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精選20篇)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1

《復活》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叁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強勁--它,完全地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精選20篇)

一個純真完美的,以前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完美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會中流連花天酒地。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墮落。他們是似乎能夠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能夠滿足生活中自己那種簡單的快樂。但當來兩人在馬斯洛娃的審判案中相遇時。他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地應對以前的卡秋莎(馬斯洛娃)的眼神。聶赫留朵夫深感自己才是馬斯洛娃墮落的塬因所在,他此時感受到了他以前給予她多大的傷害,他的靈魂揹負了沉重的罪惡感。他決定幫馬斯洛娃重獲自由。在一次次的探監過程中,它證明了太多的不公。當他決定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農民的時候,他得到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眾族人疑惑的言語。當他想要以馬斯洛娃結婚來贖罪時,他收穫的是親友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迴應。

他應對一切的困惑,所有他認為對的事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夷。然而所有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卻只是花天酒地和吃喝嫖賭。一百多個年輕才壯的青年人只正因把身份證弄錯了就被關押在臭蟲滿天、疾病四溢的病房中。但聶赫留朵夫也看到了期望,馬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馬斯洛娃也改變了,她為了不連累聶赫留朵夫,理解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愛過,懊悔過,反思過,最終他決定,他復活,他重生,他在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準則。也許聶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僅僅是馬斯洛娃,在這條尋求重生,精神復活的道路上,他見到了,他做了,他去用心的改變了。那夜,聶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以前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歷了這一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聖經的教訓,並且發現其中有他務必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東西。

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最珍重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以前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地檢討自己,承擔自己。

在那裏,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厚到達一個空前的高度。這對事物的嚴格性是相貼合的。着那裏,應對人類的苦難,作家持續了高超的鎮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那裏的挖掘比以往要深。能夠説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到達了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正因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像是一整個民族的雕塑,國家的紀念碑。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2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花費超多心血寫成的一部長篇着作,《復活》講述的資料是托爾斯泰聽到的一個故事:一次,法院審理一個妓女被控偷竊嫖客一百盧布並將嫖客殺死的案子,在陪審團中有一位男士,發現這個案子的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一個親戚家做客時誘姦的養女。於是他良心發現,設法去營救,並表示願意和她結婚。最後,這個女犯在牢獄中病死。而那個男士也不知去向。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了許多的感觸。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着崇高志願的青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後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己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己是那幺的可惡,便對於自己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

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重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以前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在書中有一對梅尼紹夫母子,因被人冤枉縱火而被關押。最後在聶赫留朵夫的幫忙得到清白釋放,雖然最後被釋放,但是既然無罪為什幺當初要受到關押?只因真正縱火的人有財,便能夠將禍栽贓到他人身上。

《復活》這本書還從方方面面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道德喪失。聶赫留朵夫本身對於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因此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己無法掌控的。這讓我懂得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持續真正的自我。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3

合上《復活》,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書中的情節在我腦海再次浮現,主人公精神的復活讓人敬佩。浪子回頭金換。

環境真是個可怕的東西,能夠駕馭人。男主人公本是個純潔。熱誠,朝氣蓬勃,有美好追求的人,可當他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以後,卻過起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還害女主人公墮落。這一切,他並不以為然,他的父親以及身邊許許多多的人,都是這樣生活的!因為身處在這樣的環境,所以身心完全被侵蝕。於是,開始墮落。女主人公也是受環境所迫,最終也墮落了。

男主人公精神的復活,是因為他還是有良知。看到女主人公因為他而受那麼多的苦,他是非地內疚。於是重新振作,為女主人公到處奔走申冤,使女主人公受到感動,也使她從此不再墮落。兩個主人公都達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復活。

這本書同時也反映了沙皇俄國社會的腐bai與殘酷。讓下層人士飽受磨難,而那些上層人士卻醉生夢死的生活着。我很幸運自己沒有生活在那個時代。但是,如今的社會誘惑太多了。每種誘惑都是致命的。我很清楚自己的意志並不堅強,面對誘惑我會,招架不住。

面對誘惑,絕大部分人都妥協。但是無論怎樣,都不能讓整個靈魂也沉陷。不能埋沒自己的良知。生活雖然很現實,也很殘酷,但也一定還有希望。我們不能斬斷自己的後路。沒有永遠的黑夜,天明仍可見到太陽。生活還是充滿希望的。

無論環境是多麼的惡劣,不要迷失自己,不要停止尋找方向。人生路上難免磕磕絆絆,沒有挫折的人生,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

不要放棄生活,更不要放棄自己。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4

小説中的主人翁卡秋莎·馬斯洛娃原本是一個貴族地主的養女,貴族地主的侄子是一個大學生和家財豪富的公爵,這個侄子在奔波戰場的旅途中順便到他姑姑們家住了四天,他在臨行前夜誘姦了卡秋莎,第二天給她一百盧布的鈔票就走了。

在過不就他發現自己懷上了地主的侄子的孩子後,不久她就被趕走,四處漂泊,後來她搬到鄉下一個寡婦家裏住,在過不就他就要分娩了,剛好那個寡婦是接生婆,兼做酒生意,她分娩順利了。可是很不幸的是那個接生婆給村裏有病的女人接生,把產褥熱病傳給卡秋莎,卡秋莎生的是小男孩可是他感染了產褥熱必須把孩子送到育堂,在送到育堂時小男孩就死了。

後來卡秋莎恢復健康後身邊已經沒有錢了,非找工作不可了,她找了幾份工作都做幾天就走了,是因為那幾份工作的男主人調戲她,結果就辭職了。直到她被姨母設寡款,灌醉約她到本城一家最好的妓院做妓女。馬斯洛娃照這樣生活了七年,這期間她換了兩家妓院,進過一次醫院,在她失身以後的第八年,她二十六歲那年,她出事,為此下了監獄,如今已被關押六個月了,也在法院受審。

