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精選21篇)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1

今天我在家裏看了一本讓我難忘的書,書名叫列寧的故事。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精選21篇)

想必大家對列寧這個人的名字並不陌生,大家都知道列寧是俄國人。列寧領導人民建立了蘇維埃俄國,開創了人類使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列寧也永遠成為了我心目中最值得敬仰的人,我記得列寧説過的一句話;要想成就一件大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他的意思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就像走路一樣。你説,我要徒步去歐洲旅行。你打理好行囊。可就是不出家門。那你什麼時候才能到歐洲。就是這個意思。讀了這本書我也要像列寧一樣,做一個有理想和有抱負的人。

我看了列寧童年的3個故事。第一個是《玻璃瓶》講的是列寧去姑姑家,和小朋友做遊戲時不小心把姑姑家的玻璃瓶摔破了,列寧跟着小朋友説不是他摔破的。回到家列寧總感到難受,就主動給媽媽講,並寫信向姑姑承認了錯誤。第二個是《賽跑滑雪……》,列寧從小就愛鍛鍊身體,他經常和姐姐、妹妹、小朋友玩賽跑、爬樹、捉迷藏、滑雪等遊戲,把身體鍛鍊得結結實實的。第三個《摘櫻桃》,列寧經常幫媽媽到果園裏澆水,媽媽到果園裏澆水,媽媽告訴他們不能摘樹上沒有成熟的果子吃,列寧很聽話,和小朋友們只揀成熟後掉在地上的果子,到6月20日爸爸生日時,媽媽讓大家摘樹上的'櫻桃。看完後,我被童年的列寧的行為所感動,也要像列寧那樣做誠實的孩子,敢於承認錯誤,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熱愛勞動,遵守紀律,做一名好學生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2

寒假裏,媽媽給我從圖書館借來一些書,基本上是文學和科學書,我大都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最後剩下一本《列寧的故事》,我覺得肯定沒意思,就不想去看。媽媽再三的告訴我這是一本非常好的人物歷史書,很有價值。我出於好奇,便看了看,這一看還真迷上了,發現這本書的確好。

他講述了列寧艱苦的一生和艱難的革命歷程。它是多麼偉大,冒着生命危險躲着敵人,一心推進革命發展。是他創造了革命!是革命改變了中國,使中國人有了現在的美好生活。當看到列寧發表演講的時候,我也鬥志昂揚起來。那麼年輕就演講,可見他是多麼的優秀!當他反對沙皇統治、扇特務、帶領學生反抗政府和學校時,我不禁佩服起他來了。

他是那樣的勇敢,有骨氣。像我們,誰有這個膽子幹那樣的事,更何況那時候沙皇為了壓制他們這些革命分子動用了不少敵人,害了不少命,這可真是把命擺到火山口,把腦袋擱到刀尖上。當他被誣害進了監獄,我的心砰砰直跳,明知他不會有事,會活下去,但還是很擔心。當他進了監獄就有很多朋友花重金贖他,我們誰有這麼好的人緣,誰有這麼好的朋友!當革命取得勝利成功了,誰不高興啊!當他離死神不遠時卻還想着人民,我也十分的感動,同時心情沉重。最終列寧離去,在人民的悲傷中,在我無限的感慨和敬佩中。

當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學習時,當我們與家人團聚在一起歡歌笑語時,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一定要記住他——敬愛的列寧!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3

下午,我去圖書館借來了一本《列寧的故事》。一回到家裏,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列寧從小就是到一個機智、勇敢、誠實、愛學習,的孩子。我感受最深的一篇就是:勇敢誠實的孩子。這個故事講的是:列寧和夥伴們出去野餐他們找了一塊空地,拿出食物,撿來枯樹枝,可是煮東西總要水呀。不遠處就有一汪泉水,可是大家都不願意去取,因為守林人被強盜殺死了。當時,我也在想:死人多可怕呀!看血,我就覺得噁心。可是列寧卻勇敢的站出來説:“我去齲這讓我覺得”列寧很勇敢。而且,萬一那羣強盜又突然從樹背後閃出來了,把自己給殺死了,難道他真的不怕嗎?我覺得列寧當時也很害怕,只是他心裏在想:如果大家都不願意去取水,那就不能野餐了,所以我要克服心理壓力,大膽地去取水。於是,列寧便走到泉水邊,去了一壺水。

列寧的誠實表現在好多地方,在這裏,我就不一一介紹了,我先説一件。有一次,列寧和哥哥姐姐去姨媽家玩,列寧一不小心把一個玻璃瓶打碎了。姨媽發現了便問:“誰把瓶子打碎了?”列寧就對姨媽説了謊。列寧回到家裏,過了兩個月後,邊哭邊把那天的事告訴了媽媽。我想:過了這麼長的時間,列寧還能記得這件事,並叫媽媽寫信向姨媽道歉,真值得我們學習。

我以後要做一個勇敢的人,不要什麼都怕;還要做一了誠實的人,做錯了事就要誠實道歉;還要機智,愛學習,做事要想清楚才能做。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4

《列寧》是由美國著名新聞記者兼傳記作家路易斯·費希爾創作的傳記。是一本將列寧形象真實可信、生動鮮活地刻畫在讀者眼前的著作。本書既是以美國人的視角來書寫和評判列寧。同時也超越了國別的界限,站在歷史和人性的高度,全面、真實、詳盡地詮釋了列寧偉大的一生,並對其鮮為人知的一面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我想也只有美國人才能比較全面和客觀的撰寫一個俄國人的生平,因為從文化上來説,都屬於西方陣營,是托克維爾預言過的主宰世界的兩個大國,彼此間又分庭抗禮幾十年,所以沒有比一個美國人筆下的列寧更為真實和相對客觀了。

