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學反思(精選19篇)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

問題設計不僅是教學過程的關鍵,還是一節課的靈魂。問題設計是否恰到好處,是否藝術,是評價一節課優與劣、成功與否的一把很好的尺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問題設計的容量,把握其容量“五要”。

《詹天佑》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一、問題設計必須是教師深鑽教材的結果

問題設計必須是教師認真鑽研教材、提煉教材精華的結晶。教師只有吃透了教材,設計起問題來才能目的明確、得心應手。

拿《詹天佑》一文來説,問題設計前,教師必須搞清楚本課在本單元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課主要寫了什麼,作者的思路怎樣,目的是什麼;通過本課的教學,在基礎知識、能力、思想方面,教師要教給學生些什麼,學生要學到些什麼;本課的重點、難點在什麼地方?教師要採用怎樣合理的方法去突破它;以及教師要怎樣來優化課堂結構、怎樣進行學法指導等內容。教師只有對上述內容好好地琢磨、消化,把文章讀厚又讀薄,梳理好教材中各個知識點了,才具備了駕馭教材的能力,才為問題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為問題設計掃清了障礙,正如諸葛亮借東風在萬事俱備時一樣。

二、問題設計要把握重點,明確目標

問題設計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因而,問題設計要把握文章重點,體現明確的訓練目標。也就是説,問題設計只有具有明顯的具體性和可測性,教師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

《詹天佑》一文在其所在單元是一篇很重要的講讀課文,它與本單元的訓練項目“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有重要的聯繫。教學時,要憑藉這篇課文引導學生聯繫事情發生的年代和當時當地的環境,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對教學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問題設計就要把握這一重點,明確這一目標。

我在講解本課時,問題是這樣設計的;詹天佑在接受修築京張鐵路前、後(a、勘測線路b、開鑿隧道c、設計線路)時,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樣克服?表現了他怎樣的品質?(結合有關的詞句,説説理由。)問題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就是為本文訓練目標而精心設計的。學生看到這一問題,自然會聯想當時當地的情況: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的陰撓、工程技術人才缺乏、勞動工具落後、在勘測路線時地勢又險峻、氣候又惡劣、在開鑿隧道時又要過很多高山(居庸關山勢那麼高巖層那麼厚、八達嶺隧道又是那麼長);在設計線路時,青龍橋附近的坡度又特別大等。儘管當時當地的困難很大,可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務,一絲不苟地工作(周密地勘測線路;採用了不同的鑿進方法;設計了巧妙的“人”字形線路。)並提前兩年竣工,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這樣設計的問題,教師教的目的明確,學生學的也明白。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認真思考、講出學生對“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句有較深刻的理解。詹天佑強烈的愛國之心及傑出的才幹會深深地銘刻在每位學生的心裏。再加上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撥、引導,學生就會懂得:不管是寫文章還是讀文章一定要“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讀文章,注意了當時當地的情況,才可以對文章瞭解得更加透徹;寫文章注意了當時當地的情況,才可以使文章表達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三、問題設計要少而精

講解一篇文章,切忌出現一系列的過碎的沒有意義的問題。能設計一個問題解決的,決不設計兩上問題。否則,會把學生的腦袋提問大了,提問脹了,提問麻木了。最後,可能搞得連老師都會覺得亂七八糟、不知所云,很難把握文章的重點,就甭提如何突破了。

《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學文章重點段落(2—6)小節(本文共7節)時,只設計了上面提到的一個問題,學生就以此為線索,讀書、勾劃、討論,對文章進行梳理。學生學得挺帶勁,自然本文的教學目的就能達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選擇的三個典型事例a.b.c.是平行關係。教師在出示問題時,可以對它進行特殊處理(如用雙面膠帶紙把寫着“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線路”的紙卡按從上到下的順序疊在一起),講課時一個一個地出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a,而後b,c,可以自學。

四、問題設計要融教法與學法於一體

在教師“教”學生“學”這一雙邊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問題是鏈條,把“教”與“學”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能融教法與學法於一體的問題,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與學產生“二合一”的共振效應。

