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分享讀書心得(精選4篇)

背影分享讀書心得 篇1

前幾天重讀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文中描述的父親的背影使我又一次潸然淚下:戴了一頂舊氈帽,又胖又矮的身影邁着蹣跚的步子,攀月台,過鐵道,為心愛的兒子買橘子……這場景是那麼的普通,然而又是那麼的親切,那麼的感人。先生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譜寫了人間最平常、最真摯的親情。

背影分享讀書心得(精選4篇)

“可憐天下父母心!”是的,這種親情是天底下最無私地愛、最純潔的感情。先生筆下的父親,給我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其實,我們許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父親,他操勞奔波,含辛茹苦,整天為我們忙這忙那:為我們煮我們最喜歡的菜餚,為我們買最心愛的衣裙;我們生病時,他會端茶送水,延醫送藥,我們遠行時,他會買好車票,一路的叮嚀,買好各種各樣好吃的,當然也包括橘子……

可是,我們卻常常對父親的這些愛熟視無睹,常常把這些愛當作是我們子女所應得的。我們的父親和《背影》中的父親何其相似,對我們充滿了關懷和愛,總是把最好的留給我們,寧願自己過得苦一些、累一些,只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幸福、快樂。他們總是無私的奉獻,默默地把一顆火熱的心——把他們的所有都給了兒女,卻從不計較得到多少回報。父親的愛,是一種多麼高尚的感情!

十七年了,我就在這種親情的呵護下、陪伴下漸漸的成長。因為有了這種愛,數九寒冬我會感受陣陣温暖,炎炎盛夏我能感到絲絲的清涼……每次離家至異鄉時,父親那一句句樸實而真摯的叮嚀成了我最珍貴的行囊。雖然曾經渴望過離開父親的“保護”會自由自在,雖然曾經覺得父親“路上小心”、“當心着涼”之類話有些囉嗦,但是,我現在已經懂了,我長大了,我懂得了珍惜,我懂得了真摯,我懂得了感激,我懂得了親情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它是發自內心的、人世間最美麗的感情。

模糊的淚眼中,我又一次讀完了先生的《背影》: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模糊的淚眼中,我想起了我的父親……我想對他説一聲:女兒永遠愛你!

背影分享讀書心得 篇2

小時候,我不懂事,看見爸爸媽媽看書我就覺得很無聊,很煩。可是,慢慢地我知道了書的好處。有一件令我終身難忘。

那時我才剛上一年級,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作業,可我不會做。我問媽媽,可是她卻説:“你自己找書吧!書是知識的海洋,我幫你找一本書,你自己查閲一下吧!”我很不情願地點了點頭。我一翻開書,就被一些美麗的插圖吸收住,突然間,我覺得我已經愛上了書。我終於明白大家為什麼都那麼喜歡讀書了!我耐心地、一頁一頁地看下去。看着看着,我忘記了時間,忘了身邊的一切。過了很久,媽媽拿開了我的書,我才知道現在已經8點了!媽媽説:“不趕快做作業,就不能早點睡了!”

“刷,刷——”,我和作業本“大戰”了一個多小時之後,終於把它“制服”了。我高興地想:我又可以繼續看下去啦!這時媽媽卻催我快點睡覺。我對媽媽説:“讓我繼續看下去嘛!你不是説‘書是知識的海洋’嗎,而且高爾基先生也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呀!”最終媽媽拗不過我,答應讓我看書了!我再次拿起書,看的如醉如痴完全沉浸在書的畫面裏,就連媽媽叫我我也不知道。過了一個半小時,我終於看完書了。我回到房裏,躺在牀上,回憶着剛才讀書的內容,美美地睡着了。

從小時候的不喜歡讀書變成了現在的“書呆一族”,我覺得很高興,因為書——能帶給我快樂,帶給我知識。大家何嘗不是一下博覽羣書呢?讓我們一起向“不説話的老師”出發吧!

背影分享讀書心得 篇3

大作家高爾基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他其實説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類要努力地攀登,攀登書籍的階梯。而書籍做成的階梯上面,是一座金碧輝煌的知識宮殿,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地去攀登,去汲取。

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們常把國小、中學、大學階段的學習形容為在“書山“上攀登,在“學海“中遨遊。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

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總是太過於被動地去讀書,往往是體會不到讀書的樂趣的。捧一紙書香,打開一點温存的光,就那麼靜靜地看着文字隨着時間的舞步從你眼前滑過……這時,你就會感覺到,讀書是一件多麼讓人快樂的事情!讀書是一種心情,那一抹書香帶來的舒坦是最好的心理試劑。去讀書吧,你一定會有更多的發現。

多讀書,還應讀好書。讀書要應有個選擇性,對書本中的知識也要有選擇的採納,就是所謂取其精華。

背影分享讀書心得 篇4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一本書是《皮囊》。

作者寫皮囊之意,恰不是要寫皮囊,而是想拋開一眾皮囊,看透整個人,挖掘整個人生。作者寫自己的血脈之地,在自己最熟悉的皮囊中,窺見身體,看清眾生。作者仔細審視過那些裹着自己血脈而行走於天地、付出於身邊的皮囊,審視過那些皮囊之後,識心、識人、識自己。那麼,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應當開始於接受自己,結束於生命終止的那一刻。

《皮囊》讓我這個膽怯的人“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看見”他們,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見”自己,以及這個“世界”。我明白,我們既然已經出發,就註定是既失去家園又無法抵達遠方的人。而這一路上,“看見”便是受我們自己控制的“命運”。

生活綁架了一切,又釋放了一切。生活就像火箭,必須在適當的地點和時刻一節節點燃推進,才能到達所謂的遠方。我們爭分奪秒,全力以赴,生怕耽誤了一個節點,造成這支"火箭"的脱節和偏離軌道。可有趣之處又在於,我們對於目的地是迷茫的,對於生活卻又是緊迫而又敏感的,以為丟掉了一步,就丟掉了整個人生。殊不知,生活至此,忙忙碌碌不知為何,緊緊張張患得患失,才是的悲哀。也或許,這便是生活。我們都曾離開家鄉,卻從未抵達遠方。

阿太的理性與睿智,母親執拗背後的可愛,父親重病下的樸素道理,先有皮囊再論心。醫院裏,生命很重,每個人都活得很努力,生命也很輕,輕薄到照面之後一切歸於平靜。神靈朋友教會我,無論多絕望,請留給自己一點安慰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