《列寧》自出版以來即獲得世界範圍的廣泛好評,被公認為當今世界最好的列寧傳記版本,並被譽為傳記文學中“劃時代的鉅著”。本書觀點鮮明,論證充分,史料完整,表述準確。作者路易斯·費希爾是有名的列寧研究專家,為撰寫本書蒐集並掌握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經過40餘年的艱苦努力,最終創作出這部記述列寧一生政治活動、社會活動和生活情況的長篇鉅著。

列寧最大的特點就是政治,這是英國演員本金斯利在談到自己扮演列寧的體會的時候説的一句話。因此,列寧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一個職業革命者和政治家的生涯,他的生活是政治,是流亡和辦報,是開會和演講,做指示和閲讀,列寧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不僅僅是在口頭上説説,而是真正做到每天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必須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能夠眼高手低,光説不做,只有自己以身作則了才能為人民羣眾做出帶頭作用、榜樣。列寧還認為:需要把一些單獨的人鍛鍊成一支軍隊,需要把一些單獨的職員組織成一個政府。任何人和事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繫。猶如滴水石穿,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堅不可摧,沒有人能夠動搖。

列寧的早期生活佔據了非常少的篇幅,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是介紹1918年到他去世時候的生涯。完全集中於他的對內對外政策,作為一個政黨的領袖和國家的首腦來寫,因此閲讀本書需要不帶任何情感色彩,在書中,你能看到的是一個冷靜的國家首腦,而不是一個傳奇。

通過列寧對於個人感情的控制這方面的內容,我們明白了意識能動性作用的重要性。意識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列寧通過對自己的情感控制,不隨便動怒於人,不隨便表現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對於什麼事情能用平常心態去應對,這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説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説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告訴我們對以任何事情,都不要看的太重,凡事都要保持好的心態,才能遊刃有餘。

本書作者筆下的列寧具有英雄造就時勢的觀點,斷言假如沒有列寧本人就無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蘇聯的建立。無論這樣説會不會過於武斷,都可以看出列寧自身的果斷和魄力。沙皇和克侖斯基的垮台是由於戰爭的失敗造成的整個國家的癱瘓和混亂,而混亂的時代正是需要一個鐵碗專制的人物來控制局勢和重建秩序,那本質並不是意識形態的勝利而是誰有強力的手段誰勝利。

意識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列寧帶着自己的政治理想登上了歷史舞台,如果列寧本身沒有這個意識的話,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一系列成就。意識總是適應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產生的。本書中所介紹的很多章節,都透露了列寧當時所面臨的一種尷尬境地,他所信奉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他被迫的採取的違反正統理論的實用主義做法,如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與德國的和約,顯示的是與其理想和宣傳相反的行為。

人的意識是在能動地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按照客觀實際和客觀規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計劃、辦法等,指導人們進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作者認為列寧是有兩個心的,一是作為思考者,一是作為行動者,而且兩下並不衝突。其實列寧不過是把目的作為唯一的目標而已,手段是他所不在乎的,他説過,不怕弄髒自己的手,不要憐憫而是要敲打人們的腦門,人們生活在地獄裏卻不自知。列寧在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過程中,不斷的加強自我意識以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5

《列寧傳》這本書是普拉東、米哈伊洛維奇、凱爾任採夫寫的,作者在這本書中敍述了列寧為俄-國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戰鬥一生,並且着重介紹了列寧為建立布爾什維克黨,為反對沙皇制度、反對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而進行的鬥爭;介紹了列寧為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而進行的鬥爭,列寧讀後感。就本書的結構來看,本書分為兩部分,以世界大戰的開始所劃分,也是分為兩個階段來講述列寧這個家喻户曉的人物的傳奇歷程,本書的結構緊湊,為詳細的瞭解列寧的事蹟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列寧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黨和國家的主要締造者,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的領袖和導師,對世界歷史和俄-國曆史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列寧的那種對無產階級的執着追求和信念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我們的啟示將是我們生活的羅盤,無論在什麼時候都為我們提供了精神上的動力。

列寧的一生布滿坎坷,在曲折的道路上他孜孜不倦的為俄-國的革命奮鬥着,他把為共-產主義勝利的偉大事業所具備的堅決性和不屈不撓與不妥協的精神教給了工人和集體農民,在全世界走向勝利的過程中,他把俄-國推向了歷史的前頁,使俄-國的被壓迫者看到了希望,在他去世後,訃告説過一段對他的評價“列寧活在每一個誠實工人的心裏,列寧活在每一個貧苦農民的心裏,列寧活在千萬殖民地奴隸中間;列寧活在敵人營壘對列寧主義共-產主義和布爾什為主意的憎恨裏。”這段話真實的反映出了列寧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列寧的生活很簡樸,為他人服務是他一生的格言,不讓他自己要別人伺候,而要自己照顧自己——他遵守這條法律知道他生命的最後一日。列寧第三次嚴重發病後,無情的病魔使列寧右半身完全癱瘓並剝奪了他的説話能力和工作能力。列寧感到極端痛苦,竭力進行掙扎。至此,列寧的政治生命基本結束。一位看護他的教授記載道:“情況確是悲壯的。這個人,這個曾經用他的言語使羣眾激動興奮,曾經在辯論中説服戰士並使領袖堅強起來的人,使全世界都對他的話起了這樣那樣反應的這個人,現在卻連最簡單最原始的概念都表示不出來了”。列寧在病榻上與病魔做鬥爭的同時還是不忘革命,他忍着痛苦,吃力的口授了最後的幾篇文章,留給了布爾什維克黨和全世界無產階級領袖們最有價值的遺囑。

