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精選25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1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作者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精選25篇)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透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狀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貼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儘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鑑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個性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

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説的:“人們也許期望他的教師以前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期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説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麼他憑什麼權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驗,當然能夠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完成一次之後,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於説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能夠預斷第二次也必須是很壞的。”我覺得這個觀點對於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説,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職責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於這些來説,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於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説,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讀完這本著作,我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育中,不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足夠重視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沒有充分思考到學生的自主性和個體差異性。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十分值得:“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我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務必充分思考到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把“要我學”變“我要學”。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2

《愛彌兒》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盧梭於l762年發表的重要著作,該書出版時,曾轟動了整個西歐,影響巨大。這是·一部以小説形式出現的論教育的專著。盧核透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教育思想。他認為要建立一個完美的社會,就務必改造個人。為此,他提出了一個如何培養新社會(即資產階級社會)的新人(擺脱封建影響的人)的教育計劃。盧梭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主張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出發展的“自然教育”。

盧梭認為,所謂自然教育,包括三方面:第一,“自然的教育”。實際上包括自然環境對於兒童的影響以及兒童的本性,也就是兒童所具有的遺傳素質、身心發展特點等;第二,“人為的教育”。它包括母親、保姆、教師等教育者對兒童的教育和影響;第二,“事物的教育”。

指周圍環境對兒童的影響。盧梭很注意上述三方面教育的統一性。在他看來,對兒童施加數育,“受之於自然,或受之丁人,或是受之於事物”的教育,就像三個教師對一個學生進行教育一樣。“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石同教育相互衝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部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到達他的目標。”怎樣使三種教育協調一致呢?盧梭的答案是:“人為”的教育和“卓物”的教育,務必服從“自然”的發展。他説:“往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lLL=量墨JEL‘i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由我們決定。只萬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加以控制的。“所以受人支配的兩種力量。務必服從那種不受人支配力量的領導。”因此,盧梭主張務必依照兒堂“自然”的發展秩序,以兒童的內在自然為依據,透過恰當的教育。使兒童的身心得以順利的發展,這就是盧梭自然教育的要義。

在《愛彌兒》中,盧梭關於自然教育的思想具體埃現為以下幾個觀點。一、兒童天性善良完美的觀點盧梭是—位性善論者。他在《愛彌兒》中開宗明義:“出自造物主2於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裏,就全變坎坷了。’在他看來,人性的最初衝動始終是正確的,因為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麼生來就有的邪惡,任何邪惡我們都能説出它是怎樣和從什麼地方進入A心的。”盧梭堅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會使人喪失其天性,由善變忠的,基於這個觀點,盧枝提出,教育的任務就應使人“回到自然”。棄惡揚善,恢復其天性。他認為,教育者的職責就是運用各種手段使JL童避力:社會的習俗、權威、偏見的不良影響,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發展,培養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張,耍在社會之外,遠離人類文R6,在兒童靈魂的周圍“築起一”道圍牆”,在自然的環飽中,向他們進更至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使兒童萌發那與生俱來的善性,開使具躁於完善。

二、兒童的發展有必須順序階段的觀點

廣梭認為兒童發展的自然進程是有順序的,他根據自己的觀察墅兒童的發展階段劃分為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個階段,空壬同的階段,兒童發展有不同的特點,教育應適應與遵循兒童發展予自然順序。幼兒期(出生到兩歲)是兒童發展的第一階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體育。兒童期(三歲到十二歲)為第二階段,盧梭認為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沒有觀念,沒有真正的思維和決定,只有感覺印象,所以這個時期應主要對他們進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歲)為第三階段,盧核認為這是人類一生中潛力最強的時期,智能教育和勞動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教育資料。青年期(1‘六到二十歲)為第四階段,盧稜認為這是情慾的發動期,道德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資料。三、注重實物教學和活動教學的觀點盧稜認為感覺是知識的門户,把感覺經驗視為發展理性的憑藉,在知識教育上極為注重從外界事物獲得印象,他認為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之後,才能真正地瞭解事物的好處和觀念。他認為:除非不能把實物給兒童看,否則永遠不要以符號代替實物。他明確提出:“以世界為唯一曲書本,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他響亮地提出這樣一個口號:“用實際的實物!用實際的事物啤在強調教學直觀性的同時,盧梭還很重視讓兒童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如在對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時應給兒童帶給一些活動,在活動中使兒童透過感官學會怎樣去感受、怎樣去模、怎樣去看和怎樣去聽。在選取學習的資料時,盧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實用性,他提出:”需要拋棄那些不適合於我們天然興趣的東西,而且要把學習的範圍限制於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去尋求的知識”、“問題不在於他學到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到的知識要有用處”,因而盧梭反對死讀書,提倡在現實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規律,透過活動和實踐來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識。四、反對體罰但注重自然後果的觀點封建社會對兒童做錯的事或犯下的錯誤往往採取懲罰的方法來恐嚇、威脅兒童。盧校對這種懲罰的方法很不滿,認為違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則。盧梭認為:“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按照“白然後果”的原則,如果發現孩子有冒失的行為,則我們“只需讓他碰到一些有些無形的障礙或受到有他們行為本身產生的懲罰,就能夠加以制止;這些懲罰,他是隨時都記得的,所以,無需你禁止,也能預防他頑皮搗亂”。例如當兒童打破他房間的宙子時,我們就讓他晝夜都受風吹,即或他傷風也不怕,因為寧可讓他着涼,不可讓他發瘋,使他從行為自身產生的懲罰中得到教訓。最後,當他不理解教訓,繼續去打破窗子時,我們就乾脆把他關在一間沒有宙子的黑房間裏,直到他在那裏感到心煩,並能記取這個教訓後才向他訂約,以保證不再打破畝子為條件,恢復他的自由。盧梭認為這樣做,並不是對兒童的懲罰,而是他的過失的“自然後果”。

盧稜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好處,直至此刻,盧梭提出的問題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課題,這個理論第一次把教育的對象即兒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與盧檢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家康德看了《愛彌兒》後説“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學。盧梭則完成了人的內在宇宙的科學,正如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律,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盧稜為兒童在教育過程中應有的地位而大聲疾呼,教育應以兒童的生理、心理為依據,以兒童的本能、需要、潛力、愛好為基礎,幫忙兒童發展其本能和各種器官,透過他自己的活動,使他的身體和心靈能夠按照自己的自然成長過程而得到發展和完善。他的“自然後果”法則也是抓住了兒童喜歡嘗試、冒險、好動的心理特徵,讓兒童在實踐中嘗試,在結果中獲得知識。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打破了千年因襲的教育陳規陋習,把兒童從一個理解塑造的動物,變成了一個主動理解教育的活潑的人。盧橙設想在他門下出去的兒童,天性能夠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能夠在活動中,在生活中得到經驗和知識,感官得到緞煉fL靈得到培養,決定力亦日益得到加強,並贏得自己幸福的童年。20世紀韌,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其名著《民本主義與教育》中,多次引證盧梭尊重兒童人性的理論,他提出的“兒童中心”、“做中學”、“教育即社會”、“學校即生活”等教育主張就是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再發展。瑞土心理學家庭亞傑也稱讚盧搜看出了兒童的每一年齡階段都有它自己的動力,兒童有他自己獨特的觀察、思維和情感的方法。慶亞傑的研究實質上也是以這一點為前提的。我國當前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在呼籲尊重兒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反對以書本為中心,提倡教學要聯繫生活,等等。從某種角度看,也就是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迴歸。總之,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無論從教育思想史的角度,還是從教育實踐的影響來看,不僅僅僅給予他同時代的人們,而且更重要的是給後代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際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但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3B付t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儘管他的教育思想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他不懂得教育總是受必須社會的政治、經濟所制約,在階級社會裏,教育總是有階級性的,不可能存在一種完全脱離社會的純自然教育,他把教育過程劃分為自然教育和社會教育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雖然其目的在於防範或抵抗社會的不良影響,但這種劃分是很不科學的。盧梭把兒童的天性過分理想化,斷言兒童凡是來自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一經人手就變壞了,這種結論未免片面化。另外,在教學資料k,盧梭由於強調真正的和有用的知識,過分重視生活經驗的價值,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兒童掌握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其結果只能讓兒童掌握一些零零星星、支離破碎的常識。

