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密碼》讀書心得

我本期讀了《課堂密碼》一書,深有感觸,它為我們的教學方法改革指明瞭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學”、“有效教學”,談談讀書心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課堂密碼》讀書心得,歡迎大家閲讀。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篇1

《課堂密碼》是一本很不錯的書,裏面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學科深度上,當學科還沒有分化的時候,教師普遍看重育人,這就是韓愈所講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當學科分化之後,教師普遍看重教授知識。至今,我們評價一位教師有沒有教育智慧時,雖然也看這位教師對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卻是看學生的學科成績。在課堂教學中,學科知識有兩個來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師。教材上的學科知識是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現的。之所以説它一次性,是因為它不會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解釋;之所以説它平面化,是因為它不會根據學習情境的變化進行演繹。但也正因為如此,教材較教師提供的學科知識更有權威性,也更有邏輯性。於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學科知識,並不重在學科知識本身的權威性與深刻性,而是對教材弱點的補充,也就是: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對教材提供的學科知識進行多重解釋,根據學習環境的變化對教材提供的知識進行多樣演繹。因此,教師在學科知識上的深度,並不是讓教師在學科知識內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更深刻。在內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師,學生學起來就越艱難,能夠掌握學科知識的學生人數也越少。在內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師,越是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學得更有趣,也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掌握學科知識。

其次在教育廣度上,教師教學生,是專業教練教業餘選手而非專業選手。當專業教練教專業選手時,可以把專業選手描述成是“一個學習學科知識的人”。可是,對於學生來説,儘管學習是他們的專職工作,但在眾多學科中喜歡上哪門學科,致力於哪門學科,並沒有強制性的限制,正是基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把學生稱為業餘選手,把他們描述成是“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而專業教練教業餘選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這些業餘選手,以便讓他們在專業學習這條路上更願意走下去。只有他們願意走下去了,才有機會發揮專業教練的專業價值。兩相對比,專業教練教專業選手,走的是專業深度的道路,教學廣度對他們的要求並不太高;專業教練教業餘選手,就得先走教學廣度的道路,因為教學廣度是教師推進專業深度的前提與手段。

從“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的立場出發,就意味着必須把學生當作是一個整體的人來對待,這樣可以在以下3個方面來加強學科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第一,學科教師要全面愛護與關心學生。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科成績,還要關心學生的總成績;不僅要關心學生的總成績,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狀況。師生關係的前提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師生關係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與愛護,師生關係本身也就不復存在。如果連師生關係都不復存在,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活動也就無從談起。“親其師信其道”講的也就是這個道理。第二,教師要力求讓“書面化的學科知識”生活化。學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對書面語言的理解與使用還需要鍛鍊,他對文字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很薄弱,而書面化學科知識的最大弱項在於,它的表達方式是書面語言而非口頭語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維而非具象思維。因此,學科知識生活化的過程,就是教師把學科知識從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從抽象邏輯轉化為具象邏輯的過程。第三,要從學生的知識原點出發,引導學生走到學科知識的終點。教材所呈現的學科知識並不是對學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對學生學完教材後的最終目的。如果我們用最終目的去要求初始學習的學生,往往會嚇跑了學生。

教師只有從對學科知識的過度關注中走出來,才可能以“人”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而不是以“學科知識”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學生更願意向一個“人”學習,而不願意向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學習。如果教師以“學科知識”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那麼他也勢必會獲得死板、平面化與抽象的形象。

對教師個人而言,這本書可以改變學科教師只對學科知識負責的意識,使得課堂教學中學科深度不再越來越深,而教育廣度越來越廣。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篇2

我本期讀了《課堂密碼》一書,深有感觸,它為我們的教學方法改革指明瞭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學”、“有效教學”。本人教學幾十年,一直教數學,深知數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具有工具性、思維性、知識性和邏輯性,如何培養學生實際運用邏輯思維的能力、教育探究能力等,如何在課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學任務,採用“有趣教學”的方法最有效。

