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精選13篇)

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 篇1

在這次疫情之中,有一個名字,每一次聽到都會覺得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

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精選13篇)

我們之所以會這樣相信他,是因為在17年前的那場SARS戰役中,他就是中流砥柱!

17年後,已經84歲高齡的鐘老又一次站在了全國人民的面前,很多人都説鍾南山是個英雄,但是作為英雄鍾老這一輩子都做了什麼?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這樣的英雄人物呢?

老一輩中國的科研英雄,從之前的鄧稼先到現在的的袁隆平、鍾南山,年輕一輩的科研人員他們是怎麼樣的呢?是不是也具備這樣的能力和品質,在新的時代他們能不能成為這樣名留青史的英雄呢?

鍾老這一輩子很有傳奇性,像網上流傳很廣的那些鍾老年輕時候的事蹟,他曾是個體育健將,曾經榮獲過全運會400米欄冠軍,雖然這對很多人來説已經是足以拿來自豪一輩子的成就了,但是對於鍾老來説,這只是他人生的一個小小的插曲!

鍾老的絕大部分成就都在醫學領域的,鍾老首次證實並完善了隱藏性哮喘這個概念,這個觀點後來被聯合國衞生組織編寫到哮喘全球防治戰略採用;另外鍾老還系統的分析了我國慢性咳嗽病因,他闡述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食道神經炎症機制,再就是證實了早中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中有60%存在着蛋白營養不良問題,然後他又提出並補充了基礎耗能的校正公式等等,我知道大家一定對這些一頭霧水,不過沒關係,這些都是很專業的問題,咱們外行也沒有必要了解,其實我們從其他角度可以非常直觀的瞭解鍾老的貢獻,他主持完成了國家973計劃,即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而且他還是項目的首席科學家,還有就是863計劃、xx科技攻關等等這類水平的10來項重大科研項目!

所謂的973計劃呢,就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這個項目的定位就是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重大科學問題以及對人類認識世界將會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前沿問題,你看這個定位,就知道這個項目的分量了!

另外呢,還有863計劃;863計劃呢,其實就是80年代的時候,美國正在跟蘇聯打冷戰,然後提出了一個星球大戰計劃,可能很多朋友也聽説過,咱們國內的幾位老科學家也向國家提出建議,要追趕世界高新技術,然後當時是小平同志親自批示,然後就批准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也就是863計劃,不過無論是973計劃還是863計劃,在16年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新的計劃取代這些,那就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的時期就要有新的要求啊。

所以鍾老承擔的課題項目都是這個級別的,另外鍾老還主持了xx科技攻關,這個是屬於國家的5年規劃項目,説起這個5年規劃的歷史還挺悠久的,從1953年開始第1個5年規劃到現在,16年到20年屬於第十三五規劃,馬上咱們要開始十四五了,咱們這個5年規劃當年也是學那個蘇聯老大哥的,當年學習這個5年規劃的國家還挺多,但是現在呢,據我所知好像也只有咱們,我覺得這也是咱們國家的一大優勢,因為可以制定長期國家戰略。

那什麼樣的家庭能培養出鍾南山這樣的人呢?答案就是父親也是英雄,終老的父親是誰呢?他的父親叫做鍾世藩,是中國最早的那一批兒科醫學專家,在1930年的時候畢業於北京的協和醫學院,後來又在美國的紐約州立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1949年的時候受聘於世界衞生組織的醫學顧問,你看在當時那個時代他就是中國最頂尖的醫學家了!

但是鍾南山的父親也就是這位鍾世藩不僅僅是一位醫學泰斗,1949年建國前期的鐘世藩是當時廣州中央醫院的院長,國民黨敗退中國台灣的時候,要求鍾世藩把廣州中央醫院的錢全都帶走,全家一起去中國台灣,鍾世藩當時斷然的拒絕,所以你看,鍾南山鍾老今天的所作所為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家門的家風就在這兒呢,咱們中國不是有一句話嘛,老子英雄兒好漢!

在鍾南山身後,咱們中國的年輕一代的科研人員,他們怎麼樣了?

