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通用20篇)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

吳非老師在書的“序”中説:“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也讓我漸漸明白吳非老師説的“不跪着教書”是指的是什麼。讓我們不由得思索:教師是什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書中的教育隨筆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作者以幾個時代豐富的教育人生體驗,以一個教師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審視着當今教育的種種弊端,以一箇中國人具有的愛國情懷呼籲每一個教師做一個有思想、有追求,當一盞能夠長久地照耀學生一生道路的明燈!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通用20篇)

教師究竟是什麼?從古至今,教師被太多耀眼的字眼照耀:有人把教師比作辛勤的園丁,培育着祖國美麗的花朵;有人把教師比作無私的春蠶,為學生的成長吐盡最後一口絲;也有人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着學生美好的心靈;還有人把教師比作燃燒的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學生人生的道路……其實,我覺得,教師就是教師,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一對相互影響的夥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就是人,有自己的油鹽醬醋,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師就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銘記在心並學習的人。而要做到這些,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

《不跪着教書》中有一個小標題是“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吳非老師説:“課堂應當擔負起思想啟蒙的任務。”這告訴我們不跪着教書,“老師應當是思想者”。吳非老師列舉了現實中的一些跪着教書的現象:“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説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在教師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精神,乃至喪失尊嚴,能靠他去立人嗎?”那我們教師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呢?

首先,教師的人性要豐滿。教師應成為情感健全的人,應向學生廣施仁愛、感恩、善良的人性,使學生具備仁慈善良、互助友愛、節儉樸素、自尊自愛的心靈,只有給下一代留下真善美的種子,我們的學生將來不管身處何等惡劣的環境,都能在心中盛開一朵永不凋謝的玫瑰,都能照亮他前行的人生。

其次,教師應努力追求自己的教學風格。吳非老師認為評價一位教師的工作,簡單地説可以是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胡適與魯迅是同時代人,他們的性格與思維方式有很大差異,教育風格也不同。胡適熱情,好為人師,循循善誘,他總是教育學生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魯迅冷峻,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找出路。而毫無疑問,他們不同的風格都影響了一大批後來有成就的學生。

第三,教師要讀好書,也要教育學生讀好書,要通過文學閲讀淨化學生的心靈世界。作者在書中提到:“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一位教師,只有不斷地進德修業,把自己的成長和學生的成長結合起來,讓自己成為學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學生的敬重,才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人。吳非教師談到“要讓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讀書。”“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被超越,那真不是什麼幸事。”“不管以後課堂模式如何,教師還是要在課堂上與孩子們説話的;無論如何,別讓孩子們看不起你。”我們也要儘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要讓學生有精力去讀經典名著,從前人文化中吸取營養,要避免產生有文憑而沒文化的學生。

第四,教師的人品應站直。教師要遠離權貴,要和家長保持適當距離,要遠離粗俗和惡俗,要自覺抵制社會上的歪風邪氣,保持人品的純淨。

讀了《不跪着教書》這本書我知道了,我們教師不只是“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我們還要“傳道”,我們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而我們首先要是一個思想先進、厚重,不盲從、很自信的人,我們的學生才能在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更懂得為人處世,更能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正如吳非老師説的“語文老師不能跪着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如果一個教師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很難想象他所教出的學生會是什麼樣子,真的就如吳老師説的“學校只能教出一羣精神侏儒,只能培養順服的思想奴隸”?

我們要做站直了的教師,要不斷的學習,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遠,深厚底藴,增長智慧。要時時瞭解學生、關心學生,給學生以真愛,要從細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學生的真實的思想,讓他們不斷地發現人性美,做一個正直的、真誠的、寬容的、有愛心的、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人。這樣我們的學生才可能成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2

起先看到這個書名後,我不由的陷入了思考中,什麼叫跪着?誰跪着了?向誰跪着?老師怎麼會跪着教書?帶着種種疑問我拜讀完了吳非老師的這本隨筆集,看完之後才明白,此書寫的是吳非教師多年教學工作的實際經驗,該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這本書強調要想學生成為站立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看完以後我再一次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因為吳非老師的很多思想的確是讓我有震撼!

《不跪着教書》——很有骨氣,很有個性的書名,透着倔強,透着理性,透着思索!《永不凋謝的玫瑰》、《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愛與敬重的閲讀》等文章顯現出一種為人的道理,一種正直、純潔的氣質,深入的剖析、新鋭的理念、獨特的視角、無畏的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想要教師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封面上的這兩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

書中讓我最感動的是《永不凋謝的玫瑰》,這篇文章講的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記下了這樣一則真事。校園的花房裏開出了一朵碩大的玫瑰花,全校師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看。這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裏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4歲小孩在花房裏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這個女孩為什麼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説:“奶奶病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裏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給她看,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聽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她攙着小女孩,在花房裏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説:“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這個故事長久地感動着我。為了愛的教育,為了我們的學生能像人一樣地站立在這個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這樣的美好。

吳老師在書中提到“小睡有何不可?”這恐怕和很多老師的想法大相徑庭,吳老師在書中説到多年前默許學生課上睡覺的事情,並且怕學生睡覺着涼,還請同桌給他蓋了件衣服,並且事後對大家説,以後上課如果誰睡着了,就輕輕地替他蓋件衣服,少聽幾分鐘語文課不要緊,萬一生病了,損失就大了。他還舉了單位開會(包括學校教職工大會)的例子,先到的人都喜歡往後排坐,講台前都要空出一大片,為的就是坐在後面可以分分神,小聲聊聊天嘛!既然如此,為什麼對學生那麼苛求!對教師而言,要有本領把課上得讓學生喜歡,讓學生輕鬆愉快的學習。如果學生能喜歡他的課,只是因為特殊原因偶爾打個瞌睡,老師們實在不必大驚小怪。看到這裏,我覺得吳老師是真的在用心去教育他的學生,是真正的人道教育。

在當中我也看到了很多觸目驚心的例子,有個大學有女學生跳樓自殺,屍體躺在教學樓前,大樓裏的老師還在照常上課,學生正常嬉笑,誰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還是有個外國留學生看不下去了,給死者獻了一朵花,這時候師生才開始對死者有動靜。浙江有個高中生殺死了親生母親,在監獄裏有人問他,如果你能夠出去,你最想做什麼?他説,我最想好好讀書。吳老師氣憤地寫道:“他殺了自己的媽媽,居然沒有一點悔罪的意思,居然想不到人死不能復生,這還是人嗎?”這就是冷漠教育的典型作品。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用硫酸潑熊,雲南大學大學生馬嘉爵無端錘殺四個同學,這樣的新聞有轟動效應,但是更多人的冷漠一樣的可怕。人文教育缺失,必將會有報應。吳老師的教育思想就是回到常識,他希望學生有感情,有愛,有憐憫,敬畏生命,知恥,知感恩圖報,説真話……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標。

我認為,現在的道德教育應該重視讓兒童不斷感悟人性美的方面,多給兒童一些真實的東西,如:我們的社會應給學生一些美好的東西,學校應營造人性美的氛圍,讓我們的學生具備美好的人性;同時我們教師首先應該是站直了的教師,要不斷的學習,要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給學生以真愛,要從細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學生的真實的思想,通過一些真實的事例,找回他們的同情心,讓他們不斷地發現人性美,這樣我們的學生才可能成為站直了的人。

這本書裏還有很多很多發人深省的案例以及吳老師對於如今教育界的一些看法,看完後的震撼和反思是無限的。我想我已經慢慢明白吳老師在書中説的那句話的含義了“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3

初次發現這本書是在某個悠閒的下午,不經意間這個書名中那個大大的“跪”字刺入眼簾。中國人曾經有着千百年給封建權貴下跪的歷史,人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來順受,我相信我們都不只一次的聽到奴性思想這個詞,可是,在教育的範疇裏也用這樣不和諧,甚至刻薄的字眼我還是第一次見。我很困惑,什麼是跪着教書?誰在跪着教書?當然我更擔心的是:我在跪着教書嗎?

書的作者是一位善於思考的長者,也是一位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任教於南師大附中。他叫吳非,他把近幾年來寫的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彙集成這本書。雖是隨筆雜感,但也用其中幾篇雜文的題目將全書細分為:永不凋謝的玫瑰、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愛與敬重的閲讀、往高處飛、實話怎麼説、在歡樂中沉思六個板塊。雖是隨筆雜感,卻沒有散文雜文般零散朦朧,每個故事都讓人深思,每個問題都擲地有聲,讓我一邊讀,一邊問着自己:是這樣嗎?

