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貨幣制度(通用5篇)

中國的貨幣制度 篇1

昨天文章用了很多術語,可能非專業的人不太好理解。今天文章就來聊聊我國的貨幣發行制度,便於理解何為基礎貨幣,央行如何投放和回收基礎貨幣以調節市場流動性。

中國的貨幣制度(通用5篇)

首先,現代主權貨幣的本質是什麼?是對一國中央政府的債權。也就是説,本質上,你用一國貨幣可以向政府兑換其他公認有價值的物品或錢幣。在金本位時代的美國,美國政府用黃金儲備擔保美元,美元的持有者可以以固定的匯率向美國政府兑換黃金。在現在的中國,擔保物是美元。所以,多年以來,是中國的外匯儲備使人民幣有了公認的價值。

外匯儲備與貨幣發行有什麼聯繫呢?這個時候就要介紹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外匯佔款”。20__年以前,我國一直實施強制結售匯制度,不允許企業,個人持有外匯。只要產生外匯收入,必須賣給銀行,銀行也只被允許保持少量外匯頭寸,超出部分必須賣給央行,形成外匯儲備。央行購入銀行的外匯,支付出去的人民幣,就是外匯佔款。以外匯佔款的形式,央行增加了貨幣供給,這就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基礎貨幣發行渠道。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這個圖,國外資產(主要是外匯儲備)佔央行總資產的比例在20__年到20__年都保持在75%以上。央行總資產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基礎貨幣,這就是為什麼總會説美聯儲要擴表或縮表,這個表就是資產負債表。一國央行的總資產越多,基礎貨幣就越多,收縮資產,就會降低基礎傾向存量。

要理解基礎貨幣,還要引用一個概念“派生貨幣”。大家都知道銀行是個高槓杆的行業,銀行有一大功能就是創造“派生貨幣”。如果不要求準備金,理論上銀行可以無限制地創造信用,空手套白狼。如果要求準備金,比如存款的10%,銀行收到100元存款,可以貸出去90元,貸出去的90元還存回銀行,又可以貸出去81元,以此類推,銀行可以出借的額度約為100/10%=1000元。這裏100元就是基礎貨幣,900元則是被銀行創造出來的派生貨幣。這你就能理解央行的基礎貨幣能量有多大了。

20__年以後,我國放鬆外匯管制,不再強制結售匯,允許一些符合條件的企業開立境內外的外匯賬户持有外匯。一定程度上釋放了因為激增的外匯佔款而被動發行人民幣的通脹壓力。使貨幣政策更加靈活,主動。外匯儲備在20__年6月到達歷史高點39932億美元,隨後回落並穩定在了3萬億左右。

一定有人好奇,目前國外資產佔比只有60%,那剩下的40%央行資產是什麼?大部分是昨天説的公開市場工具SLO,MLF,SLF,PSL啦,所以它們也是基礎貨幣發行工具。開頭説了,人民幣的主要擔保物是美元,那些粉們的擔保物又是什麼?粉們的擔保物是央行認同的各種合格抵押品,比如國債、地方債。這些粉可以另開一篇,今天先不談。

美元佔比下降是不是意味着人民幣價值下降?美元佔比下降不一定意味着人民幣價值下降。一方面,以前依賴美元是因為中國還不夠強大,主權信用還沒建立起來,對外貿易別人只認美元。隨着中國國力越來越強,人民幣也可能躋身世界重要流通貨幣的行列。使人民幣國際化是政府的重要戰略。另一方面,美元自身的擔保物一半是國債另一半是房產抵押債券,這看起來也沒比我們國家好到哪兒去。加之美國常年貿易逆差、赤字,負債累累,美元本身有貶值風險,再大量囤積美元非明智之舉。

總而言之,貨幣發行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制度,央行根據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會時刻做出調整。20__年以前,外匯佔款是基礎貨幣供給的主力,基礎貨幣保持持續增加狀態,20__年以後,它不再是主角,基礎貨幣也不再是連續地增加,會有升有降。

中國的貨幣制度 篇2

中國的貨幣發行者是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的貨幣發行方式有2種:自主發行,和兑換外匯發行。

自主發行,即直接發行。新增貨幣通過銀行間借款的方式進入商業銀行,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商業銀行將這些貨幣貸出,進入實體經濟流通。

兑換外匯發行。現在術語叫外匯佔款。中國的名詞都那麼怪,引起歧義。明明是佔外匯款,非得説成外匯佔款。好像買了外匯人民幣被凍結了,流通量減少似的。實際情況是,任何人拿外匯到中國人民銀行要求換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就對應發行增量人民幣,收進外匯。

這個制度是計劃經濟時代留下來的。因為過去外匯對中國實在太珍貴了。這個就是典型的蝴蝶效應,當年不知哪位定了這個制度,而如今這個制度成為了影響中國經濟甚至世界經濟的核心制度之一。

因而,如果人民銀行兑換外匯淨流入,那麼對應的就是人民幣發行量的增加。近10年,由於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兑換外匯發行成為了主要的人民幣增量來源。