“有趣教學”,顧名思義,那就是在教師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教育家鳥中斯基説:“沒有任何興趣的被迫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願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以學生心理活動、年齡段和科目等特徵為依據,發掘數學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知識,運用多種、多變、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刺激、培養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堂密碼》一書中講到:“要讓學生對學習趣味較濃,需要教師採用一些外在於學科知識的方法,姑且稱之為外包裝與廣告效應。教師既要向學生説明這些學科知識的未來價值,又要將這些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從而激發他們對學科知識的外在興趣。在每堂的課堂切入時,對學科知識的包裝都特別重要,因為這決定着學生能否將之集中到課堂上。”《課堂密碼》中的這些話談到了教師在課堂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起着重要作用,那麼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我認為可以採取這樣一些措施:用生活實例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利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教師可運用電教手段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使學生身臨其境。如概率一節中用擲硬幣來探究頻率、頻數,讓學生親自參與,從中獲得快樂。同時,利用參觀、實地考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的見多識廣知識。

總之,激發學生興趣,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的是讓學生對學科知識有持久的興趣,那就必須用學科知識的邏輯思維來鍛鍊學生,讓他們在對學科知識的整合來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樂趣價值。在實現了課堂的有趣之後,我們又談如何實現“有效”呢?如何僅僅停留在“有趣”這一層面上,學生課堂上很高興,但卻毫無收穫,這樣的興趣是難以持久的,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持久的興趣,就得讓他們在課後有真正的收穫,而且覺得有趣之外,覺得這種可持續的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趣的同時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總會發現,在些學生的理解能力很好,但對一些實際應用,其探索的題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分析問題也比較深刻。但有些學生理解能力就要差一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總是模糊不清,邏輯思維較亂。但他這一次做得不好,可下一次或許就能夠做好些,這説明他正在努力追求進步,對學科學習有興趣,和積極趕上。因此我們不能把他和優秀的學生進行比較,而去批評他,應該看到他的點滴進步,保有他有了些收穫,就會有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是持續性的,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興趣。通過不斷的努力,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逐步提高,這樣他們就會越來越愛學習。

要真正地促使課堂有趣和知識有效的互換與互助,需要為兩者的轉換預留足夠的時間,教師在學科知識結構的整合中,學科邏輯與思維能力起着關鍵的作用,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了。如會考數學的總複習,教師就得進行對每個知識面點系統複習,進行歸類,知識點的整合,各知識點的展示,並進行解題的方法指導,學生方面要善於反思總結,一堂課學生究竟有沒有興趣,有沒有知識上的收穫,最佳的決定者是學生本人,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和參與和體驗是其產生與維持興趣的決定要素,因學生要能夠同想,自己去適應、反思、總結。

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多與學生進行思想的交流與溝通,多引導他們,明確學習學科知識的目的,端正態度,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的心理世界,瞭解他們的想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這樣他們才會“親其師,信其道”,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科知識,這樣才能實現“有趣”與“有效”之間的轉換。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篇3

讀周彬著《課堂密碼》讀書筆記

《課堂密碼:對課堂教學的深度思考》,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周彬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20xx年8月第1版,20xx年10月第2次印刷

該書分為五個部分,即: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堂”;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

作者主要觀點如下:

1、莫把課堂只當課堂;莫把課堂只當教學;莫讓課堂止於安靜;以學生為師;以同事的課堂為友。

2、當前的知識競爭不再是知識儲存量的競爭,而是知識提取量的競爭。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知識儲存過程中運用的方法越是簡單,學生的知識提取就越是困難;邏輯越是清晰,學生提取知識越容易。

3、在今天這個時代,一個不投資的人自然是買不起房的;一個不再看書的人,必然會在每堂課中都處於掙扎狀態。

4、衡量自己有沒有學會一本書的標準:當你看書的封面時能夠把目錄寫出來,那你就掌握了這本書的40%;當你看目錄時能夠把書中的要點寫出來,那你就掌握了這本書的60%;當你看着知識要點能夠把細節想起來,那你就掌握了這本書的80%;如果你還能夠把這本書的知識進行重組並靈活應用,那你就掌握了這本書的90%以上。

