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1

我覺得這本課的教學中處理較好的方面是,1、注重對孩子語言方面的培養。一年級的孩子剛入學不久,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培養孩子完整地進行表達 。例如:6-4=? 學生習慣回答2。這是老師應強調,6-4=2先把算式讀出來,再説結果。這樣每節課都注意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就漸漸提高了。在教課時,我讓學生看圖,説圖意。2。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根據已有的6.7減幾算式,補充出沒有的算式,都一步一步地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當然,這節課也有我不滿意的地方,在練習第4題,學生對減法的一些規律根本就不懂,後面還需要經常引導他們去發現,去歸納!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2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國小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説,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國小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於學生腦海裏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為媒介,用動手操作為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着數學思想。也就是説,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為如果僅僅為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藴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3

認識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考慮到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習除法會感到困難,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以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整個教學過程要努力使學生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親自去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在在新課伊始,教師就揭示“除法”,瞭解學生對除法的掌握程度,當然學生也從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們心中的“除法”,這樣就激活了學生最近的認知區域,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更瞭解了學生的知識起點。

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本課上完後,雖然學生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但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理解其含義。因而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並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多次給學生積級的情感支持,讓學生體驗到掌握一種新方法的快樂。

但是,每一節課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必需長期進行的。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4

通過八年級數學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要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必須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上做好文章: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

一、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悦,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二、重視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作用,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用。因此在教學時,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説,教師應操縱或控制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各有關變量。在許許多多的變量中,學習動機是對學生的學習起着關鍵作用的一個,它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積極準備,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地探索未知的領域。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方法很多。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難為易,又使學生倍感親切;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能激勵學生積極投入探求新知識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肯定;組織競賽;設置愉快情景等,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悦。堅持這佯做,可以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重視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的啟智功能,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形式誘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儘可能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在數學教學中,促使學生眼、耳、鼻、舌、身多種感官並用,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來。

四、重視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通過創設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和諧的師生關係便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現代教育家認為,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係基礎上,創設愉悦和諧的學習氣氛。因此,教師只有以自身的積極進取、樸實大度、學識淵博、講課生動有趣、教態自然大方、態度認真,治學嚴謹、和藹可親、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為在學生中樹立起較高威信,才能有較大的感召力,才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有時學生説得不準確、不完整,也要讓他們把話説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交往溝通、求知進取、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展個性的機會,教師只有善於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有發表見解的機會。例如,在討論課上教師精心設計好討論題,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羣體學習環境中既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

五、重視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推動作用

通過方法指導,積極組織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師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維方式、學習技能和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心理過程的效率來促進學習。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與學的矛盾決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學才有路,學才有效,否則學生只會效仿例題,只會一招一式,不能舉一反三。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教知識,還要教學生如何“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更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而是要儘可能地使教學內容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設計適當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從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學生學會一個內容後,教師就組織學生進行小結,讓學生相互交流,鼓勵並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總結出個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學生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而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

六、培養學生反思是作業之後的一個重要環節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題指導思想就會有不同的解題效果,養成對解題後進行反思的習慣,即可作為學生解題的一種指導思想。反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都有作積極的意義。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作業之後儘量寫反思,利用作業空出的反思欄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作出合適的反思。對學生來説是培養能力的一項有效的思維活動,培養學生反思解題過程是作業之後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5

這個單元的知識是在三、四年級整數乘法和小數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我在教學前複習學生已經掌握知識,但是教學下來學生做題的狀況卻令我出乎意料。總結起來學生出現問題的狀況有兩種: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

小數乘法的對位與小數加減法的對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對齊。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較多,如在豎式計算過程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等。

2、計算上的失誤:做題馬虎、不仔細。

把小數看成整數乘法計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或豎式下直接寫出得數(無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應對這種學生作業狀況,我對我的課堂教學作了深刻的反思:

1、教師主導性太強

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同學分析做錯的狀況,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或者還能夠把學生所有的錯題的形式集合在一齊,讓學生自己“會診”,找出錯因。