作為教師,不同於其他職業特點,説起來特殊,又很單純;説是辛苦,又充滿幸福。這本書開篇就説到:一位合格的教師,就説一盞燈,也許燈光未必耀眼,但一定能長久的照耀人一生的道路。不要簡單的把你的工作理解為謀生的手段。的確,教師這個職業常常被縛之高台,説我們是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給了我們很多溢美之詞,也給了我們諸多束縛和非議。例如上次國小生給老師打傘的事件觸動很多人的神經,一度成為熱議的話題。但我相信凡是登上過三尺講台的老師,都曾被孩子感動過,都因為孩子滿足過幸福過。老師最大的安慰就是我們培養出了人,一個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經常地發現這樣的孩子,我們就會覺得既幸福又平常。感恩教育時下成了一個流行的詞,其實我一直認為班上坐的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的人,我沒有想過要培養多少社會棟樑,沒有想過我的學生要多幾個高精尖人才,我只希望他們懂是非,辨黑白,希望他們能甘於平凡,熱愛生活,可以成為一個有温度的人。

吳非老師在書中的“序”中説:“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讀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身為師者,如果自身的學習能力都不是有效率的,那又怎麼去教那些孩子呢?如果自己都沒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又跟學生談什麼底藴積累呢?在書中《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一文中,作者還説道:終身學習的立學之本是什麼,是獨立思考精神。學生不敢説,不敢想,是因為開始老師不準説不能説。從指鹿為馬的時代,就有了能不能説真話的問題。語文教師不能跪着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只能趴在地上了。所以,不跪着教書,是一個教師最初的姿態,也應是一個終身的姿態。很難想象一名卑躬屈膝的教師能夠教導出光明磊落的學生。老師還是得有點思想,有點脊樑。

書中還提到,吳非老師認為評價一位老師的工作,簡單地説可以是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讀到這三句話,我想大概是我只能算是入門級,我孩子為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而努力奮鬥着。書中也提到了影響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教師的風格。作者用生動直接的話語進行了比喻,沒有風格的教師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語文課如破廟庸僧在談禪。看來,教學風格延續着教師的教學生命。

用吳非老師的話説總得有點質疑的精神,於是在粗讀了這本書後看到作者對於很多老師犧牲自己陪伴家人時間説是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對於這樣的説法,我個人是覺得有點偏激了,勞作是神聖的,休憩也是神聖的。但每個人對於兩者之間的權衡有着自己的考量。另外對於書中對於現存教育體制的一些質疑,作者也是抱有些消極情緒的。

不管怎麼説,不跪着教書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我們至少得有那麼點風骨,有那麼點風格。教師也不僅僅是園丁,他本身就應該是一朵美麗無比,賞心悦目的花。就如最近微信朋友圈中瘋轉的那篇文章一樣,只有老師是優雅的,我們的孩子才有望優雅。只有老師是從容的,我們的孩子才有望大氣,只有老師是幸福的,我們的孩子才有望明亮。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4

《不跪着教書》是一本不錯的而書籍。我有空時就翻翻,感覺不像一般的教育專著那麼枯燥乏味。作者吳非本身是江蘇省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這本書是他的教育隨筆的結集。作者在這本書裏的很多觀點,跟我們日常工作是比較接近也是我們所向往的。如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愛,感恩、獨立等等的教育理想,無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質的教育,也就是作者對教育本質的闡釋。《在聽郭橐tuó駝説種樹》一文中提到的“大量的個案表明,對子女學習過分關心,每週都跑到學校找老師通氣的家長,子女學習能力都不算高,處世能力也比較差。”在《在和孩子一同成長》一文中提到(“一個合格的學生,他的成長不僅注入了老師的智慧,更傾注着父母的心血。如果老師都能成為合格的教師,家長都能成為合格的父母,中國的教育還會有那麼多的困難嗎?”《誡徒》一文中提到“教師是人不是神。應當讓學生知道我們愛什麼,恨什麼。不要聽信“一碗水端得平”,學生的教養不一樣,品德不在一個層次上,怎麼可能“平”?還有很多很多的觀點是我們工作中比較熟識的或者説是我們正在實踐着的。

這本書裏還有很多故事是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比如遇到家長的無理要求、無理取鬧,遇到世故圓滑的學生,遇到上級領導的無理干涉,減負的問題……他從這些教育教學問題入手,分析現象,展現了他對中國小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書中説了很多我們想説又不敢説的話,教了我們許多遇到的一些教育問題的處理方法,有些問題也有作者的無奈。

在這本書的封面有兩行字:“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兩句話在這本書的序裏也提到,並且在文章中不止一次的出現。我想也許這就是作者所崇尚和實踐着的教育理想。可我們的日常工作經常會受到很我多因素的干擾,我們常常在做一些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工作。我們的老師也常無耐地感歎:“什麼時候還學校一片淨土啊?”可是各級部門的領導下,有的工作我們不得不要做的,並且要努力去做的。作者在書中談到:“現在教育界的一大苦處,就是該管的事無人問,不該管的事,被死纏不放。具體到教育學生,更是無事生非,我們中國,什麼人都認為自己有關心下一代的責任,但是沒有人考慮到自己是否具備關心下一代的資格和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的孩子是不幸的。”有的不幸不是我們老師造成的,我們的老師也是弱勢羣體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想想社會賦予我們老師多麼崇高的職責啊。可實際上誰都可以對我們的教育指手劃腳,唯獨我們一線的教師沒有説話的權利。當然,這是個別現象,可這個別現象卻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面對社會的功利和浮躁,面對這些壓力,我們教師更應該學會獨立思考,多做對學生有益的事情。那麼作為一個教師,怎樣才算沒有跪着教書。讀了這本書我有這樣的體會:首先,教師要學會讀書,在閲讀中學會獨立思考。作者在《做最出色的教師》一文中提到:“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多讀書,自覺地讀書(這一點,我也要努力加油)。作者提倡教師要多讀書,但不跪着教書,也就是要在閲讀中學會獨立思考。特別是如今經濟澎湃,物慾橫流的時代,教育專家滿天飛,隨便哪個專家都著作一大堆,他們是否站在我們一線老師的角度來想問題,解決問題呢,那就難説了。所以説我們在讀書時要學會獨立思考,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不僅如此,作為一名教師還有責任和義務引導自己的學生熱愛閲讀。一本好書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種子,一粒誠信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一粒正直的種子,這些種子適時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養感知,潛移默化,人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高貴,美麗,他就有可能始終站立着,像一個大寫的人一樣頂天立地地的站着……其次,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的教學風格延續着一個老師的教學生命,它可能長久地影響學生對學科的興趣。我們要接受專家的指導,但不迷信專家,有自己的思想。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面對家長的無理要求,我們更應該多想想我們的學生,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情對學生髮展有利的,就應該堅持。第三,教師要捍衞自己的人格尊嚴。特別是在平常與學生家長接觸時,應該理智地保持適當的距離。對學生要有愛心、同情心,用正直善良、高度負責的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贏得同行、家長和學生的尊重。

我不得不承認,作者所追求和嚮往的“不跪着教書”是一種理想的教育,是一種高尚的教育。而現實卻往往令人失望。懸在每個教師頭頂那許多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指揮棒,豈能容你做得了半點主,你能不下跪嗎?反思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生涯,很慚愧,我不敢説我沒有過跪着教書的歷史。我也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誰能讀書,思考,實踐,再讀書,再思考,再實踐,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規律,是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將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堅持遵循這一規律,一路前行。夠理直氣壯地説:“我從未有過跪着教書的歷史!”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5

我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感覺非常詫異,心裏不斷的想着:不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這書會寫些什麼帶着疑惑,我找到這本書,封面上的一段話讓我震撼不已:想要學生成為站立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在巨大的麻木與冷漠面前,我的確有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想到中國人有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想到__給中國人帶來的巨大恥辱,想到下一代人還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就覺得我們中國首先要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配有‘鑄造’這樣的詞條!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文字,總的闡述了他的一個思想:教師應該是個有思想有理想的人。

這段話發人深省,由此也讓我不斷思考:教師是什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捫心自問自己在教學中站直了嗎?帶着心中疑慮,我拜讀了吳非老師的這一篇篇教育隨筆。《永不凋謝的玫瑰》、《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愛與敬重的閲讀》、《往高處飛》、《實話怎麼説》、《在歡樂中沉思》六輯一百篇文章,每一輯都有自己的主題,記錄的都是教育隨筆及教育問題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輯。他通過真實的案例和故事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及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面對挫折,學會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覺得這些才是對學生這輩子有用的東西,對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捧讀着吳老師的力作《不跪着教書》,我被他深邃的思想和精闢的言論所折服,整個身心被這本書套牢了。短短兩天時間我就把這本書認真地讀了一遍,不時為書中的精闢的言論而拍案叫絕。

今年寒假,我又一次捧讀,突然之間發現,原來它依舊令我心動不已……從書的題目我們就可以知道吳老師是主張做一個有着獨立人格和個性風格的教師,這是教師教育生命的靈魂!風格即人,沒有風格就沒有自我。所以教師要不跪着教書,像一個人一樣站立着。

然而,書中對當今教育的剖析,讓我頗感壓力。教育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被融入了許多的社會因素,這一不斷演變,衍生了眾多的教育奇觀。我們常常聽到或看到,發生在孩子身上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要不,是傷害自己,再不然就是危及他人的生命,其中不乏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生,不禁反問自己,孩子怎麼了,我們的教育又在充當什麼角色。為何他們會如此漠視生命會變得如此冷酷無情作為國小教師的自己更是感觸頗深,現在的孩子在家受寵,真的就是驕縱任性、唯我獨尊,一些孩子沐浴了學校的集體生活後逐步學會了謙讓、奉獻,而有一些孩子卻格格不入,覺得所有人必須以我為中心,必須滿足我的所有要求,否則就大吵大鬧,發脾氣。看到種種,想想身邊,我不由得壓力倍增……

這種種現象,讓我不禁想起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在我的認知裏,老師教的不僅僅是知識,還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總的來説就是教育孩子成人。我一直認為人才,人在前,才在後,先成人,才能成才。所以除知識外,做人的基本道德,是首先應該教給學生的,在他們的潛意識中首先應該要讓如何做人深深紮根——為人處事懂得謙讓、待人接物要有禮貌,與人不和需要忍讓,遇事三思而後行。而正因為這種教育理念,讓家長一再的與我發生摩擦,家長認為,憑什麼讓我的孩子忍着、讓着,別人打我孩子一下,我就要變本加厲都打回來才可以。種種件件,讓我疑惑我們的教育最終目的是什麼學校與家庭的教育理念何時才會在同一個空間中共同努力呢

書中還有一句話,我記憶猶新:我希望自己擁有最出色的學生,所以我必須使自己成為最出色的教師。這是吳非轉述朱亦磊的一句話,打從我看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刻在了腦子裏。是的,要讓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關於讀書,作者提出應帶着愛與敬重來讀書,閲讀是一種心的教養。一本好書,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種子,一粒誠信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一粒正直的種子,這些種子適時地播撒在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養感知,潛移默化,人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高貴,美麗,他就可能始終站立着……

我一直以為自己在朝着這個方向努力着,而吳非老師對教師工作的評價卻讓我認識到自己相去甚遠。吳非老師在書中這樣説道:評價教師的工作,簡而言之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看到這裏時,我汗顏不已,曾幾何時我因為學生的幾句話而激動萬分:記得那是一次市領導到學校檢查工作時,問我學生的一個問題,問他們喜歡哪門學科,四個人中有三個説喜歡語文,另一個學生説他喜歡數學,但愛上語文課。這樣的回答讓我開心了好久。可在今天看來,我只不過剛剛達到做一個合格老師的第一步,離合格還有着很大的距離。還需努力、努力、在努力!

