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和第幾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1

“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説,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針對以上情況,在學習本課時我利用故事和遊戲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

通過引導同學們説一説: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爺爺的前面,你會對老爺爺説些什麼呢?

(2)老爺爺高興地排到了第一。現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沒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

(3)剛才我們説的幾人與第幾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樣嗎?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知和體驗“幾”和“第幾”,區分出5個和第5個的區別,明白“第幾”是指某一個,具有相對性。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描述位置關係。

在練習時創設多個情景,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學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增加了實際的體驗。學生在參與中鞏固了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滿學習興趣又鞏固新知,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2

“認識幾和第幾”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説,這個知識點孩子很容易混淆。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在實際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教材的主題圖是以場景的形式來表現的,而手頭又缺乏這幅教學情境圖,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題圖重新作了調整,變為讓小猴子和小兔子聚餐的教學情境。當我將小猴子、小兔子、桃子和蘿蔔的圖片凌亂的貼在黑板上時,孩子們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一開始就被調動起來。

2、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能輕鬆地解決隱藏在主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在動態的參與中學會“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

3、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課堂更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一些有層次、針對性強的問題,讓學生在觀察、思考、比較的過程中自然地訓練了思維,並掌握所學知識。如觀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幾隻小兔和小猴,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①一共有幾隻小動物?②排在左邊第2的是誰?③排在右邊第2個的又是誰?④為什麼同樣是排在第2,小動物卻不一樣呢?⑤左數4個動物都有哪些?這些問題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有着密切聯繫的,學生在不斷的辨析比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主要是圍繞帶同學們去參觀動物園,這些正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基礎。《認識幾和第幾》這節課是區分“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幾”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幾”指的是事物的順序,是其中的某一個。學生判斷一共有幾個並不難,指出第幾個必須考慮應從哪個方位數起,要難得多,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前,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和學生做些有關方位的遊戲,讓學生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的方位。特別是左、右,我先讓學生自己介紹怎樣記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準備工作後,開始了“幾和第幾”的教學:

1、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而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我創設了過渡語: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接着我又創設第二個情境,小明買好票來找小麗,自然引出“想想做做”第二題左圖,由於課前學生對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對於這些問題解答還是比較出色的。在我的鼓勵下,學生的學習熱情再一次高漲。

2、為了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又特意安排了點燈籠遊戲這一環節: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反覆練習,這樣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整節課的教學任務,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認識幾和第幾”。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圈了第四個。第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第四:講完練習應小結,“幾”表示一共有多少個,“第幾”只表示其中的某一個。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主要是圍繞帶同學們去參觀動物園,這些正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基礎。《認識幾和第幾》這節課是區分“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幾”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幾”指的是事物的順序,是其中的某一個。學生判斷一共有幾個並不難,指出第幾個必須考慮應從哪個方位數起,要難得多,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前,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和學生做些有關方位的遊戲,讓學生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的方位。特別是左、右,我先讓學生自己介紹怎樣記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準備工作後,開始了“幾和第幾”的教學:

1、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而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我創設了過渡語: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接着我又創設第二個情境,小明買好票來找小麗,自然引出“想想做做”第二題左圖,由於課前學生對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對於這些問題解答還是比較出色的。在我的鼓勵下,學生的學習熱情再一次高漲。

2、為了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又特意安排了點燈籠遊戲這一環節: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反覆練習,這樣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整節課的教學任務,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認識幾和第幾”。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圈了第四個。第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第四:講完練習應小結,“幾”表示一共有多少個,“第幾”只表示其中的某一個。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5

剛開始上班就給一年級上課,壓力實在很大,所以幾乎每一節課我都做了充分的準備,由於他們是新一的孩子,在幼兒園散漫慣了,上課的習慣特別不好,我站在講台上下面做什麼的都有,開學的前一週我看見他們就覺得自己完了,我深深的體會到老師教學的辛苦。因為孩子年齡小,注意力的時間短,對老師來説,既要組織課堂紀律,又要激發興趣傳授知識,要上好一節課決非易事。

自己摸索收穫畢竟是小的,上班後的第三週上的隨堂課,讓我有了很多的收穫。到今天我還清晰的記得接到通知時的心情——緊張。但又是必須要面對的,我授課的內容為《幾和幾》。

⒈ 愛因斯談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探索它,認識它。所以我在教授《幾和第幾》時針對兒童的心理設計了故事情景,並製作成動畫,讓學生幫助故事的主人人糖果引入新課,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⒉ 《幾和第幾》中主要是對4和5的組成進行教學。對於4和5的組成的掌握,大多數學生已經有比較好的基礎了,那麼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在於讓他們通過擺小棒對與為什麼4和5的組成的原因進行感性的理解,初步建立學生數感。所以在教學時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合作和與他人交流的能力。

