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畫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1

一、成功的喜悦

我的畫教學反思(精選17篇)

1、激發興趣,自主讀文。

為了能激起學生的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伊始,我問學生:這是什麼季節的景色?你想畫什麼?接着,我就和學生一起繪畫了一幅秋天的圖畫。今天我們就一起到秋天裏走一走、看一看。學生興趣盎然。接着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有了認知的激情,就會自主參與,尋求新知,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再讓學生自主識字:説説自己記住了哪些字,怎樣記住的。然後我學着楊昱婷老師的教學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蘋果、梨、楓葉的形狀,讓學生貼到相應的位置上,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識字、記字的興趣,又增強了識字、記字的效果。

2、美讀課文,讀中感悟。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讀感悟,自主地從課文中找出自已想學的內容,多讀多想;自主地討論、交流,自覺地練習運用在精讀課上學會的一些讀書方法探究課文,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自讀自悟,主動發展。例如:讀完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學生:大自然的地毯怎麼畫?你則呢知道?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畫一畫。然後再出示這一段再讀,問學生讀後有什麼感覺?哪兒最美?學生説:“一抹金黃最美”。“那麼什麼是一抹金黃呢?”學生都不理解,我又適當引導: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麼樣子的?有的説:“是黃色的。”有的説:“是一半綠一半黃的。”我及時點撥:“一半綠一半黃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黃。”學生在自己的發現中完全瞭解了“一抹金黃”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師解釋。再如:你還喜歡什麼?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有的學生説喜歡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課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讓他讀一遍:“課文中説星星在什麼地方?”“果林裏。”“果林裏有星星嗎?”“沒有。“那會是什麼?”“那是梨子、蘋果熟了。”學生又在我的引導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麼。

二、不足的惋惜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你喜歡秋天嗎?喜歡秋天裏的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説喜歡,但卻説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也許現在還沒有真正到秋天,學生以往沒有注意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我覺得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學生的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如他讀的聲音太小,讀的沒有感情等。今後應培養學生正確評價,評一評成功之處,不足在哪裏,並能説出為什麼。這樣學生在自主評價的過程中會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提高審美情趣,使紙面上的靜態內容躍出教材,轉化為符合兒童個性特點的動態表演,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2

這是我第一次教二年級,到底應該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對於我來説還有點模糊。但有一點我很明確,那就是低年級應該以識字與寫字教學為主,重點指導學生讀好課文。因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朗讀,一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二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三讀抓住重點詞感悟分析課文。這樣就做到了逐層深入,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就是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我完成了本課教學設計,教後反思如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為了能激起學生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一開始,我問學生:同學們,秋天已經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此時,如果讓你畫一幅秋天的圖畫送給爸爸媽媽,你最想畫什麼呢?孩子們馬上被激發起了興趣,滔滔不絕的説起來。那麼,現在,讓我們去看一看,文中小夥伴準備送給爸爸媽媽怎樣的圖畫?老師話鋒一轉,把他們的思維拉回了課文中。接着我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二、習慣培養,重在點滴

在學習過程中,我始終關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如:學完生字,我讓學生拿出筆來,用直線劃出課文中帶生字的詞語;在瞭解課文寫作順序時,讓學生在課文中圈注出相關詞語;在感悟課文內容時,讓學生用波浪線畫出重點詞語。這樣的過程雖然一開始很緩慢,但是我堅信:這些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語文必備的素質,對學生紮實有效的學習大有裨益,不可忽視。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當我在教室裏巡視,看着一隻只小手在書上認真地畫着,我説不出的高興。同學們畫完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細讀感悟同時積累詞語,我説:“同學們畫得真好,下面咱們做個小遊戲。老師説課文中一個詞的前一部分,你們接下一部分好嗎?遊戲開始了。“金燦燦的──”“桂花──”“透紅的──”“落葉──”……“真好,現在這樣,男同學説前邊的,女同學説後邊的。”一聲聲稚嫩、欣喜的童音歡快地飛出教室。我高興地和同學們一起“玩”着,意猶未盡地説:“多美的句子啊,越讀越愛讀,我們深情地讀一讀吧!”此時,充滿感情的讀書聲飛出窗外……

