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精選23篇)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1

在前不久進行的遼陽縣國中優秀課評選中,我執教的課題是八年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故宮博物院》。為了充分體現我校的課改思路、充分發 揮學生潛能,並結合學科特點、文體特點、學生實際,整個課堂教學由“課前展示——導入新課,明確目標——探究教材,合作交流——彙報展示——細讀感悟,體 會特色——總結收穫,拓展延伸”六大環節組成。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精選23篇)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

1、能夠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有條不紊地展開教學,合理地設計教學問題,教學重、難點得到合理的體現和突破。

2、 充分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比如課前展示由科代表主持,並由各組介紹課前蒐集的關於故宮的知識,既為新課教學做了準備,使學生對故 宮不再陌生;也鍛鍊了主持人和各組同學的膽量、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將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在課堂上展示給老師和同學們。

3、能夠學生自己 弄懂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弄懂。由於語文科知識的瑣碎性和答案的不確定性,決定了語文課堂不可能完全撒手給學生。這節課,我最大限度地放手給學生,學生能夠 自己學會的知識,我儘量將知識的傳授權留給學生。比如:①故宮博物院的主要特徵是什麼?請從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故宮特徵的語句。②填寫課後練習一的平面圖, 想一想,文章採用了怎樣的説明順序?③將課文劃分段落,把握本文的結構方式。三個問題既有一定梯度,又在學生能力範圍之內,所以,我將它們安排在“探究教 材、合作交流”環節中,由各小組通過合作學習,在小組長的講解、組員的補充中予以解決。

4、巧妙利用教具,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 率。把握説明順序是本文一個重點,要想完成這個教學目標,就要先完成課後練習一——填寫故宮平面圖。為了節省教學時間,並全面瞭解七個小組的學習情況,我 在課前製作了故宮平面圖(網上搜了半天,都沒找到與教材完全相同的圖片,於是,我動手將教材的圖片掃描到電腦上,利用圖片處理軟件對圖片的大小進行了處 理,並在各建築的圖例旁加上了序號。)每組一份,於課前粘貼到自己組的小黑板上。課上,討論完這個問題後,各小組派代表將自己組的討論結果寫在小黑板上。 檢查時,由一組代表説明自己的答案,各組語文科代表檢查下一組的回答情況。前後只用了三兩分鐘時間,全班同學便充分了解了本文的説明順序。從而大大地提高 了教學效率。

5、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及時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比如,在概括了4——8段內容要點之後,我及時點撥:在説明文閲讀中,經 常出現概括文章説明內容的題型,要在把握各段要點的基礎上,從説明對象的角度加以概括。適時地教給學生答題方法。再如,找出第6段使用的方位詞,進而把握 立足點的內涵後,我又適時拓展,告訴學生立足點有兩種,一種是立足於某一點,另一種是不斷變換立足點。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2

課後,我深深的感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新課程中,要求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這節課便充分突出了這方面的特點,例如在導入時,我讓學生回憶自己放紙船的經歷,談談感受,學生們暢所欲言,進行自由自在的感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另外,在理解內容上,學生的認識角度很獨特,也很深刻。這些是教參書所沒有提到的,更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真正做了一次“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來特”的開放性鑑賞,這充分説明學生的思維是十分活躍的,他們的確是課程改革的受益者。在這節課中,讓學生把讀詩和寫詩結合在一起,放飛他們的思緒。從學生寫詩的情況來看,雖然沒有較高的水平,但那的確是他們通過學習得來的成果。當學生們拿着自己寫的詩都搶着讓我幫修改時,我被學生們的熱情深深地打動了。面對那一雙雙神采飛揚的眼睛,一顆顆青春盪漾的心,我想,那種禁錮學生思維,束縛學生手腳的灌輸式教育真的應退出歷史的舞台了。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合作小組討論的結果在課堂上沒有及時充分展現,還有待進一步的改進。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3

《棒棒天使》這個故事幽默風趣很受我們班孩子的喜愛,它是散文類讀本,語言清新簡潔卻藴含着很豐富的反義詞知識,作者巧妙的將反義詞融入有趣的人物情節中,通過兩個充滿風趣幽默的人物形象,讓幼兒自然習得掌握反義詞。而且讀本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為第二課時第三課時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本次活動是第二課時,通過讀本中出現的圖片幫助幼兒回憶理解故事,鞏固對已有反義詞的認識,發展幼兒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並通過一幅畫遷移出更多的反義詞,也訓練了幼兒仔細閲讀畫面理解畫面等閲讀習慣的養成。

這次活動的目標之一是通過觀察尋找畫面中的相關信息,幫助幼兒感知掌握反義詞,目標二是培養幼兒仔細觀察閲讀畫面的習慣。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基本能有效完成既定目標,而且幼兒學習興趣濃厚,能積極思考大膽表述,課堂氣氛活躍,特別是最後環節出示一張大的背景圖,讓幼兒在圖中發現線索尋找反義詞,更是極大的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他們能仔細認真的觀察,對幼兒良好閲讀習慣養成有了很大的促進。但是,在教學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出示棒棒天使和胖胖天使喜歡的物品圖片時,由於黑板較小所以板面擺放較亂,沒有條理性,在有些環節上過渡的有些倉促不夠自然,而有些環節又略顯拖沓,今後這都是在教學中要注意的。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4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解決一些常見的、較簡單的按比例分配問題,能在實際應用中加強比的概念。

按比例分配問題可以採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來解答。例5的編排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後,適宜用比的知識解答。“兔子”卡通把比看作份數,“小鳥”卡通把比看作分數,都是從3∶2的具體含義出發,經過推理形成解題思路的。也可以先在教材的方格圖上,通過塗色得到啟發。如果每次塗5個方格,其中3個紅色方格、2個黃色方格,那麼要6次(30÷5=6)剛好塗完。所以紅色方格一共有30÷5×3=18(格),黃色方格一共有30÷5×2=12(格)。如果把方格圖裏的3行(列)塗紅色、2行(列)塗黃色,那麼就能直觀看到紅色方格是30格的3/5,黃色方格是30格的2/5,所以兩種顏色的格數分別用30×3/5和30×2/5計算。

教學例題時要溝通兩種解法的聯繫,要提倡“小鳥”卡通的方法,突出按比例分配問題轉化成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分數乘法來解決問題。