雖是領導,可是列寧對任何人都是一種和善而謙遜的態度,他的温和使人們更加容易與他接近也更加願意與他交流,高爾基曾説“我從沒有見過誰能笑得像弗拉基米爾、伊里奇那樣有感染力。看到他像那樣一個嚴格的現實主義者,一個對巨大社會變革的必然性看得如此清楚,感覺的如此深刻的人,一個毫不妥協、毫不容情的憎恨資本主義世界的人,竟會笑得像個孩子,直到流出了眼淚,直到笑得喘不過氣來,是覺得奇怪的。一個人能笑得這樣,必定有最健全最健康的心靈。”可見列寧的親切在眾人心中的影響非同小可,相信他之所以受人民羣眾的愛戴與他的慈祥和善是分不開的,這也為他更好的接近羣眾,更好的領導革命奠定了基矗

列寧似乎繼承了他父親的堅強和勤奮以及母親的親切、剛毅,他的仔細、周密使他的每一個計劃都能在一定時間內很好的完成。在被監禁在獄室裏,列寧還是有條不紊的照常工作,他利用獄中圖書館的便利,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並且繼續指揮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他那有規律的生活和生活作息安排並沒有使他在鐵窗之中消褪健康,正如他母親所説“他在獄中健康增進了,而且變得異常愉快”。想必列寧的不驕不躁的心態正是我們應該學習和繼承的,我想這也是他領導革命成功的一個強勢。

列寧在整個革命的歷程中還展現出了他那博大的胸襟,對普列漢諾夫的欣賞他一直都沒有動搖過,儘管普列漢諾夫確實放棄了與他的合作而背叛革命走上了支持資產階級的道路,可是列寧並沒有因此而否定他的能力和身上的品質,他依舊再次對普列漢諾夫進行了邀請,可惜,這次的邀請卻失敗了,想必這給列寧和其他革命者帶給了遺憾。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6

《夢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名著,發表於1920xx年。在這本書中,引用了超多的夢作為實例,對有關夢的問題從各個方面進行認真的探討。從性慾望的潛意識活動和決定論觀點出發,指出夢是慾望的滿足,絕不是偶然構成的聯想,即通常説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的解析》將夢分為顯相和隱義。顯相是隱義的假面具,掩蓋着慾望(隱義)。他解釋説,夢是潛意識的慾望,由於睡眠時檢查作用鬆懈,趁機用偽裝方式繞過抵抗,闖入意識而成夢。夢的資料不是被壓抑與慾望的本來面目,務必加以分析或解釋。釋夢就是要找到夢的真正根源。

很早就想讀這本書了,但一向有各種原因沒有去實踐,放假回家,有了充足的時間,能夠好好讀讀這本名著。《夢的解析》敍述了弗洛伊德對於夢的看法以及在進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輔導時解夢的方法。其實這本書在某些程度上改變了我存於心中的道德觀。讀過這本書後,每當看到街上熙來攘往的人羣,都有種異樣的感覺。這本書分能夠為六個部分,分別是:一、對兒童的夢的研究;二、探討夢的檢查作用;三、探討夢的象徵作用;四、分析夢的運作;五、舉例分析幾個真實夢境;六、夢的作用在於滿足願望。弗洛伊德從沒有偽裝或偽裝較少的兒童的夢開始講起直到“面目全非”的成人夢境,其解夢的最關鍵因素就是揭開夢的偽裝。  《夢的解析》指出夢是—種精神活動;“其動機常常是一個尋求滿足的願望”。夢是因願望而起,它的資料是“願望的達成”。夢不僅僅使思想有表現的機會,而且借幻覺經驗的方式,以表示願望的滿足。關於夢是“願望的達成”,作者舉了許多實例。其中一個是他的5歲的小兒子的夢。有一次,他們全家到達赫山腳下去遊玩。小兒子由於常用望遠鏡能夠看到山上的西蒙尼小屋,因此他並不滿足於在山下玩。但父母並沒有帶他上山,他當時不很高興。弗洛伊德指出:“第二天早上,他神采飛揚地跑過來告訴我;‘昨晚我夢見我們走廟到了西蒙尼小屋。’我此刻才明白,當初我説要去達赫山時,他就滿心地以為他必須能夠由荷爾斯塔特翻山越嶺走到他天天用望遠鏡所

憧憬的西蒙尼小屋去,而一旦獲知他只能以山腳下的瀑布為終點時,他是太失望了,太不滿足了。但夢卻使他得到了補償。”  《夢的解析》指出夢是潛意識的自我表現,潛意識被壓在人的心靈的最深處,但它很活躍,於方百計要突破前意識的領域冒出來。當“自我”在既要休息又得不到完全體息,即自我“處於渾渾噩噩的狀態而放鬆了戒備的時候,潛意識使開始活動,於是出現了夢。由於做夢的人有不少願望是違反道德的,於是潛意識使以改頭換

面的形式冒出來。夢之所以奇特而不可理解是由於夢的化裝造成的。夢既經過多次化裝就務必透過精神分析法才能作出解釋。  《夢的解析》指出夢和精神病有相似之處,他認為”夢包含着簡要的神經質病的心理學“。因為他在聞釋夢和神經病時都是以關於潛意識的理論為依據的。他總結夢和精神病都貼合潛意識的活動規律,得出的結論是:”潛意識比較喜歡和前意識中那些不被注意、被漠視或剛被打入冷宮(受排擠)的概念攀上關係。“透過這種手法,狡猾的潛意識能夠偷偷溜到意識領域中去。弗洛伊德否定了過去人們所説的夢是來自超自然的鬼神的啟示,強調夢是人的心理活動的一部分,是來自潛意識。夢既不是靈魂的顯現也不是上帝的啟示,而是人類早年實踐活動的濃縮品和沉澱物。 和弗洛伊德一貫的觀點持續一致,我們不難在他對夢的解析中看到他的”冰山理論“和”本能理論“。他認為夢的唯一作用便是滿足人的意識層面上的以及或者説更多的是滿足人的潛意識中的願望。而這些願望(許多出於本能,即可看為本我的體現)由於不被人的理性(超我)所理解,所以要由人的自身(防禦機制、自我)進行調節,經過一系列粉飾,轉化成不易被察覺的形式透過夢境釋放出來。正由於這些粉飾,將夢偽裝,從而造成了解讀的困難。因此,在進行夢的解析時,首要任務就是破除偽裝,探索人的那些淹沒在”深海“處的願望。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7