在法院她遇到當初誘姦她的偌維奇。涅赫柳多夫公爵出現在法庭,十年後他以陪審員身份出現在法庭審理馬斯洛娃的案件。涅赫柳多夫後來認出被告就是他十年前誘姦的後拋棄的馬斯洛娃,他受到良心的自責。為了給他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波為她減刑,當所有的付出都無效時馬斯洛娃已經被押送到西伯利亞,這時涅赫柳多夫也與她同行,在途中收到減刑通知,苦設改為流放,這時馬斯洛娃還有點愛他,但為了他的前途他拒絕了他的求婚。

這兩個主人翁的經歷可以表現出他們在道德精神上的復活,小説揭露了那些貪色貪樁法官,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和貴族中的貪色無責的行為。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5

托爾斯泰是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家最傑出的代表,《復活》於他71歲所作,是最後一部長篇小説,是他長期思想的結晶,是他文學藝術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傑作。

我有幸讀了這部小説,深為其細膩的手法,鋒利的筆觸所震撼。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是上流社會的公爵,在充當法庭陪審員時認出一個被控犯盜竊罪的妓女(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正是以前被他誘姦的一個姑娘,並造成她懷孕,收養她的女主人知道後將她掃地出門。瑪絲洛娃生下的孩子被送往育嬰院的途中死掉,從此她逐步墜入墮落的深淵,落入妓院過起了淫蕩荒糜的生活。良心未泯的聶赫留朵夫逐漸發現自己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於是走向了拯救瑪絲洛娃同時也是為自己減輕罪行的艱辛之路,就在這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中,他們的靈魂都得以復活。

然而出自文學巨匠托爾斯泰之手的作品絕不可能只是一段悽慘曲折的感情故事。《復活》花費了他從1889-1899年10年的心血。當時他已進入老年,世界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內心已經徹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國當時社會正處於大革命的前夜。因此,《復活》一書是借托兩位主人公的遭遇,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國,真正反映被欺壓的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揭露了腐朽混亂的上層社會和官場。

托爾斯泰筆下的女主人公瑪絲洛娃是一個平民女子,是俄國社會中最為普通的一員。一開始她是一個天真純潔活潑開朗的少女,結果遇上上層社會的聶赫留朵夫,被他玷污然後拋棄,被趕出家門之後淪落為妓女,最後又受人誣陷被告上法庭,由於陪審員的誤判、法官的不負職責使她被放逐西伯利亞服苦役。這一系列的打擊,經歷的種.種使她褪去天真,取而代之的是對社會的失望和對上層社會的憎恨。她的一部血淚史是對統治階級和官僚主義最有力的控訴和最無情的鞭笞。但是整個過程中瑪絲洛娃並沒有完全失去人性中最可貴的善良,她關心監獄中受盡折磨的無辜的人們,並要求聶赫留朵夫去幫忙他們早日離開監獄。並且在發現聶赫留朵夫的真誠之後也從心底裏塬諒了他。最後從政治犯身上看到了值得敬佩的鬥志,慢慢的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復活。這些也代表了最底層勞動人民的樸實善良,和對完美生活的嚮往與憧憬。

我認為讀托爾斯泰的書,千萬不能忘了他的細膩,其中有很多細節都是不能夠一掠而過的,不然你會損失很多。其中,當瑪絲洛娃作為女犯被士兵押往法庭時,她對路人的輕蔑目光毫不在乎,但是當一個買煤的鄉下人走到她身旁,畫了個十字送給她一戈比時,她卻臉紅的低下頭去。這個羞澀的表情像一束光芒,雖然微弱卻照亮了她的靈魂,露出她純潔的天性。這處伏筆預示她的靈魂必將復活。我認為托爾斯泰塑造瑪絲洛娃這一藝術形象,深刻反映出他對下層人民的關懷之情。

再説説聶赫留朵夫這一人物形象,他在小説中的經歷比瑪絲洛娃更為複雜。他所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真正的反映出主題深刻形象。在拯救瑪絲洛娃的艱難途中,他遊蕩在各種官員之間,從內心深處意識到官僚以權壓人的荒誕行為和有錢人的腐朽思想。此外,他還走訪瑪絲洛娃的家鄉,看到他從未看見過的觸目驚心的景象,瘦弱的孩子、乞討的婦女……此時,他又喚起了少年時代的靈魂,堅定地站在了農民的立場上,決心將農民的土地還給農民,這件事在上流社會中引起了如同暴風雨般的強烈爭議。

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不再追求無慾享受,從豪華的莊園搬出、將隨身帶的錢財分給窮人、將土地分出。在上流社會過慣了那種奢侈揮霍的生活,能夠在如此短暫的時刻裏找到自己靈魂的歸宿,這不只感動了瑪絲洛娃也是感動了讀者,作者也正是藉此表達對社會覺醒的唿籲。

經歷了千萬曲折,不論是瑪絲洛娃最終的復活,還是聶赫留朵夫的發奮執着,在我們看來他們最終都就應幸福地在一齊,然而結局是有情人沒能終成眷屬。或許是瑪絲洛娃不想阻礙聶赫留朵夫的前途,或許是聶赫留朵夫對瑪絲洛娃的成全,但不管是出於什幺塬因,我們都不能忘了托爾斯泰是現實主義文學作家。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6

讀着《復活》,心靈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震撼,不僅是為了男女主人公,特別是男主人公靈魂迴歸的可歌可泣,更是因為自己內心與之產生的共鳴,高二讀後感:《復活》的讀後感。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次徹徹底底的復活。