總之,讀《愛彌兒》,看盧校的自然教育思想,我們就應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加以全面的分析研究,並批判地加以繼承。不經過科學的分析而一概否定,這是我們所反對的;同時,不經過科學的分析和批判而全盤繼承,也是我們所不取的。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3

盧梭的《愛彌兒》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傳統,在教育史上掀起餓一場影響巨大的革命。盧梭從他的哲學觀出發,主張對兒童進行“自然教育”,培養資產階級王國的“新人”,即自然人——愛彌兒。他主張兒童接受自然教育、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塑造的愛彌兒,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和判斷力,又有勞動者的體格和手藝,而且還有高尚的品德和博愛仁慈的胸懷。

全書共五卷,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兒的教育培養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陋,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心的理想教育藍圖。掩卷沉思,盧梭的思想讓人震撼。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反對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在書中説道:“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説,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這種渴求“個性解放”的自然教育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冰心曾經説過:“讓孩子像鮮花一樣自然生長。”當然,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為他自己,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們要試試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不斷努力!

首先,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學生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學生經受挫折,因為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温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其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在白紙上留下烙印,這一筆下去,到底是錦上添花還是塗鴉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師深思。因此,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自然的錘鍊。

最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充分認識教育應該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著名教育學博士李鎮西教授説:“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刻也不會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因此,我們要深刻地理解兒童、尊敬兒童,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實施不同階段的教育,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的生動、活潑和主動地發展。正如盧梭在書中所説:“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像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老師們,當我們為怎樣教育孩子而絞盡腦汁、黔驢技窮的時候,讓我們先解放自己,放手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裏,在屬於他們自己的天空裏自然、快樂地成長!讓我們全方位接納兒童的世界,釋放孩子的天性,還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4

盧梭的《愛彌兒》寫於1757年,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説的名著。這本被譽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上,縱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此書主要敍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傑作。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這種人實際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資產階級上層人物。這種思想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即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同時還要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盧梭對此進行了論證,他將教育理解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後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礎上實現三者的協調一致。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視為自然生長等偏激的觀點,但在當時這種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進步意義,這種強調兒童是教育主體的思想,開闢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他的論證初步觸及遺傳、環境、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問題。從培養自然人的目的出發,盧梭強調了勞動教育,視勞動教育為培養新人不可缺乏的途徑,希望兒童通過參加生產勞動,不但獲得勞動的知識技能,而且培養起對勞動和勞動人民的熱愛,這些思想不但在當時是進步的,今天也仍有意義。關於智育,盧梭認為讓兒童學習的知識要有用處,應是兒童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在他看來,教學的基本任務在於發展兒童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好奇心和興趣;他提出的教學方法包括直觀教學、發現式教學等等。綜觀盧梭關於教學的論述,其中雖不免有片面、偏頗之處,但也包涵着不少真知灼見。盧梭反對封建文化,他根據自然教育理論,認為兒童在12歲以前要遠離封建文化的影響,不要學習書本知識,而是進行感覺教育,讓兒童在各種活動中發展自己的感覺器官。盧梭的感覺教育把發展感官與讀書學習截然分開,當然失之偏頗,但他站在唯物主義感覺論的立場上,強調感覺訓練,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詳細論證了外感官教育的意義、內容和具體方法,不僅具有歷史意義和價值,其中很多見解仍有益於今天的教育實踐。我覺得有一段話讓我感想最深:"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

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讀了盧梭的這段話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應該順應兒童的自然發展,應該尊重兒童。因為兒童就應該有兒童的樣子,"玩"是兒童的天性,我們不應將兒童當作成人來看待,讓他們過早承受各種壓力。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如今的兒童,為了"打好升學的基礎"承受者沉重的知識學習的負擔,大量練習題鋪天蓋地地壓向他們。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除了超負荷地要孩子讀書、寫字、計算外,還要求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和假期的學習班,弄得孩子們沒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動和愛好。這種心情和願望是可以理解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個美好的未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呢,但是他們缺乏對孩子的瞭解,沒有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長規律,有時候父母還採取專制得手段來對待兒童,讓兒童不停地學,學一些他們根本究不感興趣的東西。如此的教育,在不情願的狀態下,兒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學,也不會專注於這一方面的學習,更不會成為什麼才什麼家。相反會給兒童造成厭學的情緒,以及對父母的反感,最終成為教育的犧牲品。他們的世界失去了童年的光彩。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最後,我想説,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説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捷徑可走,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5

