示比的意義。學生的大量實例會感染其他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比,從而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

水鄉歌教學反思 篇22

北京是神聖的,是令人嚮往的,是孩子們熟悉的,也是遙遠的、陌生的。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和它國際化、現代化的氣息,是缺少生活閲歷,生活在小城市的學生所難以體會的。課文的第2段介紹的是北京的古蹟——天安門,而3、4段則介紹北京的交通、綠化等比較現代化的東西,在教學過程中,我便把“朗讀指導”與“美景展示”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課件欣賞美麗的北京的同時,再讀相關文字,做到“圖文並茂”,使學生對北京的認識由抽象到直觀,由表象到內化。這樣就能更好的“讀”,更深透的“悟”。

遵循語文教學的原則。從整體—部分—整體。在課前我先播放了一段北京的美景視頻短片,讓學生整體感知北京的美,然後再以旅遊的形式引導學生逐步去感知天安門、柏油馬路、立交橋和其他的名勝古蹟的美,最後讓學生回顧全文,感受北京的美,從心底發出讚歎:北京真美呀!我們愛北京!我們愛祖國的首都!就這樣遵循從整體-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原則,也遵循了低年級學生對事物認識、瞭解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