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課文閲讀心得體會(精選5篇)

二年級課文閲讀心得體會 篇1

好一首悽悽切切的《長恨歌》!好一個悽愴悲涼的愛情故事!好一代風流倜儻的一國之君!二人的愛情遠已超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到達了常人無法到達的境界。

二年級課文閲讀心得體會(精選5篇)

面對這唯美的愛情,怎能不令人發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感慨。“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在刀刃上廣舒長袖,輕歌曼舞,淚光瀲灩。都羨一騎紅塵妃子笑,誰憐一抔黃土掩風流。馬嵬坡上那一別,紅顏薄命,帝王之道,何以為堪?“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人間悲劇,該是怎樣的一種心痛!“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剛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又包含了怎樣的不捨與無奈。“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從古至今,撩動了多少文人墨客、邊塞將領、帝王將相、大家閨秀內心的傷與痛!雖無磅礴的氣勢,卻着實語出驚人。不愧為千古名句!華夏雄風在滾滾東去的黃河長江中,醖釀着崇天闊地,包羅萬象的詩情畫意。邊塞軍士與門前閨人執着的守望,高堂明鏡額前已為風所繚亂的白髮都化作滴滴淚水,卻如潮流奔湧狂號,在歷史與王朝的堤岸刻下了斑斑刀痕。

《長恨歌》的確已成為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長恨,也終究代表了世間凡人的長恨。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恨日長圓。”一代君王終不能挽留這段唯美的愛情,豈不是人間的悲哀!

《長恨歌》以“情”為中心的主旋律始終迴旋激盪於全詩之中,李、楊之間纏綿悱惻、難捨難分的感情渲染,生離死別的悲痛、綿綿長恨的情思、宛轉動人的傳説、虛無緣渺的仙境完全將讀者帶進一個透明的純情世界,它沒有塵世間的喧囂與齷齪,其中凝聚着詩人的理念,也層層積澱着歷代讀者的理想,一種對真情嚮往的共鳴使這首詩獲得了永恆的魅力。

二年級課文閲讀心得體會 篇2

既然選擇遠方,就只有風雨兼程。——題記

剛開始讀這本書,我只是抱着敷衍了事的態度隨意地翻閲它,但其中的內容卻深深地吸引着我,這是一本包含親情友情為人處世等具有綜合性的書籍。

全書具有十輯:第一輯教會了我們:在十字路口該如何選擇如何把握機會如何奮鬥;第二輯告訴我們:夢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第三輯是讓我們披上夢想的翅膀,飛向那湛藍的天空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第四輯則是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尤其是《一輩子高中》裏的一句話:“沒有完成高中學業的人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他們一輩子在完成高中的學業,他們要堅持不懈地補救。”是啊,一句平凡的話語卻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啊!第五輯卻強調了細節的重要性和日積月累的偉大;第六輯針對性講述了愛的無價,我們沒有大錢,但我們可以用小錢做善事,這就是大愛;第七輯鼓勵我們不要被任何困難打敗,勇往直前,直到成功的彼岸;第八輯則是闡述了人生的起點是多麼的重要,人生要學會規劃學會未雨綢繆;第九輯告訴我們要用慧眼去觀察人生百態,去認真辨別人生中的每一個過客;第十輯則告訴我們親情需要用心去溝通。

不僅如此,在每一輯的一篇下面,還備註了爸爸的話,看似平凡的話語在這裏又增添了一些濃厚的感情,是啊,父母之愛是人間之博愛,父母之情是人間之真情!

回想起二十多年的人生歷程,有很多感悟此刻卻不知從何説起,矛盾的思緒無從理清。《爸爸的嘮叨》猶如一陣清風吹去了我所有的煩惱,帶來了沁人心脾的花香。

藉此機會,我想真誠地對王仁元老師説一聲“謝謝”!也希望天下父母都平安、健康、快樂。現在我很明白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不管結果是什麼,至少我經歷過。就算失敗了,也不後悔!我要用雙手去撰寫青春的不朽傳奇!

二年級課文閲讀心得體會 篇3

長恨歌,一個老上海名媛四十年的情與愛,由絢爛到凋零,由繁華到落寞的生命姿態,交織着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時代的時代變遷。

這個女人,映射着一個時代的人,一個時代的事,一個時代的文化。她在我心中是優雅的,美麗的,充滿詩意和浪漫,有着薛寶釵的柔滑性子和豁達心態,兼有大家閨秀的容儀和老上海交際名媛的曼妙與女人味。從年輕到老去,都保有那份子時髦與優雅。

然而,生死,起落,開謝,以新革舊是世間萬物永恆的規律。王綺瑤要死,那個上海的時代要去,是它自然的規律。可是一個遠去的時代無論好壞,總是深刻在那曾經被這時代印記所深刻烙印的人兒心上的,那丟失的要不回來,只能在回憶裏緬懷回味,然而記憶會模糊,會淡去。所以用筆,把那還許些清晰的記憶與體會記錄下來,保留下來。很感謝作者給我們展現的我們後人無從經歷的老上海的一隅――這一隅的軟紅香土、殘敗零碎。老上海的燈紅酒綠,荒敗與緋靡對比,昭示着於工業社會新與舊、內與外的縱橫變革下,普通底層人(保留着老上海的一代老紳士名媛,和新時代的上海青年)的孤獨與寂寞,不正也映射出我們當代許多青年人的一個心理層面麼?

