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的教學反思(精選24篇)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1

現在的學生對農村生活非常陌生。讓他們看圖説説農夫在幹什麼,他們的回答稀奇百怪。有説拔禾苗的,有説種草的……看來讀讀這樣的詩,讓他們認識糧食的來之不易很有必要。在前一首詩《鋤禾》的基礎上學習這首詩就顯得輕鬆了一些。“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強烈的差異給學生很大的震撼。吸取《鋤禾》的不足,謹記課標的閲讀要求,為了讓學生加深體會,我引導學生抓住圖中的細節觀察,先鼓勵他們談談自己的感知,配上我恰到好處的解釋。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高,我在教學詩之後給學生講了有關封建社會農民的生活背景,講了一些讓人心酸的小故事。又補充了憫農的幾首詩,對詩的瞭解也更全面了一些。

憫農的教學反思(精選24篇)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兩三歲的小孩都會背誦,因此,讀背並不難,關鍵是要從中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從小要愛惜糧食。為此,我在設計時圍繞一個“辛苦”,從幫老師解決難題引出“辛苦”,看圖瞭解“辛苦”,到讀詩句感受“辛苦”,從而把學生並不容易體會到的“辛苦”突破了。

1、開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並樂於去解決。

2、現了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生字的學習,詩句的感悟,全是學生自主觀察,學習。

3、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

4、如果能從生活中找到相關的照片,錄象資料,或讓學生聯繫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將更能從心靈上讓學生受到教育。

5、朗讀的指導還要更細緻。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3

《憫農》是唐朝詩人李紳所作, 全詩共四句,語言樸實無華,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們還在禾地裏鋤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誰知道人們碗裏的每一粒飯都飽含着農民的辛勤勞動呢!道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表達作者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這首詩告訴了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這首詩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讀通、讀順、背誦詩歌外,還要達到教育的目的,要讓孩子認識到“浪費可恥,節約光榮”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讓他們同情辛勤勞動的農民,對浪費糧食的行為表示憤慨。

我在教學《憫農》一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掛圖引導學生説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掛圖(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麼想説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説,既創設了情境,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第二次是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的。我説:“同學們對古詩的意思也理解了,請你們再看這張圖,如果你們面對着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你們有什麼想對別人或者對自己説的嗎?”因為有了前面的情感體驗,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言:我想對自己説要愛惜糧食;我想對同學説吃飯時不要掉飯粒;我想對爸爸媽媽説,如果浪費了糧食,農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費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詩和樂一直是緊緊相伴的。古代的詩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樂也總是帶有許多詩意和想象。因為古詩短小孩子們從小就聽熟或背熟了,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她們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詞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同時,結合古詩句的特徵、語氣、語調,培養兒童對節奏的表現和創造能力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4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二、三歲的小孩就能倒背如流,因此,今天教學這首古詩,對於中班幼兒要求背誦並不難,能作過多的要求。於是,教學中關鍵重點引導小朋友體會糧食來之不易,懂得要珍惜糧食。為此,我從看圖瞭解“辛苦”到讀詩感受“辛苦”來展開教學活動。

1、讓小朋友感受“辛苦”:幼兒教學要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所有的教學活動不能憑空開展,一定要在幼兒獲得初步的 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我他們做彎腰姿勢保持五分鐘來感受“辛苦”,他們個個都覺得累。這種親身體驗比憑空解釋效果好。另外,為了讓幼兒真正瞭解糧食,特准備了水稻,讓幼兒進行實物觀察。看到幼兒臉上擺出好奇和驚喜,我別提有多高興。我講解了水稻的生長過程到收穫,再到稻穀變成米飯的漫長經歷以及期間的農民伯伯的付出等,小朋友們都聽得很認真,並知道糧食是來之不易的。

2、看圖瞭解“辛苦”: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插圖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實現早期閲讀教學的自主化、個性化。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片時,我不作任何要求,讓幼兒展開想象的空間。在他們充分交流的基礎,再讓他們舉手發言。有個孩子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那就是蔡均易,他説:“我知道這是夏天,很熱很熱的,我外公去種田的。”“你是怎麼知道的?”“圖上有太陽的。”這時,妞妞也説是夏天,我也要她説明理由。她説:“那農民伯伯都流汗了。”我便問:“農民伯伯這麼熱,還在幹活。那你們覺得怎樣的太陽好一點?”這一問,激發了孩子熱情,課堂就熱鬧了。在孩子們討論的基礎上,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對比春天與夏天的太陽。孩子們就更加了解了農民伯伯在火辣辣的太陽下勞動的辛苦。

