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追尋教育夢

中國夢 追尋教育

中國夢追尋教育夢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中國夢”成為代表們熱議的話題。“中國夢”的提出,凝聚了國人的共識,昭示了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作為一個教育人,由“中國夢”,我自然地想到了“教育夢,想到了世紀之交開始的課程改革。

十多年前,一羣具有教育理想和共同願景的人,基於嚴峻的中國教育現囊靜國際教育發展的最新動向,希望通過改革追尋到中國人的“教育夢”。這樣的夢想,最終在新世紀初上升為國家意志,由此開啟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序幕。從此,中國的基礎教育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緊聯繫在一起,課程改革打上了“中國夢”的烙印。

在課程改革推進的十多年裏,讚譽與爭論相伴,前進與遲疑同行。——或者,夢想的實現過程本就是如此,因為夢想是對現實的超越,它意味着對傳統觀念的挑戰,意味着慣性的打破,意味着利益的調整,意味着走在一條方向正確但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艱辛努力的崎嶇路上。

不僅僅如此。

秉持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責任和使命,新世紀課程改革最為重要、最為本質的追求是建立新型的課程文化、新型的課堂文化、新型的教研文化,以及新型的管理文化,希望藉此在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教師同儕之間、管理者與教師之間,以及學校與社會之間建立起一種民主、開放、科學、平等、對話、協商的新型夥伴關係;希望通過課程改革,引導學校教育迴歸本旨,更加尊重人的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為每一個孩子營造出自由、平等、寬

鬆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孩子能夠享受到快樂而有尊嚴的校園生活;希望通過課程改革影響每一個學生,影響每一個家庭,進而向全社會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我堅信,這樣的文化元素必將滋養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幸福、有尊嚴、有個性地成長與發展,進而為民族的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在這個意義上,課程改革的任務是艱鉅的,其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它絕不是三年、五年、十年能夠實現的,它的實現可能需要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事實上,十年的課程改革雖然初步改變了中國教育的面貌,但離原先設定的目標還很遠很遠。

每隔五到十年,圍繞課程結構的調整、課程內容的更新、教學過程的改進、評價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革,總會周而復始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但是能夠帶領我們實現教育夢追尋中國夢的課程改革,也許就是這一次,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因此,我要不斷強調反覆重申的是,沒有了靈魂的任何技術意義上再完美的課程方案,都不能引導我們通過“教育夢”實現“中國夢”。

面向未來,必須落實並保障課程發展制度的法律地位,使課程改革得到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實質性支持,從而在根本上引導基礎教育課程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這,需要教育決策者的魄力和勇氣。

面向未來,必須建立起民主、平等、協商的對話機制,形成有利於教育健康發展的良好學術環境,以“建設性協商”的態度推動課程改革持續邁向深入。這,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理性和智慧。

面向未來,每一個教育人必須構建並努力堅守教育的底線,對一切違背教育規律、妨礙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教育行為保持足夠的警惕,努力讓教育遠離功利,為每一個孩子營造安全、健康、完整的教育生活。這,需要每一個數育人的信念和行動。

……

“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追尋“教育夢”,我們已經上路,我們還得遠航,這是一條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