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 觀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心得感想範文

今年暑假,國產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口碑票房雙豐收,全面顛覆炸裂暑期檔。大家觀看這部電影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來參閲。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 觀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心得感想範文

《哪吒之魔童降世》:寄託當下人心中的英雄情懷

哪吒的形象一改往常,變成一個有着黑眼圈的少年,這一細節的反差和後面劇情令故事展現的情懷更為生動。哪吒與孫悟空一樣家喻户曉,早在多年前就有部《哪吒鬧海》,其立意與《哪吒之魔童降世》殊途同歸,除了哪吒與父母間的情意還有拯救陳塘關百姓的無畏,更有與命運抗爭的英雄主義情懷貫穿始終。

電影在前作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加入了現代流行元素,讓所要展現的文化更易於被受眾接受。作為暑期檔的電影,成功之處在於它不僅吸引了孩童,更吸引了一大波的成年觀眾。它打破成見,強調自我的獨立性,更兼顧有隱喻的現實。影片中有不少世俗醜惡的一面,比起真相,很多人更願意去相信道聽途説,然後帶着有色眼鏡去看人。面對世俗如此,哪吒依然是我們童年記憶中那個敢於與命運做出抵抗的少年,正如海報上的字:不信,所謂命中註定。

電影中笑點不少,讓觀眾喜淚參半。故事一開始哪吒就以魔丸誕生,因為其魔性致天命難違,僅有三年的壽命。然在短短三年裏哪吒卻有着難比常人的經歷,他的經歷與孫悟空類似,同為反叛型超級英雄,明知天命難違偏要違,好似我們童年時看過的《西遊記》中孫悟空逃出八卦爐的那一剎那令人唏噓感慨,雖看起來反叛傳統卻依然保留着最中正的熱血和感動,依然有着奉獻和擔當的着中華文化的價值取向。

面對世俗複雜,儘管很多人選擇默默接受,社會上的未知和艱辛讓很多人稜角隨着歲月都已消磨殆盡,剩下的唯有對青春過往的回憶,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似填補了大多數心中早已消逝的英雄情懷。電影中哪吒雖被人當成妖怪,哪吒極力改變現狀卻始終被世人誤解,但是他內心的童真和正氣猶在,這也造就他了後來沒有墮入魔道,從而逆天改命。

也許我們不能是站在風口浪尖把握時代命運的人物,但我們依舊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就好比電影中哪吒成為英雄的路縱然艱辛,即便天生為魔也不屈服於命運,這樣的豪情和血性相信是很多人都曾有過的英雄夢。

觀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心得體會

父母的愛與陪伴給予孩子力量

哪吒由一魔丸投胎轉世,世人見之都避恐不及,唯獨父母將其捧在手心,多加呵護。哪吒母親温柔的眼神,時刻都給予哪吒內心善良和安全感。 哪吒的父親,堅定而偉大,總是以身作則,説的少做的多,從行動上支持自己的孩子。知道哪吒生性邪惡,但依然希望在哪吒短暫的時間裏可以教他做人。他對哪吒深沉的父愛讓人動容,甚至是在哪吒三歲生辰時寧願挨家挨户磕頭,也要把百姓求來參加生辰禮。 李靖夫婦對於哪吒的態度與影響,是幫助哪吒克服魔性,終逆天改命的重要力量。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那還有誰能?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惜自己的孩子,那還有誰愛?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愛與陪伴,才能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力量。

成長環境決定了孩子的思想和人格

哪吒生性頑劣,被管教約束。父母的不放棄,盡力為他提供好的生活環境,給予哪吒正確的價值觀和歸屬感,以身作則,教給他責任與擔當。太乙真人盡心教導,陪伴哪吒成長。正是因此,在東海之水即將落下時,是哪吒托起冰山,拯救了陳塘關無數百姓。

正是父母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讓哪吒從最初的頑劣不堪,到想要懲奸除惡,乃至最後用自己的生命匡扶了正義。

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的影響十分深刻,家庭教育給孩子身心發展打上的烙印,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不要輕易給孩子帶上“壞孩子”的帽子

哪吒從出生起就被人視為“壞孩子”,他救出小女孩,卻被認為是搶走了小女孩而遭到謾罵;他苦練一身本領,想要降妖除魔,卻被嘲笑説他自己就是妖魔。

“他們把我當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瞧瞧!”

