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範愛農感想(精選20篇)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1

魯迅的作品可以説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閲讀範愛農感想(精選20篇)

比如範愛農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總像在渺視。有比如“卻仍然看見滿牀擺着一個“大”字”。這就是魯迅在描寫人外貌特徵和習性時的特別手法。他可以生動地表現出一個人的特點,又增加了幽默感。

魯迅不管是對他人的讚揚或批評以及對那人的各種看法,都豪不掩飾地寫出來。因此,我比較喜歡他的文章。例如〈阿長與山海經〉。內容大概是這樣的:長媽媽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討厭她,特別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極不好,但她也懂得許多有趣的禮節,是我不耐煩的。之後,她給我講“長毛”欺壓百姓的殘忍故事,他偉大的神力讓我敬佩。然後,在我極度渴望者〈山海經〉時,阿長為我買來了。我又一次對她敬佩。最後,她辭了人世,我默默為她祈禱。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對她態度的轉變,突出了阿長的樸實。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着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為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如今,中國還有很多陋習,我想我會改變它們,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2

範愛農在看戲的歸途中,微醉着,在水裏淹死了。自殺?失足?其實魯迅這裏探索的並不是範農那天夜裏的死因這並不重要,範愛農不是拿破崙,他的死因不會有人感興趣。

魯迅通過大段文字來描寫革命後的現實,這才是範愛農悲劇的根源吧。一個思想上覺醒的知識分子,而且窮,到最後只能寄食為生,這種思想與現實的矛盾,理想與生存的衝突,他死了,對自己而言可能是一件好事。他生錯了時代。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外在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草房換成了高樓,小車代替了步行。但風燭之中的老年人,就算披上華麗服裝,也還是快要入土的死相。中國必須再次進行一次根本性變化,才會真正醒過來。沒有百年以上的鬥爭,中國人的思想真正覺醒,民主真正的實現,這些都還將是一個夢。

現在,窮人還是不要讀書好些。醉着,昏着,瘋着,感受到的只是肉體上的一些痛。一讀書,就會多一層痛。

如果科學發達,有一種讓人忘記知識的藥,我就是傾家蕩產,也買來吃下去。也許,酒精就是其中一種?有人罵道,媽的,我要用酒淹死煩惱,可是煩惱學會了游泳。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3

在魯迅先生的描述中,我才真正地瞭解到了一個真實的範愛農先生,他的外表雖然十分冷淡,但是在他的外表下充滿了他當時對整個黑暗社會的焦慮、擔憂和痛惡,他對社會上的那些骯髒、齷齪的反動勢力投以“白眼”……他借酒消愁,對社會進行冷嘲熱諷,最後溺水身亡。讀完全篇文章,才可以體會到魯迅先生對範愛農先生的無比欽佩之心、無比懷念之情。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範愛農先生和徐錫麟先生都是值得我們敬仰的先輩。他們同情廣大勞動人民,胸懷着一顆不與反動勢力妥協,並堅決與之抗爭到底的決心。

魯迅先生獨特的寫作手法,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他在《範愛農》一文中,先從表面言行去描寫範先生的如何可惡、如何可恨,再漸漸地引領着讀者走近、深入範先生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4

曾經,不止一次地置身於《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裏我彷彿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並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確切的説,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蓆,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麼不同,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芸芸眾生的一斑。

至於荸薺庵裏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嚮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裏清規的羈絆。這裏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樑黃懺之類,從此就可以吃現成飯,可以賺錢,可以還俗,可以娶親,還可以買田置地,過優哉遊哉的神仙日子。庵裏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唸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裏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着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裏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着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裏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這裏的和尚過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裏是一個“佛門淨土”,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起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特別是他們挖荸薺後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印。明海看着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多美的描寫啊,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後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裏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後終於逼出了小明子的心裏話: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此沉靜,如此美好,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境渾然一體,產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嚮往!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5

今天我看完史記的刺客列傳,裏面有一個故事讓我難以理解十分迷惑,那就是——荊軻刺秦,圖窮匕現。

先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吧:一個名叫荊軻的衞國人,喜歡讀書和劍術。這一期間,秦國正在攻打趙國,把趙國拿下後,秦軍將打向燕國。燕太子丹心急如焚,想找一個技藝高超的刺客去刺殺秦始皇。後來,他認識了荊軻,荊軻説可以幫他刺殺秦始皇,但他需要一個助手,太子丹幫他找了一個13歲就殺過人的秦舞陽。荊軻想出了這樣的一個辦法:他本人手持着一個裝有燕國將軍樊於的腦袋,因為他是秦王的仇人。秦舞陽跟在他身後,手持燕國地圖,在地圖裏藏着匕首,藉着拜見秦王的機會伺機刺殺。荊軻按照計劃執行了,然而因為秦王的狡詐,最後荊軻刺秦失敗了,他也悲慘的被秦王刺死了。

我迷惑的是,荊軻和燕太子丹他們為什麼想出的辦法這麼愚蠢?!真的是愚笨,沒有好好地準備,不看天時地利人和,也不管成功的係數大不大,就冒然行動,結果肯定是失敗的,還白白送了燕國將軍的一條命,真是太不划算了。而且,刺殺的失敗讓秦王更加速了對消滅燕國的腳步,我真的想不通,難道就沒有別的出路了嗎?説不定有樊於將軍在,再和別的國家聯手,還能避免燕國的滅亡呢。當然,他們的勇氣我是很佩服的,但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還要有智謀啊。

所以啊,時機沒有成熟的時候千萬不要行事,要等到時機成熟時再能見機行事,要不然下場會很慘的。而且,決定做一件事之前,要想清楚成功的勝算有沒有把握,不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啊!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6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隋唐演義》。

