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勤五讓六環節課堂教學模式設計體會

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愈來愈多的課堂教學模式均在頻頻上演着,為課堂增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勤五讓六環節課堂教學模式設計體會

這是一場劃時代的教育革命浪潮,很多學校的老師都在積極探索和嘗試着新的課堂教學方法,力圖改變着傳統意義中教師講學生學的被動學習局面,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教師朋友在眾多課堂教學模式面前感到“暈乎”,到底模式的作用有多大?哪種教學模式才最好?

模式在課改初期是必需的,並且是需要全力去做好,還要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那種小看模式的作用,排斥模式的做法最起碼在課改進程中是難以高效的。如同學習武功一般,早期練的就是套路和基本功,只有等技藝純熟至化境時,方能隨心所欲、招式靈活多變,乃至達到一般人眼中的無招無式、殺敵於無形,那才真是叫做“創新”的。亦如建設新中國,是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來做理論的指導,我們的課改如果沒有模式、沒有依據、沒有先進的系統理論做指導,也是如同無頭的蒼蠅般瞎撞難以精進的。

至於哪種模式好是無有定論的,關鍵是能符合地域自身的教學實際現狀所需,能夠全力去把它付諸於教學實踐,極力去豐富它、完善它,力爭有所突破和創新,總能有所成效的。各種模式的不同在於教學的側重點有所變化,是需要教師具備不同方式的課堂駕馭能力,對教師的教學技藝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和高度。鑽研、熟知模式各環節的作用和目的是實施模式的關鍵點,也是決定課堂是否順暢、高效的根本所在。

一般的課堂教學模式,都要包含預習自學(學生自主學習、探究)、交流展示(參與課堂、展示成果、達到資源共享)、反饋練習(知識運用、轉化技能、形成能力)這三個主環節,並通過其它輔助環節促使、加強、補充和鞏固這三個主環節得以高效為目的。

“三勤五讓六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是立足於山區教育教學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村中國小課堂,來設計的一種大眾化、普及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力爭當堂課解決問題為目標。本模式以“三勤”為魂、以“五讓”為魄、以“課堂六環節”做軀體,通過教師嫻熟、高超的課堂教學組織藝術,鑄就出一個個“魂魄健全、血肉豐滿的學生軀體”來。一般來説,“軀體”是課堂教學的載體、是一種形式和內容,呈現為課堂教學的過程和各環節的顯現,是學生學習知識、轉化技能、形成能力的蜕變過程。如何去塑造好這個軀體,並賦予其旺盛的生命力,“魂、魄”是掌握在教師手中的,這正是體現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課堂境界之所在。所謂的“魂魄”是指教師教學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體現為教師的內涵、素養和教學的境界。“畫龍點睛”的作用顯示出了教師作用的強大和不可替代性。課改的課堂讓學生去做一切,不是淡化了教師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於無聲處勝有聲”説的是教師在無言中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蕩平天下”的豪邁胸襟和氣度。

“三勤”是針對學生提出的一種培養目標,也是對教師提出的一種課堂立足點、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五讓”堅持以教師做引導、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教室的空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探索的權力交給學生,把創新的可能交給學生,力爭讓學生去做一切、做出成效來;“課堂六環節”(定向誘導-自學探究-小組交流-班級展示-精講提升-達標測試)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基本呈現方式和過程。這裏重點説一下“定向誘導”的設計意圖,“定向誘導”是六環節的靈魂所在,如同拍電影時的精巧劇本製作一樣重要,體現了“導演”的用意和製作水準,直接決定了效果的顯現;一個課時的學習目標能夠準確定位,重難點的精確把握,學生自學內容的設置能否體現使得教材問題化,練習檢測的設置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達到鞏固提高學習的效果,課堂如何拓展和昇華都是需要去精心設計的;在課堂的過程中,教師的隨時“誘導”都要使得學生迅速進入一種情景和狀態,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其它環節的處理我會在以後做出詳細分析的。

《説説“三勤”》

“三勤五讓六環節”課堂教學模式中的“三勤”(勤動腦、勤動口、勤動手)是針對學生提出的一種培養目標,也是對教師提出的一種課堂立足點、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

課改的課堂,在教師身上體現的是課前的精心準備,如何準確制定學習目標、精巧設置學生自學問題和練習內容、考慮課堂各環節的科學安排,課上重點體現學生管理與評價、誘導學生自主高效的學習;在學生身上體現出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善於動腦、動口、動手則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確切表現,課堂的考察角度關鍵是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程度和參與面積如何,這正是課堂是否高效的主要體現和精彩呈現。

在聽上海專家徐方瞿教授講座時,有這樣的話語:對學生的培養有四個層次,那就是:(獲取)知識、(訓練)技能、(形成)能力、(鍛鍊)思維。(鍛鍊)思維才是最高層次的培養目的,其培養途徑是通過“聽、看、説、寫”來進行的,這和我們平時所講的“聽、説、讀、寫”訓練基本相仿。聯繫課堂,我們有經驗的老師可能會深有體會的。最低的思維層次就是“聽”,老師講、學生聽,學生是受眾者,其被動接受的思維成分多一些;第二個層次就是“看”,老師設置問題,學生看書、找答案,其主動思維的成分自然會多一些的;第三個層次就是“説”,學生把自己弄懂的問題講出來,講出自己思維和思考的過程來,其效果必然會很好的;第四個層次就是“寫”,是動手去做的過程,語文小練筆、數學做習題,都是動手的過程,有經驗的老師自然知道學生經過“題海戰術”訓練後的效果,原因就在於此。聯繫我們的“三勤”,“聽”和“看”就是“動腦”的過程,“説”既是“動口”、又是“動腦”的過程,“寫”則是“動手”和“動腦”的相加,更是一種使用和實踐的過程,效果怎麼會不好呢。

再拿我們平時的經驗來講,“聽”到別人講的新聞,在自己腦海裏存活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天的時間;在什麼地方“看”到的新聞也許會在大腦裏存留幾周時間吧;如果你把“聽”到或“看”到新聞講給不同的人來聽,那自然會停留在腦子裏幾個月也説不準;如果是你自己“寫”出來的東西,“講”給他人聽一遍,怕是誰也很難從你腦海裏把它清除掉的。

在我們進行課堂教學時,如果心中目標明確的話,能夠緊緊圍繞讓學生“勤動腦、勤動口、勤動手”,兼以“聽、看、説、寫”的不同側重實施,來設計我們的教學方案、規劃課堂各環節,試想象我們的課堂會呈現出一種什麼樣的教育景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