讀完整本書,語文教師不能跪着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這句話跳到我的腦海中,我是一位語文老師,但我覺得,這句話適用於所有的老師。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做到擁有獨立思考的意識,要有批判的能力,要敢於説不,要敢大膽的表述自己想法和觀點。還有一句話就是: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我覺得這句話對於我們老師來説,像燈塔一樣,在迷茫中指明瞭我們努力的方向。細想一下,這不就是終身學習的要求嗎活到老,學到老,這不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嗎!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6

“遠見卓識”“才華橫溢”“引領時尚”“獨樹一幟”,在談到史蒂夫喬布斯時,會讓人不自覺地想到這些詞語。

事實上,在讀這本書時,會不自主的想到喬布斯式的成功不可複製,應該説是前無古人,估計也後無來者了。他的故事既有啟發性,也有告誡意義,其中充滿了創新、品質、領導力和價值觀方面的經驗。

和哈利·波特一樣,史蒂夫·喬布斯很早就意識到自己是個魔法師,儘管他是由麻瓜養大的。

喬布斯對IT業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發掘新興科技所隱藏的潛力,他真正懂科技,雖然科技本身沒有表情,是冰冷的,是機械的,但他能洞悉其中令人熟悉,觸動人心的一面,因為這也就是計算機革命的本質。他並沒有發明什麼,他只是發現了那些被別人忽視的可能性。“改造,使之變得更好”貫穿了他的職業生涯,就像喬布斯本人所説的:“好的藝術家複製作品,偉大的藝術家竊取靈感。”

他並沒有發明電腦、便攜式音樂設備亦或是智能手機,但史蒂夫·喬布斯的確改變了我們的想法,從“我真的需要它嗎”到“我已經離不開它了”。

“熱愛你的工作,是成就事業的唯一途徑,如果你還未找到,那就繼續尋找,不要輕易放棄,你的心,你的直覺,將引領你走向夢想。”這是史蒂夫的一句至理名言。他曾被自己創立的公司解僱,並一度想要離開硅谷,但有個東西讓喬布斯頓悟,那就是他仍愛着他做過的事,幸運的是,發生在蘋果的事並沒有改變這個初衷,於是他決定重新再來。他經歷了生命中真正的低谷,現在看來很難想象,但有那麼一段時間他差不多是硅谷眾人皆知的笑柄。

喬布斯非常迷戀東方禪宗,其中有一句話:擁有初學者的心態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到後來史蒂夫才明白,遭到蘋果解僱也許是他人生中最棒的事——成功者的負擔被菜鳥的無憂無慮所取代,不再絕對肯定所有的事。解僱也是解放,懷着初學者的心態,喬布斯進入了他人生中的一個創造黃金期。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成你生命裏的最後一天,你將在某一天發現原來一切皆在掌握之中。”如果今天是生命終結前的最後一天,想想你還會做原本要做的事嗎?“記得我將死這件事,是我所用過幫我下人生重大決定最重要的工具。”這也許聽起來很不舒服,但卻行之有效,因為幾乎所有的事,所有外界的期望,所有的自尊,所有對難堪或失敗的恐懼,這些全都將在面對死亡時煙消雲散,僅有最重要的會留下來。

不得不承認,史蒂夫·喬布斯是一位偉人。但他卻是出了名的難相處,他對員工不留情面,為他工作絕非易事。他個性強悍、獨斷、強硬,是個偏執狂,對自己的團隊要求很高,近乎苛刻。在喬布斯的眼裏,產品要麼完美無缺,要麼就是垃圾。員工要麼是天才,要麼就是笨蛋。事情只有極其重要和無關緊要之分。不管遭受多少挫折,喬布斯這種偏執地追求完美的個性從未改變。

總之,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窗户時,也會打開另一扇窗户。同樣,我也認為當上帝為你打開一扇窗户時,也會關上另一扇。不可否認的是,偉人也並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

史蒂夫·喬布斯的離去對我們而言,不單是失去了一個朋友和創新者,我們失去的是一台引擎,一台發動了此次革命的引擎,一位將科技賦予人性的偉人。他是一位領袖,五百年後,人們會談起個人電腦的誕生,其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從各個方面改變了這個世界,史蒂夫絕對是人們首先想到的。他一生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從不爭名逐利,他只是想要製造優秀的產品。

蘋果擁有一支非常出色的團隊,但是史蒂夫本人的激情和活力,那種重整旗鼓並東山再起的能力是無人能取代的。沒錯,一個人真的可以改變世界,只是這種事實在太罕見了。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7

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從黃帝以來的上古傳説,到商周時期的歷史事蹟,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不安。時間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因此它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這部書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它又稱《太史公記》,或稱《太史公書》。此書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而且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都栩栩如生,並且有着鮮明的個性。書中用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往往讓讀者讀起來愛不釋手,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讀者們的心情也會為之而改變。每個讀書的人都不禁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也因為這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能夠把讀者帶到了那個遙遠的各個時代,感受着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一切的描寫和記敍,都能在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史記》中有很多的故事表達了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還有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這篇故事,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無私的大英雄,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為別人付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他帶領着人們共同治理了九條河流,從而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這篇文章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最大程度的寫出了人的力量的偉大。我還從趙氏孤兒的故事中,看到裏面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還有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為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文王和武王。《陳勝吳廣》的故事則是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着奴隸軍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雖然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還有《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衞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這些故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還有,我深深地佩服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對與寫這本史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由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馬遷在耳濡目染下對歷史發生濃厚興趣.一旦遇到問題,司馬遷總會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為止。如果書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會求教他人或親自實地考察以辨真假。當司馬談罹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繼承父業。也因此司馬遷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志,編寫史記。後來,雖然司馬遷不幸遭遇了宮刑,然而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忍辱負重,繼續編寫《史記》,經過了整整__年的不懈努力,才終於完成

《史記》這本傳世千年而被後人讚歎不絕的名著。他的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8

《永不言敗》是一本很勵志的書,教會我們面對成功、失敗、以及發掘生活中的小哲理,讓自己成長。

成敗本是平常事,很多平凡人在失敗後可以把失敗藏在心中,化悲痛為力量繼續努力,但一些知名人士跌倒了就再也爬不起來了,因為社會容不得英雄失敗,而且愛之越深、責之越切,所以當公眾人物需要勇氣和責任,俞老師作為一個公眾人,他的成功很多經驗是值的我們學習。明知道路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成功需要經歷一些磨難和困難,成功的人要淡然的面多挫折和困難,積極從逆境從振作起來,成功沒有盡頭,生活沒有盡頭,生活中的艱難困苦對我們的考驗沒有盡頭,在艱苦奮鬥後我們得到的收穫和喜悦也沒有盡頭。

俞老師在書中説到;不管是經驗還是教訓,給人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人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小時候學過一個故事:螃蟹好吃既是前人留下的間接經驗,也是通過我們自己品嚐所得出的間接經驗。但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卻是冒了極大的風險,吃了沒事就得到螃蟹能吃的經驗。經驗可以間接的得到,但教訓通常是通過切身體會才能得到的。和經驗相比,得到教訓的代價常常更加昂貴,因此也更加讓人難忘。

書中説到:一個人可以在生命的磨難和失敗中成長,正像在腐朽的土壤上可以生長出鮮活的植物,土壤也許腐朽,但它可以為植物提供營養;失敗固然可惜,但它可以激發我們的智慧和勇氣,進而創造更多的機會。只有當我們能夠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失敗和挫折,我們才能有所收穫,才能變的成熟,所以我想以後我會遇到失敗和挫折。都將成為生命中的無價之寶。值得我們在記憶深處永遠記住。

