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課堂反思總結(精選23篇)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

學生身臨其境:我讓全班同學把自己都當作“杜牧”,然後我邊創設情境邊問:“小杜牧,你在這秋天的山林裏看到了什麼?”有的説看到了美麗如花的楓葉,有的説看到了彎彎曲曲通向遠方的小路,餘璇絢同學竟説她看到了白雲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户人家,我抓住她的這幾句話追問道:“你怎麼看出是‘隱隱約約’呢?”她説:“我感覺是‘隱隱約約’”我鼓勵她説:“你的感覺真好,能説出原因嗎?”這時,戴浩然同學高舉起小手,我請他回答,他説:“我從‘白雲生處’這個地方知道是隱隱約約看得到,因為那些人家都被白雲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説得太好了,這才是會讀書的孩子!”我誇讚道。這時的孩子們完全沉浸在詩的意境中,他們被那美麗的意境所感染,這時,我再錦上添花:“這麼美的景,這麼美的詩,我們怎麼讀出它的美呢?”這時他們讀起詩來,感情全有了。看着他們一個個眉飛色舞,搖頭晃腦,我在心裏笑了。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精選23篇)

總之,此次參加賽課,讓我成長,讓我收穫,讓我思索,也讓我遺憾。因為,參加英特爾未來教育講師培訓,讓我錯過了最精彩的兩節課,學習的願望沒有完全實現。好在,前三節課我聽到了,楊老師的沉穩教風;林老師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師的適度引導,都是我學習的地方。而我在異地異生的挑戰下,能夠做到順利的完成一節課,不能不説是一種成功,我很滿足。我將以此次賽課為基點,繼續努力,修煉自己的語文素養,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風格獨特,務實創新的語文教師。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2

《比例尺》是國小數學第十二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1、在生活中引入新課。現代學習心理學認為,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國旗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

2、在情境中引出課題。老師到房產公司看了房子。出示兩套房屋的平面圖(大小一樣)。老師想買大一點的,你能幫我選擇一下嗎?學生在幫忙選擇的過程中發現很難知道到底是哪個大一點。在學生有爭議的時候,出示兩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訴學生老師發現每個平面圖下面都有個這樣的標誌。現在你能幫我選嗎?説説你的理由?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起學生們對比例尺的注意,及時發現往往針對平面圖的大小不能準確的判斷實際圖形的大小,平面圖形的大小與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聯繫,進而讓學生提出本節課研究哪些有關比例尺的學習知識,針對學生們提出的問題,進一步有側重點的確定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3

只要學生能記住新學字母的音和形,什麼辦法都可以試試。因此課堂上,我鼓勵孩子自己編順口溜、兒歌來幫助記憶。課堂上,孩子們想出了許多有特點的順口溜。

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重點不突出。這節課的重點是jq__與ü相拼時省去兩點的規則,這也是這節課的難點,應用多的時間去解決,可從我的整節課看來,每個環節用力平均,沒有突出重點。這使得學生不知道該重點掌握哪些知識,眉毛鬍子一把抓,到最後什麼也沒掌握了。

所以在以後備課中,自己要很清楚這節課的重點與難點,針對重點和難點要捨得花時間和力氣讓學生去説,去讀,去練,讓學生真正做到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不能象蜻蜓點水一樣輕輕帶過,否則,自己白費了力氣,學生還是糊里糊塗。就拿今天的課來説,在教完jq__與ü相拼的順口溜後,我只是讓學生帶上聲調讀ju,qu,__u讀了兩三遍,覺得都會讀就進行了下一個環節,等讀到帶這三個音節的詞時,好多學生就讀不出來了,這説明學生還未掌握ju,qu,__u的帶聲調讀,這同時也説明了剛才在處理重點上處理的不到位,沒有用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讀,多練。

2.形式和內容脱節,目標沒有落到實處。在教學內容時,應該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無可厚非,但應該注意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採取這種形式要達到什麼目的,要讓學生學會什麼,使目標通過形式落到實處,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快樂中真正掌握所要學的知識。不能為了追求形式的多樣性而走形式。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4

葉聖陶説過:“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於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孜其如,非謂教師滔滔講説,學生默默聆聽”、“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堪稱紀念魯迅先生文章的經典,課文通過周曄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説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熱愛勞動人民;憎恨黑暗的社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現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怎麼讓學生能讀懂課文,領會文章中心,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呢?這無疑是教學的難點。在上課之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和獨到的解讀。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懷。

