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的追夢歷程

中國人的追夢歷程

中國夢的追夢歷程

“中國夢”作為一種形象生動的比喻,富有感召力,易於被人們認同,成為奮發進取的動力;作為價值目標,是人們認識和實踐的崇高目的,激勵人們追求真善美;作為社會發展過程,包含着深刻的歷史必然性;作為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需要進行理性的哲學探討。

“中國夢”中的“夢”,不是指心理現象的“夢”,而是人的認識中的“夢想”,也就是理想。xx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説:“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把理想、夢想作為同義語使用。什麼是理想?學界認為,所謂理想,是指人們關於未來的有實現可能的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表現。就個人而言,理想就是人生的奮鬥目標。人各有理想、夢想,各個民族也不例外。

“中國夢”作為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理想追求,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探索過程,具有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其一,中國夢是遵循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準確把握我國社會發展進程的重大認識成果。理想,夢想,是人們的社會意識、精神現象,是人們在對社會現實及其發展規律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人們生活在世界上,不可避免地充滿各種各樣的追求、期待;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要有各種各樣的物質、精神需要,而現實又往往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於是便產生了理想、夢想、追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無疑,中國夢屬於中國人民的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是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人類歷史發展趨勢,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的高度,所得出的規律性的科學認識。

其二,中國夢是對中華民族追夢傳統文化的傳承。早在周代的詩歌集《詩經》中,就有奴隸們對不合理現實的控訴,對“樂土”、“樂國”、“樂郊”的嚮往。先秦時期的思想家老子、孔子、莊子曾經提出天人和諧的構想。《禮記·禮運》篇設想了“天下為公”,“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東晉詩人陶淵明在其不朽名篇《桃花源記》中,勾畫了一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從陳勝、吳廣到李自成、洪秀全等揭竿起義的農民領袖們,相繼提出“等貴賤”、“均貧富”、“均田免税”、“平買平賣”、“普天之下皆兄弟”、“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等口號和社會理想主張。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所要建立的“天國”,就是“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所有這些追求是無法實現的夢想,但卻是當時現實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進步。

其三,中國夢是近代無數仁人志士的嚮往追求。中華民族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彪炳史冊的古代文明,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由於封建制度的腐朽,到了近代落伍了。落後就要捱打。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列強多次對中國進行野蠻軍事侵略,進行政治控制、經濟掠奪、文化滲透,置中國人民於災難深重的苦難之中。面對外敵的侵略掠奪,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面對國家的落後捱打,內憂外患,無數仁人志士滿懷愛國激情,為了中華復興,努力尋求救國之路。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編的《四洲志》敍述了世界幾大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魏源把林則徐的《四洲志》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理念,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禦外國侵略,開創了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新風。19世紀70年代以後,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同時也要接納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説。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當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關頭之時,中國人開始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嚴復寫的《救國論》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他翻譯的《天演論》,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思想,為這種危機意識和民族意識提供了理論依據。他強調,中國如果不能自救,就會“弱者先絕”,亡國滅種,失去民族生存的權利。孫中山在領導辛亥革命的過程中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成員如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繼承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強”“求富”的主張,引進和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創設文化企業,興辦洋務,把學習西方引向實處。

隨後,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的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一場政治改革、思想解放運動。他們力圖通過變法,發展資本主義,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被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者逼出來的偉大舉動。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的一個里程碑。

綜上所述,近代以來中國先進分子為了挽救國家危亡,歷盡千辛萬苦,向西方尋找救國救民真理,尋找富國強兵之路。然而,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書中指出的:“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麼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一切別的東西都試過了,都失敗了。”在實踐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碰了壁。“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中國人追夢的歷史便面目一新。以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夢,便以其蓬勃的氣勢和旺盛的生命力,震撼神州大地,喚醒了具有悠久追夢傳統的中國人民。

其四,中國夢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懈奮鬥的偉大目標。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它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意味着一個新的革命火種在沉沉黑夜中點燃,標誌着中華民族的追夢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馬克思主義大旗,建立起一個包括全民族絕大多數人口的統一戰線,堅定科學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鐵肩擔道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不惜流血犧牲,前仆後繼,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新民主主義的理想追求,把建立新中國的夢想變成現實。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佈“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各民主黨派熱烈響應。這標誌着各民主黨派公開、自覺地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標誌着各民主黨派堅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的道路,標誌着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政黨制度建設揭開了新篇章,從此,一場亙古未有的鉅變,在中華大地上發生,偉大的祖國日新月異,邁上了民族振興的新徵程。為了中華民族復興,建設獨立繁榮富強的中國,我們黨率領全國各族人民和各民主黨派艱辛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團結包括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及海外僑胞等在內的一切擁護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建立了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經歷了曲折的摸索,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抉擇,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復興之夢,凝結着幾代中華兒女的夙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汗水。

其五,中共十八大以後,中國夢追求進入新的理論昇華和實踐活動階段。中共十八大後,以xx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根據世情國情的新變化,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順應時代進步潮流,順應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中國夢的戰略思想,把中華民族特別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復興夢想和實踐進行昇華和概括,對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意義、本質和實現路徑進行了深刻闡述,激發了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熱情、積極性、創造性。

經過幾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艱苦奮鬥,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把貧窮落後的舊中國建設成日益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前景。xx指出:“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然而,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本質上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就是讓中國人民有更滿意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如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衞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環境,“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把偉大的理想追求變為光輝現實,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實幹創新,需要共產黨人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團結合作,需要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需要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

中國人追求中國夢是個歷史發展過程。它隨着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而不斷向前推進,是從樸素的感性認識到唯物辯證的理性選擇過程,是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不斷實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