在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身上時常活躍着兩個人,一個是精神生命、真正的自我,他只追求既能成為自己,同時也能成為別人幸福的那種幸福;一個是健康、精力充沛、肉體的自我,它追求的僅僅是個人的幸福,而且為個人的幸福不惜犧牲全世界一切人的幸福。兩者不斷做着殊死的較量,誰贏就能支配他的一切行為。一次鬥爭,便是一次反省,一次醒悟的可能。但兩者的競爭常常是不公平的。

相信自己,意味着處理各種問題都不能考慮追求輕鬆快樂的肉體的自我,而是幾乎總是同他作對;相信別人,意味着無需處理任何問題,所有的問題都已經得到解決,解決問題的原則總是不考慮精神的自我,而只考慮肉體的自我。此外,相信自己,他往往總會遭到別人的指責——相信別人,他卻博得周圍人們的讚揚。這樣看來,相信自己比相信別人要難得多。精神的自我要戰勝肉體的自我,往往要付出更多艱辛的努力。

在生活中,我也常常會遇到兩難的選擇:目睹無視紅燈川流的人羣,我在猶豫;看到窗外點點的垃圾,手握廢紙的我在猶豫;面對路中央可能造成的意外,我在猶豫……然而,這些本無需猶豫的猶豫,卻在剎那間被肉體的自我所操控。他説:別人都這麼幹,何必太認真呢?或是其他人都不幹,你又何必出這個風頭,讓人笑話呢。他勝利了。不止一次的勝利了。讓我過後時而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不能憑自己的想法做事,只是懼於他人的眼神,這眼神有時甚至是自己憑空想象的,可悲!或許平時表現得默默無聞,老實沉穩的我,在別人眼中能稱得上好人,但作為我,可從來不敢這麼想,我只敢説,我不是壞人而已,離好人遠着呢!

聶赫留朵夫精神的自我在為數不多的幾次勝利後,他總要為自己定下一些行為準則,並決定要遵循到底;記日記,開始新生活,希望這種生活永遠不會改變——他對自己説,這叫做翻開新的一頁。然而,每一次他都被城市的誘惑所降伏,不知不覺地再次墮落,而且往往比以前顯得更深。

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總是在一段墮落的生活中突然有所覺悟,認為不該一直這樣沉淪下去,一定要摒棄過去,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豪言壯語,信誓旦旦,何其壯觀!可到頭來,還是一如既往地墮落,不求上進。

惡劣的行為是沒有過,可是卻有過比惡劣行為更惡劣的東西,有過能產生所有惡劣東西的思想。惡劣的行為可以不再重犯,可以進行懺悔,而惡劣的思想卻只能不斷滋生惡劣的行為,一種惡劣的行為不過是在為其他惡劣行為蹚路;惡劣的思想卻有使人難以抑制的走上這條路。我有積極向上的思想,才能將一個人帶上成功的一面。

聶赫留朵夫是幸運的他在一次庭審上遇到了那個他曾深愛的姑娘——喀秋莎。她的出現震撼着他的心靈。在一次次痛苦的鬥爭中,一個自由精神的人,一個真實的強大的永恆的精神的人,在聶赫留朵夫身上甦醒了,他不能不相信他。無論他實際的樣子和希望的樣子之間的差距多大,對一個已經甦醒的精神的人來説,一切都有可能。

聶赫留朵夫開始慢慢地復活了。以前他需要費盡心思,才能想出該做什麼,而想出的事情總圍繞着他一個人——他自己;不過儘管生活的全部興趣當時都在他一個人身上,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枯燥乏味的,但如今所有的這些事都是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所以這些事情變得也具有吸引力,所以這些事情也就多得不可勝數,不僅如此,以前聶赫留朵夫班子及時的時候,往往總是感到煩惱和怨恨;現在辦別人的事,大多讓他感到愉快。

當然,為別人做事獲得的樂趣遠比之為自己要多得多,因為在這其中有密切的合作,真誠的鼓勵,讚賞的目光,成功的喜悦,分享的快樂,你的價值也在幫助他人時得到肯定,這是我們做一件事時獲得最大的滿足。

聶赫留朵夫為喀秋莎積極奔走。在奔走的過程中,他接觸到了以前從未接觸過的一些人:失去土地的勞苦農民、作威作福的獄吏,從低到高各級zf部門各色的人物,都讓他對自己的國家,所處的社會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更深刻的思索。他看到了人們永不休止地欺騙自己和相互欺騙,折磨自己和相互折磨,他們猥瑣貪婪地玩弄着自己發明的那套一個人統治另一個人的把戲。他認清了這個社會,看到社會醜陋黑暗的一面。他將不再只以自己為中心,不再只為喀秋莎一人而奔走,他將為整個社會謀求一些未曾有的東西。這如小説最後説的:從這一夜起,對聶赫留朵夫來説,一種全新的生活開始了,不僅僅因為他進入了一個新的生活環境,還因為從這時起,他所遇到的一切對他來説已經具有了與以前截然不同的意義。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7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在那裏,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渾到達一個空前的高度。這與作品資料的嚴肅性是相貼合的。在那裏,應對人類的苦難,作家持續了高超的鎮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那裏的挖掘比以往要深。能夠説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到達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正因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因而整個顯出了威力,如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一般。

然而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它把19世紀末整個俄國的現實熔鑄進去,上方刻有窮人、貴族、獄吏、監犯、革命者、醫生、學生……裏面混合了懺悔、憐憫、寬容、無恥、欺詐、放蕩……那裏,作者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為不幸者撒一掬淚,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當我們打開這本書,我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最完美的感情的復活!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這些完美的感情卻毫無所覺。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沉睡的心嗎?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8

那天,我在書店看到了一本書,書名叫《復活》。於是我感到很好奇,就迫不及待地買回家看。

我很喜歡看書,有時候我還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戀書症。因為我每次去到書店就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恨不得把全部書都買回家一閲而盡。上次,我在書店買《復活》的時候,我又看到了一本我感興趣的書,書名叫《飄》。我立誓;下次去書店一定要買回來,因為我真的很想看。