5、為了讓學生能更快地掌握學科知識點,教師以訓練者的身份面對學生可能最有效;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系統化的學科知識,教師以教學者的身份面對學生可能最有效;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教師以教育者的身份面對學生可能最有效。

6、課堂結構=學科深度×教育廣度。對於學科深度有兩種理解,一是指內容的艱深,二是指理解的深刻。教師在學科知識上要有深度,並不是要求教師在學科知識的內容上要艱深,而是要求教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要深刻。在內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師,就越是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就越能讓學生學得有趣,就越能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對於教育廣度也有兩種理解,就是把學生當做“一個學習學科知識的人”(專業選手),還是當做“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業餘選手)。從“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的立場出發,就意味着必須把學生當做一個整體的人來對待,可以從三個方面加強學科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一是學科教師要全面地愛護與關心學生;二是力求讓“書面化的學科知識”生活化;三是要從學生的知識原點出發,引導學生走到學科知識的終點。

7、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僅需要更多的方法與策略,還需要優化自己的課堂結構。課堂結構應該是學科深度與教育廣度的均衡配置。

8、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習接受度。課堂教學真正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非常努力,但學生不參與,那麼課堂教學的效果仍然為零。在課堂教學中,具有真實教育意義的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只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劑。換而言之,教師的主導只是服務於學生主體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已。因此,評價一堂課優劣的標準,從目標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接受度,而不是教師的教學進度。

9、課堂效率需要教師的努力,需要學生的參與,更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協同合作。要讓課堂發揮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努力與投入,但在教師與學生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相互照顧對方的進度,才是最佳的選擇。教師一味地加快教學進度而不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學生只管個人的學習接受度而不順應教師的教學進度,都很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10、肖川教授認為,只是關心“怎麼教”的教育是沒有靈魂的教育;只是關心“教什麼”的教育是沒有肉體的教育。

11、“教什麼”是指教學內容,符合科學的特徵,具有可以重複與可以遷移的特點;“怎麼教”是指教學手段,符合藝術的特徵,具有個性化與即時性的特點。

12、一堂成功的課往往具有即時性,它需要教師有靈感,也需要教師能把握當時的課堂情境,有預設的課可以保證不出問題,但難以保證它非常精彩。一堂成功的課也具有個性特徵,教師的個性魅力、知識結構,就決定了他會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而這些方法就像鑲嵌在教師身上一樣,難以為他人所模仿。因此,課堂教學既不會由於外在的強制或者指導而變得精彩,也不會因為對他人的模仿而更為成功。因為在強制的狀態下藝術家是做不出精品的,而對藝術品的仿製就是地地道道的贋品。

13、不管教師在學科教學上多麼努力,對學科知識的學習、理解與掌握,始終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學科知識,但永遠不可能替代學生去學習、理解與掌握學科知識。因此,課堂教學不應該止於學科生活化,還應該以學生自己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為最終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完成學科生活化之後,進一步推進與完善學生生活學科化的過程。

14、學科教學只是學生習得學科知識的一種輔助手段,真正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是學生自己對學科知識的主動建構。

15、課堂有趣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其他地方吸引過來的外在興趣,這種興趣有比較價值,但並不一定有內在價值;另一個是真正吸引學生的課堂教學的內在興趣,這依賴於學生在學科知識學習過程中對邏輯與思維的把握與練習。這兩種興趣缺一不可,但絕不應該僅止於第一種興趣。