⒊ 通過“猜數字”遊戲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玩中學”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這節課總的來説孩子們學習積極性比較高,聽課的注意力比較集中,發言很踴躍。看着這一羣活潑的孩子們,我講起課來就很有激情,開始時的緊張也慢慢消失了。當然由於剛開始上課,存在的問題也是很多的。第一,上課時我的板書字跡不工整,層次重點不突出。第二,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4和5的組成我設計了擺一擺,説一説環節但是由於操做時要求提的不細讓很多孩子擺完圓片和小棒後沒有事情做的現象,同時在讓學生説一説時也忽略了請學生上來板演以加深印象。第三,沒有很好的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去感知2,3,4,5的組成特點。以上的這些是我上完這節課後在教學環節上存在的不足,以後我會在課堂上慢慢改進同時也要在這裏謝謝給我評課的老師,由於我剛剛踏上教師這個崗位很多地方經驗不夠,許多缺點自己很難意識到。有了這次經歷讓我受益匪.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6

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綜合實踐活動帶給學生更多的是什麼?剛開始接觸這門課程時,我同許多老師一樣,認為綜合實踐活動帶給學生更多的無非是一些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直到這次指導學生開展“關注消防、珍愛生命”主題活動後,我才發現綜合實踐活動帶給學生的遠遠不止這些。那麼,它給學生帶來些什麼呢?

一、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正因為學生有社會責任感,才有本次的主題活動。在組織學生自主選題時,同學們都以個人的興趣出發,説出的課題五花八門,大家還各抒己見,互不相讓。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確定,竟也能激發並增強同學們的社會責任感,真不簡單!

二、培養了實踐能力

在開展消防現狀的調查研究活動時,學生分成了四個探究小組,並以小組為單位分配好每個人的工作。在實踐中,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製作問卷進行調查分析,學生積極投入的精神使學校教師們深受感動。絕大部分學生還學會了自主獲取信息的方法,在需要一些資料時,他們知道通過什麼手段從哪裏去獲取——動手、動眼、動腦三維一體,多重刺激,實踐多樣,體驗深刻。

三、提高了綜合素質

在準備階段,他們出謀劃策,羣策羣力。在調查實踐階段,他們既分工又合作,遇到困難時互相打氣,不氣餒,不退縮,總能想出辦法來解決。在交流成果階段,各小組同學暢所欲言,充分交流,並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學會了客觀地分析和思考,學會了申辯,學會了理解和寬容,學會了讚美與分享,並形成了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發展了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了綜合素質。

我想這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獨有的魅力吧!

可以説,開展這次綜合實踐活動是實施新課程以來我所做的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但也給我留下了許多思考,我深深體會到:與其它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課不再是人類經驗的現成堆積,它對於滿足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切實起着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然而,由於經驗不足,也暴露了不少問題。如: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動、興趣持久性較差,他們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現象,教師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持之以恆地按照預定的目標進行探究、實踐,並在活動中得到生成與發展,而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結論……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7

我任教九年級年級兩個班歷史,本次期中檢測成績不理想。從檢測的情況來看,在選擇題上得分相對較好,説明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是在後面的綜合題部分失分較多,明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較差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綜合題訓練不夠。

反思前階段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備課不充分。雖然自己已任教九年級歷史有幾年,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每節課前還都應該進行認真備課,特別是背的科目,去年教的有些內容現在已經忘了,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每節課只是去上課,有的沒有認真備課,課堂上講了一些過多的內容,低效重複性的東西比較多,造成整體課堂質量的低下。

二是教學抓得不緊。對時間抓得不緊,包括雙休日,沒用在教學上。沒有深入瞭解學生情況,到現在連一半的學生姓名都叫不上來。對學生學習情況瞭解也不夠,針對性的輔導也沒實施。對學生日常學習情況雖然進行了一定的過問,但是沒有認真研究制訂具體的有效的措施,或者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缺乏進一步的落實措施,使這些要求流於形式。對各種習題集沒有進行深入綜合歸納,基本沒有推給學生高質量的精品練習題目。

為在今後工作中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將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改進課堂教學。規範辦學秩序以來,課時數量得到了規範,課堂上的時間很有限,平日又不允許副科佈置作業,並且主科老師教學抓得很緊,平日學生課餘時間很少,有時連作業也寫不完,根本沒時間來學習其他科。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將精力集中在課堂上。為此就要認真備課,提高課堂效率,既要將該講的講到,又要讓學生有時間掌握。

二是要抓好部分學生的課外輔導。通過檢測發現,有的學生偏科現象嚴重,歷史科分數很低,而且這種現象不在少數,班級達十餘人。對此,今後計劃通過加強思想教育要求、利用中午進行個別輔導等方法來促進他們提高。

三是要加強對各類題目的分析。要對各類習題集的題目進行分析挑選,選出優秀題目推給學生,讓學生用少時間學生多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四是要加強對學生問題的有效解決。對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及時發現,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及時解決,並且大力抓好落實。

五是要採取更有效的管理辦法,主要是發揮好小組長的作用。

六是要做好教學計劃,特別是複習計劃,並認真實施。在複習期間,要紮紮實實地進行備課和複習,爭取使複習得到高效率高質量地進行。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抓緊每一天的時間,積極研究和加強教學工作,爭取在以後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8