3、以朗讀感受“辛苦”: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師生合作讀,引讀,範讀等,讓幼兒從朗讀中體會勞動的辛苦。如,“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這種表示勞動艱辛的句子,我作了重點引導。更是提醒他們中午用餐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為每一粒糧食裏面都包含着農民伯伯的汗水,孩子們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

不足之處,在看圖討論和觀察實物水稻的環節花得時間太多,留給朗讀的時間就不夠了。所以,朗讀指導不很到位,應該分為兩課時效果比較好。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5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二、三歲的小孩就能倒背如流,因此,今天教學這首古詩,對於中班幼兒要求背誦並不難,能作過多的要求。於是,教學中關鍵重點引導小朋友體會糧食來之不易,懂得要珍惜糧食。為此,我從看圖瞭解“辛苦”到讀詩感受“辛苦”來展開教學活動。

1、讓小朋友感受“辛苦”:幼兒教學要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所有的教學活動不能憑空開展,一定要在幼兒獲得初步的 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我他們做彎腰姿勢保持五分鐘來感受“辛苦”,他們個個都覺得累。這種親身體驗比憑空解釋效果好。另外,為了讓幼兒真正瞭解糧食,特准備了水稻,讓幼兒進行實物觀察。看到幼兒臉上擺出好奇和驚喜,我別提有多高興。我講解了水稻的生長過程到收穫,再到稻穀變成米飯的漫長經歷以及期間的農民伯伯的付出等,小朋友們都聽得很認真,並知道糧食是來之不易的。

2、看圖瞭解“辛苦”: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插圖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實現早期閲讀教學的自主化、個性化。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片時,我不作任何要求,讓幼兒展開想象的空間。在他們充分交流的基礎,再讓他們舉手發言。有個孩子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那就是蔡均易,他説:“我知道這是夏天,很熱很熱的,我外公去種田的。”“你是怎麼知道的?”“圖上有太陽的。”這時,妞妞也説是夏天,我也要她説明理由。她説:“那農民伯伯都流汗了。”我便問:“農民伯伯這麼熱,還在幹活。那你們覺得怎樣的太陽好一點?”這一問,激發了孩子熱情,課堂就熱鬧了。在孩子們討論的基礎上,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對比春天與夏天的太陽。孩子們就更加了解了農民伯伯在火辣辣的太陽下勞動的辛苦。

3、以朗讀感受“辛苦”: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師生合作讀,引讀,範讀等,讓幼兒從朗讀中體會勞動的辛苦。如,“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這種表示勞動艱辛的句子,我作了重點引導。更是提醒他們中午用餐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為每一粒糧食裏面都包含着農民伯伯的汗水,孩子們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

不足之處,在看圖討論和觀察實物水稻的環節花得時間太多,留給朗讀的時間就不夠了。所以,朗讀指導不很到位,應該分為兩課時效果比較好。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6

由於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在生活中存在着挑食和浪費糧食的現象,所以我設計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理解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難點是讓學生樹立珍惜糧食,從小就養成不挑食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

在講解這首古詩前,我還補充了李紳的《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旨在使學生們通過這首古詩理解古代徭役的繁重和農民生活的艱辛。由這首詩導入到本課的學習中,我注重了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並讓學生們試着想象在酷熱的夏天的中午,在農田裏辛勤勞作的場景,並由此展開討論。經過討論,學生們雖然能感受到那種炎熱,但卻很難體會到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那怎樣使學生説樹立珍惜糧食的意識呢?這個瞬間我有點不知所措,不知該從那説下去。畢竟現在的物質生活很充裕,刻意地要這些幼小的孩子明白生活的艱辛,我又覺得太過殘酷。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只是舉了日常生活中的幾個例子,比如生日宴會等讓學生們討論。

不知道這節課有沒有在學生心中烙上烙印,也不知道在他們內心深處有沒有引起足夠的認識。我想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一定能夠體會並理解父母的辛苦,也一定能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吧!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7

