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風》教學反思感想(通用19篇)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

上完這節畫風之後,心中感想頗多。雖然第一次上語文課,但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穫,也明白了這樣三個道理,第一,任何一門課程都具有它的學科性,如果想上好一堂優秀的課,必須要體現它的學科性質。第二每門學科雖然表面上無關聯,實際上是相通的。第三,不管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程,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大體的框架,思路要非常的清晰,老師本身的積累很重要。通過老師們的評課,讓我茅塞頓開,才發現其實要真正的把一堂課上好是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的,也需要用腦思考,該怎麼上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學到知識。也真正意識到了自己是多麼的稚嫩是多麼的不成熟,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要多下工夫,多向老老師們學習。從這次教學中也發現了幾個存在的問題。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通用19篇)

在本堂課最後的部分是讓學生自己想象畫風。小朋友的想象裏真的非常的豐富,感覺他們的腦瓜裏藏着那麼多無窮無盡的創意,在小朋友們畫完之後,就讓他們把自己的畫拿到台上展示。其實在這個部分可以增加一個説一説的環節,“風是…,風藏在…了。”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畫,再用這個句型説句子,既可以展示他們的畫,又可以讓他們練習説句型,也為他們以後的作文奠定了一個基礎。其實這也跟自己的沒經驗有很大的關係,真正的要上好一堂課,每個細節都要抓好,要落到實處。還要多想,多比較。

我還有很多問題還待自己在教學中去慢慢的摸索。只要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只有在不斷的改進中才能讓自己成長。在後面的教學中,自己該學的還很多很多。同時也很感謝學校給了我這麼好的一次鍛鍊機會,也讓我知道了如果要成長必須的一步一個腳印來,實實在在的做事,踏踏實實的做人。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2

隨着新課程實施的深入,作為實驗教材的實施者我在不斷思考:如何使用好教材,利用好課堂,如何能更好的讓學生走進文本再回到生活呢?教材是文本,是傳承文化的有形載體,課堂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場所。讓充滿靈性的人與靜態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是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作為一名教師所追求的目標。

教學《畫風》這節課是在新課標、新理念的指導下完成的。通過實踐,本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我執教的這節課由始至終都是在愉悦、寬鬆、和諧的氛圍中完成的。教師充當的是學生的組織者、合作者、引領者。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走進課堂,這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舉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僅使學生學習起來“樂學”。而且教師教起來也“樂教”。如我用商量的口吻説:“今天老師帶來一首古詩,你樣想讀嗎?” “我們自己來讀讀課文,看看你都能讀懂什麼?有什麼不懂的,在小小組裏面説一説。” 我語重心長的説:“是啊,風看不見,摸不找,是很難畫。可是,他們通過畫與風有關的事物來説明有風,可真了不起呀!那麼,你們願意扮演了不起的人嗎?實踐證明,這種融洽的關係,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個體與羣體之間的多向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樂於交流的好習。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3

《畫風》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五課。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加強讀書實踐“以讀為本”,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閲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設計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學生帶着問題多樣式的讀,爭當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利用學生的肢體語言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隨後相機指導朗讀,帶着興奮的心情,自信的口氣讀。在多次閲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繫,懂得遇到問題要善於動腦、學會合作、勇於創新。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閲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二、學科整合、讀寫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構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拓展延伸、啟發聯想環節,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想風、説風、畫風、寫風,通過句式張潔問:“你想怎樣畫風?”我説:“。。。。。。”把文章的理解想象與寫作融為一體,培養了學生對事物的獨立見解,從而達到學用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同時在愉快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以發展。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不例外。首先教學內容侷限知識面窄。如在作業佈置中鼓勵他們把“聲音、氣味”用自己的奇思異想用畫筆畫出來。再者,學生的活動面不夠廣。個別學生髮言次數過多。

以上就是這節課給我的點滴啟示,教學是需要老師用心一點一滴的去學習積累的,教師要善於聯繫生活。善於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啟發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促動學生主動發展。讓課堂生動、精彩。今後我會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實踐能力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4

