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2篇)

202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在我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讓我每天背誦《論語》,可我並不喜歡《論語》。瞧!那些字句枯燥無味,還是童話、歷史、科幻書好看。所以,每當爸爸媽媽讓我背《論語》時,我總是一臉的不情願,要麼撒嬌搪塞,要麼矇混過關,一本薄薄的書,我花費了一年多還沒有全部背完。爸爸媽媽見我心不甘,情不願,便只好罷休,而我,也暗暗鬆了口氣。

202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2篇)

到了三年級,我又拿起了那本微微泛黃的《論語》翻看着,依舊是那麼的索然無味。我剛想放下,耳邊又響起了媽媽以前説的話:“《論語》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經典,以後上大學,不,國中高中的時候這些都要背的!你先背好了,不僅以後會比別人輕鬆,而且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再説,寫作文時,若能做到引經據典,你的文章一定會讓人刮目相看!”

這幾句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在我耳邊久久迴響。這時,我恍然大悟:媽媽説的也有道理,就怕我不堅持呀!這時,另一個聲音響起:對!我要試試,背一點是一點吧!

於是,我又背了幾個星期,可我,還是敗下陣來。

“不行啦!《論語》太無聊了,我再也背不下去了!”我一個人大叫着,媽媽聽見了,走過來:“唉!就知道你堅持不了!不背算了!”我心中不免失落不服,但又能怎樣,自己總歸堅持不了,只怪自己不能持之以恆。

如今,漸漸長大成熟的我,當學習課本中不斷出現的《論語》中的片段時,結合老師的講解,小時候背誦過的那些枯燥的字句,不斷地從我的大腦中顯現出來,這也許就是老師説的“反芻”吧!不過,現在讀來,我覺得這些語句是多麼富含哲理。那些凝練的語句促使我再次翻開那本封面已經有些破舊的《論語》,看着這些凝結着古人智慧的文字,我的心裏不由得產生敬仰,對孔子的敬仰,對經典的敬仰。仔細思考領會,那一字一句都彷彿是聖潔的花朵,在我混沌的心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又愛上了《論語》,因為學習《論語》,能幫助我們懂得社會,領悟人生,做自己命運的主宰,做一個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有益的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要注意學習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的缺點要注意不要讓它發生在自己身上;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告訴我不要聽信謠言,散播迷信之説;子曰:“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告訴我,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而要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也就是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教導我在家要懂得孝敬長輩,愛護家人;在外就要懂得尊重他人。説話謹慎而守信,關愛別人。爸爸也一直引用這句話教育我,要先學會做人的道理,然後才去進一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成為有用之才。

從此以後,我不會再把背《論語》當成我的噩夢,我會把它當成一捧聖水,淨化我的心靈。因為我和《論語》有剪不斷的緣啊!

202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咦?大上午的,誰在讀書呀?哦,原來是焦作日報社組織校園記者在誦讀國學經典《論語》呢!

以前,我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玩,給他們説的話他們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們不相信我。我很生氣,為什麼不相信我呢?但自從讀了《論語》後,想起《論語》裏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我馬上就不傷心了。

還有一次,我的同桌不喜歡學習,我就耐心地給他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道理,使他感到學習並不是他想象的那麼令人討厭。後來,他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學習,學習成績也提高了。

雖然再有兩節課就不能和任老師共同學習了,但是,任老師的諄諄教導我會永遠牢記在心。以後,我還會多讀好書,做一個像孔子一樣有學問的人,並且還要多讀聖賢書,做一個少年君子!

202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在這個假期裏,老師又上我們背誦了《論語》這本書,再次走進論語,給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啟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後人稱他為“聖人”,這就是我們常説的孔聖人。

《論語》教會我如何學習,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温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論語》又教會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如何行走呢?

《論語》還教會我如何孝順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子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後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後沒有更改父母的為人行動,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還能再讀到這本書,我一定會更加認真,更加仔細的閲讀!

