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心得作文(通用5篇)

《孟子》的心得作文 篇1

孟子是家喻户曉的人物,《孟子》也可謂是家喻户曉的古典名著。從中學及大學語文中,我們對孟子及他的一些言論已經有了一些瞭解,也學習了《孟子》中的部分篇章。但就我個人而言還未全文的去學習、品味過《孟子》,而這一次品讀名著並寫讀後感正是一個契機。於是我早早地就去圖書館借回了《孟子直解》一書,慢慢開始品讀起來。

《孟子》的心得作文(通用5篇)

有關孟子思想的研究,自古以來就不乏大家。孟子的四端説、性善論,在政治上實行王道、仁政,個人修養方面反求諸己的思想等都為我們所熟知。短短的一千字遠不足以概括《孟子》所要表達思想。所以以下就取《孟子·公孫丑》上篇中有關個人修養方面的兩篇來談談我讀後的一些感想。

《孟子·公孫丑》上篇第四篇就講到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雖然講的是治理國家時,我們要防患於未然,太平時特別要警惕不可放鬆。但聯想到我們當今的世界,聯想到我們平時的生活,同樣也適用。當代世界以和平和發展為時代的主題,除了一些局部的戰爭,全球基本是和平。在和平的環境下,我們不用過多地考慮温飽等一系列問題,於是人們逐漸減弱了警惕。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下,我們的一些同學開始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進入大學以後沉迷網絡、遊戲或者對自己的生活缺乏目標盲目度日。不能很好地規劃自己的未來,併為之努力。等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去責怪他人、歸咎於世事不公、歸咎於老師課堂沒有講。就以現在的經濟危機來説,有一部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就歸咎於現在是經濟危機,歸咎於在學校學不到知識或者缺乏實踐的機會等,卻不從自身找問題。我們不得不承認經濟危機的確導致了部分行業不景氣,影響到了應屆畢業生的就業。但我們若能做到未雨綢繆,在大學期間通過讀書、參加實踐等方式來不斷地充實自己,那麼到找工作時就不會那麼困難,是金子總會發光,總會得到用人單位的賞識。《尚書》中不也提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同樣也是強調禍福是由己、不由人也不由天,一切都是自求。

《孟子·公孫丑》上篇第七篇雖然在剛開始講了仁不是不能的問題,而是為不為的問題,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如何選擇,在這一篇的最後,孟子還是用射箭作比喻來講解反求諸己的問題。也就是強調,首先要從自己做起,不管知否遇到問題都要經常做到反躬自問。現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是用不同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和別人可以説是嚴於律人,寬以待己,這些都是不應該的。我們要身先士卒,從自我做起。

孟子,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王道、仁政治國之道、交友的標準、理想人格在孟子所處的時代可能帶有一些理想的色彩,但很多的思想運用到當今時代仍對人們提高修養等有着重要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經典的力量,它不會隨歷史而逝去,而會隨着時間發展不斷地積澱、凝鍊,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同酒一樣,越陳越香。

《孟子》的心得作文 篇2

施行了仁政之後,可以獲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來要做的,是救他國之民於水火,也就是征伐問題,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過程。孟子説春秋無義戰,實際上戰國時期也是如此,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都是為了土地、人口的爭奪,説統一天下在當時並不實際,只有到戰國後期,在秦國強的國勢下,其它諸侯國摧枯拉朽,統一天下才成為一個目標。孟子説的王天下,其實並不是指的是土地意義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獲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於征伐他國,必出於義,義,在孟子看來也就是民意,孟子説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説孟子言必稱堯舜,其實並不完全,其更多説到的是商湯和周文王,其中説到商湯更詳細。如對於王天下,商湯實際上就是孟子經常提到的君王榜樣,商湯的征伐就是為了救民於水火,所以東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沒有先來解救自己,可見這種征伐由於出於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來幫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當“義師”到來的時候“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征戰必勢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彰顯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説“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來警戒君王。雖然孟子終其一生沒有實現理想,但其對於民心的重視及其對於仁政的闡釋對後世無論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都有着較大的影響。

(一)持志養氣

孟子十分重視立志,認為道德教育的首要問題便是"尚志"、"持志",即堅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捨生取義"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與孔子一樣,孟子也要求學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認為志士仁人應該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這點説,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慾望與道德意識對立起來,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強調學習、修身的關鍵在於自得。他説"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他認為君子深造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的追求而得到。自覺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會比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會積蓄得很深,積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據此,孟子主張,學習的深化,必須要有自己的收穫和見解。尤其是學習中要有獨立思考精神,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而不能書雲亦云,對前代的文獻典籍,不要輕信,不能盲從。

