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惜糧食教案反思(精選3篇)

愛惜糧食教案反思 篇1

目的要求

愛惜糧食教案反思(精選3篇)

1、初步學習針對不同的對象(農民、同伴)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交談

2、能傾聽他人的談話、理解他人的語意。

3、學習用語言表達對農民秋收辛勤勞動的讚美和豐收的喜悦心情。

1、欣賞中外不同風格的建築的造型美,瞭解其歷史背景以及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2、感受建築藝術的多樣性,萌發對身邊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

準 備

經驗準備:幼兒已瞭解糧食的主要知識。

物質準備:農民秋收活動的錄像,各種糧食的圖片。

物質準備: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天安門、悉尼歌劇院、長城、埃菲爾鐵塔圖片若干

材料配套:教育掛圖

1、觀看錄像

⑴提出問題,這是什麼季節?你在錄像中看到了什麼?

⑵引導幼兒説説秋收的情景,想象農民豐收的喜悦心情。

⑶引導幼兒發準"秋收""糧食""農民"等音。

2、教師扮農民,讓幼兒向農民阿姨詢問糧食種植生長的有關問題

⑴引導幼兒用與同伴交談的不同方式與農民阿姨交談。

⑵引導幼兒體會到農民耕種的辛苦。

3、幼兒分組進行交流

⑴分組討論:你知道的糧食在哪些?糧食從哪裏來?農民是怎麼種糧食的,辛苦嗎?你是怎樣愛惜糧食的?

⑵每組推選一名同伴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的想法。

4、討論:如何節約糧食?

⑴引導幼兒嘗試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向同伴介紹如何節約糧食。

⑵小結:小朋友吃的每一粒米飯,每一種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小朋友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不挑食,愛惜糧食。

愛惜糧食教案反思 篇2

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都非常優越,加之受社會上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等壞風氣的影響,在幼兒園裏幼兒挑食、剩飯的現象十分普遍。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設計了“愛惜糧食”這一主題活動。目的是讓幼兒瞭解糧食來之不易,體驗成人勞動的艱辛,養成不挑食、不浪費、愛惜每一粒糧食的良好習慣。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瞭解糧食的由來,知道農民的辛苦,教育幼兒愛惜糧食。 2、培養幼兒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懂得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活動準備: 1、課件。 2、幼兒剩飯視頻。

活動過程: (一)觀察談話:這是誰浪費的 1.讓幼兒觀看幼兒剩飯的視頻,然後分組討論:小朋友挑食、剩飯對不對,為什麼? 2.教師小結,讓幼兒懂得:小朋友扔掉的食物都是用糧食加工成的,浪費了很可惜,要改正挑食剩飯的壞習慣。 (二)糧食是怎樣來的 1.請小朋友看圖片,內容是:農民伯伯種莊稼,春天裏播種、施肥、澆水,夏天裏頂着烈日鋤草,秋天裏忙着收割。   2.提問:你剛才看到了什麼?然後把圖片內容再向幼兒完整解説一遍。   3.讓幼兒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教師根據幼兒的提問作出小結,教育幼兒要懂得珍惜農民的勞動果實。

(三)歌表演《憫農》 1.出示圖片,讓幼兒説一説:農民伯伯在幹什麼? 2.讓幼兒模仿表演農民伯伯鋤草的動作。 3.幼兒一起朗誦古詩《憫農》,教師教小朋友學唱歌曲《憫農》。 4.放歌曲錄音,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歌詞加上相應的動作,然後大家一起邊唱邊表演。

活動結束: 觀看飢餓兒童的圖片,激發幼兒同情飢餓兒童的情感。通過教程讓孩子們進一步理解節約糧食的重要意義。

愛惜糧食教案反思 篇3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就是要為兒童架起通向生活的橋樑,把兒童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並以其引導和提升自己的真實生活。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帶着教材走向兒童的生活的過程。

對於兒童來説,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對他有意義的、真正的,只有引導兒童關注和“實踐”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意義的教學,只有引導兒童學習和學會創造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效的教學。因此,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應引導兒童重視、關注、觀察、感受、體驗、反思、提高和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不應該讓兒童成為別人生活的旁觀者、評論者、模仿者,而應該引導兒童“過他自己的生活”,成為他自己生活的實踐者,成為他自己生活的觀察者、反思者、體驗者和創造者。

課堂生活只是兒童整體生活的一個部分,課堂和學校裏的資源也只是課程和教育資源的一個部分。因此,品德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使學校、家庭、社會都成為品德的教育場所;使遊戲、電視和網絡,使教師、家長、公眾以及兒童自己都成為品德教育者。總之,使兒童的全部生活和兒童生活周圍中的一切事、所有人都成為教育資源和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