“試一試”裏出現了1∶2∶3,對連比的概念不需要作過多解釋。學生會從兩個數的比來體會這個連比的含義,只要能夠説出紅色方格佔1份、黃色方格佔2份、綠色方格佔3份,就能應用解答例5的經驗完成這道題。

“練一練”第2題給出了幼兒園大班、中班、小班各有的人數,把180塊巧克力按班級人數的比分配。這道題變式呈現按比例分配的問題,沒有直接給出班級人數比,要求學生根據人數先想出比,然後按比例分配。教師要重點幫助學生理解“把180塊巧克力按班級人數的比分給三個班”就是把180按35:31:24進行分配。這道題還是解答練習十四第2、8題的平台。

課後反思: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引導學生應用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解答有關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由於在學習比的意義時學生已能根據兩個數量間的比用分數來表述兩者的關係,所以在教學例題5時,我給學生充分獨立思考和解答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索。在交流解法時,很多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想出了很多種解法。這時我再及時引導學生將這些方法進行總結,並突出了用分數乘法來解題的這種方法。在新知的學習中,我還請學生思考如何進行檢驗,學生們聯繫題中的信息想到了可以將求出的兩個數量組成比進行化簡,再將這兩個數量的和求出來,與已知信息進行比較進行檢驗。

整節數學課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和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性。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5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外聘教師公開彙報課活動,通過我精心的準備以及劉老師和全組同事們的熱心幫助,我順利完成了這一活動,並

且有了很多收穫,現在就這節課做以簡單分析。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具體介紹了7種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高飄預示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魚鱗的圓圈,樹的年輪都是“一圈一歲”,“三葉蟲”推測地質,又可分為表示天氣變化、季度變換、推測年齡、推測地質四個板塊。其中表示“三葉蟲”這個小節是學生難於理解的,是本詩歌的難點。

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觀察與發現”。根據課文的類型,特點及其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教學本課時我重點引發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關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體會用平實、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知識的特點。通過對教材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

在導入部分,為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我利用CAI課件演示:公雞打鳴、電閃雷鳴、小溪奔流的景象,師問:你看到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後,師敍: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大自然中,這樣的語言還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學生帶進大自然的課堂,吸引學生主動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對於處理教材這個環節,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但詩歌有9個小節,篇幅較長,要在40分鐘內完成,比較困難,因此我採用分板塊教學的方法。我把2-8小節分成三個板塊,第一步:通過讀 、説、議學習2、3小節,瞭解學習方法。第二步:通過默讀説説讀懂了什麼,大家一起學習4、5小節。第三步:自己學習6-8小節,再交流收穫。

這一課的難點我通過課件這一直觀工具解決。第八小節“三葉蟲”化石推測地質是難點,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我採用讓學生先自讀全節,再質疑。然後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課堂的拓展部分,我訓練學生整合資料,仿寫詩歌。課前,我佈置孩子們收集了有關大自然語言的資料。為仿寫詩歌,做好了素材準備。在品讀課文的時候引導學生髮現這首詩歌寫作上的特點和寫作形式,抓住這個訓練點,運用課前收集的資料,模仿課文編寫詩歌。首先,,讓學生説一説知道那些大自然的語言。再用課件出示向日葵、驗資、彩虹等大自然的語言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的興趣。然後我展示自己編的詩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這時我引導學生當小詩人,根據收集的資料模仿詩歌編一編。在小組內學生自由暢想,不一會兒充滿童趣的詩歌從他們口中誕生了。如:“你看那天空的溝溝雲,不就是大自然的預言:大自然在告訴我們,雨兒將要來臨。”

板書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語文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恰當的板書能使課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時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概括性,本課的板書既應概文中介紹的大自然的語言,又要突出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觀察與發現。”所以我是這樣設計板書的:揭示課題時板書:大自然的語言,在精讀課文,理解內容過程中學生提出哪種大自然的語言,就板畫,並根據學生的總結將語言分類,感受大自然語言的神奇後,板:妙不可言。總結全詩時,板:觀察、發現……。

通過講這節課,我有許多的收穫,並且發現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提高。如教材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創新突破方面也要捨得花時間,哪怕有一點收穫,也是值得慶賀的。同時,我認為課堂氣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辦法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將教學互助、教學互長真正落到實處,我堅信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要做到。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6

從鑽研教材到進行教學設計到最後的上課,我從中發現許多值得我去注意去思考的地方。

減少老師的活動時間,預設彈性設計,提高課堂實效:許多老師在課前預設的教學環節都很具完整性,可課一上下來,常常有許多我們預想不到的狀況發生,為了處理這些狀況,我們經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又為了不破壞課的完整性,所以只好拖課。而我這堂課由於知識性的內容較淺顯,所以課堂上沒有什麼所謂的“意外”發生,一節課下來,反而覺得時間很充裕,後面的總結顯得有意在拖沓了。拖課,學生沒興趣再聽下去,也影響了學生下節課的學習,不好。剩餘時間,沒有充分利用寶貴的40分鐘,也不行。那麼該如何把握課堂40分鐘,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做了以下幾點思考:(1)、減少老師的説話時間。科學探究課要把大部分時間讓給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老師經常是放不開,怕孩子偏離了主題,所以經常反覆嘮叨實驗要求、注意事項,浪費了很多時間。老師在課堂上要做到廢話少説,長話短説。教學語言要簡潔有力,不重複,不提一些無效問題。提出問題時,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在選擇要叫哪個學生回答上面。只要我們多注意,一定能在課堂上節省出許多時間來給學生進行更充分的探究活動。(2)預設彈性設計。比如我這堂課,如果不把運水比賽從這節課刪掉,而是預設在最後一個環節,看到時間還充裕,那麼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活動,這樣我在後面的時間就能充分利用了。時間是寶貴的,要想提高課堂時效性,那麼教師應先學會把握好課堂40分鐘,提高時間的利用率。最後在遊戲活動結束,我沒有注重學生的總結,匆忙結束了課程,使遊戲的最總目的沒有達到。

實驗是課堂的重要部分,實驗是為了尋求真相,但有些實驗,特別是對比實驗,要控制變量,經常會導致實驗結果與現實有所出入。這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實事求是地面對現實,及時分析是什麼原因,還可以藉機生成二次探究,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中,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果斷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課堂成了他們主動學習的平台。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及時採取了不同的形式,將這些問題變成了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

