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説話交流的口才藝術:掙脱經驗之繭

摘錄:掙脱經驗之繭,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吉姆?海因斯的經歷便是明證。在交際中也是這樣,某日你批評了對方,根據經驗也許你會認為對方懷恨在心;根據你的經驗,你也許會覺得老師無法成為分享你煩惱的朋友

與人説話交流的口才藝術:掙脱經驗之繭

掙脱經驗之繭

據説,籃球運動剛剛誕生的時候,籃板上釘的是真正的籃子。每當球員進球的時候,就有一個專門的人踩在梯子上把球拿出來。為此,比賽不得不斷斷續續地進行。為讓比賽更順暢地進行,人們想了很多取球的辦法,都不太理想。有位發明家甚至製造了一種機器,在下面一拉就能把球從籃子裏彈出來。不過,這種方法效果照樣不佳。有一天,一位父親帶着他的兒子來看籃球比賽。小孩看到大人們不止一次不辭勞苦地取球,不由大惑不解:“為什麼不把籃子的底去掉呢?”

去掉籃筐的底,就這麼簡單,但那麼多有識之士都沒有想出來。可見,無形的定勢就像那個結實的籃子禁錮了我們的頭腦,使得我們的思維就像籃球被“囚禁”在了籃子裏。我們盲目地去搬梯子、製造機器,其實都沒有掙脱“將球取出來”的經驗,而換個角度,“讓球掉下來”便解決了問題。

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航天技術蒸蒸日上,運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宇航員上天。可有一個難題出現了。那就是在太空失重的條件下,普通的鋼筆根本無法流出墨水。要知道,在當時沒有微型電腦,一切機械數據和經驗都需要用筆記錄。時間刻不容緩,美國宇航局當即懸賞10萬美元攻克這一技術難題。正當許多資深科學家埋頭苦幹時,這一所謂的難題,竟被一個小學生輕鬆解決了。而這名國小生什麼創新與發明都沒有,只是説了一句話:“為什麼不用鉛筆呢?”

改用鉛筆,一個看似複雜的問題便迎刃而解。可那些早已習慣用鋼筆的科學家們卻忽略了鉛筆這個小小的物件,困在既定的思維之繭而無法突破。可見,經驗固然可以為我們乘風破浪,也可能成為阻礙我們前行的絆腳石。

100米短跑項目一直是田徑賽場上萬眾矚目的重頭戲。而在幾十年前,還沒有運動員能跑進10秒大關,而專家也對人體的肌肉纖維和能量極限作了技術分析,得出了人類永遠不可能在小於10秒的時間跑完一百米的結論,這在當時成了經驗之論。而美國運動員吉姆?海因斯偏偏不信這個邪,在許多運動員選擇駐足之時,依舊向10秒的大門衝擊着。終於,在1968年的墨西哥奧運會上,吉姆?海因斯跑出了9秒95的成績,在人們的驚呼聲中,他平淡的説了句:“其實那扇門是虛掩着的,我只是第一個有勇氣叩開它的人。”

掙脱經驗之繭,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吉姆?海因斯的經歷便是明證。在交際中也是這樣,某日你批評了對方,根據經驗也許你會認為對方懷恨在心;根據你的經驗,你也許會覺得老師無法成為分享你煩惱的朋友;根據你的經驗,你也許會固執地認為,父母時常責備你是因為不愛你……這些都是羈絆你成長的經驗之繭,利用你的智慧,鼓足你的勇氣,也許就能破繭化蝶,發現新的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