我覺得這個要分兩方面來説,一方面是能力,另一方面呢是品格;

先説能力吧,教育部在年前發出的數據顯示今年應屆畢業生的總數是874萬,而且研究生的比例也在提高,很多一線人員都是有留學背景的,具備了更多的國際視野,再加上了國家的科研支出比例在不斷增大,也有很多針對年輕人的基金項目,對於年輕人的成長整體是有一個整體激勵政策的,所以説呢,從能力上講,年輕一代的整體科研水平肯定是要比之前高的,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呢,我們下一代的科研人員水平肯定還會更好!

那品格方面咱們就拿這次的疫情來説,你隨便打開手機,醫護人員讓人感動的瞬間簡直多到數不過來,就像我之前説的,那種根植在中華民族骨子裏的“義”字,總會在最危難的時刻彰顯出來,還記得那句詩嗎?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所以,在我看來,鍾南山鍾老絕對當得起“國士無雙”這4個字,而且鍾老同時也是一種象徵,在他背後,還有一大羣拋家舍業默默付出的人,在這次疫情戰役當中,他們頂在了最前線!

向英雄們致敬!

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 篇2

看完楊漢軍部長生命的最後13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往常我們總愛把這句話用在甘於奉獻的好教師身上,而今天,我卻想把這句話送給我們黨的好乾部——楊漢軍,他就像一根蠟燭一樣,全心全意為黨和人民服務,夙夜在公、勤懇工作,直到最後燃盡最後一滴蠟燭,方到盡頭。

在楊漢軍生命的最後13天裏,他歷時10天行程1.8萬公里海外引才,出訪歸來不倒時差仍然工作至深夜,直到最後一天暈倒在了辦公室裏面......當看到他的辦公桌上仍然還留有未籤批完的文件,我的內心感概不斷。我們常説:“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楊漢軍用他的一生讓我們永遠的記住了他,可我們卻永遠不會相信這樣一個像超人一般不會累的人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楊漢軍把對黨的莊嚴承諾放在心上,把對黨的忠誠落實到了具體行動中,他為我們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雖然他永遠的離開我們,但他留下的精神卻值得我們不斷的去學習。學習他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學習他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我們永遠相信,那個燃盡生命、為黨愛民的好乾部只是暫時離開了我們,而他的精神會永遠存在我們心中!

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我要以楊漢軍同志為榜樣,懷着心繫羣眾、服務人民的公僕情懷,發揚鋭意改革、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端正紮根基層、勤奮敬業的務實作風,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 篇3

病逝在工作崗位上的王瑛書記,感動了很多人。她自參加工作以來,始終牢記黨的宗旨,滿腔熱忱,一身正氣,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南江經濟社會發展付出了艱辛努力,做出了突出貢獻。她的先進事蹟集中體現了新時期黨員領導幹部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風貌。她留下了為黨為民的光輝業績,她書寫了人生追求的不朽精神,她傳頌了共產黨人的光輝模型,她的事蹟和精神激勵着我們每一位教師,特別是我們一線教師愛校如家,愛生如子,愛崗敬業的情懷,必將促使我們每一位教師更加珍惜為黨為民的工作崗位,更加珍惜做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機會。通過學習王瑛同志的先進事蹟,使我深刻體會到以下幾點:

一、熱愛教育事業,忠於教育事業

我們要向王瑛學習,就是要像她那樣,始終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堂堂正正做人,乾乾淨淨幹事,始終保持一種蓬勃朝氣、昂揚鋭氣和浩然正氣。要熱愛教育事業,要忠於教育事業,要像愛自己的家那樣愛自己的學校,要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愛自己的學生。

二、恪盡職守,心繫學生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學習王瑛同志就是要實實在在做事,認認真真教書。我所教的是學前班的數學,班上有近四十名的小朋友,個個年齡都很小,不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需要做教師的我關心愛護。我要向王瑛同志學習,恪盡職守,心繫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行為,關心他們的成長髮展,使他們健康成長,和諧發展,為以後的成長準備良好的基礎。

三、真抓實幹,無私奉獻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羣眾的根本利益,就必須實實在在的做,不能玩虛的”。這是王瑛同志的一條行為準則。做為國小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就應堅持真出力、真流汗、真爬坡,堅持重實際、幹實事、求實效,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努力在這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走近學生,走近家長,與家長溝通,與學生溝通,盡一切努力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