自主發行和兑換外匯發行的區別非常大。自主發行可以用不收回,是貨幣投放量的永久性增加。但是兑換外幣發行是“臨時發行”,當外匯淨流出時,人民銀行就需要註銷人民幣,那麼人民幣的總量會減少。

貨幣供應量增加,意味着物價上漲。貨幣供應量減少,意味着物價下跌,而且可能會更嚴重,比如經濟危機。所以,對於中國宏觀經濟的趨勢判斷,最重要的是外匯流動情況。如果外匯流動方向逆轉,會引起國內經濟的巨大震動。即便不是逆轉,而是流入量的明顯減少,都會對中國經濟帶來巨大影響。

經濟是商品交易活動。必須由貨幣作為媒介。所以有效貨幣總量成為了經濟發展的瓶頸。當有效貨幣多於商品時,通貨膨脹,當有效貨幣少於商品時,通貨緊縮。所以,經濟要發展,貨幣數量就要增加。增加貨幣,要麼是從地下挖金銀,要麼是政府印票子。

在高質量的信用系統建立起來之前,信貸活動佔經濟的總比例極低,既不會影響貨幣總供應量,也不會影響商品的產量。

在高質量的信用系統建立起來之後,信貸活動佔經濟的比例極高,對經濟的影響極大。實際上信貸活動成為了當代經濟的引擎,信貸大發展,則經濟大發展,信貸出問題,則經濟鬧危機。

銀行是信貸的媒介,因為銀行具有高的信用。

人們把貨幣存入銀行,可以賺取利息。銀行把貨幣貸給需要的人,賺取利息差。如果投資收益大於貸款利率,企業或個人就會去貸款。人們貸款後立即會消費掉,不然就白付利息了。因而新發貸款額就對應了GDP額。貸款消費掉後,出售商品的人就獲得了貨幣,他們自然也要存款,於是貨幣轉了一圈就回到了銀行。如此往復循環,貸款就越來越多,存款也越來越多,消費也越來越多,經濟也隨之高速發展。這種通過銀行信貸循環來增加的貨幣供應的速度,遠遠高於挖金礦的速度。

這裏引入雷士第一定律:貨幣乘數總會達到可能的最大值.即只要有錢可借,人們都會借錢。原因呢,一方面是隻要收益率高於利率,貸款就會賺更多的錢,另一方面是貸款拉動了經濟發展,讓企業更賺錢。(當然有限責任制是很重要的原因,因為賺了歸自己,虧了歸銀行)

那麼,這種靠信貸的貨幣供應量是無限的嗎?否。首先,人們不會把所有的錢存進銀行,總要持有現金,其次,銀行也不會把所有存款貸出去,總要留些壓箱底的等着人們來取款,這個叫準備金。接下來就是一個國中數學題了,現在小學生奧數也會算。最大貨幣供應量=原始發行貨幣量/(1-(1-準備金率)x(1-持現金比例))。舉例,如果人們持有10%的現金,銀行留10%的準備金,那麼貨幣供應量大約是原始發行量的5倍。多出的4倍都是通過信貸放出的,也就是有4倍於原始貨幣量的信貸。而美國在1920-1929年間,準備金只有8%,所以貨幣供應量放大了6倍。

美國1097年從沒有有效的信貸體系,到1929年建立起高效的信貸體系,貨幣供應量會增大6倍,外加每年有新開採的黃金增加原始貨幣發行量,總體貨幣供應量增加10倍以上,而同期經濟增長不可能有這麼多,自然會發生通貨膨脹。

由於是金本位制,即物價用黃金來標定,所以通貨膨脹對等於黃金貶值。而挖掘黃金是有成本的,而且相當高。挖掘黃金的成本自然隨通貨膨脹而上升,當挖掘黃金的成本高於黃金的價值時,挖掘活動停止。而挖掘活動停止,就意味着原始貨幣(高能貨幣,TMD經濟學又不是量子物理,啥高能)供應量不再增加,那麼信貸量也就不再增加。

於是,問題出現了:貨幣總量不再增加,但是存款的人要利息,這個利息怎麼來?比如銀行裏一共存款1萬億,年利率5%,1年後存款人的權益是1.05萬億,而貨幣總量還是1萬億,多出的0.05萬億從哪裏來?回答是沒法來,只能賴。怎麼賴?破產唄!

