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評課稿(精選6篇)

五年級評課稿 篇1

貴陽市第五屆國小語文教師優質課評比已經圓滿結束,選手們不作秀,不賣弄,為我們展示了一堂堂生動的,充滿愛意的語文課。每每回想,我都忍不住回味xx國小xx老師執教的《水》一課。

五年級評課稿(精選6篇)

《水》這篇課文敍寫了“我”出生的村子嚴重缺水,人們愛水、盼水、節水。文中通過了泉眼挑水的艱辛、雨中洗澡的快樂、用一勺水的舒服這三個方面寫出了水的珍貴和缺水的苦澀,並以此警示人們要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課文有人物的語言及動作描寫、有詳寫與略寫的結合,多方面、多層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裏最珍貴的東西”這一中心。在這一課中,趙老師不僅讓孩子們進入課文領略了“水”給作者帶來的“苦”與“樂”,還讓所有聽課教師在語文教學這條道路上看到了一盞明燈——原來,語文味是這樣“品”出來的:

一、品文

開課前的談話中,趙老師就——咱們是來學習的,不是來表現的。這話説得好!我不禁暗中鼓掌,孩子們是課堂的主人,教師的存在是為孩子們學習服務的,教學並非學生配合老師“秀”給評委看。

開課伊始,趙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了一個“品”字。“品”即“品味”,它如同一把開啟語文學習之門的鑰匙,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品味了鄉親們烈日下長途跋涉辛苦挑水的畫面;品味了課文中表現出水之珍貴的詞句;品味了四兄弟“勺浴”時的“苦”“雨浴”時的“樂”。我與“我”融為一體,學習者與文中人物在課堂中完全融為一體,真正做到人文合一,學的便不是課文,而是真實的生活。

從趙老師的教學中可以看出,他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陶行知先生曾倡導過“六大解放”,即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空間。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學生的大腦。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人們常説“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篇課文,不同的學生通過閲讀,所能產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確切的説學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獨特的感性和經驗模式參與解讀才能感悟的,他通過文本與作者的“對話”是極富個性化的。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把主體地位讓給學生。趙老師在教學中,以引導者的身份,引領學生不斷地研讀文本。“讓我們抓住“滑”,成為四兄弟中的一位,去細細品味母親的一勺水吧!”“自由讀讀下面一段,邊讀邊想,哪句話讓你感受最深刻,在觸發你感受的字、詞、句旁邊寫上你的感受。”簡單的幾句話,趙教師只是給予學生閲讀方法的指導,而並沒有用自己的感受來左右學生的思考。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趙老師要求孩子們體會省略號的作用,並思考這裏省略了什麼。在交流的過程中,讓我們感受到,學生所説的都是他們自己的話,是他們對於文本的真切的、具有個性化的解讀。

二、品情

為使並沒有生活體驗的學生融入文字,趙老師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將烈日下乾裂的土地以及老弱婦孺排隊挑水的畫面展示出來,並採用了“電影鏡頭”的方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孩子們彷彿親臨挑水現場,學生品詞析句,甚至於抓住標點進行體會。這些實實在在的學習形式都是孩子真情迸發的基礎。

很多老師在課堂上喜歡反覆地説“孩子們,讀吧!”而趙老師卻説“我們不再是朗讀了,而是述説我們的挑水生活。”這不僅僅是一種説法的改變,它背後隱藏着一種讀法的指導:當你在讀懂、讀透文本之後,就可以將自己化身為文中主人公,身臨其境地去體會文中所描繪的一切喜怒哀樂。這樣的朗讀的確不再是簡單的表演形式,而是文中人物深情的“述説”。

在學生髮自內心深處述説了缺水、珍貴、艱辛之後,到雨中的痛快洗澡才是真痛快,而不是城市孩子偶在雨中嬉戲的好玩,是文中真正的享受。“勺浴”一段,既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本段寫法獨特,有很多獨具匠心的詞句。趙老師讓孩子們變身為“四兄弟”去感受“傾注而下的一勺水”,去爭論“瞬間而又緩慢地滑”,去體會“毛孔、血管”的舒服,去感受語言的節奏……最後再次回顧對比兩次洗澡,品味“過節”一樣的美好,自然地述説其缺水日子的艱辛,不知不覺領悟了反襯的寫作方法。整堂課,學習處處在,卻不着痕跡。

三、品生命

孩子們在趙老師的引導下,體會到了:水,是生命的源泉,課文中的人們生活如此艱辛,生命卻依然鮮活。通過文本,我們瞭解到了別樣的生命歷程,讀者藉助文本使自己的生命歷程得以延展。整堂課,我們都能聞到一種生命的芬芳。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習得語文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受到頑強生命力的薰染。反襯的寫法,讓孩子們在認識一種新的寫作技巧同時,還感受到人們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一節課潛藏着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節有生命的課。這,不就是我們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嗎?《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新課標的三維目標中所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則關注的是“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具有科學精神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社會公民等。”

總之,能上一節好的語文課,是許多老師夢寐以求的夙願。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灑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詩意的……最終是有魅力的!