雖然,我沒買《飄》這本書,但我買了《復活》。這也是挺值得我高興的,因為《復活》這本書真的很好看,從故事的開頭就一直吸引我到結尾。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俄國偉大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是文學的經典,難怪會那麼好看。

這本書的主人翁是瑪絲洛娃和聶赫留朵夫,聶赫留朵夫是一個貴族、欺壓無知少女的一個人,而瑪絲洛娃是被聶赫留朵夫欺壓過的受害者之一。由於聶赫留朵夫是一個貴族人,很有財富。他怕瑪絲洛娃對他前途有影響,於是就把瑪絲洛娃關進了牢房。但瑪絲洛娃上法庭時,聶赫留朵夫突然良心發現,決心要帶瑪絲洛娃遠走高飛,在救助瑪絲洛娃的同時聶赫留朵認清了社會,認清了自己。他心靈從死寂中開始復活。

《復活》一書主要描述了當時社會的不公平,採用了對比手法來敍述無辜的人受苦受難,而有罪的人卻逍遙法外、_逸生活,加強了作品的批判力量。使讀者看到都會感到心酸、難過。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真是受益匪淺,原來以前的社會是那麼惡劣,人是那麼兇殘。我想世界就是這樣的不公平,社會總是那麼殘忍。需要的是我們要積極向上,不要讓有害之物留於社會之中。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9

托爾斯泰在《復活》中,討論了幾個問題:人要怎樣才算有意義的活着,才算不虛度一生?為什麼人們不能互相理解呢?為什麼人天生不平等?為什麼有的人生來受苦,還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呢?為什麼土地私有,農奴們拼命幹活也無法養活自己呢?為什麼有的人靠壓迫別人過活,卻毫無羞恥心呢?為什麼有的人依靠法律,能合情合理的施虐他人?是否人們真的有權力懲罰他人?

托爾斯泰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心靈復活之旅為線索,反映了當時沙俄社會現狀,探討如何拯救大眾,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若想人人不受苦,幸福快樂的生活,唯有遵從上帝的教誨,把自己視為上帝的羔羊,相親相愛的生活。這個觀點我們中國人是不能苟同的,我們相信祖先,相信自己,但並不相信神明會使我們得到幸福。

托爾斯泰是個大文豪,但他在這方面的思想認知未免有些軟弱。

但《復活》這本書還是很了不起的,它不僅僅是反映了很多俄國當時的社會現狀,更多的是討論了共性的人類存在問題。在讀這本書前,我從沒思考過一個問題:人們是否有權懲罰另一個人呢?

在看這本書前,我的觀點非常簡單明瞭,犯罪應抵罪,傷害他人應該受到懲罰。看這本書後,我還是這個觀點,但它讓我想到了一些沒想到的問題。

首先,是什麼賦予一些人懲罰另一些人的權力呢?在中國古代,是禮法、皇權,在現代,是法律。

這個公平嗎?未必。平等嗎?也未必。我們都知道,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有統領者就有被統領者,有被統領者就有被壓迫者。沒有真正平等、公正的法律,也就是説,懲罰他人的機制並不完善合理。統領者是如何成為統領者的呢?想也知道不會是靠公平正義希望,當他們翻身成為統領者後,就頒佈法律,禁止其他人做和他們一樣的事。或者説,法律以大眾的利益為準,那麼為了大眾的利益侵犯少數派的利益,正確嗎?這是個邏輯上的難題。

舉個例子,在以前,女子適婚年齡仍不結婚是違法,很多時候還要坐牢,這就是為了大眾利益犧牲了少數利益。對嗎?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對的,但在當時,是社會的需求。

其次,人人平等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那麼傷害他人必定是罪。傷害無辜的人是罪,傷害有罪的人依然是罪。有罪的人受到懲罰,那麼懲罰他的人就有罪,為了讓有罪的人受到懲罰,而讓本來無罪的人變得有罪。這個合適嗎?

或許有人説,審判機關等不過是履行了他們的職責,只有高尚,哪有有罪一説。但看托爾斯泰怎麼説。

“首先,要讓他們相信世界上有一種叫政府公職的工作,從事這種工作可以把其他人當成物品一樣看待,不需要和他們保持人與人之間親如手足的關係;其次,要那些擔任政府公職的人結成一幫,這樣無論他們對待別人的後果如何怎樣,都不必由某一個人單獨承擔責任。”

是不是特別貼切?不管怎樣,傷害他人都要對自己心靈造成損傷,憑藉公職人員而理所當然的取得這種權力的話,恐怕會造成心靈的不平等。

最後,我們對有罪的人做出處罰,能夠遏止罪惡現象的發生,或能令犯罪者痛改前非嗎?前一個答案毫無疑問的“NO”,後一個答案我們還在探索中。

那麼,既然法律、政府都無法相信,有什麼應該是公信的、被所有人奉為真理的嗎?托爾斯泰説是上帝,我不認同。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10

聶赫留道夫為什麼會從一個積極向上的青年成為以後不思進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學時最好的朋友—曾經善良、講義氣的謝列寧最後都變成了惟利是圖的、庸俗的、不思進取的人。這不能不承認他們所處的環境對他們真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處在一個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層社會,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漸漸的原來在他門身上的美好品質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們自己卻全然不知!