四、心態平和,本分做人

向王瑛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她自覺遵守和執行黨章黨紀,正確對待權力和金錢,保持樸素、平和的心態,不攀比、不浪費,做本本分分的清白人。聯繫自己的工作實際和環境,就是不向學生及其家長索要或變相索要財物,不要求學生購買習題,就是愛護珍惜辦公用品,學校財物。

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 篇4

向榜樣學習,向典型看齊。1月13日上午,出席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的500多名代表,在山西大劇院聆聽了“向申紀蘭學習,做人民好代表”宣講報告會。在觀看《人民的好代表共和國功勛——申紀蘭》宣傳片之後,5位報告團成員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講述了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申紀蘭“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用65年守護一個初心”的代表本色和功勛風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悦娥主持報告會。一個個觸動心靈的故事、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話語,現場聽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很多代表流下了動情的淚水。大家紛紛表示,申紀蘭根植平凡、創造不凡,她為大家樹立了榜樣,是大家學習的楷模。5位報告團成員,用聲情並茂的講述,生動展示了申紀蘭幾十年的奮鬥歷程:爭取婦女解放,推動同工同酬;當好人大代表,積極為民代言;緊跟時代步伐建設西溝;出席共和國勛章頒授儀式;紀蘭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歲月變遷,時代更迭。伴隨着報告團的講述,幻燈片上的申紀蘭從一個勤勞樸實的年輕姑娘,漸漸變成了飽經風霜的老者,然而,時間卻沒有改變她對共產黨的真誠信仰。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黨的無限忠誠和“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初心使命。報告團成員、西溝展覽館講解員張寧寧,深情回顧了上世紀50年代申紀蘭鼓勵婦女下地幹活、與男人們勞動競賽、爭取同工同酬的歷史瞬間。她説:“這些都是60多年前紀蘭奶奶她們那一代人的故事。或許時間拉開了距離,我們才能看清楚那時候故事的真諦。”報告團成員、平順縣人大常委會委員原建平是聽着申紀蘭模範故事長大的。她圍繞申紀蘭的人大代表履職經歷,講述了申紀蘭不圖名利、甘於奉獻的人生歷程。申紀蘭對她説的一番話,至今深深印在她的心裏:“當人大代表不是為了當官,是要代表老百姓説句公道話、明白話、心裏話。有了黨的好政策,上下一股勁兒,擼起袖子加油幹,好日子還在後頭哩。”“30年來,我親身體驗了申紀蘭帶領幹部羣眾艱苦奮鬥、建設美麗西溝的艱辛和快樂,深切感受到了申紀蘭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報告團成員、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介紹,“在西溝發展的接力賽中,申紀蘭為西溝的創業付出了全部心血和汗水,她的那一棒已經跑在了時代前列。現在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中,我們一定要在紀蘭精神的鼓舞下,拼盡全力跑好這一棒。”報告團成員、平順縣紀蘭文化研究室主任張娟,在申紀蘭身邊工作已經7年。去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也是張娟陪同在申紀蘭身邊。她回憶,上台領獎時,申紀蘭堅決不讓她攙扶:“我看着她一步一步走着,很堅定。突然明白了她不讓我攙扶的原因,今天要走上國家最高榮譽的頒授台,是讓黨和國家對自己初心和使命的檢閲,不要人扶,要自己走。”報告團成員、太行幹部學院老師崔韶光是研究太行精神的專家,每次講到太行精神時,都必然會講紀蘭精神,因為紀蘭精神是太行精神的傳承和延續。“洪水將堤壩衝出豁口,申紀蘭第一個跳進去”“村裏打井,申紀蘭捐出自己所有的獎金”……一個個平凡的故事不斷印證着:“忠誠、樸實、執着是紀蘭精神的鮮明品格,艱苦奮鬥、聯繫羣眾、奮發有為、堅守平凡,是紀蘭精神的價值體現。”掌聲與淚水相伴,感動與激勵同在。近兩個小時的報告,深深地感染着在場的每個人。省人大代表李朋霞表示,報告團成員用自己的所見所感,講述了申紀蘭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展示了她為黨為民的赤子情懷,感人至深、催人奮進。“我會深入學習紀蘭精神,立足崗位,努力工作,認真履職,做一個新時代的合格代表。”“申紀蘭是我們學習的楷模。”省人大代表王軍説,要學習她幾十年初心不變,對黨忠誠、履職為民、無私奉獻。今後將按照“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積極投身新徵程,發揮好人大代表的作用。

