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精選15篇)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1

舞一把青龍偃月,表一顆赤膽忠心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精選15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否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垂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煮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每次讀着這首《臨江仙》時,我都被其中的所隱示的滄桑歷史所震撼,感受着《三國演義》其中蕩氣迴腸的戰役,那一段被後世所銘記的歷史,悄然在《三國演義》中上演;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在其中表露出來,一代奸雄曹操,煮酒論英雄的劉備,忠肝義膽的關羽,忠心護主的趙雲,還有張飛,周瑜,諸葛亮,司馬懿…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品位三國就是在品讀大千世界人物形象。

幾次讀這本書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但是在每次的品讀過程中都有一個人給我留下難以泯滅的印象,他就是——關羽。

"身高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這是在這本書第一章《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所描述的關羽的形象。就是這樣的關羽在《三國演義》的五虎上將上表現得霸氣十足,那一顆赤膽忠心覺得讓無數後來人都佩服的五體投地。

發生在關羽身上的每件事都會讓我們覺得這樣的一個人可能只會在歷史中出現。依稀記得第一次讀《三國演義》時候是在九年級的時候。頂着會考的壓力,在課桌的掩護下,我帶着對歷史的不解一頭扎進了這本書裏,從此我就邁上了對一位聖者的仰慕之路。老師口中那位揮着青龍偃月刀的關二爺,就這樣在我的印象中開始浮現。温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也許這些事情只有他能做得出來吧。現在也忘了當時是什麼念頭驅動我看了這書,只是知道自己已經看了。迷迷糊糊看到了關公敗走麥城的時候,當時真有種回到三國時期,幫助關公功成身退。然後幫他找到一個世外桃源,終老一生。現在想起來我當時的想法是多麼的幼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歸屬,並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

後來在不甘的驅動下,我又從那堆舊書中找到這本《三國演義》,繼續着我對一個聖人的仰慕。繼續從書中找出一些心靈的震撼。於是我再次捧起了這本演繹着驚心動魄的書。

再次品味到關公的氣魄,心中那份激動之情陡然而生。從桃園結義開始,關羽就開始了那條不能回頭的忠心路。初對付黃巾軍時先斬程遠志,後在汜水關前"温酒斬華雄",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這都是三國演義裏描寫的單挑戰鬥,於萬眾之中斬殺顏良,"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喪膽; 單刀會魯肅江南文武寒心"正是其中對他的英勇的描述。再後來就是他那"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每次發生在他的身上的故事,都能品味出一代武聖的雄霸之氣。《三國演義》最後對他的結局也許是有些悲劇色彩,但是世上誰能逃避命運的安排,於是他的結局也就顯得合情合理。敗走麥城,顯聖玉泉。

也許是冥冥中的安排,我到洛陽繼續我的求學之路。在這個曾經演繹着無數金戈鐵馬的地方,在這個千年帝都,我有幸到關羽的長眠之處——關林一睹當年他的英姿。一個巨大的石碑"漢壽亭侯"樹立在他的墓前,我覺得這並不是他所想要的吧,也許墳塋上那些陪伴他的靈魂長眠的古柏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吧。那象徵着當初桃園結義的結義柏,和證明他滄桑霸氣的旋生柏也許會默默滴陪伴他繼續受後世人的敬仰。

赤面秉忠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2

今年,我花了大概一個暑假的時間,看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貫中,元末明初人,他是我們古代的著名小説家和戲曲家,他的著作——《三國演義》更是家喻户曉,人人皆知。

這本書描繪的是東漢末年,漢室衰弱,黃巾起義,各路英雄乘剿黃之機發展勢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最強。連年混戰,弱肉強食。官渡之戰,曹操滅袁紹,統一北方。赤壁之戰,吳國大將周瑜大敗曹操,使曹操暫無力侵犯長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對穩定的局面。三國是曹操的魏國,孫權的吳國,和劉備的蜀國。

書中諸葛亮儒雅睿智,張飛勇武有謀,關羽趙雲俠肝義膽,曹操機詐權變,周瑜處變不驚、智謀迭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諸葛孔明, 我最佩服他的儒雅睿智,我相信大家也佩服他的這一點吧!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南征蠻王七擒七縱”,令蠻王心服口服。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懂得了許多計謀,並知道做人要像關羽趙雲那樣講“忠”、“義”二字!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名是《三國演義》。其中,曹操的印象令我最為深刻。