前些日子借了一本超厚的世界名著《雙城記》,看了幾章後,我決定還了它,實在沒意思,而且又看不懂,不過它的減肥版,總算看完它了。

書中人物其實很多,但人物的各種關係又是那麼的令我意想不到,主人公是一個曾在巴士底獄當了18年的囚徒馬內特醫生,她的女兒露茜,他的女婿查爾斯…我對好人總有一種好感,對壞人總有一種厭惡感,不奇怪啊,每個人都這樣,除非他是超級好人,對壞人存有仁慈的心,或者他是超級大壞蛋,對好人總有一種感覺,其實這也不奇怪的,事實就是如此!一羣虛偽的傢伙。得法熱夫婦去找露茜,原以為要幫她的丈夫查爾斯,其實是害了她的丈夫再次入獄,並且最終導致卡登先生的死。

我本人覺得卡登先生很講義氣,重感情,他第一次見露茜就愛上她,雖然表白遭到拒絕,但對她的愛仍不改變,最後為了露茜能和她丈夫團聚,為了露茜不再傷心流淚,他去監獄和查爾斯調包了,用自己的命換了露茜的幸福,不能不説他是令我最受感動的一個人物。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8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的詞人、詩人、散文家、畫家、書法家等眾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被世人稱為“三蘇”,佔據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見,蘇家個個都是大才子,猶以蘇軾為甚。

蘇東坡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藝,不僅擅長寫詩作畫,還是工程師、瑜伽術的修煉者、皇帝的祕書、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連的東坡肉都是他發明的呢!

蘇東坡的一生雖仕途坎坷多舛,但與生俱來性格樂觀豁達,隨時隨地廣結摯友,無論為官還是被貶為農,所到之處都把生活過成了詩,把自己的感受賦予了不朽的藝術形式,時而大氣磅礴、時而豪放奔騰、時而雋永樸質,使之流芳千古,驚豔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氣,剛直不阿,他是官員中的智者,強者,仁者。

他是我國文化一位罕見的全能天才、一位曠世奇才!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他更是那麼的光輝耀眼,將其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童年嶄露頭角,青少年脱穎而出,中年精彩綻放,晚年顛沛流離,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卻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繹了一場永不謝幕的詩意人生。猶如一個和尚對他的讚譽,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間暫時做客而已!

雖然蘇東坡用盡了他的浩然之氣已離我們遠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也正如蘇東坡自己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説的:“浩然正氣,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何嘗不是對自己的評説呢!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9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孟郊寫的。從幼兒園老師那裏學過到現在我上五年級,這首詩已經陪伴了我六年。

每當我想起這首詩,我便情不自禁地潸然淚下。我想,別人一定會問:“這不是一首普普通通的詩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我想説,不,這不是一般的詩,這首詩凝聚着天底下所有母親的心血,難道不是嗎?小的時候是誰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在冰天雪地的冬天裏受凍,廢寢忘食地為我們趕製棉衣?是她——我們的母親;是誰在寒冷的冬天為我們漿洗衣服,一雙粗糙的手浸在冰冷的水中被凍得通紅?是她——我們的母親;是誰在我們生病的時候,不顧一切地,不惜一切代價地為我們四處奔波,求醫問藥?是她——我們的母親;又是誰,默默地守在病牀前,徹夜不眠?是她——我們的母親。

有一次,我半夜發高燒,我的媽媽急忙背上我,衣服也沒穿幾件就去找大夫,跑了好幾家診所,才敲開一家診所的門,把我的燒退去。但媽媽卻因為我操勞過度,把自己給累病了。你們的母親不也常常無條件地為你們操心受累嗎?我們不要時不時就跟媽媽頂嘴吵鬧。你們知道嗎?當我們和媽媽頂嘴吵鬧時,我們的媽媽該多傷心?她們會覺得心都要碎了。

在我的心目中,最值得信賴的就是母親。世界上,母愛是最純真的,母愛的力量是最強大的,是無與倫比的。母親把世界上最寶貴的禮物——愛,無私地贈與我們,讓我們在祖國的大地上立足、生根、發芽。我們身為新世紀的兒童,二十一世紀的主人,不管走向何方,不管以後從事的事業有多大,都不要忘記用她們半輩子的時間哺育我們成長的母親。

我想代表全世界的兒童向為孩子們付出畢生心血的母親説一聲:謝謝你們把我們撫養成人,母親,您辛苦了!

《遊子吟》——是你,讓我懂得了什麼是母愛,更讓我懂得了感恩。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10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正是這些給中華兒女留下了許多的智慧結晶,而一些無知的人卻白白糟蹋了。因而釀下一出出巨大的民族杯具。餘秋雨筆下的一小説《道士塔》,就描繪了一個因人們的自私,貪婪而留下的民族杯具。

一位逃荒到甘肅的湖北麻城農民,在那裏做了道士,幾經轉折,不幸,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王道士為了一點金錢把莫高窟中價值連城的文物白白送給了歐美學者,此刻的中國人正為了那幾毛錢的運費而不願意把文物運到省城博物館保管。他們不可能明白歐美學者是多麼高興自我從一個蠢人手中搶救出那麼多遺產文物。