中國的貨幣制度 篇3

世界上最神奇的魔術從不是那些盛大舞台上表演的“分身術”或者“無中生有”之類的譁眾取寵,而是東西在你手上,你抱着、掖着、惦着、數着、看着,它被你緊攥在手裏,被你緊盯在眼裏,它千真萬確的觸手可及,然而它又悄悄消失了。它是世界上最無恥的魔術,它是世界上最赤裸的搶劫,它是世界上最偽善的殘忍,它是世界上最骯髒的陰謀,它是貨幣發行。

關於貨幣發行的演變要從以下幾部故事説開:

第一部:貨幣發行

在一個叫做中的古老村子裏,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平凡樸素的生活。村東頭住着一個鐵匠,每天鍛造敲打着各種工具,從農耕用具到交通用具再到生活用具,種類很全面;村西頭住着一個裁縫,每天縫製着各種衣服;村南面住着一個瓜農,而村北住的是一户泥瓦匠,給人蓋房子、修房子。村中間還有幾户人家,靠種糧為生,暫且稱為糧農吧,其中一位糧農叫代爾,種植技術精湛,善於打理家務,口碑甚好。

中村的民風真的很淳樸,每天人們用糧食交換着鐵鍬、用衣服交換着瓜果以及糧食,生活平平安安。同時自己心下里會盤算,我該打多少鐵?免得沒人要我就得餓死了,所以不斷的調整着自己的經營結構,實在不行去給糧農打點短工,換點糧食。每個人都有類似的想法,不過中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鉅變,日子也很和睦。

法則1.1:自己生產的東西要麼滿足自己所需,要麼滿足他人(市場)所需,否則就得捱餓。

法則1.2:如果生產的東西自己和別人都沒有需求,或者自己根本沒有生產東西,而自己卻沒有捱餓,這就表明別人生產了價值卻在替你捱餓。

第二部:貨幣出現

鐵匠的兒子今天拖着沉重的鋤頭,要給家裏換一些糧食,累的恐怕得多吃幾斤糧食了;裁縫拿着衣服去換糧食,結果半路衣服弄得滿是灰塵;糧農們想要去換點水果吃,糧食在半路漏了一地......

有一天,老農代爾拿着5張紙條,每張上面都寫道“此紙條可從代爾這裏換回一斤糧食”,然後去鐵匠那裏説,我要換一把剪刀,這樣先給你一些借條,你隨時可以去我那裏換回糧食,那5斤糧食我會一直給這些紙條保留着;鐵匠想了想,這樣也好,兒子以後也不用拖着那麼大的鋤頭去他家換糧食了,只要拿着這些薄薄的紙條就可以了,因為我們家終歸還是要吃糧食的;再説代爾這老農口碑不錯,不會賴賬的;而且説不定我用這些紙條還可以換一寫水果,果農説不定也會接受的,果農要是兑現的話豈不是我少拿了2次鋤頭,那得少出多少汗!所以,鐵匠收下了這5張紙條。並且村民們懷着同樣的想法,都接收了這種紙條。

有一天,鐵匠對兒子説:“那張紙條放哪裏了?”。兒子説:“什麼紙條?”。鐵匠不耐煩的説道:“代爾寫的那些可以換糧食的紙條”。這些事情之後,兒子與老父約定,用“A幣”來稱呼那些紙條,免得以後分不清是“上廁所的紙”還是要“記事用的紙”還是“代爾先生的紙”。

又有一天,代爾要去換10斤水果招待客人,他寫完一張紙條又寫一張,胳膊都麻了,這還沒開始提水果胳膊就麻了,一氣之下就每張紙只畫了個數字再籤個名,1表示1斤糧食;10表示10斤糧食。這樣不就方便多了。而假設代爾所有的存糧只有1000斤,而它紙條上的數字加起來卻有20__斤,這就表明代爾透支信用濫發A幣了,那相應的一個A幣對應的價值就萎縮到半斤糧食,A幣貶值了50%。

法則2.1:以實際財富(糧食)為抵押發行的貨幣(A幣)叫做信用貨幣,貨幣的發行者必須具備很高的信用(代爾口碑很好),必須有很透明的機制(以糧食為抵押,有多少斤糧食?),這樣的貨幣(A幣)不會貶值,永遠對應着相應數量的糧食;

法則2.2:貨幣一旦濫發,相應的貶值就會到來;

法則2.3:貨幣(A幣)是借條。

第三部:銀行鼻祖

若干代人後,村裏的人們使用的貨幣已經不僅僅是A幣了,原因很簡單,村裏的人口越來越多了,有了理髮的、採藥的、開酒莊的以及專門從事倒買倒賣的小販們,靠糧農代爾打的借條已經不夠人們使了(其糧食畢竟有限,也就使貨幣的發行受到的嚴格的限制),B幣、C幣……等也開始流通了,其信用也有高有低有變化,人們變化着自己持有的紙條,經濟交換越來越頻繁了。

採藥的人這一陣子想到村外面大山的那一邊去採點珍貴的藥草,但是又擔心自己村裏流通的A幣和大山那邊人們的紙條互不相認,自己吃住都會成為問題;鐵匠這一陣子生了一場病,沒有力氣打些鐵器,沒能換回A幣,糧食沒有着落;果農今年的水果大豐收,留下一些自己吃的外,全部從果販那裏換回了A幣和B幣,但那麼多紙條放在家裏很不安全;中村一個叫做雷泰的先生就開了一個錢莊,起名為“日升昌“錢莊,乾的事情主要有三種:第一、村民可以將自己的A幣、B幣等存入錢莊(要收保管的費用),第二、村民可以從日升昌借一些A幣出現先使用,以後再歸還(要收利息),第三、匯兑,村民在中村的日升昌存入1000個A幣,可以拿着日升昌的匯票到大山那邊換出對應的紙條(先稱之為“大山幣”)來消費(同樣道理,大山村的人在那邊存入“大山幣”,來到中村後拿着日升昌的匯票可以兑換A幣來消費)。

