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暑假讀書心得(精選5篇)

教師暑假讀書心得 篇1

也許是年齡的原因,本書最吸引我、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輯做幸福的教師。作者用輕鬆活潑的筆調,生動流暢的語言,巧妙地將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理論融入其中,告訴我們如何進行心理健康的調適,如何學做幸福的教師。如:不是你面對的東西決定你的幸福,而是你面對的方式決定你的幸福。學會陽光思考,學會人際交往,學會開心工作,學會開心生活,尤其是如何學會開心地工作對我的指導意義重大。作為一名教師,我每天重複着許多相同的工作,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試,難免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如果自己將本職工作當做一門藝術去研究,去追求,就會覺得生活是那麼的美好,工作是那麼的快樂!回想自己從教20xx年的經歷,雖然羨慕有的職業那麼光鮮自在,也曾多次抱怨工作的辛苦,但我始終沒有離開教育崗位,而且一直奮戰在教學一線,憑的是什麼?還不就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是啊!既然不能選我所愛,那就乾脆愛我所選,因為教師是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變得更美好的職業;是一種不僅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價值,而且具有內在的尊嚴與歡樂的職業。在工作中要學會承受冷落,學會歷經磨難,學會創新工作,自己就能體會工作着是快樂的!的內涵。今後,我將一如既往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直到自己職業生涯的結束,用自己的方式決定自己的幸福。

教師暑假讀書心得(精選5篇)

腹有詩書氣自華,是金海岸國小教師的語言。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只有精神及其豐富的人,他們才能成為幸福的人。作為一名教師,生活中除了適當的休閒和積極的運動以外,恐怕只有讀書能使我最開心和最充實了。本書中也寫道:讀一本好書,是與一個高尚的人談話。人只有一生,但只有一生是不夠的,我們要在優秀的作品中再活一次,甚至再活十次,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讀書使我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寬容,今天比昨天更懂得愛,境界提高了,胸懷寬廣了,在快樂工作的同時開心的生活着。 本書中一些精彩語言,如對一名教師來説,推動其教育事業發展應該有兩個輪子,一個叫做情感,一個叫做思考。尊重、信任、理解、是每一個孩子精神生命所必需的陽光、空氣和水,是孩子心靈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甦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的感情也會消融。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浮。等等,我都細細品味,反覆咀嚼,如沐春風之中。

總之,我很喜愛此書,以後還會細細品讀,不斷汲取養分,促進自己健康的成長,提高教育涵養。

教師暑假讀書心得 篇2

拜讀了特級教師黃愛華的文章,使我深受感染和啟發。黃愛華老師在教學上孜孜不倦地思考與實踐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數學教學過程的基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按照《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的發展包括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和情感四個方面。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這幾個方面的發展是交織在一起的。從某種程度上説,今天的學習,是為了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數學教學應該以發展為核心,學生要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從黃愛華老師的課堂教學中,相信每一個人都不難發現這一點。

2.尊重學生,與學生“和”、“平”相處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同時學生又是一個個存在個性差異的活動對象。由於學生在情感態度、興趣愛好、發展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必然導致課堂教學中的“差參不齊”,但我們絕不能就憑此而人為地把學生分為好學生與差學生,只是發展的進程有快有慢罷了。黃愛華老師在尊重學生的問題上,把握好了兩個字:“和”、與“平”。“和”指的是“和諧融洽的氣氛,“平”指的是“地位平等的交往”。教學的過程教師不應該是一位“獨裁者”,應該是一位致力於幫助學生、涉身處地為學生着想的擁有先進教育理念、善於合作的“良師益友”。在黃愛華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他對學生髮自內心的表揚與鼓勵、蹲下身子走下講台與學生交流合作;我們也經常聽到“再想想看,老師和同學們都相信你一定行”、“你得想法真得太偉大了,堅持下去前程似錦”等許多沁人心田的話語。所有這些無不反映出黃愛華老師高尚的師德、先進的教學理念也為人處事的原則。

寫到這裏,我似乎又有了一種更深的體會:與其説黃愛華老師是一位名師,倒不如説黃愛華老師是一本書,一本只有認真思考、認真實踐後才能讀懂的書。

教師暑假讀書心得 篇3

拜讀了特級教師黃愛華的文章,使我深受感染和啟發。黃愛華老師在教學上孜孜不倦地思考與實踐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數學教學過程的基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按照《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的發展包括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和情感四個方面。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這幾個方面的發展是交織在一起的。從某種程度上説,今天的學習,是為了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數學教學應該以發展為核心,學生要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從黃愛華老師的課堂教學中,相信每一個人都不難發現這一點。

2.尊重學生,與學生“和”、“平”相處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同時學生又是一個個存在個性差異的活動對象。由於學生在情感態度、興趣愛好、發展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必然導致課堂教學中的“差參不齊”,但我們絕不能就憑此而人為地把學生分為好學生與差學生,只是發展的進程有快有慢罷了。黃愛華老師在尊重學生的問題上,把握好了兩個字:“和”、與“平”。“和”指的是“和諧融洽的氣氛,“平”指的是“地位平等的交往”。教學的過程教師不應該是一位“獨裁者”,應該是一位致力於幫助學生、涉身處地為學生着想的擁有先進教育理念、善於合作的“良師益友”。在黃愛華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他對學生髮自內心的表揚與鼓勵、蹲下身子走下講台與學生交流合作;我們也經常聽到“再想想看,老師和同學們都相信你一定行”、“你得想法真得太偉大了,堅持下去前程似錦”等許多沁人心田的話語。所有這些無不反映出黃愛華老師高尚的師德、先進的教學理念也為人處事的原則。