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之一,就這樣被一個無名道士斷送了。難道中華文化只是渺小的一個道士能夠斷送的當時諾大的中國連幾卷經文都存不下,這是為什麼,為什麼一個為了幾毛錢都不願意拿出救文物的國家,怎樣可能保護好中國燦爛的文化。

文中作者引用了中國青年寫給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勛爵的幾行詩句: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是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麼我拾起你剩下的手套,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麼你我各乘一馬,遠離天遮天的帥旗,離開如雲的戰陣,決勝負於城下。一句句深入人心的話,無不表達出後人們對前人的痛惜。

每一個歷史文化杯具,都讓我們中國失去了許多隻屬於我們中華禮貌的光環,也讓我們後人明白一個國家的文化要想永遠流傳下去,就就應用最率真的態度對待歷史留下的一切。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11

不到三分之一就猜到了兇手[憨笑]。之後完全是想驗證自己的猜測,和如電影畫面般的文字吸引着讀到最後。那麼早猜到兇手,也是源於本書很精煉,每個細節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零件,當你發現一個無用卻好看的精緻人物,毫無作用地擺在那裏時,你就知道他是最後的詠歎調[白眼]。何況主角酗酒邋遢,那個人卻優雅完美,必須是心裏變態啊,不然太搶戲了[偷笑]本來想吐槽人物性格刻畫不深刻,但掩卷回想,哈利和卡翠娜的形象又如此生動真實,一個時刻剋制卻隨性而為的邋遢男人,一個冷靜縝密又瘋狂大膽的聰明女人。但不吐槽不開心,本書的推理屬性弱爆了,只能説是懸疑小説。恐怖氛圍一點都不濃厚,一點都不恐怖[皺眉][皺眉][皺眉]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12

《福爾摩斯探案集》這本書我用了三個多小時,也能夠説是一口氣讀完了。其實我這次是第二次閲讀。每當我看到這本書時心裏就會產生去讀它的強烈願望。為什麼這本書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我喜愛這本書,它的許多章節我能完整複述。我記得在《演繹法》中,福爾摩斯初次與華生見面,就説他是從阿富汗來的,而福爾摩斯是這樣推理的:這位先生,具有醫務工作者的風度,但卻是一副軍人氣概。那麼,他顯然是個軍醫。他剛從熱帶回來,因為他臉色黝黑。可是,他面容憔悴,這就證明他剛剛大病初癒並且又歷盡艱辛。他的左臂受過傷,此刻還有些不便。試問,一個英國軍醫在熱帶地方歷盡艱苦,並且手臂受過傷,這還能在什麼地方呢?自然僅有正在打仗的阿富汗了。寥寥幾句精闢的推理,讓事件如此的簡單。對,吸引我的其中就有這嚴密完美的推理。

我對福爾摩斯偵探的推理佩服的五體投地。在”勞瑞斯頓花園街的慘案“中,福爾摩斯的推論是:這是一件謀殺案。兇手是個男人,身高6英尺,正當中年。他是和被害者一同乘坐一輛四輪馬車來的。這個兇手很可能臉色發紅,右手指甲比較長。而真兇正是如他所描述。在他眼裏,現場任何一個蛛絲馬跡都不容錯過,在他精密地推理下,懸疑案件的真相層層被揭開。

這精準的推理靠的又是什麼呢?福爾摩斯用心細如髮的觀察、敏鋭的洞察力、豐富的知識、智慧頭腦的綜合,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偵探的風采。在生活中,小錯不斷的我們又有何感想?我們常常不屑一顧。這就好像剛蓋的樓房柱子歪了,新裝的汽車少了幾個螺絲····雖然事小,但遲早會出問題。

這本書還讓我着迷的是作者的寫作方法。一個小笑話別人講的好笑,而我講出卻味道不一樣;同是案件,從作者筆下,則驚險、扣人心絃又引人入勝。

《福爾摩斯探案集》吸引我們的又何止這些?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13

十六歲是一個花季,我們的人生會充滿着坎坷,隱瞞着種.種埋伏,或許這也是一個璀璨的花季所以我對《花季雨季》這本書也有很大的只趣。

小説中對家長們提出瞭如何看待這一代年青人,如何理解他們進而引導他們的問題。又從親少年的角度,已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思想方式趣審視自己的父母。

故事中所説的那件事就像澎拜的波濤,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放暑假了,王笑天打算和他的好友蕭遙去做暑期工,他們拿了一輛三輪車,賣徽章和紀念品。而且他們還選擇了火車站門口擺賣,因為那裏人比較多。正當他們的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的時候,他們被當作小販而被帶派出所問話。經過審查,他們要被迫交1000元(本來是不用交的)。聰明的王笑天借打電話要爸爸送錢為名,他故意打到婦聯,卻説是打到了市公安局。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兩個人:王笑天和陳明。我覺得他們倆是書中最有靈魂的人。勤奮好學的陳明總是把學習放在第一位,不論什麼事情都不會改變。王笑天在書中被稱為靚仔,不過我不喜歡他的這一點,我喜歡他對事認真、謹慎的態度。最重要的是王笑天的聰明才智。

由於時代的改變,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父母長輩和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水平和思想都有很大的差異,行為習慣、情感取向等方面,也出現了較大的區別。但畢竟青少年屬於成長階段,思想、行為等各方面還沒有成熟,應該要正確地看待父母長輩的教導。

《花季雨季》讀後給人一種輕鬆、明朗、向上之感,對生活有了更充分的認識,更加堅定自己勇往直前的目標。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14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向鼓舞着魯迅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説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並且增加了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響了魯迅的一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他平等公正、一絲不苟的為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連一根畫錯位置的血管也要當面替學生改過來;他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聽説中國人敬鬼,擔心魯迅不肯上解剖課;他尊重學生,儘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還贈與題寫了"惜別"二字的相片。這些對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污辱的清國留學生是多麼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熱愛學生、理解學生,使藤野具有了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至於影響學生的一生。