五年級評課稿 篇2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藴含着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今天聽了朱老師的課,我受益匪淺。回首整堂課,我想從以下方面談談我的收穫:

一、朱老師教態親切自然,課堂語言温雅理性,與課文的語言風格很契合,同時也極好地拉近了學生與老師、與文本的距離,為學生理解文本,表達感悟創設了很好的情境

二、抓心理變化,感悟人物情感。本課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雖然寫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卻不是一下子就能體會到的。老師在處理文本時,線索理得非常清晰,把文章分成釣魚、放魚、感悟三部分。從課的一開始就幫學生理清了思路,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接着以“我”的心理活動、情感線索為主線,讓學生找“我”不肯放魚的句子,思考“我”為什麼不肯放魚,嘗試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學習,深刻感受“我”釣到大魚興奮、被迫放掉大魚的無奈和依依不捨,從而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故事到理論,從感性到理性,層層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過釣魚所感悟的。另外,又讓孩子通過對“父親”心裏的猶豫,到最後堅定的語氣這一過程的瞭解,加深學生的認識,無論任何情況下都是必須遵守的。

三、抓重點詞句,反覆品讀悟理。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分角色朗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那就會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在體會“我”放掉大魚的情感時,老師讓學生反覆朗讀“我”説的話,如:“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魚。”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朗讀,一邊讀,一邊引導學生感受魚的來之不易、作者內心的不捨以及不捨的原因。,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四、語文教學中注意到了文道結合,滲透了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談體會,結合實際談感受。引導學生明白這短短的兩小時很重要,因為它代表的是道德和誠信,代表的是規則,必須嚴格遵守。

縱觀整節課,朱老師用多種形式來激發孩子學習的慾望,來促進孩子在朗讀中去體會,去感悟,使課堂上充滿琅琅書聲和積極的思維。這就是我們語文課所追求的,簡約而不簡單,着實讓我好好學習了一番。

五年級評課稿 篇3

最近,學校舉行了第七屆“朝花杯”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武活動,作為體育組的“新鮮血液”潘龍琴老師參加了這次比賽。比賽前和暢堂校區的體育老師們齊心協力、出謀劃策,潘老師虛心地接受意見,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説課,一次又一次地試教,終於成功地執教了五年級《曲線運球》一課。

教學過程中潘老師清晰地講解,到位的示範帶給學生直觀地感受,深深引起學生濃厚學習的興趣;一次又一次恰當及時的評價和動作糾正使學生及時地掌握動作技能;整節課潘老師利用一隻籃球,由易到難層層推進,而又環環相扣,教學環節清晰明瞭,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課後,大家一致都認為作為國小階段的老師,老師既是“導演”也是“演員”,在課中應充分扮演好“導”同時也應扮演好“演”的角色,尤其是在語言上更應富有兒童化和充滿激情,做到聲情並茂,加上老師自身漂亮正確到位的示範,這樣更能讓學生全身心投入!  

五年級評課稿 篇4

不同的課型為每位聽課教師提供了不同口味的美味大餐。下面僅就王老師執教的閲讀課《鳥的天堂》做粗淺評析,發表一下拙見。

縱觀王老師的這兩節課,我們不難發現,年輕有為的王老師具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學環節清晰而又環環相扣,課堂上,王老師以她優美的教學語言、嫻熟的教學技巧、獨創的教學設計把學生帶到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世界,巧妙地將語文實踐和人文精神的薰陶融為一體,充分展示了語文課堂教學的無窮魅力。整堂課,聽課教師神情專注,彷彿在諦聽一首自然流淌的美的讚歌。

一、欣賞歌曲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文的興趣。

課前,王老師獨具匠心地欣賞騰格爾演唱的歌曲《天堂》,引發學生思考:在你心目中天堂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再進一步引出鳥的天堂又是什麼樣的?從而激發學生讀文的興趣。