《借生日》是一篇新課文,講的是小云過生日時,媽媽送一隻布熊給她並祝她生日快樂,而小云得知媽媽從來不過自己的生日時又把禮物送給媽媽。同時也把生日借給了媽媽,體現了母女的真情。

讀了這篇課文我的感觸很深。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記得在剛接手這個班的半個學期,學生們常常為了一張紙,先喝一口水……而爭吵不休。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從來都是別人關心,照顧着他們,而他們也理所當然的接受着別人的關心,照顧他們的愛心也就被淹沒了。上課前休息時,我對班上學生的生日進行調查,沒想到才一年級的學生竟然有一半以上記得自己的生日,説得有板有眼,有的雖然説不上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但都記得自己的生日媽媽是如何給過的。

在教學小云問媽媽:"您怎麼從來不過生日"媽媽説:"我忘了。"讓學生討論媽媽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時,全班同學竟一致認為媽媽就是忘了。而在問媽媽為什麼會忘記時,學生都説是因為媽媽工作很忙所以會忘記自己的生日。我接着問,為什麼媽媽忙得忘了自己的生日卻沒有忘記孩子的生日時,學生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是家裏的寶貝,很重要的,媽媽當然不會忘記。

於是一個想法在腦中閃過,一定要讓他們的愛心顯露出來,並且發出熱,發出光。我告訴學生,生日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媽媽是不會忘記自己的生日的。媽媽"忘了"自己的生日卻一直把孩子的生日掛在心上,記着送孩子生日禮物,祝孩子生日快樂,從中你能體會出什麼再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給予的關愛,讓學生進一步懂得父母愛子情深的含義。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再討論:如果你是小云,除了把生日借給媽媽,還會為媽媽做點什麼這下孩子們有話可説了,會幫媽媽端上一杯水,幫媽媽洗碗,給媽媽捶背,為媽媽唱一首歌,畫一幅畫送給媽媽等。於是,在學生們學唱《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學讀詩歌《媽媽的愛》裏體會母愛情深。不用多説,我想此時此刻,每個學生都在用心感受純純的,濃濃的母愛,我在心裏默默地祝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媽媽的愛。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5

學完這篇文言文,我深深感到:教學文言文,朗讀是第一位首先,教師要對古文熟讀成背,為學生做好範讀,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朗讀顧問的興趣;其次,教給學生朗讀方法:

1、放慢朗讀速度;

2、注意按意思斷句;

3、熟讀的基礎上達到流利背誦

另外在上《葉公好龍》的第二課時時,孩子們從“葉公子高好龍,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中領會到葉公對龍藝術的喜愛,又從“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領會到葉公對真龍的恐懼,我要求學生把兩部分進行比較理解,要孩子們談談自己對葉公的看法。

結果就有了四種觀點:

1、不要做愛慕虛榮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實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現象。

4、葉公的行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前三種看法都是對的,但後一種學生的見解也是有道理呀,但這卻違背了本文的教育意義。於是我這樣引導孩子們的:

1、這篇課文是以什麼語氣來寫的?

生:嘲笑。

生:諷刺。

2、好,能感受到諷刺之意。哪個句子體現出這種意味?

生: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

3、太棒了,既然是以諷刺的意味來寫,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麼?

生:他似乎是刻意想讓我們明白什麼道理。

4、那他是想讓我們明白什麼呢?或是想讓我們從中吸取什麼教訓呢?

