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反思總結:如何上好課

星期二下午的時候聽説首師大的幾個老師要來我們繫上交流,繫上決定安排一個座談會以及聽一兩個老師的課,因為星期四上午我有課,我理所當然成了聽課的對象。由於期會考試快到了,課早就停了,聽課的消息打亂了我的計劃,但我還是靜下心來準備了一節新的內容,人家大老遠地來交流了,總要表示一下麼,再説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對自己也是一件好事情,人還是要善於照鏡子嘛,只是一聽説是首都來的人,對於沒見過大場面的我來説還是有些小緊張。準備一節新課,需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備課的過程也是相當熬人的,先要熟讀教材,還要閲讀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書籍,此外還要蒐集一些與課本知識有關的現實案例,光寫好教案就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然後還要思考怎麼樣開展課堂教學,比如如何導入、如何講清重點、如何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如何組織語言表達等等,無一不在考慮的範圍內,直到昨晚上十二點多的時候才算是舒了一口氣,一天下來累得夠嗆,連衣服也沒脱,倒在牀上就睡着了。

課堂教學反思總結:如何上好課

早上早早起來把自己的形象收拾了一番,冒着再次感冒的風險洗了個頭,畢竟一切要從“頭”開始嘛,然後把前天晚上買來的沒下完的面煮了,胡亂吃了兩碗,時間緊促連鍋也沒顧上洗。把該拿的書和教案裝在包裏,裝了一瓶水,穿了一身平日很少穿的西服,就這樣出門了,不管課講得怎麼樣,準備工作還是要紮實。第一二節是二班的課,人家聽老蔡的課去了,我的課到第三節的時候聽,孰料還沒聽課就明顯地緊張起來,穿了一身西服有點太拘謹的感覺,臉部的表情也明顯的僵化,即使想笑一下也是皮笑肉不笑的樣子,好像真遇到天大的事情似的,思路也不怎麼清晰了,説出的話也有些語無倫次,平日裏能想到的很多美妙的詞語都蹦不出來了,我的個天呀,我的昔日的風采呢?不見了,我完全不是我自己了,我想學生娃娃比我更有發言權,在他們的眼裏今天的我更像一個傳統的衞道士,一板一眼,沒有活力,上這樣的課就好比是吃了一頓不合口味的飯菜一樣,同樣倒人胃口。

一直以為自己還見了一些場面,研究生的時候就給本科生上過課,找工作的時候面對招聘的人也講過課,工作以後領導也聽過幾次課,自己還參加了一兩次教學比賽,成績也都可以,可是今天的表現完全證明自己還需要足夠的歷練。第三節課終於到了,奇怪的是真正到聽課的時候並沒有之前的那麼緊張,一切都按部就班的進行着,當然,因為有人聽課了,平日囂張的氣焰也就收斂起來了,比如,較為認真地寫了板書,較為謹慎地舉了幾個例子,較為拘束地保持了良好的教態,較為莊重地表達了一些書面的語言。一節課就想把準備了的東西都交給學生,因而更多時候自己就像一個手握機關槍的戰士,向着下面的學生打完了一梭又一梭的子彈,可學生們要跟上我的速度那就有點勉強了,所以一節課下來,整體情況並不好,該突出的沒突出,該收斂的沒收斂,一節課雖然堅持下來了,可是,效果呢?

第四節課聽了一些首師大老師和繫上老師的評課意見,的確在他們的點評下發現了不少的問題,而這些恰恰都是平日裏忽視了的,自己卻全然不知,有時候甚至還會沾沾自喜,果然,今天照了鏡子,深受啟發。當然,自己好的表現還是有的,老師們都很友好地説了一些好話,但這都不值得自己驕傲,恰恰是一個反省的大好機會,現在就把自己今後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上好課的反思總結如下:

一是要多讀書。人們常説,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應該有一桶水,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是不行的,這個我想老師們都深有體會,一般的教材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那麼在備課的時候就需要閲讀大量的與教材有關的內容,比如説相關學者的著作和文章,還要閲讀一些與教材內容有關的報刊雜誌,並蒐集一些網絡上的有用信息,再把這些信息進行整合,然後將它們合理地安排在講課中,這樣做就可以擴大知識面,再者有助於理解和消化課本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要不然只照本宣科,那肯定徒勞無益了。我在講授《政治學概論》這門課的時候,堅持手寫教案,在寫教案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教材,然後讀一些國內政治學專業的權威著作,如《政治學原理》、《政治學基礎》、《政治學導論》、《中國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制度史導論》、《西方民主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當代西方政治制度導論》等,除此以外還要在網上搜集一些有可讀性的文章,特別是能反映一門學科發展前沿的文章,如此進一步優化自己知識體系,那麼,這樣備出來的課肯定要比只看一本教材的要好的多。

二是要備學生。從教兩年多來,有一種最大的感觸就是發現我們的學生娃娃都特別有包容心,哪怕就是上一堂最糟糕的課,他們也都在靜靜地堅持,儘管要時刻與無聊、瞌睡和飢餓等作鬥爭,但依然給予老師們極大的支持,每每想及此,內心總是無限愧疚,因此,總會對每一節課充滿了敬畏之心,上不好課就是對不起學生娃娃的那一份真誠和熱情。所以,我覺得教學中最關鍵的是要備好學生,也就是教學要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貼近學生的身心特點,貼近活生生的社會現實,如此才能增強教學的有效性。比如説,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上課的時候要不要考慮學生的感受,我想絕大多數人都説要考慮,可是怎麼考慮呢?這就要想一下自己語言的表達、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教學方法等能不能被學生所接受了,要是不能容易接受,那就要及時改變。有些老師可能會問“那我怎麼知道他們能不能聽懂我説的話呢?”我覺得這個也簡單,想想自己當年和他們一樣的時候,更喜歡什麼樣的語言表達,喜歡什麼樣的方式方法,這樣一個縱向的對比,就會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認真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多關心和理解學生,與學生平等友好地相處,學生娃也是願意表達自己的需求的,也就是説要真正地瞭解學生,還需要俯下身子真正地去深入他們中間去,在教育教學中,也要走羣眾路線。

三是要常思變。在教學中也沒有一沉不變的東西,因循守舊、墨守陳規、固步自封等都是進步的大敵,特別是一個社會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現的情況下,不圖改變那隻能被時代所淘汰。要變的東西可多了,在這裏略説一二。首先,知識結構需要及時更新,如今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會出現新的東西,每一個學科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的,這就需要及時地補充新的知識,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緊跟學科發展的前沿,才能適應時代發展對一個教師的要求。一個老師總不能經常拿着陳舊的東西在學生面前販賣吧,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發達的時代,可供學習的載體相當多,學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瞭解一些新的知識,倘若做老師的不先去充實自己,那就必然會遭到學生的恥笑的;其次,要及時轉變教育教學的理念。也就是如何處理師生關係的問題,傳統的教育理念都突出的是教育者的權威性,如此就會造成一言堂、填鴨和硬灌的這樣一種局面,而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極大的壓抑,到頭來師生之間關係緊張,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就不太理想。而現代的教育理念則主張師生之間的一種平等關係,師生之間要相互尊重和理解,還要共享一些信息和經驗,在這樣一種和諧的氛圍中,事實上更有利於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升和全面發展。所以,我們不能只想着把學生管住或者嚇唬住,而是要想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等感染和影響學生,“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就是這個理。最後,就是要變革方式方法。毛爺爺説過,方法是過河的橋樑,這是個至關重要的東西,方法得當,則事半功倍,方法不當的事倍功半,這就要求我們要儘量用好方法。教學的方法也是很多的,但是,千方法,萬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好方法,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切忌死板僵化、生搬硬套,將別人的方法奉為聖經,將固定的模板作為唯一的樣式,這樣的結果肯定不會好,邯鄲學步就是最好的例子。因而,要形成自己的風格,而且這個風格還要根據實際的要求及時的改變。可以説,教育教學的過程始終是發展變化的,它與整個社會發展的諸因素一起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着改變,因此,對一個老師來講,能不能與時俱進,及時改變舊的東西,這也是能否搞好教育的關鍵所在。

當然,洋洋灑灑寫了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這對於一個只有兩年零兩個月的教師來説還是相當膚淺的,今後要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保持一顆對神聖課堂的敬畏之心,保持與學生的平等、理解和尊重的和諧關係,保持積極樂觀的良好心態,保持及時反思言行的良好習慣,讓自己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