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本內和文本外的內容聯繫起來,把文本和擴展內容結合起來。“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這句話是小周曄失去伯父時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線,文章以此為情感軸心,回顧了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小事。教學時,每講學一個小故事,再返回到該句的誦讀上,以形成一詠三歎的效果。用這樣的設計,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魯迅的博大上來,相互照應,讓課更顯精緻。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5

帶着問題去預習,學生學習語文有了目標,讀起來更專注,而不會盲目;小組內更討論激烈,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了課堂;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聽眾,而是課堂的主體。許多學生嘗試自己去探究問題,找出答案,因而學習語文有了成就感願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師也不用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而是走進學生,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還可以瞭解學生的疑難,便於針對性的解答。

正因如此,在小組討論後的課堂交流中,學生表現積極踴躍,問題的答案不是教師講出來,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卻是他們獨立解決的。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就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

當然,由於初次嘗試這種先學後教的模式,難免還有一些不足,如課堂討論如何更能集中學生的熱情,如何使討論更節約時間等等,而這正是我們在今後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的。

由於課堂時間不夠,課後又讓學生補記了學習收穫,許多學生的話仍讓我感動欣喜。有的同學這樣寫道:“現今仍有很多人因為相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長媽媽是不幸的,因為她青年守寡;長媽媽又是幸運的,因為‘子’不嫌‘母’醜。她全心呵護的迅哥兒終於明瞭了她的愛,寫了這樣深情的文字來紀念她。她如地下有知,也當含笑九泉。”有的同學則寫道:“原來很多的愛都隱藏在平常不經意的甚至是看似惡意的舉動間,麻木的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太多太多?”還有的同學則感慨地説:“我現在發現很多故事不是不好,而是我沒有讀懂,沒有用心讀。從前的我很不喜歡魯迅,覺得他為人太刻薄,小心眼,總挑別人的刺,沒想到他是一個這樣情深義重的人。”

我發現,只要對學生循循善誘,引導他們説出自己的見解,他們就能由淺入深地走進課文,走近作者。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6

在課堂上,找奇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這一點是最難處理的地方,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再次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説説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説説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於我們同學重量,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着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在充分説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動筆寫出自己的讚美的詩或聯。學生這樣寫道:長城東起山海關,高大堅固保家園。勞動人民多智慧,雄偉氣魄世人贊。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一、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問題仍突出表現的聲音不夠洪亮上。

二、對課堂的生成處理不是特別妥當。我們討論到長城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光輝燦爛的遺產,有一個學生説,我們應該感謝秦始皇,是他讓勞動人民建造長城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導學生從勞動人民的血汗築成的,覺得自己的引導有點膚淺。這也是我今天教學中的一個疏忽之處。

長城的教學結束了,但這一課給我的觸動還比較大,從我個人來説,我是比較喜歡這類的課文,喜歡它的大氣,喜歡它的簡潔明瞭,這也是今天對這一課反思很多。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7

整堂課我自己感受最 大的缺點就是一直處於一個提出問題,然後找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我作為這堂課的引導者,並未給他們的發言作出明確的點評和總結。還有一點就是對學生的引 導不夠到位。主要體現在課堂開頭,概括故事情節部分,缺少對學生概括故事內容方法的點撥,所以導致學生概括不到位,也因此耽誤了後半部分內容的時間。到最 後本應是整節課亮點的辯論賽因時間緊迫而草草收場。

在這堂課的準備過程中,辦公室的幾位老師都給出了很着力的建議。特別是唐老師,對我們新上崗老師的悉心指導和誠懇意見,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和財富。也感謝學校領導老師們的關心和鼓勵。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8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材料。詞語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句句話,一篇篇文章。因而,詞語在發展語言為根本任務的語文教學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它貫穿於語文教學的始終。準確地理解詞語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然而,現實中閲讀教學中的詞語教學一直是那麼枯燥無味。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中,要麼就讓學生從字詞典等工具書中找到答案公佈於眾;要麼就是老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而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往往只是一知半解,效果甚微。