還以上述問題來説,“結合有關語句,説説理由”不就是學法的指導嗎?通過學習,學生就會明白讀文章要抓住重點詞句及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去思考;寫文章時,更要主動運用這種刻畫人物的方法,使文章有聲有色。還有對“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這一定作特點傳授的過程,不也正是學法指導的過程嗎?五、問題設計要體現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語文教學要體現“傳授學法→邏輯思維→滲透德育”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問題設計自然為其服務。上述問題設計就充分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總之,包含了上述“五要”的問題設計才能算得上一個好的問題,才真的不失為一節課的靈魂。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敍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説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敍,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多種形式的讀法。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閲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説,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閲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説,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3

《詹天佑》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為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説明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

在課上,我圍繞文章的中心詞“傑出”、“愛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在課堂上,我力求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比如在與學生探討兩種開鑿法時,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讀讀、説説、畫畫、看看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掘進方法,體會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細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深入實踐、新的思維。通過畫圖,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型線路行駛的情形。就這樣,學生的疑難全在讀書和動手實踐中水到渠成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在第四自然段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用“當我讀到________,我感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進行回答。在讀中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疑、解疑的能力,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這一課教學我的重點是:

1、生字、新詞。

2、重點語句的理解。

3、背誦4、5、6自然段。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4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為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 “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着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並想想這些語句為什麼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説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因為這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學生在寬鬆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充。

第三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説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後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心裏是怎麼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並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着無比崇敬之情。

在教學“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5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為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 “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着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並想想這些語句為什麼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説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因為這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學生在寬鬆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充。

第三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説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後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心裏是怎麼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並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着無比崇敬之情。

在教學“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6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敍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説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敍,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多種形式的讀法。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閲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説,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閲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説,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7

教學完了《詹天佑》,我總體的感覺還不錯。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學生的這種表現是在逐步分析、理解詹天佑這個人物的品質的過程中顯露的越來越明顯和高漲。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1、 對教學模式的運用,要在“活” 字上下功夫。

學習課文時,我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師生共同感悟文章,最後通過美讀再次體味文章相結合。可分成這樣的三步:

第一步、自讀自悟

讓學生帶着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的什麼事,作者重點想我們介紹了詹天佑修京張鐵路的哪幾件事?直奔重點,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把握,建立起一個自己的認知體系。

第二步、加強引導深入細緻感悟

當我們讀這段話時,同學們腦子裏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對自學成果進行交流討論。

我彷彿看到了漫天卷地的沙塵,一陣又一陣地刮來,吹得人睜不開眼睛。但是詹天佑和工人們不顧這些,堅持在野外工作。我彷彿看到了塞外到處都是崇山峻嶺,到處都是深不見底的山澗。環境十分惡劣。是啊!怒號的狂風吹動了漫天的黃沙,但吹不動詹天佑堅定的信念;陡峭的懸崖擋住了鐵路的延伸,但擋不住詹天佑前進的步伐。我彷彿看到了:白天,詹天佑在山間艱難行走的腳步,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燈下認真地計算的身影。

剛開始時學生不能抓住重點把畫面説具體,着急時,我説讀了這些句子我彷彿看見了白天詹天佑在山間艱難行走的腳步,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燈下認真計算的身影。怒號的狂風吹動了漫天的黃沙,但吹不動的是詹天佑的堅定信念;陡峭的懸崖擋住了鐵路的延伸,但擋不住詹天佑前進的腳步。

學生聽了彷彿一下子明白了什麼,一隻只小手舉了起來。

我彷彿看見了詹天佑揹着經緯儀來到陡峭的懸崖旁進行定點、測繪;我彷彿看見了詹天佑不顧狂風怒號在山間勘測線路的身影……

第三步、美讀之中再體味,提升思想境界

老師重點指導朗讀,通過範讀設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讀,讀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動之處。

片段1: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

如果強調這是中國人修的鐵路,怎麼讀?;如果強調這是第一條鐵路,該怎麼讀?;如果強調詹天佑的堅定信念和克服困難的決心,該怎麼讀?;如果強調修不好鐵路的後果,該怎麼讀?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人物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在讀中既又一次品味人物的精神和文中表達的情感,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和優秀品質的薰陶。

2、 在動手之中促感悟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先自己用筆在紙上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再點名在黑板上畫圖。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以及為什麼採用這種方法。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大多數學生畫出了“人字形”線路時,師生一起用一支中間是白色,兩端粉紅色的鉛筆代表火車和火車頭。讓鉛筆也就是兩端都有火車頭的火車在人字形的鐵路上走了一遭。在這一過程中,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3.訓練形式的思維和寫作能力