一、注重自悟

讓學生在教師搭建的平台上展現對文本的獨特感悟,是將學生的問題變成課堂資源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提出問題,我並不急於要求學生回答,而是給予學生充分“悟”的時間,鼓勵、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思考、討論,使學生從不同側面獲得了較為豐富的感悟,變“要我説”為“我要説”,最終“老師為什麼要讓陳剛向陸葉道歉”這個問題便在學生的層層分析中迎刃而解了。

二、情趣引導

如果説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對於學生的問題:“‘支支吾吾’是什麼意思?”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結合文中的意思來理解,並通過角色扮演,進行對話練習,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看到學生沒能讀出陳剛“支支吾吾”説話的語氣時,我並不急於範讀,而是用戲劇性的語言點出學生讀書的不足,然後引導促俄生讀書感悟。結果學生不僅把陳剛“支支吾吾”説話的語氣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出來,還把他窘得“滿臉通紅、不知所措”的神態表演得惟妙惟肖。看來激qing、激趣與鼓勵是解決問題的良好催化劑。

一節課下來,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思維的火花相互碰撞所產生的巨大魅力。我想:教師只有真正把學生當作“語文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教學中才會不斷湧現新的活力,新的生命。而教師則要緊緊抓住文本,並輔以積極的引導,才能讓學生的問題成為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課堂才會呈現出如此精彩的畫面。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8

《石榴》一文文筆優美,以季節的變化,按照抽枝、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順序描寫了石榴的成熟過程,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

本課語言生動形象,記述條理清楚,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範例。本次我進行了第二課時的上課——精讀課文。我確定瞭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的新詞,瞭解石榴樹的枝葉、花朵以及果實的特點。通過品讀,感受作者語言文字的美。(重點説擬人修辭手法)

2、學習課文,瞭解石榴的生長過程,學習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寫法。

3、體會文中優美的詞句,學習擬人句。

第一課時,我已經讓學生學習了生字、詞語,朗讀了課文,理清課文脈絡,並且講讀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馳名中外”這個詞的意思(名氣很大,國內外有名。)

第二課時,我從複習課文脈絡入手,石榴園——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學習、品讀課文。

首先,閲讀第二節,瞭解枝、葉、花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詞語“抽出”“長出”“開出”“掛滿”這些詞語體會石榴樹的的生長過程:抽枝——長葉——開花——結果,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填空練習,瞭解石榴樹的生長過程。課文中有描寫石榴花“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着勁兒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寫出了花朵的形狀特點以及花朵開得熱鬧的特點,但是再此教學過程我省略了,也沒有着重強調比喻的修辭手法。

石榴果實從生到熟,外皮顏色發生了逐步的變化。我採用了讓學生找一找、畫一畫的方法,找出顏色變化的詞語,再點出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最後出示桔子成熟過程中顏色變化的圖片,讓學生們填空,進行了一次擴展訓練。

作者描寫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態,這一段話寫得特別精彩,既形象又生動,因為作者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羣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開了皮,寫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開了嘴,笑破了肚皮。讓學生帶者快樂的心情反覆朗讀,讀出豐收的喜悦,讀出石榴娃娃的調皮與歡樂,並讓學生結合觀察書上的插圖,在朗讀中瞭解石榴果實的外形特點,體會作者寫法的精彩。

然後引導學生學習第四節,瞭解石榴子兒的形、色、味的特點。在理解“瑪瑙般的子兒”時,我向學生介紹了瑪瑙,對照圖片讓學生體會石榴子兒的形狀特點。在理解“一顆顆緊偎在一起”時,通過觀察圖片、舉例子理解“緊偎”,通過這段學習,理清段落順序,先寫作者看到的形狀、顏色,再寫品嚐到的味道,為課後習題品嚐一種水果奠定了寫作基礎。

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就考慮過課的類型,最後決定採用教師主講,學生聽、學的方法為主,考慮三年級語文基礎知識比較貧乏,所以教師講授的內容較多,我過於主導,讓學生髮揮的機會比較少,一篇課文可以有許多種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一個人的思維有限,一堂課上下來也發現了設計上有一些缺陷,而且學生不太敢回答問題,希望日後能更改善。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9

這節課為了體現課程標準改革精神,主要圍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全面考慮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接受的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案體現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以生為本”的課改思想。

2、積極實施教學評價,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習慣。

3、創設的詩歌學習情景,增強感悟。

4、合理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5、注重對詩歌進行感悟教學,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融為一體。

本次學習活動前後,結合課標,我進行了認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

1.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習資源整合的過程。語文學習,應充分挖掘教學資源,活動的設計應體現語文課標學習的“開放性”特點。組織學生進行以“鄉愁”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則是挖掘了更為廣泛的教學資源,使課堂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窗口。

2.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引導學生獵獲信息的過程,——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網、讀書看報、看電影電視可以獲取信息,與人交談也是獲得信息的一種方法。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應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氣度與胸懷,這是語文課標“資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這也應是我以後教學與人生努力的方向。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10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貫徹新課程理念,貫穿創新精神,突出個性化,在每個環節安排和細節處理上都作了精心預設,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總結起來主要有:

(一)深入理解和領會文本內涵,準確預設本課教學目標。

在備課時,我反覆閲讀文章,並且大量閲讀了各位名家對本文的解讀,同行們對的教學設計方案,讓我對文章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理解,汪曾祺平淡而有韻味的語言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對家鄉的熱愛,對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的細緻觀察和發現生活樂趣的心態都是應該讓學生從學習中有所體會的。這樣的認識讓我很清晰地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瞭解端午文化,領會作者熱愛家鄉、珍愛民俗文化的深厚情感;探究寫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語言;體驗平凡生活中藴含的人生趣味,善於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和詩意。目標並不繁多,而是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可以力求在課堂上完成,讓學生有所收穫。

(二)注重誦讀訓練,在讀中品味語言。

我一直認為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書聲琅琅是語文課堂的重要標誌。對於像本文這樣有韻味的文章,自然少不了朗讀的訓練。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時引導學生朗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句子,使學生深入領會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合作探究,體味好詞好句。學生在朗讀討論後,找到了許多體現情感,以及語言特點的句子(比如:對比、字詞生動、文白夾雜甚至一些標點符號的體現等)。語言離不開生活,為了讓學生的語言發展得更好,我讓學生在分析時先朗讀,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説一説自己的感受。這時我適當地給予一些評價、點撥。比如:在體會作者對家鄉鴨蛋的自豪之情時,學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鴨蛋與家鄉鴨蛋那對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夠到位。我提示説:“作者還有哪些話沒説出來,意猶未盡呢?”教學就轉入了情感體會,學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調、神態、領悟作者的心理感受。