《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啟蒙運動時期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作品,針對當時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以及其法國種.種腐敗的社會狀況,盧梭絲毫不畏懼地進行了無情的抨擊與揭露。《愛彌兒》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説體教育名著,這本著作正是盧梭討伐法國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闡發了資產階級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義教育觀。《愛彌兒》全書根據兒童的不同的年齡階段應有的教育方法進行了劃分,一共分為5卷,其中,他所闡釋的自然主義教育目的觀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這也正反映了法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愛彌兒》的第一卷主要論述的是人出生到兩歲,即嬰兒時期的自然教育。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我覺得這句話極其富有哲理,也恰恰體現了盧梭主張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人性本善緊接着,他指出了我們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的三種不同的教育對人在嬰兒時期的重要影響,是教育給予了我們生來軟弱卻可以擁有的力量,給予了我們生來一無所有卻可以得到的幫助,生來愚昧卻可以具備的判斷是非的能力。他倡導人性本善,強調教育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關注個人的價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自然人,通過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種惡念的生成,這樣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認為,身心能健康成長的嬰兒應該是在四肢均無拘無束的狀態下撫養起來的,而不是給予嬰兒生長姿勢的各種束縛。他極力要求擺脱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所帶來的摧殘和束縛,要求教育務必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這正反映了資產階級對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關聯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備了健全的身軀,才能夠具備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災難。因而,在嬰兒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嬰兒身心健康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二卷主要論述的是人2至12歲,即童年時期的自然教育。這一卷開始便指出從嬰幼兒時期過渡到童年時期,是人生一大重要進步所在,在這一階段,盧梭得出一個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籲將這一原理應用於兒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斷地得出各種教育的方法。在對兒童時期的教育觀念上,盧梭重視的並不是兒童使用的措辭,而是兒童給這些措辭的含意,他極不贊成家長教兒童説些虛偽的客氣話,因為這些客氣話從孩子的口中説出來幾乎就會變味了,極有可能會把請求的語氣説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兒童的方式上,盧梭既反對過分嚴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對過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個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盧梭堅信人性本善,我們應該要去尊重兒童,而不是急於對兒童所做出的行為做出或好或壞的評判,他堅持自然教育,倡導兒童應當讓大自然先教導一段時間,然後我們再去接替,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們的教育方法與自然在教法上相沖突。在童年時期,兒童並不能達到理智的程度,他們的智力仍然處在感性階段,他們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他們不具備判斷的能力,即無法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記憶。因而,在童年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感官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三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2至15歲,即少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從起初只有感覺到現在已開始有了觀念,從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觸到現在已開始能夠進行了判斷,個人的體力在迅速發展。由於智力的發展,孩子已經逐漸認識到時間的價值,他們懂得要把時間花費在有用的事物上,他們會自行提出一些問題,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盧梭指出,我們要做的是,看怎樣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樣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慮怎樣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則時,始終要從最普遍、最顯著的現象開始探索。不能讓孩子總是一味地按照別人説的話去做,因為除了他自己覺得對確實是有意義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對他而言都是無益的。盧梭非常反對嚴格的紀律以及僅靠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他認為教育是一種從內在本性向外展開的活動,教育應該適應兒童的性格、能力,發展人的天賦與本性,使每個人的各種內在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智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四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5至20歲,即青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人們處於一段艱難的叛逆期,人們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們要學會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約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戰勝偏見。盧梭堅信人的自然本性,認為人的一切慾念都是源自於人的感性,想象力決定的是他們發展的傾向,只要把自愛之心擴大到去愛別人,我們也就可以使自愛變為美德。人們的思維也終於開始進入了道德的境界,在進行德育的時候,道德教育的內容不應該是純理論的東西,空洞的道德説教完全是紙上談兵,但是我們可以去結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學知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實踐,要立足於實際生活中,這樣才有利於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這一卷的最後一部分,盧梭還特別提到了對宗教的看法。他主張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別是在宗教問題上,人的偏見是壓倒一切的。對於要培養孩子信什麼宗教的問題上,盧梭批判了宗教的矇昧主義,他堅持應該讓孩子自己正確地運用他的理智去選擇。因而,在青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德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五卷主要論述的是愛彌兒的未婚妻,即蘇菲的教育,其中,特別強調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過自然教育培養賢妻良母。蘇菲在平凡的內心中擁有一種良好的天性,而她勝過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於她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內心卻常常很敏感,也正是這顆極其敏感的心,有時候會使她產生難以平靜的想象。但是,對於別人的過失,她能夠耐心地忍受,對於自己的過失,她更是能夠樂於改正。除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之外,蘇菲對其它一切權利都是極端重視的。她不僅知道自己有權利,也知道要運用這個權利去評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過程中,懶惰和桀驁不馴是女子最危險的兩個缺點,為了防止這樣的情形的發生,如果僅僅採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話,反而很容易使他們厭棄工作,而只知道玩樂。因此,女子的行為總是要受到輿論的約束,也正是由於她們養成了受約束的習慣,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種她終生都必須具備的品質,即温順。女子常用豔麗的服飾和化粧品來裝飾自己,卻忽視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權利;只要有熱心和才能,便可以養成一種審美的能力,進而欣賞美以及與之相聯繫的道德觀念。

縱觀全書,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在《愛彌兒》的字裏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極其富有內在意藴,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作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這樣只會泯滅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應該是竭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兒童自由、健康成長的適當的環境條件,通過對孩子的行為的細緻的觀察,然後對其不恰當的行為進行適當的誘導,而不是一味地強迫兒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處世方法。此外,我們還要積極鼓勵兒童置身於大自然中,去體現大自然的自然美,藉此鍛鍊他們的獨立,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毅力,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6

《愛彌兒》還是一部關於人性教育的作品,盧梭在書中指出,收穫幸福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唯一目標。他提倡自主教學,教師應一邊傳授知識,一邊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自主性,從要我學順利過渡到我要學。

在該部作品中,絕不損害別人的思想給我的感受最為深刻,而這也是在向讀者滲透道德教育,無論在個人成長的任何時期,都應嚴格堅守這一教訓,與人為善,不允許損害他人利益。

盧梭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他在《愛彌爾》中開宗明義地説,“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

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

盧梭認為,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張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國大哲學家洛克曾主張,兒童就像一塊白板,教育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意願採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兒童。

在這種兒童觀下,教育就是重複訓練,兒童被當作一個容器,由成人隨意填充。這種兒童教育觀對教育的`影響十分巨大。在當今學前教育實際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其實上述兒童教育誤區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觀的流毒。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必要讓學生儘可能地接觸、瞭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關心當代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把當代和未來的科學發展的絢麗藍圖呈現在他們面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盧梭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對現在的中國小教育體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的。另外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7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如果我們想踏入教師這個行業,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

盧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令人覺得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愛彌兒》一共分為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在第一卷中,盧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盧梭,因為他在《愛彌兒》裏主要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讓兒童任性發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為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為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為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温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啟發。愛彌兒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麼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常看到這些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後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髮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將更加用心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

養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自然的錘鍊,比如孩子在各個時期都會生病,着同樣也會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試想沒有勝過任何疾病的孩子會強壯嗎?

有許多父母為了使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遠離疾病,他們把造成孩子傷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讓孩子從事有危險,但對孩子的將來有利的事情和活動,孩子被禁錮在安全無恙的環境中,孩子不能經受應有的鍛鍊和適應,這樣孩子沒有暫時的災難和危險,但是孩子卻缺乏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因為孩子成人以後必將走向社會,必將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險和困難,因此,如果把孩子培養成温室裏的花草,就等於害了孩子,違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則。雖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卻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後果。

如果母親是孩子的保姆的話,父親則應承擔起教師的職責,父親不應該因為種種藉口而不履行這個職責,因為血緣的關係,父子之間原本是親近的關係,如果父親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的化,他對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來得人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來就跟能得心應手。但很多父親都把這種責任,藉口工作忙而不願履行,而把這一應該履行的工作讓其他人代行其責,這樣就疏遠了父子關係,使孩子對自己的父親的親情慢慢淡化了,一個對自己的父親不親密的人,怎樣才能做一個社會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為父母對孩子應盡到三個反面的責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合羣的人,第三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社會上合格的公民。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8

人們常常比喻“老師是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但是作為新世紀的一名教師,我更覺得自己應該是一支蓄電池不斷放電不斷的充電。使自己成為一支永遠都耗不盡的蓄電池。所以我們就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勝在所獲得的是具體的、真切的感受和體驗,“讀”則在認知的理性、系統性方面給我們更多的收穫,而且它們又有相互印證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時,與“讀萬卷書”相結合起來,則會有更好的收穫。這樣才能-檢舉洞開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為一支質量過硬的蓄電池。

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盧梭的《愛彌兒》來。最早聽説《愛彌爾》這本書是在師範的時候,我想對於師範專業來説《愛彌爾》會是一本很耳熟的書。《愛彌兒》一書輕鬆而嚴謹的語言,通俗而易懂的詞句,娓娓道來,一氣呵成!細細體味與盧梭大師交流的那種感覺,細細品讀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觸頗多。在我的印象中“愛彌爾”是一個人的名字,而這本書以它作為全書的題目,我想它會是一本通過描述“愛彌爾”的成長曆程而寫成的一本書。所謂的“愛彌爾”只是盧梭為了闡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個教育對像。並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樣,即使其中涉及到“愛彌爾”的許多事例,自然也是盧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盧梭早書中説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台音樂是不適宜於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儘量拿適合於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我個人極欣賞這段話,而想起自己曾在聽一些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唱流行歌曲時的鼓掌,真是臉紅啊!相信盧梭是不願意聽到那些含混其辭的天真童音的,這與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閲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後輩來實現,於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邊的孩子,每週末也都在參加圍棋,英語,國畫等興趣班,好象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們是不是在扼殺一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