2、新授前複習不夠到位

對於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生的基礎掌握不好的狀況下,就應先為學生作好鋪墊,提前讓學生作好整數乘法和小數初步認識的複習,而不就應急於按教學計劃開課。如果在開始教學新知識時就把握好學生計算關打好基礎,就不致於出現正確率較低的現象。

3、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算潛力

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多加強口算題的訓練,以提高計算正確率。

4、忽視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法計算的根本區別

小數加法和小數的乘法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小數點的位置狀況,但是在學生的做題中,我卻發現了好多同學在學完小數乘法的末位對齊後,加減法就忘記了小數點對齊。我想如果我能在課前作好充分的預設,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應對學生出現的這樣那樣的錯誤,使我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審視我的學生,並對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加強學生口算潛力的培養。《新課程標準》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間算的基礎,也是計算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提高學生口算的正確率以及加強學生口算的速度,對提高學生計算的潛力必須會幫忙。

2、重視學生的作業習慣培養。我把學生在明白算理後出現的錯誤,都簡單的歸罪於“馬虎”,其實加強良好作業習慣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良好的習慣不但能一改學生“馬虎”的毛病,它還能為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帶來幫忙。它體此刻我們平日數學教學的點點滴滴中,需要我們老師的正確引導和激勵。

3、指導錯題改正。學生在計算出錯後,我往往讓學生立刻去訂正。其實可不用急於一時,能夠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忙找出錯誤,也可透過學生自查來發現錯誤。

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還覺得自己思想不夠解放,走不出傳統教學模式的影子,影響着新課標、新理念的實施。相信此次反思對今後的教學工作會有所幫忙。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6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學習過程,才能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分數除法簡單應用題教學是整個國小階段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如何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力戒傳統教學中煩瑣的分析和教條的死記,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學嘗試:

一、從生活入手學數學。

一開始,我就改變由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班級的人數引出題目,再讓學生介紹本班的情況,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二、關注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我故意不作任何説明,通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髮現問題, 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繫,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往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效率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教學存在偏差。教師喜歡重關鍵詞語瑣碎地分析,喜歡用嚴密的語言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雖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把學生本來已經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學生當作學者,對本來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細碎的剖析,這樣就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學中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引入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計算應用題的時候,我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是、佔、比、相當於後面就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是以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樣不僅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潛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的輕鬆,教師教的快樂。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7

走出了熙熙攘攘的大學校園,滿載着一番憧憬和熱忱,懷揣幾分好奇與擔憂我踏上了教學崗位。當天幾十雙好奇和求知的眼睛還忽閃在腦海中時,地球已不知不覺轉動了近一百圈。在這短暫的期間內,有笑有淚,有苦有樂,有遺憾失落也有沉甸甸的收穫以及滿滿的憧憬,讓我愛上了這片青草地,因為它是我放飛夢想的起點,也是我辛勤耕耘的心靈花園,為了讓綠意盎然的生機鋪上色彩,我必須不斷地向前衝,衝破侷限,走出誤區,然而要想使自己儘快地成長起來,“吾日三省吾身”是非常必要的,這要實踐於教學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勤做教學反思。