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作者是有意讓我們從中體會到做人應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實事求是,不可弄虛作假的精神。接着,孩子們熱情高漲,談到了生活中這種“葉公好龍”似的現象。對什麼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認識。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6

教學《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時,我就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接着我選出三,四,五,六,七自然段,特別是第三自然段,我作出了重點講解, 然後進行學習歸納:朗讀——句話——理解——體會——誦讀.接下來的幾個自然段要學生按學習方法自學四,五,六,七自然段.這樣就把學習方法很好地貫徹到全文的學習當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課文學完後,學生既學習到了方法,又得到了啟示:做人要有持久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眾之中,要愛護大自然……

另外,教學這篇課文最大的亮點便是提出修辭手法來,包括比喻,擬人,排比,聯想,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進行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一節課下來的朗讀入語境,不夠有感情。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7

這節課我預定的教學任務當然是沒有完成,還有一個寫作探究環節因沒有時間而只好延遲到下一節課。但我覺得這節課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本來就存在一個“預設與生成”的問題。當課堂中出現有價值的資源時,要善加利用,允許臨時生成,按照課堂中當時的情況發展下去,而不是完全按照教師自己的教案一路宣講,將學生宥於預設的軌道。學生質疑探究的熱情被激發起來以後,如果教師因擔心過多地花費課堂時間而簡單強制地掐滅它們,無疑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當然也不可完全任由學生自由去發展,教師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要起好適時引導和調控作用。

一點不足:讓每組承包一個板塊,同學們大多致關注本組的板塊內容,對其他足的內容較少關注,因而影響了整篇文章的學習,上完後我在第二節課予以了糾正,規定以後預習,每個板塊大家都要預習自修,在此基礎上各組在進行承包預習自修、展示交流。這一點組內老師在評課時也指了出來。

總之,課改就需要我們不斷動腦筋去探究,隨時加以總結。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在課改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8

體育教學過程是由組織教學、教學內容、身體練習等各種成分組成,各成分之間的結合並無固定形式。體育課的結構形式應根據課的不同任務、不同教材、不同環境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人體的活動變化規律,合理地安排,並在實際操作中靈活掌握和運用。因此,我們不能把教學過程只限於一種手段的固定。個人認為:不論我們採用哪種課堂結構,總要考慮三個要素:

(1)、每個學生每堂課都要能學習到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

(2)、一節課合理的教學密度應達到85%以上。

(3)、有良好的教學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係。合理的課堂結構應該是從教學任務的需要出發、從學生的生理特點出發、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出發、從滿足學生的活動願望,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出發,多層次的教學組織結構,把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多向性、多變化的去安排,以利於學生的積極參與。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9

這是一首充滿了純真幻想的兒童詩,語言純淨優美,富於韻律美。全詩以:“我想”為主線,以獨特的視角,親切的語言展現了春天的美好,道出孩子們置身春天的遐想,勾勒出一個純真的精神世界與想象世界……字裏行間充滿了童心、童趣。詩中的“我”熱愛春天,熱愛自然,對生機勃勃的春天充滿了熱切的嚮往。於是“我”的願望在春天萌發了:身體的一部分與自然景物相接,共同感受春天的美妙,最後自己融進春天的大地……詩歌教學最好的方法是朗讀。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朗讀是尤為重要的。

首先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通過導語的精心設計,力求與文本、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

其次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想像、評讀、賽讀、對讀等),使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與文本結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感知世界、感受生活,發掘心靈中的真、善、美,並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深入進去感悟詩歌的美、生活的美。在這個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們,我們雙方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互相補充,我與他們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讓自己的情感進一步被激活、被淨化、被昇華。

由於學生的個性差異及表現能力的不同,同樣的一段文字反應在不同的孩子頭腦中,可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可能是一首短詩;可能是一段熟悉的生活……這些不同的反應,也帶來了不同的表達方式,面對優美的文字,有些孩子高聲誦讀,通過讀表達來表達理解;有的孩子拿起畫筆,寥寥幾筆,文與圖巧妙結合,文趣盎然;有的孩子用詩一樣的語言對文章進行再創造,有的孩子默默凝思,在內心深處反覆品味……此時,我便趁此機會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我手寫我心”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和小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達到聽説讀寫相結合的訓練目的。如我班王潤茁寫的:“我想把水彩筆掛在柳樹枝上,拿一支支水彩筆,畫呀畫—— 畫出五顏六色的圖畫,把我們的祖國裝扮得更加美麗。”再如王文卓寫的:“我想把腳丫連接在大輪船上,伸進清涼的水中,劃呀,劃——劃到遼闊的太平洋上…… 還有好多孩子也都寫出了自己美好的願望。