這本書介紹了隋朝和唐朝的事情。隋朝的開國皇帝名字叫楊堅,他的二兒子名叫楊廣,楊廣特別嫉妒大兒子楊勇,想盡了辦法,把楊勇變為了平人,自己當上了太子,之後,楊廣還不滿意,就殺了楊堅(他自己的父親),自立為王,壞人有壞報,後來,天下出了十八路反王,殺了楊廣,李淵看時機已熟,手下的兵將,糧草備齊,便自立為王,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他有四個兒子,大兒子李建成和三兒子李元吉沒有為國立功,而二兒子李世民卻為國立了許多的功,因此,大兒子李建成和三兒子李元吉便嫉妒二兒子李世民,可二兒子李世民非常聰明,李世民手下的大將大臣也都很聰明,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要他們的命,所以,最後,李建成和李元吉沒殺到李世民和李世民的手下,倒被李世民的手下給殺死了。

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要嫉妒別人,要不然會給自己帶來許多的麻煩,如果你不想別人比你好的話,那就自己爭取,不要想什麼,只要害了什麼什麼人,別人就來重視我了,不要那樣想,因為,那樣想就是壞蛋,只有壞蛋才會做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們不要嫉妒別人,管他(她)什麼什麼官,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厲害的。

這本是很好看的,歡迎大家看一看這樣的書。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7

文章講述的是:武松來到一家酒店,喝了十八碗“出門倒“,不顧別人的勸阻,趁着酒興,上了景陽岡,傍晚時遇到了一隻吊睛白額大蟲,在哨棒打斷時機靈地躲過了吊睛白額大蟲的撲咬,把大蟲按倒在地,用盡全力把吊睛白鵝大蟲打死。

武松來到酒店,對店家説來幾碗“出門倒”,喝完又叫店家拿幾碗,店家對武松説:“三碗不過岡,您已經喝了好幾碗了,不要再喝了”,可武松卻對店家的勸阻毫不在意,從這裏可以看出武松固執豪爽的性格。

店家勸阻武松乘着夜色不要過岡,等到第二天早上聚集幾個人再一起過岡,讓武松在酒店裏住一夜,可是,武松卻對店家的好意看成是想謀財害命,並趁着酒興自己獨自過岡。到了岡前,看見官府的榜文,才知道店家説的沒錯,可是現在回去恐怕會讓別人笑話,在這個時候,武松又想:如果真的有老虎我也不怕。從這裏體現出了武松的知難而進。

在與老虎的打鬥中,靈巧地避開了老虎的“撲、掀、剪”在哨棒打斷後,又用左手按住老虎的頭,右手拼命地打老虎的頭,把老虎打死,從這裏可看出武松的英勇無畏。、

武松那種知難而進、英勇無畏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呀!

在這篇小説中,還有一個值得學習的特點,那就是要寫的真是感人,如寫武松打死老虎後筋疲力盡,踉踉蹌蹌下山的情形。今後我也要學習這種寫法。

讀了這個故事,我受到很多啟發。一方面,我覺得施耐庵遣詞用句十分恰當,將武松打虎的過程描寫得淋漓盡致,他用了“撲”、“吼”、“掀”、“剪”等詞語充分表現了老虎的兇猛可怕,用了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這個情節突顯了武松的英雄氣慨。細緻入微的描寫,彷彿讓我身臨其境一般;另一方面,我要學習武松那敢於鬥爭、勇往直前的精神,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發自他那迎難而上的珍貴品質,我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攔路虎,不退縮,不放棄,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打虎英雄”!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8

寒假,我看了《史記》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感受很深。

這本書的作者是司馬遷,它用一個個故事,講述了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劉邦建立很漢王朝的五百年間,社會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變化。其中讓我感受很深的是田忌_的故事了這個故事講了田忌和齊王一起_,馬按奔跑速度分為上中下三等,由於齊王的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三場比賽都失敗了,但是他的好朋友孫臏説,我有辦法讓你取勝。孫臏先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輸了第一場,接着又讓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第二場贏了,最後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贏了第三場。田忌二比一贏了齊王。同樣的馬,只要改變出馬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從而體現出孫臏的聰明,機智。還有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趙王得到一塊和氏璧,秦王説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擔心有詐,就派足智多謀的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去秦國交涉,到了秦國後,藺相如知道秦王是假意用城換璧,就冒着生命危險,把璧騙到自己手裏,並偷偷讓人把璧送回趙國。從這個故事,我又感受到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臨危不懼的品質。

通過看這本書,我瞭解到了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歷史、文化,增長了我的智慧,我也被司馬遷這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嘔心瀝血寫出《史記》這本書的精神所感動。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9

短篇小説《邊城》,是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是我國文學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着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j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j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説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10

茅盾説,蕭紅是以含淚的微笑回憶呼蘭河這座寂寞的小城。他並不像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説,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對於茅盾的這一評價,“並不像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説”這一點,讀過以後深有體會。但我並不認為蕭紅的《呼蘭河傳》是敍事詩風土畫或者歌謠,或者説,這些並不夠。

隨季節消長的大泥坑及因此而有的便宜豬肉,夜一來就有的蛤蟆叫和蟲叫,八月的女人漿衣服、拆被子、錘幫錘,早晚街巷叮叮噹噹的亂響……日子不温不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這樣的小城裏,生活理應如此,卑瑣而平凡。