三、談話結束,提升能力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要是讓你也畫一畫秋天,你還想畫些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説喜歡,但卻説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此時,我及時引導學生從秋天的天空、菜園、田野、菊花、節日等多個角度觀察,學生的表現還不錯。

這節課也讓我摸索出很多二年級孩子的現狀,提醒我,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只會粗略地評價“他讀的聲音很響亮”,“他讀的很有感情”等,但不會更細緻的評價,以後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3

《我的畫》是人教版第一冊“語文園地二”中的口語交際課,對於剛入學不久的孩子們而言,他們的語言發展還處在極 為幼稚的階段,口頭語言普遍存在缺陷,如:説話不完整,缺乏條理性,詞不達意,帶有重複等等。甚至於口語交際課中,有的孩子只管自己説,不去聽別人的,有的學生一言不發,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如何改變這些現象,讓學生真正達到新課標中口語交際的目標呢?我認為要為低段的孩子架起一座座交際的橋樑,搭好平台。

一、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願説

李吉林老師説過:“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使語言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我依據教學內容,創設了一個個學生饒有興趣的情境,使學生在這些情境氣氛中產生交流慾望,並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説話訓練中去。

二、指導交際方法,讓學生能説

在教學中發現,孩子們之所以無從下手不知該怎麼説,究其原因在於,缺少參照系,孩子們不知道到底該如何進行口語交際活動,於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先是看對話表演,初步感受交際要求──用“紅顏料”來歸納交際時的要點──生生互動在實踐中將口語交際能力提升。環節層層遞進,讓學生在交際實踐中有依可行,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應用,並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評價,一步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三、形成互動氛圍,讓學生樂説

口語交際是雙向或多向互動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口頭語言上的接觸交流,只有形成了互動氛圍才能真正鍛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教學中,我儘量突出雙向互動的特點,採用多種互動形式讓每個學生都自主實踐於口語交際之中,都力求體現了學習過程的全員參加,把"面向全體"的要求落到了實處。( 勵志天下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4

《我的畫》是一堂口語交際課,口語交際課是培養學生語言的課堂。因此,我在教學中,積極倡導了“以學生的説話訓練為主,教師的引導為輔”的教學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説話的慾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交流、學習。導入課題時,我巧設問題情境:小朋友你喜歡畫畫嗎?接着問你還喜歡做什麼呢?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激發孩子的説話興趣和説話的慾望。讓孩子在回答問題中訓練語言,培養語言。在指導學生口語交際時,我考慮到一年級的孩子剛入學,識字能力差,閲讀能力差,我沒有更多的讓孩子們讀口語交際的要求,我把口語交際的要求滲透在兩個情境活動中去了解。我充分運用書上的彩圖和我的示範説畫,引導學生了解本次口語交際的主題,知道在口語交際中怎樣説清楚自己的畫。我認為讓孩子們在具體的活動中獲得信息比從閲讀中獲得信息的效果更好。孩子們在口語交際中都能按要求去介紹自己的畫,都能把自己的畫説清楚,別人在説畫的時候,大家很認真的聽,在老師的引導下,還能按照一定的順序介紹,我覺得孩子們的表現很不錯。另外在説畫的過程中,我採取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在評評別人的畫時,我注重孩子的思維拓展,通過創設情境,豐富了孩子的想象,活躍了孩子的思維。

在整節課中,不管是導入新課還是引導孩子説自己的畫,還是評評別人的畫,或者開展畫展等教學環節中,我始終把“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放到首位,合理的引導孩子説話訓練,充分體現了口語交際課的特點。當然也存在不足:1、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實效性不大;2、學生在介紹自己的畫和評別人的畫時,有的説不恰當,我沒有及時引導;3、學生説話聲音小,不夠大膽。這些問題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的。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5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為了能激起學生的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伊始,我問學生:在這美好的秋天裏,你最想送給親愛的爸爸媽媽一幅怎樣的圖畫?孩子們馬上被激發起了興趣,滔滔不絕的説起來。那麼,現在,讓我們去看一看,文中小夥伴準備送給爸爸媽媽怎樣的圖畫?老師話鋒一轉,把他們的思維拉回了課文中。接着我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有了認知的激情,就會自主參與,尋求新知,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再讓學生自主識字:説説自己記住了哪些字,怎樣記住的。然後我學着楊昱婷老師的教學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蘋果、梨、楓葉的形狀,讓學生貼到相應的位置上,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識字、記字的興趣,又增強了識字、記字的效果。