以頒獎詞開頭,又以給詹天佑寫頒獎詞結尾,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以上這兩點是我在教學中感觸最深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挖掘多處出現蜻蜓點水的現象。如指導學生讀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 不僅應引導學生從強調這是中國人修的鐵路,怎麼讀?;如果強調這是第一條鐵路,該怎麼讀?;如果強調詹天佑的堅定信念和克服困難的決心,該怎麼讀?;如果強調修不好鐵路的後果,該怎麼讀?還要讓學生交流理解這樣讀的感受和為什麼這樣讀。

2、在講開鑿隧道時,無論是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還是中部鑿井法,既是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又可以增加工作面加快工程進度。

3、在交流收集資料時,過於放鬆,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還是一知半解。

分析文章時因為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得不多,在學習之初,學生理解不到位,所以我隨時要補充相關的資料,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感悟,又耽誤了一些時間。以後我還有做到離學生生活時代遠的課文讓學生自行了解相關內容,教師補充全相關資料。

4、教師的導的功能發揮不及時。在研讀體驗,深入認識詹天佑的風采時,我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結合四、五、六節全面體會詹天佑的風采。教學時只有一個人談到人字形線路,我應藉此機會引導學生從人字形路線、開鑿隧道認識詹天佑這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大多數學生大談特談詹天佑勘測線路,易給人造成第四節重複學習的印象。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8

日積月累中,有王維的《使至塞上》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王維在出塞途中所作的,描寫廣袤的塞上風光的絕句。詩的大意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條直上的孤煙,遼遠的河灘盡頭一輪滾圓的落日。簡直把廣袤的塞上風光寫絕了。展示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美幻絕倫的塞上風光畫。

新教材中,學生了解的王維的詩作很多,有《相思》、《雜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裏館》等。每一首詩都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王維是居“李杜”之後,為學生接觸較多的唐代詩人。他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別業,過着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他多才 多藝,能書善畫,詩歌成就以山水詩見長,描摹細緻,富於禪趣。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指出其詩畫的特色和造詣。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新教材的日積月累中,選取了不少的古詩詞讓學生來誦讀,這不失為學習古代文學的一個好的渠道。但是,單純的讓學生死記硬背或許就失去了編者的本意。應該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瞭解掌握與其相關的文學知識,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詩作。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説,可以在學生理解記憶的基礎上,把這句詩意作為背景,讓學生對其描繪的內容展開想象,改寫成一篇現代文,同樣是一篇很優美的寫景文章。學生的想象力在這裏會得到很好的鍛鍊,理解記憶也得到昇華。

當然,還可以讓學生以繪畫的形式把這句詩的內容表現出來,同樣是對學生想象力的訓練,也是對學生繪畫能力的檢驗。

總之,採取靈活多樣的積累古詩文的方式,不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更深,記憶更牢。還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您不妨一試!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9

課堂上,為了讓孩子親身感受盲人的生活,我設計了其中一個遊戲環節:就是把老師手中的語文書送到聽課老師的手中。課前我也考慮了這個遊戲可能有點亂,五十多個孩子,一定會爭着到我手中搶書,那現場一旦失控了怎麼辦?可又一想,他們不都扮演盲人嗎,不可能快速地來到我身邊的,更不可能出現擁擠現象的,就在我的自信之中,課堂進行到這一程序還是出現了“暴亂”,這些孩子分明沒有按照遊戲規則,眼睛都偷偷地眯着一條縫迅速向前衝來。一度失控的局面,讓我慌了神,但我還是迅速鎮定了自己,用手勢加語言讓孩子們立刻回到座位並安靜了下來。

這個時候,我的語文書已停留在榮帥小朋友的手中,我讓全班小朋友看着他把遊戲繼續下去,只見榮帥緊閉着他的雙眼,兩隻小手伸在前方不停地摸索着,階梯教室的台階讓他走走停停,膽戰心驚地前進一級又後退一級的,孩子們笑得前仰後伏------此情此景,我立刻下達了新的指令:榮帥,睜開你的雙眼,把自己手中的書送給王老師吧。孩子飛一樣向着小玉老師跑去!遊戲結束後,我請孩子們説説剛才自己的感受,榮帥等不及我請他就大聲地説:我想要一雙攙扶着我的雙手!吳錚説:我想要一隻眼睛!我笑着問:一隻眼睛就夠了,是嗎?他連忙難為情地解釋,不是的,我想要一雙眼睛!趙純説:老師,我想要一根枴杖!王雨萌説:我需要別人的幫助!------孩子們説着説着,再也沒有了笑聲,他們深深懂得了盲人的痛苦和他們的需要,這就是我想要的課堂效果,我想,在今後的日子裏,當孩子們偶遇盲人時,不會嘲諷只有愛心的付出了。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教學了第四課《列夫·托爾斯泰》,節選自茨威格的傳記作品《三作家》。課前佈置了預習,也要求同學們課後看《名人傳》,瞭解托爾斯泰的生平經歷。