呼蘭河城裏的人信大神二神,拜娘娘廟,有為纏綿病榻的親人請來的大神,就有呼朋引伴頭看跳大神的鄰里。鼓聲敲得有腔有調,趕上雨夜就格外淒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請神為了治病,卻使街坊感慨興歎,終夜不能已的也常有。不知是天上的神太忙,來不及庇佑這卑微的生命,還是這大神功力尚淺,不能通靈?“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淒涼的夜。”第一次看到此處,覺得這樣的感慨實在突兀莫名。蕭紅一生與貧困苦難為伴,悲劇緊貼她的肉身,對一個女人,她經歷的實在太多,用她自己的話説,一生走的都是敗路。蕭紅最後淪落於香港,病魔纏身,寫回憶錄,寫呼蘭河傳。“老,老了也沒有關係,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着。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經歷了這一世的風雨,生於她,也未免沉重。遲子建的北極村是純澈的明麗油畫,大朵的葵花和夢裏的家;蕭紅的呼蘭河城是輕描淡寫的水墨,生命走到如此,她已調不出許多色彩,只得用簡單的灰白墨色塗出一片黯淡與寂寞。

《呼蘭河傳》是一部很單純的作品,沒有太多複雜的人物性格與情節,像是在講故事,而不是演劇本。生者如蕭紅,想必很難再用控訴與疾呼來一發胸中苦悶,所以呼蘭河傳儘管“好看”的很,卻同樣“難言”的很。就像一個虛弱的病人,回憶着有過生活,儘管想要努力微笑,卻難掩哀傷。因為過去越是單純,就襯得現實越發傷痕累累。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如何,為什麼那麼悲涼?”

這又何嘗不是她的人生一歎?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11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説,你也許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瓦爾登湖》讀後感---徐璐。"這段話是《瓦爾登湖》中文譯者開篇寫的序詞。

寒假讀書書目裏有很多書,可是我毫不猶豫的挑了這本,一來是我對這本書本身有興趣,二來是對梭羅這個人感興趣。詩人海子卧軌自殺時手裏捧着的就是《瓦爾登湖》,有人説梭羅是投胎到西方的東方人,説得有多神祕以至於我不得不看個清楚。

還記得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國中,那時候只是讀了這本書的一章節便無可救藥的被吸引了。他的文字似乎有種獨立於世的清醇香氣,散發着清新自然的氣息,字裏行間都充滿了對大自然的崇敬和熱愛。書中的景物描寫很美很純粹,讓人心馳神往。想必這個人跟別人很不相同吧。果然,當老師介紹《瓦爾登湖》的作者時印證了我的猜測,梭羅,真的很不一般。梭羅(1817-1862),美國作家,思想家,自然主義者。他曾任教師,從事過各種體力勞動,他的著作都是根據他在大自然中的體驗完成的。《瓦爾登湖》記錄了他於1854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爾登湖畔度過的一段隱居生活。在他的筆下,自然,人以及超驗主義理想交匯融合,渾然一體。他是19世紀超驗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梭羅的文章簡練有力,樸實自然,富有思想內容,在美國19世紀的散文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英國工黨、印度的甘地與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影響。他畢業於的哈佛大學,但是沒有選擇經商發財或者從政成為明星,而是平靜的選擇了瓦爾登湖,選擇了心靈的自由和閒適。他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着非常簡譜、原始的生活。我們不難注意到,梭羅在創作《瓦爾登湖》的時候正是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樣特立獨行,懷着一顆質樸純真之心踏上了這樣一段非同尋常的旅程,這種勇氣和魄力令人無比欽佩,而在梭羅心中能存有這樣的不帶有一絲一毫受世俗之氣污染的純淨思想更是讓我肅然!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陣清新長風掠過所有讀過此書之人的心際,不禁讓人為之精神一振,他要讓人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生活外還有另外一種生活,就是可以帶來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

如今再讀梭羅的《瓦爾登湖》,再一次感受到了初讀時的心動,我獨自一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捧着它,像是在尋找生命最本真的意義,《瓦爾登湖》以春天開始,經歷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結束,這正是一個生命的輪迴,終點又是起點,生命開始復甦。這本書分為經濟篇,補充詩篇,窮困的託詞,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閲讀,聲音,寂寞,訪客,種豆,村子,湖,貝克田莊,更高的規律,禽獸為鄰,室內的取暖,舊居民:冬天的訪客,冬天的禽獸,冬天的湖,春天,結束語,一共二十個章節。書的開篇中就提到:"當我寫後面那些篇頁,或者後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時候,我是在孤獨的生活着。"孤獨一人時,更容易思考,更容易體味生存的意義。書中不止一次的探討到寂寞孤獨。"大部分時間內,我覺得寂寞是有益於健康的。有了伴兒,即使是的伴兒,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還有"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我倒要問問這孤獨的湖有誰作伴?然而在它的蔚藍的水波上,卻有着不是藍色的魔鬼,而是藍色的天使呢。太陽是寂寞的,除非烏雲滿天,有時候就好像有兩個太陽,但那一個是假的。上帝是孤獨的,--可是魔鬼就絕不孤獨;他看到許多夥伴;他是要結成幫的。我並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場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酢醬草,或一隻馬蠅,或一隻大黃蜂更孤獨。我不比密爾溪,或一隻風信雞,或北極星,或南風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溶雪,或新屋中的第一隻蜘蛛更孤獨。"也許只有將自己置身於寂寞的梭羅才有權利去談論寂寞的滋味和益處。梭羅的《瓦爾登湖》看上去是分離的一篇一篇,每篇裏又瑣碎的講了許多生活的細節、感悟。但是實際上這些瑣碎在一起才構成了完整的生活。它們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經濟、閲讀、禽獸、湖、冬天、春天、室內取暖、種植等等。第一篇,經濟篇,我從沒看到過關於經濟的文字可以寫成這樣的詩意和哲理。很奇怪的是,雖然作者的思想和時代相悖,但文字讀來並沒有半分消極和孤獨,有的只是作者不斷向上的不屈精神和勇氣,以及那種自給自足的安靜從容和坦然。將眼光收回來,當今社會裏的人們,似乎在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世界中迷失了。窮盡他們的一生去追逐身外之物,錢財。殊不知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他們不停的用錢財的累積的多少來區別、彰顯自己的身份。他們用極盡奢華的物品來裝飾他們的房屋和外表。殊不知勞力士和幾塊錢的電子手錶是一個用途,價錢的懸殊卻改變不了本質的用途。那又有什麼意義呢。人們在對物質的無限追求中漸漸遺失了自己最初的夢想,放棄了對簡單生活的追求,對心靈豐富的嚮往。