《憫農》是唐朝詩人李紳所作, 全詩共四句,語言樸實無華,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們還在禾地裏鋤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誰知道人們碗裏的每一粒飯都飽含着農民的辛勤勞動呢!道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表達作者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這首詩告訴了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這首詩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讀通、讀順、背誦詩歌外,還要達到教育的目的,要讓孩子認識到“浪費可恥,節約光榮”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讓他們同情辛勤勞動的農民,對浪費糧食的行為表示憤慨。

我在教學《憫農》一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掛圖引導學生説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掛圖(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麼想説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説,既創設了情境,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第二次是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的。我説:“同學們對古詩的意思也理解了,請你們再看這張圖,如果你們面對着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你們有什麼想對別人或者對自己説的嗎?”因為有了前面的情感體驗,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言:我想對自己説要愛惜糧食;我想對同學説吃飯時不要掉飯粒;我想對爸爸媽媽説,如果浪費了糧食,農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費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詩和樂一直是緊緊相伴的。古代的詩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樂也總是帶有許多詩意和想象。因為古詩短小孩子們從小就聽熟或背熟了,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她們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詞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同時,結合古詩句的特徵、語氣、語調,培養兒童對節奏的表現和創造能力。( 勵志天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8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本節課採用自主互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主要有如下特點:

一:緊扣文本,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學過程最重要的渠道。“真正的閲讀是與文本作者的心靈對話”(錢理羣語),這是塑造學生心靈,激發學生創造力,實現生命健康成長的關鍵。因此在本節課中,我首先讓學生走進文本,通過自由朗讀的方式,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然後利用精讀品析讓學生體會文章語言的精彩之處及作者的寫作情感。

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做”中學,充分展示才華

本節課所講述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以及親身體驗密切相關,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把自己當作作者所描述的一種小動物,以小動物的口吻來敍述“精靈”們給都市生活帶來的好處,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展示了自己的個性,培養了學生的角色意識和創新意識,提升了對課文主旨的把握,使學生真正成為閲讀的主人。

三:創設情景,挖掘情感,產生共鳴,讓學生在“聽”中學

新課程強調要有效的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應善於用自己的愛心和智慧為學生搭建一個平台,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創設良好的氛圍。本節課為了引導學生聯繫社會實際和自己的體驗來正確認識本文所提出的問題,在導學中我設置了提建議與選形象大使兩個題目,讓學生真正從思想上建立起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充分懂得尊重動物,保護動物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人類自己。並且在最後的作業設置中也體現了這一點。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9

在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始,由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入新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因此,在上課之初,學生就提出了許許多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 建議.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學生也非常感興趣,由此總結得出一種抽樣的方法,體會到抽樣的必要性.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我設計了大量的貼近學 生生活實際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

課後,學生王喬告訴我:“張老師,其實人們體檢驗血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由部分看全體’的例子,因為這 時我們不可能普查,只能抽樣調查.”可見學生學習之後,還能聯繫生活實際列舉出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參與面也很廣,在解決問題時, 也很有主見.這充分説明通過近一學年的課程改革實踐,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真正變成了主角,而老師僅僅是導演或主持人.

真正做到讓生動的教材變成了生動的課 堂,讓學生學習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數學.我自己感覺不足的地方就是時間稍稍有些緊,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的面不夠大.以上是我上完這節課的一些思考,在今後教學 教學取長補短,不斷進步。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10

在生字教學中,我利用詞語出示,開展自讀,指名讀,然後剩下單獨識的字,展開小組讀,開火車讀,齊讀等方式,鞏固生字的準確認讀;同時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識記,學生方法多多,識記得興致高漲;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生字也得到了再次的復現與鞏固,學生學得不亦樂乎。最後,讓學生將生字放回到課文中再次朗讀。整個生字教學過程,節奏緊湊,而且學生的熱情始終處於高漲狀態。

在這節課上,我安排學生學習寫“伸、休、甜、歌”這四個字,指導時,不是老師把要求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伸”和“休”的兩豎有什麼不同;左邊一豎和右邊的一豎有什麼特點;“甜”和“歌”寫的時候容易寫錯的地方是是什麼;每個字的關鍵筆畫是什麼。這樣細緻的寫字指導,會使學生寫字時有了目標和標準,寫出的字會漂亮得多。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11