有句話説: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我並不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因為人是主觀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雖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覺得一個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們不得不重視環境在一個人的成長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説在幼兒成長階段,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一個人的性格表現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而千差萬別。假如一個孩子所處家庭環境,父母經常發生爭吵,常常充斥着緊張與對抗,這樣他往往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封鎖起來,慢慢變得不愛與人交流,對任何人都缺乏足夠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個別時候遇到某些敏感問題時會採取對抗的心理,情感變化無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擊傾向,這是幼時情感受到壓抑的結果。聽起來好像有點可怕,但這裏我沒有一點誇大其詞的説法。這是有關專家研究的結果。

由此看來,一個良好的環境對自己的成長非常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處於一個和諧温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間互相關心,平等相待。這種待人處事的態度會很自然的影響到你在學校與同學的交往中,將來走向社會對待他人的態度中,這樣的人更容易與周圍的人產生良好的關係,有一個融洽的人際關係。久而久之會養成好的性格。

後天的環境和條件對人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少的。對於個人而言,複雜一些的環境對人的鍛鍊可能會更大一些,我們從"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身,睏乏其身"也可以看出艱苦環境對有大成人的磨練。然而有時自己周圍的環境自己是無法選擇的,一個優越的環境如果利用好了,是一個人發展的優勢,若只是安逸於裏面,不思進取,那麼就會不知不覺地喪失自己的鬥志與追求,迷失自己。

人生常常是苦和樂同行,悲和喜攜手,挫折和順利與我們的相伴。環境鍛鍊人,環境塑造人。讓我們以微笑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以微笑面對挫折。嚴酷的自然環境鍛鍊人的意志,增強人的體質。艱苦的環境鍛鍊人,它使人發憤,使人振奮,使人不得不調動起全部精力為生存和發展而鬥爭。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千萬別讓安逸的環境寵壞!舒適良好的環境應該成為我們成長進步的基石,在這樣的路上我們應該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於路邊的風景,忘記自己前進的路還很長很遠。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11

《復活》是托爾斯泰長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説。

《復活》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對地主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尖鋭無比的批判,表達了他對國家、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看法。他以強烈的憤怒,揭發專制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主人公:瑪斯洛娃、涅赫柳多夫。

在托爾斯泰的臉上,沒有他所有作品裏,肖像、照片上流露出來的那種令人生畏的表情,沒有因五官線條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種生硬的感覺,沒有像塊塊壘起的花崗巖似的那種剛強然而呆板的神情,沒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從於他的那種無限的.威勢,這些特徵都沒有了。而這些特徵過去是有過的,而且曾經一度正是托爾斯泰的基本特徵,但是隨着歲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卻消失了。

托爾斯泰以接近數學般的正確性在走完生命的歷程時,性格變得非常柔和,感情變得十分純潔,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12

《復活》是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堅信有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曾閲讀過這本書。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今已出版過6種譯本,三四十年代先後有戲劇家田漢和夏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

文章寫的是瑪絲洛娃因被迫給一位商人的茶裏下安眠藥,案發後,茶房和侍女賄賂律師,把罪全栽在瑪絲洛娃身上,被叛了去西伯利亞苦役四年的罪行。

這時,法院陪審員聶赫留朵夫認為法院作出了不公平的判決,要求上訴到高級法院,瑪絲洛娃也上訴到大理院,卻被理由不充足而駁回了,聶赫留朵夫把自己所有的田地賤價出租給了當地的農民,也復活了自我的精神,關掉了獸性之人的閥門,開啟了精神之人的閥門。於是,他灰暗老化的眼角膜脱落了,使他對社會與生活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在他的心中,革命者都是思想用心、向上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於一般水平,他對他們充滿敬意。

《復活》一書如實地描繪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境況,描繪了形形色色官僚的醜惡嘴臉,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會欺騙的實質,表現出深厚的人性,宣揚了高尚的人性。學習座右銘我認為擁有人性是做一個人最基本的原則,要讓精神的自我永存,就要行得正,有自己的主見,有勇於自我審視檢討的勇氣。

善與惡往往只在一個人的一念之間。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13

這是一個苦命的女子和一個贖罪男人的故事。“復活”即是指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解脱與釋放。

馬斯洛娃是備受凌辱與損害的俄國下層婦女的典型。從年輕時的天真浪漫到如何一步步地被社會逼上絕路,但她同時又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喚醒下,得到了精神上的復活,從而成為了新女性的代表,這也表明了俄國民眾的覺醒。

涅赫柳多夫是一個走在時代前緣的人物。雖然年輕時對馬斯洛娃犯下了不可磨滅的錯誤,但在法庭上再次見到馬斯洛娃時,他的心沒有片刻安寧,他開始走上了為自己贖罪的道路。他的許多舉措,在旁人看來都是那麼地瘋狂,他要同馬斯洛娃結婚,他要把她從牢房中救出來。他到底是為了彌補過錯,還是內心真實的情感?我想兩者都有,所以他才如此矛盾。他認為馬斯洛娃現在所遭受的痛苦都應該由他來承擔,是的,那是一個改變馬斯洛娃一生的夜晚。但每每回憶起青年時他們,涅赫柳多夫又會激起異樣的情感。

這一悲劇的造成,不僅是涅赫柳多夫一個人的過錯,也是這個動盪社會的產物,而馬斯洛娃正是這動盪社會下的犧牲者。

馬斯洛娃入獄後,涅赫柳多夫經常去看她,並同她講:我要娶你,不管結果如何,哪怕你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我也會跟隨着你。馬斯洛娃對此態度很冷淡,她不太相信涅赫柳多夫會一直遵守他的諾言,因為涅赫柳多夫是伯爵,而她只是一個入獄的苦命女子,但她又不拒絕他對她的好,也許是在她生活的那個圈子呆久了。

涅赫柳多夫不僅為馬斯洛娃的案子奔走,依馬斯洛娃的要求,也幫助了許多獄中其他的犯人。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很長時間,馬斯洛娃對涅赫柳多夫的態度也逐漸有了好轉,但馬斯洛娃的案子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最終被髮配到西伯利亞。涅赫柳多夫把自己的土地交給了農民,這在當時是一個先進的思想,他認為土地不該由個人所有,之後他就準備前往西伯利亞。