這樣一來,採藥的人可以使用匯兑業務,代價是支付一些費用;鐵匠可以先到日升昌借點A幣,以後再還,代價是要付點利息;果農可以將多餘的A幣存入到日升昌,代價是要交一些保管費。而日升昌錢莊就靠着這些費用生存、僱傭保鏢以及運輸隊、並取得一些盈利,盈利反過來壯大了日升昌的自有資本,匯兑的業務越開越大。日升昌的經營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假設其某天將存入的A幣的一半都貸出去了,而因為其一些問題被曝光導致信用度急劇下降,就會引發存款的人過來擠兑,而日升昌當然是拿不出來這麼多錢的,那麼其面臨的就是萬劫不復的深淵,這些道理制約着日升昌的放貸以及其它一些活動。

法則3.1:銀行放貸必然需要收取利息;而銀行存款不一定派發利息,存款有息是銀行競爭存款客户的結果;

法則3.2:假設只有一家銀行壟斷所有上面提到的三個業務,則存款利息必然為負,意味着存款客户不僅沒有利息,而且還需要繳納賬户保管費;

法則3.3:有限信用的銀行容易出現擠兑風波,但其經營活動不容易偏離正常的軌道;無限信用的銀行不容易出現擠兑事情,但其內幕操作往往令人吃驚。

第四部:政府之始

中村寧靜的生活還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毀滅,就像恐龍家族到了公元6000萬年前一樣。中村的惡霸開始橫行,村民們每天生活在恐懼和絕望之中;大山那邊的村落盯上了中村富饒的資源,糾集着人馬殺了過來,妄圖把中村的人們斬盡殺絕,中村的村民整日生活在刀光血影之中,民不聊生。中村的一個叫做潤智的青年,擁有極強的戰略眼光和軍事指揮能力,領導了一幫村民將大山村的入侵人馬趕了回去,將村裏的惡霸完全剿滅。潤智説,我們中村必須成立一個村委會來領導我們村民,我們村委會的軍隊可以抵禦大山村的再次入侵,我們村委會的警察可以打擊村裏新出現的惡霸,這樣我們的人民會重新生活在和平中。只不過我們要向每位村民徵税,這些錢用來養活中村的軍隊和警察以及我們這些官員。

連年的戰火之下,村民所持有的A、B、C幣都發生了怎樣的怎樣的變化?根據法則二:A幣是借條。我們知道村民們誰持有A幣,誰就可以到代爾這個老農家裏兑換相應的糧食。但是戰火之下,代爾家不成家,糧食被劫匪洗劫一空,自己也被炮火擊中成了殘廢人,再創造價值的能力已經消失了。換言之,A幣現在已經嚴重貶值。B幣和C幣同理,村民們的財富基本消失殆盡。

村委會頒佈法令,發行新的紙條“人民幣”來代替以前的A、B、C幣,並完全禁止A、B、C幣的流通。在一個人們財富已經化為泡影的村子裏,人們開始用自己的一些勞動力換回“人民幣”,或者用“可以換回10000斤糧食的A幣”來兑換“可以換回1斤糧食的人民幣”(村委會對村民財富積累有限的承認)。因為缺少人民幣,剛開始的時候糧農用自己的糧食來直接繳税,甚至一些物物交換的事情經常發生。

村委會決定給每人發100個人民幣來改善目前經濟活動中貨幣不足的局面(強制發行貨幣),但這顯然又遇到了問題。村民們拿到100人民幣後,都知道這100人民幣背後沒有對應着什麼東西,假設村子裏現在總共有10000斤糧食,那麼每個人都爭先恐後的去兑換,第101個村民及以後的村民手上的人民幣勢必就成了廢紙一張,啥也兑換不了。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村委會不得不再發行一種憑證,叫做“糧票”,也就是你即使有100個人民幣,但如果只有10斤糧票的話,也只能買10斤糧食。這種糧票制度是中村在物資極為匱乏的時代的一個烙印。又經過兩代人的努力,社會上的物資已經極大豐富,很多物資即使均分給每個村民都用不了。糧票已經徹底消失,社會上的人民幣數量發行的比一錢多了很多,但沒有人去擠兑購買物資,因為社會上的物資確實已經足夠豐富。

