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制度改革是最好的護航

迴應匿名捐贈人,除了獎勵之外,各方合力,推動慈善制度改革,方能彰顯坦誠,獲得信任,慈善才能順其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

慈善制度改革是最好的護航

近日揭曉的第九屆“中華慈善獎”上,浙江寧波匿名捐贈人“順其自然”榮獲“最具愛心慈善楷模”稱號。“順其自然”從1999年至今,堅持匿名捐款2019年,數額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累計捐款總額近1600萬元。

“順其自然”多次獲獎,但都沒有出面領取,可社會需要用這種方式,明確迴應匿名捐贈人:一是對其持之以恆的善意表達感激之情,二是讓其清楚捐款使用情況沒讓其失望,三是激勵更多的市民關注和參與慈善活動。

在“順其自然”的影響下,不少市民也順其自然地成了匿名捐贈人,讓更多的慈善項目能夠做好“有米之炊”。

捐贈人匿名,慈善模式卻清晰可見。捐贈人根據自願原則,按照個人想法和收入多寡,進行力所能及的捐款;慈善機構按照其意願,合理分配善款,讓相應的羣體得到實惠;受助者獲得陌生人的幫助,生活質量有所提高,但無需對某個人感恩戴德。

此舉實際上對慈善機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保護捐贈人的隱私和維護受助者的尊嚴,才能讓慈善資源從隱形的地方流動到陽光之下。

其實,“順其自然”的匿名捐贈,和現代公益原則不謀而合。一則,捐贈人的自願原則,“壞事不做,好事不説”;二則,愛心擊鼓傳花時,受助人直接回報社會。

匿名捐贈就像源頭的活水,一旦流出來,就形成了百川入海的趨勢。但是,放眼目前的慈善組織,覆蓋面廣的一些官方機構,因管理制度的不透明而遭遇非議;民間機構雖然多點開花,但缺少規範化的運作。雙方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

顯然,要想讓慈善捐贈成為常態,需要給“順其自然”更有力的護航,那就是給慈善制度“動手術”。官方慈善必須透明,每一分造福社會的錢都得有“名分”,重塑公信力。

同時,借“互聯網+”將求助者推薦給社會,壓縮宂長的捐助程序,節約成本。

民間公益更需要政策支持,既要完善法律法規讓其合法成長,比如通過遺產税讓富人成立慈善基金,做社會財富的管理者而非佔有者;也要依法規範捐贈亂象,避免詐捐等不法行為。

尤其現在點個按鈕就能“眾籌”,事前審查和事後監督都不應任其空白。

總之,迴應匿名捐贈人,除了獎勵之外,各方合力,推動慈善制度改革,方能彰顯坦誠,獲得信任,慈善才能順其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