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我們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9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滿足自己的慾望的人。那麼,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辦法是達到慾望和能力之間的平衡,用擁有的能力去滿足擁有的慾望。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慾望也得到了滿足,這樣人就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從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狀態,能力和慾望之間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獲得幸福。我們擁有的東西越少,所感覺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為讓我們痛苦的不是缺乏什麼,而是需要什麼。

除了公認的幸福因素健康、體力、良知以外,每個人對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實上,除了身體上的不適和良心上受到的譴責,其他一切痛苦都源於個人的想象。

法沃蘭曾經説過:“一個人的財富越多,他想要的東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獲得自己所缺少的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捨棄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對幸福永無止境的追求。一個人如果能在自己現有的物質基礎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會很快樂。同時,他也會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做壞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慾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內吧,這樣痛苦就會離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堅守在大自然所賦予你的位置上,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要脱離了那裏。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10

本學期,我讀了《愛彌兒》一書,淺嘗這本書中的教育談論,我加深了對生活中有關孩子的教育案例的認識,理解了小事背後所藴涵的教育意義。《愛彌兒》這本書寫的是作者對愛彌兒的教育過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及作者的經驗體會。它深入淺出,談到家庭教育和教師的重要性,涵蓋了不少平日我們忽視或不知的教育哲理。現在,我結合本書中令我有所啟迪的語句,簡單地談談我的看法。

“鍛鍊他們的體格,使他們能夠忍受酷烈的季節,氣候和風雨。”這句話講的是母親對孩子過於保護,讓孩子在最舒適的環境下成長,使他們變得嬌弱,實則是危害。母親對孩子的溺愛其實是一種殘酷。讓孩子在童年時期少受痛苦,卻讓他們在達到理智的年齡時,遇到更多的痛苦,豈不是愚蠢?

醫藥這一學問危害大。“我不知道醫生給我們治好了什麼樣的疾病,但給我們帶來的病症是足以害死人的,例如懦弱,膽怯,輕信和對死亡的恐懼。”雖説醫生能治好身體,卻消滅了勇氣。若我們成天將時間消磨於怎樣保全自己的生命,那麼即使我們擁有不死之身,生命也是沒有一點價值的。

“讓孩子把保姆當傭人看待……保姆來看望,就讓孩子不要理睬。”養育孩子本是父母的義務,但有些母親從小把孩子交給保姆撫養,卻又怕自己跟孩子不親,就讓孩子將保姆當作傭人對待,並且在後來保姆來看望的時候,不予理睬。這其實是教會了孩子“忘恩負義”!

孩子遠遠離開家庭,住在寄宿學校,母親不願哺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則不願培養孩子。一些父親用錢僱來一個人替他完成他所擔負的責任。這個人就是教師。其實,這個被僱來的人被不能被稱為“教師”,更確切地,我們可以稱之為“導師”。一個能夠被金錢收買的人,一個自己都沒有受過培養的人,孩子能放心地交給他嗎?這裏提到的這個人,與其説是教師,不如説是用錢僱來的奴僕。如果家長能夠真正意識到“父親”的作用,就不會如此輕易而放心地讓別人來擔任這個角色了。現今,那些錢財萬貫的人,流連於醉酒的娛樂場所和金屋藏嬌的温柔鄉,卻唯獨沒有親情,沒有家庭感,內心空虛,何嘗不是引人深思的問題呢?父母之間,親子之間缺乏家庭的愛與生活甜蜜,不良道德就來填補這些空缺了。

孩子的習慣和意識要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培養。為了培養孩子的遠近判斷能力,當孩子伸手想拿到遠處的東西時,卻發現夠不到,就哭泣。這時,我們應該抱着他一步一步地走到那裏,而不是把東西拿過來給他。但若孩子發現自己的哭聲可以讓他得到東西時,就會不斷地以哭泣來“命令”大人幫他做事。這種習慣從小就不能讓他養成!所以,當孩子一聲不響得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和東西的距離,我們可以抱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到東西那;當孩子又哭又鬧,又一邊伸手時,就是“命令”,我們則採取不理睬,忽視的態度。雖然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但在這些生活細節裏,他們儼然是“小大人”了。一旦你讓他們發覺了哭泣能讓他們“為所欲為”,家裏就要哭聲不斷了。

“身體和手臂都自由的孩子,一定比束縛在襁褓裏的孩子哭的次數少。孩子哭,如果可能,馬上給予幫助。如果你不能夠解除他的痛,就應當鎮鎮靜靜的,切不可用撫弄的辦法叫他不哭。你的寵愛不僅醫不好他的疼痛,反而使他懂得怎樣取得你的疼愛。一旦他知道你可以隨他擺佈,他就變成了你的主人。”

孩子的哭泣是對疼痛或不適的一種表達,就像我們的説話一樣。如果我們慌亂地撫弄,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讓孩子知道哭聲可以給他“權利”,就完了。你愈是對孩子的哭不感到厭煩,就愈是不會為了要他們不哭而自找罪受。少去嚇他們或者慣他們,他們也就沒有如此的膽怯和倔強,也就能更好地保持他們的自然狀態了。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家長給孩子的玩意兒,金的,銀的鈴鐺,小水晶片,各種各樣的稀奇玩具。多麼沒有用處卻有害的東西啊,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奢侈和虛榮的習性。所以,別給他們什麼鈴鐺,稀罕玩具。幾根有葉子和果實的樹枝,一隻可以聽到其中顆粒發響的果子,一截可以供他咂,供他嚼的甘草,這些東西,同那些玩具一樣,也能夠使他玩得挺高興,並且還沒有使他一生下來就習於奢侈的弊害。

“孩子學説話的時候,不要過於挑剔他語言上的小毛病。”過於挑剔,會讓他們講話變得羞羞答答,説話也變得咬文嚼字,裝模作樣,整一個無聊討厭的腔調。孩子應該有屬於自己的靈動的腔調!

“凡是你打算給他的東西,他一要就給,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等到他提出什麼條件是才給。”你要給孩子東西,就高高興興地給,拒絕的時候,就要表示不喜歡的樣子。不過,一旦拒絕,你就不能改變,不過他如何再三糾纏,你也不能動搖。一個“不”字出口,就要像一堵鐵牆。他碰個五六次,就會碰得精疲力竭,再也不想來碰了。

對孩子過於嚴格,過於束縛孩子,反而會使他們更活潑。他們在你面前愈是拘束,在你看不到的時候就鬧得愈兇。

閲讀了《愛彌兒》這本書,讓我受益的教育話語實在太多,發人深省的語篇也無一一列舉。故而,我只能淺談自己的讀書所感,希望同行們多多指正,與我交流!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11

最近,我仔細品味了《愛彌兒》這本書,書中的理念對現在當教師的我來説是種衝擊,在閲讀之後也有些想法想説上一説,與眾人交流。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乾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嚮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了瘋!這種發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着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願今天節約一切而不願百年之後缺少那些多餘的東西。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後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於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於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瞭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説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麼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説,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於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我認為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讚賞,要給予孩子肯定。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願意承擔起全部的責任,但是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造更美好的園地!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12

在《愛彌兒》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這樣的一句話:我們身患一種可以治好的病;我們生來是向善的,如果我們願意改正,我們就得到自然的幫助。思考社會教育中有關這方面的一些問題,我們一定能感受很多作為教育者應當具備一些基本觀念與思想。教師必須受過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學生,才能擔負起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歷史責任。