(三)專心有恆

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舉例説:"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兩個人同時跟一個圍棋國手學習下棋,但結果大不相同,這決非由於其智力差異,而是由於專心與不專心的緣故。因此,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集中注意力,這是孟子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原則。

孟子主張專心致志的同時,還提出了持之以恆的思想。他告誡學生説:"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山間小道經常去走就變成了一條路,如果有一段時間不走,便會被茅草所堵塞。學習亦然。如果停下一個時期不用心學習,學到的知識也會遺忘。因此,學習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他説"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有所作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水,就停止挖掘,結果等於沒挖,這説明有為者必須有恆心,不能半途而廢。學習也是如此,必須堅持到底,不能功虧一簣。孟子反對"一曝十寒"的學習態度,他説:"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長。都是反覆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恆。

《孟子》的心得作文 篇3

説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後世將其與孔子並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聖"。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後世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範。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説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説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提倡"仁、義、禮、智",並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的規矩,即"禮儀之規"。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身於戰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一天下。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説宣佈於天下,以此來影響並匡正世風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户曉的故事外《孟子·公孫丑》中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關於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佔據了有利形式,但最後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澱,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隻嚮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説:"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麼放棄什麼。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捨棄一些事不做,去做該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寧靜胸懷。然後才能有所作為。在這個社會裏,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孟子》的心得作文 篇4

孟子是亞聖,集儒家大成,孔子是首創私學,儘管“儒”思想並非孔子首創,卻是在孔子那裏發揮到極至。生於孔子一百多年後的孟子,以孔子為“大聖”,遵循孔子的一套禮儀廉恥,然而孟子並非凡夫俗子,只懂得硬抄照搬,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孟子是擺脱了孔子的羈絆,形成了獨立的人格,比如在一些人事看法上等。

孟子講人性,講仁義,講建功立業,講“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也”,講“仁者無敵”,講“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浩然正氣。然而,孟子終歸是太完美無瑕主義了,他相信孔子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但是他是否明白人在其位必有無可奈何的事?就像一個獄官,也許他並不想殺人,但這“殺人”就是他的工作,他能為不殺人而餓死自己——“殺”自己嗎?就像一個士兵,也許他每天都在祈禱和平,是個和平主義者,但雙方一旦開戰,他便不可做個後退的懦夫!這就是身不由己。

在王道上,他也説:“為政難,不得罪於室”(離婁上),但是矛盾無處不在,當為政與室出現了問題怎麼辦?孟子是甘心做個委屈求全的客卿嗎?我想不是的,一個堪稱“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人怎麼會甘受眼辱,他比孔子勇敢,有魄力,所以他不甘,反抗,遊説。但以上矛盾是不在孟子的能力範圍內的,孟子會講一系列的治國口號,治國方略,會在被矇蔽的黑暗中找出些解決方案來,知道民心向利,於是觀君王飽民腹,順民志,但縱觀所有,那一套套看似完美的寶鑑卻在戰國風雲的時代黯然失色,不是別的,只因為他境界太高,是那些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所無法理解的。要不怎麼説,一個人愈是人類,那麼他就愈不被他同一時代的人所理解,接受,他不容於那個時代。因為他的言行並不是準備給這一時代的人看的,而只是把這些廣告當作整個人類的一部分右言的,所以他所做所為所言也許不是那時代人所熟悉的色彩、氣味,所以他是這樣的格格不入。

於是孟子孤獨了,他失望於君王的頑固不化,疾恨社會上淬的“異學怪論”,他痛惜,他辯論,他惆悵,他不平,但是一個沒有實權只體力行的傳教士如何能改變這混亂的世界呢?思前想後,唯有一招——反求諸己。

努力修養好自己的品性,以便成家、立業救國,一步步,腳踏實地,禁慾好“人之不為”,從而實現“人有所為”,這睚是我們現代所説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孟子是偉大的,他已認識到世間最虛偽最脆弱的傲慢莫過於國家的傲慢,民族的傲慢,不立足於根本,空想連篇是毫無用處的,因為如若一個人為他的國家,民族而傲慢,正説明他於本身是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資本,他用普照的陽光來遮蓋自己的影子,反而使他自己更加渺小,不然的話,他就不必求助於和他的千萬同胞所分享的那份資本了!