16、考試成績=學科興趣×學習方法×學生智商。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要素,大致包括以上三大方面。在這三大學習要素中,最難改變的應該是學生智商,甚至可以説是完全不可改變的要素。我們不能改變學生的智商,但能夠改變學生對待自己智商的態度與使用它的方法。對學生來説,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取得學習成績的前提。在學生的學習要素中,最容易改變的是學生的學科興趣。學生對某一學科喜歡與否,很少以其專業價值為標準,一般是以之是否對他們的胃口為標準,在這一點上,學科教師的教學風格甚至學科教師自己的生活態度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現實中,教師往往是用強迫來替代學科興趣,用訓練來替代學習方法,雖然明知這種教學方法是飲鴆止渴,但是要讓他們在渴死與毒死之間進行選擇,教師們情願先止渴再被毒死。

17、教師要切記:不要因捍衞教材而丟失了自己,不要變成教材的“傳聲筒”、“衞道士”;不要因拘泥於教材而變得教條;不要替代教材而成為學生的敵人。課堂的主要矛盾應該是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教材的內容深度之間的差距,次要矛盾應該是學生學習模式與教師之間的差異。

18、教師有三種定位:其一,團結教材而進攻學生;其二,團結學生而進攻

教材;其三,成為課堂中的陌生人,看學生與教材惡鬥不止,而自己坐看“風景”。一般情況下,教師都不會選擇第三種,選擇第一種情況的佔絕大多數,選擇第二種情況的佔極少數。要進攻教材,教師就要掌握三項本事:讀透教材、補充教材與批判教材。成功的課堂,就是教師帶領着學生,富有智慧地讀透教材、補充教材與批判教材,而不是對着教材頂禮膜拜。

讀周彬著《課堂密碼》讀書筆記讀周彬著《課堂密碼》讀書筆記19、對學科教師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學科是對教育功能的分化,即教師只對學科教學負責;另一種觀點認為,學科是對教育功能的延伸,即教師不但要教育好學生,還要對學科教學負責。

20、教育至少應該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對學生學科知識的授受,我們稱之為傳授;二是對學生學科興趣的激發與學習方法的指導,我們稱之為教學;三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引領,我們稱之為教育。

21、哲理故事:國王要一位畫家為他畫一匹馬,但是一直等了5年也沒有看到畫家的作品。國王專程來到畫家的畫室,畫家便當場為國王畫馬,僅僅5分鐘後,國王便看到一匹栩栩如生的駿馬從畫家的筆端奔躍於紙上。國王為此非常生氣,質問畫家為什麼5分鐘可以完成的任務,居然讓自己等了5年。畫家平靜地説:如果你需要一匹普通的馬,那我當時就可以完成,但因此我永遠都只會畫普通的馬;可如果你需要一匹駿馬,那就需要5年的汗水與艱辛作為鋪墊了。

22、建構主義心理學中關於“魚牛故事”的經典案例:從前,有一條魚和一隻青蛙一起在一口井裏生活了很長時間。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來到了岸上,它東看看,西看看,覺得一切都是那麼新鮮。這時,它看到前方不遠處有一頭牛,就仔細地觀察了一番。回到井裏後,它向魚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介紹得最具體的就是牛了:它長着大大的肚子,有一對犄角,還有四條長長的腿、四隻蹄子……魚邊聽邊把牛的樣子畫了下來,但它畫的仍然和魚的模樣一樣,只是肚子大大的,長着四條腿,在魚頭上還長着一對犄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不可能讓學科知識獨立於生活知識之外,也不可能讓學習生活孤立於日常生活之外。

23、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家裏沒有足夠的藏書,如果父母對書本的感覺很貧乏,那孩子就很難在學校中對學科學習有興趣。當家庭教育不但不提供有智慧的日常生活,反而擯棄學生的日常生活去迎合學習生活時,這種錯位的教育模式,就同時扼殺了學習生活與日常生活。

24、當我們關注學生的學科知識時,還需要非學科知識為它奠定亮麗的“智識底色”;當我們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時,還需要課外活動為它奠定燦爛的“智能底色”;當我們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時,還需要日常生活為它奠定陽光的“智慧底色”。沒有了這些“底色”,學生的一切都將毫無生機與希望,包括學科學習。