整個教學過程,各種不同方式在課堂上所呈現:一句句優美的小詩,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一聲聲飽含激情的朗誦……使學生不僅在閲讀中學到了知識,更得到了美的享受……在這種輕鬆、活躍、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孩子的思維和想象被激活了,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使閲讀成為一種享受,使課堂成為他們自我表現的舞台。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0

抓住一個“讀”字,在讀中錘鍊語言美

《火燒雲》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寫的。課文描寫了日落時晚霞的美麗景象,以“變”字統領全篇,且節節有“變”,使自然之美、人與物之美在“變”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本文注意錘字煉句,有時一個字,就含不盡之意。比如“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一句,一個“燒”字,道出了火燒雲的範圍之大,氣勢之宏,色彩之豔。文中還用了很多疊音詞,如‘笑盈盈”“紅通通”“金燦燦”“偏偏”以及“跑着跑着” “恍恍惚惚”等,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感,而且形象地描繪出火燒雲的色彩、形狀變化及人物的情態。

所以,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火燒雲的美,從而激發學生對火燒雲乃至自然景觀的喜愛。

對本文的教學設計,主要是貫穿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思想,教學中引導學生自讀、自思、互相討論、大膽嘗試。通過教學,讓學生受到大自然美的薰陶,也懂得美是要我們去發現的。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1

關注學生的生命世界,促使學生健康發展.尊重學生的精神世界,創設實,美,情,趣的教學活動,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和自主性,讓他們在積極,主動,互動,創造性的語文實踐中 ,獲得語文素養的提高.

《歡慶》這首詩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第三組教材,這組教材圍繞着"愛祖國"這個專題進行編寫.這首詩展現了隆重,熱鬧的國慶場面,大部分詩句採用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國慶的熱鬧場面.由於低年級小朋友對國慶的來歷,意義並不瞭解,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首先讓孩子們課前尋找有關國慶的資料,上課時,又通過毛主席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畫面,讓孩子們瞭解國慶的來歷和意義.本課的重點在於表現國慶的歡樂熱鬧氣氛,為了把學生帶入情境,我又播放了一段全國各族人民歡度國慶的錄像,並通過熱烈奔放,激情滿懷的錄音朗讀,以點燃孩子們的情感共鳴,激起學習興趣.學習中,以讀為主.形式上,有自讀,同桌共讀,齊讀,展示讀;層次上,有初讀,理解讀,想象讀,感悟讀等等,讀出學生的不同感受.

另外,在設計本課時,我始終沒有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了達到學習目標,我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民主,寬鬆的氛圍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藉助多媒體畫面讓學生了解"大海唱起歡樂的樂曲"並配上音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歡慶的氣氛.會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躍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在課堂中加入到歡慶的隊伍中.對"十三億孩子"的教學是本課的一個難點,需要教師的引導.我先讓學生確定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從祖國媽媽的生日讓學生得出這個媽媽是誰,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名字.當學生了解了我們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後,我再總結"十三億孩子"是指生長在中國的每一個人,舉列學生是祖國媽媽的孩子,爸爸媽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老師也是祖國媽媽的孩子.中國的十三億人口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學生對"十三億孩子"的瞭解才能達到形象生動.

在教學中也有不少失誤.如文中出現了"歡樂的樂曲"中"樂"是個多音字,本來是放在"大海奏起歡樂的樂曲"這個教學環節中的,但在課堂教學中卻遺漏了.在課文朗讀中,我設計了配樂朗讀,不過音樂選得過於抒情,不大適合課文歡慶的氣氛.在設計中,我還準備了説話訓練,拓展學生的説話能力,提升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但可能教學時間安排還不夠合理,沒有完成這一部分的教學.