首先,我在學生動手操作探索出用線繞,在直尺上滾等直接測量圓的周長後,我又引出新的問題:那我們能不能用這些方法測量出圓形跑道的周長是多少?在黑板上畫上一個小圓如何測出它的周長?甩球出現的圓能量出它的周長嗎?使學生自己切實體會到有些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從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這使得下面的學習有了驅動力。我們説,要以學生為主體,其本質就是學生學習內驅力的喚醒和激發。

在接下來的引導中,我又較好地處理了圓的周長公式中,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的關係。探索圓的周長為什麼要考慮到圓的半徑或直徑?有很多案例在這一點的處理上顯得突兀。在這節課中,我提出圓的周長和什麼有關係呢?當學生説出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時,教師又進一步追問:你覺得是和直徑有關係,説説理由好嗎?這就喚醒了原有的知識經驗:圓的半徑(直徑)決定圓的大小。再接下來的猜想、探索、驗證自然、順暢,有了根基。

特別是在測量周長與計算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這一環節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法,小組同學有的測量,有的記錄,有的用計算器計算。讓學生在具體實驗中,體會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從而導入圓周率的教學,知道圓周率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推導出c=πd,c=2πr。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突破難點的效果,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的合作能力、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可以得到發展。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會用豎式進行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為他們今天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本節課的內容我都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或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交流總結出本組的計算方法,再在全班進行交流。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積極創造,尋求更加簡便的計算方法。在展示交流中互相質疑,補充回答,完全是學生自己在自主學習。作為老師的我,只是學生在出現不知如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給予引導或補充,讓學生自己完善自己的想法。這樣,既不影響學生的思維,又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最後,幾種不同的豎式計算方法彙總,討論優劣,學會選擇最優方案。

整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了起來,打破了平時計算課一貫的沉悶,但計算練習量不夠,課堂上,有些教育環節還可以再節省些時間。尤其是學生的小組討論意義不大,一年級學生討論的實際效果不明顯,小組討論過後,全班又進行一次講解,內容有重複,可以簡化。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10

《媽媽的賬單》這篇課文切入角度獨特,把母親的無聲,無私和無價表現的極為動人。看到兒子開出的賬單,媽媽什麼話也不説,而是按照兒子的要求,把兒子索取的報酬如數放在他的餐桌旁,同時給兒子留了一份總額為零。卻載着愛的賬單。母親用自己無聲的行動告訴孩子:如果你覺的幫媽媽做事需要要得報酬,媽媽會滿足你;同時,媽媽提醒你,媽媽一直全心愛着你,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向你索取報酬。

在教學中教師抓住了“讀懂課文內容”這一重點,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理解媽媽給比得的那份賬單的含義這一難點。故學生討論熱烈,大多數同學,認識到彼得索取媽媽的錢是錯的,母親的愛是無價的和無私的。達到了教學目的。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11

《窗前的氣球》是二年級上冊第六組第二篇課文。第六組的專題是“真情關愛”,這篇課文講述的就是同學間真摯友情的故事。科利亞得了傳染病,一個人在病房裏非常孤單,感到真沒意思。小夥伴用線拴住了紅氣球,並畫上逗人的笑臉,放飛到科利亞病房的窗前。科利亞看見了,高興地笑了。窗前的氣球是一張笑臉,一聲問候,一句祝福,一份關愛,淨化着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引領他們打開想象的大門,飛向真情的天空。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有幾點做法與大家分享。

一、紮實開展字詞教學,時時關注詞語積累。

字詞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不論什麼課型,認讀生字、積累運用詞語都是不可丟失的。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與學習夥伴自主學習生字。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我們班學生已經能在組長的帶領下開展小組學習活動了。比如讀課文的時候,會採取齊讀、接讀、分角色讀等方式;學習生字的時候,採用字詞檢測、分析字形、交流識字辦法、組詞、擴詞等方法。在全班檢測這一環節,我借用紅氣球巧妙出示詞語,隨機檢查認讀情況。重點提示了多音字“着”的讀音,輕聲詞“窗户”的讀法。關注了文中很有特色的詞語“嘰嘰喳喳”,讓學生也來説説幾個表示聲音的AABB的詞語。在與學生交流時,我多次尋問:你是從哪裏知道這個詞的?意在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從書本中積累詞語。同時重點指導了新偏旁“病”的寫法,並當堂讓學生練習反饋。

二、抓關鍵詞感悟課文,以讀代講理解文意。

這節課,以一個“病”字為全文的切入口,由字到詞再到句,一個“病”字牽出了學生的情感,學習的智慧,在多次朗讀中享受學習語文的快樂。比如研讀“他得了傳染病……”一句,我引導學生想象説話,説説科利亞不能幹什麼?學生説到了科利亞不能與小朋友做遊戲,不能與家人出去郊遊,不能做開心的事了……學生在回答中不知不覺轉換角色體會到了科里亞的孤單無奈、真沒意思。讀“他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一句,抓住“靜靜地”、“呆呆地”兩個有特點的詞語,讓學生反覆讀,感受科利亞孤零零、可憐無助的心情。