在這半學期,我感覺培訓很多,聽課也很頻繁,而培訓和聽課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理念的,什麼“先進的教學方法”、“成功的科研成果”、“新課改”、“師生雙邊互動”等等很多新的教學名詞不斷在我的腦中湧現。我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完成新課標理念改革,新教師就首當其衝,我“義不容辭”地開始實施我的“計劃”。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我在開學的第一天就主張學生快樂地學習,尤其是這門包羅萬象的學科-科學,因為它並不象有的課程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而是需要學生具備探究精神,聯繫生活實踐,能靈活地應用理論知識來解釋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所以我認為只有學生願學,樂學,才能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更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和實驗能力。可是在一個星期後,我發現原來現實與理想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學生的自制能力並沒有我想象中的好,我忘了他們畢竟只是一幫孩子,而我太習慣於以我的思維去要求他們,那時我有些迷茫,我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她很耐心地告訴我對學生不能縱容,適當地嚴厲反而有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至於學生興趣的來源是教師個人的魅力和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和有趣性,不過這個的前提就是你必須不斷提高你的課堂駕馭能力,因為只有學生樂意靜下心來聽講,你的課堂才會出彩。我恍然大悟,既然他人的思想我無法主宰,為何不從自身出發,我可以努力讓學生喜歡聽我的課。那麼這首要前提是精心備課,熟悉和巧妙應用教材。為了讓課堂飽滿,我翻閲了許多參考書,找出許多典型例題,還在網上搜尋通俗易懂的實例,可漸漸地我發現一堂課的時間不足以講完我的內容,最讓人懊惱的是學生實際上掌握的並沒有隨之增多,有時候他們還會覺得有些吃力,跟不上我的思路,其實我在不知不覺中又進入了一個誤區,一個優秀教師的教學,並不是教師自己教給學生多少東西,而是你的學生學會了多少東西。比如作為教師,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有可能倒給學生“一杯水”。可這一杯水怎麼倒?就要看老師的功底。教師要做到的並不是僅僅在三尺講台之上滔滔不絕,而是應該換位思考,多走下講台,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如何教學,如何把一個知識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講究科學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教師“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比如,利用分子觀點解釋水蒸發的教學,如果光按課本,水的蒸發是由於水分子的運動離開液麪的過程。知識是傳給學生了,但是學生是否理解就要下個問號了!所以,作為新教師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講“為什

麼”,少講“是什麼”,俗話説:“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另外,要合理安排好課堂時間,學生維持注意力的時間有限,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和消化,否則收效甚微。

接下來一段時間我聽了不少優秀教師的課,讓我收益匪淺,在他們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我認識到三點,一是他們都往往善於創設問境,一問驚起千層浪,使課堂激起活力的精彩。古人云:“教貴巧問,小巧則小進,大巧則大進”。教師在科學課堂中要設計巧問,創設的問題應該能夠融合知識與趣味,實踐與感悟,情感與理念為一體,使學生在問中增長知識,在問中產生興趣,在問中學會思考,在問中昇華感情,在問中形成觀念。二是課堂語言很具有藝術性,有人説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要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教好的教學效果,就應該發揮語言“粘”的作用,要麼生動形象,要麼幽默詼諧,要麼凝練準確,當然,這是一門很精深的藝術,錘鍊語言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對新教師而言也是“任重而道遠”。三是師生關係要和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裏出發,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學會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態度與學生平等地對話,溝通,合作,和學生共同探討,研究,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總之,在優秀教師的課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老師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老師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運用信息解決問題.我看到的是優秀教師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踴躍地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我想這也是我應該不斷努力的方向。

年輕的我們在教學道路上難免會遇到磕磕碰碰,這時候我們應該停下來深深地反思,而不是盲目向前,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出自己的不足,才能整裝,重新出發,朝着那片更美的朝霞邁進!

後記;應付學校檢查!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8

八年級學期教學工作已經結束,回顧半年的數學教學,是一種辛勞,更多的是一種遺憾,也許我們的數學教學是一種的遺憾教學。本學其我所教的班級成績下滑比較明顯,我仔細尋找了一下原因。

一、教材的不足和問題大大的增強了我們教師的工作量,減少了我們的效率

本教材不太適合中下學生的,它的知識點的循環上升,散亂的,本意是好的,但對學生的基礎要求太高,如因式分解一章中,學生對因式分解理解不好,教材對學生的要求低而考試的要求有較高,所以就出現了偏差。本教材強調自主探索,強調突出個性,強調學習活動,與同伴進行合作與交流、能熱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課堂舞台的主角,但我們教師有這個能力放開?一節課只有40分鐘,時間是有限的,雖然條件很好,我的課件很好,但我還是儘量少用,我們的中下生是不適合完全放開。本教材的許多重要的知識點內容和時間不夠,因式分解2個課時,平行四邊形的第一節平行四邊形5節課,這些都是課時安排不合理,學生剛有初步認識,我們就講完了。因式分解,這種好像簡單的,實際上是學生學的最差的,也是最難的,4節課肯定是不能能解決問題的。