那麼,如何讓詞語教學變得生動而高效呢?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因詞而異,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悟,可讓詞語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節課我採用了以下幾種詞語教學方法:換詞理解法漢語的詞彙極為豐富,幾乎每個詞語都會有一個或幾個與之意思相近的詞。根據這一特點,在閲讀教學中理解詞語時(特別是低年級的詞語教學),我們可以靈活地採用“換詞法”來理解文中出現的新詞,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詞彙來替換與之意思相近的新詞,以聯繫舊的知識來啟迪新的知識。這樣,既能深刻地理解詞意,又能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認真)生活體驗法所謂生活體驗法,是指字詞教學要和學生的生活世界、經驗世界接通,讓學生在聯想中調動起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記憶,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使一些字詞打上學生各自鮮明的個性烙印。(粗糙)朗讀理解法讀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一個永恆的主題。

閲讀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為本,只有多讀,學生才能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個性化的體驗。讀,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就是這個道理。在詞語教學中,靈活、巧妙地運用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朗讀技巧,可以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詞語意思及詞語中藴含的豐厚的人文內涵。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9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寫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寫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詩,媽媽對此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父親的評價卻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極了"的鼓勵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長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對自己的兩個極端的斷言,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愛的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立足教材本身的特點,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知水平,把學生自選學法,自讀自悟,教師扶助點撥作為基本的教學模式,以師生共同參與學習,營造和諧的課堂學習情感氛圍為特色.

一,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感受.有個性才會有創新.課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義較深,具有哲理性和啟發性的句子,學生讀時,肯定會有所感,有所悟,同時也會有疑問.因此,教學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情況,從老師提供的兩種學習方法中,選擇一種自讀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觸較深的句子,聯繫上下文或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文體不限,可以是短文,詩句,格言警句的形式等;二是發現難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問題,可以先試着自己回答,或與同學討論,也可以向老師求助.讓學生在讀,悟,寫,問,議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熱情的鼓勵和嚴厲的警告都源於愛,只不過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學習感受愛,理解愛,明白鼓勵與批評在成長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二,應立足課內,放眼課外."語文教育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積累"是語文素養形成與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倘若僅僅是讓學生讀好,讀透教科書上的內容,"積累"的量畢竟是有限的.為學生課外閲讀創造智力背景,積方法,打基礎,激興趣,也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任務之一.在解答了學生的質疑問難之後,出示《父親的愛》一文,讓學生進行比較性快速閲讀,鞏固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併為學生的課外閲讀拋磚引玉;佈置自主性,開放性的作業:1.同學間互相推薦閲讀反映親情和人與人彼此關愛的文章或書籍.2.寫一寫你感受到的父母對兒女的愛,可以是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聽到的或看到的.

在領會文章思想感情,尤其是在體會父母對孩子不同表達愛的方式上,強調注意通過指導朗讀來加深理解,並通過適當的聯繫生活實際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還沒達到預期的效果.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0

教完之後,待我再去查看資料時,再看丁教授的論證,我有幾點自己的看法:

1、我認為《大學》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範疇在社會科學領域,主要是講人與社會的和諧,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標,是儒家的入世態度。而丁教授所講的“格物致知”則是在科學範疇,是顯微鏡下的科學世界,兩個範疇的理論怎麼可以同日而語,厚此薄彼呢?我慶幸自己上課時沒有照本宣科,不然可能就會誤導學生了。

2、丁教授還舉了王陽明“格“竹的例子,認為他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他認為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地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的生長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而不應該袖手旁觀。但我想,這是哲學家和科學家探討世界的不同角度,他們的着重點不一樣,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不相同,怎麼可以放在一起比較呢?孤陋寡聞若我,也知道鄭板橋就創作了許多竹詩竹畫,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就是一首借物詠志詩,在中國文人的眼裏,萬物都是有靈性的,有生命的,“以我看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會達到“物中有我,物我兩忘”的境界,所以才有李白的“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的詩句。科學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哲學文學給人類帶來思想和生命的色彩,孰優孰劣真的不能妄下斷語。

3、最後,丁教授還把中國學生的高分低能歸咎於儒家思想的影響,歸咎於中國的文化背景,可能有些道理吧,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還應該歸咎於考試製度,它剝奪了學生的實踐時間削弱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

當然,我還是非常贊同丁教授提出的“要讓實踐精神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能有國外學習研究經歷的人對中國學生的動手能力弱有更深的感受,有更強的急迫感。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1