25、課堂管理有兩個核心目的:一是避免發生或者消除影響班級有序學習的事件,可稱之為維持課堂秩序,這是消極課堂管理;另一是通過合作學習凝聚班級合力,在整體上提高學習效率,可稱之為促進課堂合作,這是積極課堂管理。

26、為何需要課堂管理,原因有六:一是要維持並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二是要幫助學生掌握並學會使用學習方法;三是要調動學生集體力量提高學習效率;四是要通過紀律教育形成課堂學習秩序;五是要通過學習診斷減少學生的違紀行為;六是要避免與診治學生羣體的失範行為。

27、課堂管理最成功的境界,就是發掘學生羣體的力量來提高每位學生的學習效率;而課堂管理最失敗的境界,就是對學生羣體的失範行為無能為力。

28、怎樣進行課堂管理:教師需要反省自己的課堂管理方式,要服務於學生羣體,而非管制學生個體;要尋找學生調皮的原因,而非責備其態度;要讓學生明白要做什麼,而非禁止學生做什麼。

29、衡量課堂教學的效率,既不能只以教師的功勞為標準,也不能只以教師的疲勞為標準,而應該以以功勞為分子、以疲勞為分母形成的比例為標準。

30、良好的學習態度緣自積極的學習興趣,而積極的興趣是對學習過程的內在享受,這種享受是由良好的學習方法帶來的,而學習興趣也只可能由良好的學習方法產生。

31、學法指導包括以學習為核心的三項工作,即解題方法的傳授、學習方法的引領與學習過程的指導。和學生談論學習中的成就與挫折,教會學生正確面對學習的短期成本與長期收益,指導學生正確地處理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衝突與矛盾,這就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

32、對於絕大多數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課堂教學來説,讓學生靜下來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也是學生主動內化學科知識的必經之道。要讓學生在課堂中靜下來,有三種方法可以使用:一是採用科學的方法把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分轉化為學生靜下來的本能成分;二是想辦法把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分壓下去,不讓它有發揮的機會與空間,並儘可能地激發學生靜下來的本能成分,為它的發揮創造機會並提供空間;三是採用科學的方法把學生動起來的本能成分消耗或者過濾掉,把保留下來的具有較高濃度的靜下來的本能成分用到課堂教學中來。

33、影響學生人格的要素,有遺傳、環境與情境。教育對這三個要素的影響程度決定着教育塑造學生人格的空間。

34、善待學生的無知,不但需要教師有寬容學生無知的度量和改變學生無知的智慧,還需要教師有寬容學生無知的勇氣與改變學生無知的責任感。

35、倡導站在學生那面的教育。站在學生的那面,並不是去縱容他們,而是接受學生的現狀,理解學生的現實。站在學生的那面,就意味着教師既不可能直接改造學生,也不可能替代學生,而是做學生的欣賞者與鼓勵者。教育一個人,並不是讓你去改造他,而是讓你去塑造他。改造是站在學生的對面,挑出學生身上的刺與不足,然後再為學生嫁接上美麗的花朵;塑造是站在學生那面,通過發掘學生身上的潛力,改進學生身上的不足,從而在學生身上培育出美麗的花朵。

36、如果教師站在學生那面,教學設計就要根據學生的經驗與知識來展開,這更容易讓他人看到學生的智慧,它並不直接體現教師的能力,而是通過學生的學習幸福感與學習有效性來予以展現,但是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非作秀的教育。

37、讓學生在“積極歸因”中尋找“學習

自信”。把學習成就歸因於內在的、可控的與穩定的學習因素,可以提高學生對自我學習能力的評價水平。將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與教學要求相比,學生可能永遠都處於失敗的境地;將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與他過去的知識儲備相比,他永遠都在取得進步。把可以解決的學習問題歸因於內在的、可控的因素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歸因於外在的、不可控的、不穩定的因素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保持。