"構建開放的課堂"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之一.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社會,來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2

《火燒雲》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描寫的是晚飯過後,火燒雲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表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節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運用多媒體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在閲讀教學開始時,老師先播放一段自己收集的關於火燒雲的視頻和優美圖片資料,讓學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燒雲的美麗壯觀,激起學生學習新的課文內容的興趣,自然引出下個環節的教學。

(二) 初讀課文,明確學習目標。

先讓學生 自學課文導讀,明確本課的學習要求,然後讓學生認真讀課文,隨着課文的描繪,想象火燒雲那絢麗的色彩和多變的形態。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後重點朗讀。

(三)、合作探究,讀中感悟。

老師讓學生邊讀邊想,並感情朗讀自己喜愛的文段,捕捉關鍵詞句,讀出火燒雲的顏色和形狀變化的特點。例如,在學習“火燒雲顏色變化”這一塊時,引導學生從“紅通通、金燦燦……”等七個表示顏色的詞,以及“還有些説也説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一句中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多”這一特點;從句子“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中的四個“一會兒”,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快”這一特點。另外,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還不斷地滲透引導學生質疑、對比,並積累品析好詞佳句,並嘗試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話來延續作者豐富而絕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對美麗的火燒雲由衷的熱愛,從而受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薰陶。

(三)、拓展創新,發揮想象。

教師播放悠揚音樂,讓學生在動人的音樂旋律中放飛自己豐富大膽的想象力。讓學生出示自己收集或者畫的火燒雲圖片,根據自己的觀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大膽創新,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圖片中美麗的火燒雲。

火燒雲雖然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很少有學生留心去觀察它,所以大多數學生對於火燒雲的相關知識知道的較少,因此引入課外資源很有必要。教師課前可以讓學生蒐集有關火燒雲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課上交流。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視頻錄象在導入新課的時候進行播放,讓學生對火燒形成一個初步的概念。課後可以蒐集火燒雲的形成原因。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3

被調研耽誤了一天,今天上完了後兩則成語故事,總體情況和《自相矛盾》的感覺差不多:想教的都教了,但課上完了覺得很沒味兒。到底存在着什麼問題呢?究竟該怎麼上呢?反思無果後,上網瀏覽別人的教學設計,發現也都大同小異,和我的教學也相差無幾。有搜教後記來看,看到了因為名叫“盧永霞”,被一些網友稱作“名師”的老師的該課教後記。

這篇教後記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是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以及大致的教學設想,第二是對前兩則成語教學片斷的描述及自我點評。

先看了他對教材的分析, 盧老師在讀教材之處也產生過和我一樣的疑問:“看看課文,直白如話,幾乎找不到訓練點,而這三個成語又是學生耳熟能詳的,課前他們都能對成語所表達的寓意説出個大概來。那麼這樣的內容該如何進行教學呢?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哪兒?課堂教學的訓練點在哪兒?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又在哪裏呢?”然而盧老師通過自己的進一步解讀,從簡單走到了更深層次:“這三則成語故事雖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敍述,但是在表現人物的時候,寫作方法卻不盡相同。比如第一則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語言來表現人物‘誇口’以及言語前後牴觸的特點,從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題思想;而第二則故事則主要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來表現‘濫竽充數’的結果,如‘鼓着腮幫,按着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則故事則抓住對事物的客觀描述來表現張僧繇所畫的龍點睛前後的變化,從而突出點睛之筆的神奇。”

看過盧老師的教學片段後,發現其實不少做法正如我所做了的,但區別在於,我是漫無目的的,三個故事的教學都顯得過於隨意,沒有內在的聯繫,而盧老師因為之前充分的教材解讀,整個教學過程因為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的指導,顯得從容有致,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出來了。其實很多時候,像我這樣的普通老師不是不會上課,而是不會有目的地清醒地上課。盧老師的這篇教後記不僅幫助我理清了本課教學的思路和方法,更給我以啟示:教學要有效,教學目標就要明確;教學目標想明確,就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地自主的解讀。