俞老師在此文中講到: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接受知識也好,工作也好,總覺得一切都是為別人做的,為父母做,為老師做,為老闆做,逐漸養成一種自己都意識不到的被動心態,繼而產生抱怨心理,產生不滿情緒,抱怨學校和父母,工作和家庭,總覺得哪兒都不對勁。因此他要求我們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以感恩的心態,豁達的心境,積極努力地把工作做好,真真正正地實現為自己而工作。書中句子——“被餵飽的熊是死熊——強壯的體魄,健全的人格,不斷提高的生存能力,才是人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而這些是”喂“不出來的,也是不能別人給予的。這引發了父母對自己和自己對下一代的培養和教育方式的思考。”“為自己而工作——把現在你所在做或將要做的事情當成是一種學習和成長,你會發現你很樂意去做,會有意外的收穫。因為若干年後,你會發現,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很值得的,但有一點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認真和用心的去做。年輕的我們有必要這樣去做事情。”

讀完《永不言敗》,感受益匪淺,其中無處不散發出的真誠的新東方精神讓人深為感動。聯繫自己,活在當下,我必定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認真學習、工作,發揚寶貴的俞敏洪老師的新東方精神,追求卓越,挑戰自我。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9

上學期,學校的組織閲讀了《帕夫雷什中學》一書,該書通俗易懂,是一部“活教育學”,我從中得到許多啟發和啟示,受益匪淺,特別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條 “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對我觸動很大,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我更是堅信不疑。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使學生由厭學、苦學變為喜學、樂學,激勵他們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中,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可見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技能是每一個職業學校的教師應該關心的問題。

我擔任的是機械製圖教學,是主幹技術基礎課,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學生普遍感覺學習難度較大。為搞好機械製圖課的教學,針對學生的特點,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合理的教學要求,降低學習難度

教學要求是教學的宗旨、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教學活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在主觀上的超前反映。是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前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教學要求決定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的方式方法和學生的練習設計,關係到課堂教學的全局,是教學設計的靈魂,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怎樣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要求呢?

教師必須首先認真體會大綱要求,正確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其次應瞭解學生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再者在實際教學中還應關注學生,靈活調整既定教學目標,以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合作。

教學難度降低了,學生便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輕鬆愉悦地學習,課堂效果自然提高了。

二、 承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體驗的成功的樂趣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之間的差異幾乎是絕對的。學生的智力水平、行為習慣、家庭環境、興趣愛好的不平衡,都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應此不能用整齊一致的標準要求學生,而應根據不同層次發展學生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通過目標分層,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以適應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都獲得進步,獲得一種學習成功的體驗和滿足,增添對自己才智認可的愉悦感和投入學習的熱情。

三、 優化緒論課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機械製圖課對技校的學生來説是一門新知識,學生們往往對各種新生事物充滿着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作為教師應高度重視並充分利用學生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設計出能產生學生興趣的緒論課,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使緒論課成為一門新課成功學習的鋪墊。

在緒論課中應注意教授學生這門課程在今後工作中的作用,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育家誇美紐斯説過“不瞭解其用途的知識,對學生來説無異於來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學生會毫不關心它的存在,更不會產生掌握它的需求。”為達到教學目的,可將學生帶至生產實習現場,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圖樣在加工過程中的作用。這樣可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有較深的感性認識,進一步理解到圖樣是工程界技術語言的具體含義,為後續內容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 注重教學的直觀性,培養空間想象力

直觀性教學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直接觀察對象,認識對象。讓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和直覺思維達到學習和發現的目的。直觀性教學不僅有利於滿足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也給了學生在“眼見為實”的學習過程中,自己進行猜測、探索與發現的機會。教學的直觀性使用得恰當,能提高課堂效益,增大知識密度,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減輕學生記憶理解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 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

機械製圖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理論課,教材上所涉及的理論知識,需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才能掌握。 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要實踐活動是在老師指導下的各種練習,這是學生鞏固知識、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學過的知識如不及時練習、運用,很容易遺忘,正因為如此,適量的練習非常重要。在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過程中,練習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留有必要的時間,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與課後練習,以使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和掌握規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

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發揮學生自主性,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激勵者和點撥者。學生只有在濃烈的民主氛圍中,輕鬆的情景下,思維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注重對學生自信心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敢想、敢説、敢做,對學生的錯誤不要一味的指責,要充分利用學生求新、爭強好勝、渴望成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而不是隨意批評甚至嘲諷學生,要儘量淡化學生對自己回答失敗的自卑心理,以增強基礎較差學生的自信心,激起他們的競爭意識,嘗試表現的慾望。

在形式多樣練習中,師生之間增進了瞭解,建立了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係,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使學生從心理上接受這門學科,從而在本質上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作為職業學校學校的教師,應注意根據培養目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興趣,從學生的動手能力出發,提高教學效果。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0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説。

《半生緣》原名《十八春》,1950以筆名"樑京"發表。後來張愛玲對其結局進行刪改,改名為《半生緣》。從《十八春》到《半生緣》,歷時十八年,張愛玲已經由中年老婦變成了花甲老人。

《半生緣》講述的是舊上海貧苦家庭的小姐顧曼楨和南京大户人家少爺沈世鈞為首的幾對年輕人的愛恨情仇。其中還包括世鈞的發小石翠芝和曼楨世鈞兩人的好友叔惠,曼楨的姐姐曼璐和初戀情人張豫瑾的愛情悲劇。這三對年輕情侶都曾是有緣人,到最後卻只能各奔東西。小説的結尾曼楨最後對世鈞説的"我們已經回不去了"道盡了世事的滄桑與悲涼,和幾對人對被命運捉弄的無可奈何。

《半生緣》誕生的背景,是張愛玲和胡蘭成離婚的第二年,婚姻的失敗和胡蘭成的背叛令張愛玲對愛情充滿了懷疑與不確定。張愛玲對愛情的這種懷疑和不確定使她對愛更加吝嗇,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也變得更加尖鋭。

曼璐因為嫉妒曼楨受千人寵愛而自己卻遭無數人嫌棄的現狀感到不滿,於是狠下心設計自己的妹妹,讓自己的丈夫祝鴻才了曼楨並懷上了孩子,直接造成了世鈞和曼楨的愛情悲劇。而世鈞因為性格上的懦弱再加上母親和曼璐的欺瞞,讓他誤以為曼楨和豫瑾結了婚。而另一邊,因為家庭地位懸殊的原因,翠芝也遲遲等不到叔惠的追求和表示,心灰意冷的世鈞和翠芝回到南京後莫名其妙地就結了婚,成為門當户對的一對兒。誰料即使有了孩子的祝鴻才依舊死性不改,整日紅燈綠酒四處嫖娼,曼璐最後也不過落到一個慘死的結局。而曼楨為了照顧自己的孩子也只好委屈嫁給了祝鴻才。

總之,每個人都是悲劇的製造者和後果的承擔者。當然,悲劇裏面透露着的也是作者張愛玲內心對愛情的真實折射。

《半生緣》裏描述的普通熱內之間的再平常不過了的愛情悲劇故事正是這部小説最獨特的地方之一。

尋遍張愛玲的小説,無論是《心經》裏女兒對父親的畸戀,《紅玫瑰與白玫瑰》佟振葆對熱情似火的王嬌蕊的迷戀,甚至是以傾覆了整座香港才得以成全的白流蘇和範柳原的《傾城之戀》,在這些看似讓人如痴如醉,迷離恍惚的愛情故事中,唯獨缺少的就是真正的愛情。都市繁華背後的山盟海誓,紅男綠女的愛情傳奇背後卻是真愛的永久缺席。

張愛玲曾在一篇名為《愛》的小小説中説:"千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千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雲淡風輕,這就是《半生緣》裏的愛情。同時,這種愛情又是短暫的,稍縱即逝,如同她在《一別一輩子》中寫的:"説好永遠的,不知怎麼就散了。"一世情,半生緣。瞬間即永恆,剎那就是一生。

"我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劇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角,是一種強烈的對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葱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這是流傳甚廣的張愛玲的美學宣言,被稱為"蒼涼美學".《半生緣》裏的愛情悲劇就是張愛玲"蒼涼美學"的使然。

《半生緣》採用倒敍的書法,張愛玲在開篇就説:"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這是對悲劇的總結。世鈞和曼楨錯過了,叔惠和翠芝錯過了,豫瑾和曼璐錯過了。等到十四年後,時過境遷,當世鈞同曼楨,叔惠同翠芝再見面時,四人恍如隔世。

"她(曼楨)一直知道的,是她説的,他們回不去了。他(世鈞)現在才明白為什麼今天老是這麼迷茫,他是跟時間掙扎。以前最後一次見面,至少是突如其來的,沒有訣別。今天從這裏出去了,是永別了,清清楚楚的,就跟死了一樣。""兩人(指叔惠和翠芝)看着都若有所失,有此生虛度之感……在一片笑聲中,翠芝卻感到一絲淒涼的勝利與滿足。"小説就這樣遺憾地結尾了。

重逢時的回望,想來應該是充滿激動和不平的,卻終究在歲月的沉澱之下,醖釀出了講述它時最疲憊也最平靜的語氣。曼楨自遭遇了姐姐和姐夫的設計之後曾無數次想要告訴世鈞,讓他來解救自己。怎料想十四年後,當他們再次重逢時,她竟是用瞭如此平靜的語氣去講述這段多麼令她痛苦的經歷。這半生的緣分,終於在重逢之日,戛然而止。花開花落又一季,緣聚緣散注一生。怎奈何一世情,半生緣,這就是張愛玲的"蒼涼美學"的優美之處。

正如張愛玲在《留情》中所説的:"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半生緣》中的愛情就是如此,既不瘋狂也不壯烈,它有的只是那種愛不成的不盡的無奈和蒼涼。故事的主人公只能沉默着聽候命運的差遣,束手看年華似水流。奈何一生情,半生緣。世鈞同曼楨,叔惠同翠芝,彼此都惦念了對方一生,就如張愛玲惦念了胡蘭成一輩子……