所以,作為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促進教學上的師生互動,為學生的終生髮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學校人際關係中,居首位的是師生關係。美國羅傑斯的"人際關係"理論、前蘇聯的"合作教育學",都把師生關係提到辦學水平的高度來認識。良好的師生關係必須依靠深厚的師生情感來維繫,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學生對教師的敬佩和愛戴,是產生師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諧師生關係的基礎。蔡雲芝先生與學生的關係就十分和諧,他愛學生,教學生唱歌跳舞,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弱勢學生,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學生"打抱不平",難怪學生做夢都想到他,幾十年以後仍然惦念着他。

在教師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諧的師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親其師然後樂其教。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緒感染了小佛朗士,他聽得異常認真,感覺"真奇怪,今日聽講我會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愛心感召下,失聰又失明的海倫最終理解了抽象的"愛",突破了認識上由具體到抽象的瓶頸。

對學生而言,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並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堅韌的鬥爭着,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鬥。在魯迅的精神家園裏,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以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着他們的學生,也啟發着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15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對早年生活的一種追憶,裏面有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也有他對教師和朋友的記憶。以前我就讀過裏面的《藤野先生》一文,對他描述的那個又黑又瘦,教學嚴謹的教師印象深刻。

這篇文章裏“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繫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温室,切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台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對這一段我印象深刻。

從這篇文章裏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他先以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尊為“膠菜”,福建野生的蘆薈運往北京,美其名曰“龍舌蘭”作鋪的,再寫他在仙台所受到的優待,就水到渠成,從中也能夠看出魯迅先生的謙遜情懷。

這一篇是敍事散文,從文中充分表現出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因為無法苟同於當時中國人的態度,為了喚醒,拯救當時已經麻木的中國人,他也在此時改變了學醫救國的初衷,雖然從此與藤野先生分別,但藤野先生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萂真摯無私的愛給了魯迅極大的鼓舞。“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發現,並且增加了勇氣,於是點上一支煙,又繼續寫此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奠基人。從他的文章中不但能夠學到高超的文學寫作技巧,還能夠從中學習他的高風亮節的情操和那無謂的革命精神。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16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孟子》裏有一篇文章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國中時學過的一篇文言文,雖然將近二十年沒有再讀過。但我清晰地記得文章裏的每一句話: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篇文章説的是:承擔重任的人,之所以受盡苦難,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練他的意志和身心,藉以提高他的競爭本事。做一個人,一個發奮圖強,頑強拼搏,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須要用“憂患”做為一切成就的先決條件。講得一點也不錯,堅強的人是在憂患中成長的。

巴爾扎克曾説過:“不幸,是天才的提高階梯,信徒的洗禮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我們要把不幸,災難當作我們成功的又一塊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來與成功拉近距離。

我還看過一個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講的是20世紀初期,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讓凱巴伯森林裏的鹿得到有效的保護,很多的捕殺鹿的兇殘敵人——狼。經過20xx年的殘忍捕殺,有先後六千多的狼被殺害。然而,羅斯福萬萬沒有想到,在他的極度保護下,鹿羣是有一段時間很多增加,但不久,鹿羣的數量開始急劇下降,鹿羣的總量由十萬只鋭減到四萬只。很快,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隻病鹿在苟延殘喘。這個故事中,鹿為什麼在過度保護下,數量變得更加少呢?在我看來,正是因為給它們的過度保護使他們缺少了憂患,只顧自由自在的生活。原先有狼追鹿,鹿就會奔跑,此刻,狼沒有了,鹿的體質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見,憂患的作用不僅僅對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心中時刻要有“憂患”意識,有危機感,不要總以為我們端的是鐵飯碗,整天只明白當天和尚撞天鍾,混日子吃大鍋飯。這是極其危險的。我們在心中要時時為學生,為國家的教育事業着想,這樣,我們才會免於被社會淘汰!此刻,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私立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多,公立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少。當公立學校學生數量遞減到必須數量,國家就必須會淘汰教師,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説,每一個有眼光的教師,都要立足此刻,放眼未來,心中時刻有教育,心中時刻有學生,把自我的工作當成事業來追求,爭做學者型的教師、專家,在別人還沒有準備努力之時,我們已笨鳥先飛,站到了教師隊伍的最前列!

雖然我們都是小人物,可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所講的道理確實是至理名言。所以説請大家勿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努力幹好本職工作,為自我的事業鋪平前進的道路!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17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千古流傳的佳話出於這篇文章,就是出於孟子之手。這句話的意思是説:“要想成大事,擔大任,就要先學會吃苦,經受痛苦的磨鍊。相反,如果你富貴了,也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是人類擔大任的不二法門呀!

唐玄宗李隆基為奪武后之權,長期在憂患中集結力量,讓自我更加強大,最終打敗武后,奪取政權,成為一位優秀的皇帝。之所以他會成功,就是因為他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成為一名家喻户曉的皇帝。”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僅有存在憂患意識,才能臨危不懼。

開闢農民起義道路的領導者陳勝是個很有才略的人,他具有優秀的領導才能和組織本事,但正是因為他成功了,他富裕了,他就很享受此刻的榮華富貴,根本沒憂患意識。結果秦朝的主動出擊,陳勝豪無防備,就因兵敗而失敗了。俗話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陳勝並沒有憂患意識,也沒有看到近憂,所以他失敗了。

劉秀早年漂泊流浪,歷盡辛苦,苦心詣志,最終推翻王莾政權,建立東漢。他在貧苦中早已鍛鍊了心志,正是因為他”居危“,所以他更能”思危“。

俗話説:”天有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明白將來會發生什麼,僅有處處存在憂患意識,防範於未然,才能有備無患,最終走向成功。憂患意識在我們學習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把憂患意識時刻記在心裏,你必須能夠永攀學習高峯。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18