二、我們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把握和認識能力瞭解的不夠,制約了我們的教學

我們數學科組一直盡力於出針對“中下”生的一課一練,但是我們的題目常常太難,不是我們沒有用心,而是我們高估了我們的學生,我們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同時對學生的把握分析不到位。

三、對教材的再創新和了解學生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我們必須創造性的使用我們的教材,合理的整合各類資源。不斷的反思和積累失敗,它是一種財富,是將來的基石。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悦,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險、有獎儲蓄、分期付款等經濟方面的數學問題,已日漸成為人們的常識,因此,數學教學不能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這樣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

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代數式"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老師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師説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才説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位學生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受到啟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大家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合作探究會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愉悦。例:"統計圖的選擇"教學設計和教學中,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調查、瞭解生活中各行各業、各學科中應用的各種統計圖,調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的有關數據,必須通過實際調查收集數據,保證數據來源的準確。學生或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或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調查採訪或查閲資料,經歷蒐集數據的過程,蒐集的統計圖豐富多彩,內容涉及各行各業。學生從中能體會統計圖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培養善於觀察生活、樂於探索研究的學習品質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説、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

對於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努力改正。具體要求:要做到課前備好課,上課時精神要飽滿,對學生要多花時間,尤其是成績差一點的,要多幫助他們,爭取使整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有所提高。更重要的一點是要多向指導老師請教,多聽課,從中吸取經驗,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也要求對學生作到:一.做好課堂簡要摘記。二.指導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三.從課後學習情況的反思及作業情況的自我反思中加強反思能力的培養。四.幫助學生提高反思效果。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9

本次活動是讓我班幼兒通過觀察、分析各種馬甲的特徵,將馬甲按其特徵分類。在活動過程中,我將馬甲用實物圖的形式擴大張貼在黑板上,讓幼兒更直觀的觀察馬甲的特徵。我發現,我班幼兒能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馬甲的顏色、大小、衣服圖案、衣服口袋等特徵的區別,我班的尹想小朋友還能通過自己觀察發現馬甲衣領的不同,並自己使用標記填寫數量。但在幼兒操作環節,由於我沒有事先把操作單的操作環節介紹清楚,導致了很多幼兒不能按操作單要求去標記圖案和填寫數量。所以,我在發現這一情況後又再一次講解操作要求,雖然浪費了一些時間,但幼兒最後很是能較好的更改操作單,基本達到教學目標。

本次教學活動可取的方面有許多,例如:

1、為了方便幼兒更加直觀、形象的觀察馬甲,我將馬甲做成了實物圖,讓幼兒在取放馬甲時更易於操作。

2、為了照顧到我班能力較弱的幼兒,我在活動過程總會適當的把很簡單的問題拍給他並給予鼓勵,激發幼兒上課的興趣。

3、在幼兒分組操作時,我有意讓能力強的幼兒與能力弱的幼兒一組,以便他們能互幫互助。

4、在活動結束後,我組織幼兒一起驗證答案,並鼓勵幼兒自行修正。

不足之處:

在幼兒操作環節,我沒有將具體的操作方法講清楚,導致很多幼兒沒有弄清題意。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我結合教材所提供的情境,首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西遊記”(八戒化緣)故事引入,很快的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帶着問題以主人公的態度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通過分餅,引導學生經歷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產生過程,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能正確讀寫假分數、帶分數,瞭解假分數和帶分數的關係。並讓學生總結髮現辨別三種分數的方法。