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 篇5

11月14日下午,嘉興麗華推拿診所所長朱麗華帶領全體按摩師,與新嘉街道黨員志願者一起,在月河歷史街區小廣場“組團”為羣眾送服務,一如既往發揮她的光與熱。

服務現場,麗華推拿診所志願服務攤位前羣眾絡繹不絕,近10張紅色塑料凳一字排開,朱麗華和按摩師們穿着白大褂站在凳子旁,每一次推、按、揉都一絲不苟。“聽説朱阿姨在這裏義診,我特地趕過來的。”有的市民慕名而來,“她很專業也很熱心,這麼按一按脖子肩頸都舒服了。”

10月10日,中共嘉興市委印發《中共嘉興市委關於開展向朱麗華同志學習的決定》,在全市廣泛開展向朱麗華同志學習的活動。作為全市的初心榜樣,30多年來,朱麗華一直樂於奉獻愛心,資助貧困學生480人次,捐款達333萬元,帶動100多名殘疾人就業......傳遞人間大愛的同時,她也不忘踐行身邊好事,“我們一直以來積極參加這樣的義診活動,這也是回報社會的方式。”朱麗華邊按摩邊對記者説。

作為朱麗華現在工作生活的轄區,新嘉街道積極響應市委號召,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積極開展各類學習活動,在黨員羣眾中掀起“學習身邊人、勵志踐初心”的熱潮。

“朱麗華同志30多年傳播大愛的事蹟感染和激勵着街道轄區每一位黨員羣眾,今天我們街道廣大黨員志願者很榮幸能與身邊典型一起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用實際行動向初心榜樣學習,共同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新嘉街道黨工委委員蔣亞峯説。

據悉,10月以來,新嘉街道在全體機關幹部、黨員志願者和愛心企業中發起“我為朱阿姨做件事”“我跟着朱阿姨做好事”等活動,已組織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16場次,惠及羣眾數百人。

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 篇6

連日來,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中央媒體對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蹟的系列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他被譽為“當代愚公”。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原党支書,從上世紀60年代起,帶領全村幹部羣眾,歷時36年,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靠着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千百年來滴水如油的歷史。當地建築公司曾經重新評估過工程,認為質量過硬,尤其是沒有現代化設備和高級技術團隊的支持,簡直不可想象,堪稱工程“奇觀”。但就是這樣一位老支書、一個基層黨支部、一羣山村裏的村民,愣是與大山較勁、與貧困較勁,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走出了一條脱貧攻堅的不屈之路,展現出了一個支部就是一盞燈、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黃大發憑藉忠誠的信仰、憑藉驚人的毅力、憑藉開展羣眾工作的出色能力,用一輩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層實際、靈活實用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善於團結羣眾。基層工作千頭萬緒,脱貧攻堅任重道遠。黃大發深知只有團結全村每一個人,才能解決村裏的難題。他把羣眾當親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聽得懂的語言講話、信得過的方式辦事,做到説服不壓服、講理不武斷、換位思考不居高臨下。修渠放炮炸山時,落石砸壞了村民房頂,有人喊着拉他跳崖,他沒有發火,很快説服村民平靜情緒,並於當晚親自到農户家誠懇地進行補償。工程途徑三個村、十餘個村民組,遇到了許多阻力,他要求身邊幹部“做事要大氣,不要氣大”,挨家挨户宣講修渠的道理,根據各家不同的困惑,“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打開了心結。大家心裏敞亮了,各類難題也就迎刃而解。黃大發45年的村幹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當選,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擁護。

開好“院壩會”。羣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開好“院壩會”則是貫徹羣眾路線、瞭解羣眾訴求、解決羣眾難題的有效途徑。黃大發常説,有事要開“院壩會”,沒有“院壩會”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從不搞一言堂,遇事召開羣眾會,同坐一根板凳、共商一件事情,組織動員大家為全村發展出謀劃策。修渠缺資金,會上他一句“想吃白米飯,大家一起幹”,説到了鄉親們心坎上,大家二話不説,立馬把自家的雞蛋、黃豆、蜂糖拿到集市去賣了換錢,當天晚上就湊齊了救命錢。看着一堆皺皺巴巴的鈔票,黃大發流着眼淚立下了軍令狀:“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作保證,拿命來換水!”