馬斯洛娃在去往西伯利亞的火車上認識了一個男子西蒙鬆,他也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囚犯,西蒙鬆愛上了馬斯洛娃,雖然他知道她與涅赫柳多夫的關係,但他還是提出了要與馬斯洛娃結婚,涅赫柳多夫知道後也很震驚,但他還是想要徵求馬斯洛娃的意見。與此同時,由於之前涅赫柳多夫的努力,馬斯洛娃最終被釋放了,但她還是同意和西蒙鬆結婚,雖然她真正愛的並不是他,可是她不能跟涅赫柳多夫結婚,因為她不想讓他永遠活在贖罪的陰影裏,只有這樣做才能讓他們兩個得到解脱。

馬斯洛娃結束了原來的妓女生涯和牢獄生活,在新的環境裏重新喚起了她對生活的希望。

馬斯洛娃的“復活”就是對涅赫柳多夫的寬恕,也是他的“復活”。迎接他們的都將是新的生活。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14

《復活》中有很大部分生活畫面的描寫,從法院到教堂,從監獄到流放所,從莫斯科到彼得堡,從城市到鄉村,從俄羅斯到西伯利亞。通過這些畫面,作者把上層社會與人民生活進行對比,把貴族老爺、達官貴人與貧苦的老百姓進行對比,把統治者與犯人進行對比。

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我想大概是瑪絲洛娃。作者通過瑪絲洛娃體現了俄羅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難和對整個黑暗社會的無比憎恨。她在拒絕聶赫留朵夫的“善行”時,一再表現出自己內心的屈辱、瘸苦和按耐不住的憤怒。正是這種感情觸動了她麻木不仁的靈魂,並最後使她覺醒過來。由於她的靈魂深處始終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與聶赫留朵夫初戀時的美好回億,“悔罪”的聶赫留朵夫才能獲得她的寬恕,井使她重新“愛”上他。瑪絲洛娃最終拒絕聶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結婚的建議,表現出瑪絲洛娃的崇高品質,也是她為了愛他而做出的自我犧牲。瑪絲洛娃的“寬恕”精神使她的靈魂獲得了“復活”,然而,我們卻看到作者在尋求瑪絲洛娃“復活”的過程中,逐步接近了托爾斯泰過去所否定和厭惡的“革命者”。作者讓瑪絲洛娃進入政治犯的圈子;跟這些人接觸,使瑪絲洛娃感到親切和自然。西蒙鬆對瑪絲洛娃的愛情,雖然説是出於同情,確也是合適的。這能使她的靈魂感到輕鬆和慰藉。尤其重要的是,他們的結合將會把瑪絲洛娃帶入革命者的`隊伍。而聶赫留朵夫的那種仁慈的“懺悔”,無論怎樣真誠,卻終究免不了帶有居高臨下的態度和寬宏大量的意味。瑪絲洛娃意識到過去的愛情已經永遠不能“復活”,她也不再需要這一切了。而此時在她面前展現的是她所渴望的、有意義的、鮮活的、真實生活,這才是瑪絲洛娃真正的新生和靈魂的“復活”。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15

《復活》,這本書講了瑪絲洛娃被陷害從而被判苦役5年,在她小時勾引了她的聶赫留朵夫準備去救她,卻被她冷眼相待。一路上,他發現了許多冤屈,不公,最終成功救出瑪絲洛娃,並且,他的後半生也去為為窮苦人洗清冤屈而奔波……

讀完它,我深有感觸,其中的冤屈令我憤憤不平,胡作非為的看守,沒有同情心的典獄長,貪生怕死的惡人……這些深深印在我的心底,100多名工人因沒有身份證而被扣押,許多人因犯了莫須有的罪名而坐牢……都令我氣氛,罪惡的人啊!

寫這本書時,農奴的壓迫除了來自地主與官吏,又多了資產階級,農民苦難倍增,托爾斯泰無法忍受。九十年代初期,托爾斯泰發表了幾篇談論饑饉的著名文章,文章中揭露一些省分中駭人聽聞的災難,指責統治階級對饑民的命運毫不關心。從這時候開始,托爾斯泰文風大變,所出的集子色彩強烈插圖很多,但是文字淺白故事簡單,簡直無法讓人相信這些是出自《戰爭與和平》這撼人史詩的一代文豪。

迂腐的統治在這本書中全面表現了出來,好人無好報,奸臣當道……多麼無能的社會,多麼無能的沙皇,這是正需要一個像魯迅一樣的人去與惡勢力所做鬥爭。托爾斯泰勇敢的站出來,寫下了這本書。

但願不要再有這樣的社會。它的傷害太大。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16

“復活”不僅僅是小説的名字,更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説的主旨。看到小説的名字時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誰的“復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復活”?當我最後看完了這本小説,所有的疑問最後都得到了解答。

小説描述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讚歎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完美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後被毀掉了。在“那個温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最後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悲哀欲絕的她再也不堅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關於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為卡秋莎抽煙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正因“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堅信自己而開始堅信別人了。因此他沉溺於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後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於眾,怕自己名譽掃地。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才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並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説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為她請來申訴的律師,一次次的為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偽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淨化,開始“復活”。在之後他隨着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下自己的貴族生活,不僅僅幫忙瑪絲洛娃,也幫忙其他的囚犯,為無辜獲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為徹底。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儘管淪為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雖然一開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後,還是原諒了他。瑪絲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鬆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因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温柔善良深受感動,正因西蒙鬆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感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瑪絲洛娃最終也

獲得“復活”與新生。

同時,作者在小説中描繪的社會的黑暗,官僚的腐敗,人民的困苦即使在這天的中國也頗具現實好處。信仰迷茫的民眾,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層出不窮的貪婪,我們的國家也同樣需要“復活”與新生。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17