曼楨曾對世鈞説過:"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一個人。"世鈞也曾對曼楨許諾:"我要知道你要我搶,我一定是會搶的。"怎奈何一世情,半生緣。很多事情你只能猜到開頭,卻看不見結局。

所謂半生緣,其實就是一生……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1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説,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前面一小半花了我快兩星期的功夫,每天睡前看一段;後面一半卻在兩個晚上就看完了。毛姆確實是講故事的高手,他羅嗦了小半本書,前面還寫得跟論文似的,當你快沒有興趣的時候,突然來了個轉變,發生了大事,於是你一路飛快地看了下去,還激動得不行。

讀完全書,我也沒發現哪裏提到月亮,哪裏又提到六便士,不知道他為什麼起這麼個名,也許只是個名吧。實際上我對毛姆基本是隻知道名字,剛才Google了一下才看了他的生平。又有説法説這本小説是以畫家高更的生平為基礎的,於是我又Google了一下高更,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雖然高更確實落魄過,確實跑到過塔希提島,也確實畫了很多原始生活的畫。但小説本身確實和高更關係不是很大,沒有高更這個人也完全沒有關係,倒是毛姆在那裏自言自語,自得其樂。

先説一下大概的故事。作家先講了番某畫家如何如何優秀,他的畫如何熱賣,他的家人如何八卦等等。然後就講“我”在倫敦,混一些文學類的日子過,認識一些人,其中一位是個證券經紀人的老婆,她自己不寫,但熱愛文學及文學男女青年,於是經常請他們吃飯。偶爾遇到她的丈夫,發現就是個標準的老實的職員類型的中年人,也不説話。然後他們去度假。這已經是小半本書了。

當我正要看不下去的時候,突然間,這位老實的事業小成的職業中年突然跑掉了,拋棄了家庭,金錢,職業,什麼都不要,跑去了巴黎。然後這位妻子就講作家幫忙去巴黎找他。這位中年男子已經變了個人,完全不講情理,對家庭社會這一套完全失去了興趣,也完全不認為自己所為有什麼不妥。他全部身心都在畫畫上,自稱感受到了召喚,整個人受到某種力量的支使,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雖然“我”不認為他畫得如何,另外一位二流畫家卻認為他畫得很好,不世之作,於是老是借他錢,幫助他,他快病死了還請他到家裏去養病。此人養病期間勾搭上人家二流畫家的老婆,二流畫家自己只好離家出走。三個月過去,突然間,二流畫家的老婆自殺了,而他仍然沒有任何表示,只是留下了一幅以這位可憐的女子為模特的畫,二流畫家深為拜服。他還明説,這位女子他根本不愛,只是需要一位模特,畫完了,就沒用了。

後來他請“我”去看了三十來張畫,“我”感受到他在其中的掙扎。然後數年間沒有消息。後來他就成了名,死在塔希提島上了。於是“我”就到這個地方,採訪了一些人,瞭解到他在這個島上的生活。他同土著女子結婚,生了孩子,住在茂密的叢林裏,一直畫畫,後來生了麻風病,於是死掉了。

從這位畫家,書裏叫斯德里克蘭德的,出走巴黎並以一幅毫無人性的態度出現開始,毛姆實際上已經取代了傳説的高更,不管高更自己是否真的經歷過這個心靈歷程,我想毛姆是經歷過的,他把這些想法全寫了出來。

一開始的思路是人生沒有意義,你必須儘可能活得有意義些。為此故,你可以犧牲你自己,這許多人可以做到,你可以犧牲其他人,這隻有極少數人可以做到。書中畫家表現得對這個問題完全沒有概念,他已經根本不想這個問題,他自己的身體沒有關係,別人的身體也一樣沒有關係,一切只為了他的畫畫。

其次這個意義到底是什麼,一個人怎麼去探究它,如果能有所感悟又如何表現它?上面提到的“我”看出他在掙扎,便是在此處掙扎。這位斯德里克蘭德已經有所感悟,並且在他的畫上有所表現,但畫風仍然不統一,沒有一個完善的思路,也就是他還不知道如何精確地表達這種突破,以及他是否可能去表達這些,以及是否他根本就沒有能力去表達。

到後來在塔希島上,毛姆開始轉向思考如何生活去達成這個意義,以及是否一定要走這種六親不認的道路。他舉了一位正要獲得提升的外科醫生的例子,他在亞歷山大城突然覺得像回了家,於是放棄一切,住在埃及當一名低下的海關檢疫員,但也從來不後悔,感覺自己活得很好;又有一位農民,他在太平洋小島上開闢了自己的農場,蓋了自己的房子,生了孩子,只等着自己兒子長大接班,他也很快樂。

在前面,毛姆講究的是突破人性的枷鎖,似乎只要突破這些後天的束縛,人就得獲得生活的自由;但我感覺到在後面毛姆自己突然對這個結論變得不自信起來,轉而描述了其他一些只是聽從內心召喚但並不反駁人性的例子。而在此之前的巴黎段落裏,作家甚至借畫家之口説了許多對女性甚為不恭的話,似乎女性都是在把傑出的男人往人性的火坑裏拉,甚至於二流畫家的老婆也是在此舉毫無成功希望的情況下才自殺的。

實際上毛姆在靠戲劇成名後的第一部小説就叫《人生的枷鎖》,這似乎成了他一貫的主題。單就這本小説而言,我不認為他對這個問題解析得很成功,但這仍舊是一本很好的書。

毛姆確實是講故事的好手,其實挺無聊簡單的事也被他講得高潮迭起,沒有什麼曲折的情節也顯得很有內容。説起來大段的內容是他自己在説,既不是故事,也不是背景,夾雜了各種心理哲學社會的描寫,但仍然不失有趣。毛姆生前就極受歡迎,但似乎也因為這個原因,他不受評論家的喜歡,就好像偉大就不能暢銷一樣,而毛姆賣書的錢可以在法國買別墅並住到納粹入侵。但毛姆自己説他是二流作家裏的一等人物,也真是謙虛了,他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説是一流應該沒有問題。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2

多元智能教育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育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將人的智能分為八個方面,即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內省智能、人際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論引入且運用到我們的教育中是有很大好處的。首先,它能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不要用一個標準要求學生,而是要看到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第二是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發現他們的不同的智能強項,並充分發揮出來。第三是對學生採用多元評價的方法,激發學生髮展的積極因素。最後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將來都能成才。

多元智能理論所倡導的尊重個體差異、尊重每一個體發展的思想,與這次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為我們挑戰傳統、形成新的有時代特色的課程設計思路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鑑,它啟發我們的教師“為多元智能而教”、“通過多元智能來教”。前者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看作是我們對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後者則可看作是我們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為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們在進行學校課程設計時,擯棄原來只圍繞語文和數理化而設計的慣有思路,而充分認識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智力特點,對學生的多種智力一視同仁,強調使每一個學生的智力強項得到充分發展,並從每一個學生的智力強項出發,促進學生其他各種智力的發展。“通過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們的課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發展的同時,通過調動不同智力活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理解多元智能理論,理解這一理論指導下形成的“學生觀”和“教育觀”和“評價觀”,將有助於教師理解並積極地實踐新課程。

早在春秋時期,孔老先生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見解。多元智能的本質其實就是因材施教。材,就是是學生。的確如此,人的智能方式不一,人的智慧鑰匙就存放在不同的地方,就看我們的老師、家長能不能幫孩子找到那把通向成功的鑰匙!

對每一位老師來説,只有在全面瞭解學生智能特點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教育和指導,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都有各自解讀世界的視角和語言。敢於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視角看事物,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事物,就是老師發掘孩子自信的前提。老師要善於發現孩子的智能強項,也要引導孩子形成正確認識自我的意識和能力,使孩子充滿自信地實現個性發展。中國有句俗語:人各有所長。放眼四顧,我們常常看到生活中有人工於運算,有人精於言談,有人長於舞蹈,有人專擅繪畫……多元智能的研究者加德納曾經幽默地建議,判斷孩子最發達智能的一個好辦法是觀察他們在課堂上的“不規矩表現”:語言智能發達的孩子老愛説話;空間智能發達的孩子愛塗塗畫畫,發呆冥想;人際交往智能發達的孩子善於與人交往;肢體運動發達的孩子愛做小動作。這些課堂上特殊而不規矩的表現其實是一種信號,是學生在向教師表示他們具有這些特長,希望被老師認可並接受。加德納的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在教學中如能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智能潛質,依據多元智能理論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就能真正地立足於學生實際,做到因材施教。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無疑給第一線的老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師的觀念要變化,樹立起正確的學生觀,給學生以充分的尊重;更為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建構起新型課堂環境;對現有教材進行重新定位,充分發揮其更為積極的作用;要用全新的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因此,作為21世紀的老師應該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這些説起來容易,做起來也是有一定的難度,畢竟學生生活在一個大環境中,接觸的不僅是老師,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響,他們一出生,父母就是他們的啟蒙老師,要更好的發掘他們的潛能,是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多一點關心,多一份關愛。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最棒的!