第十二篇和第十五篇都是講瓦爾登湖的動物。翻閲了大半本的《瓦爾登湖》,老實説好多段落都看不太懂,唯講動物那些章節顯得尤為妙趣橫生,讓人讀來頗覺新鮮。第一個引人注意的動物是公雞,那最平常不過的家禽在作者的筆下忽然神氣而可憐的不得了。作者梭羅是這樣形容它們的:公雞,原本是野雞,他們的啼叫是這世界上最美妙的音樂,勝過一切其他動物,可惜大多時候填補它們聲音空白的是它們的太太--母雞們的聒噪,這也就難怪它們最終只能是家禽了,更不要説雞腿雞蛋什麼的了。這些話忍不住讓人拼命想回憶起公雞晨鳴的樂音,結果竟是茫然,只除了來自書面的機械的"喔喔"聲。至於母雞,也只記得它們每次下完蛋後倒是"咯咯"地歡叫個不停的。

瓦爾登湖怎麼可以有那麼多野生動物呢?似乎作者每天都和它們隨便打着招呼。熟悉的有螞蟻,可是那裏的螞蟻又是多麼地象戰士啊,那一場螞蟻大戰讓人讀了真是不敢小瞧那微小生物了。可愛的讓人憐的鷓鴣幼雛,它們只服從母親和自己的本能哦,它們的長着豐滿小羽毛的身子和落葉枯枝融為一體,可以保持同一個姿勢呆在那裏一動不動,當一個生人拿起它或踏着它時,它依然那樣呆着一動不動,或者拿純潔的眼睛看着你。最最搞怪的當然是潛水鳥了,它總是發出狂笑,當它從湖面的這頭潛到那頭,把獵者或觀察者大大戲弄了一番後。那是怎樣的鳥啊,可以深入到湖底魚兒中去的鳥。

説到底人類也是動物啊,高級動物罷了。作者預言,人類進步的結果必然是放棄肉食,正如野蠻人向文明靠近後,放棄了人吃人的惡習一樣。我不知道人類是不是終有一天會放棄肉食,只是很好奇兔子的叫聲。作者在書中説:兔子到了末路,呼喊得_一個小孩。關於兔子,最深刻的印象是一隻野兔撞到了樹幹,卻並沒有見着我們的文字記載過一隻被追捕的可憐兔子。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12

下午讀完《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哈代以前是一個那麼值得爭議的人物,但我不想評論此書的價值所在,我只想很簡單的闡述一些他筆下的那個女人——苔絲。

看到“痴心女子”和“冤家路狹”感覺很難過,很壓抑,眼淚在眼眶打轉,最後眼淚下來了,也讀完了,雖然早已結局,但真的看到的時候還是感覺很難受、很難過。多少詞彙在腦海中出現,而我,只能用一個短語來形容苔絲——天真的美。她是美麗的鄉村姑娘,雖然有着貴族血統卻依然純樸,美,不是一種外表,而是內心高雅純潔的表現。心靈純淨自然的她是大自然的女兒。她的純潔就像藍天一樣,雖然偶而會被烏雲遮住,但是當烏雲散去,世界上最純淨透明的依然是藍天。

一向想如果沒有開頭那個牧師的幾句話,也許可憐的苔絲會是另一番生活,然而,十六歲的鄉村女孩苔絲的杯具就從那裏開始了。苔絲愚蠢的父親忽然明白自己是一個大貴族的後裔,就在算計着怎樣才能享受貴族的生活就逼着苔絲去認親,結果天真的苔絲遇上了毀了他一生的那人——亞雷。他是苔絲宿命中永遠逃不開的仇。奪去了苔絲所有的夢想,以及追夢的潛力,奪去苔絲的青春年少的純真的渴望。然而,我們那個天真的女孩,依然是如此清純,如此單純到讓人疼惜的女子。

苔絲決心開始新的生活,就去幾百裏以外的奶牛場工作了,在那裏,她遇上了她第二個不就應遇上的人,至少我是這麼覺得,一個她真正愛的人,但我始終以為那個人辜負了她的愛,他的舉動我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偽善。如果沒有克萊,苔絲的一身是杯具化為平淡,然而克萊的出現卻是在杯具的背後塗上更濃墨重彩的黑暗。其實我相信克萊是愛苔絲的,不然也不會在夢遊時表露自己的情感,但,他還是被道德束縛着,不能理解這突如其來的一切。

克萊正是因為苔絲獨具特色的純淨才愛上她並向她求婚。對克萊奔湧的愛潮,窒息的是苔絲自己。他用他的愛傷害着那個天真的女孩兒,給她幸福的期望,又全部抹殺。而她也用她所有的愛折磨自己。苔絲經過內心的痛苦掙扎,決定理解克萊的感情。但是當苔絲向她所愛的人坦白她那受傷的過去時,那所謂的愛人卻猶豫了,對愛人的不理解和對感情的不堅定讓克萊最終選取了離開。

苔絲心碎了,當她幫她的傷口留意翼翼的展此刻所愛的人的面前時,她期望的是理解,是原諒,但是狠心的愛人在弱小的苔絲的傷口上灑了一把鹽。他並不是一個感情很專一的人,也許我們看見他對苔絲那種深深的眷戀,但是當苔絲的失真違揹他表面所鄙視的宗教時,他毫無餘地的選取了退縮,而且退縮得是那樣的磊落不羈。