空間與圖形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四大學習領域之一,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縱觀國小階段的數學教材,各個年級都設置了《空間與圖形》教學內容,不同程度地向學生進行滲透。通過幾年中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提出來望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認識一:通過大量的活動,動手實踐,讓學生感知學習的樂趣。

我認為在教學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時,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為學生創造進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獨立思考。這樣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更好的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活動主線的新課程的理念。

例如在《圖形的變換》時設計了看一看、畫一畫、剪一剪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判斷幾個圖案分別是由哪種方法剪出來的。另外還設計了把一張正方形的手工紙連續對摺三次,剪出來的是什麼圖案。讓學生利用方格紙把簡單的圖形進行旋轉,或者利用學過的平移、對稱、旋轉設計漂亮的圖案等活動。又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時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數一數題中每個軸對稱圖形左右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你能發現什麼規律。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己探索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又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對長方體實物或模型進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和空間位置關係,從而對長方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在學習表面積時,讓學生通過動手剪開製作的學具,通過反覆的摺疊、展開,讓學生自主探索出每個面的長、寬與長方體長、寬、高的關係,為熟練的求每個面的面積做好鋪墊。又如在教學長方體的特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個蘋果,用刀切一片,問:你看到了什麼?(一個面)挨着這個面再切一下,問:你又看到了什麼?(兩個面和一條邊)師: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這條邊叫做稜。緊靠着這兩個面再切一片,形成三個面,問:現在你又發現了什麼?(有三個面,三條稜)

認識二:老師對學生的動手操作 活動要收放得當,要有實效性。

雖然 《空間與圖形》與圖形的教學要讓學生多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的情況是:學生的操作缺乏目標性、不會帶着問題去操作,探索成了玩耍。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認為一是在學生開始動手操作之前,老師一定要出示明確的探索目標,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有的放矢的剪、拼、擺、折。 二是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巡迴查看,及時進行指導,讓學生不要偏離操作的方向。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12

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着不足:

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朗讀課文,但一堂課下來,學生在朗讀練習略顯不夠,而且不到位。雖然教師在教學設計當中有設計如:指名讀、分組讀、男女生讀、齊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地朗讀,但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實施與落實,造成了教學重點不突出,難點沒解決的尷尬局面。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要一年級國小生達到這個理想目標還不太可能,因此教師的有效引導顯得更為重要。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習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愉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使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説,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認識生字,讀懂故事,初步瞭解春天的特點。

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我更加明白了知識目標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之間的關係,我會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向前邁進。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13

本週進行了分享閲讀《機器人》教學活動。

活動第一環節——以模仿機器人的動作和幼兒進行“我來做你來猜”的遊戲,引出讀本的主人公“機器人”。然後請幼兒觀看封面。

在第一環節實施過程中,就遇到了一點小意外!孩子們都説:“老師,看不清”。(這個問題,一方面可能是孩子人數較多,另一方面讀本擺放和幼兒距離較遠造成的。)畫面上有很多細小的部分不是很明顯線條也比較模糊,所以根據孩子們看不清的問題,我立刻做出了迴應把小書發給大家:“仔細觀察封面,小朋友們還能發現什麼呢?”。孩子們順利的理清了老爺爺的身份、老爺爺和機器人的關係等問題。

活動第二環節——逐頁閲讀,通過細微觀察,猜測人物的內心變化。

在第二環節實施過程中,由於小書發放給幼兒後,很多孩子會好奇的翻看,面對混亂,我的閲讀方式也由逐頁閲讀改成跳頁閲讀。跳頁閲讀之前先請孩子安靜的完整的閲讀一遍,然後按老師的提示翻到制定頁進行詳細的閲讀:“觀察機器人的動作和表情,科學家的動作和表情又是怎樣的呢?”。跳頁閲讀時先請孩子看3、4、5頁,對機器人和科學家的表情變化進行有“梯度”的分析後,對第六頁的情況進行分析:“為什麼機器人會這樣呢?機器人和科學家有些什麼樣的想法呢?”