二、 美讀課文,讀中感悟。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讀感悟,自主地從課文中找出自已想學的內容,多讀多想;自主地討論、交流,自覺地練習運用在精讀課上學會的一些讀書方法探究課文,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自讀自悟,主動發展。例如:讀完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學生:大自然的地毯怎麼畫?你則呢知道?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畫一畫。然後再出示這一段再讀,問學生讀後有什麼感覺?哪兒最美?學生説:“一抹金黃最美”。“那麼什麼是一抹金黃呢?”學生都不理解,我又適當引導: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麼樣子的?有的説:“是黃色的。”有的説:“是一半綠一半黃的。”我及時點撥:“一半綠一半黃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黃。”學生在自己的發現中完全瞭解了“一抹金黃”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師解釋。再如:你還喜歡什麼?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有的學生説喜歡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課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讓他讀一遍:“課文中説星星在什麼地方?”“果林裏。”“果林裏有星星嗎?”“沒有。“那會是什麼?”“那是梨子、蘋果熟了。”學生又在我的引導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麼。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你喜歡秋天嗎?喜歡秋天裏的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説喜歡,但卻説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也許現在還沒有真正到秋天,學生以往沒有注意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看來,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的之間的互相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如他讀的聲音太小,他讀的缺少感情,但不會更細緻的評價,以後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6

一、成功的喜悦

1、激發興趣,自主讀文。

為了能激起學生的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伊始,我問學生:這是什麼季節的景色?你想畫什麼?接着,我就和學生一起繪畫了一幅秋天的圖畫。今天我們就一起到秋天裏走一走、看一看。學生興趣盎然。接着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有了認知的激情,就會自主參與,尋求新知,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再讓學生自主識字:説説自己記住了哪些字,怎樣記住的。然後我學着楊昱婷老師的教學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蘋果、梨、楓葉的形狀,讓學生貼到相應的位置上,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識字、記字的興趣,又增強了識字、記字的效果。

2、美讀課文,讀中感悟。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讀感悟,自主地從課文中找出自已想學的內容,多讀多想;自主地討論、交流,自覺地練習運用在精讀課上學會的一些讀書方法探究課文,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自讀自悟,主動發展。例如:讀完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學生:大自然的地毯怎麼畫?你則呢知道?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畫一畫。然後再出示這一段再讀,問學生讀後有什麼感覺?哪兒最美?學生説:“一抹金黃最美”。“那麼什麼是一抹金黃呢?”學生都不理解,我又適當引導: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麼樣子的?有的説:“是黃色的。”有的説:“是一半綠一半黃的。”我及時點撥:“一半綠一半黃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黃。”學生在自己的發現中完全瞭解了“一抹金黃”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師解釋。再如:你還喜歡什麼?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有的學生説喜歡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課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讓他讀一遍:“課文中説星星在什麼地方?”“果林裏。”“果林裏有星星嗎?”“沒有。“那會是什麼?”“那是梨子、蘋果熟了。”學生又在我的引導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麼。

二、不足的惋惜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你喜歡秋天嗎?喜歡秋天裏的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説喜歡,但卻説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也許現在還沒有真正到秋天,學生以往沒有注意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我覺得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學生的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如他讀的聲音太小,讀的沒有感情等。今後應培養學生正確評價,評一評成功之處,不足在哪裏,並能説出為什麼。這樣學生在自主評價的過程中會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提高審美情趣,使紙面上的靜態內容躍出教材,轉化為符合兒童個性特點的動態表演,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7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説明竺可楨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