活到老學到老。1971年,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術而宣告失敗。面對鄉親們的絕望與埋怨,黃大發冷靜總結了癥結所在,“沒有文化就沒有方向,光靠蠻幹註定修不成功。”1989年,54歲的黃大發主動申請到鄉鎮水利站跟班學習。幾乎是半文盲的他用了三年時間,從零起步、從頭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一張圖一張圖地學習,最後變成了水利專家。除了自己學,他還帶領大家學,並且號召集資修建學校,宣傳“娃娃有前途,必須要讀書”的道理。現在,許多村民講起水利建設頭頭是道,變成了“赤腳專家”。村裏還走出了30多位大學生,偏僻閉塞的小山村變成了文化村。

黨員幹部要帶好頭。黃大發認為,有困難黨員幹部要先上。秉承這樣的信念,他始終把百姓裝在心中、把責任舉過頭頂,面對艱險打頭陣、遇到難題自己扛。看着離地300米的懸崖峭壁,村民們心驚肉跳不敢動工,“太危險了,給多少錢都不幹”,請來的專業施工人員也停下了手腳。黃大發第一個站出來,腰裏栓一條繩子就翻了過去,完成了測量工作。在老支書的感召下,小夥子們也紛紛把繩子系在腰上,開始了飛檐走壁的施工任務。採訪時,記者問他當初是否緊張,黃大發很淡然地笑着説:“如果我怕了,大家就怕了;我都不怕,大家有什麼可怕的呢?”

堅持就是勝利。開弓沒有回頭箭,脱貧攻堅無退路。對於擺脱草王壩村貧困的命運,黃大發有着難以想象的決心和毅力。他三十六年一件事,帶領全村鑿出一條“生命渠”。他一輩子一個目標,讓鄉親們吃上白米飯、過上好日子。懷着這最初的承諾,24歲的黃大發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山崖。幾十年過去了,黃大發和草王壩人用雙手鑿出了奇蹟。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羣眾開展“坡改梯”,稻田從240畝增至720畝。昔日的荒山禿嶺上,羣眾正逐步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10萬株蜜桔、李子已經開始有收益,牛羊養殖大户超過30户。今年年底,全村將會勝利完成出列貧困村的歷史進程。那些修渠往事,記載着這位“年份英雄”的足跡,像陳年老酒那樣歷久彌香。

公私要分明。“幹部幹,羣眾看”,黃大發堅信,只要幹部不搞特殊化,不謀一分私利,就一定會得到百姓的擁護。他常把“公家的事怎麼硬都行,自家的事怎麼軟都成”掛在嘴邊。築渠需要的水泥,他每次都親自運回來。有一天趕夜路遇到了暴雨,運水泥的車陷入泥潭,他擔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像看護自家娃娃一樣看護着公家的水泥。家裏的灶台破了,老伴想要一碗水泥補補,被他堅決拒絕,“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貪”。多年來,全村老百姓毫不猶豫地把修渠集資的錢交他手上,都説“放一百個心,黃老支書一毛錢也不會給自己花”。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黃大發同志以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鬥志、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壩人的長征路。在脱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新長征路上,千千萬萬位黃大發,正在自覺運用這永不過時的“黃大發工作法”,一心為民、不畏艱險、志拔窮根、克難攻堅,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發家渠”, 用行動爭做脱貧攻堅的先鋒軍,讓實幹凝聚貧困羣眾的信心決心,拿作風把牢集體奔小康的方向盤,把不忘初心的承諾鐫刻在遼闊的大地上,書寫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 篇7

她是白衣天使,她是白衣戰士,她更是逆行的勇士。

3月20日6時45分,省支援威海臨牀醫學檢驗專家白曉卉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疫情當前,山東醫療界痛失英才,無數人為之心痛、為之淚目。