於是他便開始成為人們所認為的那個樣子,大搞破壞,小到家裏的物件、院牆,大到整個陳塘關的房屋、路面,都遭到破壞。

生活中,有些家長也常常不自覺地扮演着“陳塘關百姓”的角色,用批評、指責的方式給孩子扣上一個個不太雅觀的帽子,這也是值得家長思考的問題。對孩子多一些認可,將眼光和注意力集中於孩子的長處和優勢上,你或許會驚喜地發現,他在向着你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正視錯誤是成長的必然歷程

哪吒在影片中一直被人誤解敵視,他內心是孤獨的。為了引起大家的關注,他時不時出去製造麻煩,不斷犯錯。但當哪吒在面臨他人的誤解偏見時,父母選擇站在了他這邊,並開導他,肯定他。雖然哪吒當下礙於情面沒表達出喜悦之情,但他卻已接收到了父母的愛與信任。

迴歸本心地教育孩子,讓他自然地長成理想的樣子。接受孩子犯錯並不是任由孩子去故意犯錯,而是在孩子需要家長關注的時候,給予他包容和等待。面對錯誤,能正確認識,並引導其改正,這才是家長應當關注的。

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需要父母適時地給予孩子正向而明確地指引,孩子必然會有所領悟並走向正道。

賦予孩子責任和擔當

李靖曾對哪吒説,你是靈珠轉世,你將來要拯救天下於水火中。正是這善意的謊言,成了哪吒莫大的動力。或許哪吒一開始並沒有特別大的擔當,也沒有多麼強大的責任感,更不會想到拯救黎民蒼生,但父親的這句話,在哪吒心裏埋下了一顆責任與擔當的種子。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長可以創造條件讓孩子體驗更多的責任與擔當,放手讓他們去做一些看起來可能力所不能及的事。請務必相信,他們比想象中強大得多,就如同那顆在哪吒心中埋藏了三年的種子,在面對陳塘關殘垣斷瓦時,義無反顧衝向冰山的那一剎那,它,發芽了。而哪吒也用他自己的行動告訴世人:責任越大,力量也越大。每個孩子都期待成長和成功

每個孩子都期待成功,這是他們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哪吒雖託生魔丸,但他終究是個孩子,一個渴望被認可被接納的孩子。於是他會不顧一切去追逐海夜叉,因為他知道,只要救下海夜叉手裏的女孩,他就能夠被人們接受。

或許正因為這份執念,讓他最後甘願頂起那壓向陳塘關的冰山,保護自己的家人,保護自己的故鄉。他期待成功後被人們認可的喜悦,他期待自己成為人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每個孩子都是如此,請相信他們,為了獲得成功他們會付出超乎想象的努力,因為每個孩子都想成為自己心中的英雄。

暑假觀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在我們的印象中,敖丙不過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出場沒幾分鐘就掛了。當年哪吒鬧海,把敖丙抽筋剝皮,氣得龍王要為兒報仇,前往陳塘關,要李靖交人。最後哪吒削骨還父削肉還母。

不過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看不到這樣“血腥”畫面,劇情跟觀眾所預設的有所出入,人設的安排也很巧妙——哪吒不刻板,敖丙不臉譜,其他人也有自己的閃光點。而在這裏要説的是哪吒和敖丙這兩個人

劇情中,哪吒和敖丙的能力來源於同一顆靈珠,他們是命運共同體。哪吒本來是天選之子,他能夠得到靈珠之力,結果申公豹的移花接木,一顆魔丸,讓哪吒打從出生起就被貼上了妖怪的標籤。而申公豹拿着靈珠,餵養了敖丙,讓敖丙獲得了靈珠之力。

兩人陰差陽錯之下,成為對彼此的對立面,他們擁有極端的性格,哪吒異常暴躁,敖丙異常冷靜。但是就這樣的兩個人,不打不相識,在海邊踢毽子的畫面,讓人感慨萬千。哪吒説除了他孃親,敖丙是第一個陪他踢毽子的人。而敖丙拿出了小螺號,告訴哪吒,從今之後我們是朋友。

然而當敖丙得知哪吒就是他必須殺掉的人的時候,他猶豫了。敖丙是善良的,但是他的善良卻成為了龍王和申公豹交易的籌碼。為了家族,為了師傅,當他聽到眾人都在議論他們龍族全是小偷的時候,他黑化了。

可能有的人覺得,敖丙黑化的速度有點快。但其實並不快,因為敖丙很善良,善良到對簡單的是非對錯都分不清。而這樣子極端的善良,也容易衍生出惡,所以他決心要讓陳塘關的所有百姓陪葬。

而哪吒跟敖丙正好相反。因為天生怪力,加上出生的時候他露出了魔鬼的樣貌,陳塘關所有百姓都懼怕他,小孩子都會叫他妖怪。但是哪吒並不知道自己是妖怪,他只是感受到來自陌生人的惡意,對這份惡意,他很惱怒,所以每次有人叫他妖怪的時候,他會氣得動手打人。哪吒每次都會逃出去大鬧一場,如同熊孩子一般。