寫到這裏,我似乎又有了一種更深的體會:與其説黃愛華老師是一位名師,倒不如説黃愛華老師是一本書,一本只有認真思考、認真實踐後才能讀懂的書。

教師暑假讀書心得 篇4

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也隨之提高,教育的基石與精髓就是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強調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斷學習的教師,才能不斷地適應發展和變化的時代要求。

有效研修堅持以教師為本,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本,教師的發展是目標,學校和學生的發展是教師發展的結果。教師素質、能力的高低,直接關係着億萬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着祖國的前途和命運,關係着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提升。

把教師專業發展作為研修活動的重要目標,我們每個教師不僅應該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而且應該是有道德文化的追求,不斷自我更新的人。

教師專業的發展需要的主要是在學校教學和課堂實踐中產生的,學校既是教師專業生活的環境,又是終身學習的場所,課堂既是教師施展專業素質的舞台,又是教師不斷獲得專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在這次研修中我有以下心得體會

1、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放平自己的心態,認真學習,樹立優良學風,刻苦鑽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求教育教學新規律,上好每一節課,向其他教師學習,多學習別人的優點和他們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和學識水平,並善於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地反思自己,對於好的做法積累為經驗,對於不好的做法及時反思,及時糾正,改過。

2、通過學習,使我提高了自己的師德水準。教師大計,師德。教師的師德重在自我修養。“美德出於有知,知識是一切德行之母”,使我深切地領悟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學無止境”的真諦。只有認真學習和掌握各種道德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並對所學的道德知識和人生哲理以深入思考,才能在自己的心靈深處培養趨善避惡的道德意向和情感,從而擇善而為擇善而教,為人師表。

教師暑假讀書心得 篇5

讀《教育:讓人成為人》這本書,光是看目錄,就值得我讀半天,對於一個國小教師而言,讀起這些讓全世界都振聾發聵的大理論家、大教育家的大部頭,猶如看天書了。引起我注意的是目錄中有三個相同的題目——教育的宗旨,我猜想也許與我的職業還有些關聯,於是就硬着頭皮讀起來。在讀到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的《教育中的宗旨》的序言時,談到杜威的兩個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我覺得在今天都很有借鑑意義。

1、教育即“生活”

杜威從社會角度觀察教育,認為人是社會性動物,人類與動物的不同就在於人類有教育,而動物沒有。教育的職能就是延續社會生命,即教育能傳遞人類世代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維繫和發展社會生活。不管正規教育還是非正規教育,實際上都在進行經驗的改造。由於改造經驗必須與生活密切結合,因此杜威簡明扼要地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杜威認為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了生活和經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

在我們學校,就非常注重在生活中教育兒童。在食堂就餐之後,兒童要自己刷盤子,裏外都要認真刷,直至刷乾淨為止;午睡起牀後要自己整理牀鋪,對於國小生來説,雖然有些麻煩,這也不在學業考試內容的要求之內,但這種從小就培養起來的好習慣能伴隨他的一生。

教育,當它脱離社會生活、脱離兒童時,“兒童的人格就會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裏,兒童像一個脱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裏,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滿足”。脱離了生活,就會使兒童成為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盆景”,也就失去了好奇心、創造力和天真無邪的快樂。其實,教育從它產生之日起,就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獲得自身的發展,促進着人類文明的進步。

“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教育是生活本身,那麼教育應該充實人的生活,使兒童能夠適應生活更新生活。“教育即生活”強調生活的意義,即教育應該成為改造了的、適應兒童天性的生活,而不是不合乎時代精神的生活,壓抑兒童天性的生活。

杜威十分重視兒童這一環節,強調發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愛好活動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具有強大的潛在動力,教育必須尊重和利用這種動力。兒童是教育的出發點,社會是教育的歸宿點,在這兩點之間形成教育過程。他批評傳統的教育過程強迫兒童死記硬背,填鴨式地灌輸書本知識,這種教育無異於牛不飲水強按頭,是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壓迫。杜威呼籲把兒童從傳統教育中解放出來,提出從兒童的現實生活中進行教育,激發兒童的學習需要和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杜威提出改變教育的重心,宣揚用“兒童中心”取代“教師中心”或“教材中心”,圍繞兒童組織一切教育措施,教師應是兒童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啟發者和指導者,徹底改變當時壓制兒童自由和窒息兒童發展的傳統教育。把教育看作生活、生長、經驗改造的過程,就能使兒童在活用中活學各種知識,因此獲得的知識就能幫助人們適應不斷前進的社會,並能保證人類永遠進步。

2、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型的社會。”在他看來,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學校作為一種制度,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起來,縮小到一個雛形的狀態。在學校裏,必須能夠呈現兒童現在的社會生活,如同他們的家庭裏、在鄰里間、在運動場所上所經歷的過程。這樣,“使得每個學校都成為一種雛形的社會生活,以反映大社會生活的各種類型的作業進行活動……。當學校能在這樣一個小社會裏引導和訓練每個兒童成為社會的成員,用服務的精神薰陶他,並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導的工具,我們將有一個有價值的、可愛的、和諧的大社會的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證。

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説,杜威認為,一是要求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要求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能有自由的相互影響。這樣,學校就不會與社會生活隔離開來。

杜威視教育為生活,把參加現實生活作為媒介,把教師傳授知識的課堂改造為兒童活動的園地和生活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投入活動,在活動中學習,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