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鏈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1

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湧。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台。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矯枉過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説你的,我説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我和同行老師又陷入了沉思。

經過慢慢的嘗試,我不得不坐下靜靜地思考:語文是什麼?母語教育學什麼?“感悟”中如何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翻閲相關書籍,我認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藴涵於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國小作為母語的起始階段,應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而感悟文字背後藴藏的人文內涵。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2

語文就是語文,只不過更多地體現了一些人文精神而已。要知道,人文絕非語文一科能夠獨擋其任,誰能説數學、音樂、社會、科學、美術中沒有人文?因此,語文應當保持其固有的個性,它首先是作為一種語言存在的。對於國小生而言,語文學習就是理解、積累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練就紮實的聽説讀寫各方面的語文能力,濡養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思想、靈感,負載着人類文化內涵的文章,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薰陶。這種浸潤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才是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體現,才能實現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既不能簡單否定語文訓練,片面強調“人文性”,又不能置“人文性”於不顧,一意孤行地抱住“工具性”不放。只有在夯實語文“工具性”的同時,科學合理地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薰陶,才能全面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3

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會更美好。

雖説是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在有些關鍵的地方,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老師是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應該站出來,及時地教給方法,及時地指引道路。

課文的主人公不僅僅是喬依,這也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主要還是寫了兩個“幫助”的小故事,第二個片段則從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再圍繞“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麼”來交流。第二個片段換了個角度,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這件事入手,引導學生交流感受。我覺得第二個片段的可取之處在於由“扶”到“放”,滲透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從而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老婦人幫助女店主,這是一種愛的接力,又形成了一個愛的鏈子。學生積極參與此次活動,都能抓住主要內容完成練習,填得很好。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從女店主的這句話,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生活的樂觀態度。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也有的學生聯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關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4

《玩出了名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5課,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説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玩鏡片玩出了名堂,發明了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這篇課文緊扣觀察的專題,目的是啟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試想:都是八九歲的年齡,誰不喜歡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並不是很簡單。所以,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説説自己平時喜歡的遊戲和在玩中體會,即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另外,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是誰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麼?他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用以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然後,我讓學生多形式、多次數地閲讀文章,讓學生儘可能地獲取更多信息,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

課後拓展延伸時,我設計了兩個要求,一是以讀引讀,拓“玩”出名堂例子;二是交流玩中收穫;要求學生先在小組裏交流,然後選出一名同學到台前介紹,同學評議是不是把玩的過程説清楚,然後讓學生動筆把自己的玩法和收穫寫下來。這在教學中是個難度,大多數學生有內容寫,就是表達不出,寥寥幾句就結束了,往往寫不出什麼發現。

課後我想:這節課之所以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主要是我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明白閲讀教學是為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閲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閲讀與理解。讓學生把問題提出來,又把問題還給他們,讓他們帶着問題去閲讀,因此課堂收到了好的學習效果。至於課後的小練筆並不很理想,我認為主要是學生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加上平時訓練少,以後這方面要加強。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5

有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注意一個方面而對另一方面又沒有注意到。如豎直掛着一槓杆的下面吊着一物體,用一始終與槓桿垂直的力拉動槓桿,把物體從最低點提到水平位置,學生在分析時,只注意到了物體的重力和動力臂的變化情況(都沒有變化)而得出結論,動力的大小始終不變的錯誤答案,而沒有注意到阻力臂在這一過程中由零到最大,根據槓桿的平衡條件得出正確的答案是變大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除注意這幾點的教學要多舉例子,還應在思考的方式培養學生能力,如槓桿平衡條件,我們應分析的四個物體量,確定它們中的三個量的變化情況再來確定另一個物體量的變化,而不只是動力和阻力之間的關係或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關係。

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學生通過實驗及對數據分析得到規律,對他們來説不是很難。我在學生實驗後又提出了幾個問題。如槓桿平衡後在兩側的鈎碼上同時增加或減少相同的力,使鈎碼向支點或遠離支點移動相同距離,槓桿能否平衡?若不平衡向哪端傾斜?從中找規律,進而得到了這一類平衡問題的解題方法,做到解一題,會多題。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6