(三)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課堂評價以激勵為主。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獲得的知識才能刻在他們的頭腦中。本節課通過三個活動對整節課進行串聯,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在講到“欣賞鴨蛋,感受童年端午”時,引導學生在文章中尋找具體的語句體會感受,結合自己的童年感受,體會作者的快樂童年。學生參與度很高,在樂中學。

另外,在整個教學流程中,我牢牢把握住一點:自己要做一個平等的對話者,熱心的促進者,機智的引導者。因而處處循循善誘,凡對學生稍有創意之探究即予以熱情鼓勵。將自己當作學生中一員,為學生着想,經常與學生同讀、同練、同議;在學生可能遭遇困難之處,充分預測後率先示範而不包辦代替。相信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也是輕鬆愉快的。

(四)注重文本聯繫實際,培養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

“注意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是新課標的精神,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使語文教學更加鮮活,更加有趣,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體驗,這是一種“大語文”的學習概念。在分析體會完課文的情感、語言後,我把作者對家鄉高郵的感情與同學們對自己家鄉的感情聯繫起來,利用講述家鄉的民風民俗、風味小吃,很自然地引出學生對家鄉的一種自豪之情,並趁勢讓學生自己嘗試寫一種家鄉的風俗或特產,以達到聯繫實際,情感昇華的目的。學生的的表現也給課堂增色不少,不少學生雖然篇幅較短,但卻寫出了家鄉風俗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

當然,本節課雖在備課時經過了精心準備,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處:

(一)朗讀教學還顯單薄。

朗讀時,主要抓住了語言的修辭角度進行理解,對字詞的運用分析較淺,對一些有特別作用的標點符號沒有進行體會。如“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對破折號的運用沒有順勢讓學生進行歸納,學生不理解的情況下,朗讀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到位。

(二) 教學環節設置較多,不敢取捨。

本課的設計中,看似只有三個活動環節,但不少環節對時間的要求量都是較大的。一個課時的設計,我沒有能大膽的取捨教學內容。如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這一環節中,“以小標題的形式來概括文章內容”這一設計有些虛浮,學生大多是經過事先的預習或參考書獲得的知識,而非本身的思考。

另外,在各環節的串接上,還是有不夠智慧的地方,流暢度不夠。

(三)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不夠深入和多元。

本文主題的理解各人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我將之定位為:對家鄉的熱愛,對民俗文化的熱愛,課堂上也是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的思路。 但學生有智慧的,有的學生就對之有了更深的體會,如普通人的小快樂等。在教學中,我準備還是不充分,語文智慧的火花出現了,但卻沒能讓它閃爍起來。

總的來説,本節課還是較為成功的,也得到了各位專家和老師的認可。但學無止境,在收穫的同時,更加深了我對語文教學的理解,對新課標的領會。我行走在路上,將繼續努力。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11

《小小商店》是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時間》後的內容,是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目的在於:以模擬的方式展現一個小小的情景,提高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模擬購物”,使學生對人民幣有更深刻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合理使用人民幣的能力。

本節課,我藉助“小小商店”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背景,運用“角色扮演”這一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了人民幣的換算及計算方法,另一方面重點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這節課一開始,我就以逛商場,買東西為題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自己佈置三個櫃枱(兒童玩具、 學習用品、生活用品)。櫃枱內的商品價格有:整元的、整角的,也有幾元幾角的,利用猜價格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人民幣的認識。通過三個櫃枱售貨員、收銀 員的競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孩子們產生積極濃厚的購買慾望。然後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回收站的作用,回收什麼?怎麼回收?幫助小朋友從小樹立保護環境的思想和意識(這部分內容,視教學時間而定)。

我在設計本節課時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課內外相結合,為學生創造親身實踐的機會。課上,學生自己佈置櫃枱,能讓學生在分類中,培養做事有條理,歸類的好習慣。通過佈置櫃枱、招聘員工、模擬購物等環節,讓學生親歷開辦商店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有組織有紀律的進行自主活動,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成為數學學習的真正主人。

2、合作交流,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招聘活動”實質上是為了提高學生在購物活動中的應用意識。學生為了競爭上崗,便會積極主動地去解決購物中的數學問題,猜價格,計算總和、找零。而活動後又充分利用學生購物後的愉悦心情,及時組織彙報交流,這又是一次分享的過程。同齡小夥伴間無拘無束的交流,更能使他們收穫成就感,從而喜歡數學,多用數學。

當然由於匆促的準備,考慮的欠周,因此在教案的設計、活動的安排等方面還存在着許多不足。1、學生購物時間短,有操之過急現象,有個別學生還沒有真正學會如何購物活動便結束了。2、讓“顧客”學會討價還價,不夠錢時該怎麼辦?這類問題討論的還不夠,個別學生在做關於購物方面的練習時仍不會計算應找回的錢。3、作為“售貨員”的學生還不會引導“顧客”購買,如:請問你要什麼?4、因材施教不充分,對認知接受能力不同的同學不完全做到個別輔導,致使個別學生在做關於購物方面的練習時仍不會計算應找回的錢等等。 

這次的磨課歷程是短暫而又充實的。我們幾位新教師同心協力,共同磨課、研課,通過不斷的試教、聽課、修改,在比較中,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通過這次活動,我看到了團結的力量,更收穫了患難的友誼!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12

《百數表》是一年級小朋友形象認識100以內數極其簡單的運算規律的很好的教學工具,雖然是簡單的一個百數表可是裏面藏了許多知識,如單數,雙數,五個五個數,十個十個數等等,所以相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這是一個思維性較強的知識點,因此在本單元中是一個重點還是一個難點。