苔絲今後又要一個人應對生活了,還要向父母隱瞞事實的真相,裝着很幸福的樣貌,並且從僅有的一點生活費中寄錢給父母,克萊的離去,苔絲從事着最髒最累的工作,忍受着身體和心理兩重的磨難。而此時,那個口口聲聲説愛她的男人在哪裏?但她卻始終惦記着自己的丈夫有一天能夠原諒她。我只能説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絲喜歡克萊,並把克萊當成他生存的全部源泉,甚至能夠説他就是她的救命稻草,所以她的全部意念都是存在這樣一個人物身上,而應對現實感情是多麼蒼白無力啊,美貌與高貴的血統,也許是戰利品,但不是武器。也許我們的苔絲,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絲看到回來的克萊傷痛欲絕奪門而去,苔絲也悲哀不已,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仇恨,拿起了刀,將她多年以來所受到的屈辱與艱辛都發泄在刀頭,刺向了那個毀了她一生的男人。後就奔向黑漆漆的馬路,追趕她的安琪兒去了……

雖然苔絲和克萊最後度過了五天完美的時光,但是,為愛復仇的苔絲結局依然悲慘。一切平靜了,苔絲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裏最後和她愛的人體驗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後一站,是她最後解脱的日子。心碎的她,帶着夢想和遺憾走向絕路的人生,在最後的,又是最漫長的,幸福的一夜……在生命中最後一次日出之時,她把對人生、感情的遺憾帶去了——另一個——美妙的世界。

我就是不明白,一個很好的天真女孩為什麼會落的如此結果?她有什麼錯?漂亮?天真?自尊?也許你的天真善良真誠是你美之源,亦是悲之源。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13

圍繞着靈魂的拷問和救贖,《罪與罰》開始了直逼人心的解剖。冷峻峭厲的文筆,讓人讀得異常艱難;深入骨髓的文字,無情地展示人性的虛偽、冷酷、殘忍和搏鬥。

19世紀的俄國文學燦爛輝煌、光彩奪目,湧現出像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享譽世界的文學大師,讓後人敬仰不已,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其中非常傑出的一位作家,他們被冠之以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籠統地講,這大體不錯;但從細微處看,從文字魅力看,從語言的圈套來看,從人物塑造來看……從各個方面來看,用心品鑑,我覺得這遠遠概括不了陀氏的風格。

有人説《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哲理小説。與許多俄國同時代的小説一樣,作者在《罪與罰》反應了俄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探討了貧窮與犯罪等一些社會問題。

有人説《罪與罰》,是一本社會心理小説。小説以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展現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殺害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及其妹妹麗莎維塔後掙扎、焦慮、懺悔、亢奮、抑鬱、頹廢的複雜內心,複雜的心理活動交織出現,呈現出令人難以想象的巨大心理落差和事件的跌宕起伏,讓人驚愕與困頓……

然而,我倒覺得《罪與罰》是對人類靈魂的拷問和救贖,是對不合理現實的控訴和憤懣,更是對人類自身的前途和未來進行了艱難的探索與瞭望,正是對人類命運前途的不懈揭祕才更顯得謎團重重,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從這維度上來説,撼人心魄的心路分析使之具有了更為形而上意義上的文學價值和享受。

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説,人有三個層面——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本我(ID)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pleasureprinciple),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候。

自我(EGO)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這裏,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着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在弗洛伊德的學説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符號內化,由於對客體的衝突,超我傾向於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

圍繞着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一系列人物極其形象鮮明地呈現了出來。

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表面上看沒有明顯的動機,而實際上拉斯科爾尼科夫則認為她是社會的毒瘤,剷除她理所當然,客觀上無意識中又殺死無辜的麗莎維塔,這既是邏輯的圈套,也是語言的圈套,更是生活的圈套,還是作家的圈套。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出現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後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將其當成家裏的靠山和救星,指望着他能夠幫助她開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脱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後,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並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聖母”。

斯維德里蓋洛夫,這是一個老_巨猾的享樂主義者,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哪怕去栽贓陷害別人,只要對他有利他就去做,而從斯維德里蓋洛夫的行事説話來推斷,他很可能年輕時和拉斯科爾尼科夫一樣,曾經很狂熱,也很聰明博學,但當一切夢想破滅後,他所選擇的道路就是縱慾和享樂,但是當他對漂亮女人的無限慾望在杜尼亞那裏受到挫折之後(他甚至想強_杜尼亞,但最後一刻放棄了),他就意識到自己的生命終歸虛無。

盧任要娶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妹妹杜尼亞就是因為她貧窮而且美麗,所以能把她很方便收做自己的奴隸,並且還要她感激他,把他當作恩人。

陀氏的小説世界,揭示了一個殘酷扭曲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面充滿着人和人之間的對峙和戰爭,伴隨着吵鬧和咒罵,甚至是癲狂的吶喊,無怪乎魯迅這樣的作家也説妥思妥耶夫斯基太偉大,但是隻敬服,卻總不能愛。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一文裏,魯迅説:“一讀他二十四歲時作的《窮人》,就已經吃驚於他那暮年似的孤寂。到後來,他竟作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時也是殘酷的拷問官而出現了。他把小説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裏,來試煉他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要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的潔白來。而且還不肯爽利的處死,竭力要放它們活得長久。而這陀思妥耶夫斯基,則彷彿和罪人一同苦惱,和拷問官一同高興似的。這決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事情,總而言之,就因為偉大的緣故。但我自己,卻常常想廢書不觀。”

眼下,艱難地閲讀這本小説,正暗合了某種心理,在這種心理和生活的壓迫下,《罪與罰》刻骨銘心,這是很多年輕人無法理解的,也許有些書註定要用心才能讀得通……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14