在復活一書中,聶赫留朵夫"懺悔貴族"的形象闡述了托爾斯泰作為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與主旨。在他身上,“精神的人”和“動物的人”二者交替出現。一方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一方是在作者抨擊的沙俄統治階級薰陶下腐朽靡爛的惡。

大學時期的聶赫留朵夫熱情而單純,象牙塔中不諳世事的少年腦中灌輸着在當時俄羅斯算得上不切實際的,及其理想主義的名主理念。雖然出生於地主家庭,在注重血統的沙俄是不可與統治階級分割的一分子,但聶赫留朵夫仍堅定不移地反對着土地私有制,“佔有土地是不正當的”,為被剝削的農民、工人呼籲正義,爭取改革。

然而,參軍後,聶赫留朵夫很快地沾染了腐敗的生活方式,再次回到馬斯洛娃身邊後將她誘_致孕又用100盧布打發拋棄了她,使她被掃地出門,生活困苦,領了黃色執照開始妓女生涯。

馬斯洛娃的如同德伯家的苔絲,被誘_後生活急轉直下。但她不同於苔絲,因為苔絲於艾裏克是罌粟般引誘其墮落,讓其甘心於沉溺罪惡中的禁果;而馬斯洛娃於聶赫留朵夫,是救贖,是藥引,是他獲得精神上新生的燈塔。因為他,馬斯洛娃不再相信“上帝和愛”,不再相信美好存在於世間。這個因自己的孽障淪落煙花之地,勾欄之中,被徹底地傷害而即將不久於人世的女子,喚醒了被動物面支配的聶赫留朵夫殘存的“精神的人”。自此,他開始了為馬斯洛娃上訴,從而接觸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間百態,產生對沙俄社會的反思與痛恨,直至獲得馬斯洛娃的原諒,散盡家財與她同被流放西伯利亞的道路。而馬斯洛娃也在原諒聶赫留朵夫中復活了自己。

全書中,最令我恐懼的不是沙俄統治的殘忍不公,不是社會底層人民飽受剝削虐待的悽苦生平,而是這些社會因素造成的精神上完全的,徹底的,悲哀的空虛。托爾斯泰曾描述馬斯洛娃作為妓女的生活,下午起牀,挑衣服,吃油膩的甜食,與鴇母吵架,傍晚縱情享樂直至凌晨。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失去了任何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風雨中的車站失去了信仰的馬斯洛娃,彷彿也失去了靈魂。

於徹骨的麻木與放蕩中,馬斯洛娃只是個挖掉了精神的軀殼,沒有了自我,沒有了意識,以一個渺小的,獸性的姿態存在着。這恐怖的空虛蔓延着,不僅在底層人民中出現,也更在貴族,這些因腰纏萬貫連基本的謀生工作都不需要實行的遊手好閒者們中出現。托爾斯泰也在文中借聶赫留朵夫問道,受苦的意義是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於我而言,這就是為什麼馬斯洛娃和聶赫留朵夫兩個具有典型的形象能如此觸動人心。只有走出精神上的空虛,才能夠真正的活,名曰“復活”。空虛是這些可憐人們逃避難以承受的苦痛的途徑。聶赫留朵夫也一樣,他困惑於社會中如此的苦難與不公之意義,徹夜翻讀聖經焦急尋找答案,得出結論為,要克服如此的苦難與罪惡,唯有“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罪”。

這具有濃郁教會薰陶的思想卻也不失為真理,歸根結底向上帝懺悔是為了尋求寬恕。承認並知曉了自己的罪惡,繼而尋求某種更高精神存在的寬恕,受害者的寬恕,或自我寬恕,但寬恕並非包庇。承認罪孽,並帶着罪孽活下去,無論你是信徒或無神論者,這都是通往心靈淨化的道路。西蒙鬆之類的革命者攻擊的是製造社會性麻木空虛的源頭,即封建體系。而聶赫留朵夫與馬斯洛娃,代表了千萬渺小的封建受害者,即沒有能力或不願傾其所有來改變全社會的人民。在政教合一,教徒根深蒂固的沙俄,托爾斯泰創造此二人的意義是,個人信仰與懺悔,宗教主義的路途,才是絕大部分麻木而無力改變社會的民眾尋求解脱的方式。面對俄羅斯民族深沉的苦難,托爾斯泰一生的思想沉澱給出的解決方法,盡顯了生活在精神世界的文豪思想,從個人的精神上解救這個他所深愛的民族,而非社會性的改革。

個人宗教主義具有足以抗衡封建腐爛的社會體系的能量,也可能是在不能改變體系之前,人民的救贖。這就是我眼中,復活的主旨。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18

寒假,我用了幾天時間讀完了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作的《復活》。

書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別是涅赫柳多夫和卡秋莎·瑪斯洛娃。從他們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靈魂復活的不同軌跡。

卡秋莎·瑪斯洛娃是作家在小説中塑造的一個最豐富,最動人的形象,她不僅是一個被侮辱者,而且是一個精神上覺醒、走上新生活的女性。在獄中和政治犯的朝夕相處使她認識到自己是廣大受欺凌的人民中的一個,她決心把自己的命運和這些優秀分子聯繫在一起,她漸漸恢復了自己的人格尊嚴,心靈純潔的本性在瑪斯洛娃的身上覆活了。

涅赫柳多夫原先是一個正直而富有自我犧牲的青年,可是在服役期間染上許多惡習,成了貪_好色的利己主義者,整日揮金如土。他在一次探望自己姑媽的時候,與婢女卡秋莎·瑪斯洛娃相遇,並且在一個晚上誘_了她。幾年以後,當他再一次旁聽法庭庭審時,被誣告犯有殺人罪的_女正是當年的瑪斯洛娃。

