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學教師反思(通用20篇)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1

《家》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凝練,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家”是一個温馨的字眼。這首兒童詩就是以“家”為題,從比喻的角度寫“家”,目的就是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比喻,讓學生體會為什麼説“祖國就是我的家”,培養兒童愛家愛國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應把握兒童詩的特點,並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薰陶。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着力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平台,在讀中激趣,在想象中馳騁,讓學生在朗讀、説話、唱歌等活動中輕鬆愉快地獲取知識,受到情感的薰陶。

家教學教師反思(通用20篇)

一、聯繫學生實際導入,調動學生已有情感體驗。

上課伊始,我出示“家”字,讓學生讀一讀,説一説你的家怎樣?有的説我的家很温暖,有的説我的家很漂亮,在家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關心照顧我,我很幸福。這樣激發了學生對自己的家的熱愛。

二、媒體教學展現優美的畫面,創設美好的情境,引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

優美的畫面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課堂上,我讓學生看藍天白雲圖、樹林小鳥圖、小河魚兒圖,祖國風光圖,並配以優美的解説,給學生直觀形象地體會到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很快樂,激發學生對家的熱愛。為學生有聲有色的朗讀做好情感準備。《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課堂上,我讓學生用多種形式充分自由地朗讀,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學生朗讀的同時進行適時的評價點撥,給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因而學生讀得有聲有色。

三、巧設情境,突破難點

課文的第二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是全文的重點句,也是全詩理解的難點所在。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讓學生説説,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名字,播放祖國山水風光的圖片,如巍峨的高山華山、黃山,桂林山水、雲南石林、遍地的鮮花,讓學生來感受祖國的偉大和美麗的景象,進而感悟祖國就像一個美麗的大花園。讓學生唱一唱《娃哈哈》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使學生體會在祖國的哺育健康學習、生活、成長的快樂,進而感悟“祖國就是小朋友幸福的家。”最後引導學生走入詩的意境,在音樂聲中感情朗讀,入情入境,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

家有大家,有小家。學習課文時,我不僅注意課文中説的家,白雲、小鳥、魚兒、種子、我們,並將其拓展延伸,所有中國人有一個共同的家叫“中國”,全世界的人們有一個家,叫“地球”。除了這些,還有什麼是我們的家?

四、拓展延伸,遷移練習。

兒童詩的語言精煉、意象簡單使得詩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讓學生帶着對文本的獨特感受,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想像,請學生仿照課文,去填補這些空白。課堂上我創設“學做小詩人”的實踐活動,如:我讓學生説説藍天還是 的家。樹林還是的家。小河還是誰的家。泥土還是的家。學生欣欣然走進詩的意境,入情入境,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把語文課的視野延伸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這不僅巧妙地進行了語言訓練,豐富了對詩歌的理解,更開啟了詩性思維,激發了觀察世界,熱愛生活的意識.,更積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 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而且體現大語文觀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五、識寫生字,授之以漁。

在教學生字“兒”時,我出示“兒”的筆順,讓學生看着筆順説説筆畫,在書上描紅,再讓學生自己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從旁點撥和指導,並以兒歌提示學生書寫注意點,學生興趣濃,印象深刻,接着示範板書,最後讓學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規範地書寫生字。

總之,通過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展開想象説話,體會家的温馨,在家中生活得幸福快樂,從而使學生不僅體會了詩句,而且受到了情感地薰陶,學習效果較好。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2

《家》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凝練,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家”是一個温馨的字眼。這首兒童詩就是以“家”為題,從比喻的角度寫“家”,目的就是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比喻,讓學生體會為什麼説“祖國就是我的家”,培養兒童愛家愛國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應把握兒童詩的特點,並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薰陶。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着力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平台,在讀中激趣,在想象中馳騁,讓學生在朗讀、説話、唱歌等活動中輕鬆愉快地獲取知識,受到情感的薰陶。

一、聯繫學生實際導入,調動學生已有情感體驗。

上課伊始,我出示“家”字,讓學生讀一讀,説一説你的家怎樣?有的説我的家很温暖,有的説我的家很漂亮,在家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關心照顧我,我很幸福。這樣激發了學生對自己的家的熱愛。

二、媒體教學展現優美的畫面,創設美好的情境,引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

優美的畫面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課堂上,我讓學生看藍天白雲圖、樹林小鳥圖、小河魚兒圖,祖國風光圖,並配以優美的解説,給學生直觀形象地體會到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很快樂,激發學生對家的熱愛。為學生有聲有色的朗讀做好情感準備。《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課堂上,我讓學生用多種形式充分自由地朗讀,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學生朗讀的同時進行適時的評價點撥,給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因而學生讀得有聲有色。

