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評課稿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月光啟蒙評課稿,請參考!

月光啟蒙評課稿
月光啟蒙評課稿1

《月光啟蒙》是一篇清新優美的課文,課文用如歌的文字,向我們描繪瞭如水的月光,和一份母子間濃濃的親情。董老師用精美的課件和娓娓動聽的講述把我們帶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

這節課有這樣幾個優點:

1、電教媒體的運用比較到位。出現的時機較合適。課中所運用幾處地方都是用在該用之時,特別是在把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時,《童年的回憶》的優美旋律深深地感染了學生。而且電教媒體所承載的信息量比較充足。一部分是課內的,但更多的是課外拓展的部分——從音樂到背景資料。這些信息之間的聯繫很緊密,為學生學文感悟夯實了基礎。

2、教學做到了“既走出文本又不脱離文本”。《月光啟蒙》這篇課文它的信息量很大,留給我們去探究、學習、挖掘的點很多。教學中,董老師適時進行拓展,通過課外的資料與信息的介入,使課文的量迅速膨脹,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人物的分析、品析的感悟更加深入。但老師未完全脱離課文,在拓展“母親”年老後的形象後,又適時回到課文,把作者記憶中年輕的母親與年老後看到的母親之間進行強烈對比,資源做到了有機整合。學生課前預習的,教師精心準備;課文中挖掘出來的,課外補充拓展的,等等。課堂上老師穿針引線,把他們貫穿了起來。

有一些建議:《月光啟蒙》是一篇非常唯美的文章,學生能進入那種情境,也會有所感觸,但要他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體會時,

在表達上有一定困難,不知從何入手,我想,還要多一點理性的分析。象“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為我吟唱,輕輕地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學生對芳香這個詞語,不知如何理解,我想可以

對前面的內容進行分析,像“三月的和風”給你什麼感覺,這就是温暖,親切。“小溪的流水給你什麼感覺,這就是動聽,連起來,就是對芳香的理解。同時,也教會了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啟蒙”一詞學生談得不多,理解不夠深刻。可以讓學生講一講,他們自己是怎樣學習的,而作者是怎樣獲得的?這樣做又有什麼好處等等。

月光啟蒙評課稿2

我校蘇敏老師的語文課堂總是激情飛揚,充滿詩情畫意。在今天這節《月光啟蒙》中,我又一次領略了蘇老師的詩意追求!正是蘇老師對這一篇散文的詩意解讀,才把月夜、童謠、母愛、黃河文化、民間藝術這些抽象具象的概念融為一體,伴隨着蘇老師的詩意抒懷,孩子們一次次走進月夜,走進童謠,走進母愛,也走進了厚重濃郁的黃河民間文化中

一、唱讀童謠,吟誦文化。

歌謠童謠是詩化的民間藝術,是樸素的詩歌和善良的心靈的緊密交融,是淳樸的母親啟蒙孩子的“芳香的音韻”、樸素的文本,是傳統文化的厚重的積澱,也是蘇老師在教學中要着意挖掘的文化資源。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為“我”吟唱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的歌謠童謠,蘇老師先後採用瞭如下的方式:1、引入歌謠,讓學生初步感受民間歌謠的節奏與韻律;2、用具有感染力的語言描繪,使學生進入歌謠童謠所吟唱的情境之中;3、用黃河故道的民間曲調吟唱了課文中的“月亮出來亮堂堂”的歌謠,聲情並茂,燃起學生吟唱歌謠的興味與激情;4、教師引導學生拍手有節奏地去吟唱歌謠,體悟自己心中的歌謠韻味。通過以上的方式,使學生彷彿真的走進那溶

溶月光下,高高草堆旁,親耳聆聽到母親那“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歌謠。我想,在這個不斷迴旋着孩子們清朗的誦讀吟唱的語文課堂上,我們是受到了深深的感染的,這也就意味着,蘇老師着意要引領的詩化的目標是成功的,她把孩子們帶進了一個充溢着濃濃的民間藝術、傳統文化的詩境之中了。

二、營造詩境,品賞月夜。

在品讀歌謠感悟歌謠的特點後,蘇老師通過課件配樂創設情境,用多種方式展開講析和品讀。她採用迴環往旋式的一唱三歎,把對課文主題的把握和情感基調的詮釋一層層推向高潮。蘇老師首先用深情動人的引導語引出主題句“童年的月夜永遠是美妙的”,把文字疊印在背景為夜空湛藍,明月如輪的課件裏,渲染了這月色朦朧的特定環境;接着讓學生直面文字本身,圈圈畫畫,細細品賞月夜之美,誦誦讀讀,理解感受這美妙的意境;然後蘇老師用詩一般的敍述語言引領學生從童謠歌謠中感受文字之美,牽引學生的情感之脈與文本、與教師一起振動,此時的文本,已經成了蘇老師着意要營造的文境、詩境了!

三、夯實語言,品味文字。

蘇老師的課給我的第三個感覺是夯實。在詩意的行走中一步一個腳印帶領着學生學習語言。我們來看蘇老師在本課中運用多種形式來感悟“芳香的音韻”,這一步走得相當細緻。在帶領學生仔細研讀課文後,蘇老師對“黃河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的兩個“長”字的用詞的挖掘和探究,可謂細膩至極,“長”歌謠的“長”所藴涵的生

命意象在蘇老師的深度解讀中躍然而出,相信這個“長”字的意象感會深深烙在這一個上課班級的每一個孩子們心中。也在我們每一位聽課老師的心裏紮下了揣摩語言,扣詞扣文的語文教學理念!

四,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母親用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孫友田飛向了詩歌的王國-----“感謝您,母親,是您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教室裏想起了根據最後一段文字改編成的詩歌,使學生感悟到了母子情深。接着蘇老師又別出心裁,對課文進行了拓展,出示了母親晚年的照片以及作者後來補充的一段文字。音樂漸起,在蘇老師那深沉地宛如歎息一般的朗讀聲裏,孩子們的心酸了、痛了、溶解了,此時的母親已失去了記憶,斑駁的皺紋紀錄了歲月的滄桑,教室裏寂然無聲。

此時,萬般感觸湧上學生的心頭,童年夏夜的美好,那些動聽的歌謠、童謠,如水月色裏母親如玉石般的雕像一一從學生口中飛花濺玉般衝出。這一情感的激發,等於是引領着學生再次投入了文本里,沐浴在月光下。心動了,觸摸到心靈深處的是詩。“每當孫友田看到那一輪明月,他會想起什麼?”學生即刻拿起手中的筆,任自己的情感盡情流淌。

此處讀寫結合,既是對文章內容的延伸,又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