哪吒暴躁的性格,也正是對應了他擁有“極端”的惡,當他失控的時候,會不分青皂白亂打人,在圖裏修煉的時候,哪吒滅妖完全可以不顧百姓的安危,而他給出的理由是都不是真人。但是當他真的遇到妖怪的時候,他的表現卻很不一樣。海夜叉在逃跑的時候,擄走了小妹妹,按照哪吒的性子,直接噴火就完事了,但在緊要關頭,他收住了,因為還有小妹妹在妖怪手裏。

哪吒的惡來源於魔丸,但他也能夠剋制住自己的惡念。在大戰敖丙的時候,他知道乾坤圈能夠抑制魔丸的能力,所以將其束縛在手上。這一次,他沒有六親不認,也沒有失去理智,為了拯救蒼生,他使出了渾身的力量。

最後敖丙跟哪吒身死,魂魄還在。這樣不知算是喜還是悲的結局,也讓人沉思。實際上,哪吒和敖丙就是命運的共同體,他們代表陰陽兩極,代表事物的對立面,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十足的惡。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

有人説這是一份給畸形和殘障孩子心靈的禮物。我認為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值得一看。

十個裏有一個看了能體諒父母的苦心,一百個孩子裏有一個能明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那這部電影就有他存在的意義了。

第一,不要在意別人心裏的成見。如果別人影響到了你,你要做的是,要麼遠離這個人,要麼打倒,千萬不要想着改變這個人的成見,因為成見已經融入這個人整體的人生觀裏了。想要改變整個人太難了。第二,大眾是盲從的。很多藝術家都告誡我們不要在意大眾的看法,因為大眾的看法毫無意義,對你這個人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大眾的看法來自於個別意見領袖和盲從的大多數。不要在意,不管他們是敵視你還是讚揚你。

劇情裏的申公豹,他一直不接受自己是妖,認不清自己身上的缺點,而錯誤得將得不到的地位和認可全部歸於是自己出身問題。嫉妒為什麼是太乙真人而不是技術高超的他。就好像巴拉拉小魔仙裏的小月,嫉妒為什麼選擇小蘭守護魔仙堡而不是能力在她之上的自己。

我是哪吒,不認命,便是我的命。

《哪吒之魔童降世》:寄託當下人心中的英雄情懷

哪吒的形象一改往常,變成一個有着黑眼圈的少年,這一細節的反差和後面劇情令故事展現的情懷更為生動。哪吒與孫悟空一樣家喻户曉,早在多年前就有部《哪吒鬧海》,其立意與《哪吒之魔童降世》殊途同歸,除了哪吒與父母間的情意還有拯救陳塘關百姓的無畏,更有與命運抗爭的英雄主義情懷貫穿始終。

電影在前作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加入了現代流行元素,讓所要展現的文化更易於被受眾接受。作為暑期檔的電影,成功之處在於它不僅吸引了孩童,更吸引了一大波的成年觀眾。它打破成見,強調自我的獨立性,更兼顧有隱喻的現實。影片中有不少世俗醜惡的一面,比起真相,很多人更願意去相信道聽途説,然後帶着有色眼鏡去看人。面對世俗如此,哪吒依然是我們童年記憶中那個敢於與命運做出抵抗的少年,正如海報上的字:不信,所謂命中註定。

電影中笑點不少,讓觀眾喜淚參半。故事一開始哪吒就以魔丸誕生,因為其魔性致天命難違,僅有三年的壽命。然在短短三年裏哪吒卻有着難比常人的經歷,他的經歷與孫悟空類似,同為反叛型超級英雄,明知天命難違偏要違,好似我們童年時看過的《西遊記》中孫悟空逃出八卦爐的那一剎那令人唏噓感慨,雖看起來反叛傳統卻依然保留着最中正的熱血和感動,依然有着奉獻和擔當的着中華文化的價值取向。

面對世俗複雜,儘管很多人選擇默默接受,社會上的未知和艱辛讓很多人稜角隨着歲月都已消磨殆盡,剩下的唯有對青春過往的回憶,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似填補了大多數心中早已消逝的英雄情懷。電影中哪吒雖被人當成妖怪,哪吒極力改變現狀卻始終被世人誤解,但是他內心的童真和正氣猶在,這也造就他了後來沒有墮入魔道,從而逆天改命。

也許我們不能是站在風口浪尖把握時代命運的人物,但我們依舊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就好比電影中哪吒成為英雄的路縱然艱辛,即便天生為魔也不屈服於命運,這樣的豪情和血性相信是很多人都曾有過的英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