三、巧設情境,突破難點

課文的第二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是全文的重點句,也是全詩理解的難點所在。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讓學生説説,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名字,播放祖國山水風光的圖片,如巍峨的高山華山、黃山,桂林山水、雲南石林、遍地的鮮花,讓學生來感受祖國的偉大和美麗的景象,進而感悟祖國就像一個美麗的大花園。讓學生唱一唱《娃哈哈》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使學生體會在祖國的哺育健康學習、生活、成長的快樂,進而感悟“祖國就是小朋友幸福的家。”最後引導學生走入詩的意境,在音樂聲中感情朗讀,入情入境,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

家有大家,有小家。學習課文時,我不僅注意課文中説的家,白雲、小鳥、魚兒、種子、我們,並將其拓展延伸,所有中國人有一個共同的家叫“中國”,全世界的人們有一個家,叫“地球”。除了這些,還有什麼是我們的家?

四、拓展延伸,遷移練習。

兒童詩的語言精煉、意象簡單使得詩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讓學生帶着對文本的獨特感受,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想像,請學生仿照課文,去填補這些空白。課堂上我創設“學做小詩人”的實踐活動,如:我讓學生説説藍天還是 的家。樹林還是的家。小河還是誰的家。泥土還是的家。學生欣欣然走進詩的意境,入情入境,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把語文課的視野延伸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這不僅巧妙地進行了語言訓練,豐富了對詩歌的理解,更開啟了詩性思維,激發了觀察世界,熱愛生活的意識.,更積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 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而且體現大語文觀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五、識寫生字,授之以漁。

在教學生字“兒”時,我出示“兒”的筆順,讓學生看着筆順説説筆畫,在書上描紅,再讓學生自己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從旁點撥和指導,並以兒歌提示學生書寫注意點,學生興趣濃,印象深刻,接着示範板書,最後讓學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規範地書寫生字。

總之,通過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展開想象説話,體會家的温馨,在家中生活得幸福快樂,從而使學生不僅體會了詩句,而且受到了情感地薰陶,學習效果較好。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3

教學中,我注重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認真朗讀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話,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有禮貌。在讀中體會小灰兔奇怪的心情。在讀中體會小白兔種菜的辛苦及收菜、送菜的自豪和快樂,實現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和交流。

表演朗讀激趣。這篇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故事中有具體的對話,總是讓學生自己讀也會缺少樂趣,所以讓學生表演朗讀也是很好的激趣方法。在學習七89段時,學生對課文已經有一定的瞭解,我就叫他們表演一下,學生對於當小白兔的興趣特別高,表演後再朗讀的時候孩子們表情也非常豐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當然本課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還有很多環節安排得不十分妥當,尤其是聽了丁主任的評課更是感覺到還有許多的設計需要改進。如,導入新課時如果創設計一個有關小白兔和小灰兔童話故事的情景會更好。將視頻《勞動最光榮》放在小白兔辛勤種白菜一段的後面更合適,識字教學不夠新穎,在體會小白兔和小灰兔的禮貌一處浪費了時間,導致後面內容顯得有些倉促等。以後要努力鑽研教材,不斷學習,努力構建和諧高效思維對話的新型課堂。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4

要使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的精神,為生活在今日中國的兒童所深深感動和理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和重、難點,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生活實際,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我覺得本科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是:一是把握要求,設計教法。學生在接受學習任務前,我就明確宣佈:學習21課,要了解伽利略通過哪些步驟成功地得出“兩個鐵球同時着地”這個結論。由於要求明確,學生就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我又針對本文的特點,別出心裁地把“習題訓練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即以課後的習題為綱,充分利用形象,創具體生動場景的方法,使其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二是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隨着教學內容的深入、變化,我時而發問,時而實物演示,時而板演圖示,時而自讀課文,時而分角色表演,時而鞏固練習,教學方法新穎、多變,充分

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興趣盎然中愛學、樂學,情緒高昂,學習效率很高造具體生動場景的方法,使其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5

很多人都知道責任的重要性。然而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一切,危害人民,危害社會。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引起全國轟動。這些企業家明知道生產的奶粉含有有毒成分,但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不知害死了多少嬰兒。網吧老闆也知道未成年人不允許進入網吧。但是為了賺錢,任何未成年人都可以進入網吧,正是他們對社會的不負責,結果不知毀了多少孩子的前途,甚至是他們的生命。