通過分析教材,我設計了四次分餅活動,每次的側重點不同,第一次是將三張同樣大的餅平均分給四個人,每人能得到多少呢?這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然後組織交流,最後教具演示,這樣化抽象為直觀,讓學生們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再觀察驗證,從而加深對兩種分法的理解。第二次是將7張同樣大的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能得到多少呢?有了之前的分餅經驗,孩子們很快得出結果,這既是對新知的鞏固,又能引出分子比分母大的假分數。接着問:“把4張同樣大的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能得到多少呢?把9張同樣大的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能又能得到多少呢?”從中引出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數和帶分數。在此基礎上, 揭示“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概念,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真分數”和“假分數”分子分母的特點,以及這三種分數與1的關係。最後給出一組分數,讓學生判斷各是什麼分數,哪些分數的大小相等,在加深對概念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髮現假分數和帶分數之間的關係。這樣的活動安排,條理清楚,目的明確,學生學得主動,教學效果較好。

反思本課教學,有三點啟示和兩點不足,啟示是: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正義心,但是教學任務和發展學生能力是本,是根。再好的故事,也只是為其服務的,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二,要有實踐空間。一部好的電影作品,應留有一定的餘地,應讓觀眾有一定的想像空間。同理,在研究中,一定要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實踐空間。學生只有親歷動手、動口、動腦過程,才能提出屬於自己的發現、假設、問題,才能充分驗證、得出結論。三,從“獨奏”走向“合奏”。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有意義的知識是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本堂課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對話,很好的解決了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從“獨奏”走向“合奏”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是師生在新課程中的成長之路。只有“對話”,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不足之處:一、學生對於3張餅的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三張餅,也就是帶單位和不帶單位的分數區分不清,這在習題中得到了驗證,分數的意義這一節應進一步加強認識。二、要求學生練習太少。由於在前邊我讓學生探索、彙報用了本節大部分時間,以致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用假分數、帶分數表示陰影部分。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11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在其他老師的幫忙下,我對我七年級下上半學期的數學教學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教師來説我自認為有以下幾點不足: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潛質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貼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狀況,我們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理解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引導不到位等等;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資料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缺乏:(1)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和整體系統化;(2)缺乏對教學資料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三、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以前我認為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此刻覺得如果教師講課只顧自己津津有味,不顧來自於學生一方的反饋信息,教師與學生的的思維不能同步,學生只是被動地理解,毫無思考明白的餘地,這樣不是聽不懂,便是囫圇吞棗。在課堂的業餘時刻段內讓學生透過主動探索後發現知識,領悟所學。同時要及時反饋學生,加強效果回授,對未聽清之處給學生以二次補授之機會,及時掃清障礙,將學習上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作為沒有經驗的我常常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孰不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理解潛質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理解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潛質。

因此,在教學時,務必全面明白學生的基礎與潛質,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潛質。

認清了問題,要解決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堅信只要我繼續發奮,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規範,就必須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12

“倒數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習了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理解倒數的意義,會求一個數的倒數是學生學習分數除法的前提。學生只有學好這部分知識,才能更好地掌握後面的分數除法的計算和應用題。

一、課前的思考與預設

針對本課內容,看似簡單,實質內涵非常豐富的特點,結合本班學生大多數基礎薄弱的現狀。認真思考了本節課中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力爭能讓學生聽的清楚,練的活潑,學的輕鬆。所以課前思考時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本課的知識點

本課的學習內容是“倒數的認識”即對倒數的認知與識別。如何能夠讓學生很清晰的明白倒數的意義呢?以及如何找準一個數的倒數呢?

2、本課的關鍵點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倒數的意義教學,進行了仔細的剖析,把意義分為幾個部分:“乘積是1”,“兩個數”,“互為倒數”這三個部分,看起來簡單,但是每個部分再仔細推敲,就發現“怎麼才能得到1;幾個數,是幾個什麼樣的數;“互為”如何理解呢?,在生活中有類似的思路可以遷移的事物嗎?這些方面對學生清楚理解倒數的意義非常重要。

3、本課的着力點

基於對關鍵點的認真思考,發現“互為”一詞比另兩個關鍵點更難理解,難説的清楚。因此,必須在這個方面需要花功夫,下力氣,因為理解這一關鍵點是學生掌握倒數意義的標誌,也是幫助學生能識別“倒數”這一概念的方法之一。

4、本課的深化點(預設)