一個好教師應該具有哪些品質,人們對這個問題是討論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和向善的傾向,只有提供合適的環境和社會,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發展,人總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們的每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教師也不再是過去的“道德説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遵循自然,跟着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繼續不斷地鍛鍊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知道什麼是煩惱和痛苦。這就提示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包括: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要尊重學生的感受;教育活動中,要給學生留有選擇的餘地,並尊重學生的選擇;教育中要特別鼓勵學生的創造性。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使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師生關係有賴於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教師在師生關係建立與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導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師生關係,對教師來説,有着幾個方面要做的: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揚教育民主,教師要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正確處理師生之間的矛盾,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矛盾是難免的,重要的是怎樣處理好這些矛盾;要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與學生交往。

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加強學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取得意志鍛鍊的直接經驗;根據學生意志品質的不同,採取不同的鍛鍊措施;加強自我鍛鍊,從點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同時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幾點,才是為教育真正的開始做好準備。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13

“正確的教育是我們的幸福,而錯誤的教育是我們的痛苦和淚水,也是我們對社會和民族犯下的罪過!“罪過””,很沉重的一個詞,久久浮現在我的腦海。在本書中,盧梭通過其虛構的小説主人公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上的。開篇他便講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人們破壞自然之態,隨意改變、扭曲其天性,顛倒一切,但是,盧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這樣的裁剪,人類的處境可能會更糟一些。 ”我們可以把他説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來便是善的,但並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個有用的社會人,一個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現在,教育仍然是人類社會不可忽視的。但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分了五捲來描述愛彌兒不同時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給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盧梭提出了教育的意義,“生活,這就是我要教給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大寫的人。但這只是教育對於社會的意義,教

育的另一個意義應該使其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會的人都不會感到幸福,那這樣的社會又有什麼意義呢!

盧梭這樣的一句話更堅定了我的信念“熱情可以彌補才能的不足”,我很願意相信這句話,才能多不多沒關係,重要的是有熱情,有能力使其獲得更多的才能,幫助其成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為老師提出了一些要求,“一個好老師最為根本的品質就是,他絕不是一個可以被僱傭的人,有些職業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是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那麼表明他們不配從事這些職業。教師就是這樣的職業。”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不同,選擇了教師這一行,就選擇了奉獻,選擇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處於理性的睡眠期,不應當對他們的心靈有所教化,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應該把成人當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處理人的慾念。反對為了不確定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遭受各種各樣的束縛。但是,隨着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一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害了多少的中國孩子?一些家長甚至在孩子還未落地時便考慮其教育問題,這是沒錯的。但是許多家長是盲目的,你家孩子會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學舞蹈,還要學彈琴。我家孩子的成績一定要好,於是,小小的年紀便背上重重的書包,穿梭在什麼英語班,奧數班,特長班中。這其實跟中國人特別愛面子有關,你家孩子這樣好,我家孩子必須比你還好。就這樣一種畸形的心態,佈置磨滅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還發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麼?盧梭對此提出,在他們的心靈還不具備各種能力以前,最初幾年的教育應

當純粹是消極性的,不要教學生道德和知識。個人認為,這樣太過於極端,而且要想這樣也不太現實。所以,這階段可以教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

第三卷論述對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的智育教育。這裏盧梭主要講了三點,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於你的告知而是由於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學知識,要讓他自己發現。”這也就是中國常説的“授人魚不如授人漁”,與其教給他知識,不如教給他學習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個人還是覺得“授人漁不如受人慾”,一個人只要有了學習的慾望,便會貪婪的吮吸着知識,遇到困難,也會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我們要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他想!(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問題不在於他學的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我相信,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那何謂對其有用的知識,這其實是不好評價的。有的知識對其現在有用,有些又是對其長遠發展有用。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思維的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學生,我們卻無法評價。(三)“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本身”,對於愛彌兒來講,這很容易實現,因為老師就只教他一個人,但這對於現在的教育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現在的班級制教育,一個老師往往要面對多個學生,在一些教育資源不足的地區,一個老師所帶學生的數量更為龐大。那麼,我們如何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使教育適應每個人的發展呢?我覺得這需要學校,家長與社會多方面的配合。應該控制班級的規模,人數最好不超過40,畢竟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師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繫。其實這對教師的要求是特別高的,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嘗試。

第四卷側重十五至二十歲青年的德育教育。18歲是博愛的年齡,20歲是愛的年齡,指導和教育成年人,所採取單獨的方法和教育兒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應該毫不猶豫的把你精心隱瞞了如此之久的危險的神祕事情告訴他。

第五卷則是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覺得盧梭的性別歧視特別嚴重,很重男輕女,什麼“一個女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温順,因為她生來就要服從不太完美甚至有許多缺點和惡習的男人。因此,她們從小就要學會忍受不公正對待,毫無怨言地忍耐她們丈夫的錯誤行為。”雖然男女有別,教育也應該有別。但也應該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但是,閲讀到後面越覺得有趣,覺得盧梭如果作為女人,一定會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將會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機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對男人表面服從而實際上是管理它”。再者,覺得盧梭的愛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別是對於現在的社會,我覺得我們的學校缺少愛情教育這一方面,或是是對這一方面做得不夠好。特別現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師應積極引導其對愛情,對戀愛的觀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對現在的大學生,雖然戀愛是自由的。但是,許多人並不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愛,更不知道以什麼樣的方法去愛對方,也無法處理戀愛中的小摩擦。這其實很大一部分有我們教育的責任。所以,希望學校老師及家長能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讀完本書,我對教育對教師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儘管有些地方會比較片面,但還是很享受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像盧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現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論轉化為現實總是不那麼一番風順的,但是我會努力學習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懷揣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講台,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14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麼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商務印書館版本 32頁】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温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裏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麼?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説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在此不必多説。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並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範。這個時候,身體的鍛鍊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於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於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於以後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麼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説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説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於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説,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麼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後,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裏,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並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後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麼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可惜他的附錄沒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後,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後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為他是夠得着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裏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裏;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兇,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55頁】這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麼小的時候折磨他麼?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麼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為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裏來的呢?這時候可以採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係,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為什麼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並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時候,再告訴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問題。這也是個大問題。而可惡的是,盧梭居然認為,男女應該各司其責,這讓我想到了封建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雖然他很有理由的説這是因為男女在生理基礎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認為女性這麼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覺得,盧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現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羅嗦了。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15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麼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温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裏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麼?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説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在此不必多説。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並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範。這個時候,身體的鍛鍊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於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於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於以後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麼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説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説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於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説,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麼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後,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裏,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並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後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麼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可惜他的附錄沒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後,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後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為他是夠得着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裏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裏;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兇,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這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麼小的時候折磨他麼?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麼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為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裏來的呢?這時候可以採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係,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為什麼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並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時候,再告訴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問題。這也是個大問題。而可惡的是,盧梭居然認為,男女應該各司其責,這讓我想到了封建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雖然他很有理由的説這是因為男女在生理基礎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認為女性這麼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覺得,盧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現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羅嗦了。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16