作為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時代和社會賦予的我們的責任。《最苦與最樂》一文講的就是責任的問題。文章思想深刻,格調高雅,語言高雅,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超凡智慧,讀起來膾炙人口,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中學生學習此文,不但有較大的現實教育意義,也能很好地提高語文素養。

近年來,我校大力推行杜郎口教學。杜郎口教學主要是三三六模式。即三個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自主學習“預習—展示—反饋”三大模塊;展示模塊六大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現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這種教學主要是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起引導和輔助作用。

本課我主要用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讓學生根據預先設計的學案預習,第二課時開始共同學習。導入課文:同學們,你們還記得20__年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嗎?多少嬰兒的生命就是毀於三鹿奶粉中,這怎能不讓人心痛。為什麼會發生如此悲劇,最主要的是責任問題。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關於責任的文章——《最苦與最樂》。

第一步,安排學生練。練的內容有兩個:一是字音,二是字義。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第二步,安排學生講。我提問:“生活中,你們認為最苦的事情是什麼?學生回答的答案多種多樣。有的説是貧困,有的説是學習成績不理想,還有的説是骨肉分離……説着,有的學生眼睛開始濕潤了。我接着又問,那你們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呢?學生一個個露出了笑臉,美滋滋地想着自己快樂的事情。有點説是和父母一起過年;有的説是和朋友一起郊遊;有點説是課堂發言得到老師的表揚,還有的説是比賽獲獎。我安排這一步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步,安排學生找。設計了四個問題。

問題一:作者認為:貧、失意、老、死是人生最苦的事情嗎?為什麼?學生回答不是。理由是: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

問題二:作者認為人生最苦的事情是什麼?(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理由是什麼?生答:我説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揹負着一種未了的責任。理由是:因為那受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問題三:未盡的責任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生答:①答應人做一件事情沒有辦②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③受到人家的恩惠沒有報答④得罪了人沒有賠禮。另一生答:①承諾未辦②欠錢未還③恩惠未報④得罪人未賠禮。

問題四:作者認為人生什麼事情最樂?負責任與盡責任感覺有何不同?生答: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負責任的感覺:有如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再苦不過了。盡責任的感覺: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輕鬆愉快。

設計這一步的目的是,通過學生找,從而理解、熟悉課文,掌握課文的基礎知識。

第四步,安排學生議。設計了三個問題。問題一: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的關係?結論如何?生答: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另一生答: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苦不堪言。還有一學生回答: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

問題二:當責任向我們走來時,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對這個問題,小組進行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説,我們要勇於承擔責任,在家裏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班長説:“我身為一班之長,我要敢於管理班級,把班級管好是我最大的責任。”另外一位同學説,我們要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對社會對國家盡責任。我對這位學生投以讚許的目光。此時教室掌聲不斷。是啊!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我們要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盡責任。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更穩定的發展,國家更加繁榮昌盛,祖國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問題三:談論自己在學習生活中有着怎樣的責任?一生答:遵守學校紀律。另一生答:好好學習,報答父母。最後我總結:我們每一個人都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負責的人。當前我們應該把知識學好,將來才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議”這一步,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無拘無束地把自己的想法,觀點講述出來。無形中學生已經懂得怎樣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滲透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第五步“談”。設計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收集有關的名言名句。學生把有關的名言名句板演到黑板。我選取了兩個比較經典的進行評析。第一個是“一切在於人,一切為了人。——高爾基《人》”,第二個是“天才如果袖手旁觀,即使他優美出眾,也仍是畸形的天才。沒有愛的天才是種怪物。——莎士比亞《莎士比亞論》”。 第二個問題: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何收穫?生答:我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另一生答:我知道如何方能得到快樂。再一生答:我知道樂是苦中來。又一生回答:我最大的收穫是如何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公民。談的目的是讓學生拓展思維,知識遷移,從而也能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後,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覺得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就是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熱情高,敢想、敢説。能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步驟分為練、講、找、議、談五步,每一步都精心設計了不同的問題,使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鍛鍊。通過議,把責任上升到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滲透了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要做一名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責任的公民。不足之處有兩點:

一是學生討論不夠熱烈。也許是剛推行杜郎口模式,學生基礎又比較薄弱的原因。

二是在思想教育方面做得還不夠。對於社會責任這個問題只是兩句話帶過。其實這個問題可以作為一個重點問題。很多人就是因為缺乏社會責任感,走上了犯罪道路。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6