38、父母會用孩子的聰明來證明自己的聰明,而學校則會用學生的愚笨來證明自己的聰明。

39、差生的存在是必然的,差生的形成是偶然的。莫用差生“存在的必然”遮蔽“形成的偶然”。藉助差生“形成的偶然”走出“結果的必然”。首先,教師應該弱化差生的差生意識;其次,探索形成差生的多種可能性原因,為避免形成差生尋找方法與策略;最後,教師要用更好的教學方法與更高的教學品質去吸引學生,以此來幫助他們避免淪為差生。一言以蔽之,莫給學生變差的機會。

40、父母往往用成人世界的功利標準來評判孩子,改造自己對孩子的關愛,這表現為父母不再關心孩子的生活世界,不再關心孩子的心理感受,而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只關心對孩子前途有直接影響的班級排名與教師評價。這使得孩子對父母的功利性關愛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拒絕與父母進行真誠的交流與溝通。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因此就不再有“戀母”與“戀父”的需求,相反,這會增強他們對愛的需求,從而促使他們過早地在同輩羣體中尋找“愛的歸宿”。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講,孩子們彼此間形成的愛並不是成人所理解的愛情,而是父母關愛的一種替代品,是父輩們真誠關愛缺位的產物。

41、成人在面對孩子世界時,更多的是一種武斷,而不是理解;是一種抵制,而不是尊重。作為成人,我們可能漠視孩子的世界,也可能承認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但無論如何我們沒有賦予孩子世界應有的地位。孩子們並不是要佔有美的東西,而是更着力於對美的追求。

42、學校存在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優秀的學生,因此學習世界的意義更甚於教學世界,甚至可以説,是學習世界的現狀決定了教學世界的現狀,是學生的學習狀態決定了教師的教學狀態。但事實並非如此。

43、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與交給他們學習方法是教師的主要責任,而積極地用所學方法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則是學生的主要責任。教師上很多課,就是阻礙學生完成自己的任務。由此可見,教師對學生學習世界的不瞭解、不理解、不尊重是導致教師與學生都“忙碌而無效”的主要原因,教師的教並不是為了學生,而是為了教師與學校。

44、學習評價有兩個直接的功能,一是證明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另一是查明學生遺漏了多少知識。基於威脅的學習評價最終讓學生遠離學習;基於支持的學習評價才會讓學生走進學習。教師通過肯定學生的學習積極面來幫助學生,往往比否定學生的消極面來診斷學生,更有利於發揮學習評價的影響力。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並不是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而是對學生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的診斷。診斷需要具備更多的專業智慧,需要非常明確的指導、非常清楚的問題解決辦法。

45、學生成長有兩個方向:一是通過擴張自己的優點來發展自己,另一是通過彌補自己的缺點來發展自己。不管在態度上,還是在技術上,前者都更佔優勢。

46、家長眼中的孩子越來越聰明,教師眼中的學生越來越笨,這個明顯的落差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47、對於學生而言,教育具有雙重功能:一是發現並發展學生的獨特優勢,我們稱之為教育的發展功能,它注重對學生獨特優勢的發現與培育,是開放與多元化的;另一是根據學生的獨特優勢對學生進行評價與篩選,我們稱之為教育的篩選功能,它注重對學生特定優勢的測量與鑑別,是封閉與單一化的。

48、從學生優勢出發設計課堂教學:鼓勵與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優勢與成績,是從學生優勢出發設計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根據學生目前的優勢與成績來設定教學目標,是從學生優勢出發設計課堂教學的第二步;讓課堂教學還原學生優勢與成績的獲得過程,是從學生優勢出發設計課堂教學的第三步。課堂教學並不是來教訓學生的,更不是用學科知識塞飽學生的無知,而是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使用自己獲得優勢與成績的方法,通過自己優勢與成績的拓展,來填補自己因為年輕而擁有的幼稚與無知。

49、成績競爭=專業競爭+時間競爭。在教育理論上,教師要擁有良好的教學業績至少需要三個要素——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教師的投入程度和教學工作環境,其中教學專業水平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可是,一旦回到教育實踐,尤其是教師間的教學競爭上來,這個結論就顯得有點勉強了。