在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時,我設計了多層次、多角度朗讀訓練,對重點句進行了“三讀”的處理:一讀:創設情境。讀“可愛的”一句,讓學生仰起一張張可愛的笑臉,感受科利亞的開心,相信他們的內心也是快樂的。二讀,個性化朗讀。同一句話,鼓勵學生悟出了不同的讀法,把自己的理解融入了朗讀中,三讀:指導長句讀。這裏第三句話比較難讀,我索性帶着學生紮紮實實地讀,一遍又一遍,漸漸地讀通了,讀順了,也讀好了,勝過千言萬語,勝過技巧指導。在這節課上,我和學生一起時時刻共同感受着科利亞的孤獨,分享着科利亞的快樂。

三、藉助文本留白訓練學生想象説話

低年級説話訓練也是教學重點,我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抓住“嘰嘰喳喳”、“指手畫腳”引導學生訓練説話。我請學生想一想幾個同學嘰嘰喳喳、指手畫腳地會説些什麼?有的學生説,他們在放紅氣球,希望通過這個辦法讓科利亞開心;有的學生説,他們在指揮着怎麼放氣球,讓氣球一上一下地動起來好讓科利亞發現;還有的學生説,氣球上的笑臉一動一動的就像是小朋友的笑臉在向科利亞問好呢。於是文中沒有寫出來,書上也沒有畫出來的幾個孩子放氣球的畫面在學生的精彩回答中漸漸清晰、慢慢顯現出來,孩子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和鍛鍊。

四、不足。

整節課我力求教師少講些,學生多讀些,以讀代講,以讀促講,以讀生情。但上下來整體感覺學生讀得還不是很充分,有的學困生沒有關注到。下課超時三分鐘,還有一個“放氣球送祝福”的環節沒有進行,學生情到此處卻不能釋放,不免留有遺憾。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12

《狼和鹿》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森林裏的鹿羣,大量捕殺狼及鹿的其他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它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課文的主要角色是學生熟悉的兩種動物(狼和鹿),課文內容短小精悍,很容易讀懂。生字詞也不難,容易掌握。學生通過預習課文,大概知道這是生物鏈的故事,但是,讓學生去説清生物之間的關係卻很難。因此,教學設計時,我和白老師緊扣兩組對比,以此為突破,巧設銜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些對比的內在原由及聯繫,從而充分領悟文章難點: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禍首”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藴涵的道理。並引導學生通過充分讀文後再來説清狼、鹿、森林和人之間的關係。課文內容本身就有很強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發思考,所以學生在學習中有濃厚的興趣。

1、精讀比較,引發思考森林前後變化的原因

我按“由圖及文,引發思考”的設想,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用自己的話介紹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景象。再讓學生帶着興趣讀課文,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賞讀。然後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二十多年後的凱巴伯森林。由圖及文,圖文對照,伴樂朗讀。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為什麼二十年間森林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追查原由的熱情。再帶着問題讀課文。

(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段的距離,如果單是老師的講解,學生較難理解凱巴伯森林的前後截然不同的景象。通過媒體課件展示: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一片葱綠,生機勃勃。而二十多年後整個森林像着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真實的畫面再現,圖、文的鮮明對比給了學生強烈的衝擊。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看得出,同學們的內心深處被觸動了。他們的朗讀聲中流露出了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喜愛和讚美,還有對二十多年後荒涼的凱巴伯森林的沉痛惋惜。)

2、精讀課文,深入探研森林發生變化的原因。

進行第一組對比後,我牢牢抓住同學們內心的疑惑,問:“同學們,看了這兩幅圖,讀了這兩段話,此時此刻,你們最想問的是什麼?”待學生提出疑慮,再請學生自主讀文探究答案,明白:原來,人們恨透了狼,大量捕殺狼是森林前後變化的導火線。

(森林前後的圖文對照後,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惑:同一座森林,二十多年間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學生對尋求着森林改變的根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我適時的讓學生去讀文本。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從提出問題開始,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朗讀,一次又一次地與文本對話,抓住重點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中,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使森林發生變化的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鹿羣的大量繁殖。這部分教學活動,通過對比朗讀、引讀。“數字比較,深入探究”的設想展開。殺狼前,鹿的總數與殺狼後鹿的數量進行對比,計算鹿在二十多年中繁殖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引發思考:鹿的大量繁殖會給森林帶來怎樣的嚴重災難?

3、探究:鹿的大量繁殖會給森林帶來怎樣的嚴重災難?