星期三,我批改着學生《太陽是大家的》這一課的預習作業。和往常一樣,我細細地瀏覽着學生的質疑問難。忽然,我發現樑嘉旺的預習本上提着這樣一個問題:“太陽把小樹往高處拔,小樹會不會死掉呢?”問題提得真好!我暗暗為他叫好!何不把他提的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拋給學生,讓學生去解決?這不正是讓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語,體會感悟太陽給世界萬物帶去温暖、快樂、幸福和希望的一條捷徑嗎?第二節的教學肯定輕鬆,而且還能為文章中心的切入做好鋪墊。主意打定,我就重新設計了一下教學環節。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一起欣賞旭日東昇、夕陽西下、晚霞滿天的畫面,一起有滋有味地朗讀着詩歌。讀到第二節時,我告訴學生在批改預習作業時發現一個小朋友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太陽把小樹往高處拔,小樹會不會死掉呢?”……“不會——”我的話還沒説完,幾個孩子就爭先恐後地説了,還有幾個孩子發出了“嘿嘿”的笑聲,夾雜着一絲嘲笑。而樑嘉旺在這樣的局勢下,顯得非常難為情了。為了保護好孩子真摯的童心,同時又能引導學生學好這一節,我説:“這個問題提得太棒了,也正是老師想問大家的,你們仔細思考思考,要説出自己的理由!”

沉默了一會,好多孩子把手舉得高高的,“小樹不會死,因為這裏的拔不是拔起來的意思,而是太陽照下來小樹長高了!”“小樹不會死,因為有了太陽,小樹茁壯成長了!”“小樹在陽光的照耀下,慢慢長大了。”“是太陽給小樹營養,讓它快快長大”……“所以,這裏的拔跟拔苗助長中拔意思一樣嗎?”“不一樣!”“可見,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拔哦!樑嘉旺,現在你心中的疑問解決了嗎?”孩子憨憨地笑了。趁熱打鐵,我繼續追問“那你僅僅從這個拔中感受到了太陽給予我們温暖,幫我們做好事嗎?”學生紛紛抓住重點詞“灑”“看”“陪着”等發表着自己的意見。在我的進一步啟發下,大家一起還把詩歌中省略號後隱藏的內容不斷地加以補充。

不禁為孩子們的機靈和積極感動着。提出問題的孩子固然很可貴,同時那些努力去思考解決問題的孩子更加讓我感動。有時,老師捕捉一個信息,就會喚發出意想不到的精彩來!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7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心情”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案通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吃盡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挖通、劈開”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這一教學內容是全文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千辛萬苦”這個詞語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從而也就感受不到禹這個人物的個人形象,體會不到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所以,能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是最為有效的方法。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設計還是比較流暢、到位的,我設計了用動畫理解“挖通”“劈開”,讓學生直觀的掌握了這一部分的內容。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8

《小露珠》是一篇優美的童話,寫的是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以及小動物和植物們對小露珠的喜愛,讚揚了大自然的和諧、融洽和美麗。在教學中,為了突出它的美,我想了很多辦法:

1、結合插圖,情境表演,突出形象美。課文中活蹦亂跳的小青蛙、翩翩起舞的小蝴蝶、天真可愛的小蟋蟀,人情味十足的喇叭花等等都給了孩子鮮明的印象,激起了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我讓孩子們觀察圖畫,感受小動物們的可愛。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不忘讓孩子們有感情朗讀與情境表演,感受不同的小動物不同的人物形象,品味形象美。

2、故事的意境美。從夜幕降臨小露珠開始形成,受到各種小動物們的讚美,到無聲地滋潤、裝點植物,與植物們依依惜別,字裏行間處處流露着濃濃的人情味。為了感受這種意境,我給邊學邊編動作進行朗讀,並且通過看視頻,感受小露珠的無私奉獻精神,孩子們被深深地吸引和感動,為以後進行想像作文奠定了基礎。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9

這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流暢,對場面描寫富有激情,細膩傳神,並且將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會極大的調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

對於每一篇課文,學生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感受,教師不能強加給學生。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閲讀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整節課的教學,我始終把學生與自己擺在平等的位置上,堅持與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關注學生自己的感悟與理解,特別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自己則扮演一位聆聽者、鼓勵者、指導者、參與者,把學習、感悟、想象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大膽地説自己的話,説自己想説的話,力求將自己與學生擺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二、教師深層挖掘文本資源,力求借助文本內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種潛能。

教學中,從學生的閲讀欣賞—展開想象—品詞析句—自主感悟等環節,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體性、探究性,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我認為孩子們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説,在體會“那裏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這句話時,民主平等的氣氛讓孩子們打開了話匣子。我問:“為什麼草原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時,有學生這樣回答:“作者初次見到草原,猛然間換了一個環境,心情豁然開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還看到了羊羣、小丘、駿馬,都是那麼美麗,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麼都覺得可愛。”也有學生那喧囂的城市天空與草原的天空作比較,來襯托草原天空的可愛,從學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們身上的創造潛能被挖掘出來了。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10