針對以上的內容,我們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應儘量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智能協調發展,彰顯教育改革的理念。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3

《魔法師的帽子》是由世界兒童文學大師託芙·揚鬆創作,他以詼諧的語調和精美的圖畫來表現姆咪們在姆咪谷悠閒自在,幸福的生活。

這本書是託芙·楊松老師1948年創作的童話故事,它受到了世界各國兒童的歡迎,同時也像一個美味的食物似的,吊着我的胃口。閲讀託芙·揚鬆老師的作品《魔法師的帽子》用心去體會那每一個文字的道理,慢慢地嚼你會發現一個和我們生活中不一樣的世界,那個世界反襯着現實世界,現實世界醜惡,複雜。這個世界善良,簡單。

擁有創造性思維的爸爸,笨手笨腳的小吸吸,孤獨的小嗅嗅,哲學家麝鼠,女人味十足的斯諾爾克小妞,姆咪特羅爾,還有偉大的植物學家—赫木倫。

他們為我們創造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觀,寫到這裏我彷彿又回到了書中與姆咪們一起找到了魔法師的帽子,騎着雲朵遨遊姆米穀,與赫木倫一起集郵,採摘新奇的植物。和姆咪特羅爾一起捉迷藏,鑽進魔法師的帽子,感受變形之苦。捉住蟻獅塞進帽子裏讓他也嚐嚐變形的苦楚。和姆咪一家人去探險報復以多欺少的哈蒂法特人。吃掉個大味鮮的馬梅盧克魚。一起玩森林遊戲—猿人泰山。睹一睹紅寶石的風采,與森林的朋友們一起慶祝姆咪媽媽的手提包成功找到,讓魔法師給自己許一個願望……

多麼美好的生活,多麼精彩的語調。我太喜歡託芙·揚鬆老師的書了,因為它能喚醒人內心的真諦。

《魔法師的帽子》是由世界兒童文學大師託芙·揚鬆創作,他以詼諧的語調和精美的圖畫來表現姆咪們在姆咪谷悠閒自在,幸福的生活。

這本書是託芙·楊松老師1948年創作的童話故事,它受到了世界各國兒童的歡迎,同時也像一個美味的食物似的,吊着我的胃口。閲讀託芙·揚鬆老師的作品《魔法師的帽子》用心去體會那每一個文字的道理,慢慢地嚼你會發現一個和我們生活中不一樣的世界,那個世界反襯着現實世界,現實世界醜惡,複雜。這個世界善良,簡單。

擁有創造性思維的爸爸,笨手笨腳的小吸吸,孤獨的小嗅嗅,哲學家麝鼠,女人味十足的斯諾爾克小妞,姆咪特羅爾,還有偉大的植物學家—赫木倫。

他們為我們創造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觀,寫到這裏我彷彿又回到了書中與姆咪們一起找到了魔法師的帽子,騎着雲朵遨遊姆米穀,與赫木倫一起集郵,採摘新奇的植物。和姆咪特羅爾一起捉迷藏,鑽進魔法師的帽子,感受變形之苦。捉住蟻獅塞進帽子裏讓他也嚐嚐變形的苦楚。和姆咪一家人去探險報復以多欺少的哈蒂法特人。吃掉個大味鮮的馬梅盧克魚。一起玩森林遊戲—猿人泰山。睹一睹紅寶石的風采,與森林的朋友們一起慶祝姆咪媽媽的手提包成功找到,讓魔法師給自己許一個願望……

多麼美好的生活,多麼精彩的語調。我太喜歡託芙·揚鬆老師的書了,因為它能喚醒人內心的真諦。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4

如果你是一位三個孩子的母親,照顧家庭無法工作,丈夫又無所事事,你會怎樣?

如果你是一位遊子,遠在國外卻因為重重隔阻無法回家,你會怎樣?

如果你是一位地震中的倖存者,親人全部罹難,周圍的人還質疑你是不是剋夫命,你會怎樣?

如果……

也許我問及這些問題的時候,很多人會説:生命中哪有那麼多的如果?可是,這些如果,都是我們生活周圍的也許某個人的真實。在我捧讀《回憶是一種淡淡的痛》時,我看到了很多很多這樣的真實。這些真實,被很多優秀的體驗者體驗到,又被這些優秀的體驗者用優美的筆觸表達出來,被有心人蒐集到一起,變成了昨天對我心靈的一次洗禮。

説洗禮,一點也不過分。工作之後,每天接觸着這樣那樣的事情,不斷地在解決着這樣那樣的事情,也在閒暇時間裏聽着社會上對這個政治事件、那個官方評論的點評,心一直處在一種浮躁的狀態。

浮躁得久了,常常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有時候只是在機械地重複着一些事情,有時候只是忙到不想再忙時不禁追問“我到底在忙什麼?”然後,在某些時候,我們三三兩兩坐在一起抱怨“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如此平淡和乏味?”在抱怨之餘,又開始給自己尋找刺激,繼續浮躁着,繼續忙碌着。

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某天看電視,電視裏一個女孩問主任醫師一些事。主任醫生看着她:“你很激動。”“我是很激動。”“那就説明你有雜念。”原話也許不是這樣的,但匆匆而過間,這幾句對白卻深深地影響着我。當時,我也在為自己的工作中的一些事情激動着,也在為自己的一些想法激動着。這是雜念嗎?我當時追問自己。但後來,我還是一如既往地激動着,整理着自己的想法,不斷實踐,並最終獲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績。

將最近一段時間取得的成績電話裏向一位長輩彙報。他聽完後,並沒有給我鼓勵,而是説:“你現在有些浮躁了。”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卻完全出乎我當時的判斷。原以為,這些事情的彙報,會讓長輩覺得我在努力奮進。但是,他的判斷卻明顯地告訴我,我現在所做的事情,是在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生命。又想起了電視裏的對白:“你很激動。”“我是很激動。”“那就説明你有雜念。”

反思自己最近的狀態,然後發現,確實在最近兩個月裏,一本專業方面的書籍竟然還沒有讀完。看似很忙很忙,看似很充實很充實,實際上我在逃避,逃避着一些該承擔的。唯一的不同是選擇逃避的方式。無論我現在多忙,都是在掩耳盜鈴而已。反思着,覺得自己確實是很浮躁了。

就在這時,包裹到了,是一本書,書名《回憶是一種淡淡的痛》。書名明顯地吸引着我,讓我忍不住想繼續“浮躁”。利用一個晚上,快速翻閲了全書,書中的不少語言如刀鋒行過石頭一般,刻在了我的腦海裏,也刻在了我的心上。

放下書的時候,已經很晚。整個人一片寧靜,而內心裏多了一種隱隱的痛。我不斷地追問着如果,不斷地感慨着各種人間的無奈,為他們的命運為之一歎的同時,我又找到了自己的初心。

很感謝《回憶是一種淡淡的痛》,它讓我又一次整理行囊,看清了自己的路,繼續前行。也許,這就是優秀散文帶給我們的力量?已經很少閲讀散文的我突然覺得,是該找些時間和空間,讓自己的心靜一靜了。將又一本美麗的散文集中發人深省的故事收入心中的同時,我知道,如果,還是如果,我們每個人還是要在自己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只是這種前行,減少了浮躁,增加了從容;減少了膚淺,增加了深沉。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5

不得不説,我在拿到這本書之前對劉亮程是一無所知的。而後來從文字中所感知到的他,是一個有着很淳樸,卻又有深厚積澱的人。他不同於普通的作家,他寫鄉村生活,我可以很分明地感受到,他就是這村莊裏的人,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夫;他又不同於普通的農夫,他能將自己的鄉村生活堆砌成文字,很深厚,直擊人心的文字。這樣的存在在我的認知範圍似乎是不曾有過的,可能是因為我有種固執的念頭,文人的風骨氣質會讓他們難以和鄉村、和自然徹底的融合。不過,他做到了,而且是近乎完美地做到了。

初讀時我覺得,他寫的生活離我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畢竟城市這個四方的玻璃盒子將我框住已經整整20xx年了,我的心、我的夢想如何膨脹,都不可能超出這個四方的盒子,而他的世界,是在玻璃盒子之外的,我有心的時候能透過玻璃望上幾眼,卻從來沒有觸及過。我是不知道他與城市有什麼故事,但是我知道,他所在的村莊,似乎是個無比廣闊的天地,因為他能從中獲得的,是糧食,是生活,是對生命的感悟,是很多很多我難以觸及的新鮮東西。

他從一草一木,一蟲一葉都會有無盡的收穫,身邊的牲畜,自然中的小花小草小蟲,村裏各類的人,都能成為他取材的對象。這些細小的不值一提的動物植物人物,就因為與劉亮程有了交集,所以這些小東西的生命裏就出現了一篇劉亮程為他寫的文章,不管他知不知道,他的生命就這樣被見證了,他的存在就這樣用油墨印刷出來傳到了許多的人的手上。他不會被華麗的詞藻渲染,但是他會被劉亮程對生命的體悟所裝飾,所以他上紙之後仍是擁有生命的温度的。這是他們的幸事。

他從一字一句,一點一逗都能展現出那個小村莊的生息,我能從文字中聽到村莊的呼吸,我從文字中還原出了那個我不曾到過的村莊,我用這些文字去感受他的生活,最後發現讀完的時候自己竟像是在這村子裏也生活了很久了。我從他咀嚼過的生活中去汲取甘甜的東西,汲取那些説明20xx年在人生中着實是短暫的證據,汲取某些人一生都無法領悟的道理,汲取另一段人生。能夠通過文字去看看劉亮程他“一個人的村莊”,是我的嘗試,是我充實自己的捷徑。這是我的幸事。