活動第三環節——回憶和總結故事,並對情緒變化的特點進行梳理。

在第三環節實施過程中,當孩子們看到最後一頁時就會大笑起來,可見孩子們對故事內容的“體會”還是比較到位的,但是在情緒變化梯度的感受上還不太明顯,詞彙也不豐富,只有簡單的高興和不高興,在活動中通過對讀本表情的模仿,讓幼兒感受不同的情緒變化,也作為下次活動的一個“引子”。 在第二階段的教學中重點突破。

反思:

活動中一個個問題的出現有的是意料之中,有的卻在意料之外。老師的迴應策略關係着活動中孩子是否得到了真正的鍛鍊和提高。雖然我在活動中對孩子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迴應,但在各個環節的教學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思考。

第一環節看不清的問題,是意料之外。但很快就以小書閲讀代替解決了。所以活動時人數相對較少,才能更好的照顧到孩子的個體差異問題。

整個活動中,可能是對機器人沒有了解的情況下,孩子對機器人充滿着好奇,而孩子對機器人的認識只停留在非常淺顯的狀態。在第一、二頁的閲讀中談到機器人的功能,孩子只有:“只是和人走路説話不一樣、會打怪獸”等簡單的認識,對機器人的構造、生成、作用等方面都缺乏瞭解。所以第一環節的引導顯得非常薄弱,要相應的加入科常方面的知識,孩子對讀本中3、4、5、6頁的內容才能夠更全面的感受。在活動第一階段已經完成的情況下,我只有在第二階段給孩子補上這一課。

在第三環節對人物情緒的梳理,採用文字和老師表情的模仿可能不是很直觀,如果用事先畫好的人物表情配上文字,孩子對情緒梯度的變化會感受更明顯一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參為我提供了分享閲讀活動的一個固有模式,也為我的教學指明瞭比較規範的行進軌跡。每個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所呈現出來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在今後的分享閲讀活動中,課前不僅要分析讀本,做好充分的準備,更應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和孩子一起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14

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已學過整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加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我感觸頗多:

一、引導自主探索,瞭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意義。

1、導入新課時,引導學生塗色表示3個 米,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求3個 米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意義,併為引導學生探索分數與整數相乘的計算方法進行了知識結構上的鋪墊。

2、通過交流與討論,引導學生主動聯繫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歸納和類推, ×3=?進一步發展學生合情推理能力,體驗探索學習的樂趣。

二、加強過程體驗,體會過程約分比結果約分更簡便。

在解決例1的第(2)題時,我在處理算法多樣化與算法優化時設計了88×8/11 =?的練習,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計算,加強過程體驗,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後,體會到過程約分比結果約分更簡便且不易錯,形成一種內在需求,優化算法。

存在不足:本課算理強調還不夠,特別是練一練第1題,在學生獨立完成後,我在組織交流時不夠充分,只交流了學生的計算方法和結果,忽視了學生是如何塗出4個3/16的,後來我發現學生塗得方法很多,其實通過學生塗色寫算式,可以溝通分數乘法和分數加法間的聯繫,進一步體會分數與整數相乘的意義,體會“求幾個幾分之幾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的算理,我沒有很好地把握教材這一練習設計的意圖,沒有敏鋭地把握教學資源,很好地鞏固算理。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應充分放手讓學生根據課文後面的提示要求,自主閲讀,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或問題,展開對話交流,教師適當的點撥。注意引導學生用過去掌握的閲讀方法,來學習本課。注意語言的積累和朗讀的訓練。在讀中悟語,在讀中悟情,在讀中受到感染與薰陶。根據課文的特點,可採取演一演的方式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16

探究學習主要強調學生要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習掌握“是什麼、為什麼”的知識的同時,要強化“怎麼做”的知識與技能的教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通過技能的訓練轉化為素質,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通過複習泥塑的揉、壓、 搓、捏等技法,一步步給學生做好鋪墊,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課件欣賞,瞭解花點心的製作方法,隨後,讓學生自己試着來做,學生通過嘗試,發現其中的要領,在練習中不斷完善,發現問題,比如要製作花點心,先要運用基本的方法制作出花點心的基本圖案,如圓形、五角星形、桃心形等,在進行裝飾,有的學生開始完成的作品基本圖形做得小導致作品完成之後不能立起來,塌了下來,裝飾的上一層全部掉落了,我及時鼓勵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學生經過思考説:老師,上面的裝飾品太多、太重,所以塌了下來,那麼我們在裝飾的時候除了要求體現“花”,在做的時候要考慮花要細緻一些,體積要小一些,比點心的底部要小一些,經過不斷的嘗試練習與探究,終於完成了作品。