《史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聖”司馬遷的著作,記載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時期中國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歷史,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馬遷在史書著作上的創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編年體。以時間順序寫歷史,而《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主,並吸收了編年、紀事等體裁的長處,創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的新體裁。其它史書記載的歷史都很短,就是的《資治通鑑》,也只是記載了從戰國至五代十國的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史記》卻記載了三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是“二十四史”中記載年代最長的史書。

我更佩服司馬遷那種絕不違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記》中卻並不體現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在某些方面,敢於批評朝廷,這是封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他在《史記》中直言不諱地記載了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行為,惹惱了漢武帝。而當時正好發生了李陵兵敗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戰敗被俘,司馬遷替李陵説了幾句解釋的話,觸怒了漢武帝,便把他投下監獄處以宮刑。宮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自殺,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毅然選擇了宮刑。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最終完成了《史記》。

《史記》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秦始皇本紀》。我覺得秦始皇做出的貢獻是統一了中國,統一了文字、貨幣等,為中華文明的強盛打下了基礎。但他也非常殘暴,焚書坑儒、廢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萬人,是個殘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滅亡了。

《史記》這本書是司馬遷在巨大恥辱下寫成的史書。讓我明白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治國不能太殘暴,但也不能偷懶放鬆。我要讀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開創一個繁榮、富強的新時代。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15

最近幾天,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班共讀了英國作家斯蒂文森的著名作品《金銀島》,讀完之後我思緒萬千,有許多話要説。

這本書反映了十八世紀歐洲人們對金錢狂熱的追逐。主要描寫了,一個叫吉姆的孩子,從一個海盜那裏,偶然得到一張埋藏着鉅額財富的荒島地形圖,這件事引起當地鄉紳的興趣。為了找到這筆財富。他們駕駛了一艘三桅船去荒島探險。不料船上混入了一夥海盜,他們在希爾弗的帶領下,妄圖奪下三桅船,獨吞這筆財富。吉姆在無意中得到這一消息,於是他們同海盜船們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鬥爭,最後終於戰勝了海盜,並找到了寶藏。

《金銀島》這本書中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像機智勇敢、知難而上的吉姆;兩面三刀、變化多端的希爾弗……他們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人不能一味追求金錢,金錢不是最寶貴的,而最寶貴的則是人性的愛與正義感。

讀完這本書,我被吉姆身上那可貴的精神所感染。我想,我們雖然不會像吉姆那樣去航海尋寶,但是我們要學習吉姆身上知難而上﹑敢於和壞人作鬥爭的精神。在危險面前要理智,取得勝利不能驕傲,要繼續向前努力。我們學習也是這樣,不能滿足於現狀,固步自封,否則後面的人就會追上你,甚至超過你。

人,就要奮力拼搏,勇往直前,才能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裏佔有一席之地。能抓住每一個機會想上進取的人,才能一路笑到最後,成為最後真正的大贏家!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16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罪與罰》是他的一部卓越的社會哲理小説。與許多的俄國當代小説一樣,作者在《罪與罰》反應了俄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探討了貧窮與犯罪等一些社會問題。

《罪與罰》是一本社會心理小説,在世界文學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小説以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展現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殺放高利貸老太婆和老太婆的妹妹後矛盾的內心世界。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感覺讀不下去,但是慢慢地就會發現,裏面充滿了玄機,讓人感覺壓抑,想要大聲的吶喊。

書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前後的心理描寫。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鬱、孤僻。他在公園碰見被人騷擾的年輕女子,他用他自己僅剩的幾個錢為她付車費送回家。在馬爾美拉陀夫被馬車撞傷的時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見他們連舉辦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要知道那些錢是來之不易的,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母親以養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人,陰鬱、孤僻……他讓貧窮給壓垮了,他欠了女房東一身債,怕和她見面,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總是像貓兒樣從樓梯上悄悄地過去,偷偷溜掉,讓誰也別看見他。這個年輕人心裏積聚了那麼多憤懣不平的怒火,他蔑視一切,所以儘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愛面子心理,有時非常注意細節,可是穿着這身破爛兒外出,卻絲毫也不覺得不好意思。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出現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後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將其當成家裏的靠山和救星,指望着他能夠幫助她開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脱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後,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並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聖母”。

《罪與罰》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是僅僅佔了全書的前面兩章,而“罰”貫穿了大半。不是身體上的懲罰,而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的懲罰。所以法律只是我們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途徑,而另一種就是人內心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認識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17

很久之前就知道《包法利夫人》的內容梗概。今天夏天終於有機會讀它。

夏爾其實並沒有真才實學,他莫名其妙地通過了醫學考試,成了一名醫生。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個中年寡婦,妻子死後,他又娶了鄰村的一個農民的女兒愛瑪。他開始行醫就名聲大振,在治好了愛瑪的父親的病後,愛瑪稀里煳塗地嫁給了他,成了包法利夫人。婚後愛瑪生活孤寂,她開始思考愛情和男人。她認為自己的丈夫應該有異於其他一切男人,他應該是漂亮的、有靈性的、出類拔萃的、迷人的。然而,她的丈夫卻粗俗不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應邀參加一個舞會,她見到了一些上流社會的男人和女人。她和男人跳舞,玩得很開心。回到家後,她還想念着她的舞會。包法利見他整天鬱鬱不樂,便決定搬家。