基於對倒數的意義的思考,發現定義中的“兩個數”這一關鍵點的外延非常豐富,兩個怎樣的數呢?能不能 都是整數?能不能都是分數?能不能都是小數?……有沒有特殊的數呢?比如整數都有倒數嗎?小數都有倒數嗎?分數都有倒數嗎?因為整數中有0、1這樣特殊的數,還有負整數。小數中有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無限不循環小數。它們有沒有倒數這樣的情況課堂中學生會出現這些疑問嗎?出現瞭如何處理呢。如果不出現又如何處理呢。

二、課堂的實施與體會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在課的導入部分,由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倒數,從形象直觀上感受顛倒位置,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了充分的準備,為學生較好理解倒數的意義做了鋪墊。

2、合作探究學習

變例題教學為學生自學課本,找到倒數的意義,並與學生一起剖析,發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然後通過舉例,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小組合作討論:0和1的倒數問題,再總結出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3、練習形式多樣

充分利用教材的練習同時,我還適當地補充了練習的內容,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比如設計的“每人出題同桌互説”,讓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也在課堂上用,做到真正掌握。

三、課後思考與感悟

通過教學,我感受到教師在教學中應相信學生的能力,並積極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學中處理好扶與放的關係。

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使學生不是坐等聽別人講,而是能養成先自己積極思考的習慣。

2、 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決困惑。

在教學中,我對於探求“0和1有沒有倒數”環節,充分發揮合作交流的作用,羣策羣力解決問題。為深入淺出的理解“互為”,我舉例“互為同桌”,“互為朋友”,讓學生覺得“互為”就在身邊,對於理解關鍵點,就能引起共鳴。

在練習中,緊緊圍繞關鍵點設計了三條判斷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明白成為倒數的條件,缺一不可。

3、存在的困惑與不足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但有少數學生對於倒數的認識,僅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顛倒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兩個數的乘積為1這一本質條件,於是他們錯誤的認為小數和帶分數是沒有倒數的。後來,雖然大部分學生通過簡單的交流討論,明白了小數和帶分數也是有倒數的,但是在找倒數時還是出現了0.5的倒數是5.0, 1 的倒數是1 錯誤的情況。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感覺有些困惑,為什麼教材僅在整數和真、假分數範圍內教學倒數呢?後面分數除法的計算方面也涉及到小數和帶分數的倒數問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是否需要補上相關的內容呢?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13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在教學3和4的組成時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3和4的組成時,在講完後,我請4個同學上台,每人發一個數字,教師説組成4的兩人是好朋友,學生就兩人手牽手的成為了好朋友,也可以組成4的兩人是好朋友,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3、4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同學之間互相團結、友愛。

二、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 ,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自學互學,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樂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今,“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課堂上學生唱“主角”,教師只是一個“配角”,把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交流,關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思維等方面。我多次採用"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學生的思維是靈活的,關鍵是老師怎麼調動。本課教學我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練習,讓學生“活”起來,師生一起進行闖關,感覺數學的樂趣和無窮魅力。

四、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 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教學中我以小組為單位,學生紀律好、回答問題好等都可以為小組"得紅旗",小組的紅旗最多的每人一朵小紅花,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14

通過反思和查閲相關的書籍,我認為除了繼續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還應積極地採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對於學習落後的學生,一定要讓他堅持達到老師提出的目的,獨立地解答習題。有時候,可以多給一些時間讓他思考,教師細心地指導他的思路。

2、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在組織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認真探索指導學習的方法,多給學生創造一些自主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機會,激發學習主體的自覺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活潑的完成學習任務,並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此改變以往老師講得多,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

3、在改善學生學習習慣方面,需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結合知識點進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學(如培養學生解題時必有驗算的習慣);培養學生自我檢驗和自我評價能力,指導學生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分析並登記錯因,認真改錯,提高正確率。

4、備課和教研再紮實深入、細緻全面些,發揮集體的優勢,盡最大努力作好教學工作。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15