年僅42歲的白曉卉生前系山東省立醫院臨牀醫學檢驗部副主任,主任技師,研究員,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博士生導師。自20_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她帶領醫院臨牀醫學檢驗部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的檢驗醫師們一直奮戰在一線。馬不停蹄地輾轉於北京、新疆、河南、山東等各個疫情一線戰場。他們雖不與新冠肺炎患者面對面,卻與病毒魔鬼正面交鋒。

在北京,她帶領山東醫學檢驗隊創造了48小時緊急改造新冠核酸檢測實驗室的“山東速度”;在新疆,她為當地培訓了核酸檢測人員60餘人,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檢測隊伍。在河南,她用實際行動助河南打贏疫情阻擊戰,不管在哪裏,她都為當地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援,打贏了一場又一場苦仗、硬仗。

作為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檢測隊隊長,白曉卉3月9日凌晨4時抵達威海後,即帶領4個工作小組,全力投入到繁重的核酸檢測工作中。為了儘快遏制新冠疫情發展,核酸檢測隊每天四個班次不分晝夜不間斷工作提高標本檢測速度。為了減少穿脱全程防護服次數避免浪費時間,工作6小時全程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常常是一個班次結束後回到房間已經精疲力盡,一覺醒來又再次投入到下個班次的“戰疫”中。

大事難事見擔當,危難時刻顯本色。在疫情防控的戰場上,他們是離病毒最近的人,懷揣着堅定的信念,奮鬥在與新冠病毒鬥爭的第一線。疫情當前,她是普通人,她也是英雄,她將醫生的職業銘記於心,夜以繼日的奮鬥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這種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擔當,讓人肅然起敬。“作為醫生,我願意以我所學,盡我全力,用心守護患者健康。”白曉卉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她用生命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對人民的承諾。

不忘醫者救死扶傷的初心,勇於擔當護佑生命的使命。20__年她當選“齊魯最美職工”。她的“美”,是危急關頭的堅定逆行;她的“美”,是精益求精的專業與專注;她的“美”,是用生命守護生命的英勇無畏。她的堅守與赤誠、她的果敢與勇毅彰顯了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她用善良勇敢詮釋了白衣天使的大愛擔當。

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 篇8

今天看到了電視中播出“娃娃書記”肖晗的報道,他在四川省涼山州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雖身處四川西南部的深度貧困地區,但肖晗牢記囑託,把產業扶貧作為實現穩定脱貧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全力鞏固深化脱貧質量。他作為一名90後,能紮根農村,帶領村子成功脱貧,實為不易。

地處四川西南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習近平總書記20xx年2月來這裏考察時指出,要大力發展種養業,發展特色產業。

牢記總書記囑託,涼山州抓住發展機遇,把產業扶貧作為實現穩定脱貧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全力鞏固深化脱貧質量。

全州2072名駐村第一書記中,有這樣一位90後,他帶領所在的村子,就嚐到了產業扶貧的甜頭。肖晗牢記總書記關於發展特色產業的囑託,把種植生態草莓確定為主攻目標。肖晗帶領鄉親們種生態草莓這事兒,剛開始的時候並不是那麼順利。

為了讓老鄉們相信自己,肖晗種起了試驗田。這次經歷,讓肖晗意識到,農業高質量發展還是要走專業化道路。

20xx年,姐把哪打村95户貧困人口全部實現了脱貧,人均純收入達到8382元。

20xx年,比增收更讓肖晗覺得温暖的事是,更多的孩子有了受教育的機會。20xx年,姐把哪打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率達到了100%。

20xx年是肖晗駐村的第五個年頭。早在兩年前,他的第一書記任期就已經到期,但是他並沒有返回城裏,而是向組織提出繼續留在姐把哪打村。

20xx年,涼山州有318個貧困村如期退出,貧困村減少到300個。有14.2萬貧困人口如期脱貧。

通過對“娃娃書記”肖晗先進事蹟的學習,讓我看到了肖晗用了短短几年,就從“娃娃書記”轉變成羣眾最信賴的人,用一腔熱血、一片赤誠踐行着共產黨人共同的誓言。我國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唯有恪盡職守、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幹下去,才能不負時代重託、不負人民期待。因此,要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 篇9