二、教學環節清晰,閲讀課文目標明確。

在第一課時的初讀感知這個環節設計了這樣幾個層次的讀文:第一個層次的讀是大聲的自由朗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教師要在反饋讀時糾正並強化易錯的讀音,讀準生字詞,把句子讀通順。這個層次的讀主要就是掃清讀的障礙。第二個層次的讀是默讀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第三個層次的讀是朗讀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中描寫榕樹的龐大、茂盛的第七、八自然段及描寫眾鳥活動的熱鬧場面的十二、十三自然段,既是課文的重點段落,也是學生非常感興趣、喜歡讀的段落。這個層次的讀主要是強化重點段落的朗讀,從而為第二課時的精讀理解做好充分的準備。第四個層次的讀是再讀課文談你讀後的感受及作者的感歎,從而引出第二課時要探究的重點問題:你從文中的哪些地方體會出榕樹的大而茂盛,鳥多而快樂,作者為什麼發出“那鳥的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這樣的感歎?第二課時的主要任務就是圍繞這一主線問題進行深入地探究,通過重點段落的精讀理解,抓重點詞句談感悟,感情朗讀,運用媒體等方式突破課文的重、難點。第一課時的初讀課文,環環相扣又目標明確。

第二課時王老師以讀為主,並讀中感悟。這堂課中教師動足了腦筋,設計了帶着問題讀、有感情地朗讀、身臨其境的品析讀等等,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大榕樹的奇特美麗和羣鳥歡騰的快樂場面,並在語言環境中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積累描寫榕樹的句子。特別是如何讀出榕樹的大和讀出他心裏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的榕樹時的心情來,他沒有達成這個目標。我就問同學們怎麼讀這段好呢?同學們就三言兩語的發言了。有的説要讀出作者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的榕樹時的激動;有的同學説這時是很驚訝的;有的同學説是很高興的;有的同學説“真是一株大樹”要讀得重而緩慢一些;有的説“不可計數”要讀重一點;有的説“卧”字要讀得稍重一些……,這樣,我反覆抽學生起來朗讀,效果漸漸變好。

這堂課中王老師的朗讀教學給聽課教師留了深刻的印象,真正做到了以讀為本,讀中理解、感悟、積累,讀中促進思維訓練目標的有機整合。

三、構建和諧的課堂氣氛,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一個人一旦對某一事情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他作出的努力會達到驚人的程度。”王老師的課,充分反映了師生之間的“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課堂上每個學生都能各抒已見,暢所欲言,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有點燃了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四、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關注他們的獨特感受。

在整個課堂實施過程中,姚老師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所想、所説,不斷用激勵性的話語從正面加以引導。如“相信你們一定能做到”,看似平常的語言卻藴涵着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不顯得那麼生硬,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説的:“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在教學中,王老師能照顧差生。對於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引領他們深刻體會課文的主題;對於膽小的學生能給予他們鼓勵,對於答錯問題的學生給予方法、尊嚴,對於積極發表見解的學生給予熱情、成功,整節課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五、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課文情境促感悟。

國小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王老師通過讓學生反覆誦讀,獲得課文內容,初步認識後,藉助電教手段播放了“鳥的天堂”視頻,把學生帶進一種特定的環境中,學生神情專注而投入,讓學生感悟文章的重點句,反覆誦讀。當再讀到"百鳥歡鬧"這一段時,學生已學沉浸在期中,彷彿身臨其境,此時再讓學生寫寫你彷彿看到的情景,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多媒體為教學起到了輔助作用,為學生提供了直觀感性材料。課文在寫榕樹大、茂盛,主要通過對枝幹和綠葉的`描寫,展示了孤木成林的榕樹的勃勃生機;寫眾鳥活動的熱鬧場面,主要寫了數量多、種類多,而且鳥兒生活得自由、快活。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教師展示了課件,讓學生直觀感知羣鳥歡騰的幸福景象,從內心由衷發出“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的讚歎。

六、析詞品句,加強學生朗讀訓練。

文章的組詞成句構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王老師抓住有關的句子進行揣磨、欣賞不斷地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鋭程度。如:教學第8自然段中"這棵榕樹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對於“顫動”、“展示”這兩個關鍵字,引導學生體會到“展示”是清楚地擺出來,明顯地表現出來,突出榕樹的旺盛的生命力;“顫動”是短促而頻繁地振動,課文把微風吹動,陽光照耀下樹葉一閃一閃的樣子,不但美麗而且動靜結合,顯示了大榕樹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這樣,關鍵文字抓住屯,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咀嚼出了它的神韻,從而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促使學生語感不斷地增強。讓學生體會到榕樹的旺盛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這樣,從而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促使學生語感不斷地增強。通過反覆地誦讀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鳥的天堂》是寫景抒情的文章,行文優美。王老師執教時採用讀中悟,悟中讀為主的教學特點,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採用自由讀、指名讀、教師範讀、齊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中積澱語言、內化語言,在朗讀中指導學生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真切理解、感受大榕樹的奇特美麗和羣鳥歡騰的幸福景象,從內心由衷發出“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的讚歎。課堂上王老師重視朗讀訓練和語感的培養。教學中教師一直把朗讀作為理解體會語言文字及課文內容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創設情境抓住重點段學習時,也憑藉所創設的情境品味語感,採用詞語填空、解詞、誦讀吟味的方法使學生能夠領悟到詞語的含義及運用的準確恰當。