課堂上,我首先檢查預習情況,指名上台板演生字新詞的注音解釋,我到學生行間檢查其它同學的預習情況。我感覺有的同學在躲避我的眼神,有的同學我一到他的前面,就趕忙把書合上。我知道他們一定是沒有預習好,不好意思讓我檢查。然後我要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運用誇張手法描寫托爾斯泰的眉毛、鬚髮、皮膚、鼻子的句子,並仔細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對這麼簡單的題,同學們還是耷拉着頭,不回答。教室裏的氣氛一點也不活躍。我真想臭罵他們一頓,但我覺得沒用。於是我讓同學們課上進行預習,要求每位同學大聲讀課文,劃記課文對托爾斯泰眉毛、鬚髮、皮膚、鼻子和眼睛進行描寫的語句。同學們學得很認真。讀完後,我提問,這下有幾位同學舉手了,他們也答得很準確。

後來,我讓同學們討論課後作業第四題,聯繫托爾斯泰的生平討論托爾斯泰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這下大多同學又傻眼了,他們還沒有進行課外閲讀,他們沒有自己獨立的觀點和看法。我也沒有批評他們,我只説我們把這道題留作課後作業吧,你們可以在看完《名人傳》之後把自己的看法寫在隨筆本上吧。同學們欣然接受了。

今天在課堂上,我兩次改變教學步驟,在沒有運用粗暴的教學方式的情況下,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慶幸我的修養高了一點。不過,對這一屆的學生,我也感到有些擔憂,他們學習習慣太差勁了,他們很少進行預習,老師佈置了他們也不會認真做。我們做老師的,真該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下一番功夫,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讓學生能夠自覺自主的學習。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1

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把握三峽各景點的位置。同時也瞭解作者的遊蹤,在學生讀課文時,出示三峽的景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在把握三峽兩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時,具體品味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感受三峽山險水急的特點,解決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突破,我極狀三峽山險水急的景物特點,但作者的情感寄託卻是隱匿在昭君出塞和劉備託孤的典故中,這些人物對推動當時的社會歷史起了重要作用,從而揭示出在歷史處於危難時期俊傑當敢逆流而動,推動歷史進步的文本內涵。

這節課的設計,讓學生不僅是和作者一起遊歷三峽,欣賞三峽的優美風景,更重要的是體會在遊歷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體會作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2

一、情境導入,恰到好處、精緻有效。

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情境創設上我用了一段關於海洋資源的影像資料,作為激發學生學習慾望的興趣點,真切直觀,恰如其分。果真,學生們欣賞着美倫美奐的海洋世界的影片,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眼睛是充滿驚奇的,臉上是掛滿笑意的,內心是充滿了無限渴望的。因此,看過影像和圖片後,再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感,全然是來自於內心的真切感言,從而對新課的學習內容充滿了期待與神往。

這樣的導課,新穎獨特,恰到好處的燃起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求知的熱情。為整節課的教學作了一個精彩的開場。

三、思維拓展,活潑靈動,閃現課堂智慧的光彩。

在學生們對海洋世界的美妙神奇讚歎的同時,我又補充了關於海洋資源的更深廣的信息資料,作為課堂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時也把課文的思想內涵拓寬了、提升了,放飛學生的思維,進行想象訓練:還可以把大海比喻成人類未來的什麼呢?學生們又立即投入到信息碰撞與融合中,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有的同學説:“海洋是人類的大藥房,因為之前看到的影像片中,海馬都是人類的藥源,所以可以説他是個大藥房。”還有的同學説,“海洋是人類未來的大油庫,可以到海洋裏開採石油”。“海洋還可以是人類未來的大能源庫,還可以是大建材基地,也可以是大礦場”......學生們在這一過程中又一次彰顯了開闊的思維,善思的品質,靈動的智慧,而我在這裏也巧妙的點撥到,海洋處處都是寶,看來我們真的應該與大海和諧相處,因為,我們的幸福生活不僅需要豐衣足食,還需要藍天和碧海,並由衷的為學生們的奇思構想送上了掌聲。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上收穫到的不僅僅有知識,還有鼓勵與信心,還有幸福的體驗,更有思想的啟迪。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杜甫詩三首》一文,課後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進行總結。