通過教學,我體會課堂教學中探究學習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生機,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很濃,他們嘗試着學習和思考,雖然我執教的班級是剛剛入學不久的一年級的學生,但是他們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慢慢得到了鍛鍊,逐步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究與發現。這節觀摩課教學我的收穫匪淺。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17

《智取生辰綱》節選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課文寫了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的經過。課文篇幅比較長,情節跌宕起伏,語言文白參半,方言較多,學生閲讀的難度較大。全文緊緊圍繞一個“智”字展開,在文中“智”主要表現在吳用等人的“智取”和楊志的“智押”。因此,我設計了兩個主要問題:

1、晁蓋、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的“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楊志最終失陷生辰綱,是否無智可言,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為了貫徹落實新課標精神,努力在課堂中體現新的教學理念。我首先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做了一番努力,本篇教學將主要採用“主問題討論式”,讓學生在主問題引領下主動走進文本,討論探究。這樣,既體現了整體閲讀的性質,又給學生提供了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空間,是符合新課標倡導的整體閲讀教學思想的。學生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討論就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節構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鮮明,還可以感受到語文之美、語言之美。同時每一個問題的回答都要求學生從文章中找答案,培養學生通過語言分析課文的方法,因為任何架空語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從而實現閲讀能力的遷移。在分析以晁蓋、吳用為首的眾英雄形象“智”的過程中,我着重引導學生從智用天時、地利、人和、計策等四個方面,在智用計策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反覆地閲讀,觀看相關的視頻欣賞(播放《水滸傳》的精彩片段,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故事情節,激起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

其次文章也生動刻畫了楊志的人物形象——精明,但急功近利,性格粗暴。在引導學生分析楊志的性格特徵並體會塑造這一典型形象的意義時,我重點從智打扮,智行蹤,智選路徑等方面表現楊志是用心良苦的,為保生辰綱的安全是煞費苦心的。

再次,引導瞭解文章景物描寫的特點。文章用不少筆墨描寫了“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過了十四五日後(六月初四)“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其實十分大熱”“眾軍人看那天時,四下裏無半點雲彩,其實那熱不可當。”“赤日炎炎似火燒”的酷熱天氣,有的是直接描寫,有的通過人物語言動作間接表現。赤日酷暑的描寫為情節發展作了必要鋪墊,為表現人物作了有力烘托。學生通過景物描寫的分析,深入思考,實現了對文本的理解,也訓練了學生的分析與表達能力。總的來説整堂課思路是非常清晰,重點突出,最終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落實。

每節課總會有許多遺憾,我的課堂也存在不少缺點。就效果看,課堂氣氛不是很活躍,很明顯,有些學生沒有充分預習,對課文內容不夠熟悉,今後多督促學生自主預習,提高學生聽課的情緒。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18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詞作。整首詞最後收束到了一個“愁”字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品讀這種“愁”的三個切入點,以便學生自主完成賞析任務,就像新課標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由於大家對李清照的生平較為熟悉,所以我擔心學生都從“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這一點來品讀,這樣容易導致思路侷限而且品出的“愁”脱離文本,不夠深入。於是,我就決定由自己來完成這一點,讓學生集中精力從二、三兩個切入點進行品讀。

在我語言的感召帶動下,學生們都很積極地發言,特別是從第三個切入點賞析時,課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在對“憔悴損”的理解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的説“憔悴損”指的是“菊花”,有的説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都給予了肯定,他們才停止了爭論,並都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課堂的另一個高潮出現在賞析完全詞後,學生朗讀整首詞時。這一遍朗讀,和初步感知時的朗讀真是天壤之別。當學生由這三個切入點,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飽受的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後,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積攢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讀中傾瀉而出了。

當然,最令我滿意的還是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課都圍繞着一個“愁”字展開,分析了《聲聲慢》和《一剪梅》中的“愁”,並且比較了這兩首詞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時,指導學生賞析的方法,這種賞析的方法也是貫穿在整堂課的賞析過程中的。

總的來説,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也得正視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讀不充分。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對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讀都十分重要,更何況是一首詞。正式上課時,我卻因為緊張,幾處都忘了讓學生朗讀。特別是在賞析“尋尋覓覓”這句時,提到疊詞的音樂美,卻沒讓學生齊讀感受一下,這很不當。還好學生極賦深情地朗讀,幫我彌補了這一不足。其次,在給學生提示,降低問題難度方面還不能很好的處理。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19

