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最佳寫作角度大綱

寫文章要從不同角度上去思考,反映事物的真實面貌,文章寫得好不好,美不美,關鍵看你選擇的角度對不對,角度對了,文章的寫作思路也就有了,保準能寫出一篇好文章。下面我就結合多年的寫作體會談一談選擇最佳寫作角度的問題。

如何選擇最佳寫作角度大綱

一、怎樣才能選擇好最佳寫作角度

那天,我給幾家公司講寫作課,他們向我提出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對如何選擇準確的寫作角度沒有把握,説是那麼多的材料堆在一起,真不知道怎樣選擇角度。根據這個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第一,從最能揭示事物本質方面去選擇。唯物辯證法關於現象與本質辯證關係的原理,給我們認識事物提供了一個科學的方法,即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當我們發現和掌握了某一事實材料,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要透過這種現象加以分析,去認識事物的本質,發現其內在的規律,從最能揭示事物本質的角度去立意,寫出的文章才有思想性。橫看成嶺側成峯,角度、觀點各不同。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人們一度追求實惠,認為學雷鋒過時了,公共場所也“雷鋒叔叔不在了。”有位作者看到美國西點軍校裏掛着雷鋒的肖像,就寫了一篇《有感於雷鋒出國》的文章,引起了人們的普遍思考和關注。我認為從關心社會現象着眼,選準角度就比較現實。作者抓住了事物發展的一個側面,揭示了這一社會現象的本質。其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第二,從最能反映出新聞的價值中選擇。從事新聞寫作的同志,對新聞的寫作價值都有個人見解,我感到換個角度寫就不一樣。同樣一件事,要從正反兩方面去看待。有一年,我在採寫一個英雄羣體勇救落水農民時,被救出來的農民是個死的,當時許多同志都搖搖頭説,沒有新聞價值。我換了個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便找到有價值的地方。我圍繞被救者為什麼會死這一矛盾的焦點,通過對新聞事實的深入細緻地採訪和調查,找到了新聞價值。若早一刻鐘搶救,落水者極有可能不死。若當時有人勇敢地跳入水中救他,就有活的希望。我進一步採訪發現當時他落水後,沒有一人願意下水搜救。原因:一是不會水;二是井水太深(有30多米)太寬(井面寬有4米,屬於大口井),一人下去很難能上來;三是井水異常的涼(秋天,在北方的內蒙古已是接近冬天,井水刺骨的涼);四是怕死。當時,站在井邊有20幾個壯男壯女,無一肯下水救人。他們愣了好半天才想起附近有駐軍,這時,才有一位青年撒腿奔向軍營,呼喊着救人。部隊接到救人的報告後,當即派出7名幹部戰士,迅速趕到出事井邊,奮勇地跳入水中救人。由於水涼,有兩個戰士和一個排長腿、腳抽筋,但他們仍然堅持在水下搜索救人。經過40多分鐘的水中搜救,終於將落水者托出了水面。等待在岸上的醫務人員立即對他進行了人工呼吸,但毫無結果。他死了。即便是死的,在場的羣眾和死者的家屬都非常感動,異口同聲地讚美軍人的思想崇高,道德高尚,見義勇為。據此,我寫了為什麼不早點救人的新聞調查。題目是:《舉目睽睽見死不救》。一方面,用重墨歌頌了人民解放軍見義勇為的英雄事蹟,另一方面,用輕墨鞭打了那些見死不救的膽小鬼。寄到當地報社後,即在頭版醒目的位置刊出。全文不過五百字,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第三,從最能反映真實面貌的材料中選擇。我們經常説,你往上報材料,不要説大話、套話,要以生動的、鮮活的、真實的材料為基礎,寫出來的材料才會生動感人。不然,人家連看都不願看。有一年(我那時在部隊),大軍區要一篇關於軍隊幹休所建設的材料,當時領導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寫什麼,怎樣寫,從什麼角度入手,許多單位都寫了工作人員如何為老幹部服務這個老掉牙的主題。但是,我沒寫。我考慮,不是這個主題不可寫,是因為選擇這個主題確實不新穎、不新鮮,所以我就沒有選,而是選擇了老幹部為幹休所建設“服務”,正好顛倒了個。重點寫了退下來的老同志參與管理,為幹休所獻計獻策,建設美好家園的事情。材料有5000餘字,報到軍區政治部後,即被採用。單位由此受到軍區的表彰和獎勵,其材料被轉發全區團以上單位。而那些寫服務的單位由於材料沒有新意就被“摔”到一邊了。

二、選擇最佳寫作角度的方法

一是從正常中找異常。比如説在加油站裏工作的職工,按照服務流程,每天都是進行開關油箱蓋、加油、開票、結算等,不斷地重複每個環節,天天如此,一般説來是正常的事,沒什麼新聞價值。但這些看似很正常的事,在其運動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情況,這種正常下的異常情況,很可能就是一條新聞,甚至是一條比較有價值的新聞。今年4月,我去採訪煙台市第一加油站的崔德紅女士(經理),她就是這樣。同樣是在加油站工作,她卻帶領職工當年創造了千噸加油大關,被中石化山東省石油公司授予加油“狀元”。她所在的加油站被授予煙台市“五一勞動獎狀”和煙台市“青年文明號”。她最“異常”的表現就是率先在加油站實施承諾負責制,把用户當作上帝,真誠地為每一位用户負責。去年11月的一天深夜,一輛青島大貨車加油後因機件故障,在郊區的高速路上拋了錨,萬分焦急的司機試探性地按照服務承諾卡上的電話號碼向站裏打了一個求助電話,崔德紅立即安排一名員工騎摩托車趕到拋錨地點,帶着這位外地司機四處購買車輛配件,幾經周折,終於在一家汽車配件門市部買到了配件。當車輛重新啟動時,司機感慨地説:“我走南闖北,跑了這麼多年的車,像你們這樣對用户認真負責的還是第一次遇到,煙台人怎麼這樣好!”。而後,我根據採訪記錄,撰寫了一篇通訊:《真誠的效益—記中石化山東煙台石油分公司第一加油站》,發表在《煙台工人》報上。