孟子的最終思想還是回到“人”上來了。人這個自我獨立的思想主體是被幾千年來所嚴重忽略的,焚書坑儒,文字獄,愚民政策,這些努力遏制人類思想,禁慾人類慾望的工具,鈍化,麻木了人之所為人最根本又最崇高的權力。將“大欲”、“大功”、”大利”這些全民性的東西強加於個人身上,讓人做“不能”又想為的事,最終的結果是:全面提升導致了全面挫敗。人們在“無能”面前註定了他必然失敗,無數失敗中失去了信心,失去了人格,只是萎萎地道出了“不如守中”的中庸之道。

人何其可憐,當地面向下塌陷的時候,地面上的人感覺不到自己在下降,只看着天空在越升越高,這就是沒有把人當作“人”的結果,人們在信仰偉大文化的時候,應該如孟子一般涉及到人這一本質上來,想想自己應當如何,應當怎麼做。

後注: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好高鶩遠。生活也許是苦悶的,生命也許是枯燥的,人在世上也許永遠也達不到自己的理想境界,但不要灰心。在這世上,人有太多的限制,太多的無奈,太多的無能為力,可是,我們應當慶幸的是,我們還是人,或者説是被看作是“人”,卻體會“人”作為“人”的崎嶇,也是一種無限的幸福,在自我滿足和幸福中,奢望更多的東西。

《孟子》的心得作文 篇5

今天早上煉完功,我重温了孟子的經典。

孟子曰:

一個人使人覺得他可愛便叫做好;

他自己的確有那些值得人愛的優點便叫做實實在在;

那些優點確實充於他本身便叫做美;

不止是充實,而且表現出光輝燦爛便叫做大;

不但是大,而且融化為一體,找不出他大的痕跡便叫做聖 ;

聖人德廣,以至到了神妙不可測度的境界,便叫做神!

張毅平總結:

我最喜歡看孟子的書,他的辯解是我要學習的。

好----實實在在----美----大----聖----神,一層層地往上剖析,講的實在是太妙了,太有哲理了!

一個人首先要‘真’,只有率真的人才可愛、才實在。真實率真是一個人做人最基本的基礎。所以,當一個人被孩子都人為是可愛的人,那麼他的行為就做到了真。

被常人稱為是傻的人,就做到了實實在在。這才是正常的普通人啊!

今天,重温學習了孟子的這段話,讓我的內心更加敞亮和光明。知道了率真是隻有在可愛和實在的人身上才會具備的優秀品質,是需要經過磨難和修行才能達到的豁達的境界。

9月份開始,我要加大煉功的時間和力度。每天要煉精、煉氣、要到公園去唱頌《楞嚴咒》和練習古典舞身韻基本舞姿。當我在唱《楞嚴咒》時的神韻,能夠達到天尊之相時,我就能把《楞嚴咒》的音質和旋律唱出天籟之音。當我把《楞嚴咒》能過跳出敦煌飛天的景象,那麼我內丹功的境界也就達到了還虛得道的境界。

我的金丹也就煉成了;我的修行也就功德圓滿了;我的弘法利生的願望就一定可以實現了!

結果:我的果報就可以做到內心和外形和諧之美;

就可以做到在實現這一願望的過程中所表現的大;

就可以將自己在原創的《楞嚴咒》音樂舞蹈中和神咒溶為一體做到聖;

當我在活在這種由自己創建的極樂世界中,就可以達到神聖的境界。

因此,我每天會樂此不彼地煉內丹功、唱《楞嚴咒》、寫文章,這其實是三種最高境界功夫。這功夫的名字叫做《定、靜、慧》。

定功:

我可以在《楞嚴咒》中獲得楞嚴大定,得到佛力的加持。那麼一切的妖魔鬼怪都不能誘惑我,五藴十魔將從我的心裏徹底地驅除。從大定中讓我產生出靜。

靜功:

在煉內丹功中我可以做到三靜:1、身靜 2、心靜 3、念靜。很快使我進入煉精化神的境界。不僅可以延緩我生命的長度和質量,而且從靜中可以讓我的右腦得以開發、左右交感神經系統得到平衡、打通中脈與宇宙接軌、吸收到宇宙的能量、將真陽重新回到體內返老還童開出智慧。

慧功:

在每天寫文的過程中,可以開發我的文字般若。我將通過修煉後開發的大腦,再有計劃地用於訓練腦細胞。把在日常的繁瑣小事中悟出的大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告訴眾生大道就在自己的身上的真理;告訴眾生大道至簡的真理;告訴眾生應該如何去面對生老病死的真理?並將這些文章的版權全部貢獻給全人類留給人間。即延緩了自己腦細胞的衰退,又為人類做了貢獻積了無量的功德,給自己添了無量的壽數。

我的這種行為在常人的眼光中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可理喻的。但且不知這正是實實在在的,讓我的生命發出了與眾不同絢麗光芒的奧祕。

我不僅要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並且還要發揚光大這一文化、要讓中國的傳統文化,為廣大的眾生所知、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