綜合王老師的這節情境教學課,我覺得她實現了“帶入情境讀全篇”、“強化情境抓重點”、“憑藉情境品語感”的情境教學的閲讀程序,基本達到了“初讀--讀通”、“細讀--讀懂”、“精讀--讀透”的目的。

七、獨具匠心地處理文本,實現長文短教

《鳥的天堂》一課篇幅較長,按常規設計需要2~3課時才能完成。王老師在設計該課教學時,緊扣目標,突出重點,抓住難點,對文本作了大膽的取捨、整合,僅用1個多課時便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整個流程設計頗具匠心。在導人部分,教師配合畫面的解説詞其實已讓學生初步接觸文章1~6自然段的內容。整體感知時,王老師要求學生快速瀏覽抓住要點,培養速讀能力。在此基礎上,重點品讀體味榕樹的靜態美和眾鳥歡樂的動態美。對描寫榕樹大、榕樹綠葉美和眾鳥紛飛歡唱的語句捨得花時間進行品讀,讓學生真切理解、感受大榕樹的奇特美麗和羣鳥歡騰的幸福景象,從內心由衷發出“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的讚歎。其間,指名畫榕樹時提供兩張知識卡片,學生在閲讀補充資料中對榕樹氣根和“獨木成林”的奇觀增強了理性認識。

一堂語文課,巴金樸實極富韻味的語言已記在了學生的心裏。他筆下所描繪的鳥的天堂已刻在了孩子們的腦海中,我想今後你不用去督促孩子,他們定會興致勃勃地去尋找巴金的著作,美美地品讀一番。因為在他們的心裏已播下了一顆愛讀書的種子。但願我們的語文課都能這樣樸實紮實,其樂融融。

教學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集詩人的智慧、演員的功力、主持人的風度於一身。聽了王老師的《鳥的天堂》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憑藉自身過硬的綜合素質的支撐,才能把賞心悦目的語文課堂奉獻給學生,才能使語文學習成為學生心靈的詩意棲居地。“前車之鑑,後世之師”,通過這次評課,也讓我在教學中不斷反思着、跋涉着、成長着……文章來

五年級評課稿 篇5

我看師傅的《長相思》,聽師傅的《長相思》,讀師傅的《長相思》,就是無法用一字來訴説我摯愛的《長相思》。我試圖從《課譜》中去梳理一下我飛揚的思緒,但是我驚奇地發現有着深厚的課程與教學論積澱的林志芳師姐都説她聽完了《長相思》後震驚到無語,丟掉了所有的關於語文、關於課程,甚至關於詩詞的概念、原則、理念與判斷,也完全丟掉了自己。連聰慧如林師姐都尚且如此,更何況資質愚鈍的我呢。

“長相思啊,長相思,作者為什麼會如此地長相思?”

“長相思啊,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齊讀)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生齊讀)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生齊讀)長相思。”

課在這樣的迴環與復沓中戛然而止,而我的心卻深陷在《長相思》中不能自拔。情與義,愛與愁,交織在一起,觸動了心底裏最柔軟的那一部分。那一聲聲“長相思啊,長相思”,從此夢縈魂繞,綿綿無盡。

誰敢相信這樣的《長相思》是課?誰敢相信這樣的《長相思》是在沒有教案的情況下完成的?誰能把親情愛情友情演繹得如此情真意切、攝人心魄?

師傅曾在講座中説過,古人做詩最講究章法,也就是我們現在説的謀篇佈局。詩詞的章法大體上可以歸結為“起”、“承”、“轉”、“合”四步,只有符合這四步的才能算是好詩詞。細細品讀《長相思》的教學精髓,似乎也正符合這個章法。不然我實在想不出師傅何以能將《長相思》演繹得如此出神入化,美妙絕倫。

一、起。在第一板塊的教學中,師傅從王安石眼中的鄉愁、張籍筆下的鄉愁,切入到“在納蘭性德眼中的鄉愁又是什麼呢?”然後引導學生讀詞,從讀準字音,到讀準節奏,再到讀出自己的味道,讀出自己的感覺。學生在這樣層層遞進的誦讀中,開始有了自己對《長相思》模糊的感受:納蘭性德這是在思念家鄉,想念親人。這樣的“起”,可謂是用心良苦,達到了先聲奪人、震動全課的作用。