我不明白用什麼樣的語言來形容這篇文章,或許並不是所有感觸都能夠用文字來詮釋,總之在合上書的那一刻,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先來説説這個王圓,一介草民,大字不識幾個。作為人,他是不幸的,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生在日薄西山的晚清,隨波逐流,逃荒到甘肅當了道士,為的就是混口飯吃。作為農民,他是悲哀的,他憨厚得近乎愚蠢,愚蠢得近乎麻木。同時,作為農民,他也是幸運的,他把持着中國最燦爛的文化,他周圍的每一寸土,每一滴露,每一粒塵,在歷史的打磨雕飾下,一顰一蹙,都顯得那麼大方得體,歷代的記憶都氤氲在他的周圍。然而,他卻不懂得珍惜,他用極為低廉但對他來説極為高昂的價格換走對世界來説奇世珍寶可對他來説卻是一堆破爛的雜物。這些東西在他手裏就像是自家農舍裏種的瓜果蔬菜,是能夠隨便挑選,能夠用來賺錢牟利的。

他那如孩童般幼稚的想法,如孩童般脆弱的心理防線,只需幾句如童話般的謊言,假唐僧也能夠拿走真經文。他身上透着一股奴性,幾句謊言,所有的外國學者就成了洋唐僧,只要幾兩銀子,所有的大人,洋唐僧,都是他的主子,是主子就就應儘量滿足主子的要求。於是,一車車的古物就這樣被運走。王道士就是某些人格低下的中國農民乃至中國人的一個剪影,一面鏡子。

我還依稀記得前些日子聽過一則新聞,説是幾名大學生為救落水兒童溺水身亡,岸邊漁船上的漁民卻無動於衷。原因何在因為這一帶水流湍急,常常有不少人落水,打撈屍體就成了他們的職業。在他們眼裏,死神手中的人們是能夠用金錢交換的,當民眾強烈要求打撈屍體的時,漁民們竟開出了一萬多一具的天價。這就是中國人,在自我和他人之間毅然選取了前者,在金錢面前頷首低眉。那麼,中國人在對待個人利益和對待民族利益時的態度堪稱雲泥之別,自然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再來説説文章的配角,中國的朝廷百官和外國學者。清朝時期官宦的作為想必人人皆知,一堆被四書五經腐蝕得不成人形的臭蟲,吃喝嫖賭,見利忘義,不務正業,搜刮民膏,阿諛奉承,講究排場。不得不説,敦煌文化的超多流失,他們也“功不可沒”,那時的中國固然貧窮,可是從這些官吏們日常生活習性上能夠得出,中國並不是窮到連這些保護文物的錢都出不起,也不是官吏們沒學問,不懂得文物的重要性,而是他們沒有這個志氣,總是想着讓王道士順手送幾份,不是拿來自我研究當擺設,就是送給別人。

再看看外國學者,僅僅帶着永不回頭的勇氣,千里迢迢來到中國,不惜一切代價,只為目睹東方瑰寶的綺麗,他們甚至做了最壞的打算,但他們高估了中國人。他們沒有想到如此耀眼的文化竟由一個土得掉渣的老農把持,他們沒有想到中國幾千年來最聖潔的沉澱在他們眼裏一文不值,他們沒有想到中國官吏有錢沒志氣,他們更沒想到中國人的麻木軟弱。

《道士塔》中有一段話:“外國人未免有點遺憾,他們萬里衝刺的最終一站,沒有遇到森嚴的文物保護官邸,沒有碰見冷漠的博物館館長,甚至沒有遇到看守和門衞,一切的一切,竟是這個骯髒的王道士。他們只得幽默地聳聳肩……”作為中國人,我想,究竟是我們就應恥笑外國人太不瞭解中國太無知,還是就應讓外國人用他們的學術報告探險報告喚醒一個疲倦的古老的民族

以人為鏡,我們不難看到中國人長衫馬褂,文質彬彬的外表背後的一顆私心,老祖宗留下的封建愚昧就不能隨便亂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饋贈就能夠視為糟粕。揮霍在自我身上的錢從來不嫌多,一到為公家籌集費用就扭扭捏捏。這就是禮儀之邦,禮貌古國,清朝的疆域幅員遼闊,可是就跟人的心一樣,小得連敦煌,甚至連幾卷經文都容不下。

文章接近尾聲時,餘先生引用了幾行詩: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麼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麼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雲的戰陣

決勝負於城下

……

縱觀大清王朝晚期的幾次著名的變法起義:洋務運動,是幾個略有作為的官員打着富國強兵的旗號維護晚清的統治;太平天國起義,一羣農民聚在一齊琢磨着不切合實際的天朝田畝制度;戊戌變法,幾個文弱書生乾着急,不發動民眾,手無實權的光緒帝瞎忙活;辛亥革命,孫中山推翻了封建專制,卻不敢向帝國主義實力發起挑戰……雖不敢説是全部,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崇尚個人主義,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操刀舞戈,與強大的封建勢力單打獨鬥,最終倒在歷史的血泊裏。

其實我們並非無能,而是我們缺少那一腔誓死捍衞文化,重振華夏之雄風的熱血。我們也沒有理由怪罪這個王圓,以他的見識,也完全無法理解後人往他身上吐口水,扔臭蛋的原因,跟他講述他所犯下的過錯,也可是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也許我們真的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千古罪人並不是王圓,而是腐朽沒落,即將崩潰的王朝。清朝的皇權愈發僵化,文字獄也就愈發登峯造極。魯迅先生説過,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文字獄不僅僅扼殺了人們的創造力,鉗制人們思想,培養了一羣清朝的忠實走狗,還大大滋生了人們的奴性,漸漸失去了辨識力,什麼都聽老爺主子的,老爺主子説的準沒錯!就像是恣意生長的爬山虎,牢牢地吸附在即將倒坍的圍牆上。