大班的孩子們很可愛,但又令人啼笑皆非。在教《你的名字叫什麼》的時候,前面的兩句"你的名字叫什麼"的歌詞孩子們很快就學會唱,但到了第三句"我叫×× ×(× ×)我叫×××(× ×)"時,孩子們就有點雲裏霧裏了:起先,我直接讓孩子們念×× ×(× ×)的節奏,一兩遍後就把孩子們的姓名帶進去按節奏唱,如"我 叫 李曉 明(王洪)",接着我通過請孩子們起來並用歌唱和孩子們對話的方式,試圖用這種方法讓孩子們在反覆聆聽和回答中逐步鞏固歌曲,同時也讓孩子們起來相互用歌聲對話。但問題出來了,在歌唱中只有個別孩子們能夠有意識的按節奏報出自己的姓名;唱到最後,孩子們竟把"你的名字叫什麼"唱成"我的名字叫什麼",讓人哭笑不得。

以上的現象説明了我還沒真正的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使孩子們能夠牢固的掌握音樂節奏,還沒能讓孩子們真正的走進音樂融入音樂當中,要解決這一點,重要的是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課堂的教學語言需要更仔細的去設計。我會繼續努力,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去探索去發現,不斷的和學生磨合,去尋找更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11

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兒童的視角觀察兒童的生活,揭示了兒童的豐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級學生大多喜歡讀。根據本文的特點,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已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發現問題,掌握規律,以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架設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台,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一、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我從情境導入到初讀課文,到質疑問難、拓展活動,每個環節都儘可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我藉助多媒體畫面、運用表演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在教學中注重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記字。如,在“字詞教學”中,讓學生當小老師帶讀,“想帶讀哪個就讀哪個”,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讓學生“選擇你最喜歡的自然段讀給大家聽”等等。正因為關注了每個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好奇的問題,自信地讀和説,盡情地去體驗,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慾望,積極、愉快地參與學習。

二、 以“讀”為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

朗讀是本課的重點,朗讀永遠是課堂不變的主旋律。教學活動中,我將讀貫穿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讀一讀,説一説,議一議、演一演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藴涵着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如,邊讀邊看圖,分角色讀,指名讀,集體讀,四人小組合作讀,師生共同讀等。並在讀後評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這樣的讀落實了語言實踐過程,使整個課堂活了起來。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如朗讀中,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和感受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在朗讀時,不應該要求一致,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語氣,語調和情感處理的方式。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12

在學校開展的“課內比教學”活動中,我講的是謎語詩《畫》。課前,我多方面收集資料,寫出了一份讓自己覺得可操作性較強的教案,並精心製作了PPT課件。課中,我由猜謎導入,從課文插圖着手,指導學生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圖畫,説出了畫中的主要景物:山、水、花、鳥。之後利用課件展示了這四物的分解圖,逐句教學了詩句。在學文過程中讓學生認識了生字,糾正了他們的一些地方語發音。隨後,我將本課要認的11個生字展示出來,考察學生的識字情況,並結合拼音再次正音,給生字口頭組詞,強化了識字環節。接下來,認識了兩個偏旁“辶”和“忄”。帶領學生大致理解了詩意,並明白了為什麼謎底是一幅畫。通過“我會説”板塊學習了反義詞。最後,利用課件演示了生字的書寫過程,帶學生練寫了四個生字。

一節課上完,我有了如下感受。

1、教案的設計反映了教者對教材及學生的理解程度。

得:課前設計教案時我參考了一些資料,有教學用書、星級教案設計、中央電教館的教案示例和課堂教學視頻。可我發現沒有哪一個能為我提供一個完整的範本,尤其是中央電教館的那段視頻,時長17分鐘,一位教師六位學生,整個過程要搬到我們的課堂中實在是不太現實,也沒什麼特別值得采用的。最後我還是決定綜合多方面的可用資源,整合成適合自己學校和學生的教案。這份教案融入了本課涉及到的所有教學目標,突出了重點,也化解了難點,配以自已構思並選材製作的PPT課件,為上好這節課做出了強有力的保障。