談起曹操這個人,有人會紛紛搖頭。他陰險狡猾,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些都會讓大家對他的印象不佳。可我卻不這麼認為,他不是一個嫉賢妒能的人。因為一個嫉賢妒能的人是不可能稱霸於各諸侯的。他也是一個能接受失敗的人,不像袁紹一樣,輸都輸不起。曹操每次出征的時候,都是武裝齊全,從來不丟三落四。他善於吸取教訓,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士兵。比如上次討伐袁術的時候糧食緊迫,他便把食物全部拿出來,這説明他有打勝仗的堅定決心,他的軍令也頗為嚴厲。就從剛剛那件事,他規定:如果攻不下來全部人斬首,使得軍隊的士氣大增。

因為他有名望,所以他敢挾天子令諸侯。同時,他這一舉動也是深謀遠慮的,他一眼就看中了中原地區的富裕,於是,他認真地經營中原這塊根據地,為他以後的發展壯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就像萬丈高樓平地起一樣。

從中我懂得我們平時生活中可以像曹操一樣,心胸寬廣,目標明確,學習他的長處,為我們長大做一些鋪墊。讓我們值得肯定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軍事家,政治家,誰説不是一個陰謀家呢?

成大事者要有原則,違反原則的即使是小節也要拘。有人把“不拘小節”當成自身開脱的“萬金油”,只要做了有損他人利益的事,就把錯誤歸咎於“不拘小節”。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在一些公共場所有人大聲喧譁、隨地吐痰、亂丟垃圾、購物插隊等等,這種不拘小節的行為,已經影響和破壞了他人的生活環境,侵犯了別人的合法權益。這樣的“小節”還是多“拘”一點的好。

朋友,他教會我們很多道理,讓我們慢慢成長起來。《三國演義》就是我其中一個好朋友,他教會我“團結力量大”。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4

“三顧茅廬”一事,被後人廣為傳頌,但大家似乎只看到了劉備的求賢若渴,卻沒有看到諸葛亮的擇人之道。那麼,在當時的眾多英雄豪傑中,為什麼諸葛亮一眼就相中了劉備呢?他那明察秋毫的眼睛,在劉備身上看見了什麼呢?別急,讓我給你娓娓道來……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看諸葛亮的理想。諸葛亮的理想,既不是稱王稱帝擁有半壁江山,也不是為官一任造福人民,而是輔佐賢明,放眼四海,平治天下,統一中原。這很顯然,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為自己選一個“好老闆”,但是他可選的人似乎很多。比如劉表,就近在眼前,而且還沾親帶故。曹操和孫權,也四海都在招兵買馬。但是為什麼諸葛亮都看不上他們呢?

原因很簡單;劉表太弱了,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那裏似乎發乎不了自己的才能;曹操又太強了,身邊都是謀士,就算自己能有發揮才能的地方,但是人多意見多,意見多了曹操也不一定會對他言聽計從;孫權,身邊已有了周瑜,而且似乎只窩在他那江南地區一動不動,根本沒有雄心壯志,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

所以,諸葛亮所謂的“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用亮”,恐怕不是“度量”,而應該理解為“空間”。僅僅“見用”還不行,還必須要“重用”,甚至要“專用”。

綜所上述:諸葛亮給自己找“好老闆”的標註是:第一,這個人必須有條件和能力建立一個新政權、新國家的可能。第二,這個人的志向和條件尚不明顯,還處於潛在狀態。志向鮮為人知,條件也不成熟。正應為這些所以,他需要一個“諸葛亮”。所以符合這些條件,似乎只有劉備了。

當他進入“劉備集團”後,事實驗證了他的選擇。雖然最後他沒有達成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劉備集團”他的才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被劉備“專用”,對他言聽計從,很少爭執,甚至抵足同眠,如同好兄弟一般……

“是金子總會發光”但是金子如果來到了到了一片泥沙中,再閃耀的光芒也會被掩蓋;再聰明科學家,被分配到了門不對户的公司,終將也一事無成。現在,同學們總喜歡盲目的報補習班,聽誰説好就去報,最後自己累得半死不活,成績卻是一動不動。適合別人的並不一定適合自己,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説的算。