總體來説,那節課的效果較好,自己比較滿意。首先,自己準備的比較充分,認真揣摩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想好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甚至是要説的每一句話。有了這樣的準備,在教學中發揮的就十分自如,得心應手。

其次,令自己較為滿意的地方就是讀,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讀,如教師範讀,讓學生受到感染。學生自瀆體會感悟,指名朗讀尋找差距,通過各種讀,讓學生認識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讀出來。

第三,詩句的理解分析,詩是高度精練的語言,是作者情感的體現。析字析詞中表達出作者語言的精練,如《春望》一詩中“破、深、濺、驚、連、抵、搔、勝,字字珠璣,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過程中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特點,如把“感時花濺淚”中 “濺”改為“流”、“落”,“烽火連三月”中的“連”改為“正”或“整”都不及原來的詞。原詞更能表達作者傷痛之及的情感。把連”改為“正”或“整”戰爭的時間變短了,讓人認為戰爭只有三個月,而“連”字卻能體現出三月不斷卻不只是三個月,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從中向學生滲透古人寫詩的態度,如講解“推敲”故事體現古人此種推敲精神。

第四,本節課對學生積極性調動的較好。教學中注意了激勵語言的使用,課堂氣氛較為輕鬆,為學生的表現創造了條件。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4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我努力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過程,成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我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有所發現和收穫,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先通過學生自主識字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勵他們同桌合作識字,並全班交流識字方法,識字過程體現循序漸進,先認讀帶拼音的詞語,再讀不帶拼音的詞語,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字形,組詞,最會彙報交流。

質疑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標誌。要搞好素質教育,減輕學生的負擔,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本,以“學”為中心,把“質疑”的權利歸還給學生。平時鼓勵和引導學生善於質疑問難,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激發主動探究新事物的熱情,從而讓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學生讀通讀懂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讓學生抓住主要內容進行質疑,為下節課帶問題學習課文做好準備。

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主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讓他們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多表達。讀書指導具有層次性。利用圖標“我能讀準。”“我能讀流利。”“我能讀好。”來推進教學。

教師指導學生寫字不到位,指導書寫只用了5分鐘,時間有些短,沒有針對全班共性問題進行重點指導。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5

《金子》是一篇藴含哲理的文章,彼得·弗雷特在淘金無望、準備離去時,發現雨後土地上長出了小草,從中受到啟發,便留下來種花,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們從彼得的身上可以挖掘出很多“金子”,所以我想以文本為載體,以朗讀為橋樑,以合作為踏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為宗旨,積極主動地挖掘課堂中的閃光點,讓孩子在語文課上也能不斷找到屬於自己的“真金”。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凸顯學生的感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我從以下幾點出發,帶領孩子尋找“金子”:

一、抓關鍵詞句,悟人物品質

在課文學習過程中,我先指導學生自學第一自然段,告訴他們體會人物的形象,首先要找到有關描寫人物的句子,然後在句子中去尋找能表現人物品質的詞語,反覆閲讀和揣摩。學生通過“蜂擁而至”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淘金者的數量之多,“一無所獲”則能感受到他們失落的心情。通過對淘金者的分析指導,對於彼得的講解就容易多了,孩子們根據關鍵的詞句,逐漸從課文中感受到彼得不僅勤勞,而且還是個充滿智慧,執着堅持的人。

二、手腦並用,會讀會思

學習課文,不能單純地看和説,也要讓學生動動筆,學會多種學習方法。在課文第二段的教學中,我出示自學要求,讓學生用直線、波浪線和括號的方式找出彼得的所見所思和所為,於是大家馬上動筆開始尋找課文中的句子,然後很積極地來進行交流,根據他們的回答,再逐一分析。而且這種動筆的地方往往要求學生通過默讀方式進行,這有利於學生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其餘地方我則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和賽讀等方式進行學習。

三、小組學習,錦上添“話”