憾:參考的教案有設計為一課時的(中央電教館提供的教案示例),也有設計為兩課時完成的(星級教案設計),我選擇了一課時完成——課上完後才發現這個決定是錯誤的。雖然這篇課文內容只有短短20個字,連課題也才21個字,但融合在一課時內完成,內容實在是太多了。要認識11個字,寫會4個字;要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要認識“辶、忄”兩個偏旁;要學習反義詞,還要理解每句詩的意思……總之,這個決定直接造成了40分鐘課堂內容爆滿的結果,孩子們雖然一直很配合地端正坐着,認真聽着,努力回答着,但我想他們一定很累!我把他們當成高年級的孩子教了……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13

課文中,維加和安娜雖然只是口頭上的詢問、擔心,但是也是對瑪莎的關心。如果簡單地褒貶,對於他們來説不公平。同時,在生活中,這樣的關心也是存在的,必要的。

同時在教學中應該傳達給孩子“這幾個小夥伴從不同的方面關心幫助自己的夥伴”這樣一個信息。然後讓孩子們通過閲讀、比較、感悟懂得其中的道理:要用實際行動給予別人最需要的幫助。於是我以“三個小夥伴是怎麼説的,怎麼做的?”這個問題統領全文,引導孩子在讀中感受三個小夥伴對瑪莎的關心。並且通過比較知道維加和安娜是通過“問、説”的形式表示對瑪莎的關心,而安東是通過行動來表示對瑪莎的關心。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是關心,都值得肯定。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孩子通過各種形式體會到安東的幫助對於瑪莎來説是最需要的。這樣讓孩子自然地懂得了課文中的道理。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14

《橋》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天黎明,一個村莊突遭洪水侵襲,100多人無路可逃,都瘋了似的向一座木橋擁去,情況十分危急。而老漢——一位即將退休的黨支部書記卻站在橋頭沉着冷靜地指揮人們有秩序地逃生,最後他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奪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這篇文章的一個重要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沉着冷靜、捨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

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兩條線來展開。第一課時,我以描寫洪水和雨水的句子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充分感悟了當時危急的情況,對人們當時的恐懼之感就體會更深刻了。再來讀,緊張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這樣危急的時刻,老漢的出現也就成了必然。這一課的教學也就為下一個課時埋下了伏筆。

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麼,學生也都能説了。對於小夥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課來講,通過自讀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已經深深地留在學生的心理。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所以到最後,學生也説出了這其實是一座“生命橋”、“希望橋”、“救命橋”、“感人橋”……

這一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如:語言表達不夠簡練,課文的高潮部分還欠火侯,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深入等不足以外,還有一處值得重視,如果把98年抗洪救災,08年的共抗雪災地震中的感人情景,聲情並茂地、入情入境地講述後,再來讀這重點句段,那味道就不同了。

“若是把老漢的兩次‘吼道’……挖得更深,讀得更透些,學生對老漢不徇私情的領悟將更深更適。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15

對《她是我的朋友》這節課的認識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校級行知課堂我組周老師講課前的研討,第二階段是自己參加語文課程達標過程中的嘗試。

設計教學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但以前我卻從不敢丟開現成教案,總是大量借鑑名師點子,東挪西湊拼成基本屬於自己風格的設計。研討過程中,我第一次嘗試獨立設計教學設計,與周老師同備一節課。

首先,我反覆閲讀這篇課文,探尋文中的知識點,結合三年級孩子的閲讀水平,在基於對課標認識的基礎上,初步把目標設為如下幾個方法,讀準讀通課文、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滲透習作方法、樹立正確朋友觀。

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是重難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讀了一篇課文後能夠簡單説自己的體會,但是如何從關鍵詞句入手理解更深入些,卻是難點。課後習題第二題是“我們來找一找描寫阮恆表情、動作的句子,並説一説他當時是怎麼想的”,這題不就是在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嗎?於是,在教學環節中就有了這樣的一個設計,“默讀課文,在文中找出來描寫阮恆表情、動作的句子,想一想他都在想些什麼?”看似貼合編者意圖,符合課標要求,但卻在實施中遇到了不少的問題。文中這樣的句子很多,每句話都交流體會,浪費了太多時間,而且這些句子大致都在反映阮恆內心痛苦、恐懼,談體會時學生很難發現阮恆內心的變化,教學過程顯得宂繁複雜。能不能以第一句表情或動作的句子為範例,講解完後,讓學生自由學習其他幾個句子,即體現教師的導,又彰顯出了學生的學,可是再次試講時,效果仍舊不好,學生依然不知如何下手談體會。課後與組內老師討論,如何更精簡些,提 高實效,教給學生自己分析文章的方法。反覆又讀了幾遍文章後,發現文中多次寫到哭,這幾個詞語雖然都是表示“哭”的意思,但卻表示不同程度的哭,哭的程度不同與阮恆的內心世界緊密聯繫,於是,我們再次修改設計,“默讀課文9、10自然段,找出描寫哭的詞”,然後以第一個哭所在的句子為範例,抓“啜泣”初步體會阮恆內心,從哪個詞中你還有同樣的體會,學生找到“顫抖、捂住臉”,從這些詞中你又讀懂了什麼?就這樣,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體會人物內心。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其他三個哭所在的句子,使用“我從哪個詞中讀懂了什麼”來交流讀書體會。在體會中滲透習作方法,在小結中引導“哭”的程度與內心的關係,昇華情感就在這其中潛移默化的達到。