村委會也開了銀行,以前的日升昌在剛成立村委會時已經被新的“中村民銀行”取代,該銀行不是村民私人辦的,而是村委會辦的,按照當初潤智的承諾,這是“村民所有銀行”,也就是銀行歸全部村民所有,村委會代行管理。像這樣的“村民所有”企業也辦了好多家,有專門修路的、有興辦水利的、有負責運輸東西的、有負責發電的、有負責賣油的,這些企業的規模也比村民私人企業的規模大多了。

然後人們忽視了一個問題:人民幣發行沒有抵押品的事實。沒有抵押品的發行,意味着制約因素就是主觀意願,我想多印就多印,看結果如何對我產生好處而定。

現在我將描述人民幣超量發行對經濟活動的影響。

第一、村委會多印了10000個人民幣,這10000個人民幣怎麼進入流通環節?答案是給村委會,由村委會消費出去,村委會一旦憑空多了這10000個人民幣,後果可能有:官員多發點工資、官員借投資、考察、學習之名將一些人民幣變成自己的儲蓄或者是不動產,或者用這10000個人民幣去給村裏修個柏油馬路。假設中村之前流通的的貨幣一共是100,000個人民幣,當新印發的10,000個人民幣全部進入到流通環節之中(注意有個過程,這很重要),貨幣會貶值1/11。

第二、假設一個官員之前有100個人民幣的存款,此次黑色收入了50個人民幣,並且把黑色收入消費了出去(否則也沒法進入流通環節),則其總的價值是10010/11+50(50人民幣消費的時候貨幣還沒有貶值),因此其實際財富由100個人民幣變為了約140個人民幣。而沒有黑色收入的人,其實際儲蓄只能接受貶值的命運了。但有一點要注意:官員憑空增加的40人民幣的財富所引發的消費也註定帶來了另一些人財富的增長,假設官員因為這些黑色收入而多去了一趟“天上人間”,天上人間的收入包括利潤也相應的得到了增長。問題是,10000個官員多的黑色收入又會引起誰的收入增加?天上人間肯定算一個了,還有誰?是種糧食的嗎?是賣水果的嗎?是街頭賣煎餅果子的嗎?是街頭的大排檔嗎?答案是:房地產。

這和修柏油馬路是類似的,這些錢經過村委會交通組(領導)——大承包商(官商一體)——中型承包商+局級幹部——小型承包商+科技幹部——修路工人,在這個鏈條上,所有的人原來的財富都貶值了,但新增的財富卻明顯的不同,結論就不言而喻了。

而另外一方面,貨幣貶值對應的是一包方便麪從5人民幣到6人民幣的過程,方便麪企業的老闆最終還是得到了對等的財富。那麼根據法則一,官員憑空增加的40人民幣財富,又是誰在替他捱餓

第三、試着回答以下問題:

1、方便麪從5人民幣到6人民幣的過程中,工人的工資有相似的變化嗎?

2、不動產從10000人民幣到20000人民幣的過程中,基礎糧食的價格有相似的變化嗎?

3、當能源、用電、用水、用氣、房租等價格齊刷刷的上漲時,你的收入有上漲嗎?

當這些超量的人民幣完全滲透到流通環節後,就完成了一輪上層對經濟參與者減羊毛的過程。所不同的是,天上人間和房地產被減了羊毛,卻能長出更多的羊毛;而工薪一族和農民被剪了羊毛,卻露出了骨頭。

法則4.1:權力不受制約的政府必然要走上超量(如果權力一點都不受制約,則會是濫發)發行貨幣的道路;

法則4.2:這種發行是強制發行,背後沒有抵押品,因此貨幣的信用度只取決於政府的税收、警察、軍隊、“正義的口號”;

法則4.3:超量發行貨幣必然導致貨幣貶值,也必然導致一部分人財富猛漲,而另外的人(也是更多的一部分人)的財富的縮水,因此超量發行貨幣必然導致奢侈品消費猛增;

法則4.4:經濟關係中與政府密切的財團或個人往往成了受益者,包括但不限於“國家官員”、國有企業、官僚資本企業;

法則4.5:濫發貨幣是對人力資源的污衊,因此濫發貨幣的當局也會同時高舉着“集體主義”的旗幟來掩飾。

第五部:匯率之爭

村和大山村在戰爭後的幾十年內逐漸有了貿易往來,於是有了匯率的概念,中村的1人民幣可以兑換多少“大山幣”講的就是這個。按理説這個匯率應該是市場的,因為市場的精準性沒有其它東西可以替代。大山村的甲乙丙丁和中村的甲乙丙丁們之間互相買賣着人民幣和大山幣,就會產生每日這兩者之間波動的匯率。假設中村的一個 PAD賣1000人民幣,而大山村的 PAD賣100大山幣,在上面貨幣買賣的交易之下,甲乙丙丁之間逐漸的就會用1大山幣換來10個人民幣。然後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1:10的波動匯率。