《愛彌兒》的第三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2至15歲,即少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從起初只有感覺到現在已開始有了觀念,從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觸到現在已開始能夠進行了判斷,個人的體力在迅速發展。由於智力的發展,孩子已經逐漸認識到時間的價值,他們懂得要把時間花費在有用的事物上,他們會自行提出一些問題,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盧梭指出,我們要做的是,看怎樣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樣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慮怎樣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則時,始終要從最普遍、最顯著的現象開始探索。不能讓孩子總是一味地按照別人説的話去做,因為除了他自己覺得對確實是有意義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對他而言都是無益的。盧梭非常反對嚴格的紀律以及僅靠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他認為教育是一種從內在本性向外展開的活動,教育應該適應兒童的性格、能力,發展人的天賦與本性,使每個人的各種內在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智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四卷主要論述的是人15至20歲,即青年時期的自然教育。在這一階段,人們處於一段艱難的叛逆期,人們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們要學會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約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戰勝偏見。盧梭堅信人的自然本性,認為人的一切慾念都是源自於人的感性,想象力決定的是他們發展的傾向,只要把自愛之心擴大到去愛別人,我們也就可以使自愛變為美德。人們的思維也終於開始進入了道德的境界,在進行德育的時候,道德教育的內容不應該是純理論的東西,空洞的道德説教完全是紙上談兵,但是我們可以去結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學知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實踐,要立足於實際生活中,這樣才有利於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這一卷的最後一部分,盧梭還特別提到了對宗教的看法。他主張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別是在宗教問題上,人的偏見是壓倒一切的。”對於要培養孩子信什麼宗教的問題上,盧梭批判了宗教的矇昧主義,他堅持應該讓孩子自己正確地運用他的理智去選擇。因而,在青年教育時期,要通過側重關注孩子德育的鍛鍊,適應兒童發展的天性。

《愛彌兒》的第五卷主要論述的是愛彌兒的未婚妻,即蘇菲的教育,其中,特別強調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過自然教育培養賢妻良母。蘇菲在平凡的內心中擁有一種良好的天性,而她勝過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於她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內心卻常常很敏感,也正是這顆極其敏感的心,有時候會使她產生難以平靜的想象。但是,對於別人的過失,她能夠耐心地忍受,對於自己的過失,她更是能夠樂於改正。除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之外,蘇菲對其它一切權利都是極端重視的。她不僅知道自己有權利,也知道要運用這個權利去評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過程中,懶惰和桀驁不馴是女子最危險的兩個缺點,為了防止這樣的情形的發生,如果僅僅採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話,反而很容易使他們厭棄工作,而只知道玩樂。因此,女子的行為總是要受到輿論的約束,也正是由於她們養成了受約束的習慣,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種她終生都必須具備的品質,即温順。女子常用豔麗的服飾和化粧品來裝飾自己,卻忽視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權利;只要有熱心和才能,便可以養成一種審美的能力,進而欣賞美以及與之相聯繫的道德觀念。

縱觀全書,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在《愛彌兒》的字裏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極其富有內在意藴,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師範)的學生,我將來是要走上幼兒教師這個職位的,置身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這樣只會泯滅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應該是竭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兒童自由、健康成長的適當的環境條件,通過對孩子的行為的細緻的觀察,然後對其不恰當的行為進行適當的誘導,而不是一味地強迫兒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處世方法。此外,我們還要積極鼓勵兒童置身於大自然中,去體現大自然的自然美,藉此鍛鍊他們的獨立,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毅力,倡導他們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17

在《愛彌兒》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這樣的一句話:我們身患一種能夠治好的病;我們生來是向善的,如果我們願意改正,我們就得到自然的幫忙。思考社會教育中有關這方面的一些問題,我們必須能感受很多作為教育者應當具備一些基本觀念與思想。教師務必受過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學生,才能擔負起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歷史職責。

一個好教師就應具有哪些品質,人們對這個問題是討論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和向善的傾向,只有帶給適宜的環境和社會,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發展,人總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們的每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就應關注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教師不僅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教師就應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教師也不再是過去的“道德説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取。

遵循自然,跟着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繼續不斷地鍛鍊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明白什麼是煩惱和痛苦。這就提示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包括: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要尊重學生的感受;教育活動中,要給學生留有選取的餘地,並尊重學生的選取;教育中要個性鼓勵學生的創造性。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使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師生關係有賴於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教師在師生關係建立與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導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師生關係,對教師來説,有着幾個方面要做的: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揚教育民主,教師要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正確處理師生之間的矛盾,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矛盾是難免的,重要的是怎樣處理好這些矛盾;要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與學生交往。

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加強學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取得意志鍛鍊的直接經驗;根據學生意志品質的不同,採取不同的鍛鍊措施;加強自我鍛鍊,從點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同時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幾點,才是為教育真正的開始做好準備。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18

在盧梭的《愛彌爾》中有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那就是:“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

縱觀整本書,不難看出,盧梭的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歸的。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

但這並不表明我書中所有內容都報以肯定的態度。愛彌兒是盧梭假想的一個教育對象,根本就沒有進行過實際操作和實踐,全書共分5卷,盧梭根據愛彌兒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對兩歲以前的兒童進行體育教育,對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就行感官教育,對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進行智育教育,對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進行德育教育以及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教育,雖然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愛情教育是逐步上升進行的,但很明顯,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不過在當時,這樣的教育思想無疑是有進步意義的。

此外,盧梭不提倡對二至十二歲的兒童進行知識教育,顯然這是在現代完全行不通的。盧梭會説,這個時期讓孩子學習,孩子只是在被動地學習,不僅不會學到知識,反而養成許多壞習慣,其實也不然,許多學生的興趣愛好就是在小時候培養起來的,這對他們一生都是受益的。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孩子讀書後,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想辦法去激發他學習的興趣。當寒冷的季節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裏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户外活動,學會熱時脱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網絡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為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正確上網。

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着作,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19

最近看了盧梭的《愛彌兒》,感受頗深。尤其盧梭在書中提出的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地然地發展“,讓我一直難以忘懷。

《愛彌兒》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説的名着。此書主要敍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傑作。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現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因此,盧梭的《愛彌兒》給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引導。對於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學生的天賦,讓學生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學生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20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名著,主要記敍了一名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把他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教育經歷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下來,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閲讀的經典。

“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的和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裏,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這是整本書中讓我觸動的第一句話。教育應該是讓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應該是長遠的、可持續的,孩子將來必定要獨立面對生活,因此,孩子從小不能過於嬌慣,良好習慣和行為的養成是他們將來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雖然還不理解什麼是依靠,什麼是獨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從潛意識裏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什麼事情都由父母幫忙解決,那麼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長遠”的影響,長大後遇到困難也沒有勇敢面對的勇氣;反之,如果父母從小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孩子長大後遇到事情不會第一個想到求助,而是獨立面對,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們善於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善於巧妙的將生活安排妥當,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擊倒。書中,另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一個孩子受了什麼樣的創痛,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除非他希望別人聽見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歡用“哭”向他人傳遞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同情,對於某些輕微的情況,孩子是要獨立面對的,作為教師和家長對於孩子的的“信號”,要用恰當的方式迴應,善於鼓勵孩子獨自面對一些能夠面對的情況。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21

“有人説,自然不過就是習慣罷了。這是什麼意思呢?不是有一些強制養成的習慣永遠也不能消滅天性的嗎?舉例來説,有一些被我們阻礙着不讓垂直生長的植物,它們就具有這樣的習性。自然生長的植物,雖然保持着人們強制它傾斜生長的方向,但是它們的液汁並不因此就改變原來的方向,而且,如果這種植物繼續發育的話,他就能保持由習慣產生的習性,雖然這些習性對我們來説是最不自然的;但是,只要情況一改變,習慣就消失了,天性又回覆過來。教育確實只不過是一種習慣而已。不是有一些人忘掉了他們所受的教育,另外一些人則保持了他們所受的教育嗎?這種差別從什麼地方產生的呢?如果是必須把自然這個名詞只限用於適合天性的習慣,那麼,我們就可以省的説這一番多餘的話了。”——摘自《愛彌兒》