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我覺得比較得意的地方。

我的這堂課遺憾的地方也不好。導入後,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迫在眉睫”的意思,同時讓學生更深入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和但是情況的緊迫,為理解下文做鋪墊。阮恆在沉默中顫抖的舉起小手,又放下去,然後又舉起來,這一連串的動作不禁引發大家的質疑,為什麼舉起來又放下去又舉起來,此處尊重學生的質疑,但是在引導學生理解時,並不能把三個動詞放一起理解。“為什麼要舉起來”?(救朋友)“為什麼又放下去”?(害怕,哪個詞也讓你感受到他此時害怕?引導學生感受對死亡的恐懼)“為什麼又舉起來”?引導中,把一個問題拆分為三個問題,在交流過程初步體會到阮恆為了救朋友的勇敢和無畏。初步滲透抓住關鍵詞語體會理解。但是在這個過程,學生回答到害怕死亡時,我由於講課時的緊張,漏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稍微對抽血有點了解的都知道,抽血並不會導致死亡,但是阮恆此時害怕死亡,“你是從哪裏讀到這麼重要的信息的呢?”這一問題的漏問,導致部分學習能力較差的孩子很迷茫,也缺失了一次聯繫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引導。這本來是在教學設計之中的。

在課堂中,自己對課堂的把握還是很欠缺的,非常深刻的記得,有一個孩子在回答“誰來彙報第一個哭所在的句子”時直接説“啜泣”,我並沒有引導孩子做進一步的思考,還有一個孩子在説他的體會時,我一時語塞,直接讓他讀課文,避開尷尬,學生自己少了一次和老師交流的機會。

小結習作方法時的語言拖拉、看圖説話時的引導不當、迴應課題時的朗讀指導……種.種遺憾徘徊於心。

總是以為公開課中可以不顧學生的學習狀態,殊不知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態度才是最重要的。機智是學不來的,而是要在平日的每節課中有意識地去鍛鍊自己。課堂中的隨機應變是在足夠了解學生、足夠熟悉教材、足夠明晰學習環節的設計目的上實現的。跟同組的周老師交流教學體會時,我曾輕描淡寫地説:“只要明白每個環節的教學目的,其他引導語神馬的隨機發揮即可。”這是多麼不負責任的説法。沒有足夠的預設,課堂中怎麼會有靈活的應變。

感謝馮校長賽前的指導,才有了我在深夜中一遍又一遍空講的動力,才有了把課堂預設熟記於心的成效。做什麼事情都應該盡力而為,更何況是要展現給孩子們的課堂。我會再接再厲!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16

這一課的教學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課要忌花哨,重實效,簡簡單單從語言文字中去感知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

課後我覺得課堂設計處理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細讀文本,瞭解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設計的意圖在於通過抓住描寫兩個人物的語句,讓學生感受到亞里士多德當時是絕對的權威,而伽利略只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教授。在這一點上還給學生流了預習作業,讓學生查找蒐集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資料,並在班上交流。事實上,學生也達到了這個教學目標。在學習中,對於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這個課堂的學習氛圍比較好,原本以為這篇推理性較強的文章比較枯燥,學生可能不怎麼感興趣,但事實上,合理安排了教學步驟,學生對整個教學的思路也和清晰,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

三、説話練習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我設計説話題目是:伽利略試驗成功後,人們會怎麼説呢?目的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打開思路,而不僅僅只能説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厲害了”之類的語句。比如,伽利略的學生會説什麼?那些如此信奉亞里士多德的人會説什麼?那些嘲笑過伽利略的人又會説什麼?這樣學生們富有創造性的回答就產生了。

