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力的十二項修煉》讀書心得

假期裏,我讀了《教育力的十二項修煉》這本書,讓我收益匪淺。讓我懂得了作為教師不僅要勤奮、敬業。還有有一顆愛心去關愛學生。身為班主任的我還知道教師還要學會如何冷靜沉着的去處理突發時間,為什麼要及時跟家長溝通及怎樣溝通。在教育教學上,我們還有更高的追求,要不斷的追求卓越。今天,我僅就其中的兩點展開談談我的讀書體會。

《教育力的十二項修煉》讀書心得

第一、談談教師的親和力

某天,打開電視,正播放着某電視台收視率極高的綜藝節目。只見舞台上主持人和嘉賓正侃侃而談,主持人風趣、幽默,嘉賓也無拘無束,偶爾玩個遊戲,觀眾也能參與進來。主持人的言談舉止讓觀眾易接近,感覺不是明星,而是朋友。可能這就是所謂的“親和力”吧。主持人需要“親和力”,當教師更需要“親和力”。

長期以來,宣揚“師道尊嚴”,教師地位神聖不可侵犯,儘管受到新課程的衝擊,但教師的主體地位還有一定的“市場”,教師的“神聖”地位,是素質教育實施的枷鎖,是新課程的絆腳石。為了適應新課程的教育,我們的教師必須要有“親和力”。

教師的“親和力”的一個核心就是突出一個“愛”字,説白了,教育就是愛心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教育的愛是什麼?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是一種激情,愛更是一種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心靈,無法引起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惰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

海島教師楊愛軍的感人事蹟,可以歸納為一個字,那就是“愛”。當他的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他不厭其煩的耐心指導,當學生做錯了事的時候,你指導分析讓學生知道做錯事的原因,用温和的語言教育學生,用父親般的愛感化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楊老師的愛猶如父母,甚至勝於父母。當他因病不能上課而住院,他還堅持給學生髮短信督促作業。當他剛做完手術還沒有痊癒,就着急要登上了他留戀的講台。套用一句話説,就是“他心裏裝着學生,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用偉大的愛塑造了一座晶瑩的師德豐碑。

常言説: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育的全部奧祕”。只有“把自己的心獻給孩子”(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師才能取得教育教學的成功。冰心也説過:有了愛,便有了一切。

教師“親和力”的特點是“寬容”。在安徽桐城市至今還有一條“七尺巷”,它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兩家為建房,都想把房子建在對方的“領土”上,其中有一家寫信求助於在朝中做宰相的親戚。不久,親戚來信寫的是一首詩: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看到信,他們就把“地基”向後退幾尺,對方也向後退幾尺,這樣“七尺巷”的故事就流傳到現在。這個故事突出了一個主題就是“寬容”。無數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寬容是種很大的教育力量。新世紀,教師面對的已不是上個世紀“很聽話”的學生,他們追求個性解放,有時表現的的很“另類”,這就要求教師在接受學生的同時,也要接受他們的缺點,這就需要教師有“寬容“的胸懷。

有材料報道過這樣一件事:有一位教師被一名學生無理頂撞了,而這位教師沒有發火,課後給該學生寫了一首小詩:大地寬容了種子,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彩雲,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擁有了未來。這位學生看了這首詩,沉思反久,終於悟出了自已的錯誤……

列寧説過,青年人犯錯誤,連上帝也會原諒的。

寬容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寬容,是一種崇高的教育藝術;寬容,體現了一個教師對學生的生命價值的尊重和精神生活的關懷。

教師的“親和力”要求教師要放下“架子”。美國實用主義家杜威説過:教師不應該站在學生面前上課,而是站在學生的後面。細細想來,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師站在講台上,居高臨下,一副不可冒犯的樣子,學生唯恐躲都躲不及,怎能親近呢?教師應是學生的助手,應把課堂的地位“降”下來。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如果教師走下講台,走到學生中間去,和學生打成一片,融在一起,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探討知識。“歡樂着他們的歡樂,痛苦着他們的痛苦”。其樂融融,學生就會把你當成“貼心人”,有什麼話也願意跟你講,有什麼問題都願意向你問。教師放下架子,能增強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對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學生成績有很大的作用。

教師的“親和力”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粘合劑,是師生之間感情的潤滑油,它像春風一樣可以融化學生心裏的“冰”,它可以使後進學生產生奮進的動力,它可以使迷途的學生找到前進的燈塔。同時,也能使教師在人生道路上找準自己的人生座標。

有了熱愛,就有了愛,有了愛,便可以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這是做好一個國小教師的前提。但只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下面我在就書中其中的幾章內容談談關於組織力的修煉的一些心得。

教師組織教學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讀完這本數,我知道了教師應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能力:設計能力、施教能力、控制能力和應變能力

一、設計能力,是指制訂課時授課計劃(即編寫教案)的能力在教案中,教師要對一節課的教學過程精心設計,做出詳細的具體的安排:一節課如何開頭,如何導入新課;教材重點如何突出,教材難點如何突破;什麼時候演示,什麼時候出示板書板圖;哪些問題在課上練習鞏固,哪些問題留作課後思考解答;採用什麼方法活躍課堂氣氛,運用什麼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怎樣完美地結束一節課,等等。

二、施教能力,是指把擬定的教學計劃付諸實施的能力教師的施教能力首先應表現在教師要具備講課基本功上,即具備口頭表達基本功、板書板圖基本功、教態動作基本功和演示操作基本功

第三,教師的施教能力還表現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因材施教上。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有着很大差異,因而,教師應該實施不同的教學對策。三、控制能力,是指駕馭課堂形勢的能力由於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學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容易長久保持,因而,教師應該採取靈活多變的教法,善於運用學生“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相互轉化的規律來組織教學,將兩種“注意”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保持最佳的“注意”狀態。有的教師採取嚴厲手段,迫使學生服從課堂紀律,這不迫達不到教育效果,而且學生在學習上往往處於思維呆滯的被動狀態。有的教師熱衷於課堂表面上的熱熱鬧鬧,應變能力,是指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教師制訂的教學計劃在具體實施時,未必能百分之百地執行,這是因為課堂上有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例如,有的學生在解答問題時表現令人吃驚的無知。或是有嚴重違犯課堂紀律的行為,等等。這種時候,教師絕不能焦躁,更不能用粗暴的態度對待學生,否則,將不僅導致教育的失敗,而且會在學生心靈上造成難以挽回的極壞影響。

這本書中所傳授給我們的東西還很多,還需要我反覆研讀,細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