在我眼中,自然是自然,習慣是習慣,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自然是與生俱來的,從某種角度來説是不可改變的,就想《愛彌兒》中所舉得例子,當植物拒絕所有束縛之後,它還是會回到原本的生長習慣,並不會因為某一階段的改變而永久改變,亦或者説一個孩子就算是被遺棄了,但是他的血管裏流的永遠都是生父生母的血而不會因為環境或者其他的改變就遺失這一份血緣關係。而習慣是什麼呢?習慣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僅僅是因為時間久了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從某種程度來説它是在包含在自然之中的,因為時間讓習慣變成了自然,但是習慣不是自然,習慣是可以改變的,自然是不可以的。我們生下來並不是就是知曉一切的,我們是通過教育來認知我們周圍的世界, 所以教育對於我們來説不是自然,不是流淌在我們身體中的血而是一種後天養成的習慣。如果非要把自然等同於習慣,那麼要在習慣前面加上一個限定詞,那就是適合天性的,自然就是順其自然符合人生長規律的,人生來具有沒有後天習得的,那麼適合天性的習慣自然而然就成了自然。

《愛彌兒》中説我們的一生要受三種教育,一種是受之與自然,一種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與事物。確實是這樣,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所獲得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每個人都是有着三種教育培養出來的。顯然,這三種教育對我們來説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假如這三種教育很好的配合指導我們前進,那麼我們算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但倘若三種教育不一致,相互衝突那麼他所受的教育將永遠都不符合他本人的心意。三種教育中,只有人的教育是我們能夠完完全全把握住的,但是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有什麼人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通通都管得到呢?所以盧梭時時都在強調順其自然,這突然讓我感覺這種想法與中國道家的無為而治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孩子遭受失敗了,我們總是憂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禮品來安撫……許許多多的例證,從中雖然我們總是獲得了一時的温馨,但是,縱觀宏觀與長遠,遭受教訓的總是自作聰明的人們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需要放下形式的呵護與關愛,當孩子們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狀態中遇到痛苦和煩惱時,不要以為貼心關懷就是愛,有時“作壁上觀”,甚至“冷眼旁觀”才是真正的愛,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會學會遵循自然的意志,才會成為一位遵循自然規律行事的人。

《愛彌兒》是我目前在大學所有讀的書中最讓我佩服的一本書,但是我個人感覺我對《愛彌兒》的理解還停留在字裏行間的表面,還沒有深入到其深處,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細細研究的書,特別是對於即將成為教師的我們。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顧及到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方方面面,只希望我們能把作為教師的本分學校教育做好,才能對得起作為教師的良心。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22

教育始於生命的誕生,也會伴隨人的一生。教育是美好的,它大多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將人類文明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去;教育又是神聖的,為了下一代更好地發展,教人育人的方向必須按着既定的路線走。近日有幸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對教育又多了幾分感知和了悟。

大概世間萬物都有其一定的規律性,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大規模的改變罷。《愛彌兒》一書出自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筆下,成書於封建資本主義盛行的1762年,距離現今的21世紀已有相當長的年月,那麼書中的教育理念放置至今應該早已陳舊不堪了吧。未讀此書時的我是如此想的,但在大學眾多名師的推薦下,作為師範生的我還是抱着半學習半懷疑的心態捧起《愛彌兒》細讀一番,方知之前的小念頭都屬於自以為是。

“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是《愛彌兒》正文的開篇第一句,與我們民族《論語》裏的“人之初,性本善”相近,可一到人的手裏就變壞的原因便是無論是人或物,經人之手便會將其變成主觀意念裏所希望發展的樣子。每個人經過了環境薰染和人為教化後,便自然地很難與本初狀態相似了,這是個必然的發展結果。經過教化後,人類方能更明規則地生活於社會中,但在盧梭眼中此結果的不良效應則是人一旦進入設定好的教育框架便湮沒了自然本身所賦予個體的特質了。樹木的生長依賴培育,人類的成長依賴教育。這便引出了盧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服從於自然永恆法則地教人育人,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教師只是大自然的指導下進行研究,並防止對孩子的關心與自然違背。書中以愛彌兒作為理想狀態下的教育對象,根據幼兒、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長狀態對其進行身心教育,在盧梭眼中,塑造一個健康的品格、正確的信仰、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學習知識技能重要得多。

的確,我們來自於自然,卻生長在社會。回顧我們每個人大同小異的成長曆程,與盧梭所構造的教育環境有相似也有不同。從我們呱呱墜地那天起,便如同一張白紙般讓父母在上面塗上各種顏色,他們教會了我們生活技能,並努力地把我們往正確的價值觀路上帶,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又輔之故事、兒歌等形式讓我們養成良好的品格。我們大多不被壓抑天性地生長着,如一朵初長的花苞在生機勃勃地吸收着天地的精華,這與盧梭所倡導的自然教育有相似之處。為了不讓自己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年齡略長些的我們大多被父母送去學習各種技能,從國小到中學,從這個興趣班到那個輔導班,不斷地被叮囑要好好努力學好知識。誠然,學習知識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但從小被規定去學習大人們所要求的各門各類,無論是語數英,或是政史地,還是物化生,樂器、運動齊上陣。長大後的我們不由得在被要求做得更好的本能性思維中,可能會漸漸忘卻了自己原本真實的樣子,也分辨不出學得好與自己的喜好到底是不是相統一的了。

如此看來,盧梭所倡導的自然教育有其非常大的現世意義的。雖然書中所描述的愛彌兒成長環境和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理想化,但並不妨礙生活在社會的我們借鑑其中理念。“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身為師範生的我雖然沒有親身教育人的經歷,但通過幾年的教育學學習讓我對於教育有了一定的認知。在如今的中國小教育中,為人師者應該以尊重學生的天性為前提進行教書育人,以適合其年齡段的知識作為主要教學內容,而教育成果應以學生自身的感知程度為主要衡量標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數高低。在人口眾多的中國,應試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否在讓學生在考好試的基礎上增加自己對於所學知識的感悟,從而提升自己的視野和見解,更好地發展自身的特性則是每一位教師需要挑戰的任務。這任務實屬不易,但這會是日後為人師的我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康德説過:“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律,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生在18世紀的盧梭以先見之覺,提出了現代教育學的根本特徵:教育要培養自由人。距《愛彌兒》成書至今已過了250餘年,而其深刻的教育論不會因歲月的變遷而失去其奪目的光輝,愈加歷久彌新,使後世的讀者閲後受益匪淺。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23

暑假時讀了《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讀完之後,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不得不説,書中的理念對我來説是種衝擊。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

這是多有哲理的話呀!人與人相處都是相互的,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其實付出的時候不求收獲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我以後也要把這種美德當作一種人身目標。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除了對學生的挑選,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説的:“人們也許希望他的教師曾經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希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説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麼他憑什麼權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驗,當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完成一次之後,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於説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預斷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壞的。”我覺得這個觀點對於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説,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責任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於這們來説,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於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説,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着高尚職業的人!我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讀了《愛彌兒》這本書後使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以後有時間我還會重新細細品讀。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24

《愛彌兒》,精簡的封面,熟悉的名字,法國、盧梭。聽説這本書是在師範裏學教學論的時候,教材和老師都提到過它,以為是本拗口的理論著作,那天在新華書店第一次親密接觸,出於它的名氣我隨意翻開幾頁語言居然很能吸引一個喜歡看小説的我。於是決定好好拜讀。