學生反覆的讀課文,知道鹿大量的繁殖,把森林糟蹋得慘不忍睹。但鹿大量的病死與狼的關係,學生難於理解。於是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聯繫課外常識,説説人們大量捕殺狼後,鹿大量死去的原因?使學生明白:狼吃掉了一些鹿,間接的保護鹿羣。

4、狼鹿異位的對比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這個教學環節我們按“由文悟理,提高認識”的設想主要設計請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聯繫文中的句子説話,領悟人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罪魁禍首”的原因。進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藴含的道理。這一部分教學時,我們採用了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的方法,結合板書,講清楚生物鏈之間的關係。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們還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朗讀、伴樂朗讀等),努力做到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們在動情地朗讀中,也始終保持着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他們圍繞課文內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羣的變化,產生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學生通過對比鮮明的事例中積極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藉助書本知識去主動思索所遇到的問題,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思維,構建知識,形成帶有個性特點的認知,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思辯、暢想、感悟等豐富多彩而又體驗深刻的活動過程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儘管如此,在這一堂課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引導理解鹿為什麼是“禍首”,上升降到人是罪魁禍首時,引得過度,使學生情感發展的倒向是痛恨鹿,指責人。狼吃鹿是一種生活習性。這並不是功臣,只不過,它制約了鹿的大量繁殖,間接地保護了森林。而鹿吃樹木是為了生存,本身並沒錯。而人在狼時並不知道會帶來這樣的後果。所以要客觀去分析他們之間的生物鏈關係。警示後人不要破壞生態平衡。另外,上課時總是擔心時間不足,很多學生舉手,我卻沒有給他們發言的機會。沒有做到讓學生各抒己見。而且我對學生不瞭解,沒能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反饋學習情況。叫到的學生對事物之間的生物鏈之間的關係説得很清楚,那麼較差的學生會怎樣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將此次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為今後嘗試和改進的起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13

這節課是六年級上冊《能量》的第一課,本課將“重演”科學史上著名的發現電磁現象的過程,讓學生“發現”通電導線能使小磁針偏轉,從而認識電可以產生磁,增強學生學習活動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指導學生做科學家奧斯特做過的實驗——通電導線使指南針偏轉,經歷對新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的思維過程;第二,做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用線圈代替直導線做電生磁實驗,為理解電磁鐵原理打下基礎也為研究玩具小電動機埋下伏筆。本節課的科學概念是:電流可以產生磁性。通過三個班級的教學,這節課我也有幾點反思:

第一:根據本課的重難點修改了教學時教材的順序。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先運用通電導線和指南針來模擬科學家奧斯特的實驗,然後再運用短路電路和指南針繼續來做實驗觀察現象,再通過這兩個實驗來總結髮現,最後做通電線圈和指南針的實驗。在第一、二次教學時我遵循了教材的安排順序,但是在做最後一個通電線圈實驗的時候,總是顯的過渡很愣,孩子們不知道為什麼要製作一個通電線圈,因此這裏孩子們顯的有一些茫然。基與此,在後幾次的教學中,我修改了教材的順序,先做通電導線的實驗,然後就總結髮現。而把短路電路實驗與通電線圈實驗放在平行的位置上,因為這兩種都是讓導線磁性變更強、實驗效果更強的方法,當然其實他們也有一個小層次,就是通電線圈的磁性要比短路電路的磁性更強。這樣教學以後,我發現教學目的更明確了,教學的效果也更好了。

第二:“實驗材料的充分準備是上好一節科學課的基礎”這節課讓我更加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這節課的實驗材料很多,例如有電池盒、電池、開關、導線等,如果那一個小電路出現了故障燈泡不亮,那麼這個小組的實驗就會必然失敗,所以材料的準備才是上好一節科學課的可靠基礎。

第三:課堂上對細節的處理我還是不到位。

片段一 問:你認為是什麼原因使指針發生了偏轉呢?一個孩子猶豫但洪亮的回答:電流。我非常的高興,但是我説:你評什麼認為是電流呢?由於我的鹵莽行為與強硬態度,這個孩子害怕了,就再也説不出原因了。這時我好後悔,我想這時我應該耐心的鼓勵和引導這個孩子,説:“你可真勇敢,而且想的也非常有道理,你能説説你為什麼會這麼想?”我想這時正是我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的時候,但是我卻錯過了這次機會,而機會卻不會再來。

片段二 問:根據這個奇怪的現象你想提出什麼問題嗎?學生回答:我想知道電難道能夠讓磁鐵轉動嗎?這個孩子提出的問題多麼好啊,但是當時我卻由於緊張不知道怎麼和學生交流好,因此我選擇了按照我事先備的教案走,即沒有回答這個孩子的問題,也沒有引深這個問題,而是不做任何回答的問了我想問的問題:你認為是什麼原因使指針發生了偏轉呢?課後我反覆思考這個孩子的問題,我才發現這個孩子提的問題真好,其實孩子提出的問題,就是我想問的問題,只不過問的形式不一樣而已,我可以順着這個孩子的問題。我想我可以這樣引導:“這個同學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電難道能夠讓磁鐵轉動嗎’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誰能説出你自己的看法嗎?能説説為什麼嗎?”我想如果這樣處理這個孩子提出的問題的話,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而且也能夠可以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我想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就是這樣在課堂的點滴中一點一點的培養出來的。

這節課總體來看教學層次設計的比較合理,結構比較清晰,也非常好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對於課堂中的細節處理確是有很大的遺憾,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把握課堂中的細節問題。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14

從整體上看,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全面,生活情境較多,構建了“生活化”的課堂,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師生關係,靈活運用了引導法、自主學習法、合作討論法、情境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教學法等教學手段,三維目標的實現程度較好。