看名著書不僅僅要認真地看,還要多思考“為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黃金屋和顏如玉可不再輸的表面,需要用思考把他們挖出來。如何給自己找合適的“鞋子”,那就多看看諸葛亮,多看看《三國演義》吧!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5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名着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的作者是羅貫中,講述了在三國時期發生的事,裏面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三國時期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有三個實力最為強大,分別是魏,蜀,吳。他們三國都有着深仇大恨。經常發動戰爭,爭奪城池,誰也不讓誰。

其中有忠勇雙全的關羽,忠厚老實的劉備,老奸巨猾的曹操。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神機妙算諸葛亮。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製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事後請魯肅幫他借船、軍士和草把子。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時,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諸葛亮便下令讓軍士擂鼓吶喊。曹操叫弓弩手朝來船射箭。船兩邊的草把子都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師,這時曹操想追也來不及了。十萬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經過後自歎不如。

接着説曹操,他在山國中被稱為奸臣。他最重情義,最喜歡收納些有才華有武藝的人。雖然劉備是他的甕中之鼈,但卻沒有殺,可見他的大度。和周瑜的目光短淺,氣量狹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成為國家的棟樑。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6

中國歷史上有一段三家分漢的故事,我利用寒假的空閒時間,仔細地欣賞了一番,這就是“三國”。

一説起《三國演義》,我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到心地仁慈、胸懷大志的劉皇叔;機智多謀,剛腹自用的曹操;心胸狹窄的周瑜……但我一合上書,諸葛孔明的身影就隱隱約約浮現在我的面前。

我佩服諸葛孔明。他足智多謀,年幼時就開始為蜀國效力。他用一招火攻計使夏侯惇兵敗博望坡,又以三寸不爛之舌舌戰羣儒,使東吳無言以對,即使他死後也在之前佈置好一切,還活活把仲達嚇走了。假如蜀國沒有諸葛孔明,歷史將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諸葛孔明雖然一世英明,而生命卻非常短暫。為安天下,在蜀國上付出了多少力量。當我讀到諸葛孔明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逝世時,我深深的為這個人才惋惜。我想,現在雖然是和平年代,不用象過去那樣舞刀弄槍,但是,現在的競爭多麼激烈,只要我們稍一鬆懈,可能以後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無法做一個真正對國家有用的人。

我以天地,以所有讀者為證。在這裏,我莊嚴宣誓:我要從現在起,努力學習。待長大後為國家奮鬥,讓祖國的明天更加美好!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7

作為一部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小説,三國演義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所發生的一系列歷史故事。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何謂英雄,書中講到了的這些英雄人物驍勇善戰,智計百出。然而羣雄逐鹿於亂世之中,誰才是真正的英雄?書中寫到的蜀漢五虎上將,曹魏五子良將,作為主公的豺狼董卓,建安八子之一劉表,江東猛虎孫堅,奸雄曹操。仁主劉備,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吳大帝孫權,這些人物都在我們的中華五千年曆史中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的是忠臣,需要一個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歷史中的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七擒孟獲,擺八陣圖。空城計,錦囊殺魏延,為蜀漢後期進攻魏國做好了充足的錢糧準備才有了七出祁山這樣的宏偉的戰績,可是在後人看來我們偉大的諸葛丞相卻是一個"常敗將軍",兩把火丟了博望坡和新野,火燒赤壁乃周瑜為主將,七出祁山一次都沒成功,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在蜀漢歷史中諸葛亮的存在是舉足輕重的,作為蜀漢的第一任丞相,作為一個軍事家,政治家,然而諸葛亮他獨有的特殊人格,擇梧而息,擇主而事,他竭盡忠誠於蜀漢,在主公劉備死後,他留下的"先主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誠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這篇出師表流傳百世,顯示了一個漢末時期大儒的精神。