下面整理一下我在他人的設計或反思中所看到的,與我的教學相一致的幾點做法:

1、第一則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從“矛”和“盾”入手,理解課題詞語,在讀懂故事。這整則故事的教學突出對人物語言的理解和感情朗讀。

2、教學《濫竽充數》時,抓住“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這兩句話來統領全篇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南郭先生前後不同的心理變化,想象他內心的想法。

3、教學《畫龍點睛》時主要式讓學生們通過一些詞語去想象人物的話語,如“一再要求”“驚歎不已”等。

儘管有不少相同的“想”,但我缺少的正是“構”,以後要學會深入分析文本,“構想”教學過程,才能讓課堂更精彩。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4

教師指導朗讀技巧之後,自己進行範讀,再由學生誦讀。可以讓學生集體朗讀,也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誦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也能發現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只有朗讀,才能讓學生深刻感悟黃河的英雄氣概,深入理解中華民族的堅強品格,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詩歌的審美情趣。當然,出現以上問題不能全怪教師。其一,由於本校學生生源素質較差,學生大多對學習缺乏興趣,對詩歌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平時很少看課文,在課堂上未能很好的與教師呼應。其二,教師是即將畢業的實習生,對課堂的教學不夠熟悉,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

看來,今後的語文教學,還得繼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5

作者用平時的語言,真實的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過程。對這堂課的教學,我主要是突出文章重點,難易適當,通過適時的引導,整個教學流程比較貼切自然。

首先,我讓學生説一説吟詠月亮的詩句,這一個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月亮產生了一種神祕的嚮往,儘快進入了學習狀態。

再次,由於這篇文章篇幅較長,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內容,我讓學生先通讀課文,理清課文的六要素。學生讀完課文後,讓學生觀看多媒體上的圖。這樣圖文結合,不但使學生更好地瞭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再一次激起了閲讀興趣。

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不是面面俱到的講解,而是有重點的探究,如通過讓學生跳讀課文,劃出表示時間的語句,瞭解事件的進展,從而使學生對登月的全過程一目瞭然;通過重點研讀12段和4段讓學生回答:1、宇航員在月球上做了哪幾件事?2、給“激動”“緊緊地”加點,並説明這兩個詞語的作用。3、登月艙完成使命後被甩在了太空,對這種做法談談意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特別是第三個問題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 第三,本文的課堂教學目標不僅是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我在梳理完課文內容之後説:“如果插在月球上的美國國旗換成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該多好啊”接着出示“神五”“神六”發射成功的圖片,讓學生敍述事件並説內心的感受,並讓學生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航天員,來到月球上,你最想和祖國人民説一句什麼話?”頓時課堂上氣氛十分活躍。

當然,這堂課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歸納作者的寫作特點時,學生對第一、二段的渲染的寫法不是太明白,感覺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我應該聯繫生活實際給他們舉個例子以助於他們理解;在找文中議論性語句時,學生對“議論”這一概念有些模糊,我沒有及時地加以解釋。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6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故事講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指引下去尋找什麼是幸福。十年後他們通過自己的經歷明白了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為了讓學生弄明白幸福的真正含義,教學時,我從一下及個環節入手

1.從課題入手讀懂故事,進入生本對話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童話故事《幸福是什麼》,看看這個問題能不能從故事中找到答案。”(請學生上黑板板書課題,讀題。)接着我請同學們開書認真地讀讀課文,並想想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師:他們是怎樣弄明白的呢?請同學們再次讀讀課文,把文中相關的語句劃出來。學生邊讀邊畫填補空白,實現與文本的深層對話,學生畫句子,讀課文,交流。老師總結歸納。