1、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尤其突出了思想政治課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2、把激情帶進課堂,這節課我終始面帶微笑,保持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用自己的激情去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氣氛比較活躍。

3、語言精煉、科學,充滿感情, 授課時輔以手勢等肢體性語言,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對學生常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使課堂氣氛更加融洽。

4、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使本節課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還時間與學生,讓學生合作探究,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不再是教學活動的旁觀者,而是真正的參與者,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則充分體現了“導演”的作用,將學生的學習活動放得開,又能收得回,在活動中既培養學生能力,又滲透思想教育,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5、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環境中獲得了知識。

但是,在學生髮言時,還存在學生不敢發言的現象,好多學生可能因為羞澀的緣故,不敢説。要打破尷尬的局面,就需要老師機智的啟發和鼓勵。每一堂課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需要我們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改進。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15

在上課之前,我本來是勝券在握的:這篇文章雖然很長,但我已經讓學生提前預習了;這篇文章內容雖然離我們生活很遠,好在讓學生理解的知識點並不多。結果一上課卻使我大失所望。

首先,我錯就錯在沒有目標的讓學生自由去預習。一上課提問我才發現學生根本就沒有認真預習,而且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沒有預習,換句話説,學生根本就不會預習,在他們的心目當中,預習就是讀熟課文,僅此而已。結果一問三不知,沒辦法,只好給學生時間先讀課文,好在亡羊補牢,補救了一次,但卻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雖然課堂當中也出現過幾次亮點,但這臨時生成的問題與我心目中的期望值卻相差甚遠。

其次,由於學生沒有預習,我心裏就沒了“底”。所以凡是難點就大包大攬,凡是重點就反覆強調,這節課基本成了“一言堂”。學生一直在被動地接受知識,積極性和創造思維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最後,因為課堂效果與預想的大不相同,所以我心情比較焦慮,語速過快,而且沒有耐心,學生出現錯誤後,表現出了對學生的不信任。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16

首先借助圖片《動物世界》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然後利用猜謎遊戲,使幼兒有意瞭解不同動物的臉部特徵……通過種.種手段,變枯燥的技法教學為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培養了幼兒學習畫畫的興趣。

引導幼兒根據經驗和觀察,瞭解動物臉部的形狀特徵,在固定的形狀上進行添畫。考慮到幼兒對技法步驟不甚瞭解的情況,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演示,為了防止幼兒看不清楚的現象發生,示範環節我特意用比幼兒用的畫紙大一倍的宣紙演示了畫動物的臉的過程。經過幾個環節的教學,幼兒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回顧全課,幼兒在欣賞、觀察,動手、動腦中體驗了學畫畫的樂趣,享受了自主探究,自我表現的快樂,提高了幼兒的審美情趣,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薰陶。不足之處:若是能再多給幼兒創造些動手實踐的機會,畫出更多動物的臉,幼兒對畫畫的技法認識就會更深刻一些;如果再為幼兒多創設一些自主探究與互助學習的教學氛圍,對幼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將更有益處。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17

為了開展上好名著閲讀及“以一課帶一本”的閲讀教學探究,教研室領導組織潤州區七年級語文組進行了專題教研活動,本人有幸開了一節關於《湯姆?索亞歷險記》名著閲讀,通過大家在一起對這一節課研討探究,本人懂得了許多,也學會了許多,現在我自己的一點體會寫出來供大家交流。

新課程標準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係,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讓學生在親身的閲讀實踐中領會漢語言的規律,提高他們的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鑑賞能力。

本人在剛開始備課沒有正確認識如何指導閲讀名著,所以把這節課上成教讀課,學生一節課上難以感受《湯姆?索亞歷險記》文學魅力,無法激起學生閲讀原著的興趣,背離了“以一課帶一本”的教學探究宗旨,在學校試課時立即感到效果比較差。然後與專家、同人再商討,確立了通過讓學生看視頻、分角色朗讀,來初步感受名著《湯姆?索亞歷險記》的魅力,感受情節的曲折,感受人性的特徵,從而激起閲讀原著的興趣。事實證明,在最後的上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18

這首小詩通過一個孩子與小鳥對話的方式告訴小朋友上課要專心學習,培養學習的好習慣,全詩只有一節,由四句構成。這首小詩內容淺白,貼近學生生活,易於理解,只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問句,需要加強指導朗讀。 本課教學目標是 通過朗讀感悟課文的主題:國小生上課要專心學習,不受外界干擾。 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會認“外、鳥、叫、你、我、課”等10個字會寫“小、不、了、下”4個字。 教學重點 是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意義。本節課反思如下: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儘管是一年級的孩子,但在教學中也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反覆讀句、讀文,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識字,是我本節課的設計理念。熟悉課文整體感知,並思考:為什麼讓小鳥輕點叫?從而滲透愛護動物的教育,並引導學生感悟到上課要專心學習,不受外界干擾。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19