二是從偶然中找必然。對某些事物的偶然現象,不能孤立地、靜止地看,而要找出它們必然聯繫的因果關係。某個單位連續多年都被評為先進集體為什麼今日倒了,某些經營者在市場經濟的日新月異中為什麼敗走麥城,某些職工為什麼技術比武總是落後他人,某些工人當年下崗為何如今卻成了“小老闆”,甚至成了百萬富翁,這一系列現象看似偶然,但它們之間都有一個演變過程,這個演變過程必然藴含着重要價值。去年我們到煙台三站批發交易市場搞調研,就聽到這樣的反映:過去三站市場假冒偽劣商品充塞市場,人民擔心購買假貨,如今到處都是名牌代理和品牌經營。6000多業户主動拒絕非品牌經營,堵住了假貨進入的渠道。其中有48名業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有8000經營者加入了工會組織,這就為繁榮了市場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當年彈雞毛彈子、彈棉花的沿街叫賣的小商販也作起了生意,開設了店鋪,不僅都富裕了,而且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走進三站市場,是一派繁榮景象。至此,我寫了《關於三站批發交易市場“黨建帶工建”的情況調查與思考》一文,被《煙台市社會科學》和《現代文祕》兩家雜誌社採用。

三是從比較中找亮點。在寫作中運用分析比較的方法,對於增強新聞敏感,判斷新聞價值,顯得非常重要。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判斷一個事例、一種觀點、一條經驗對不對,新不新,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比較。常言道,“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比一比,看一看,就會知道哪好哪差、哪對哪錯、哪新哪舊。掌握了比較的方法,就能選出最佳寫作角度。比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拿今天的成績與昨天的成績比較;拿先進的工作方法與一般性的方法作比較;拿本單位的經驗與兄弟單位的經驗作比較。這樣一比較,就能從中找到差距,看到不足,發現特點,看到發展,從中選擇出所需要的寫作角度。比如,我們在總結一個企業黨委班子加強自身建設的經驗。開始調查來調查去,總覺得這種老樹難開新花。後來,我們就用分析比較的方法,結果一比較,就發現他們的新特點和新發展:把加強黨委自身建設的重點放在學習、公開、監督、改正上。寫出上報後,即被省市作為先進典型推廣。再如,我在寫企業黨委建設的經驗時,也採取分析比較的方法,前後調查一個周,改了五六稿,終於總結出了這個黨委《以求實為本靠實幹立身切實改進黨委領導作風》的新鮮經驗,上報後,受到上級的重視,其文被收錄《實踐?探索?總結》一書。

三、選擇最佳寫作角度的有效途徑

1.強化學習,提高理論水平。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用辨證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和分析問題,用科學的觀點去觀察問題和認識問題,去認識正誤,判斷真假,鑑別善惡。如果沒有一定的政治理論水平,就難以對某一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只有理論水平、政策水平、思想水平都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思得深;對於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同一項工作、同一個主題的報道,才能選出最佳角度。

2.胸懷全局,樹立宏觀意識。全局意識、宏觀意識,是我們確立寫作主題,選好寫作角度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缺少全局觀念,宏觀意識,看問題只從局部出發,微觀考慮,必然缺乏角度,沒有深度。從全局的角度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就能跳出狹隘的圈子,從宏觀上審視問題,從普通中找出個別,從一般中找到特殊,起到以個別指導一般、以特殊指導普遍的作用。因此,我們在認識問題、分析事物時,一定要胸懷大局,高瞻遠矚,把握時代的脈搏,緊扣羣眾的心絃,把所掌握的情況放在全局上去衡量、去比較;確定主題,選擇角度。

3.調查研究,全面瞭解情況。在不斷創新發展的今天,許多新思想、新思路、新舉措、新情況,需要我們去認真研究,及時瞭解,及時掌握,及時反映。我們必須走出機關,深入到基層中,深入到改革中,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這樣才能摸清新情況,從中提煉出好的主題和好的角度。因為人民羣眾是報刊的忠實讀者,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我們一定要了解清楚,有的放矢地去挖掘主題,選擇角度。如果寫者不去與人民羣眾接觸,當然就不知道羣眾的呼聲。光在家裏想點子,關起門來寫稿子,憑空杜撰出來的稿件,很難能選出好的角度。

總之,要學會選擇正確的角度。站在什麼角度説什麼話,站在什麼高度寫什麼文章。如果你選錯了角度,就很難能寫好。反之,就會得心應手。事物本身都是多側面的,選擇不同的角度就會產生不同的價值;從不同側面入手,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但願寫者能夠在實踐中去很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