對於戰後重生的中村來説,自己的貧窮落後只能靠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對外貿易簡直就是中村的生命支柱。然而一個波動的匯率對於貿易商來説不啻是一個打擊。注意,因為大山村的強大,村與村之間的貿易都使用的是大山幣來定價。中村的村委會決定綁定人民幣和大山幣的匯率。隨着中村生產力素質的飛速發展,像其它數碼、IT產品一樣, PAD的價格如今直線下降,只需要500人民幣左右就可以買到。但是匯率依舊被中村的村委會綁定為1:10 。中村的PAD出口1個只需要500人民幣,相當於50個大山幣,而大山村的 PAD還需要100大山幣,換言之,中村生產的產品就更具競爭力了。長期下去,大山村的製造業就要空心化,大山村的村民的工作機會也會隨着產業機會的消減而消減。大山村村委會不樂意了,開始指責中村的村委會。

中村的匯率是其村委會人為綁定的嗎?換言之中村的匯率不是市場化的嗎?我們可以這樣説,但也可以説不是。

中村村委會選擇了後者,村委會説,人民幣和大山幣的匯率是受市場調節的。倍受大山村村委會指責的人民幣匯率確實是在“市場機制”上形成的。這個市場叫中村外匯交易中心,總部在第7大道19號。要説匯率問題都是別的村子指責中村,而非反過來,原因就在於同樣是外匯交易中心,中村的外匯交易中心只有這一個地點,沒有連鎖店,而且實行的是會員制,而且會員都是一些大牌銀行,而且還有一個特殊的會員——中村人民銀行(中央行)。所以這個“市場”也被稱作中村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中央行的自有資本只是成立之初的一點財政撥款,但是卻在這個中村外匯交易中心裏坐着盟主的位置,實力來源就是其獨一無二的印鈔功能。

當大山幣來到中村外匯交易中心交易的時候,按理説在市場的調節下,1:10的匯率要逐漸變為1:9或者1:8(上文提到的),但是中央行就出價10人民幣買一大山幣,中央行出價高自然是其買到了大山幣,完成了一次外匯交易。問題是中央行出價的這10人民幣是印鈔機印出來的,其它會員能競爭過它這10元人民幣毫無成本可言!!!於是每一次這樣的交易都被中央行以這樣的形式完成,於是匯率就牢牢綁定在了1:10的位置上。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上面的過程:中的村民把 PAD賣到了大山村,換回了100個大山幣。按照中村的“強制結匯”制度,村民不能保有這100個大山幣,必須賣掉它,接盤者自然是中央行,該央行印了1000個人民幣給村民,然後100個大山幣到了央行的賬户裏。然後,中村日益龐大的外匯儲備形成了;然後,你發現了什麼?

本來中央行應該這樣做:當村民們再次需要大山幣的話,村民就拿着這1000人民幣買回100大山幣,然後央行換回這1000個人民幣,這1000個人民幣本就是不該發行的,所以應該燒掉或者埋藏到深海里。然而,中央行拿着這些用引的錢換回的錢(那還是印的錢)投資了(白送給)各大銀行、礦藏、基金、大山村的債券以及其它不知道的地方。中村委會以這樣的方式瘋狂傾斜着貨幣,貨幣貶值曲線的斜率日益陡峭,10年10倍不再是傳説……

中國的貨幣制度 篇4

表面上,美歐貨幣政策分化是兩大央行與政策目標距離遠近差異的結果。美國在危機之後實施超大規模的財政貨幣刺激政策,20__年有幾個月美國的通脹率甚至略超2%的通脹目標水平。歐元區則面臨通縮的困境,20__年下半年歐元區通脹就一直低於1%,不斷創出歷史低位。就業指標方面,美歐差距更大。美國總體失業率從20__年10%的峯值降至20__年9月的5.9%,低於美聯儲6.5%的政策調整門檻。歐元區失業率目前仍維持在11.5%高位,遲遲未能得到有效改觀。因此,實際上美歐貨幣政策分化源於兩者實體經濟復甦的差異。

隨着臨近美聯儲即將結束QE購債,歐洲市場美元近期開始趨緊。三個月期美元Libor利率已經上升。一旦美聯儲加息提上議事日程,歐洲金融機構獲得美元融資的成本將進一步上升。隨着美聯儲貨幣政策逐步轉向,資金開始加快從歐洲流向美國。在歐洲央行將啟動QE的背景下,出於套息交易等動機會有更多資金從歐元區流向美國,歐元區銀行業流動性緊縮狀況可能再度加劇,邊緣成員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或難有明顯改善。而對美國而言,削減以及停止QE購債是為了避免復甦過程中流動性過度氾濫、經濟泡沫過快膨脹。此時歐洲央行與美聯儲反向而行,可能將引發資金大量流向美國,弱化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實效。

一個很可能的結果是,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導致市場資金收緊,將促使歐洲央行推行力度更大的寬鬆措施,而歐洲央行寬鬆貨幣政策帶來的大量流動性,則又可能成為美聯儲加快調整貨幣政策步伐(如提前加息)的推動因素。