他感到十分愧疚,良心受到深深的譴責。他曾經對自己姐姐説過這樣一句話,“犯罪的是我,受到懲罰的卻是她”。他下決心“清掃”自己的靈魂,並付之行動,企圖打通各方面的關節,減輕瑪斯洛娃的罪名。當這一切努力失敗之後,他決定變賣家產,跟隨瑪斯洛娃一起流放,並且同她結婚。他的這一想法被瑪斯洛娃拒絕了。

然而涅赫柳多夫確實是真心實意的。他的一次次表白,一件件實際行動,終於感動了瑪斯洛娃,使她從頹唐和絕望中醒悟過來。但是,最終她還是選擇了政治犯西蒙鬆做自己的終身伴侶。

書中的涅赫柳多夫的行為變化,讓我想到“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想想涅赫柳多夫,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接受的事實,如今有許多學生天天往遊戲廳、網吧跑,家長、老師教育了多次,可學生不僅“堅決不改”還“變本加利”,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不知道珍惜,倒顯得不如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一下再回來的好,可是又有誰會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呢?

《復活》讓我懂得人的善良是多麼重要。珍惜現在良好的環境,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讓一絲一毫的因素動搖自己的信念。以這樣的態度面對學習,相信我們一定會在09大學聯考中不留遺憾,實現自己理想目標!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19

翻開托爾斯泰的《復活》,走近主人公的世界,品味他的人生,發現自己深深被其行為而感動,雖然書只看了半部,但依然感動。

我曾看過許多世界名著,書中無非是一些社會動盪再加上男人和女人的一些事,反映了當時昏暗的社會,而已。或許由於譯文的緣固吧,我一向並不認為其文彩的華麗。同樣也不認為其故事的有趣,想起如今繁榮昌盛的社會時,書中的故事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無論過去、現在,無論繁榮、落後都有着一則不變的法則,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回想復活中的故事,就算是現實也有發生。把自己比做主人公,在年少時忍不住衝動玩弄了一個女孩,事後給錢跑事,從而毀了這女孩的一樣,當再次相遇,就算不是在法院的特殊情況下又會怎樣呢?的確,雖然年少時的玩弄是衝動的表現,而後呢,難道除了衝動就沒有愛了嗎?當然有愛。我想只不過不懂愛而以了,初戀的感覺我相信每都人都會難以忘懷,而如今的懈後,換做是我,我也無法面對。面對已經正常生活或許還有妻子孩子的我,面對內心那個曾經愛過的人,叫我如何開口,如何決擇。我不知道。同樣若換做女人,面對當初最愛而又傷害自己一生的男人,會説什麼呢?我不知道。

時代在發展,而故事卻未改變,改變的只有人心的冷漠和現實的環境罷了。想到這裏想説説我的前女友,一個曾經要託復我一生的女人,一個死都不會和我分離的人,而現如今我們卻分離了,並很快找到另一個可以託復的男人,開始新的生活。而我正如復活中被玩弄的無知女孩一樣,深陷在無限的傷痛之中。人是要活的,一個女孩很難力足於社會,她需要別人的幫助。我不知道她是否為了這個理由而找了別人,但我敢肯定的説這也是原因之一。

現在的我還會時常想起她,想起以前的我們,想她的時候心理很痛,雖然知道多大快樂多大傷痛的道理,但仍然傷心。或許她也會想我吧。

故事在繼續,我看的復活也在繼續,同樣我的復活故事仍在繼續。

閲讀復活個人心得體會 篇20

突然的心血來潮,讀了一本厚厚的名著,也懂得了為什麼它能成為名著。

黑幕重重的政府機構,腐朽的上流社會造就了荒唐的法庭、黑暗的監獄、苦難的農村。人性:上流社會的人性。在這環境下,墮落,昏睡。

聶赫留朵夫作為一名公爵窮奢極侈,荒_無恥的生活再正常不過了。精神的空虛使他無所作為。也許在他心底的深處有着一顆被深深隱藏的追求正義的種子。年輕的時候他抱着“正義不允許土地私有”的觀點把一塊自己從長輩那裏繼承下來的土地分給了農民。如今繼承了大量土地的他,既不能放棄產業,又不願否定自己年輕時的觀點。

年輕的時候他玩弄和拋棄了喀秋莎之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內疚。為了使自己快樂,他迫使自己不去想她,努力忘卻。表面上他成功了,但內心深處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哪怕是他知道了喀秋莎生性放蕩,自甘墮落之後。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會在陪審席上認出喀秋莎後如坐鍼氈,內心展開一場複雜而痛苦的鬥爭。

聶赫留朵夫精神上儘管還有健康的因素,“精神的人”與“獸性的人”常在他內心發生衝突,他還幾次進行“靈魂的淨化”。他在法庭上認出瑪絲洛娃後,主動上監獄去求她寬恕,並願意與其結婚,以此來贖罪,可他正真地覺醒了嗎?

沒有!在法庭上他心驚肉跳,並非因為譴責自己的可恥行為,而是擔憂自己名譽掃地,“目前他説考慮的只是這事不能讓人家知道,她或者她的辯護人不要把這事和盤托出。”

但他又邁出了一大步,因為他鼓起了勇氣去監獄裏探望喀秋莎。這個充滿空想的精神探索者終於採取了切實的行動……

就在他見到多年未見的喀秋莎時,他還沒有在內心承認自己的殘酷卑鄙,而是居高臨下地審視被他蹂躪的不幸女子。只有在瑪絲洛娃的精神完全覺醒下,他的心靈才受到正真地觸動。“直到現在,他才瞭解自己的全部罪孽……發覺自己罪孽深重……感覺到他害了她到什麼地步。……以前聶赫留朵夫一直孤芳自賞,連自己的懺悔都感到很得意,如今他覺得這一切簡直很可怕。”

聶赫留朵夫自此才開始正真覺醒,背離了上流社會:否定了貴族(包括自己),分送了土地,為平民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