設下疑問:開課時,我在板書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寫,一下子,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師,你漏寫了一個‘第’字。”順着學生話我問:“不就漏了一個字嗎?都是寫杏花,沒有什麼不同?”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説:“老師,意思不一樣……”……一下子,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看着學生們紅撲撲的臉,知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已經被調動起來了。我把“第”也寫在了黑板上。

帶着問題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緊接着讓學生,我追問學生:“請你自讀課文,看看課文幾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並勾畫出來。”學生帶着激情,自讀,快速找到竺可楨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時間。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讀,討論,交流,彙報等多種形式去自悟。進而明白了竺爺爺彎下腰來和小男孩説話可以説明竺爺爺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人。

想象寫提示語,分角色朗讀,體會竺可楨爺爺對科學一絲不苟的態度:這篇課文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説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説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8

今天,我們學習了“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樑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幾句,下面談一下自己的設計思路及本課的成功之處與不足之處。

課上,我先讓學習根據拼音自讀這部分內容,學生用五分鐘的時間自學、自讀課文。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做到對所學內容初步感知,知道自己哪個地方不會讀。學生讀完後,我再指幾名學生讀,對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如聲調,老師進行指正。做到讓每一位學生讀準音,讀準聲調。接下來,我開始解釋各別字的意思及每句的含義,讓學生了解這部分內容的意思及包含的大道理。在理解地基礎上讓學生讀熟並背誦,然後,我們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誦與背誦比賽,朗讀與背誦得好的一組或個人可以得到小紅花。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在一節課結束後能熟練地背誦出來本堂課內容。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個別學生沒有認真聽課,當輪到他讀時,不知道應該讀哪 ,影響了全班的紀律。今後,老師要在進行活動前對學生進行一次提醒,讓學生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後再進行。另外,對一部分在幼兒園學過的學生,因為自己會背,所以上課時不認真,我發現這部分學生會背誦但他們不認識字,所以,教會這部分學生識字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9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閲讀中感受語言的優美,在閲讀中積累。”

“讀”是“感”的基本前提,無“感”就無“悟”。《珍珠鳥》是我國著名作家馮驥才老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以豐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我”與珍珠鳥相處的和諧與温馨,揭示了“信賴,就能創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內涵。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課文內容,創造美的畫面,美的意境,引發學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藉助朗讀、反覆品讀,感受形象美,品味語言美,留足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揣摩,讀中品味,讀中有所感,讀中有所悟,讀中進行積累。

一、以讀為本,讀中增情。

葉聖陶先生曾説:“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

教學中,我以一個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引導學生主動閲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並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感,不斷變化方式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如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以悠揚的音樂、美妙的畫面將每一個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中,以感情朗讀把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在教學第3自然段時,告訴學生這是一段精緻的文字,用心去讀讀,在描寫珍珠鳥可愛樣子的詞句上做記號,並多讀幾遍。學生交流體會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品讀、比較讀。一番反覆感情朗讀之後,學生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一隻人見人愛的小珍珠鳥瞭然心中。

二、以境助讀,境中動情。

感情朗讀不僅是體會課文思想的有效方法,也有助於學生情感的薰陶。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幅幅温馨的畫面、悠揚的音樂為一體的情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將學生的主觀情感移入了文境。如在教學第6自然段時,打出課件,小珍珠鳥甜甜地睡在作者肩上這一幅温馨的感人畫面出現在學生眼前,“多麼温馨的一幕啊!此時小珍珠鳥已經把作者當成什麼!”學生交流後,“讓我們再美美地朗讀課文,用心體會這份美好,留住這份美好!”《搖籃曲》的音樂緩緩響起,學生伴着音樂美美地讀文。此時,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已不單單是理解閲讀了,而是帶着對和諧的美好境界的喜愛、讚美去讀,以情促讀,以讀促情,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達到更高境界。

三、在比較中培養欣賞語言能力。

讀書時多做比較揣摩,有助於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進而感受語言。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對出示的兩個句子進行比較,“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隻小珍珠鳥。”“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個小傢伙!”通過讀、比較,學生感受到了“小傢伙”是對人的稱呼,此時作者已把珍珠鳥當作自己的小寶寶、小朋友,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不言而喻。讓學生具體真切地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進而學會賞析的方法,使學生養成閲讀時善於思維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閲讀的質量,培養學生分析欣賞的能力。