本課從認識簡單機械中的撬棍引出槓桿的概念,讓學生了解槓桿的三個點:支點、用力點、阻力點。接着,引導學生區分槓桿類工具和非槓桿類工具。最後,用槓桿尺做實驗,從而進一步探究槓桿什麼時候省力,什麼時候費力,什麼時候不省力也不費力。

教學時,我就是按照這樣的步驟來的。結果,每個環節進行都很順利,特別是一班的學生做槓桿尺的實驗時非常有序,對操作步驟也是一點就明。課堂提問中,也是一班的學生對槓桿和非槓桿的認識最準確。而二班的學生,四個組中有兩個組的學生操作中出現違規行為,有三個組在往槓桿尺上掛鈎碼時,竟然在支點兩邊掛了幾處,相當於找出了很多個阻力點和用力點,沒能準確理解槓桿的定義。而且,在距支點的距離把握上,不能發散思維,導致每次槓桿平衡時支點兩邊的距離和鈎碼的個數都是一樣的,都成了不省力也不費力槓桿,給接下來的探究規律帶來難度。

分析一下原因,與學生的素質有關,也與班級的教學環境有關。科學就應該讓每一個學生大膽推測大膽動手,可是有些學生卻習慣於啃書本,讀死書,這樣就不利於科學的學習了。另外,二班上課的時候竟然還有一個學生在人家做實驗的時候玩悠悠球被我逮到了,可見學習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當然,我以後也應該注意科學實驗時的引導,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進來,讓每一個學生都樂於做實驗,會做實驗。

最後一點不滿意的地方時,課堂結尾總結槓桿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時,下課了,沒能把這個讓學生研究透,只能留到下節課。以後應該注意課堂時間的把握!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7

《夕陽真美》第二課時做為太倉市國小語文青年班的隨堂展示課,在設計教案、上課、評課的一系列活動中,我收益非淺。

首先説説我的教學設計。這是一篇非常美的課文,也是積累文字的好材料。全文共5個自然段,語言生動形象、讀起來十分流暢。第一自然段較簡單,學生知道(時間、人物、事件)就行。第二到四段是本文重點,是精彩部分。第二段我設計通過畫畫來理解“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餘暉、深藍、連綿起伏、壯麗”等詞語。第三段讓學生自主學習,問:下沉的太陽變得更美了,你從哪兒看出來?進行交流。第四段讓學生讀,他人點評好在哪兒?抓詞語“更紅、輕輕地、燦爛、遙遠”等詞語來反覆誦讀,從而理解,並讓他們再次來畫畫。第五段抓句子“夕陽真美呀!”,反覆誦讀,理解爺爺話中的含義。最後讓他們再讚一讚夕陽,回到課題,深化課題。

在教學需要的情況下,我自制了幻燈片輔助教學。用直觀、漂亮的圖片和錄象,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句子、課文內容。並用來指導背誦。

本課的一大特色,也是較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簡筆畫來理解詞語,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這樣能讓學生對較陌生的夕陽西下能更直觀易懂。這個設計我是在陸鳳娟老師上過的《夕陽真美》中得到的一點提示與靈感。幫我較容易的處理好了這些難懂的詞句。

隨文學字是我的一點小嚐試,效果一般吧。還是覺得放在後面會更好些。

上下來感覺不足的地方是:1、對第二段中的“披”字有所疏忽,應在山頭用粉筆畫上淡淡的顏色。2、要在課堂上留下3分鐘左右讓學生練習寫字,這也是低年級的教學目標、重點。3、我自己覺得主線抓得還不是非常清晰。因為用了簡筆畫、課件等輔助教學,課堂上的思路會容易亂,不過效果和目的達到了,還算成功。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8

昨天執教了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課《但願人長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

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思念——埋怨——寬慰”為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學生聯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幹些什麼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説:“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説:“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於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9

《畫風》一課主要講三個國小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並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風,進一步培養獲得美的享受,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且把想象到的畫風的方法寫下來,這樣就達到讀寫的統一。

成功之處:

1、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認識的七個字中有六個出現在課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識字教學時我安排“打招呼、交朋友”的活動,先展示宋濤、陳丹、趙小藝的畫像,號召同學和他們三個做朋友,與他們打招呼,作簡要的自我介紹。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在活動中認識了生字,還鍛鍊了口語交際的能力,同時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2、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能把課文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學生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多向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樂於交流的好習慣.

