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涉世家》聽課心得

彰顯《陳涉世家》的語文教學價值

《陳涉世家》聽課心得

——觀吳老師執教的《陳涉世家》

吳老師執教的九年級課《陳涉世家》,很好地運用教材,發揮了其語文教學價值。

吳老師首先帶領學生温故而知新,先後複習了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字多義、重點句子等五個方面,並特別提醒學生,翻譯註意要能儘可能做到“信、達、雅”。文言文學習目的不是為了積累幾個詞句,但是,離開了這個基礎,肯定是無法進入文本的。重視積累,夯實基礎,為達成“文意共生”提供了保證。

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吳老師帶領學生分析陳涉這個人物形象時,注重從兩個角度去分析人物:一是“由事顯人”,一是“由言察人”。雖然教科書上一般把《史記》定義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人們常常會以為這是一部歷史著作,其實,《史記》還是一部極具文學價值的作品。魯迅先生説《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前半句側重於歷史,而後半句則側重於其文學性。編入語文教材的《陳涉世家》,顯然是讓我們當作一篇“語文學習”的素材去“教語文”,而不是去“教歷史”和“學歷史”,也就是,我們應發揮其語文教學的價值,而不是侷限於歷史事實。所以,吳老師抓住了“事”和“言”來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更多地關注其“故事敍述結構”和“語言彰顯人物性格”,可謂切中要害。陳勝吳廣起義是歷史毋庸置疑,但是對於其中的某些細節、語言,至少説無從考究,像陳涉所説的那幾句驚天動地、氣貫長虹、燭照古今的話語,“苟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寧願相信,並非陳涉自己本人所言,而是作者司馬遷基於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塑造人物的一種語言描寫。換言之,是為凸顯人物性格而加上去的。這就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才能得到真滋味。

當然,我們現在耳熟能詳,也許已經傻傻地分不清是誰説的了。於是,文學性就產生了。正如吳老師在小結時所説:“通過精彩生動、極富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司馬遷成功塑造了陳勝這樣一個有志,有智,有勇,有謀的人物形象。”

整節課的學習活動,富有探究性和思辨色彩,這也是我印象特別深的地方。

陳勝很有英雄氣概,司馬遷對其才智卓識不吝溢美之詞。吳老師拋出一個富有挑戰意味的問題:“是不是有這樣特質的人一定要位列世家呢?秦統一六國之後,從制度、思想、文化各個層面都對老百姓加以束縛,役多,税重,刑酷,二世更為殘暴,老百姓苦不堪言。當時不乏能人異士啊。”

這一環節,撩撥起學生的探究慾望。也許我們在教學時,能讓學生明白因為“起義”而自然而然地被司馬遷列為“世家”,就覺得萬事大吉,解讀到位。但,符合被列為世家的人不在少數,為何只有陳涉獨享尊榮?吳老師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憤悱”之際,再補充兩則出自《史記》的材料:

材料一:“桀、紂失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 作;秦失其政而陳涉(勝)發跡,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

《史記·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時為陳涉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史記·陳涉世家》

課文受篇幅所限,能提供的信息畢竟有限,也帶來一個困局:給學生的認知造成了一定的偏狹。如果就課文而論,學生可能只會讀到陳涉的歷史貢獻在於“舉大計”。從歷史觀上看,這樣的認識還顯得不夠深刻與全面。有了這兩則材料的鋪墊,學生開其意,達其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互動,自然而然,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經過熱烈的討論交流,從而明確陳涉位列世家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舉事,而且因為其首倡反秦,使“天下雲集響應”,併為“卒亡秦族”奠定了基礎。這一過程的探究意義,不在於研究“歷史”,而在於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認識獲得了質的飛躍。

這節課的探究意識還體現在,吳老師巧妙地設計了一個“良心史官”的環節。課文是節選的《史記·陳涉世家》的前半篇,後半篇記敍了起義的發展和失敗的經過。吳老師提供了《史記 陳涉世家》的後半部分,請同學們結合後半篇,談談對陳勝這個人物的看法。正如前文所述,課文是節選文,提供的信息有限,而且,不能完整地呈現一個人的“全貌”,難免會對陳涉這個人的評價以偏概全,甚至斷章取義。事實上,從《史記 陳涉世家》的全文來看,陳涉在舉事之前(課文)與暫時取得勝利之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可以肯定地説,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可能一輩子就讀課文這點書(何況,極少數學生連課本也讀得磕磕絆絆的),再也不會去讀《史記》原文了。如果,僅僅停留在課文上的認識,是何等的殘缺?從這個意義上,語文老師能在課內進行大閲讀,雖然是無可奈何的“螺螄殼裏做道場”,也是憑着一份良心,而儘讓學生多讀點書的善事吧。

結合後面部分,我們會看到,陳涉出身農民,導致“格局小,眼光短”;“苟富貴,勿相忘”,也昭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只求富貴,會走不遠,只有維繫更宏大的追求和目標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不善用人,輕信他人,也是造成陳涉快速失敗的原因。學生的討論有理有據,思維的閘門一下打開,對陳涉的認識,也不僅僅是課文中的那些扁平化的諸如“洞察世事,運籌帷幄,有勇有謀”之類的評價,而是賦予了更加豐富、全面、立體的內容。讀史可以使人明智。司馬遷秉筆直書,基於史實的客觀態度,再現了陳涉這樣一個真實的人,在司馬遷的筆下,陳涉複雜的人性可見一斑。到這裏,我們又一次明白了作品的文學價值,在儘可能多地掌握材料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情感態度不是一味褒揚,既肯定其“首倡反秦”的歷史功績,讚許其“敢為天下先”的膽識,也不掩蓋、避諱其侷限性,而是建立在史實基礎上的,體現了司馬遷公正、客觀的實錄精神與史官態度。司馬遷的這種辯證態度,對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影響深遠的。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司馬遷的追求。學習《陳涉世家》,讓學生從中窺探到了一點《史記》的精妙,給學生日後閲讀《史記》帶來一點啟發。課堂結束時,吳老師請學生回顧一下這節課的收穫。有兩位同學這樣説:

“個性化的語言+典型的事例+客觀公正的態度=《史記》”

“與歷史書不一樣!”

這樣讓學生理性思考的語文教學,我看到了別樣的課堂風采。

本文作者:樑增紅

公眾號:樑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