四、在説中體會。

説,就是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認識、情感等精神的東西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是語言和精神共同構建、生成、發展的過程。國小生都有很強的表達慾望。為此,在教學結尾,我出示了這麼幾句話

信賴是一座橋, 讓我們心靈相通;

信賴是一首歌, 讓我們在快樂中歌唱;

信賴是一抹陽光,讓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

信賴是一盞燈, ——————————

-------------------------------------

學生有感而發,“信賴是一盞燈,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 “信賴是一杯茶,消去了夏天的炎熱”多麼精闢,多麼傳神!學生的發言中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愛的力量在學生的生命活動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愛心的滋潤一定能夠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熟則能悟,悟則能化。結合語境、結合情感的積累易於被內化。只要我們堅持在學文的各個環節中,把積累與讀中領悟,讀中品味結合起來,一定會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的內化。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10

本課教學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能力,教學內容豐富,練習設計有梯度,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較好地完成本課教學任務,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的氛圍中個性得到了發展,能力得到了提高,身體素質得到鍛鍊,學生的學習習慣逐步養成。

今後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

1、行進間熱身操時,有的學生走得較快,前後間隔沒控制好,影響做操質量。

2、學生做練習時,發現錯誤,我立即停止並告訴學生要怎麼規範動作,而做錯的學生因為做練習還沒回來,卻沒有聽到。應等所有學生體驗練習完,再來強調。

3、踩繩梯遊戲時,因為學生急於求勝,而忽略遊戲規則,應再次強調遊戲規則。

4、今後教學中要注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社會制度的黑暗。本單元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增加人生閲歷,激勵他們從小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並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悟文中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在教學本課時,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

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巧設疑問理清文章思路。然後以朗讀指導為主,按文章中信的內容、插敍的回憶內容、作者的敍述內容三部分品讀課文。

首先讀凡卡信的內容──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瞭解一個九歲孤兒小小的、並不過分的願望,從中體會凡卡為什麼撕心裂肺地反覆請求爺爺帶他回鄉村裏去。再讀插敍的內容──走進凡卡的夢幻世界,瞭解凡卡的內心情感,嚮往鄉村快樂的生活,激發學生對凡卡更加強烈的同情心。然後讀作者的敍述內容,體會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匠心獨運的結構安排,體會文章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從而深入體會文章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12

林格倫説過:“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不言而喻,讓學生體驗成功,對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多麼重要。

本課設計我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巧妙地開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裏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尤為重要,他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環節。如上課伊始,我創設情境,自編小故事導入新課: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夥伴,想不想認識他們?(隨機貼上白雲、禾苗、小鳥、魚兒的圖片),迅速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為後續環節作好鋪墊。為了檢測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我利用字卡一列列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認讀,,學生積極性很高,幾乎都能爭着大聲朗讀生字 。一年級孩子比較感性,教師語言要貼近孩子的心靈。課間我頻頻用兒童化的語言“小白雲”“小禾苗”“快樂的小鳥”“活潑的小魚”“誰來誇誇你的家”激勵學生朗讀的慾望,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中來,切身體會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與驕傲。一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而且有很強的表演慾,我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用形象的動作配合朗讀以及背誦,以及讓學生戴上藍天、白雲等頭飾,表演朗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題:即如何愛護地球。學生紛紛言説“不要亂摘花”“不要亂扔紙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等達到了情感目標。