《0×5=?》這一課是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乘法”中有關0的乘法教學。這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1、探索並掌握“0乘任何數都等於0”這個規律。2、根據這個規律,掌握乘數中間有0和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畫了5個盤子,每個盤子裏有3個蘋果,問學生一共有幾個蘋果?用乘法怎樣列式?然後擦掉一個蘋果,剩兩個蘋果,再問學生一共有幾個蘋果?用乘法怎樣列式?……直到盤子中一個蘋果都沒有。然後讓學生計算 3×5=,2×5=,1×5=,0×5=這幾個乘法算式,並讓他們根據乘法的意義來找規律,説明0×5為什麼等於0?讓學生明白“0×5表示0個5相加,也可以表示5個0相加。0個5相加是0,5個0相加也得0,所以0×5=0”。講到這裏,有的學生説“5個盤子都是空的,一個蘋果都沒有,當然0×5=0”。當時,我就覺得孩子們根據教材中的實際情境再結合乘法的意義去理解為什麼0×5=0,比老師單純地利用乘法的意義去講解,學生應該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對他們的説法我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鼓勵。

在探討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時,我逐步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的積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能正確處理乘數中間的0。探討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我讓學生小組交流自己的算法,然後比較怎樣算最簡便。最後我加以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最簡便的算法。練習中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算法,還讓學生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後的練習中,由於自己的疏忽,解答題的問題出現了問題。這讓我非常自責,不過整體還是挺好的。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16

我在設計圓的周長這節課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大膽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什麼有關,再引導學生通過實際計算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形物體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使學生明確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再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測量、觀察和討論中經歷探索圓的周長公式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我就從以下兩點反思本節課的教學。

1、愉快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在教學圓周長這課時,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習的內容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在測量一元硬幣的直徑和周長時,使有些學生明白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慾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這使得下面的學習有了驅動力。

2、自主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驗證又是學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這節課在學生猜測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直徑或半徑有關的時候,我沒有馬上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而是追問了一句,你想用什麼方法來研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有位學生提出了用測繩來量出圓的周長,接下來我就讓學生通過繩繞法測量出硬幣的周長和直徑,在找同學彙報他們的測量結果,演示他們的測量方法後,我又追問了一句:那麼圓湖的周長或再大一點的圓的周長,你也能量出嗎?能不能找到向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後,我就讓學生進行分組測量三個圓的直徑和周長活動,為了防止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避免學生在活動時沒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在小組合作前,我明確的提出了提出活動要求:小組合作,測量三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紙片的周長和直徑,把數據填在圓的周長記錄單上。

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學語言不夠精煉,課上不能注意傾聽學生回答,圓的周長的概念教學不紮實,這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17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角的大小的比較、畫相等的角。依照新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具體內容,從提高學生數學興趣入手,讓學生經歷同化新知識、構建新意義的過程,從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動手實驗,在輕鬆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增強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體驗類比和轉化的思想。

一、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我在上課時認真把握了以下幾點:

1.首先在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導入問題的設置,達到對舊的知識進行適當的複習的同時引入角 的比較,引人與新知識的講解融會貫通,一氣呵成利用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遷移的能力,用類比的思想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較。

2.在角的形象比較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通過開放性問題的提出,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助於學生靈活地學習知識。

3.問題的設計給學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隨着問題的步步深人,學生的思維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課時的重點,也分散了難點,最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4.作圖的摺紙操作應作為一個補充知識,不必強求知識的記憶。動手操作、相互交流等活動,又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5.在畫時,畫相等的角是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究,如何畫應是老師必須給予提示與講解的,特別是如何放角的頂點與邊。

6.角平分線的知識是一個幾何中的重要知識點,雖然在此不是重點,但在教學中,老師不能放鬆,而是要加強講解。

上課時採用的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1)創設情景以同學們比較熟悉的公園導遊路線圖引入角的大小比較。