202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4

今天,爸爸買了一本《論語》。剛開始,我覺得沒意思,就沒在意。

下午,閒着沒事,我隨手翻了翻,覺得有點趣,就靜下心來認真地讀了幾篇。我是越來越喜歡這本書了,其中第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文章這樣寫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説(同悦)乎?”意思是説“學習以後,能在一定的時候温習它,不也感到很高興嗎?”這正是我學習上應該做到的。在學校,老師每天都會給我們講授很多知識。我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時間一長,就會忘記許多。如果經常翻開書温習一遍,就能牢牢地記住。記得有一次聽《超強記憶學習法》電視講座,那位老師這樣教我們:一堂課下來,下課時用三十秒回憶本堂課學習的重點;一天下來,花三分鐘回顧這一天學習的重點;一週下來,花十分鐘回憶本週學習的重點;一個月下來利用一小時回憶本月學習的重點。他所説的正是“學而時習之”的道理,學習的樂趣正是因為記住很多知識而得到快樂,也就“不亦樂乎?”了。

我愛讀書,更愛讀《論語》這樣的好書。

202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5

今天心血來潮,翻了翻給女兒買的課外優秀讀物《論語》。

當看到下面這一條頗受啟發。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句話翻譯為現代文就是: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孔子説:“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有疑問就保留,謹慎地説出無疑問、有把握的事,就能減少錯誤;多看看,保留疑問,謹慎地實行無疑問的事,就能減少後悔。説話少出錯,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的機會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從事學校中層領導幾年了,活沒少幹,事沒少做,成績也沒少出。可是人際關係及上下級關係處得就是不怎麼樣。有時候總結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有時候埋怨自己不會處事。有人説,做得多就錯得多。當今天看了孔子教導弟子的話之後,我才知道,工作只憑熱情是不夠的,人要善於傾聽和觀察。人長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麼的呢?絕對不是擺設,眼睛和耳朵是大腦的前鋒偵探,大腦司令部根據先鋒反饋的消息再指揮嘴或手等做出語言或行動。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聞闕疑”,多方面聽取意見,然後經過大腦的全面思考和正確判斷,確定無疑問有把握的方案,再“謹言”,而無把握的方案,就可以棄之不言,謂“其餘”。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見闕殆”,多方面瞭解借鑑曾經出現過的類似的有過失和問題的事件,反饋給大腦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確定無疑問的路子,再“慎行”,而無把握的路子,或者經別人驗證不可行的路子,就成為“其餘”之列了。

孔子説,只有這樣,你説錯話,做錯事的機率會很少,你後悔的次數也很少,這樣就“祿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捨觀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於借鑑利“前車之覆做後車之鑑”。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善於聽取眾人的意見而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樣才會不做或少做後悔事。

讀到下面這句時,也感到汗顏。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換車字旁音為倪),小車無軏,(音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話説,一諾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沒有講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國小,説好了,把投稿地址發給那個國小的教導主任的,可是回來之後,把那個郵箱和電話不知道放哪兒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沒有發。心裏很是愧疚。可是等後來找到郵箱的時候,那個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兒了。這件事情上,我覺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佈置學校教師學生做手工製作的事情,有的班級做得很認真,像此類的活動,一定要評比,給予一個公正的評價,可是由於自己工作拖拉,沒有認真的評選,也沒有及時地總結,打擊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以後對此類事情要引起重視。必須明確規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讓別人知道做的結局怎麼樣,有佈置有檢查,才能落到實效。

202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6

今天,我讀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孔子説: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有危險。”

配的啟蒙故事是“砍柴的學問”。講的是古代我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的老師鬼谷子教學生的故事。有一天,鬼谷子給孫臏和龐涓每人一把斧頭,讓他倆上山砍柴,要求“木柴無煙,百擔有餘”,並限期10天內完成。龐涓想都沒想,就埋頭開始砍柴。孫臏經過認真考慮後,專門砍了一些榆木放到一個窯洞裏,把榆木燒成了木炭,然後找了一根柏樹枝當扁擔,將榆木燒成的木炭挑回鬼谷洞。意為百(柏)擔有餘(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點燃龐涓的木柴,火雖然燒的大,但是濃煙很多。接着鬼谷子又點燃孫臏的木炭,火旺且無煙。

讀了這些,我覺得孔子説的真好,讀書學習而不思考,表面上好象把學的東西記住了,但是同由於理解意思,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記住,只有在學習認真思考,才能知道哪些還沒有弄明白,及時向別人請教,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所以,我要象故事裏的孫臏學習,不管做什麼中都要多思考,特別是在學習上努力地做一個會學習會思考的好學生。

202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7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為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與財務經理説過,不能因為有客户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採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為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説,“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儘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儘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着鋭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着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在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於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202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8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能夠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僅教會人們就應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註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期望人與人的相處就應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但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必須要他人明白,必須要他人理解?其實,應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應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説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峯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樣扞衞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明白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麼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麼説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202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9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大家明白,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夫子正是以這種樸素的、温和的生活態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在閲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更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與感悟。