本課是略讀課文,作為略讀課文,如果要一課時上完,就必須以充分的自讀自悟為基礎,然後才能根據文章的特點,緊扣文章的重點、難點、疑點,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交流活動,從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考證、提出大陸漂移學説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為了突破課文重難點,感悟課文內容,發展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本節課,教師通過講故事、聽錄音、質疑、交流、合作探討、觀察實踐、擬小標題等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品味魏格納的言行,體會魏格納的心情,感受魏格納的品質。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20

關麗豔

《飛奪瀘定橋》是教科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以“紅軍與長征”為主題,選編了《飛奪瀘定橋》《豐碑》《草地夜行》詩歌《七律長征》。“能説會寫”和“語文七色光”圍繞長征主題,讓學生通過蒐集講述長征故事,閲讀革命故事書籍,寫讀後感等,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讓學生學習長征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緊扣“飛奪”。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敍事件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敍事件的方法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以下以方面處理較好:

1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古人云“學貴有疑”,因此在齊讀課題後,我就引導學生“課題中哪個字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有什麼疑問?”學生們馬上抓住“飛”和“奪”提出:為什麼要“飛奪”瀘定橋?怎樣奪橋的?故事中是誰向誰奪橋?然後馬上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入課文,展開學習。

2努力滲透寫法。本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寫的,教學中我在組織學生交流回答課前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就逐漸滲透了按照起因經過結果這樣事情發展的順序寫作的方法,實現了閲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

3整體處理課文。在精讀部分,我緊扣課後習題,提出:默讀課文,説一説,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過程中,哪些場面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麼?用這樣一個大的問題統領全文,實現長文短教。在交流中學生們能夠抓住紅軍奪橋時的表現體會紅軍的勇敢,能夠抓住紅軍冒雨行軍的場面體會紅軍的機智和不怕困難,理解文章主旨。

仔細思量,我覺得還有以下地方處理不當:

1在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由於課文較長,在自由讀和指名讀後就已過去了十一分鐘,再交流主要內容就一堂課過半,所以後面精讀部分時間很緊,沒有指導學生把一些重點語句讀細讀好,如描寫橋險的句子,描寫紅軍飛速行軍中生動的比喻句,只是讀了戰士們冒着槍林彈雨鋪橋前進的句子。如果充分指導朗讀,不僅對理解文章有幫助,更為後面複述和習作中的縮寫奠定基礎。

2細節上處理不當。比如當學生理解了“飛”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時,我就應及時追問,在文中指什麼?讓學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紅軍必須快速前進,搶在敵人之前到達瀘定橋,順勢板書“飛速行軍”。為後面節省時間。再比如在初讀小結時沒能説出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應點明。

3本節課提問的數量不多,但在交流中碎小的問題還應減少,感覺越是急於讓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就越急於提示追問,就顯得碎了。對於學生的回答,評價、提升不夠及時、到位,有時急於搶説。學生課文預習不夠好,回答問題的完整性、條理性有待於加強訓練。

4如果能用課件補充一些資料,如關於飛奪瀘定橋的背景資料,播放飛奪瀘定橋的視頻就能將學生帶入情境,課堂氣氛會更熱烈些。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21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對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了在課堂上體現課標精神,我堅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巧設情境,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充分的自主學習,有效的合作學習和適當的探究學習。

課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開發學生學習資源,注重閲讀個性化感悟,設計自主、合作的閲讀過程。以朗讀為主線,以實踐為活動為輔助,引導學生聯繫教材,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讀讀、想想、説説、議議、演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閲讀實踐,通過朗讀、想象、思考,力求對文本有所感悟。

一、朗讀個性化

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經常用、最重要的手段,要把他用“活”,用“巧”,以達到促使學生理解、積累、發展語言、激發情感的作用。在這課中,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個別讀、齊讀、表演讀,把這些方式有機地融合起來,相互滲透。除此外,我還注重朗讀的評價,尊重學生意見,讀評結合,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所藴含的內容。