對於有些小孩子,在剛入學的時候就會從1數到100,所以對於補充百數表和讀百數表的興趣特別大,可是當孩子真正要掌握百數表中的一些規律,卻還是會遇到一些問題的,尤其當這些數的規律又是比較抽象的內容,所以就要尋找一些孩子能夠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教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知識,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在數學中能夠找到問題解決的模型,作為老師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生活問題和數學知識之間架設連接的橋樑,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找尋和百數表的規律有關聯的生活問題,結果發現“十進制”的記數方法決定了百數表以10個數為一行的排列規律,上下數之間的差距為10。在找規律的時候,引導孩子發現最後一豎排都是整十數,橫行中十位上的數相同,個位上的數逐漸增大並且相鄰兩個數相差1;而豎行個位上的數相同,十位上的數逐漸增大並且相鄰兩個數相差1;學生還發現上下兩個數相差10,還運用特殊表格讓學生根據規律填數。這些抽象的規律要讓孩子很好地掌握,在學習時應該就是這些孩子“自己的數學”,是最“貼近”他們的數學,也是他們最想知道和探究的,同時也是應該孩子自己探究所得到的規律,這樣才能牢而深刻的掌握,所以我在教學時通過一張百數表的課件,把各種規律用不同的顏色表示,讓孩子通過我不經意的引導自己發現。對於這類思維性較強的課,與其是讓學生艱難地表述思維過程,大部分學生努力地學習着別人的思維,還不如讓這一抽象的思維過程外顯為一種行動化的具體表達,如:讓學生在猜數的遊戲活動中自覺地利用規律,自主地探索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也許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更快樂地學習。

學習數學本應是個充滿智慧挑戰的過程,從發現問題的迷惘--黑板上那些亂七八糟的數,到初見有趣現象的驚詫--數的上下前後是有規律的,經歷探究過程的刺激--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填寫百數表,最後到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清晰理解各種規律。只要讓學生體會到這藴意豐富的每一環節,才能使學生真正的體會到數學的樂趣。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13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種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它既適應我國當前進行素質教育的內在需求,又呼應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綜合實踐活動課”自提出後已被廣大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實踐證明通過活動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探索這門課時,我知道了“綜合”包含着以下幾層含義,即:目標綜合,內容綜合,方法、形式綜合。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目標上看,不是單純從知識着眼,而是從人的發展着眼,着力促進學生主動地發展各項基本素質,其旨在使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聯絡社會生活實際,通過親身體驗、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適應學習化社會需要的終身學習的能力。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孩子們通過實地調查、採訪、查閲資料、討論、設計創作、義務宣傳等,不僅在認識了各種交通安全標誌的基礎上設計了各種校園安全警示標誌,更深刻地認識到標誌在人們生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為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活動使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得到充分發揮,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鍛鍊提高,社會責任感得到了增強,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具體表現在:

1、由於活動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因此,在活動中同學們都能積極參與。從學生的彙報過程中可看出,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都能樹立了自信心,都充分地展示了自我。

2、在活動中,學生能積極主動、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學習熱情高漲,並體會到合作學習、互助提高的樂趣。

3、在活動中,學生重視了收集信息並形成初步地處理信息的能力。

4、學生已懂得關注生活,懂得了發現他們生活中的問題,並知道這些問題及困惑可以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進行解決。

5、通過這次活動,學生的責任感明顯得到加強,現在學生自覺遵守學校安全常規的意識增強了。

活動也提示我們今後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要注意:要開展好一次活動,教師要了解好這方面知識,這樣更有利於指導學生而且活動要力爭取得家長的支持,以保障活動時間、安全。另外,教師要在培養學生興趣的持久性上下功夫,想對策,針對活動實踐中有困難的學生,多給予充分地幫助。教學方式寓道理的認識於遊戲活動之中,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遊戲競猜、模仿交警叔叔指揮交通、玩交通安全棋,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認識了交通安全標誌,學會了交通安全規則,懂得上學路上要注意安全,珍愛生命。

總之,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安全教育》課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會使學生受到真教育。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14

教《愛蓮説》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塗。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並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那一課我是這樣上的。

開始,同學們,見過蓮花嗎?欣賞課本一幅蓮花插圖,引導學生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學生吟誦詩句:有唐代詩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唐代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古往今來,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將蓮作為描寫的對象。 最喜歡蓮花的當數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説》,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但周敦頤喜歡蓮花主要並不是因為它美,他寫《愛蓮説》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讚美它的美。那是為了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接着是第二步驟:學習課文。(1)、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當堂有予以糾正。(2)、範讀課文。(3)自讀課文。(4)、結合課下注釋默讀課文,疏通字詞句,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繫到以前學過的託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再接下來是第三步驟:研讀課文。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裏寫得最好?讓學生自讀、思考、合作交流,結果學生把 《愛蓮説》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説出來。

至於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我啟發大家:作者所處的年代,距離現在近一千年,難道到了現在,大家的思想觀念還沒有發生變化,還完全同作者的觀點一樣?這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又由於是初次上這樣的課,非常遺憾,我沒敢讓學生再繼續爭論下去。 最後一個步驟:遷移能力。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聯繫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喜歡的一種花。模仿例句,用託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於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學生的發現為主,所以,學生作起這樣的作文來,並不犯難。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參與者,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才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15

在“關注文章細節表達”教學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四個語言訓練點:母親的工作環境“七八十台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神態“我的母親”、動作“四個立刻”和語言“挺高興”。先是引導學生找出令人感動的語句。這些句子正是描寫形象、表達生動的語句,我嘗試着讓學生反覆推敲關鍵詞,在現實與想象,內容與形式之間不斷走進去,進出來。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對比朗讀、帶詞入句等多種朗讀中讀出深厚的慈母情,較好地培養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這一環節完成得比較好。

課堂中,個人認為教學流程是順暢的,教學目標也達成了,至於在達成的過程中過是否關注了全體學生,是否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是否調動了所有孩子的參與熱情,還值得商榷。在教學情境設計上也較為貧乏,在入情入境的語言描述中似乎還缺少點什麼。課堂中一味順着學生,對時間把握的意識不太好。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16

《酸的和甜的》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閲讀課。它既生動有趣又寓意深刻。剛從課堂上走下來的我仍然充滿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學生一起走過的這難忘的四十分鐘,靜靜回味我們的真心交流,品味學習過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維的火花,我感到了快樂,同時也激動不已。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設計中想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把握生字學習的時機,分散識字