在本課時裏,我首先在《我心永恆》的背景音樂下,用三幅科學探索悲劇圖片以及南極風光,簡潔鄭重的用語言解説,以此導入課堂學習,創設凝重、沉思的氣氛,建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這一點我認為作得比較成功,學生也在這種激發之下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潛能。導學方面:

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有許多同學不理解,悲劇的故事為什麼藴含着偉大,是不是矛盾了?當時作為教師的我沒有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説出他們想知道的,或者説讓他們提出疑問在我的引導下逐步去解決。解決問題時,我讓學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劇和偉大,要求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心靈,引導學生相互交流,朗讀、評議,在讀與説中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我還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從不同方面深入探究,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同學們認為課文悲劇的故事中藴含着偉大不矛盾。因為斯科特他們探險雖然犧牲了,雖然他們有死亡之悲、失敗之悲、作證之悲、世人之悲,但這悲劇後面體現着為事業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他們始終扮演着英雄的角色,在這悲中正展示他們“偉大”的魅力所在,所以這是一場“偉大的悲劇”,讓學生知道這種精神將成為“ 永恆”,激勵着後人前赴後繼。我認為這樣指導,起着關鍵性的作用,凸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了知識和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達標方面:

新課標要求學生要“關注自然,關注人類”“提高學生閲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本課時,我在這方面也較為注重,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對課文主人公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加以評價——他們認為是惡劣的環境讓我們的英雄犧牲了,同時也關注了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生存是十分困難的一個事實,肯定了主人公為人類作出的貢獻,知道了“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生存價值觀以及怎麼樣正確對待失敗,並在閲讀中體會到了一種精神的永恆,令人感到欣慰。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2

第三段有一句:“環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橋猶如道道彩虹。”請學生給“猶如”換詞,學生運用找近義詞的方法輕而易舉的理解了“猶如”就是“好像”、“就像”的意思。

此外,配合圖片,提出問題, “立交橋為什麼像彩虹?”引導學生觀察立交橋上那斑斕多彩的燈光,色彩不一,隨着立交橋綿延到很遠很遠……這種形狀,這種色彩,像極了天上的彩虹,彎彎的,多彩的。這時,如果向學生出示一系列美麗的燈光:明亮的照明燈、投射很美的草坪燈、變化多端的噴泉燈、異常亮麗的禮花燈……讓學生展開自由的想象,運用“猶如”一詞,誇誇自己看到的燈光,效果會更好!在看圖想象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內化了“猶如”這一詞,並且真切地感受到了北京五顏六色、各種各樣的燈光,感受到了夜晚的北京那獨有的豐富多彩的美麗。

這裏省去了枯燥的文本分析,依託文本,在理解、記憶、積累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舉一反在進行發散、創造性思維訓練、語言訓練的同時,加深對詞語的深層理解,使之不斷內化。

閲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如果從低年級開始訓練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詞語的能力,抓重點詞句的理解,適當地引導學生感悟、運用,這無疑會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語文能力的提高。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3

一、抓住詩眼悟詩情

《泊船瓜洲》這首詩字面意思相對比較簡單,詩意容易理解,於是我打破了傳統古詩串講串問、逐字逐句講解的教學方法,而是緊扣詩眼“還”字,提煉出“很想還——早想還——不能還”這一教學主線。而這一主線正是詩人情感發展的逐漸深入,如何讓學生體會詩人的這一系列情感變化呢?我主要採用了讓學生自讀自悟、交流彙報,再及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眼,如抓住“一水間”“只”“數重山”體會詩人“離家近——很想還”,抓住“又”字體會詩人“離家久——早想還”,抓住“何時”體會詩人“思家切——不能還”。並通過板畫貼圖幫助學生理解“瓜洲”“京口”“鐘山”的地理位置關係,進一步體會詩人離家近卻不能還的情感。教學至此,學生自然而然會產生一個強烈的疑問:為什麼詩人離家近、離家久、思家切卻不能還呢?然後讓學生猜測詩人不能還的原因,最後教師簡介當時的時代背景,學生此時便會油然而然對王安石為了改革大計、為了國家大事,雖到家門卻不能還的那種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所折服,並深深地體會到詩人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強烈的思鄉情。