在曹魏政權的初期,曹操手下有一個不得不提的謀士,如果不是他的英年早逝,曹操不會敗於赤壁,不會在後期剛愎自用,甚至就不會有司馬懿的上位,他就是鬼才郭嘉郭奉孝。偉大領袖毛主席在鄭州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曾説過:"希望大家看看郭嘉這個人".郭嘉到底有多牛呢?能夠有為什麼要人們去了解郭嘉呢?相比於在文官凋零的蜀國內發揮自己一技之長的諸葛亮。郭嘉在人才濟濟的魏國中能夠脱穎而出更顯示出了他的不凡。如果説諸葛亮的厲害之處在於政治,在軍事上顯得有些遜色的話,那麼郭嘉便是是整治與軍事上的天才。從年輕時候的'結交名士,到棄袁投曹,到之後的每天建議,每個謀劃都顯得那麼深謀遠慮。郭嘉擅長謀斷,對於敵人的狀態和行動的判斷比較準確,郭嘉和賈詡都是一類人,此類人都是攻心為上,只不過賈詡擅長的是政治方面,郭嘉則是在軍事上。郭嘉和諸葛亮不但作為個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且在各自陣營的分量也都一樣。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後的説法:"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後的説法則是:"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劉備臨終前,是託孤於諸葛亮的;而曹操多郭嘉,也曾"欲以後事屬之".只不過因為郭嘉英年早逝,我們沒有看到那一天,也因為那個原因,郭嘉這顆將星不像諸葛亮那樣璀璨。

在東吳政權的黃金時期湧現出了很多名將諸如周瑜,魯肅,陸遜,甘寧等人,但是在這些歷史有名的將軍,都督中有一個人不得不談,那就是戰敗武聖關羽,白衣渡江的呂蒙呂子明,這位東吳第三任大都督年少時依附姐夫鄧當作為校尉徵山黃祖驍勇善戰,但是此子有勇無謀,於是當時的東吳主公孫權勸其多讀兵書,史書,呂蒙乃悟,之後他讀的書,超過了許多宿儒。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孫權人命呂蒙為大都督,率軍隱蔽而出直襲江陵,而驕傲輕敵的關羽,對呂蒙的襲擊行動一無所覺,導致了最後的兵敗被擒。可惜之後呂蒙疾病發作,即使孫權千方百計的診治護理,並且派遣道士為他祈禱,想保全他的性命,但是最後呂蒙還是在孫權的內殿中去世,享年四十二。在呂蒙生前,所得的金銀財寶和各種賞賜都交到府庫中收藏,且命令主管人員,待其死後,把這些全部交還朝廷,並且留下遺言喪事務求簡約,不的奢侈。對於呂蒙的評價後世給出早年果敢有膽,後來折節讀書,見識精博,漸能克己讓人有國士之風。

歷史的沉澱,文化的傳承讓我們後人能學到很多優秀的品格和道德品質,但是歸根到底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就應該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像毛主席的詩詞裏寫的一樣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8

咱就不説正巧打雷和劉備驚慌失措掉筷子的事了……

還是談談我讀完《三國演義》裏煮酒論英雄的這段歷史吧!曹操為何讓許褚和張遼帶着數十人直接闖進劉備的菜園子,把劉備生拉硬拽弄到丞相府煮酒論英雄。

並非曹操寂寞無聊而是用“大笑”嚇唬與試探劉備,而劉備難道不知曹操的勢力可當英雄嗎?知道,劉備心裏明鏡的。但是為何要繞了一大圈也不説是曹操呢?

那叫故意裝傻,給曹操一個展示與評價的機會。曹操因何每每問劉備問題的時候都是大笑的説?那叫敲山震虎。劉備為何回答問題時每每訕笑着回答?那叫笑着擁抱對手……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或見到很多人説自己性格爽快、脾氣很直,喜歡簡單不喜歡複雜。其實這樣表白自己的人多數都是難成“正果”的人。

你不妨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哪一個不是説話辦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人。簡單行嗎?不行。呂布頭腦簡單才讓王允給耍了;張飛頭腦簡單喝醉酒把徐州給丟了;東漢劉宏皇帝頭腦簡單結果國家烏煙瘴氣;劉禪頭腦簡單結果把孔明累的吐血而亡……