他們從道特到了永鎮。她懷孕了。到了永鎮,她遇到了青年男子雷宏,他是個文書。她和他談戀愛。女兒出生後,交由木匠的妻子餵養。她有更多的時間和雷宏談情説愛。不久雷宏離開了永鎮,她要跳樓,被夏爾發現並阻止了。很快她又遇到了羅道夫,羅道夫叁十出頭,有和女人交往的豐富經驗。他們相愛了,偷偷交往了叁年。最後愛瑪要和他私奔,他逃跑了。愛瑪失戀了,她病得要死。夏爾細心照顧她,她慢慢恢復健康。在魯昂看戲時,她又遇到雷宏。雷宏這次一定要得到她,他們在一起了。她愛得太瘋狂,不停地給情人送禮物。以至最後負債累累,法院要扣押她的不動產。她的情人幫不了她,她服毒自殺了。在她死後不久,夏爾發現了她兩個情人寫給她的情書。他説這是命。再後來他也死了。他們的女兒被送給一位姨媽撫養,姨媽生活窮苦,把她送去做工。

整個小説寫得就是一個女子企盼更絢麗的人生,在幻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我理解她。她的悲慘結局,不能怪她喜歡幻想。她一開始就錯了。她年輕還讀過書,不應該按着父親的意思嫁給沒有才學而又粗俗的夏爾。她並不瞭解他,只知道他有名氣。婚後才感覺和他生活並不幸福。她內心孤獨,渴望有激情的生活。當她遇到比夏爾好得多的男人,她就開始外遇。夏爾粗心大意,什幺都發現不了。為了向情人表達愛意,她大肆揮霍錢財,欠了很多賬。於是就有了最後的悲慘結局。

歸根結底,她失敗的塬因有兩點。第一,她不該嫁給夏爾。第二,她不應該給情人送禮物。約會中應該男人付賬,女人不應該為錢煩惱。外遇沒有什幺,她那幺漂亮、又聰明,怎幺甘心呆在家裏無所事事?只不過什幺都得有個度。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18

五千年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悠悠文明長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顆“星”——儒家的《論語》。它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經典,我的成長因它而精彩!

説起《論語》,那可是家喻户曉的一部經典作品,不僅在我國廣為人知,更是舉世聞名。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古人曾雲:“半部論語治天下。”而且,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多也體現出了《論語》中的禮教思想。由此可觀,《論語》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

因此,這更加深了我想去閲讀它的渴望。於是,我漫步到《論語》的世界裏,嘗試着去感受其中的奧祕、陶冶自己的心靈。讀後,其中的很多句語錄都深入我心,影響我至今。

國小的時候,我並不是很注重學習。雖然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老師的問答互動,會動腦思考,可是卻很少做筆記,課本十分地嶄新,裏邊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結果,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也得到了我的“報應”,那就是複習時總是無法回憶起老師上課所講的知識點,於是成績總是處於中等偏下的水平,彷彿一株枯苗不見長勢。到了大學後,由於學業競爭的激烈,我終於明白了成績的重要性。於是我上課就一直埋頭做筆記,不肯放過一毫秒,就好像頭頂千斤重,抬個頭都不捨得。可是成績卻還是不怎麼理想,而且雖然做過筆記,但都好像是走個形式化,滿足自己的視覺需求,卻從未自己動過腦筋自己思考。這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警示了我。它告訴我只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只思考卻不學就會陷於困境之中。這清楚地反映出我當時的狀況,讓我明白了要把學與思結合在一起,兩者缺一不可,這樣的話,即使是事半也會功倍的。對啊!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馬上調整了自己的學習方式:當老師講解例題、重點時,我就應該放下筆抬起頭仔細聽講、認真思考;當老師停下讓我做筆記時,我再拿起筆書寫。果然,經過了幾個月的調整,我的成績逐漸有了起色,直到至今也受益匪淺,在年級里名列前茅!

這時,雖然我的成績有了較大的起色,但是在人際交往方面卻又出現了問題。

我和一個相處得不錯的朋友鬧起了矛盾,彼此之間相互指責,把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的。後來,因為不想再爭執下去,我主動向她提出了道歉,可心中卻還是憤憤不平,不能釋懷。也許她也是如此,於是我們之間又進行了不約而同的“冷戰”。但是,她的家長一直在調整她逃避的心理,希望她能放下往事與我重歸於好,她也明白了,也想要重拾我們之間的友誼,便趁着學習之餘主動來找我互動。時間一長,我的心竟有些被觸動了,就要被她堅持不懈的關懷所感化,卻又礙於自己的面子,無法釋懷往事。這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猶如雪中送炭,幫助我去解決這塊心結。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愉快嗎?是呀,她如此大度地選擇忘記我們之間的不悦,不管自己是否能成功,努力地想重建我們之間友誼的橋樑,態度非常的誠懇,若我還計較這件事、避之門外,不就顯得我是個小肚雞腸、心胸狹隘的小人嗎?於是,我慢慢地主動與她多起了互動,並且在學習上互幫互助,有説有笑,呈現出一派和諧的景象。我的心結也慢慢解開,踱步時如踩在雲朵上輕鬆。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19

“只要我還活着,能從滿布灰塵的舊窗簾布縫裏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這樣樂觀、堅強而又令人辛酸的話語出自安妮弗蘭克的筆。《安妮日記》它不是一部虛構的小説,它是一個女孩最真實的手筆寫下的一部日記,一部感動世界的日記。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萌生了一種從前閲讀時從未有過的感受,這一個十五歲的少女寫的一本日記,一本普通的日記,是有怎樣的力量,感動了世界呢?我帶着好奇與期盼進入了這個故事。安妮弗蘭克是一個猶太少女,她在13歲生日時,得到了一份別緻的禮物:一個花格布料封面的日記本。她稱她為“吉蒂”,與吉蒂分享心事,當做自己最知心的密友。為了躲過納粹的破害,一家人躲進了一間“密室”,密室裏還有同樣患難的其他4個人。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對安妮這樣一個好動多話的13歲女孩。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衞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擔驚受怕。這一切差一點把安妮逼瘋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並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裏已經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寫道:“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彷彿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帶着心中不可泯滅的希望