二、咬文嚼字學推敲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一詩句不僅寫出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話。於是我抓住“綠”字進行延伸教學,使學生不僅為詩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還為他咬文嚼字的創作作風所感染,在王安石煉字的故事及教師過渡語言的激勵下,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了,不時地閃現出創新的火花,對“選字練習”“自由填字”的推敲,確實有了學生獨特的見解。通過這一教學,相信學生在今後的習作中一定不會忘記要“咬文嚼字”。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4

《進化》單元是讓學生形成初步的進化概念,通過研究化石知道進化的證據,通過對恐龍的滅絕的研究知道適者生存的含義,初步瞭解達爾文進化論及面對的挑戰。化石是人類認識遠古生物、研究地質運動的重要依據和線索。

六年級是國小階段的最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學生的自我意識校強;學生對“化石”比較陌生,大部分學生從未思考過有關化石的問題;同時由於很多學生進入青春期或青春前期,所以一般在課堂上愛發言的學生比中低年級少了,但是他們依然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接受有趣的事物,而且他們的電腦水平較高,熱愛網絡,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蒐集信息,發揮他們自主探究的慾望。

本節課重點是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化石,知道化石的成因,知道化石是進化的證據。教學中主要通過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將有關化石的一些基本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並通過指導學生自制印跡化石模型,使學生了解化石的形成過程,再次重申證據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的意識,自由地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拓展研究,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點撥,讓學生自主地發展自己的才能。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5

這篇文章是一篇中國知識分子留給人們的關於藝術和祖國的最動情的篇章,作者傅雷先生不僅是一位譯 著頗豐的文學翻譯家,更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兒子受挫,他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兒子取得成績,他諄諄 教誨,激勵鞭策,讓他向更高的藝境邁進,要其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 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感謝傅雷先生,因為他的家書已不僅僅是傅家的財富,它 已成為我們整個民族的一種精神財富,它已經或必將給已為人父或將為人父的人們,在對待後代的教育上 起到不可忽視的啟迪作用。   在本文的教學中,應該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內涵。因為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説,要徹底理解藝術真諦和 人生境界還有一定的困難,關鍵在於引導他們通過學習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獲得一些感悟。通過本文的學 習,還應該讓學生體會父母與子女之間更為深刻的愛,領悟愛的更高境界,以引導他們對自己的生活,自 己的人生態度作一番新的思考,若能點燃他們心靈的一絲火花,那將是他們一生的幸事。

讓我感觸較多的是,當我放下身子與學生共同成為學習的夥伴時,我感到自己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在 教學中,我嘗試與學生同讀、同講、同議、同評、同寫,為學生的學習設置富有情感的情境,引導他們去 放映心靈的電影,去感受父母對我們的真誠的愛。當學生頭腦中出現了那麼多感人的畫面時,我真正體會 到了理解的重要性。願天下所有的父母也從《傅雷家書》中獲得啟示,利用多種方式與你的孩子交流,給 他們以幫助和鼓勵,成為他們的朋友。

在教學中,我注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兩則家書聯繫起來進行閲讀教學,因為兩則家書雖寫作時期不同 ,內容不同,但貫穿的主旋律――教育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則是一致的,且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了“堅強 ”的含義,即消沉失意時要堅強,成功得意時更要堅強,這樣對學生來説,所獲得的啟示更全面。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6

在這首詩裏,我們所接觸到的不是互不相關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煙、深巷中的狗吠、桑樹顛的雞鳴,而是由這些具體的景物構成的一種寧靜安謐、純樸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體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靜的生活情趣,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藝術境界。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講課初始,思路還是很清晰的,由“從何歸”、為何歸”、 “歸向何”問題引出。只是後來沒預料到意外的情況,我也有些手忙腳亂,提問題時有無效問題的出現,在問題設置上也出現了漏洞。所以下次在備課時一定要認真準備,嚴格把關。

田園詩的典型代表,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掌握鑑賞一般田園詩的方法是很重的篇目。但我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問題的處理引發了我的一些反思,歸納如下:第一,字詞落實不到位。因為我的教學對象是普通班的學生,基礎較為薄弱,所以,落實字詞,注重基礎知識很重要。第二,重點不夠突出,新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往往喜歡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我們應該認真執行新課改的要求,體現“一課一得”的教學理念。第三,《歸園田居》作為陶淵明詩歌的名篇,同時是田園詩的代表作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限於本首詩,而應通過本首詩的教學引導學生學會一般田園詩的鑑賞方法。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7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反覆讀中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通過抓重點語句、段落,深入理解課文,品味語言,感受人物情感,領悟寄“夢”於具體事物表達真情實感的表達方法。