蘇派教學強調情感朗讀,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課是一首抒情性較濃的兒童詩,所以我設計以讀為主,以導助讀,通過創設情境、啟發想象、示範、評議等方式將“讀”貫穿於教與學的全過程、全方位。讀的形式多樣,如自由讀、指名讀、引讀、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讀”,促進了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體會、思維能力的發揮和語感的培養。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主動探索的願望很強,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後一個環節,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的空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分層次練習,讓學生們當一回小作家,分組合作編一首詩: “藍天是( )的家,( )是羊羣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讓學生充分説誰的家在哪裏,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學生思維空間是廣闊的,需要我們去開拓。從整堂課來看,學生身上所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雖然課已上完了,但學生的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還在等待老師們去滿足他們的慾望。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缺點:這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課上學生説得比較多,但所説的話還不夠完整,有的孩子還不能自己説出一段話,學生的口頭語也不夠豐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鳥、魚兒、種子、白雲在家裏會怎麼樣?孩子的回答只有:快樂、高興。今後在語言積累上還要加強。

教師缺乏課堂機智,在處理生成性問題上做得不夠好。比如在讓學生回答“小鳥在家裏會想什麼、幹什麼”時,學生回答“會想媽媽”“肚子餓了,想找蟲子吃”,顯然這樣的回答已偏離了主題,這時就應引導學生説説“小鳥的家怎麼樣”,才不會導致學生不着邊際的想象。可見教師的應便能力對於提高課堂效益也至關重要。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13

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平時愛閲讀、閲讀能力強的學生多數學習很輕鬆,能力強;相反之的學生,情況就截然不同了。所以,學生的閲讀興趣與學生的成績、能力是成正比的。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閲讀能力是我們國小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

要想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閲讀能力,那麼首先就要弄清楚學生現階段閲讀存在的問題。根據自己的教學觀察,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閲讀興趣不高;閲讀範圍不廣;不能讓閲讀成為一種習慣,每天堅持;做不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或者閲讀就是單純的閲讀,沒有思考、沒有知識的積累,這種讀書的效果僅僅是“水過地皮濕”。針對這種情況,我思考、查閲資料、和同伴們交流,進行了以下閲讀教學嘗試,學生閲讀狀況有了明顯改善。具體做法如下:

1、給學生創設平台,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大部分學生朗讀時丟字加字,長句子不會斷句;看課外書,走馬看花,只讀不思考,讀書時做不到批註。所以從低年級起,就嚴格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在閲讀方面有個良好的開端。比如:認真讀書的習慣;帶着問題讀書的習慣;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自我評價習慣等等。

2、給學生創設多種形式讀書的機會及自我展示機會

學生可以以多種閲讀方式,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大聲朗讀,分角色讀,分組讀,吟誦,背誦,表演等等。

3、教會學生積累知識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這句話給我們説明了自覺學習、積累課外知識的重要性。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其讀書興趣,積累儘可能多的典範性的語言。因此,規定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積累本,把自己在閲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以便今後運用。在上課回答問題或平時交談中,一旦發現學生運用了課外書或積累本上的新詞,立即予以表揚鼓勵。學生在作文時運用了所積的好詞語我們就加上紅圈圈,並在班上朗讀。以此來激發學生課外閲讀興趣。

4、開展實踐活動、激發閲讀興趣

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享受到閲讀的樂趣,感受到閲讀的重要性。比如:(1)課前三分鐘,輪流朗讀。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優美語段。(2)舉辦朗讀,講故事比賽。(3)開展“向你介紹一本好書”的讀書活動。由學生經過自己篩選後,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讀過的一本好書。

自從堅持嘗試了以上方法後,學生在閲讀方面改變真的很大,看到了驚人的成績,同時學生的整體成績也提升了很多。在今後的教學中,尤其是語文教師,我想:關於閲讀的話題我們還要更深的探討、交流。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快樂成長。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14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讚了在新疆紮根落户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徵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然而,課文所描寫的畫面與精神境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學生初次學習這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備課時,我反覆參考了網上的一些資料,在教學中作了以下的嘗試:

一、力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設計了“變序”教學。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後,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而又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段,集中學習課文主要段落。學習白楊樹的特點之後,自然引向前三個自然段,瞭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為什麼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二、在閲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多思、深思,並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閲讀爸爸説的三句話時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説樹,幹嗎用了‘堅強、不軟弱、不動搖’這些寫人的詞呢”這一問題極有思考價值,説明學生已初步從理解詞語聯繫到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聽讀質疑、合作討論質疑、反顧全文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種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時,我從網上下載了有關的圖片如,戈壁灘的飛沙走石,白楊樹的挺拔高大,並製作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幫助學生李潔白養生春的惡劣環境及白楊的品質。同時在板書設計上,圖文並茂,使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一目瞭然。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的動態生成與設計有所偏離,細細想來,在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讓我深思:

1.應尊重孩子閲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閲讀教學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然而,在教學概括白楊的特點時,我又不知不覺得牽引在學生朝我心中的標準答案靠攏,忽視了學生在閲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認知特點

在教學時,有時一味的拔高教學要求。教學環節的處理缺少由易到難的銜接過程,一古腦的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措手不及。有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回答的較圓滿,老師還是沒完沒了要求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去理解。種種問題都是需要教者蹲下來,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課文。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15

在這節課裏自我感覺還不是很好的,雖然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教學目的,對本節課的知識也掌握的很不錯,但還有些地方是處理得不夠的。總體來看學生對第一層次(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第三層次(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本課的難點是第二層次(基因多樣性)以及三個層次的關係的理解。

本節課中生物的多樣性有三個層次的含義,通過引導學生在書本上給找出來。在種類多樣的教學中,先引導學生了解世界已知的生物種類數量就達到近200萬種,從而再讓學生去分析下我國的生物種類的特點,再通過視頻瞭解特有的種類。

而在突破“基因多樣性“這一難點,除了書本介紹的例子以外,我還選取了袁隆平院士對水稻雜交的研究背景視頻,讓學生儘可能瞭解多一些這方面的資源。同時我還是把課後習題:生下瞎眼華南虎的問題分析擺在了學生的面前,請學生從基因多樣性的角度來分析原因。

在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內容教學中,學生也比較容易理解,主要是採取了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在視覺上去感覺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在最後三個層次關係的理解方面,採取的是逐步分析策略,這裏也體現出了一個亮點,便是引入了學生對“四害”的看法進行各自的辯駁,也是這節課比較成功的一點。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比較好地認識到應該怎麼樣去看待動物的存在,再引導學生去來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最後再提出一個“科技實踐活動”—— 調查最近二三十年裏本地的生物多樣性有什麼的變化?發展了學生的實踐思維。

這節課體現的不足之處:

在例子的細化方面做得還不夠,另外在對“基因的多樣性”的理解突破方面還是沒能做到位,還需要再認真考慮下,同時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還比較缺少。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16

今天第一節課,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三亞落日》,簡單反思如下:

一、教學環節簡單

1、導入課題部分,我採用了“愛老師,更愛語文”的理念,出示了中國地圖,語文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瞭解了“盧溝橋事變”走過了《煙台的海》,浙江“金華的雙龍洞”,今天,我們去南海明珠——海南,飽覽《三亞落日》板書課題,提醒大家注意“落”的結構,齊讀課題。

2、學習課文部分,我按照自己的“閲讀四部曲”:一讀,生字詞;二讀,結構脈絡;三讀,理解感悟;四讀,領悟寫法。

一讀,生字詞。

學生速讀課文,看看自己預習時做的標記,友情提示:字音容易讀錯的;出示本課的多音字,知其所以然;友情提示:字形容易出錯的地方;聽寫生字,學生對照課本,交流出現問題的字。

二讀,結構脈絡。

瀏覽課文,説説每段寫什麼,是採用哪種方法來説的。第一段學生採用摘句法,第二段,第三四段採用概括法,第五段總結全文。板書:真有詩意 熱帶風情 落日美景 讚歎落日 學生交流完,我順勢利導本文結構特點:開門見山,首尾照應。