50、竭力去發現上課人的優點,謙虛地詢問其課堂優點產生的原因,並向他學習,這是課堂觀察中上課人與聽課人最為良性的互動模式。

51、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有兩種途徑:一是填補自己的課堂劣勢,另一是拓展自己的課堂優勢。

52、提高課堂教學能力的主要途徑,是拓展自己的課堂教學經驗;而回避課堂教學劣勢的主要途徑,是反觀自己課堂教學的不足。課堂教學是一項藝術化的工作,是一項沒有終點的工作。

53、決定課堂進程的,並不是教師的教學設計,而是學生的學習進程;判斷課堂教學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並不是教師本人的能力如何與表現如何,而是教師的教學對學生學習的引導與幫助有多大。

讀周彬著《課堂密碼》讀書筆記心得體會,學習心得54、要造就藝術化的課堂,需要的不是模仿別人,而是成就自我。成就自我的途徑並不是對他人的崇拜,而是對自己教學理念的優化與改造,是對自己課堂教學要素的夯實與重組,是對自己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與培育。課堂教學追求的是藝術性,但造就藝術化課堂的卻是技術性。

55、課堂教學分為三個方面六個要素:教師教學方面,包括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學指導方式與教學過程;學生學習方面,主要考慮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課堂教學效果方面,包括學習成功率與課堂思維深度。

56、教師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目標間的關聯與互動,是成就成功課堂的重要因素。

57、精彩的教學,並不一定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有些枯燥的課堂教學,卻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是否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是由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的關聯度決定的。

58、要使課堂教學對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就必須以學生對課堂的參與為前提。可以將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分為主動

參與和被動參與。主動參與是學生基於自己內在的學習動機而走進課堂,容易在課堂學習中表現出更多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被動參與是學生基於外在的學習或者生活壓力而走進課堂,這雖有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但可以肯定的是,也會讓學生對課堂本身產生厭倦感。

59、教師對學生課堂參與梯度的迴應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在講解教學內容時,有沒有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二是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是否顧及了不同問題的思維層次,並根據問題思維層次的不同,來照顧與教育不同層次的學生;三是教師在進行作業和試卷設計與點評時,是否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回饋與反應。

60、評價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最終還是得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成功率進行評價。學習成功率可分為三項指標: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教師教學計劃實現度與課堂教學效果拓展度。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主要是指本堂課的直接教育效果是否得以實現;教師教學計劃實現度主要是指教師預先為自己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否完成;課堂教學效果拓展度是對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與創新性教育效果的觀察與評價,這些教育效果並不是計劃中的,但往往是課堂教學的亮點。

61、對課堂體悟而言,課堂學習氛圍、課堂人際互動和課堂思維品質,是表現課堂品質極為重要的核心要素。對課堂學習氛圍的體驗,主要聚焦在教師對學生的寬容與控制兩個維度上。應該把教師對學生的寬容看成是教育的起點,而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控制則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所以控制慾寬容並不矛盾,但存在控制的程度與寬容的內容是否適應的問題。

62、真正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並不是教師個人的精彩課堂,也不是學生個人習得學科知識的課堂,而是教師與學生藉助課堂教學這一活動與平台,在教師的精彩教學之中,在學生學科知識的習得過程之中,體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共鳴與知識共享的樂趣的課堂。

63、課堂中的人際互動,容易被師生間的教學互動、同學間的合作學習所掩蓋。課堂中真實的互動,可以表現在行為層面上,但並不必然如此。更為深刻的人際互動,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對同一個觀點的默契,應該是同學之間對同一樣感受的共鳴。這不一定要通過具體的行為與活動表現出來,往往在彼此的相視一笑或者同樣的身體語言中得以充分表達。不能將課堂中的活動互動作為課堂人際互動的全部,這回阻礙更深層次課堂人際互動的產生。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1.課堂密碼讀書筆記

2.《教師成長密碼》讀書筆記

3.讀書心得體會

4.《有效評課》讀書心得體會

5.教師讀書心得體會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