《説聲“對不起”》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和我”中編排的一篇主體課文。學習本單元可以使學生真切地意識到自己的成長,能夠在學習、生活中更多地去關注集體,關心他人,克服缺點,不斷進步。《説聲“對不起”》這篇課文是經常發生在學生們中間的一件平凡的小事。主要講“我”不小心用手中的鉛筆把同學陸葉的下巴劃破了,老師讓我向他道歉,可我説不出口,最後,在老師、同學的鼓勵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礙,大聲向同學説了聲“對不起”。這個故事告訴大家,講文明、懂禮貌是一個國小生應有的好品質。

課文共9個自然段,以第一人稱敍事,語言樸實、直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將心比心,理解小作者當時的心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的效果。

第一環節: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先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都會用哪些文明用語?並説説這些文明語言分別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為學習課文時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作好鋪墊?然後引出課題。

第二環節:深入學習課文內容,懂得道理。《課標》指也:“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閲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課堂上讓學生默讀第三至八自然段,瞭解陳剛的心理變化。討論:剛開始,陳剛説不出口,後來大聲説,是什麼力量讓陳剛這樣做?

第三環節:聯繫實際談體會。此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再現生活情境,加深印象。但在此環節也有學生提出:課文所講的起因,是因為陸葉突然撞了“我”,才會造成“我”一擋,後果把陸葉的下巴劃破了。為什麼“我”要道歉?這個暴露學生相處中經常出現的事情,以及他們的處理方式。也許學生就是認為,別人先動我,我就應該還手。這時,我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讓他們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引導他們發現陸葉“突然”撞“我”,“我抬手一擋”是本能反應,而此時“我”“正在練字”,手中的鉛筆劃破陸葉的下巴,確實出於無意。從事情發生的過程引導學生髮現,其實兩個都沒有錯,但結果卻是陸葉受傷。那麼不管是否故意,受傷因“我”而起,“我”就應該向陸葉道歉。

面對這樣的理解,或許有的學生還是不能接受。但孩子的成長,一定要過這一關——從“我”走向“我們”,學會與人相處,主動與人溝通。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20

《九色鹿》是一則民間故事。本課主要是針對故事中的兩個重要角色進行分析,讚揚九色鹿捨己救人和勇敢善良的高尚品質,譴責了調達背信棄義、恩將仇報、見利忘義的可恥行為,揭示了真善美必將戰勝假惡醜的主題。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通過“你覺得九色鹿是一隻怎樣的鹿”、“調達是一個怎樣的人”、“國王是一個怎樣的國王”三個問題展開,對三個重要角色進行分析,其中又以九色鹿和調達的分析為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由此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之大。“讀”是教學的主要活動,也是學生品味,語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段教學活動中,我注重花時間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重點感悟、朗讀詞句,分角色朗讀,説話練習,體會九色鹿的勇敢、善良、不求回報,調達對九色鹿救命之恩的感激、鄭重發誓。

通過靜心默讀,圈圈畫畫,看看“九色鹿做了什麼?説了什麼?”學生從“波濤洶湧”“奮力掙扎”體會當時情況的危急,調達在奮力求生。從“立即”“縱身”這些詞語中想象九色鹿毫不猶豫、奮不顧身救調達的情景,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勇敢。通過課堂教學,我發現學生的思維很活躍,他們把自己的生活經驗都結合了進來,對詞語的理解已不僅僅侷限於字面了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21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課文吧。一拿到這樣的課文,我就急於上網,想去看看對這篇課文的不同設計。一搜索,名師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別吸引我的是將軍晶全國閲讀課的教案和視頻。於是,靜下來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開始的音樂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喜歡;用“觸動”點起火花,品讀對話,有味;通過對“您”的設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彈一首的激情;結尾的音樂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學生的情感。看着看着,心裏有股莫名的衝動: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將軍晶的教學設計,我正沉醉其中,又開始猶豫了:三個都這樣上呢?放棄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風冷雨中冒出的花兒需要勇氣,同樣跳出精彩的教學設計,也需要勇氣。華燈初上,我開始了自己的教學設計之旅。依據課文的寫作特點,不上前面,只有後面的教學設計了。初次朗讀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緒亂成一團,直接跳到這裏,學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讀和理解嗎?心中頓時沒有了底氣,而且這類課文也不是我上課的風格,所以越感心虛。但越讀後面的月光曲畫面,越覺得非上它不可。其實月光曲的意境美,不僅僅是對月光曲給人畫面的美,能成為名曲,還有是美麗的傳説和裏面藴含的內涵。但一切都可以在這一段層層品讀進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確定了目標和教學內容,我開始了具體的教學設計。

一、利用音樂及相關的圖畫讓學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將人之創造潛能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於《月光曲》所處的環境相對我們的學生而言,實在太過於遙遠了。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體驗探究法”閲讀課文,即課堂上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湧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自由去讀,去想象腦海中看到了什麼畫面,然後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來談:哪些語言文字讓你讀出了畫面?接着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讓學生閉眼細心聆聽《月光曲》,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通過指導閲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還在發現美、感悟美的閲讀中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二、以自己的理解滲透入學生當中。