不足之處:

1、應該在課堂中注重“以讀為本”,充分利用課堂的時間,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欠缺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學習完課文,應該回讀課文,讓學生對這篇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和完整的印象。朗讀的形式比較單一,時間比較少,朗讀指導不到位。在讀上關注了量而沒有關注質的提高。學生朗讀不到位,教師沒有作必要的範讀指導。

2、在教學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例如,在教學環節上,我還設計了拓展:讓學生説説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畫風,或者畫聲音、味道。學生的想像力都非常不錯,説出了很多方法,積極性也不錯。但這方面就花了不少時間,所以讓學生在文本上的感情朗讀和分角色朗讀的時間就比較倉促,學生沒有什麼時間去消化、吸收文本文字。然而這部分的內容是不能這樣拉過去的,只能留到下一課時。課後有老師向我提議,拓展不是重點,有時間可以説多一點,沒時間就算了。雖然我很認同朗讀文本的重要性,但也產生了困惑: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訓練學生思維、口語表達能力,等等方面的拓展。

措施:

第二課時,及時鞏固,充分讀書。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厚。通過指名讀、男女生對讀、齊讀、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學生已經對這篇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和完整的印象,不再是零零散散的支離破碎的印象。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的內容是牛津國小英語5A Unit4 Part B C D。這幾部分是本單元的核心內容,重點學習句型Do you like …?及其答語。在四年級學生已學過Do you like …?這一句型,因此,可採用以舊帶新的方法拓展相關的內容。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面向全體而又分層教學的方法,藉助情景教學,利用各種媒體的輔助,讓學生在教師鼓勵性評價中體會學習英語的樂趣,在多説、多做、多練中學會用書面和口頭語傳遞信息,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增進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從本單元的結構及難易程度來看,我將三部分結合起來,作為本單元第一教時。

(1)教法設計

國小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必須走學生“樂”學的趣味教學道路。為充分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在本課中,我通過情景交際法,聽説、遊戲、兒歌、競賽等教學手段,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踴躍參與教學活動,從而逐漸發展他們聽、説、讀的能力及英語會話的能力。

(2)教學手段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圖片,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它們能活化教材,輔助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有序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學時間,改善信息的傳遞方式,增強信息的傳遞能力,便於層次化教學,使外語學習變得生動活動,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11

學生經歷由天平上的具體操作抽象為代數問題的過程,能用等式的性質(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對於解比較簡單的方程,學生並不陌生。

比如:x+4=7學生能夠很快説出x=3,但是就方程的書寫規範來説,有必要一開始就強化訓練,老師規範的板書,以發揮首次感知先入為主的強勢效應,促進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形成。對於稍複雜的方程要放手讓學生去試一試,這樣就可以使探究式課堂教學進入一個理想的境界。

不難看出,學生經歷了把運算符號“+”看錯成了“-”,又自行改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緊張、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覺,這時的數學學習已進入了學生的內心,併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真正落實了《數學課程標準》中“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標,在這個思維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情感體驗和發現錯誤又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老師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也體現在耐心的等待,熱切的期待的教學行為上,老師的教學行為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氣息,微笑的臉龐、期待的眼神、鼓勵的話語,無時無刻不使學生感到這不僅是數學學習的過程,更是一種生命交往的過程,學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間,不然,他怎麼會對老師説“老師,我太緊張了”,這是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複雜情緒的表現。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如果在課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會有更多的愛灑向更多的學生,學生的人生歷程中就會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氣,多一份靈氣。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12

就這節課來説,我覺得比較成功之處在以下幾點:

1、學習目標初步達成。我引導學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由淺入深地學習,讓學生理解了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行描寫的方法技巧。