該書卷首介紹了盧梭最為著名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廣義的自然教育涉及盧梭的整個教育分期:嬰兒期(0—2歲0、兒童期(2—12歲)、少年期(12—15歲)、青年期(15—20歲)。盧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這四個發展階段而實施。這個過程就是廣義自然教育過程。其中0—12歲的教育才是盧梭狹義的自然教育。這時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説話,亦是一種消極教育。

看着這開頭的四五頁裏,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讓自然説話,那我們教師要來做什麼呢0—12歲不進行教育怎樣行,怎樣能夠用消極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成長呢我疑惑這樣的觀點怎樣會被全世界認可這麼久我沒有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而是帶着問題繼續在這本書中慢行,帶着問題試圖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尋找答案。

一、不教育中的自然

接的有一次出去旅遊,與我同車的班級有幾個學生沒有座位,只好幾個人挨一個。這時有個女生站起身來説:“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並猶豫着站起身來,作為老師的我當然是反對她這樣的做法,因為在車裏站着萬一有個剎車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隱患,何況她還只是個四年級的孩子。“不能夠,坐着。”我對她説。誰明白這一説她倒反而堅定地要站着。看着這個倔強的小女孩本來還想繼續發揮教師的威嚴。但是又突然覺得也許乾脆就讓她站着,讓她品嚐到因為車子啟動、停下帶來的不平衡,到時我不説她也會自動坐下。這天如果我強制讓她坐着下次她還是要站起來,也許那時真正的危險還大一些。我默認了她的決定,自己往她那裏站一站。靜下來時我猛然醒悟到“自然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消極教育,不是對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對教育不負職責,更不是向着錯誤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時候當看着學生在犯錯誤或者在違反理想的規則做事情,教師不用心地立刻採取制止策略,而是在邊上留意着他的進展,讓他體驗到錯誤帶來的麻煩,用自己的親身體檢發現自己的錯誤。到這個時候教師再進行稍微的點撥,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到達了,而且不用擔心學生會屢教不改。看似消極的背後是“不教育,讓自然説話”的魅力!看來盧梭的放任

不是放縱,頗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和諧美感。

不禁想到中國的優良傳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苦是什麼苦挑燈夜讀的苦盤旋在各種培訓班的苦不,挑燈、培訓都只是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已。這個苦就應是“讓孩子自己去品嚐錯誤帶來的苦澀”,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只是明白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怎樣做,或者發現孩子即將要犯錯誤的時候立刻制止,學生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換來的是孩子在家長、老師背後偷偷犯錯,換來的只是我們大人口邊的“屢教不改”。這原先不是孩子的錯,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明白錯是什麼!書本往後看果然有盧梭的這樣一段話“我非但不留意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傷,相反,他要是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點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苦惱不已。遭受痛苦,是他就應學習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明白之事。孩子們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為要他們遭受這些沒有危險的重要教訓”,我為自己能在實際教學生活中找到盧梭思想的真諦而感到高興。雖然我不明白這個理解是不是盧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發自內心的感到充實,《愛彌兒》為我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讓我對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在孩子的錯誤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態。

二、不教育中的自由

盧梭在《愛彌兒》中還有一個教育準則,那就是“給兒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儘可能充分地活動,他反對捆綁兒童的四肢,要求為兒童穿上肥大寬鬆的衣服。”對於外在的衣服,盧梭尚且如此重視,要求是務必寬鬆,所以盧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創新教育體系。自由與自然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盧梭教育思想的體現。不謀而合《窗邊的小豆豆》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小林校長從不要求我們穿新衣服到學校,而是要提倡我們穿乾淨的舊衣服,這樣哪怕在爬樹的時候把衣服勾破也不心疼,能夠盡情地玩。”,想想我們此刻的學校,除了體育課學生有多少時間是在盡情地玩玩但是孩子的特權,儘管盧梭的名言:“大自然期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貌。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徘徊在我們教育者的耳中,但是卻有誰去真正理解貫徹了呢

如今的社會競爭是熱門的話題,分數又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趨勢所向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中已經承認了“玩”是種錯誤,我們教師也習慣了當看見學生在玩時送上嚴肅的目光,以為這是在進行教育,學生以為自己在犯錯誤,其實我們都在犯錯!而且在對待玩的問題上,往往老師犯的錯誤更嚴重!於是我對學生看見我走向教室就趕緊跑進教室、藏好自己手裏的卡片、遊戲立即停止這些畫面感到自責和難過,雖然我還曾為此驕傲過。説得簡單些我是無形地制止了玩的現象,嚴重些我是在制止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潛力,最根本的是扼殺了孩子的生理生命!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我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你發現了嗎感受到了嗎感謝《愛彌兒》指出我尋找到自己的錯誤,不至於讓我走得太遠。我想對所有大人們説:應對孩子的玩,讓我們多些“不教育”,還孩子們該有的自由童年吧!

《愛彌兒》還沒有看完,但是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它帶給我的思維撞擊,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對於一個想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大人來説《愛彌兒》是一本讓思維爆發革命的書,哪怕沒有全部翻新,但相信肯定會有不小的進步!讓我們呼籲更多的兒童們有“愛彌兒式”的自由和諧教育,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參考 篇25

對於盧梭的書,我向來是敬而遠之,他的《懺悔錄》、《社會契約論》在我看來是高深異常的專著。當我懷着一顆崇敬忐忑的心,讀完他的教育哲學專著--《愛彌爾》後,覺得這本著作深入淺出,藴涵着他在幼兒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見,閃爍着他獨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盧梭在《愛彌爾》中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他在《愛彌爾》中開宗明義地説,“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

這些兒童教育觀,儘管歷經三個世紀的惡的歲月交替,時代變更,而在知識日趨進步,思想不斷更新的當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威力。經得起時代檢驗的才是真理,可見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有着驚人的超前意識和恆久。他的教育思想與其的行為、性格,尤其與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有着密切的關係。他生性愛好自然,行為不拘,一生只受過兩年正規教育,但他善於學習,與一些社會名流交往,深受影響,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人本主義,要減輕人類的不平等,只有迴歸自然,服從自然的法則,脱離社會的約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會政治和哲學觀點的具體體現。

有哪段教育話語比這段更經典?“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寧願讓一個孩子到十歲的時候長得身高五尺而不願他有什麼判斷的能力。事實上,在這種年齡,理性對他有什麼用處?它阻礙着體力的發展,兒童是不需要這種阻礙的。”這是整本《愛彌兒》中最精髓,最叫絕的一段。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閲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在少年宮,你經常可以看到:一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後輩來實現,於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我有一個小侄女,在她上幼兒園的時候,每週末就要參加圍棋,電子琴,作文,巴蕾等等興趣班,她的日程表就象一個職業女性一樣,毫無喘息的機會。當我問其“放五一長假,你最想幹什麼”的時候,她回答;“我就想到鄉下姥姥家看看田野。在此,我們不能不痛心,我們在扼殺一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不堪重負,甚至懷疑這個世界的陽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懷疑頭頂的天空是不是蔚藍的,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因為在這些可憐的孩子耳旁總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煩人的教導,頭頂上總是壓着數座沉重的大山,他們的世界已經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們成了滿足大人培養慾望的行屍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這點我們要時刻切記。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盧梭認為,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張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國大哲學家洛克曾主張,兒童就像一塊白板,教育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意願採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兒童。在這種兒童觀下,教育就是重複訓練,兒童被當作一個容器,由成人隨意填充。這種兒童教育觀對教育的影響十分巨大。在當今學前教育實際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其實上述兒童教育誤區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觀的流毒。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