他寫出的文字,若轉化成聲音,説它清脆是不完全對的,清是少有的清,清亮而自然,但它不似其他的文字那麼脆,不會因為清而輕薄,它們是有重量的,讀完之後總會在心裏留點痕跡,時深時淺,但是都不能抹去。我想這是因為他的文字不僅僅是以記敍描寫為重點,而且用自己的體温去焐熱了別人不曾想到也不敢想到的念頭,讓這些想法一波一波地衝擊在讀者的人生觀念上。生命之重,他輕鬆執起,放在自己寫下的文字上,這就是他令人驚歎之處。

再讀他的時候,我開始問自己,那個玻璃盒子真的在麼,還是我為自己找的藉口?其實只要有“一個人”,就可以在心裏建造出一個村莊,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世界呢。You'll never enjoy your life ,living inside the box。You're so afraid of taking chances,how you gonna reach the top?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6

人類對於信仰的追求,並不是從人類的起源開始就具有的,它是隨着人類社會形成之後,羣體之間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在與自然界進行逐步鬥爭中形成的。人類作為有思想的動物,在遭遇到自然災害的過程中,為了克服困難,改造自然,樹立信心,建立期望,常以天為最高的神靈而建立起鼓舞人類自身鬥志和信念的至高無尚的神。因此,宗教總是屬於人類精神世界層面需要的對象。然而,自從有了宗教以來就有了爭議,有無神論與有神論之間的爭論。有神論者可以拿出一次又一次神的預言被證實來證明神的存在。而無神論者總認為那只是讖語,是偶然被應驗的巧合,他們認為人類社會中有無數的預言家,當預言失敗時,人們只是當作是一次玩笑。然而,當巧合實現了的預言,他們就會利用這樣一次不平常的預言,進行大肆的宣揚與渲染。從而讓人們相信神靈確實是存在的。

人是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結合體,精神依附於肉體之上,肉體為精神實現創造需要。肉體的追求只能是低層次的,真正高層次的追求是通過肉體而達到精神層面的追求。人類精神的空虛比肉體的飢餓要可怕的多。因此,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今天,再去爭論神靈是否存在已經並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是否建立了一種精神追求。這種精神追求會引導你的肉體去為社會做出更多的服務與奉獻。正如:在雨果的《悲慘世界》中,神甫對冉阿讓説的那樣:“您向我保證過要當個誠實的人。我買下了您的靈魂。我把您的靈魂從邪惡的思想中贖出來,交給了仁慈的上帝了。”從此以後,冉阿讓在精神上接受了上帝的旨意,好善樂施,以德報怨,始終如一地成為一名虔誠的教徒,按照的旨意為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們,伸出自己的仁愛之手,奉獻着慈愛之心而不斷努力。神甫的功績就在於使冉阿讓從骯髒的肉體需要中轉變為對純潔的精神世界追求的再造過程。信仰的作用就是使我們不能做一個肉體雖然依存,精神卻已經死去的人。

帕斯卡爾認為:“上帝不能被證實,也不能用科學性證偽,於是上帝不存在。一切不能獲得證實的皆不存在。”這一觀點並不具有説服力,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到目前也只有微不足道的一小部份而已,人類要證實自然界一切的存在,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不能將尚未被證實,也不能被證偽的事物認知,通過理性的思維宣佈其不存在。人類正是因為有敏感的心靈存在,才可以通過心性邏輯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世界的一切。理性邏輯是有限的,嚴密的和刻板的,心性邏輯則是無限的,感應式的。因此,在對待宗教信仰和對神的認識過程中,無法實現理性的邏輯推理,只能通過人的心智去感受神的存在。這種感受的過程可能是漸進式的,也可能存在通過細微感覺,在某個瞬間得到頓悟。心性邏輯與理性邏輯有着一個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心靈感覺認識過程形成的結果是可逆性的。而理性邏輯推理過程形成的結果則是必然的,且是不易變化的實在。理性邏輯和心性邏輯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兩種有效方法。理性邏輯讓人類更加的嚴謹,心性邏輯讓人類更具創意。

對於帕斯卡爾在本書中反覆論證的人是無限大和無限小的主題,我贊同帕斯卡爾觀點,人作為物質的肉體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是極其渺小的,人本身也是由無數的細胞組成的。然而,人的精神世界卻是無限大的,大到可以對整個宇宙進行認識。人是這個宇宙中最神奇的動物,因為他是有思維的動物,這種思維可以在不同的個體之間形成差異,沒有同時存在兩個人有一模一樣的思維,但是思維相同又可能是形成高度的統一羣體。在對待某一個事物的認識上,就有可能出現無限大數量思維一致的羣體,他們有着共同的思維和認知,這就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神奇之處。人的精神也存在着可變的思維精神和固化的榜樣精神,可變思維精神也就是當人的精神仍然依附於肉體的狀況之下,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個活動的過程,是可變性與延伸性的相結合,這種思維是及其活躍的。它能夠通過感觀和心靈認識對世界產生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當然,另外一種精神是肉體已經死亡後精神層面的思維方法與觀點依然被人類所採用。這種精神只要宇宙中人類存在一天,個人精神思維方式就會永不停止的傳承下去。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7

在合上書的一剎那,閉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風久久拂過我身:風中沒有戰爭的鮮血和硝煙,沒有身體的傷痛和心口的瘡疤,沒有生與死的淚水,沒有愛與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恆生活的氣息,從質樸的文字間向我吹來,以歷史的面貌和豐富得難以猜透的本質,告慰了我的靈魂。

有人將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進行比較,認為托爾斯泰是一名偉大的藝術家,卻不是深刻的思想家。雖然我還沒認真比較研究過二者的差異,也無此等功力;但我覺得,托爾斯泰作品的思想性也許較陀氏遜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視。他的作品不光折射了歷史,更充盈着對於人民的同情與關懷,同時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感情,那樣真切而易碎,美妙與不幸共存:如同一面鏡子,反射着當時社會人們的生活與內心。如果是浪漫主義的寫法,也許安德烈會不顧老公爵的阻撓,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與她私定終身,最終雙雙走向杯具的結局。但托爾斯泰描述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樣背景與環境下,作為一名帶有貴族榮譽感和職責感的公爵,安德烈必然會答應父親的要求,與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約;而娜塔莎作為一位情竇初開卻沒有經驗的小姐,也必然會投入到對其大獻殷勤的阿納託利的懷抱中。作者安排的只是波折的情節,而人物就像真實的存在,在這種狀況下做出必然的、最合理的選取。這讓他們那樣富有感染力,我讀到他們時,忘記了作者而體驗到生活本身帶給我們的感動。

當安德烈在戰場上負重傷時,歷經磨難後成長了的娜塔莎來到他的牀前:

“請您寬恕……”“寬恕什麼呢?”“寬恕我的行為。”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顫抖着説。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過去更加愛你,愛的更深。”

這只是很樸素的一段對話,但在瞭解了二人過去辛酸的戀情以後,在瞭解了二人正因戰亂,生活的改變引起的靈魂的成熟以後,我讀出了一種真正的精神性的愛。安德烈經歷了生死的一瞬,他最後覺醒,瞭解到“神聖的愛”的本質含義,也寬恕了所有傷害過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漸漸被金黃的神性所浸染,邁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種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説先前安德烈愛上舞蹈時美麗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慾的因素,那麼此刻他應對娜塔莎“消瘦,蒼白,嘴脣腫脹的臉”,表達的則是對於一個完美心靈的熱愛。使我們醍醐灌頂的這種愛之涵義的表述決非説教似的灌輸,而是像一條温暖的河流,從安德烈或托爾斯泰那裏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讀了這部書,我印象最深第一是這種“神聖的愛”,第二就是俄國農民的生活和思想。作為一名“懺悔的貴族”,托爾斯泰有着他關心底層人、體諒農民的一面。這不僅僅表現為力圖還原他們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壟畝,作為一名觀察者和不完全的實踐者,與那些農民呼吸着同樣的空氣,甚至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發奮建立了一套思想體系。這種思想力圖使俄國走向貴族與人民思想上的大同,結合為一個接近“同呼吸,共命運”狀態的一種共同體。

在書中出現了普拉東這樣一個農民的形象,他和皮埃爾同處在戰俘營裏,用他的樂觀和淳樸感動了皮埃爾,使他重拾了信仰。作者將普拉東描繪為一個圓形的形象,説他身體的各個位置都是圓形的,説他是“一切俄羅斯的、善良的和圓形的東西的體現”。我想這是一種象徵,象徵着作者觀察到的許許多多俄羅斯底層的農民:他們貧窮,落後,然而快樂、圓滑,能夠在任何艱苦的條件下生存。我讀到那裏不由得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同樣處於底層,同樣以一種快樂的姿態示人,甚至連死亡都一樣,被上位者所槍決。二者的共同點讓我看到了普拉東本質的愚昧和低微,但割去了他的階級屬性,從人性的角度來講,他又是那麼單純和快樂,以致我難以對他下任何干脆的斷語。在當時的狀況下,革命的火焰尚未燃起,農奴制難以被輕易根除:這種快樂的處世態度,究竟是該提倡還是反對?若反對,農民豈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權利?