“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低年級的新課程改革也正以此思想推行。死記硬背的識字方式已悄悄退出教學舞台。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並掌握識字的規律,從而提高自身學習生字的能力。課前交流時,我讓學生猜猜我最喜歡的水果是什麼?接着出示“葡萄”圖片及詞卡。“葡萄”是形聲字,而且考慮到這兩個字不能分開使用,因此,沒有把它們分開進行教學,而是整體認讀、識記。告訴學生上面的草字頭就像高高的葡萄架,下面的部分,就像沉甸甸的葡萄。這樣,學生對生字有了大致的輪廓和印象。“串”是象形字,我引導學生從像什麼的角度去識記,自然而然地就和一串串的事物的樣子聯繫了起來。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了象形字的特點,初步學會象形字的識記方法。在識記“猴”、“狐”、“狸”三個生字時,我先讓學生觀察這三個生字有什麼共同點,並出示甲骨文中“犭”的寫法。像一條蹲坐在地上的小狗,學生自主習得“犭”愛和動物交朋友。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於是,我努力將這一理念體現在識字和閲讀教學中。在學習“轉來轉去”一詞時,我告訴學生“轉”是一個會變魔術的多音字,表示繞圈子的時候讀“zhuàn”,由此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判斷出“轉”在本課中的正確讀音。並能舉一反三地得出“電風扇會轉”、“大風車會轉”……

在閲讀教學中,我大膽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把難讀的句子劃下來,並鼓勵多讀幾遍,把句子讀準讀好。這樣,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創設情境,感悟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可通過創設情境,激發閲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尊重獨特感受。整個讀書過程為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體驗小狐狸的角色,問問小狐狸在葡萄架下幹什麼,並讓學生演一演小狐狸在葡萄架下轉來轉去動腦筋想辦法的樣子。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悟了詞語的感彩,朗讀時,自然能做到聲情並茂。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17

今天給學生上的是12課《荷花》,上完後感覺非常成功,所以把這節課的一些收穫記下來。

《荷花》是葉聖陶寫的一篇狀物抒情的記敍文,文章語句優美,充滿想象,讓人讀後能身臨其境,賞心悦目。葉聖陶先生一向重視語文課中的美讀,他説過:“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説的‘一毅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説些什麼,而且與作者心靈相同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所以這篇課文我主要採用的是美讀法教學,在合適的地方配上了寫話指導。

這節課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兩處利用課文的留白出進行的寫話指導,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一、對第二小節的“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我進行了這樣的寫話練習設計: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_______地冒出來,彷彿______________。利用這句話中的兩處空白,激發學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機勃勃,充滿靈氣。學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使勁)地冒出來,彷彿(不想錯過夏天池塘的美景)。”“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之間(自豪)地冒出來,彷彿(是一位演員在展示自己的白紗裙呢。)”“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亭亭玉立的),彷彿(是一位舞蹈演員正在荷葉搭成的舞台上舞蹈呢。)等等。我一直以為,我班的學生根本就不會想象,不會説優美的句子,看來只要給學生正確的知道,學生會還給我大大的驚喜。

二、第四小節中還有這樣一處留白:“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我抓住了最後的省略號,問學生,還有誰會告訴我些什麼?提醒學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時間和地點的特點,展開大膽豐富的想象。學生的回答:“蝴蝶飛過來,落在我的肩膀上,彷彿要與我比一比,誰才是這最美的。”“小鳥飛過來,繞着我打轉,唧唧喳喳地告訴我,今天早晨它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一隻小青蛙跳到了大荷葉上,抬着頭,看着我,它一定在想,要是我也變成這樣一朵美麗的荷花該有多好啊!”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這節課,我藉助美麗的範文,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生共鳴。在聽説讀寫的訓練中受到薰陶。收到了教師與學生共同雙贏的效果。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18

《買鮮花》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先乘後加減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先除後加減的運算順序。

愛因斯坦説:“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從“買鮮花”情境中提出問題,並結合情境解決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體會:在一個算式裏有加減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減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對情境圖的利用是比較充分的,學生提出了用一步、兩步、三步解決的不同問題,思維能力、問題意識都到有效的鍛鍊和提高。但是本節課的重點不夠突出,需要解決的有加減法又有除法的問題及運算順序,放在後半節課才去討論,很顯然是不恰當的。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19

《説勤奮》是蘇教版國標本國小語文第七冊的一篇説理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説理文之一,以清晰的觀點、生動的事例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説理文的魅力。文章主要講述了司馬光和童第周刻苦學習的故事,告訴我們從小要珍惜時間,勤奮讀書。

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目的是讓學生明確作者的主旨,接着引導學生體會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學習和長大後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開的,通過研讀詞句明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然後讓學生按照自學要求自學第三小節,討論交流後明白“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資源,使課堂教學為學生服務。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是吟詠品味,讀是鑑賞領略,讀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是與課文、與作者間開展的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讀——作為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其魅力依舊光彩照人,也正因為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於其他學科的特質。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齊讀、默讀、更有創新地引讀。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理解文中“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

在學習童第周的故事時,我主要採取讓學生自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由“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導入整個故事。讓學生先試着解釋一下這句名言的意思,再結合童第周的故事談一談對這句話的認識。學生通過反覆讀,逐一體會: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童第周的“拙”體現在哪些方面?面對自己的不足,他又是怎樣做的?為什麼他基礎比別人差卻能取得成功呢?圍繞着這幾個問題,學生在讀與思考之中逐漸理清了思路,問題的設置也激發起了學生學期的熱情。

不過在課堂教學中,還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夠的:首先是感覺課堂上某些過渡不夠自然,語言不夠精煉。其次是在交流相關“勤奮”的名人名言時,學生的積累太少。故在今後的課前預習方面要引導學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養他們蒐集資料、積累知識的能力。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20

地球的公轉這一課內容難度較大,對於學生來説比較抽象,而且內容較多,從地球公轉的基礎知識到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再到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將地球公轉這一部分內容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兩部分教學內容,即地球公轉的基礎知識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本節課為第一課時。

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儘量採用直觀的教學手段,通過讓學生演示地球圍繞着太陽公轉的情形,讓學生總結出地球公轉的基礎知識,包括週期、方向、軌道形狀等;通過簡單的示意圖與圓規展示,讓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的概念;通過直觀的flash演示,讓學生了解太陽直射點在一年內的移動情況,並在圖中讀出。最後,以學生在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坐公交車的問題,對整堂課做一個拓展,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整堂課,教師試圖讓學生處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參與學習,並以此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而,課堂中還是有很多細節的問題需要注意,例如教學語言的精確、教具擺放的合理,另外,及時地對學生進行表揚也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途徑。在這些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改進。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21

這是一篇充滿科學性、知識性的文章,文章中介紹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神祕而美麗,雖然有點難理解,但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探索、瞭解的興趣。