課前,我曾多次聽《月光曲》這一首曲,覺得這曲中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非常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也同樣地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讓他們在讀和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麗景象劃分成三個畫面(第二次“三步分解”樂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變化線):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這不僅是聽,還要讓學生想象,讀出來。在充分理解之後,還讓學生根據我所出示的畫面哼出相應的旋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並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泄,以達到情感上的昇華。最後,讓學生用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以“讀”為本。分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導表情朗讀至誦讀。學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韻之美、表達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時,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價值。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

但課堂的變化總是無法預設的:

一、讀詞理解,插曲遺憾

在讀詞理解的時候,有個學生説:“這些詞語都是描寫水的。”當時,我的心裏猛地一怔:幽靜、恬靜、清靜,怎麼可能是描寫水的呢?我再次發問:“同學們,你們同意嗎?”這時,我多麼想聽到異類的聲音:“老師,我不同意,他們都是描寫靜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同學都同意,而且不少學生都一個勁兒的點頭。如果是平時的上課,我一定會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這個詞所在的句子,然後讓學生讀中理解它的意思。“結合課文內容來理解詞語,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因為是公開課,所以我猶豫了:如果去找,那一定時間不夠,但就這樣一個勁兒地問下去,以詞解詞,很難體會。因為我的顧慮,所以我還是選擇了讓學生從字的意思上找區別。雖然後來學生都理解了,但這種以説來代替自己理解的方法,對於學生而言只是一種表面的理解現象。

二、畫面理解,散亂不集中

在品讀月光曲畫面美的時候,因為自己心中對三幅畫面的句子,要抓住哪個重點詞來進行品讀,不是理解很到位,所以有點兒給學生拽着走的味道。如學生在月光除灑畫面品讀時,一個學生説:“我喜歡一個灑字,因為灑滿了銀光。”其實灑是一種大面積的播撒,銀光是一種顏色。完全可以結合“霎時間”來體會時間短暫,但一瞬間海面由黑暗變成了銀色,一切一切都是在一眨眼之間發生了變化。應該引導讓學生結合“霎時間”來體會那種神奇的美麗,再通過自己的朗讀讀出句子中的情感。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22

1、抓中心句在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後,我從課題引入:剛才大家都發現了,本單元課文的題目大部分都帶有引號,我們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知道了《“黑板”跑了》中黑板指的是(生答馬車車廂的後壁),晚上的“太陽”中太陽指的是(生答電燈),那麼,本課中,“閃光的金子”又是指什麼呢?請你們再一次認真讀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帶有這個題目的句子,畫一畫。生通過讀文,很快找到了最後一句。指名讀,讓學生説説從這一句知道了什麼。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課題下板書:徐虎美好的心靈。

2、找句子,抓重點詞,品讀。(1)找句子,師:為什麼説徐虎的心靈像金子一樣美好呢?請你們細心地默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能證明徐虎心靈美好的句子,畫出來,並想一想,你畫這一句的根據是什麼?待會兒與大家交流時發言才能使大家信服。(2)交流,品讀聰明的學生果然能抓住主要的句、段進行彙報。劉星魁第一個發言,就讀了第四段。(二年的孩子還缺乏精細的梳理能力)我肯定了他的好眼力,繼而請大家就第四段進行搜索,學生能抓住徐虎的心理活動、語言“心裏很着急”“不能再耽擱”發言,有一個細心的孩子還找到了“深度近視眼鏡”來説明徐虎在夜晚工作起來不方便,可他都沒考慮自己,只想着別人。更讓我意外的是,有一個平時不怎麼出色的孩子,居然説:從七點,到凌晨兩點多,徐虎不是整整工作了七個多小時了嗎?他不累嗎?通過品讀,徐虎不考慮自己,想別人之所想,急別人之所急的高尚品格就如春風化雨般地滲入了孩子的心靈。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篇23

《比尾巴教學反思》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兒歌,教案設計安排四個板塊:自由讀文、瞭解大意;隨文識字、介紹方法;看圖學文、感情朗讀;寫字指導、拓展提高。但這首兒歌很簡單,孩子們一會兒就會背了,學生雖然覺得這篇課文有趣,會背之後也就沒有新鮮感可言。因此,我把課文延伸到課外,提出:“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特點嗎?話音剛落,孩子們就滔滔不絕地講開了,不但講了尾巴的樣子,有的還一個勁地講述尾巴的作用。比如小壁虎的尾巴,能長出新的尾巴。還有的補充松鼠尾巴的用途:松鼠的尾巴在下雨的時候能當傘用,冬天當被子蓋,從高處往下跳時還可當降落傘用。看孩子們興致勃勃,就因勢利導要求孩子們藉助課件自編兒歌。學生表現非常精彩。有的編:誰的耳朵尖,誰的耳朵圓?誰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貓的耳朵圓,大象的耳朵像把扇。誰的尾巴細?有的編:誰的尾巴卷?誰的尾巴像把小剪刀?水牛的尾巴細。小狗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把小剪刀。

閲讀教學不應該只想到閲讀課文,應該更多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當孩子們帶着對比尾巴教學反思喜悦的感受,學完這首詩歌時,老師也為此獲得了更多地信息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