這句話,我們能夠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着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必須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與思的結合,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説: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説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能夠説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學習要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聽信別人。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為了學習而學習,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學習,大腦卻一片空白,學習只為了追求數量,而不在乎質量,結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學習在思考,也在於吸收。

也有不少人,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學習。只是一味地思考,沒有必須的學習指導,結果思考鑽進了死衚衕,就難免是非不分。

因學習而思考,而感到充實。因思考而學習,而感到明智。可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202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説幾個人在一齊行走,那麼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是同樣具有教育好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説吧,在這個60人的羣眾裏,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能夠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説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202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字字句句,片片斷斷記錄下來的,後來《論語》成了舉世聞名的古代經典文化,曾經有朝廷宰相僅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他把論語中富有哲理的話講給昏君聽,昏君聽了孔子的話後,終於也變成明君了,從此他熱心治理國家,國家就強大起來了。

《論語》中有許多哲理名言,對我們的教育起着非常積極的影響,因此學習論語是十分有意義的。例如:子有四教,文、行、 忠、信 四項內容教授學生。剛毅木,訥近人,焚遲問仁。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從這些論語中,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們做事要謹慎,待人要忠誠,要懂得怎樣尊重別人。這都是我們做人的準則。

以後我在為人處世也要這麼做,並且每時每刻都提醒自己的夥伴。讓大家在學論語的過程中健康成長。

202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對於論語這一著作可以説並不陌生,那些比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學而時習之”等等熟悉的語句,皆出自這一古老的書。我們雖然自小便了解,但稱不上知道。重讀一次《論語》,帶着簡單的感悟。有人説閲讀,能開啟人類美好的心靈。書香瀰漫,可以使俗人變得高雅,可以使武夫顯現柔情。日月在書中穿梭而過,流下無數的夢幻與光影。我們在書構築的世界中,優遊俯仰,載欣載奔,且思且吟且行。在我們的血脈深處深烙下象形文字的紋理;在靈魂的遊歷中,閲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參與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閲讀是成長之根,生命之源,靈魂之寓—夢的建基甚至於生命意義的建基很多時候就維繫於此。“寸心本不大,容得許多書”,書連貫着生命的精、氣、神、韻、趣、味。用我們小小的心來傳遞更多的書聲、書香、書魂,讓更多的人與書為友,體悟到書的豐富、澄澈、芬芳、歡樂和永恆。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老師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一個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都能享受悠然美好的人。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那麼,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有時坦然與淡泊不是為一種人生態度。面對各種困難和不易,抱有一種平靜的心態去解決問題,或許會更好。

在讀書中的過程中,看到人生百態,種種生活百味,一部書有他的獨特。看書教會了我們如何為人。《論語》中説道講學,不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隻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蠻不講理、一無是處的話,那這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就只起到了綠葉的作用——襯托紅花。告訴我們一個鐵錚錚的事實:人要學習。“各因其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前人的智慧是讓人敬佩的。即使是在今天,強調首先要學會培養興趣;與西方所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謀而合,這是古人了不起的地方,再者因材施教和學思結合的方法也是極為有效和實用,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恰當的方法;輔之持之以恆的動力,方可行。再者講孝道,從古至今都佔有這不可動搖的地位。這部著作之中,提及“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等都牽扯到了這個“孝”字。

被公認為百家之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非常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以及講友,人存世上,什麼是最重要的?朋友。什麼是最不可缺少的?還是朋友。這一點《論語》中講述了許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這是一種激勵自己向上的辦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強,這樣才可以讓自己奮發向上,成為人上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錢文忠教授在百家講壇開將三字經的時候他也説過,對國學經典進行迴歸,引起一陣狂熱。我們應當從簡單的開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極大地心血。其中他説過一句“我不知道文化有什麼用,但沒有文化什麼都沒用。”肯定了傳統文化的作用,國學在現在漸漸迴歸我們的視線,忙碌的人們再次重讀論語,雖然成書於古代,但是道理還是與我們的今天是相適應的,古人的智慧可貴,值得我們學習,領悟。今天我們生活的時代在激進,快速的節奏中前行,這不妨礙我們花費一些時間來尋求心裏的成長。重讀古老的文字,人是在變化但是本心善良,純良的品質依然。以古為鑑吧,看似簡單的經典教會我們很多,在一次一次的理解與領悟,慢慢品味。每個人有自己的視點,在我看來《論語》博大精深,幫我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心理,至少我學會守住自己的底線,保有自己的心靈寧靜。多讀書是好習慣,更重要有所改變,學着做最好的自己。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讀《論語》,受益匪淺。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嚐這暖暖的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