這是中華民族的杯具,是一個泱泱大國所不願提及的痛處,他把懺悔做成紗布,包紮自我的傷口,企圖擋住那些可怖的蜚語,那些刺耳的斥責,那些不解的眼神……可是這樣,這些鹽巴也就滲透得越快,傷口也就愈發疼痛,久而久之,傷口也就化膿,潰爛了。

還要再冷漠麼還要再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麼看看我們手中的傳統,手中的文化,還在沾沾自喜麼看到韓國人的江陵端午祭申遺後才火急火燎的張羅起來,那是源於我們的文化,為什麼沒有像江陵端午祭一樣,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標籤因為我們忽視了。為什麼忽視了不在乎不瞭解還是無所謂不管此刻有多少專家出來解釋説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只是在時光框架上與中國相同,而形式大有不一樣,都不能掩飾我們對文化宣傳保護的漏洞,對文化的忽視,這樣的衝擊難道還不足以喚醒中國人麼此刻又有傳聞説韓國要將風水學進行申遺,難道我們就這樣坐以待斃,眼睜睜的看着這些源於自我的文化到頭來成為別國的名牌麼

我真的不願意再看到這樣的退縮,這樣的逃避,為什麼在我們把這類叩人心扉的經典散文供奉起來頂禮膜拜的時候沒有人大聲的呼喊,反抗。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就是他意識到精神的力量是偉大的,而改變人們精神的首先是文學和藝術。在我看來,想要用文章喚醒人類麻木的心靈,不是要把它擺在高處,供世人頂禮膜拜,而是要讓文章深入人心,成為人的一面鏡子,才能讓人意識到自我的醜陋,意識到精神的力量,讓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能意識到保護文化的重要性。

我也真的不願意再看到書中描述的場景:悽豔的晚霞正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我也真的不願意看到第二個王道士,第二個被封建迷信腐蝕的醬缸蛆,我也真的不願意看到還有第二個道士塔,第二個敦煌。就讓那些不堪回首的過去成為歷史,從此刻起,我們不會再像文中寫得那樣,屈辱的走到放大機前,研究從外國買來的微型的文獻膠捲,我們要喚醒每一箇中國人,用我們的力量,保護永遠屬於我們的敦煌,永遠屬於我們的文化,永遠屬於我們的太陽。

你能夠説我的想法可笑荒唐,但這樣僅僅是我作為讀者的拙筆淺見,作為中國人的憤懣無奈,甚至是難言的悲哀。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19

《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户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廣泛生動。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如今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説明了為人父母的責任和嚴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通過學習《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感到自豪,而最大的收穫是對學生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20

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在就在盤古剛開天闢地的時候,有一位女神誕生了,她的名字叫女媧.

這位女媧娘娘可和神話裏的女媧娘娘不一樣,她可是一位心靈手巧的石匠,大地的萬物基本上都是她雕刻出來的。有一天她看到天上的鳥兒是成雙成對的,樹上的松鼠也是成雙成對的,心裏感到有一點孤單。她忽然想到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同類,可單單就是自己沒有同類,為什麼不創造一個更自己一樣的生物呢?説幹就幹,女媧娘娘從山上拿了一塊大石頭,按照小溪邊自己的樣子雕刻着,不一會,一個機靈的小人就誕生了,女媧雙手合攏施法,小人馬上就有了生命。而且這種小人和那些低等動物不一樣,一眼看上去就感覺特別得聰明,還剛誕生就會説英語,女媧娘娘一直想讓這種生物覆滿整個大地,就一直不停地工作,可是力不從心,小人總是達不到女王想要的那個數量,想了很久,靈機一動,不如讓這些人類自己雕刻自己,她只要施法就可以了,這樣果然省事,人不一會就覆滿了整個大地。

可是人總是要死的,然到還要重新制造嗎?所以女媧要把人分為男女,讓他們自己繁衍,從此以後人越來越多,最後管理了整個世界!

列寧畫傳讀後心得體會 篇21

海邊,火一般的夕陽在燃燒,一羣少年懷着對理想的無限憧憬,手拉手着手,面向大海,激動地唱出:唱出你熱情,伸出你的雙手,讓我擁抱你的夢,讓我擁有你真心的笑容。長篇小説《花季雨季》就在這詩一樣的美景,火一樣的激情中結束了,拿着這樣歷史悠久的書,似乎已不再充滿活力。但此情此景,卻深深地感染着我,那年輕的歌聲似乎穿過澎湃的波濤,越過無邊無際的大海,縈繞在我的耳畔,經久不息。

一部我們中學生寫自己的長篇小説,一個個有血有肉而又性格各異的中學生形象似乎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學校的知識競賽,寒假的打工經歷,軍訓伶仃島一幅幅色彩斑斕的中學生活圖畫,時而使我沉思,時而使我興奮,時而引我遐想,而在這一切震撼着我的是當代中學生的勇敢,進取的鋭氣,面對選擇,優秀的少年們,毅然向更高、更難發起挑戰,儘管有失敗,但在關鍵時刻表現出的勇敢和魅力向世界人民展現了新一代少年精神世界的奪目光彩。

在今天的中國,勇於吃苦的,敢於迎接挑戰的少年大有人在,廣東窮苦少年黃茂林,父亡母病,卻品學兼優,陝西的中學生汪建華刻苦攻關,榮獲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堅韌、刻苦、勇敢和聰慧,不正閃耀着當代青少年的光輝嗎?

少年強則國強,有人曾預言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而今天的21世紀正是我們的天地,我們堅信:今天,我們播下理想的種子,明天我們將收穫希望。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神州大地上春意盎然,讓我們張開雙臂去迎接時代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