課堂是沒有完美的。同樣,這一課的教學也存在着不少問題。例如:在感受伽利略認真思考亞里士多德的結論的時候,學生還是沒有很清楚地理解兩個推論的意思。課後,我想是自己操之過急了,這個推論對於學生來説,還是比較複雜,不容易理解,會給他們帶來一些思維上的混亂,教師期望學生能跟上自己上課的節奏,而不是去適應學生的程度。也許,多給學生點時間思考,多讓他們讀讀文本,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整堂課想下來還是我説的較多,而學生説的太少,可能是怕教學完成不了吧,這也是我在課堂中常常犯的錯誤,我想“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真正做課堂上的主人,而老師只去引導就好。有時課堂上生成的東西也會出乎意料。”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17

教科書部分中分了3個:珍妮機的故事、瓦特與蒸汽機、火車的誕生。編者煞費苦心的在這三個部分的眾多知識介紹中埋下了對工業革命過程中各個環節相互促進這一歷史發展規律的傳授。但對學生來説本課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更別談從中找出或發現歷史規律。所以老師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備這一課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能力,把課文的板書進行了重新設計,活動一:追根溯源——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活動二:身臨其境——尋訪工業革命之路。一方面基礎知識可以傳授到位,另一方面把這一歷史事件的發展線索清晰的展現出來。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歷史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對知識點的講解通過材料題的形式,不僅有利於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而且能發展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使他們養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習慣。 我從以下幾個角度反思自己在整堂課中的表現發現:

一、講解的有效性 本節課主要講授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景、內容與影響。運用課外史料來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景與影響,針對性強,效果良好。但材料分析、講解的有效性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而且要結合書本知識一起分析。

二、探究問題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國中學生並不具備高層次的理性分析能力,他們更習慣於從直觀、感性的圖片、視頻中獲得對問題的初步認識。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一現實,為學生鋪設符合其認知規律的探究平台,在此基礎上,用層層深入的問題將學生帶入探究的佳境。

三、學生活動 上課能採用師生互動的方式,教師能循循善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但集體討論總體不夠。課堂問題設計要思路清晰,簡單易答,這樣學生才會躍躍欲試,從而造就出輕鬆、活潑、愉快的課堂氛圍。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18

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在這節課上,我採取了以下幾條措施。

1、充分利用電化教學。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需要,自己製作了幻燈片。內容包括孔子及《論語》的有關資料、重點要理解的句子、學生喜歡的課文內容、背景音樂等。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難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營造課堂氣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佈置學生課前收集有關資料。

上課的前一天,我佈置學生各自收集有關孔子及《論語》的資料。課堂上,學生將信息進行整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

3、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

我設計了小組合作的學習環節。在小組學習中,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討論、交流,學生自己就解決了。避免了重複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當然,本課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1、由於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深入鑽研、虛心請教,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力求走在教改的前列。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19

通過分析、欣賞生活中色相的呈現以及各類藝術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學生能夠科學的認識、理解色彩的語言,提高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運用表現能力。

課上我通過學生的發言感覺到學生對於色彩還是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冷色、暖色不用老師説就知道,也知道紅色、藍色等色彩語言表達的含義。起初,我很高興,但是到了作業實踐環節,我發現學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他們不敢衝破常規的認識大膽運用色彩來表現自己的情緒與感受。針對此問題應該加強欣賞與分析。其次,學生對於軟軟的毛筆、粘粘糊糊的水粉顏料把握的還不是很得心應手。所以畫面效果普遍較髒。我想讓學生把此次作業作為練習,下一次也許會好點。

家教學教師反思 篇20

《橋》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天黎明,一個村莊突遭洪水侵襲,100多人無路可逃,都瘋了似的向一座木橋擁去,情況十分危急。而老漢——一位即將退休的黨支部書記卻站在橋頭沉着冷靜地指揮人們有秩序地逃生,最後他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奪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這篇文章的一個重要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沉着冷靜、捨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

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兩條線來展開。第一課時,我以描寫洪水和雨水的句子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充分感悟了當時危急的情況,對人們當時的恐懼之感就體會更深刻了。再來讀,緊張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這樣危急的時刻,老漢的出現也就成了必然。這一課的教學也就為下一個課時埋下了伏筆。

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麼,學生也都能説了。對於小夥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課來講,通過自讀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已經深深地留在學生的心理。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所以到最後,學生也説出了這其實是一座“生命橋”、“希望橋”、“救命橋”、“感人橋”……

這一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如:語言表達不夠簡練,課文的高潮部分還欠火侯,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深入等不足以外,還有一處值得重視,如果把98年抗洪救災,08年的共抗雪災地震中的感人情景,聲情並茂地、入情入境地講述後,再來讀這重點句段,那味道就不同了。

“若是把老漢的兩次‘吼道’……挖得更深,讀得更透些,學生對老漢不徇私情的領悟將更深更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