2.、再造想象,實現與文本的深層對話。

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僅僅從三個青年自己的敍述中是很難體會到幸福的所在。於是我便引導他們去想象這裏面具體的故事,從活生生的事例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感受。如果此時結束這一學習環節,表面看學生似乎把課文的內容已經讀懂了,但實際上,這三個青年的經歷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去太遠,孩子們是無法真正體會到幸福的所在。於是我相機拋出了一個問題:這三個青年為什麼會感到幸福?孩子們一聽,楞住了。他們可能從來沒想過這樣的問題。我於是引導他們:想象他們在這十年中發生的故事。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編出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學生根據自己原來的經驗和課外書上獲得的知識,展開再想象,編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引出了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事蹟。在他們的腦海裏,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觸摸到的實體。

2、多元感悟,體會語文的幸福的含義。

童話的主題是幸福要靠勞動,要儘自己的職責,做對別人有益的事。這個主題很顯然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很有意義。但事實上幸福的確有很多種含義,愛別人是一種幸福,被別人愛也是一種幸福,付出了是一種幸福,等待也是一種幸福。學生説不出這樣概括的話,但他們説出自己的生活。我們應該去肯定它。在這一課的最後,許多學生都説了很多與課文中不一樣的感受,這是真實的,是值得尊重的。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7

《音樂課程標準》中表述: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音樂教育中最基本的理念。要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就要把握住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而要把握住音樂中的情緒和形象,則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音樂實踐來感受和體驗才能獲得。這個過程就是音樂審美體驗的過程。

因此,整課以濃濃的師生情貫穿始終,注重以情動人、以情促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個領路人。我在教學中努力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的音樂教學,儘可能地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更熟練更富有設計創編演唱形式時,讓學生以自主設計——自主編排——闡述意圖——展示的形式進行。結果,有的學生能用領唱、合唱的形式,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還能設計出輪唱、領唱加齊唱的演唱形式,真是五花八門,讓我驚喜連連。學生就是在這樣寬鬆、自由、愉悦的學習氛圍中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思維能力得到了拓展,創編能力得到了提高。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8

教師給學生比較開放的提問,如:“讀文章後,你的心情怎樣?”“讀文字,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在這樣的前提下,結合當時志願軍離別時的情感變化,對往事的回憶,抓住親人間的情感流露,教師能適時地引導。如大娘與志願軍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等,讓學生明白,雖然從血緣關係來看志願軍戰士和大娘不是親人,可是她做到了親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教師要給予引導,聯繫上下文,結合當時志願軍所處困難,緊緊扣住“親人”這一主題來引導,可能更有實效,理解能更深。

教師應該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應該以標準化解讀去規範學生的閲讀和理解,應該培養富有創意的讀者而不能培養人云亦云的聽眾。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9

《陳嘉庚辦學》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國愛國華僑陳嘉庚回到故鄉,發現家鄉由於貧窮,連私塾都辦不下去了,他深為家鄉的孩子們擔憂,於是幾十年如一日為家鄉出資辦學,而他自己一直過着儉樸的生活,表現了一名華僑深切的愛國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抓住描寫陳嘉庚行為、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本課時,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題後發散思維,自己提問題。例如:陳嘉庚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要辦學?在哪兒辦學?是怎樣辦學的?然後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讀課文,瞭解課文講述的主要內容。接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理解“陳嘉庚為什麼要辦學,他是怎樣説的,是怎樣做的”等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體會陳嘉庚崇高的愛國精神。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陳嘉庚行為、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語句,讀一讀,然後把自己的體會跟同學交流。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我指導學生朗讀這些重點語句,以讀出正確的語氣和感情,把理解內容與朗讀感悟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藉助感情朗讀幫助理解,另一方面在理解的基礎上促進感情朗讀。從而體會陳嘉庚崇高的愛國精神,並讓學生受到薰陶感染,迸發出愛國熱情。在“假如你是這所學校的一名學生,此時此刻你想對陳嘉庚説點什麼呢?”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表現特別活躍。

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在學生討論交流過程中,教師應多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中的重點語句,藉助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另一方面在理解的基礎上促進感情朗讀。從而讓學生體會陳嘉庚的愛國精神,並讓學生受到薰陶感染,迸發出愛國熱情。對學生評價不夠到位,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有待於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