優點:

1.培養學生思考、質疑能力。

2.通過抓重點語句、段落,深入理解課文,品味語言,領悟寄“夢”於具體事物表達真情實感的表達方法。

3.在中心話題的引導下,學生自由解讀文本,表達自己的閲讀體會,同時逐步深入文章中心,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4.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滲透朗讀指導和背誦指導,使理解與誦讀交替進行,互相促進,成為有機的整體。

不足之處:

1.培養學生分析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的同時,應與課外生活相聯繫,使學生對“冬至”的認識更準確。

2.在培養學生樂於與他人合作、樂於與他人分享學習收穫的習慣上多下功夫。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8

本篇課文藴含很多海洋科普知識,學生對“能源危機、海洋考察、海底探測、利用潮汐和海水温差發電、海洋污染”等知之甚少,教師對這方面的知識也存在很多的缺陷。個人以為,解決這些問題並非語文學科的主要任務,但如果學生對海洋知識產生了興趣,有探究的慾望,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閲讀、上網等蒐集相關資料解決一些問題也未嘗不可。這個過程應該也是語文能力提高的過程。

課堂充滿活力,就要讓學生保持強烈的問題意識。善於發現問題,是思維積極的一種重要標誌,當然也是學習主動性的體現。從語文學科的角度看,更重要地要引導學生從“語文”的角度去思考、去挖掘、去探究。比如對“望洋興歎”中引號的作用,通過討論、上網查詢等途徑,教師也沒有定論。課堂上讓學生討論,也是眾説紛紜。三種意見似乎都有道理:1.引用成語。(“望洋興歎”是古代的成語故事。)2.表示特殊含義。(“望洋興歎”本義是仰望海神而興歎。課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義: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3.表示強調。有學生指出:“望洋興歎”與上文的“喜怒無常”是相照應的,加引號強調人類面對“波濤洶湧、無邊無際、喜怒無常”的大海顯得束手無策,感歎自己的渺小。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19

《北京》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裏面的一篇課文。這組課文共由《識字二》《歡慶》《北京》《我們成功了》《看雪》這幾篇課文組成。全組課文都是圍繞“愛祖國”來進行選材編排的。其內容突出了歌頌祖國的悠久歷史、大好河山、燦爛文化和民族精神,其目的是培植學生愛祖國、愛首都、愛中華民族的情感。《教參》要求在本組課文的教學中要多讓學生進行朗讀,在讀中感悟文中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同時要求學生課前蒐集相關資料,加深對祖國的瞭解和認識,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的讚美、熱愛之情。

《北京》是我們祖國的首都,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我想作為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知道。但作為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雖然對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麗的地方?“美”在哪裏?如果沒有去過北京的孩子或沒有父母幫助認識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讓這些孩子能更直觀地認識北京,讓其心走進北京,熱愛北京。我想這是一個語文老師教會孩子學會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燦爛悠久的歷史的第一步吧!所以我決定選下這篇課文,在 “教學開放周”活動中,讓我自己和學生一起去更多地感受、瞭解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

選定課文後,我就在想,北京雖然常掛在我們的嘴邊,其實它離我們還是很遠的,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座城市對於孩子們來説更是模糊的。而本組課文又要求通過學習,讓學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祖國的美。

於是我在執教之前安排了自己和學生收集與“北京”有關的資料“三步曲”。我首先要學生蒐集北京的歷史資料,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有大致瞭解;接着我要學生蒐集北京到底有哪些 “美麗”的地方;最後我按課文內容有的放矢地佈置學生收集“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柏油馬路”“立交橋”、“名勝古蹟”、“優美公園”“高樓大廈”等,讓學生把對“北京”的認識從整體到部分進行“聚焦”,抓住重點對北京的美通過“窺一斑見全豹”的形式呈現出來。結果學生興趣昂然,每個孩子都通過電腦、摘抄、剪貼等多種途徑認識、瞭解了北京。

經過課前蒐集資料,學生對北京已有了許多認識和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便把“朗讀指導”與“美景展示”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課件欣賞美麗的北京的同時,再讀相關文字,邊讀邊想書上所描寫的是否和課件展示的一樣,做到“圖文並茂”,使學生對北京的認識由抽象到直觀,由表象到內化。這樣就能更好的“讀”,更深透的“悟”。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20