一線天,因兩壁夾峙,縫隙所見藍天如一線而得名,又因景觀奇特而聞名。疫情發生以來,近400萬名城鄉社區工作者奮戰在65萬個城鄉社區的疫情防控一線,平均6個社區工作者守護着一個社區,每名社區工作者面對350名羣眾。1:350,這些在一線的社區工作者,前方要戰“疫”,後方要守護羣眾,你們和你們一樣在戰“疫”一線的工作者才是最美的“一線天”。

近日,總書記在調研北京市朝陽區安貞街道安華里社區強調,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在這場戰疫中,能否守住社區這道最有效的防線,關鍵看你們。有你們堅守,所有社區就會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

“雲裏石頭開錦縫,從來不許嵌斜陽。”在戰“疫”一線,你們如磐石一樣堅韌。常説,身在其中,方知其中“味”兒。其實,在戰“疫”一線的你們也有苦、也有累、也有煩,只是你們從不怕!

戰“疫”一線不怕苦,因為你們把這“苦”默默地落到了心底。越是飽嘗苦難的民族,越能理解災難的意味,我們是從苦難中走出來,一往無前的民族,你們的“根”就紮在這樣的民族之上。越是歷經滄桑的國家,越懂得自強的重要。在這個飽經滄桑的國度,除了勇往直前,沒有退路,你們的“腳”就踏在這樣的土地上。在戰“疫”一線的你們,呈現出了“中國人”的脾氣,“中國人”的硬氣和“中國人”的志氣。面對1:350,只有強大的內心才能盛下這樣的“苦”,只有堅定的意志才能容納這樣的“苦”,只有舉國的同心才能戰勝這樣的“苦”,這在你們身上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在你們身上彰顯得更加直截了當,在你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不屈的意志,中國昂然的毅力,中國驚人的品格。平生多磨礪,天地由我行。我們知道,你們把這“苦”默默的落在了心底。

戰“疫”一線不怕累,因為你們把這“累”漸漸地用到了極致。疫情就是命令。生長在這裏就會堅決地守好這裏的每一寸土地,這是你們對命令的“迴應”。防控就是責任。工作在這裏,就會勇敢地守好這裏的每一塊陣地,這是你們對責任的“回答”。累過極致,就不感覺累了。為了打贏防疫阻擊戰,無論風雨,你們連軸轉、“開夜車”。每天醒來就同時間賽跑,排查、預警、管理、服務,恨不得如哪吒有個“三頭六臂”,腳踏風火輪,化作“千手觀音”,驅除這場“疫”魔,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走過了白天與黑夜。眾人捧柴火焰高,是源於來自不同層次,不同力量的累積。正如慶幸的是,我們處在可以讓數據“跑步”的時代,很多地方已經運用這些技術,把社區工作者和一線抗“疫”工作者從一些無謂的事務中解脱出來,讓你們集中精力、輕裝上陣,心無旁騖戰鬥在第一線。

戰“疫”一線不怕煩,因為你們把這“煩”悄悄地躲到了靜處。基層一線是羣眾的“天然”防線。記得在做村官時,一位退休的老村官告訴我,把基層工作做好,一個重要的方法是要做好羣眾的思想工作,要“耐”煩。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要想把社區這道防線守住,一方面,要堅持嚴防死守,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不忽視任何一個角落;另一方面,要贏得羣眾的理解和支持,要安慰羣眾的膩煩心理,要安撫羣眾的牴觸情緒,追本溯源,就是要“耐”煩。只有“耐”煩,才能守住這“天然”防線。反求諸己,在戰“疫”一線的工作者也有“煩”,更需要安撫、安慰,只是你們在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把這種“煩”悄悄地帶到了角落裏,看一下家裏人發來的信息,刷一下朋友圈,甚至是低聲的抽泣幾聲,第二天黎明,你們還是接着幹!

“何人仰見通霄路,一尺青天萬丈長”,矚目仰望,你們就是那萬丈青天!