因此,我就從激趣入手,利用學生們求知的好奇心,採用探索、尋奇的方式,逐步揭開雅魯藏布大峽谷神祕的面紗。

1、多媒體課件出示畫面及旁白,全面展現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外貌,介紹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地理位置及外觀:

從而理解“咫尺”、“馬蹄形”、“海拔”這些詞語的意思。尤其是在多媒體上展現“涓涓細流”、“簾簾飛瀑”、“滔滔江水”的不同水流的畫面,通過對比,更讓學生領略到了水的千姿百態,這些正是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它可以介紹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使學生對雅魯藏布大峽谷有了深刻的感性認識。

2、從理解詞語入手,感受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點,如:

文中的“堪稱”“號稱”“美譽”,是在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同一個意思;課文裏有一些詞語帶有引號,如“世界屋脊”“植物類型博物館”“動物王國”,都表示特定的稱謂,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加以體會。還有“最長”“最深”的數據説明也寫出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點。文章用詞謹慎、科學,理解了重點詞語,也就理解了課文。

3、引導學生理解句子:

文章每段有一個起概括作用的句子,如:“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映襯着雪山冰川和鬱郁蒼蒼的原始林海”、“大峽谷的奇異景觀還體現在生物的多樣性上”。抓住句子來理解內容,是學習這篇課文寫作手法的一個方法。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22

由桑志軍副教授主持開展的“反思性教學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促進語文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課題研究,已經歷時近兩年了,在我校進行了四次課題活動。承蒙學校信任,10月14日由我執教了一節實驗課,我講授的內容是語文出版社S版六年級上冊11課《永遠的歌聲》。接到上課的通知時,我有些緊張,面對專家的聽課,我要如何去把這節課上好,如何去駕馭這堂課呢?

一、課前準備:在反思總結中吸取經驗,擬定教學目標

我翻開課題實驗筆記,認真去研究上三次課題活動中六位老師上課時,桑老師對這六節課的評析,以及自己和課題組成員聽課後對課堂教學的評價。總結出這六節實驗課共同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教者在授課時,總是試圖面面俱到,而使課堂倉促延堂拖堂。二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有偏差,把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相混淆,界限模糊,表述不清。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目標都含糊或是不正確,課堂效果自然是要大打折扣。在前三次的課題活動中,桑老師明確地指出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有層次,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明確表達在課堂上達到什麼能力目標或知識目標。

有了清晰的思路後,我開始備課。首先確定目標,目標的確定必須要考慮單元目標和文本特點,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地把握課文目標。首先研究單元目標,本單元目標是: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2.學習作者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研究課文,深入研究後發現《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是落實單元導讀要求的最好課例。課後練習設計的問題“當我們委屈地向老師獻上草藥和小魚的時候,老師為什麼一下子摟住‘我們’髒乎乎的身子哭了?你對文章題目是怎麼理解的?”也正體現了單元導讀的要求。《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孩子們冒着被狼吃的危險去東山為生病的女教師採草藥和捉小魚這麼一件事。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文章,表達師生情深,很容易引起共鳴。再結合本班學生學習情況,我把目標確定為:1.初步掌握作者通過典型事件,抓住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2.品味文章精彩詞句,感受“我們”對老師真摯的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師、熱愛老師的教育。3.從詞語的替換對比明白用詞的準確更有利於表達真實的感情。

二、課堂教學: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過程

目標確定之後,我開始根據課文選擇教學內容,盡力避免出現桑老師在前面指出的情況:授課老師在上課時試圖面面俱到而不能完成預先設定的目標。根據課文特點,我改變了授課順序,先分析孩子們愛老師而為老師採藥,然後用一個過渡:“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會讓孩子們冒着被狼吃的危險去為她採藥?”引出寫“老師的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

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學“寫孩子們愛老師而為老師採藥”這部分內容時,我主要選擇四個最能體現孩子對老師一片深情的句子來展開教學。句子一:“放學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問:‘是男子漢嗎?是,明天就跟我進東山去!我知道東山石溝裏有樣草藥叫煙袋鍋花,專治咳嗽,老師一吃準好。’我馬上想起大人告誡的東山不能去,山裏有狼,可還是立即使勁地點了點頭。”我抓住“拽住”一詞與“拉住”對比,讓學生感悟二牛急切要約“我”去為老師採藥的心情。從“!”“?”這兩個標點去指導學生朗讀,讀出二牛要去採草藥的堅定,從標點符號去體會感情學生很容易把握,當時學生朗讀很到位。然後抓住“我”的心理活動“馬上”“立即”“使勁”三個詞語,讓學生在看似矛盾中體會“我”對老師發自內心的愛,明知有危險但還是毫不猶豫答應。句子二:“而眼尖的二蘭忽然又發現溪裏有小魚,她説老師是南方城裏人,愛吃魚,讓我們抓。我和二牛乾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條條小魚被甩上岸,二蘭和石花就用柳條把它們一條一條地穿起來……”我先讓學生畫出“我們”捉魚動作的詞語。然後從“摸呀,捉呀,追呀,堵哇”四個詞引導學生去想象捉魚時抓魚與歡呼的快樂場面,體會孩子們用盡各種辦法也要抓到魚給老師吃的心情,在歡樂中體會孩子們對老師的愛。句子三:“我們興高采烈地抱着草藥,拎着小魚往回走,迎面碰上來找我們的大人、老師和同學。”這個句子我抓住“興高采烈”這個神態詞讓學生髮揮想象:“孩子們會想些什麼?”讓學生了解在神態描寫中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句子四:“在大人的責罵和追問聲中,我們委屈地向老師獻上了草藥和小魚。老師一下摟住我們髒乎乎的身子,哭了,淚水一滴一滴掉在我們臉上……”這個句子重點抓住“獻”這個字做文章。先讓學生用“獻”組詞,學生很快就脱口説出“奉獻”“貢獻”,再讓學生用另一個字替換,學生自然地説用“送”替換。在詞語的替換中,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獻”更能表達孩子們對老師的尊敬愛戴。通過這樣的詞語替換讓學生又明白了用詞的準確更利於表現人物的感情。在備課時,我計劃抓住“淚水”這個詞做文章,我要讓學生去理解這是激動的淚水,高興的淚水,欣慰的淚水,擔憂的淚水,是老師被孩子們冒險為自己抓藥而感動激動,為孩子們這麼愛戴自己而高興欣慰,為孩子們會被狼吃而擔憂的淚水。再抓住“一下摟住”讓學生感悟到老師愛撫孩子們的温馨場面,結合課文裏的插圖去感受濃厚的師生情。但是,在教學時一看時間有點緊,居然把這一個重點環節而忘了,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在分析寫老師好的內容時,我主要先讓學生找出寫老師好的總括句,再讓學生具體分析句子老師好表現在哪些方面。這樣的引導,學生很容易讀懂,師生互動也比較融洽。