安妮幾十萬字的日記,就是在這間荷蘭阿姆斯特丹263號的密室中寫成的,對吉蒂這個密友,她毫無隱瞞的坦露,對飢餓的嘲弄,恐懼的傾訴,對於自己的樂觀與一閃而過的悲傷和失望,對愛的渴望,對青春期母女的衝突……對,《安妮日記》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以一個少女的眼光,觀察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尤其是青少年帶來的創傷。

最終,安妮在密室裏的八個人,全部因人告密而被關進集中營,安妮和姐姐瑪戈因傳染上斑疹傷寒而悲慘的死去,她沒能看到期待的一刻。

安妮雖然長久的閉上了雙眼,而我們也再也看不到下一篇安妮日記了,但她的樂觀、勇氣、感恩於愛,長活在億萬世人的心中!《安妮日記》,它寄託了一個少女的美好願望,記錄她對自己的思考,感動和啟迪着我和更多人。願安妮能將這温暖永遠留在人世。

閲讀範愛農感想 篇20

一個月來,我對《物種起源》進行了持續的閲讀和研究,體驗到了一種智力上的享受。達爾文理論的核心乃是“自然選擇”,這是一個雖不復雜,但易被誤解的概念。賴特在《道德的動物》中對這個概念的概括很是到位,這裏借鑑一下,“自然選擇”就是:如果在一個物種中個體之間存在遺傳性狀的變異,且某些性狀比另一些更有利於生存和繁殖,那麼,前者就會在羣體中(明顯地)擴散開來,結果(顯然是)物種中遺傳性狀的總體表現發生了變化。達爾文就是利用這一模型,對生物世界的各種現象展開了解釋。自然選擇具有強大的解釋力,這一點只有親自看一看此書才能理解。這本書內容豐富,值得探討的問題很多,這裏僅談談我印象較深的幾點吧。

一、博物學。這個學科有什麼特點,看看達爾文的著述就很明白了。對海量資料地把握,是我最為驚歎的。博物學者的確很“博”,種植、養殖、觀察、考察,從家鴿的毛色到白堊紀地質層的特點,無一不知。在對大量感性資料的佔有基礎上,博物學者們進一步整理、歸納,提出了諸多理論。許多現代科學如地質學、生物學等都產生自博物學。雖然現代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傳統博物學似乎已“日薄西山”。但是,博物學或者説一種跨學科研究的思想方法,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影響依然很大。

二、大自然的“想象力”。書中對某些動植物有趣習性的描述讓我不禁感歎自然選擇的神奇力量。大自然造就瞭如此“計劃周密”的行為,簡直超越我們的想象。如第六章關於盔蘭屬植物“大水桶”的作用,真令人拍案叫絕。

三、達爾文謹審慎的學風。達爾文有理由為自己建立了這一解釋力強勁的理論而驕傲。但是,從書中我們看到達爾文並不自負,他對自己理論的侷限性有清醒的認識並對所有質疑者者表示了可敬的尊重。如第九章“首次雜交不育性與多種不育性的淵源與原因”這一節中,達爾文寫道,“經過再三考慮,我確定這個結果大概不是經由自然選擇而來的”。達爾文的謹慎還表現在他對人類認識侷限性的承認。他在第七章中對為什麼與長頸鹿親緣很近的動物沒有長出長脖子時,寫道,“正如對為什麼人類過去有的事情沒有在這一國發生而在那一國發生這種問題,期望得到確切的回答一樣是不合理的。”

本書的閲讀使我理清了許多之前模糊的問題,如進化是否有方向,複雜性與適應性等等。但是,在我理解了很多的同時,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談兩點。

首先,物種的起源我們已經探究很深了,但生命的起源和初態是怎樣的呢?最初的生命是如何產生的,似乎就像宇宙學“一切物理定律在此失效”的大爆炸奇點一樣神祕。現在關於生命起源的兩種假説孰優孰劣,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是令人着迷的問題。此外,生命的最初形式是什麼,似乎已有公論,就是海洋中的藍綠藻。但是這種最初的生物是無性繁殖的,這就意味着沒有變異產生,而變異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材料。試問,沒有了材料,自然如何“裁剪”出其它類型的生物呢?有人可能説基因突變產生了變異,可眾所周知的是,突變對個體常常是災難性的。一種不利變異如何被自然選擇保存下來,是令人費解的。我認為一種可能的情況是當時其實存在會產生變異的生物,只不過我們沒有發現而已。一個與此問題相關的疑問就是“寒武紀大爆炸”,而對此的解釋現在只停留在假説階段,也值得我們深入探尋。

再一個,對複雜現象的認識。《物種起源》裏專門有一章“對自然選擇學説的各種異議”,是達爾文迴應各種質疑的。其中,達爾文對批評者提出的各種疑難現象做出了自然選擇的解釋。無疑,我們説這些解釋是精彩的,邏輯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想要“證實”這種解釋很難,“證偽”亦是如此。這主要是因為,進化作為一種複雜現象,我們無力瞭解它的每一環,於是我們對某一現象的原因只能做出推斷,確保邏輯上的正確性,至於進化歷程中是否真的是這樣,只有“上帝”知道了。這一點,歷來是進化論批評者的主要攻擊對象。這個問題説起來複雜,可能會涉及一些科學哲學的命題。但簡而言之,我認為,這是進化論的可能問題,也是進化論對人類世界觀的最大貢獻。對偶然性的肯定,對複雜現象的敬畏,是我們對自身理性能力侷限性認識的進步。進化、社會歷史、神經活動,都是複雜現象,它們的運作是無數因素綜合使力的結果,而這種綜合絕不是簡單求和,而是一種質變。我對複雜現象一直充滿興趣,所以,下一階段,準備讀讀梅拉妮·米歇爾的《複雜》,看有什麼啟發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