2、在教學環節上注意了學生的活動。如:“請從文中篩選出描寫福樓拜的語句,並談談這些語句表現了福樓拜什麼樣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此題的設計意在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設計的問題能夠以點帶面。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主要人物進行充分的感知,篩選有用的信息,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並掌握寫人的方法。

3、在對人物進行分析時,沒有對四位作家平均用力,而是以其中一位為代表作為範例進行重點分析,讓學生真正瞭解和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然後其他三位作家的分析就完全放給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以能在課本插圖中準確找到人物的相應位置為準,這樣一來,加深了學生對人物羣像描寫方法的印象,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既省時,效果也好。

4、這節課還有比較好的地方就是在掌握了人物描寫方法之後,以自己最熟悉的一位同班同學進行人物描寫練習,讓大家當場猜一猜寫得是誰。這一活動,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寫完之後,紛紛要求展示自己的作品,課堂上掌聲不斷,異常活躍。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13

《珍貴的教科書》這篇課文講的是革命戰爭年代延安國小的師生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堅持學習的事。課文記敍了張指導員為保護教科書而英勇犧牲的經過。這篇課文表現了革命先輩艱苦奮鬥、英勇獻身的精神,以及對後代的殷切期望。全篇課文以教科書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敍述順序依次是從學習條件艱苦,同學們渴望能有一本教科書——我們去印刷所取書——取書時遇到敵機的轟炸,張指導員為了保護教科書而獻出生命——教科書激勵“我”前進。重點記敍張指導員用生命保護教科書的經過。全文突出“珍貴”。

教學時,我緊緊圍繞“珍貴”一詞,讓學生展開討論,小組內自讀課文,感悟發現“畫一畫”還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教科書的珍貴。

孩子們拿起書認真地讀起來,通過巡堂檢查。學生能找到體現“珍貴”的地方,但普遍的找不完整,也找得不夠細緻。不會抓住詞語來體會和感受。

當然,我不能打消他們的積極性,引導孩子從大處知道沒有書艱苦情況的學習;毛主席關懷下印書;指導員用生命換來書。學生們個個沾沾自喜,都覺得自己找到了這幾處。此時,我向他們説要加大難度“請你從句子中找找哪些詞語也能感受教科書的珍貴。”通過上一輪的研讀,孩子大致心中有數了。巡堂中我也發現有的孩子耍些小聰明,先找文中的好詞。“振奮人心”“爭先恐後”“完整無缺”自然就不在話下了,通過研讀,孩子們進一步明白了孩子們渴望的心,指導員用身體護住的書感受書的珍貴。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14

在備這首詩的時候,我覺得讓學生來體會詩人的“愁”很難,所以感到很棘手,在網上看了幾篇有關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之後,收穫很不多,總覺得二升三的學生沒有這樣的感悟能力,畢竟在他們的腦海裏,由景抒情的文章他們一般只會體會出高興、興奮等積極向上的情感,哀怨憂愁的似乎很難,更何況是古詩呢!面對這樣的古詩,我想只能從詩句中的字詞理解,進而來開啟學生的情感之門。

在課上,我簡要地複習了一下上次所學的古詩《山行》,背誦、提問等等,讓學生能夠温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詩的學習。開始教授《楓橋夜泊》了,我直接挑明瞭作者的情感,告訴孩子們:“我們今天所學的新古詩,跟《山行》可不一樣。雖然兩首都是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發的情感卻不相同,大家要注意體會哦。”開門見山的説法,大大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接下來的聽範讀過程中,我都注意讓孩子們聆聽,聽聽錄音老師是怎麼讀的,語速如何,哪兒停頓,哪兒緩慢,並讓大家在書上標好記號。在反饋意見的時候,孩子們敏鋭的小耳朵果真聽出了不少地方,他們爭先恐後地告訴我,看來,孩子們已經站在了這首詩的門口。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説:“我聽了之後,覺得作者好像在歎氣。”“歎氣”,多樸素的詞語,可他卻已經體會到了詩人的情感,我為他的精妙詞語而鼓掌。