這弄堂,許多人家還保留着,這閨閣中的花事綢繚是從古至今都有的,這流言也像,凡是有婦女有角落的地方,就有數不盡的流言蜚語,這鴿子大底是城市中一個窺探者的意向,見證無數的醜事和形形色色。這類似的片廠我小時候我到過,然而已記不清,但總覺得這裏有韻味有故事,無數的人兒影像被一瞬定格成永恆,定格在一張照片上,那照片可以存很久很久,久到泛黃,鋪滿塵埃,好像隔久了一揮,是揮掉的一層沉甸甸的歲月似的。可是這些照片很迷人,許多人有保留這照片的習慣,也算是對自己的一個紀念吧。所以讀片廠的那一段我是很有感覺的,後來程先生與王綺瑤的相遇,都像這片廠照出的老照片般,有種歲月靜好,冬日陽光的韻味,儘管結局不甚好卻不至於感覺悲傷,反倒透露出一種温情的淡淡的感傷。

對着舊時光,留聲機一樣,有質感的聲音低低發出來,那低沉厚重的聲音輕輕地訴説着從前的密語,靜夜裏你一個人,一個黑色的隔間,一盞昏黃的老燈。

讀這本書好像這樣的感覺。

二年級課文閲讀心得體會 篇4

林語堂先生曾言:“讀一本好書可以讓人發現自己、檢查自己、從而提升自己。”

翻開《平凡的世界》,娓娓講述的不僅僅是平凡的生活,更是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的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交織聯繫在一起。是充滿奮鬥精神的孫少安,也是追求不凡生活的孫少平,還是敢於追求未來幸福的田潤葉,更是質樸勇敢的田曉霞,或是吃苦耐勞,辛勤勞作的賀秀蓮……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發展向我們展現出在七八十年代,那個離我們遙遠的大背景下最有活力的人生旅途!

我們都是凡人,生來普普通通。在這浩渺的宇宙世界中,僅僅是滄海一粟,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絕望着,但也渴望着;也哭,也笑,平凡着。但正如路遙所説:“那的世界,就是平凡的世界。”

誠然!在這個平凡的世界裏,有太多的不如意,不公平:“有人在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斯人千萬種”。但是,也因為這個平凡的世界,給我們造就了展現自我生命姿態的舞台!

即使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即使山窮水盡墮入無盡黑暗,但也要掙扎自拔。就像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筆下的《擺渡人》所傳達的一個啟示:命運要操控在自己手中,沒有誰能擺渡誰。我們要做生活的主人,鋭意進取、勇敢接受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不能輕易言敗,被現實擊垮。

書中道:“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存在或實現。”縱觀古今中外,恐懼和退縮怎能改變現狀?未來是不可預知的,唯有不斷嘗試,並勇敢堅持理想,才能體悟到探索未知的快樂和喜悦,人生才可蜕變並昇華成自己預知的樣子。於此同時,你也會發現自己經過磨練後變得更加堅強、勇敢和自信!

因此,我應當慶幸自己生活在平凡的世界裏,是一個平凡的人,我沒有什麼是輸不起的,用不服輸,不向生活低頭的信念走下去,勇者無懼!就像孫子,就像保爾柯察金,就像聖地亞哥,就像路遙一樣,不妥協,不低頭,不服輸,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滋有味!

二年級課文閲讀心得體會 篇5

當我們在品味先秦的詩經和楚辭、漢代的詞賦、六朝的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明清時代的小説這些純藝術的上乘佳作時,當我們在欣賞仰韶的彩陶、良渚的玉器、殷商的青銅、漢代的石像、唐代的三彩、宋代的泥塑、元代的青花、明代的園林、清代的宮殿這些泛藝術的工藝精品時,我們不禁會感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實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曆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裏,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佔據着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着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説,儒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

就在儒家領導下,兩千多年間,中國養成一種社會風尚,或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分析言之,有兩點:一為向上之心強,一為相與之情厚。向上心,即不甘於錯誤的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平合理的心,擁護正義的心,知恥要強的心……總之,於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們總稱之曰“人生向上”。從之則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見其所得;違之則歉恨不安,彷彿若有所失而不見其所失。而一個人的生命,不只一個人而已,即情誼關係,亦即其相互間的一種義務關係。中

國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之説,比國君為大宗子,稱地方官為父母,視一國如一大家庭。但知有君臣、官民相互間之義務,而不認識國民與國家之團體關係——這是社會給予政治的影響和變化。一般來説,文化傳統,即民族精神,是一種惰性力量。它制約着人們的思維方法,支配着人們的行為習俗,控制着人們的情感抒發,左右着人們的審美興趣,規定着人們的價值取向,懸臵着人們的靈魂歸宿。但也正因為如此,文化傳統便成了一種無聲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團的象徵。這也是人類歷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的原因。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早已不復存在。從中國以往歷史證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為強大。由其偉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鄰邦外族,而融成後來之廣大中華民族。

中國文化因外來文化之影響而起變化,以致根本動搖,皆只是近一百餘年之事而已。我們現在放眼去看,幾乎世界上完全是西方化的世界!中國自從明朝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李之藻翻譯《談天》,西方化才輸到中國來。自此,中國便漸漸開始學習西方。可是,這時候全然沒有留意西洋這些東西並非憑空來的,卻有它們的來源。他們全然沒有留意此點,以為西洋那些東西好象一個瓜,我們僅將瓜蔓截斷,就可以搬過來!如此的輕輕一改變,不但這些東西搬不過來,並且使中國舊有的文化步驟也全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