三讀,品讀理解。

出示中心句,導入第一自然段,讓學生觀察兩句話的關係,引用關聯詞連接。抓住“美妙絕倫”引出三四自然段落日美景的欣賞。 出示課件:三亞落日一會兒像,一會兒像,一會兒像。提示學生,速讀三四自然段,搜索信息。交流完後,進一步提示學生“默讀便於思索”,通過默讀,找出寫“快樂孩童”的句子,用括號標出來,寫“大紅燈籠”的用直線畫出來,寫“跳水員”的用曲線標出來。根據學生的交流,來品味句子,抓關鍵詞體會。交流像“快樂孩童”時學生抓住了“瀟瀟灑灑”來説的感受,我順勢讓學生通過肢體來感受“它歪着紅撲撲的臉蛋,毫無倦態,瀟瀟灑灑地從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濺出無數奪目的亮點。”交流“大紅燈籠”時,我出示句子對比,體會作者運用比喻的寫法,使句子更生動,學生談到了色彩、形狀比第一句更形象。交流“像跳水員”時,我讓學生聯繫到我國的跳水員傑出的表現“以輕快、敏捷的彈跳,再以一個悄然無聲、水波不驚的優美姿勢入了水”,來感受夕陽變化的絕妙。然後讓學生美美的品讀三四段。過渡到第二段的學習,品味作者抓事物的特點寫景。

四讀,領悟寫法。

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把事物寫得生動有趣,是本篇課文最大的寫作特點,也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是今天老師交給你們的金鑰匙。

3、拓展積累美句。

(1)這麼美的詞句,我們要積累起來,“朗讀便於記憶”把你認為最美的句子或詞,記在腦中。

(2)學以致用。“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於零”,生活中,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美景,請你為其配上美文。出示課件,夕陽(日出)的圖片,學生交流。提示學生,不僅可以本課所學的句子、詞,還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有創意的去説。

4、總結作業。

出示課件:第一段話,到底三亞的落日是不是比日出不遜色,請大家回去讀巴金的《海上日出》。

二、學法引導,寫法指導。

這是我和學生們的常態課,沒有任何的渲染,平日的課堂教學,我很注重方法的引導。首先是學法的引導。從字詞讀音方面,我教給學生“悄”讀音選擇,讓他們知道學習知識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字詞的理解除了可以採用聯繫上下文外,理解詞中的重點字就可以理解整個詞。概括段意,可以用摘句法等等。

寫作方法也貫穿在學習課文始終,我都貫穿寫作方法的指導。從開始的結構,到後來的抓特徵寫事物,甚至這堂課的重點,體會作者如何把事物寫生動具體有趣。最後設計“學以致用”環節,就是為了實現語文的“工具性”,讓學生能聯繫生活實際活用學過的知識。

三、我的遺憾

整堂課,學生啟而不發,導致課堂死氣沉沉,沒有從內心深處感悟到三亞落日的美妙絕倫。這跟我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關。所以説,課設計的再精彩,老師上得再生動,課堂的主人沒有調動起來,那就是失敗的。

我的畫教學反思 篇17

《組歌》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一篇佳作,作者紀伯倫。這是一篇自讀課文,預設一個課時講完。我最初對這篇文章的處理原則是:朗讀為主,稍作點撥,點到為止。本文的語言清麗流暢,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時展開了豐富的想象。

在《浪之歌》的教學中,我預想體現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盡全力調動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主宰課堂的主人。但最大的感受還是感覺設計課的時候想達到的效果和真正通過上課達到的效果的差距比較大。分析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自己對學生預習情況的瞭解不夠充分,另一個原因自己對各個教學環節設計不夠科學,文章的美感沒有通過入情的朗讀體現出來。

《雨之歌》是紀伯倫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詩,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對詩歌意象的重點講解。預設問題時,也沒能本着循序漸進的手法,讓學生一步步領悟出“雨”的形象。在通讀幾遍課文後,考慮課堂時間分配問題,就匆匆設下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雨”的形象,問題的難度比較大,卻沒考慮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

現在想想,將教學的環節相對調,讓學生們在美讀中品味情感,領悟意象,效果應該會比這節課好很多。反覆地美讀課文,學生們會逐步體會出,作者筆下的事物,都藴含着深刻的情感。這樣就能感受到“浪”的一個博愛形象,一個世界萬事萬物的守護者的形象;和“雨”的一個奉獻者形象,一個傳遞愛的使者形象。更能深知作者是一個有着大愛的人,如此課文的主題便突顯出來,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