二、注重體驗與感悟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且這篇文章包含着濃厚的感情色彩。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體驗”一詞前後共出現了15次,運用頻率之高,次數之多,確為罕見,由此足見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積極為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和時空,讓學生在自主參與閲讀實踐活動中,深入課文與閲讀材料形成“對話”,從而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議論紛紛”“叫苦連天”這兩個詞時,我並沒有讓學生以詞解詞,而是注重讓學生先想想:聽了貓頭鷹的命令後你們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接着讓他們在小組裏説一説,讓學生在想、説、議中感悟到這就是“議論紛紛”和“叫苦連天”。顯然,在我們的引導下,學生與文本進行了心靈對話,走入了課文情境,與動物同命運共呼吸,急動物之所急,想動物之所想。最後有感於心、化而言之,實現了自我超越。

三、創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情景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創設各種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如:角色扮演,通過活動讓學生去表達、感受、體悟,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運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讀一讀、演一演,自主彙報交流,使學生真正擁有嘗試、合作、享受成功的實踐和機會。在小組彙報展示中,其他學生做到了很好的評議、補充,形成了生生互動積極學習的氛圍。我作為一名參與者也啟發、評價,在與生互動中真正成為國小生的學習夥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導向

在閲讀目標方面,我們第一個要關注的問題是閲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使德育目標、智育目標和美育目標能夠得到綜合的體現。本課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過讀一讀、演一演、想一想、説一説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讓被人按自己習慣的方式生活,這些都體現了閲讀教學中主體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確的價值導向。

當然本課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和遺憾的地方,如:時間允許的話,在教學袋鼠那段時,應增加多種讀的方式;在最後講評生字時,應讓學生自己挑選、推薦。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22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説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各個環節注重了對分數意義的體驗,並在體驗中隨時注意總結。

1、聯繫生活實際,感受數學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課伊始,在輕鬆的聊天環境中,引入分數,勾起學生的分數的認識。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舉例中,始終都在強調“在生活中”可以把什麼平均分,“在生活中”還可以把什麼看做單位“1”。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將抽象的分數具體化。

2、創設自主學習環境,促進有效學習。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一些物體可以看做單位“1”進行平均分得到分數後,創設環境讓學生自己通過手中的事物進行平均分,從中得到分數。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經歷了猜測、試驗、推理、證明等環節,讓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中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對於數學知識的最終結論,不僅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讓學生親手操作,在具體的試驗中,真正做到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3、以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為基礎。

《課標》中指出: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本節課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的納入到學生的直接體驗中。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值得改進,自己在課堂上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以至於不能很好的整體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顯得前鬆後緊。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替為代之。從以上看出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還很匱乏,需要不斷地鍛鍊,提高。

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的藝術貫穿於課堂教學全過程,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講究教學藝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的努力學習,鑽研,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創設一種和諧的課堂教學結構,從而真正的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快樂帶給學生。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23

本文是楊瀾作為北京申奧代表團的成員在申辦20__年奧運會時所作的陳述詞。文中通過對祖國的體育傳統、北京城的特點、友善的北京人、以及文化計劃的介紹,情真意切地表達了我國人民對申奧的期盼和渴望,表達了作為中國人,作為北京人的驕傲與自豪。

在教學,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瞭解課文陳述了哪些內容。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大致能説出陳述詞的內容,瞭解課文總分的結構。但部分學生將第六、七、八、九自然段的內容分開陳述。我沒有立即糾正,因為這幾個自然段圍繞文化計劃這一個內容從四個方面陳述,在分析完後,我再讓學生找出這幾段的共同之處,引導學生找出中心句。這樣學生由易到難,通過自己理解,印象深刻。

在理解“新的局面”、“新的高度”的含義時,學生只能從表面字義上理解。我將收集的部分資料和學生對20__年奧運會的回顧結合起來理解,學生基本能瞭解奧運會在中國舉辦的意義,達到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

課後習題中有一道題是,你想為20__年奧運會做了些什麼?寫一段話表達自己的心願。因為北京奧運會已成為歷史了,我覺得這一題沒有練習的意義。將題目改了改,讓學生對照楊瀾陳述詞的內容,根據自己對奧運會的北京新添的建築物,讓學生以主人的身份,向大家介紹北京城的特點。根據學生作業情況。有部分學生能運用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介紹北京。但一部分沒有收集資料、無話可説,只能重複書中的內容。

憫農的教學反思 篇24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最後,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通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