從教材本身來看,老教材體現出較抽象簡約化的風格,較多的呈現出數學結論性的知識,而新教材更體現出生動具體生活化的風格。教材呈現方式的變化,並不會改變數學教學的本質,那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從數學的角度以數學的思維面對生活世界。作為數學教師就要通過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面對新教材,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來解讀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教學。

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面對這一教材,我思考的是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為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而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提出問題的思維要求遠比解決一個問題的要求要高得多。我們懷念老教材是因為只需要讓學生解決問題書本上提出問題就可以了,其結果是隻要學生能夠解答出來即可。而新教材更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己提出問題。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21

通過讀課文,學生了解了課文大意,我便把他們帶入了生字的學習中。生字孩子們在家時已經預習了,再講學生會很厭煩。此時,我利用“當個小考官”的遊戲,一邊檢查預習情況,一邊調動他們自主識字的願望。“同學們,生字我們都預習了,你們想當個小考官,考察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嗎?”“想”。“那好,用你們手中的生字卡考考你的同桌,如果遇到不會的要互相幫助。”同學們個個都認認真真,儼然是一個小考官。讀對了,考官便露出了微笑;讀錯了,就皺起眉頭,但很快又去耐心指導他。此時,又變成了一位和藹的老師。在同學們興趣正濃時,我打斷他們的遊戲説:“孩子們,我也想和你們做個遊戲,老師讀一個字音,你們就舉起相應的卡片讀一讀,好嗎?”“沒問題。”遊戲開始了,只見孩子們眼睛緊盯着卡片,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我讀的字。同學們舉對了,我便點點頭,報以會心的微笑。使學生真正做到了快快樂樂學語文,高高興興學識字。

學完生字,我又讓大家把生字寶寶送回家,再一次讀課文。通過識字學文,學生已經瞭解了課文內容,根據課文內容,我接着做了這樣的延伸:“蘭蘭的手為大家做了很多事情,大家也有一雙勤勞的手,一定也做過很多事情,想告訴老師嗎?把你這雙勤勞的手畫出來,並附上小詩:這雙手為誰做過什麼?”有的同學這樣寫到:“我為老師收發作業。”“我幫媽媽打掃房間。”可有一個同學的詩寫的很特別:“我有一雙小小手,能洗臉來能漱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自己的角度寫出了手的作用。學生動起來了,從他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學生歡樂的光芒。

總之,這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興趣起了定向和動力的作用。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就有了學習主動性,學習效率也就提高了。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22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字裏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加見識,語言簡潔而生動,文質兼美,是學生培養語感,對國小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對國小生進行思維的訓練,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的平台。

怎樣在完成教學任務時,有效地運用課堂上的有效理答,利用文本材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設計多層次、有秩序、階梯式的語言訓練點,激發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紮實地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的一個前提條件和因素,之所以,在教學時,儘量體現和滲透教學設計的意圖,使學生在課堂中快樂地學習、在教師的有效理答中構建更加準確、清晰、完整的語言表達體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山行課堂反思總結 篇23

《北京的色彩》北京,一個充滿了神祕色彩的城市,在每一位炎黃子孫心目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獨闢蹊徑,從“北京的色彩”這個獨特的視角描繪了北京的美好,激起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動。

教學中,我特別注重了這兩點:

1、讀中感悟,與作者愉悦的心境一道品讀,想象畫面,體會北京之美和作者被“征服”的驚喜。

2、抓重點詞語和描寫色彩的詞語中體會北京的特點如:作者欣賞到“綠色”時“又驚又喜”的感覺。作者“驚”的是居然在綠色中又呈現出“千百種奇妙的色彩”,一連串“AABB”式的詞語(“深深淺淺”“閃閃爍爍”“團團簇簇”)點綴在句子中,語言顯得靚麗;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雖紛繁但又十分“和諧”。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香山紅葉的色彩,金黃、橘紅、曙紅、猩紅、赭石…… 北京城中“古蹟”與“現代建築”兩種不同風格對立而又和諧的美。“黑灰色”的長城“凝重而又冷峻”,“硃砂色”的故宮“深沉而又威嚴”。新樓宇和立交橋色彩的“熱烈明快”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