在美歐貨幣政策博弈過程中,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新興市場可能因此面臨更大的風險。即便歐洲央行釋放的流動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新興市場資金外流之勢,但短暫的喘息之機並不足以推動其走出困境。一旦美聯儲加快貨幣政策調整步伐,新興市場可能又將面對新一輪衝擊。

人民幣貨幣發行的“去美元化”

對於亞洲來講,現在的情況與1997年的確大不相同。1997年,亞洲許多國家國內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居高不下,各國國內的利率比較高,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環境比較脆弱。而現在亞洲作為一個整體的金融環境改善明顯。此外,正是由於吸取了當年的教訓,亞洲不少國家和地區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尤其是中國。並且這些國家和地區也基本放棄盯住匯率制,不太容易因為熱錢攻擊而產生崩潰效應。

另一方面,當前亞洲經濟形勢與1997年也有類似之處,比如,信貸泡沫(私人部門過度槓桿)和資產泡沫(房地產泡沫)。亞洲私人部門是美元的空頭,發行了大量以美元計價的外債。美國國債收益率飆升可能會成為亞洲市場下跌的誘因。中國地產商和印度能源及公用事業公司的資產債務匹配度低,國際債券發行量大。而且,中國處在結構調整和去槓桿去產能最艱難的時期,經濟仍面臨很大的風險。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人民幣發行機制的轉變和人民幣國際化可以避免將來美聯儲加息導致類似1997—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的通貨緊縮局面。中國的貨幣體制在加快去美元化的進程,這和經濟結構中的重要調整是分不開的。

20__年以來,我們看到中國在政治上更趨於穩定,各種不確定性正在下降,一系列意義深遠的改革方案正在陸續出台。中國正在進行一些增強國家主權的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使國家資產負債表更加透明化,這增強了對人民幣的信心。政府正在尋求以提升國家信用的方式去抵消不斷積累的債務危機的方法。

如土地改革、國企改革、放開壟斷領域結構性減税和加大改善供給力度等,都能使經濟發展與結構改革並行,改革與穩增長之間的矛盾得到調解。另外,我們看到一個新的現象,即日益增多的針對外資的反壟斷調查。這反映了中國經濟主權意識的上升,最後必然體現到國家的貨幣主權上,經濟上的“去西方化”和貨幣制度上的“去美元化”。在近期的一些地區爭議問題上的立場也顯示了這一點。

中國人民銀行很清楚,轉變後的基礎貨幣發行機制還需與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開放等協調推進。貨幣國際化的三個步驟是貿易結算貨幣、金融投資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首先需要認識到的是,人民幣國際化並不等同於資本項目開放,也不存在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要求資本項目開放這一前提條件。

以德國和日本的貨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為例。儘管德國和日本在戰後都有着經濟的快速崛起,資本項目逐步走向開放,貨幣國際地位得以提升的過程,但兩國貨幣國際化的路徑實際並不相同。德國儘管在20世紀60年代便宣佈了資本項目的開放,但一直以國內經濟目標為重,對資本項目下流動實行較強的管制。德國馬克伴隨着德國強大的工業競爭力通過貿易渠道向全球輸出,在全球產業鏈和相關生產要素的交易與分配中扮演了主導角色。日本則不同,通過放開資本管制,日本政府積極鼓勵本國和海外金融機構參與和日元相關的金融資產交易,如證券投資交易,以金融渠道對外輸出日元。從歷史表現結果來看,德國馬克的表現各方面均遠遠優於日元。

因此,德國馬克的貿易推動的國際化道路和日元的金融自由化推動的國際化道路有着極大的區別。從資本項目開放的角度看,德國和日本的貨幣國際化思路是完全相反的。德國在貨幣基本國際化後才放開了資本項目,日本卻是試圖通過資本項目開放來推動國際化。不同的路徑導致兩國貨幣國際化的最終結果差異很大。從一開始日元的結算功能便相對較弱,而其儲備貨幣功能也隨着經濟泡沫破滅,經濟競爭力下滑,地位逐漸降低。到今天,儘管日本是國際第三大經濟體,貿易規模龐大,但日元的國際使用仍然非常有限,遠遠落後於美元和歐元,甚至落後於英鎊。

因此,資本項目開放並不是貨幣國際化的前提。要求中國完全放開資本項目管制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是沒有道理的。人民幣國際化的重點在於推進人民幣作為國際間計價結算手段的功能。在當前背景下,應當暫時保持中國資本項目管制,對境內外人民幣市場分別管理,同時培育穩定的境內外人民計價結算市場,激活人民幣內外流動的貿易機制,待到適當時機再打開資本項目管制。貿然開放資本項目,只會使得人民幣作為投資標的的可能增加,投機資本的炒作並不利於在全球貿易和商品要素市場中人民幣結算地位的提升。由日本的歷史經驗可知,不依賴於計價結算的貿易需求的貨幣國際化必然會使得人民幣成為單純的套利工具,不但不能國際化,還會對國內經濟造成衝擊。