所以,人不僅不能簡單而且還要學會複雜,更要學會笑着擁抱你的對手或敵人。這是一種高級動物才有的主動實施的行為動作,既可以迷惑對方又可以戰勝對方。

如果你沒事了經常看看電視裏的動物世界就會明白,人和動物有些方面是不同的。動物所有的行為都是依其本性而發,屬於一種條件反射或自然的反映,但人卻不同。

因為人具有思想,他可以經過思考,根據自己當時的需要,做出各種不同行為選擇,例如——當眾擁抱你的對手!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9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説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再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三國演義裏的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故事就是火燒赤壁了。因為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顯得更機智了,黃蓋也體現出了他忠誠、勇敢的高尚品質,諸葛亮和周瑜都想到了用火攻曹營,隨後周瑜在眾大臣前打黃蓋,然後黃蓋假裝向曹操投降,諸葛亮又請法師作了個法,要求後天刮東風,而到了後天,黃蓋帶來了二十條船放火燒了曹營,這時又颳起了東風,使火勢越來越大。你是不是也覺得這個計謀很完美呢?可是我並不覺得這個計劃天衣無縫,因為當時曹操再謹慎一點,也許就不會造成這樣大的損失了,這太使我感到惋惜了!

我雖然最喜歡的故事是火燒赤壁,但是給我最大感觸的是諸葛亮氣死周瑜的故事。也許你們不知道,其實周瑜是中了毒箭,命雖然保住了,但是就是不能生氣。諸葛亮一共氣了周瑜三次,而我在第一次看見周瑜生氣時我就覺得不值得了,他明明知道自己不能生氣還偏偏和自己過不去,凡事都要看開點,氣壞了自己的身體還不是自己的損失?如果周瑜把一切切都抓得那麼緊,到頭來還不是在增加自己的負擔?在周瑜在死前,大喝一聲:“既生瑜,何生亮。”可見周瑜含怨而死,死時只有3歲。我可真替周瑜感到可惜。

這場“遊戲”的結局是魏、蜀、吳三國統一了。可是,在我看來,這場遊戲並沒有最後的贏家,因為他們在爾虞我詐的過程中都有在身體或心靈都有所損失。他們爭皇位太像皇宮中的妃子們勾心鬥角了,只不過皇宮中的妃子們每天是想着怎麼討皇上的歡心,當上皇后?r而他們則是想着怎麼打敗對手,當上皇上。

三國演義給我帶來了太多太多感觸了,讓我明白了人世間的許多真諦。如果你也要選擇一本經典來讀的話,你也來看三國演義吧!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10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內容驚心動魄,蕩氣迴腸。這本書主要講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東漢政府極力反擊,隨後出現了劉備,曹操,袁紹,公孫瓚等英雄,而東漢政府也快滅亡了。少帝逃出城後被董卓所救,董卓進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小説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作者羅貫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筆,描繪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藝術地再現了這一段歷史畫卷。作者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部屬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的動盪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民眾的苦難和他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

小説還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寬厚仁愛的劉備,多疑奸詐的曹操,正氣凜然的關羽,勇猛異常的張飛,還有頭戴綸巾、手搖羽扇的諸葛亮,以計謀見長的司馬懿。《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經典故事,如:曹操“官渡戰敗袁紹”、陸遜“連燒七百里”、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巧擺八陣圖”等,他們鬥智鬥勇的故事早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三國,品味三國演義中的風情與豪邁,走近他,品味他,定會讓你手不釋卷,深深地陶醉在他蕩氣迴腸的故事裏。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1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説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説。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説。人人都説《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温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説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説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着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諡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敍、倒敍,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敍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敍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繫,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敍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隻讀一條線索的宂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12

暑假裏我讀了中國的名著,叫做《三國演義》,裏面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説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説:"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讀三 國演義心得體會5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詞寫的是就是三國時期的事情。

暑假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四大文學名著之一。這本書由羅貫中以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後漢書》及元代的《三國志》為依據,經過熔裁在元末明初創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形象地再現了這一風雲變幻而又動盪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係,向讀者展現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

這本書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説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着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着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再説曹操。曹操被譽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對曹操的評價直到今天褒貶不一,他既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罵名,又有"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野心,既有“一統北方”雄心壯志軍事才能,又有知人善任,唯才所宜的領導風範。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贊同