三、課後討論:在反思中樹立自信並知不足而明方向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還是比較滿意。一是我自己本人進入到了課文的情境中,在我的感染下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課文情境中,所以整節課都處於一種師生互動積極融洽的氛圍中,課堂氣氛濃厚。二是課堂教學的展開按照我預設的程序進行,指點到位,學生容易理解課文,整節課下來沒有冷場的局面。存在問題是在教學中一直處於一種比較趕的狀態,似乎一直在催着學生往前趕。更不應該的就是“老師為什麼一下摟住孩子們哭了”最能體現師生情這個環節的教學居然遺漏了。

桑志軍副教授的點評很中肯,聽了他的點評,既提高了我的自信又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從而確定了自己今後教學中的改進方向。桑老師是這樣評價的:一是教學目標的設定很到位,能緊扣單元的教學目標及課後練習來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很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沒有眉毛鬍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地講。二是教師的基本功紮實,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清晰,語言表達流暢,善於啟發引導。三是在教學中有課堂生成,在指導朗讀中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能從標點符號的理解去引導,這樣的課堂生成使教學充滿活力。存在的問題是:一是牽引太多,學生活動空間不足,整堂課比較趕。比如在找體現學生愛老師的句子,一學生彙報了四個句子後,另一學生提出異議,指出其中一處不是時,老師直接説“老師覺得這個地方是”,把自己的理解強灌給學生,有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為什麼不讓學生自己分析到底是不是呢?二是問題的設置太直白了,比如在教學抓魚時,設置的問題是“把抓魚的動詞畫出來”,可以換個説法“作者是如何描寫孩子們捕魚的?”這樣讓孩子去找去想,不要老師帶着孩子們去想,不然就牽引太多太緊。

聽了桑老師的點評,真是恍然大悟,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的確如此,回顧自己所上的公開課,自己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時間很緊,一節課下來,很累。自己也很想突破改變,但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因此每節公開課都是如此,走不出這個瓶頸。而桑老師的點評打開了缺口: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對學生不放心,牽引得太多,牽引得太緊。正如桑老師所言:課堂給人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總是預設好後,就一定要把學生往這個框架裏趕,這是對學生的不信任,説到底是對自己不信任,沒有底氣,怕萬一學生遊離了這個框架而無法駕馭課堂。也正因為如此,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不充分,只是象徵性地思考,然後牽着學生往前趕。

教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奮起改進,這是我上了這節實驗課最大的收穫。課堂中的閃光點要繼續發揚光大,與此同時要改正教學中的不足。要使自己的教學不斷地趨向於完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有充足的時間思考體驗,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也使課堂充滿民主氣氛,充滿生機。

故宮博物院的教學反思 篇23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童話,它通過一羣小動物對春雨色彩的爭論,向人民展示了春天的一幅幅美麗畫卷:草地綠了,桃紅紅了,油菜黃了……語言優美,想象豐富,情趣盎然。

本課我主要以情景教學法為主。通過聲像情景,即課件中優美的畫面,音樂,飽含感染力的課文範讀,將學生帶入美妙的濛濛春雨之中,使學生在美的情景中欣賞,感悟,體會,表達。

課上我首先啟發談話,創造情境,引發想象。師:“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你喜歡春天嗎?為什麼?”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貼近生活。師真情描述:“老師跟你們一樣喜歡春天,春天來了,春雷哥哥喚醒了大地,小金蛇、小青蛙們都醒了,春雨姐姐也唱起了歡快的歌兒,你們輕輕地閉上眼,仔細的聽—”大屏幕演示春天的美景,播放歌曲

《春雨濛濛地下》,把學生帶進春天`帶進春雨中。之後再請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師進一步描述引入課文:“春天的風暖暖的,春天的雨柔柔的,小草探出了頭,桃花笑紅了臉,好美呀!面對美好的春天,不光是我們,還有一羣特別的小朋友也有很多話要説,你們知道他們是誰嗎?”生:“是小燕子,小麻雀和小黃鶯。”隨即板書三個鳥兒的名字。是:“讓我們快快飛到他們身邊,聽聽他們在説些什麼吧!”

接下來進入第二環節認讀課文,瞭解大意。此階段要求學生認準字音,讀通句子,瞭解大意。採用同桌指認、出示詞語認讀等靈活多樣的方法檢查認讀字、詞句情況。

第三個環節是參與評論,拓展延伸。師:“你們想不想加入小鳥們的談話?”分小組分角色朗讀,指導評議,“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這個問題的提出一是豐富文中語句的含義,二是培養學生再造想象的能力。然後引導學生參與爭論,啟發激趣:“其實不只是這幾隻鳥,還有好多小鳥也參加了這場爭論,還有誰呢?你願意哪隻鳥,你會支持誰,會怎樣説呢?”屏幕出示句式,學生仿説:小燕子隊:春雨是綠色的,因為春雨落在、就綠了。小麻雀隊:春雨是紅色的,因為春雨落在、就紅了。小黃鶯隊:春雨是黃色的,因為春雨落在、就黃了。其他隊:春雨是色的,因為。

提供句式一是降低説話的難度,二是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書上語言的習慣。

第四個環節是展開想象,激發情感。師:“小鳥們七嘴八舌的議論,春雨姐姐都聽到了,他自己會怎樣説的?”屏幕演播在春雨中的禾苗、柳條,大地的景色。讓學生感受春雨的美好和無私,以擬人化的手法把學生對春雨的情感抒發出來。師以話外音的形式使春雨姐姐自述:“親愛的小鳥們,親愛的小朋友們,我本身是無色透明的,我願意把自己無私的奉獻給大地,是花草樹木煥發勃勃生機,使大地成為一個萬紫千紅的百花園!”

課堂尾聲:“我們的地球媽媽太大了,春雨姐姐從南方一路走來,到我們這裏有點晚了,但我們那樣地喜歡她,盼望她,她就要來了,她來的時候你想對她説什麼呢?”引發學生跟文中的人物對話,把心聲説出來,把感情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