在境內外兩個人民幣市場分別培育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匯率問題,由於資本項目並未開放,中國仍然能夠對匯率產生一些影響。從德國和日本的經驗來看,德國馬克離開固定匯率後通過資本項目的部分管制實現了馬克的緩慢升值,緩慢的貨幣升值又推動了德國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使得擁有競爭力的德國產業能夠再去支撐馬克的國際地位。日本迫於美國壓力,日元的快速升值使得日本只能享受了資本市場的短暫紅利。人民幣的緩慢調整也可以協助目前中國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以能夠增強國內產業競爭力,從根本上增強人民幣地位。

三元悖論與“定向寬鬆”

佈雷頓森林體系之後,全球貨幣都採用信用貨幣發行機制,總的來説有三種信用貨幣發行機制:美元依據有效的國債和股票市場發行;歐元依據權衡各國經濟增長和通縮的合約發行;除此之外,就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採納的盯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機制,並以此作為本國的貨幣發行機制。貨幣發行機制和匯率制度分不開,由於三元悖論,浮動匯率制更易於採取獨立的貨幣政策,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節貨幣量和利率。麥金農想通過理論上的國內通脹的方式解決匯率失衡問題,但是這個調整路徑充滿風險,匯率體制的脆弱很可能已經先受到跨境投機資金的衝擊。因此,貨幣發行機制,匯率形成制度、利率形成制度、貨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層層相扣。

以日本為例,20世紀70年代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徹底解體,佈雷頓森林體系完全崩潰。日本由固定匯率轉向浮動匯率,此時,日元貨幣發行漸漸與外匯儲備脱鈎,通過發行國債來購買外匯儲備。日本央行發行貨幣的發行保證物,按法律規定為金銀、外匯、3個月內到期的商業票據、銀行承兑票據以及3個月內到期的以票據、國家債券、其他有價證券及生金銀、商品為擔保的放款等。金銀和外匯之外的保證物(債券、票據、貸款等)充當保證的限度由日本財務大臣決定,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比例要求。

實行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許多國家,如日本、新加坡等的外匯儲備主要由財政部發行國債或以財政盈餘向央行等機構購買,然後由財政部管理或委託央行管理。國家外匯儲備的增長與基礎貨幣投放關係並不大。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在逐漸放大匯率波動區間,最終的目標是貨幣發行獨立於出口部門和美元,匯率波動更加自由。貨幣獨立化的過程會通過購買國債,形成獨立的利率期限結構進行,這是利率市場化過程,而同時推進匯率自由化。這個過程一直在進行當中。

短期的貨幣政策無法解決長期經濟結構性問題,除了調整價格,沒有什麼能阻止貨幣的流動。近期的流動性便利擴充了流動性工具,使人民銀行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繞開了存貸款利率限制,而更加依賴公開市場操作的利率引導。這些結構性的措施,目的是為以後的總量型和價格型工具做好鋪墊。

過去買入外匯的貨幣發行方式在遭遇持續逆差時,流動性將發生嚴重緊縮,威脅資產價格和銀行資產質量。現在中國面臨美聯儲將加息和中國國內債務槓桿偏高兩大問題,僅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並非長效的機制。中國轉變基礎貨幣發行方式需完善貨幣政策工具體系,特別是完善公開市場操作和公開市場操作工具體系。常規手段主要是短期各種期限的常設逆回購和央行在公開市場買賣債券,央行債券買賣的品種應有嚴格的限制。

中國正在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隨着基礎貨幣發行方式轉變,人民銀行對國內利率水平特別是短期限利率的影響能力增強,預計人民銀行會確定和調控市場化的基準利率。

中國的貨幣制度 篇5

什麼是貨幣發行準備制度

貨幣發行準備制度是為約束貨幣發行規模維護貨幣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貨幣發行者在發行貨幣時必須以某種金屬或資產作為發行準備。在金屬貨幣制度下,貨幣發行以法律規定的貴金屬作為發行準備,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各國貨幣發行準備制度的內容比較複雜,一般包括現金準備和證券準備兩大類。

貨幣發行準備制度的類型

各國貨幣發行準備制度的內容比較複雜,一般包括現金準備和證券準備兩大類。

現金準備包括黃金準備、外匯準備等具有極強流動性的資產準備,證券準備包括國家債券準備、短期商業票據準備等有價證券準備。

1.現金準備發行制:貨幣的發行100%以黃金和外匯等現金做準備

2.證券保證準備制:貨幣發行以短期商業票據、短期國庫券和政府公債做準備

3.現金準備彈性比例制:貨幣發行數量超過規定的現金準備比例時,國家對超過部分的發行徵收超額發行税

4.證券保證準備限額發行制:在規定的發行限額內,可全部用規定證券作發行準備,超過限額的發行必須以十足的現金作為發行準備

5.比例準備制:規定貨幣發行準備中現金與其他有價證券所佔的比例,但各種準備資產的比例難以確定

6.無準備制度:中央銀行發行貨幣並不要求特有一定的準備資產,即國家以行政法規形式規定中央銀行貨幣發行的最高限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