還有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並且一輩子小心,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頭人退司徒懿,錦囊殺魏延,這些個是常人所沒有料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當容貌不尋常,可書中描畫的卻非常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他有獨有特別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竭盡忠誠於劉備,竭盡忠誠於蜀,最終投身於一統的大業中."受任於打了敗仗的軍隊之際,奉令於危難之間"隨着簡稱蜀的衰敗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當然還有張飛的粗中有細,還有仁義的劉備等。

在《三國演義》裏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為鬥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活劇。這樣的心機,在如今又何嘗沒有。商家絞盡心機,賺消費者的錢;騙子費盡心思,騙取他人財物。人們可以看見:貪慾和權勢欲如何主宰了社會中兄弟、夫婦、朋友等關係。人們甚至為了錢財,千方百計的想辦法偷取,殺害。所以奸詐狡猾的有心機的人,必將成為權勢的佼佼者。但是,心機是需要無心機來襯托的。如果每個人都那麼奸詐狡猾,世界怎會太平呢?

看完三國演義,我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比如説: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着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説,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説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看的一本好書,每閲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閲讀,反覆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13

合上這本 《三國演義》,我的心情難以平靜下來。一場場無比精彩的戰鬥與故事;極有個性的人物,使我的大腦久久地難以忘掉。

《三國演義》這部小説裏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戰役,其中最著名的還要數 “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這兩大戰役了。

在這兩大戰役中,曹操與劉備的兵力都佔優勢,可雙方都敗了,曹操是被周瑜火燒了戰船,而劉備則是被陸遜火燒了營地。雖然結果都失敗了,但相比之下,劉備卻遠不如曹操樂觀。想當初曹操在回城的路程中受到劉備手下的阻攔,但他卻在危難時刻哈哈大笑,還笑着説:“北方還是我的。”而劉備在回去的路上沒有人阻攔他,他卻覺得自己無顏回到都城內,最後病死在了白帝城。這兩個人都是失敗,可結果為什麼不一樣呢?因為曹操的想法是樂觀的,劉備的想法是悲觀的。就像兩個人走在沙漠裏,兩人同時看到了半瓶水,悲觀的人心想:“就半瓶水,還不夠我喝呢!”便走開了。而樂觀的人卻想:“這可是珍貴的半瓶水呀!這麼多的水應該足夠我走出沙漠了。”然後,他開心地喝了下水。結果沒喝水的那個人渴死在了沙漠裏,而喝下水的人則走出了沙漠。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樂觀往往會給生活帶來陽光,而悲觀卻讓你對生活充滿絕望。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14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説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20xx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20xx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説:"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範文 篇15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知識的海洋,更是我們的精神食糧。

這個寒假我看了很多的書,可最經典的就屬《三國演義》了。它是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羅貫中,書中主要描寫的是都埋東漢末年,魏國、

蜀國、吳國,三國爭霸統一歸西晉的歷史故事。

打開《三國演義》細細的品讀,一場場激烈的打鬥,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個個陰險狡詐的計謀,彷彿把我帶進了歷史的長河,讓我流連忘返。

書中有許多經典的故事,如:三顧茅廬、苦肉計、借東風……這些故事都是我們所熟知的,但讀起來還是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草船借箭這個故事讓我受益匪淺,周瑜因妒生很想害死諸葛亮,設下圈套讓諸葛亮三天之內

造出十萬支箭,並且不給他造箭的材料,沒想到諸葛亮滿口答應,並立下軍令狀只要二十條船和一些草把子,三天之內如數上交。前兩天諸葛亮沒有任何動靜,到了第三天夜晚諸葛亮把二十條船綁在一起,插上草把朝北開去

。並且讓士兵在岸邊敲鼓吶喊助威。生性多疑的曹操以為有人偷襲,但當時滿天大霧看不清敵情,曹操不敢出兵只能放箭。這時箭如雨下……就這樣諸葛亮輕而易舉地“借”到了十萬支箭。

從這個故事中我獲得了兩點啟發,一是當別人比自己強的時候,我們不能嫉妒,要虛心學習,用自己的實力超越別人。二是,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是跟他平時的努力分不開的。

《三國演義》不僅讓我開闊了視野、獲得了知識,還讓我累積了古人的智慧,它是一本值得品讀、收藏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