(2)利用課件,疊合法比較角的大小展示疊合法的操作。

(3)回憶用度量法,使學生掌握角的大小的比較的一般方法。

(4)問題探究,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和與差的運算。

(5)問題引申,引導學生髮現角平分線,並歸納角平分線定義

(6)典型例題,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本課,自始至終滲透着實驗、觀察、類比、歸納等數學思想方法,重視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充分反映了以學生為主教師為導的新理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愛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學習慣。

二、存在的問題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了一些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在教學預想中,沒有估計到學生角這部分知識的遺忘,部分題目的設置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分析起來有些吃力,對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激發受到一定的影響。

另外,在活動和提問的過程中分析過細,講解過多,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探索和明晰的時間和空間。

三、改進措施

針對本節課暴露的問題,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備課;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識水平;設置問題要具有靈活性、針對性、可操作性,給學生更多的思維想象空間,將角的比較與運算這節課分作角的比較和角的運算兩節課來完成,努力使課堂教學向着嚴謹、有序、高效的方向發展。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18

學生在學習過程,通過自己動手,用手摸物體的邊線一週,用筆描樹葉和圖形的輪廓,測量周長等親身體驗周長的意義與測量方法,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繫起來,在親身體驗和經歷中真切的感受周長。同時,在體驗之後動腦提煉周長的含義:選擇一個圖形,比較快地測量出它的周長;測量老師的腰圍時,先讓學生估測老師的腰圍,然後選用合適的工具實際去測量,藉此來估計自己的腰圍。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在初步體驗的基礎上上,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實現了對周長的深入建構。

對於國小數學教學而言,知識的探索是一條明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貫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條暗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滲透”;筆者認為,只有兩者有機整合,讓課堂成為“自主探究”與“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體現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現實,着眼學生未來”的宗旨。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19

在教學《測量》時 ,我是這樣講的:

首先我先讓學生分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測量出十米的距離(在教室外),然後讓學生彙報測量方法;接着把學生按高矮分兩組手拉手看十米需要幾個學生,再讓學生走一走,看自己走十米需要幾步,最後讓學生説一説大約十米的物品。

在進行操場測量時,由於學校沒有操場,我讓學生先測量了一下學校院子的東西長度,然後讓學生試一試在一分鐘內走多少米,再 讓學生分組走四百米(學生不知道),告訴學生走四百米用的時間,然後讓學生估算一下標準操場的長度。

最後的作業讓學生完成在“做一做”中的3.

整堂課上的很累,一是學生有點亂,而是感覺教的有點死板,很機械,課堂氣氛不活躍。

這堂課的優點:

教材與實地結合,學校沒有操場,怎麼辦,這一部分佔課堂近二分之一的時間。我將學校院子的長度作為操場,然後讓學生走一走,估計一下。這基本上能讓學生在印象中有一個標準操場的樣子。

自主學習。在本課中,因為需要學生動手的多,也因為老師的經驗不能代替學生的實踐,我讓學生分組來進行測量,親自動手做,教師只起指導作用,這樣,學生無拘無束,能調動學生的 學習積極性,也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不足:

測量操場沒有讓學生自己測,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感到教材例題與習題矛盾,你都量了,還讓學生走什麼,估算什麼,所以就省略了這一環節。

事後,我感覺講這一課經驗太少,不知道到底怎樣才能輕鬆而又有效的上好這一課,因此,懇請同仁多加指導。

數學6.7減幾教學反思 篇20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自己的獨立性,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去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故本節課重新設計了教材的呈現形式。本節設計重點突破互餘的概念的形成過程,探索互餘的性質,然後類比遷移互補的概念及性質,通過解剖麻雀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而類比既是建構性的思維,又是反思性的問題,教學中經常由此及彼地進行類比的聯想,然後進行大膽猜測,實現認知上的突破,是學生養成類比質疑的習慣,在學習、討論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認識事物本質的有效辦法之一。

本節課的設計還有一點比較滿意,就是作已知角的餘角。學生有的用量角器度量的方法,有的以角的一邊構造直角得出餘角的不同方案。在用三角板拼圖的設計過程中,學生不同方法很多差異較大。讓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嘗試評價不同方法之間的差別。我們在教學中應鼓勵這種差異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