也許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起被壓迫的農民的是例行的晚禱,即使他們不知曉宗教的好處,但仍能感受到一種慰藉作用。我想,這可算做另一種精神勝利,但那個時代俄國的農民是沒有條件進行反抗的,因此他們比阿Q值得同情得多。想到應對苦難卻難以做出反應的這一人羣,一種無奈之感會油然而生。就像當時的托爾斯泰,應對農民們的滿足和樂觀停止了物質上的施捨,開始痛苦地反思自己與他們的不一樣點以及改變的可能。

他反思的結晶我並不瞭解,但列寧評價説:“作為一個發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因此國內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學説中最弱的一面變成一種教義的”托爾斯泰主義者“是十分可憐的。作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要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這或許是一個革命者能給予他的最公允的評價了。

不管怎樣,托爾斯泰伯爵儘管沒有領導革命,甚至沒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預言到革命,但他的作品卻成為革命的土壤,鼓舞着一代代的年輕人。他以自己貴族的身份,深入浸泡到農民“兄弟”的現狀和心靈中去,並揭示出這些苦痛卻不渺小的靈魂。這種行為本身就值得每一位人類讚美,他正是自己所寫的“神聖的愛”最為深刻的踐行者。

每一位偉大的作家,其人就像其作品一般崇高而令人欽佩。我想,即使不閲讀這樣的巨着,只要能明白托爾斯泰的行為,體察到他的生活,也足以為其所傾倒了。就如維特根斯坦所説:“他是一個真正的人,他有權寫作。”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8

《簡·愛》是一本反傳統的小説,她以温柔美麗的女子——簡·愛做主角,以浪漫動人的愛情傳奇為故事的舊格式,寫出了一個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與不公平的命運作鬥爭的故事。

主人公簡·愛是一個不幸的女孩,她出生在一個經濟困頓,多災多難的家庭,居住在一個遠離塵器的窮鄉僻壤,自幼雙親死去,唯一的舅舅又過早逝世,從此便過着寄人籬下的悲慘生活,由於受盡了舅媽一家的冷眼與歧視,最終因為不服管教,被送進了一家“慈善學校”。

在學校裏生活了十年,一次意外的好運,她結識了羅切斯特先生,兩人日久生情,在愛情波折中,使簡·愛的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在舉行婚禮時,無意間得知他已結過婚,原配妻子尚在人間,為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婚姻的純潔,不顧羅切斯特的再三懇求,依然離開了。

她追求獨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間精神的平等,雖經歷了不幸卻熱愛生活,並把愛帶給了每個需要她的人,為了自己愛的信念:平等、真實、純粹,依然放棄渴望已久的唾手可得的愛情,並最終為自己的愛人實現了精神上的平等。她酷愛書和大自然,因此她成為了一個剛毅,堅強,外柔內剛的女性。

簡愛所追求的平等,博愛與自由既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獨立、平等、自由的強力慾望,又揭露了金錢主宰一切的黑暗社會現實,從簡愛這個人物身上,我收到的是獨立正直的人格,雖然她難以擺脱那個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但這個人物形象的生命力卻是永恆的。

在獲得舅舅的遺產時,本可以從貧困變成富有,但她卻把大部分的遺產贈送給貧困的親戚,在她的心目中,親情重於一切。

這本小説通過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頭的堅強女性,為幼年時的她受到虐待而悲憤,感同身受般的體會着簡愛那幼小敏感的心靈所受的傷害。我為簡愛而傾倒,喜歡她在地位比她高的所謂上流社會人士面前表現出的那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喜歡她面對愛時表現出的那種自尊自強的精神,以她為準則,大家都可以生活的自信坦蕩,都可以沿着命運給予的線索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所在。她讓我們相信,擁有獨立人格並可以自尊、自愛、自立、自信的女子,即使是一株野百合,也會有自己的驕傲,也會找到永遠屬於自己的春天。

《簡·愛》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愛情故事,它也不是一種對剝削勞動人民的資產階級簡單的抗爭,它是一種對猙獰的怒斥,一種對高尚的輕視。

簡·愛的一生,雖談不上轟轟烈烈,但卻是平凡不平庸。在我心中,簡·愛就像一個充滿智慧,充滿愛心並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最大張揚的精靈,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閃亮而美麗。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19

《月牙兒》是老舍的一部以人物命運浮沉寄寓社會、人性和文化批判的傑作,讀了它讓人受益匪淺。

月牙兒,貫穿始終的意象,從文章主人公張小月小的時候到她被關進感化院時,一直高高懸掛在夜空,它見證了她艱難困苦的一生,也是她在苦難經歷中的唯一寄託和傾訴對象,它是主人公心靈的象徵,同時也是整個社會的象徵,微弱慘淡,沒有足以照亮寒夜的璀璨光芒,轉瞬即逝。

主人公張小月,出生在貧民家庭,小時候面對重病的父親,孱弱的她就要學着去當鋪當掉家裏所有值錢的東西來換取幾包救命的藥,但是無論她怎麼努力,父親還是離開了她,離開了母親。母親靠給別人做僕人來維持生計,低賤的地位註定了她們只能過卑屈的生活。為了生存,母親嫁給了好心的繼父,給她們母女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父母把希望寄託在小月身上,希望知識能改變他們的命運。但是就在小月即將考上師範的時候,繼父意外身亡,家裏唯一的經濟支柱又一次倒塌,學費的增長,生活的重擔,對目不識丁的母親而言無疑是沒有出路的。為了生活,為了女兒的學費,母親成為了娼妓,一個為小月所不齒的職業,當然,如果它能被稱為是職業的話。同學的嘲笑鄙視,家長對學校的逼迫,使月兒把所有的恥辱都歸咎到母親身上。可是,這一切的一切又怎麼是不諳世事的月兒所能夠理解的呢?被迫輟學,這條改變命運的路就這樣被堵死了。她的美麗,她的倔強,使她不幸地被牽扯進官場的黑暗鬥爭之中,命運的齒輪讓她成為了別人的情婦,同時也走上了自己“以之為恥”的暗娼之路,她,重蹈了母親的覆轍。年老色衰之後,慘遇搶劫和訛詐,被關進感化院,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獄中望着那一彎月牙兒,逐漸寂滅,回憶自己悲慘痛苦的一生。

其實張小月也曾有過許多美好的夢想,追求上進,希望通過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卻因家境貧窮而落空。她美麗的容貌,足可以傍上譚局長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卻因看不慣他的陰險狡詐而不願與之為伍。出眾的外表,出於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性,不但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反而招來了更多的禍事。她美好的初戀,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都因為生活被逼做了娼妓,讓她無法再面對昔日的戀人„追求美好結局竟是要靠出賣肉體,而那些陰險狡詐、兇狠殘忍、為非作歹的人卻依舊過着錦衣玉食、風光體面的生活。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這個墮落的社會,因為這個懦弱的民族,因為一羣豺狼般的惡人。社會的黑暗註定了人世間會存在種.種不公和壓迫,即使再冰清玉潔,也註定了她孤苦無依的結局,註定了她會被無盡的黑暗包圍,註定了她會被重重陰霾吞噬,微弱的光亮難以抵擋黑雲的催逼和壓迫。在那無盡的黑暗中,沒有光明與希望可言,無數和她同樣地位的人過着同樣悲慘的生活。張小月就是對這個男權社會的控訴的代表者,要改變她的命運,要改變和她同樣命運的人的命運,就必須要推翻這個不公的社會,否則,只會有更多的人在命運的糾纏中走向滅亡。

現實會讓人低頭。最初在面對社會的不公與命運的捉弄時,或許她還會有那麼一絲希望,可是悲慘的事情接踵而至,她已開始感到絕望,就好像一個落水的孩子,想要抓住一根浮木,抓住一絲生存的機會,卻只能在水中不停地掙扎,最終,沒入水底。小月就好像那個小孩,她已開始屈服,開始放棄。沒有人願意用自己的身體交換生活,但是為了生存下去,人不得不做逼不得已的選擇,小月是這樣,她的母親也是這樣,很多和她同樣命運的女子也是這樣,試問,有誰不願意和自己愛的人過簡單幸福的生活呢?可是現實不允許,她們已沒有了選擇的權利。如果想要活下去,她能做的就是不計一切後果的賺取食物,賺取能讓她生存下去的資本。現實讓人失去了本性,失去了原本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幸福美好的東西。有時候人為了生存下去,可以做她們原本深惡痛絕的事情。於是,人成為了現實與社會的奴隸。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受心得1500字 篇20

朱自清 —— 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從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黑暗的現實想“超然”又想“掙扎”的心跡。

文章一開頭就點出全文的“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他想借遊荷塘排解苦悶,於是作者從一開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着讀着我也似乎走進了這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賞美麗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從中我感到了作者內心的不寧靜、彷徨,我的心情也隨之而波動起來。

朱自清在先訴説了自己的不寧心境後,描寫了一個寧靜的與現實不同的環境——荷塘月色,通過對傳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潔的明月的描繪,象徵性地抒發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和嚮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為排遣心中的鬱悶,夜深獨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個人,靜靜地看,悄悄地行,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他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並深情地發出了內心的聲音:“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着薄雲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簡直就是用光與荷花美麗的畫,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與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麗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着蓊蓊鬱鬱的樹,樹間透着光,可是光卻是如此的無精打采,這時的主角幾乎成了熱鬧的蟬和蛙,可是作者卻什麼也沒有。《採蓮賦》、《西洲曲》兩篇文章節選使我的心也隨着作者涼了下來,雖然我很難體會作者當時的無奈和彷徨,但我的心彷彿也隨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寧靜……

我“看”着作者走進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本,這文章使我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令人暫時忘記憂愁,可見它的美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厭惡、憎恨。作者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與“白色恐怖”作鬥爭,令我萬分佩服。而我生活在這麼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中,更應該要去努力學習,去好好的珍惜現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