為了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在課前我先讓學生合作完成“前置性作業”,在課堂學習過半後,讓他們再小組討論和修改,這時他們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於彼得的辛勞也有了同感,所以對彼得的“全部精力”付出有了更多見解。有的小組寫彼得起早貪黑地培育花苗,暴風雨來臨還為花苗搭起帳篷,夜幕降臨時還在辛苦勞作等等。這些文字為尋找“真金”真是錦上添“話”呀。

四、拓展延伸,挖掘“真金”

根據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基礎上,孩子們知道了彼得的“真金”不是那含金量高的金子,而是成功的祕訣,想要獲得財富需要通過自己辛勤地付出。於是我讓他們把自己的夢想比作金子,問他們的金子在哪裏,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真金。他們有的説“我的金子在舞台上,我要堅持不懈地練習,就能找到真金。”有的説“我的金子在教室裏,我要努力讀書,就能找到真金。”是啊,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已經發現了自己的“金子”,並且潛意識中有為“金子”奮鬥的信念,真為他們高興!

但是這節課中仍然有不足之處,就是開頭的時候,老師的牽引太多,抓得太緊,沒有放手,所以以後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放寬心去讓他們去學。本文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説,內涵比較豐富,道理比較深刻,因而需要我們教師巧妙設計,深入淺出地帶領學生完成一趟精神之旅。所以我想自己以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6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開發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學時,我以故事導入,來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起來的基礎上,導入本課的學習。

雖然課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啟發性。我首先放手讓學生獨立閲讀、思考,在大致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為什麼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讚。要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僅可能多的駱駝。大徒弟想的辦法最簡單,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與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進步,用頭來代替整個駱駝。無論是大徒弟還是二徒弟畫的駱駝數畢竟都是有限的。都沒有脱出俗套。小徒弟與他們相比,辦法之所以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隻駱駝代表無限的可能,誰也説不清到底有多少隻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因此,他的畫最好。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讓學生 進一步去探討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也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同時,又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7

這首歌曲是一首意大利3/4拍的二聲部合唱曲,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説接受起來還是比較難的。學生最難接受的就是第二聲部的旋律,也最怕唱第二聲部。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打破學生對二聲部的“恐懼感”,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先入為主”的方法,直接進行第二聲部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用的這種打破常規,出其不意的辦法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聲部我採用的方法根據孩子識譜能力比較強,大膽、放手是這部分的主要教學方式。把更多的時間、空間交給孩子,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自學第一聲部,教學效果也有了,學生在快樂中掌握了歌曲。

本節課學生能很快的學會兩個聲部,但學生不會傾聽另一個聲部的聲音,缺少相互間的融合。原因之一:由於剛剛接觸合唱歌曲學生的能力不夠;原因之二:學生之間缺少配合合作意識不夠。因此,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合唱技巧的訓練,不斷地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合作、學會享受音樂的和諧之美。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8

李雪瑩老師為我們撩開了第一課時的面紗,那麼第二課時又該怎樣呈現在學生面前,怎樣上才能使第二課時更具有實效呢?為此,我想通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來探尋第二課時的佳徑。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國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和“中國台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

中國台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着他的骨髓。這裏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着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中國台灣青年的不平靜。將中國台灣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國台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閲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台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中國台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線圖,體會他無私奉獻,急人之所急得醫德高尚醫德。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9

在學習《蒲公英的種子》一課後,我引導孩子們説一説:“假如你是“蒲公英的種子”,你會飛到哪兒,在哪兒安家呢?”有的學生説:“我會飛到操場上安家,我可以天天看到小朋友們跑步、玩遊戲。”有的學生説:“我會飛到海邊,吹吹海風,聽聽海浪的聲音。”剛開始還只有一、兩個學生回答,經過同學的啟發,馬上便小手如林般舉了起來。有的説:“我會飛到長城上去看看我們的萬里長城,而且站得高我還可以看到更美的風景。”有的説:“我要飛到災民身邊,安慰他們,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有的説:“我要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安靜地生活,不受人打擾。”有的説:“我要找一個雨水充足的地方安家,這樣我便可以更快地生根、發芽。”有的説:“我要飛到花園裏,因為那兒有我的朋友。”有的説:“我要飛到田野裏,跟禾苗一起成長。”還有的説……孩子們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想象、思維能力。

在以後的課堂上,我一定要更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問題,讓孩子們有更大的思維空間,有更大的思考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