二、承。在第二板塊的教學中,承接了上面教學中學生對《長相思》模模糊糊的感受,師傅很自然地提出了“長相思,長相思,作者為什麼會如此地長相思呢?”在師傅的引領下,學生藉助註釋,讀懂了詞意,讀懂了納蘭性德身在征途,卻心繫故園的無奈和痛楚,進而讀懂了納蘭性德為何要如此的長相思。“承”在這裏起到了蓄勢的作用,為後面的撼人心魄奠定了基調。

三、轉。就在學生展開了想象,完全沉浸在納蘭性德的孤獨和無奈中,師傅突然話題一轉:“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裏,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看到的畫面寫下來。”樂曲也突然之間由空靈悲愴的簫聲《愴》,轉換到了纏綿悱惻、欲説還休的《琵琶語》,伴隨着師傅深情的訴説 “那可能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裏……那也可能是幾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圍坐在一起……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燈光下……那還可能是……”學生的情感就在這樣的意境裏一發不可收拾,情動而辭發,一瀉千里。

四、合。在課堂進入到最高潮的時候,在學生陶醉在其樂融融的故園圖中的時候,師傅又一轉:“但是,但是,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卻破碎了,這樣的情境卻都破碎了。”接下來,便是一遍又一遍地誦讀《長相思》。接下來,便是學生情不自禁地一問再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別離?”最後,課在“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齊讀)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生齊讀)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生齊讀)長相思”中完成了詩詞教學的鳳凰涅槃。

五年級評課稿 篇6

40分鐘,讓人覺得時間過得太快!這是我聽完陳老師執教《海倫·凱勒》一課後的感受。原因很簡單:情境感染了我。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不屈不撓”這個詞貫穿全文,將海倫的不幸、勇氣和信心有機地組合起來,配以恰當的情境烘托,使學生隨情而動、依境而學,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聚於其中,自然而不刻意,讓我們再一次體悟到了語文的魅力。

“文以情而生”“情動而辭發”,兒童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怎麼會從“入情”到“動情”呢?讓我們先回顧一下陳老師的教學過程。上課伊始,在學生尚未深入課文之前,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師:讓我們帶着自己的感情來輕聲的呼喚一下(指課題)。生:海倫·凱勒。”從學生的呼喚聲中,教師可以瞭解到學生對人物瞭解的程度。接着,介紹海倫生平。再次呼喚……這個環節可以理解為教師在引導學生“入情”。入情是被動的,這時教師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怎樣入?入到哪兒?入的程度如何?這就是俗話説的“火候”,把握起來是不容易的。陳老師的“入情”切入點應當説找得很準,對學生初學時的情感要求也沒有人為設置門檻。

我們知道,學生情感的產生是與他們的認識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失明失聰的海倫將面臨怎樣的艱難,僅從字面上學生是難以感受的。陳老師採取的策略是運用課件演示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海倫的距離,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課堂上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可能有,但我還沒想到(模擬情境體驗也做了)。隨後,教師反覆抓住第6自然段,通過引導學生評詞析句步步為營,打下情感共通的基礎,使學生的朗讀拾級而上,最後達到最佳狀態。在這一過程中,有兩個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在指導第7自然段朗讀時,教師用自己的激情有效地點燃了學生的激情,“爸爸,媽媽,我回來了!”三次引讀,學生的情感已被充分調動了起來。“要想學生被打動,自己首先要被感動!”這一直是我的觀點,教師的這三次引讀沒有做無謂的技術要求,那一句句充滿激情的導讀語,就是最好的榜樣!

二是在引讀之後,教師沒有戛然而止,而是乘勢而上又搭建了一級台階——出示了“這是興奮的淚水,也是心酸的淚水。因為他們(爸爸媽媽)彷彿看到海倫曾經,曾經,曾經。”引導學生回味、想象、説話。以本為本,卻又不唯本是本,我以為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就在我以為教學將要結束的時候,教師卻又殺了一個回馬槍“讓我們再飽含深情地讀一讀第6自然段。”,進得去,出得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境界,教師務必具備很高的教學技能和對教材的透徹領悟。所謂高屋建瓴即是指。這最後的一讀,學生是真的動情了,直到現在,學生們那飽含深情的朗讀猶在耳畔縈繞。

最後,用我最喜歡的一句海倫的名言作為結束語:“只要朝着陽光,便不會看見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