圍繞着“歎氣”,我就開始講解古詩。一些費解的字詞解釋,我一邊口述,一邊做板書,孩子們聽得很認真,並開始不約而同地做筆記了。由景抒情,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明白詩人的“歎氣”,我從“殘月”、“霜天”、“江楓”、“漁火”、“寒山寺”、“客船”這六景,和“烏啼”、“鐘聲”二音入手,讓孩子們來親臨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配上插圖,加上詩句的講解,孩子們開始點頭:“是啊,詩人在歎氣。”“所以,整首詩都是圍繞一個字來寫的,那就是……”我馬上接着孩子們的體會,步步深入。“愁。”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真棒!你們已經讀懂了。”我由衷地讚歎他們。後來,孩子們已經能夠用他們稚嫩的聲音,讀出詩人憂愁的情緒。我想,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算是比較成功了。

古詩是難理解的,尤其是這樣的古詩,讀好難,要讀懂更難。我們作老師的要扶着學生,一步步的走進詩中,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並且要時時注意抓住孩子們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説不定他們的回答會更好地讓自己來感悟詩中的精華,更好的引領自己走進詩,喜愛詩。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15

通過觀看大屏幕上中國地圖,激發孩子的探索慾望。因為在《教師用書上》出現:啊,祖國,媽媽,您的孩子在同一個時間裏,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圍着火爐吃西瓜的詩句。讓孩子們在瞭解祖國人們在同一時間裏的不同活動。在教授時可以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適時播放圖片。在觀看南方景色的時候,我就讓孩子們看了三遍,充分了解南方的一年四季鮮花盛開的特點。

在課上,當講到南北兩個方位詞時,幼兒對於關於地理方面的知識瞭解不夠深,分不清南北在哪,還應該是在活動前的準備或活動後的延伸部分或生成的課程,不應占據這一活動的多半時間。我覺得自己在活動中,缺少了情景性的語言,應該多培養幼兒在語言方面的鍛鍊。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篇16

聲聲慢》是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晚年時期的作品,歷來為人稱道.詞中展現的家愁國愁,身世飄零之悲,令人動容.詞人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 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悽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可以説整首詞都緊緊圍繞詞眼"愁"字展開.

在 設計本課思路時,我主要是想讓學生在讀中品味作者的"愁".通過自讀,聽名家讀,配樂朗讀感受本首詞主要想表達的情感——愁,然後通過品讀,細讀來體悟作 者是如何展現愁的,最後探究作者"為何愁"等來展開教學.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詞作的愁緒,我結合了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在上課之前,通過西飛一中"漫 步詩林"學習方法交流區,發表主題"如果可以,你最想了解李清照的什麼 "瞭解學生最想知道的關於李清照個人的信息,然後充實網站內容,設計課堂思路.課堂一開始,就針對大家最感興趣的內容,讓大家自由的在詩歌網站瀏覽自己想 要獲知的信息,並且播放悽美感傷的《聲聲慢》歌曲,讓學生邊上網,邊受音樂的感染,零距離的走進李清照.上課時播放《聲聲慢》的配樂朗誦,亦是希望創設傷 悲的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到本詞傷感的意境中.

通過網絡瀏覽,學生充分了解了詞人少歷繁華,中經喪亂,晚景淒涼的身世.通過知 人論世,學生對於詞人為何愁,愁之濃的原因有了清晰的認識. 其次,根據學生鑑賞詩詞毫無章法,無從下手的實際,我依然延續了鑑賞詞作的一般方法,即知人論世,找詞眼,抓意象,希望學生通過本詞的學習初步瞭解鑑賞詩 歌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我將本課的重點放在了賞析詞人"怎麼愁"這個環節上.在賞析"怎麼愁"時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決詞人"如何展現愁",即本文的藝術手 法.

但是一堂課往往不是預設的,而是生成的.因而在上課時,本課課仍有不足. 第一,在聽過名家的朗誦,且配樂自讀之後,學生對朗誦明顯有了興趣,但卻因為時間的緣故,未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展現自己,更是展現自己的理解. 第二,板書雖在課前有所設計,但因為黑板太小,而未能很好的表現,以致學生沒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魯迅説"不滿是向上的車輪",我説"存在缺憾的課堂是向上的動力".儘管本堂課仍有不足之處,但是我相信通過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課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