相關文章:

1.20__疫情新聞觀後感

2.20__觀看《在戰“疫”中成長》電視節目有感心得體會5篇

3.20__抗擊肺炎疫情的國中作文5篇

4.20__《在戰“疫”中成長》觀看體會精選範文5篇

5.20__年高中以抗擊疫情為主題的作文五篇

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 篇10

有一種信仰,叫赤誠報國;有一種大愛,叫“布衣院士”。20__年8月12日凌晨,89歲的盧永根院士因病辭世。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盧永根同志雖然離我們遠去,但他用真心真情、用生命火熱繪製出對黨的事業的無限熱愛、無限忠誠、無限執着,將會閃爍着永不熄滅的閃亮光輝,指引着一代又一代黨員幹部赤誠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樣赤誠前行,就必須始終做到一個“忠”字。盧永根把對黨的忠誠,深深地鐫刻在了靈魂上。黨的十九大召開當天,他躺在病牀上,插着氧氣管,堅持全程聽完十九大報告,並參與隨後的學習、討論。華南農大黨委副書記鍾仰進説,“盧永根詮釋了黨性的力量。” 天下至德,莫大於忠。黨員幹部必須始終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對事業忠誠,無論何時何地,無論艱難險阻,都始終堅定對黨的信仰和熱愛,堅決執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時刻不放鬆,時刻不懈怠,帶着堅定執着赤誠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樣赤誠前行,就必須始終做到一個“勤”字。“勤政務實”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好乾部的要求之一。盧永根就是一位一生勤奮的黨員幹部,直到70多歲,他仍然帶着學生翻山越嶺,到處尋找野生稻種。實幹是發展之基,實幹是成事之要。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任務,黨員幹部必須始終勤勉務實,無論幹任何事情都要腳踏實地、堅韌不拔。要做到説了就辦、定了就幹、幹就幹成,特別是面對急難險重任務時,更要站得出來、頂得上去,用工作實績赤誠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樣赤誠前行,就必須始終做到一個“廉”字。盧永根常説,“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説話響一點。”20__年3月,他以夫妻的名義將畢生積蓄88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華南農大。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面對“圍獵”的阿諛奉承,黨員幹部必須堅守本心,堅守對黨的誓言,始終做到清正廉潔、乾淨坦蕩。要敢當“黑臉”幹部,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從嚴管好身邊的朋友、親人,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始終帶着“清風”赤誠前行。

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 篇11

山東省支援威海臨牀醫學檢驗專家白曉卉於3月20日6時45分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臨牀專家初步診斷繫心源性猝死。

白曉卉,1980年出生,中共黨員,生前系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臨牀醫學檢驗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疫情發生以來,她不曾停歇,馬不停蹄地輾轉於北京、新疆、河南、山東等各個疫情一線戰場。

作為山東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檢測隊隊長,白曉卉3月9日凌晨4時抵達威海後,即帶領4個工作小組全力投入到繁重的核酸檢測工作中。

她的同事、學生對她評價最多的就是“充滿力量”“盡她所學幫助人”。

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 篇12

7月26日,二師三十三團下發《關於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的通知》,號召全團所有黨員幹部以魏德友同志為榜樣,學習魏德友同志堅定信念、對黨忠誠,遵守紀律、服從安排的政治品格,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甘於吃虧的奉獻精神,忠於職守、堅韌執着、腳踏實地、認真較真的崇高境界,熱愛家鄉、保衞祖國、勇於犧牲、寸土不讓的國防國土意識。該團以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為契機,紮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

為在廣大黨員幹部中樹立“學”與“做”的標杆,該團各黨支部多舉措掀起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的熱潮。積極開展學習交流、專題研討,撰寫心得體會、思想彙報。全體黨員幹部結合自身實際,對照魏德友同志的優秀品質找出問題,做出整改措施。切實做到了帶着問題“學”,針對問題“改”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堅定了黨員幹部的理想信念,提高了黨性覺悟;進一步增強了黨員幹部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正確政治方向。

同時,該團通過各類形式廣泛開展關愛幫扶老軍墾,為老軍墾排憂解難活動,深入挖掘、積極選樹、廣泛宣傳身邊典型,教育和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做像魏德友同志的合格黨員,展現當代兵團共產黨員的崇高精神。

共和國勛章先進事蹟個人感想心得體會 篇13

老太太,瘦弱多病 無家無子。她究竟有什麼魔力,改變了那麼多孩子的命運?

總有一些人,犧牲自己,照亮了別人,用敢為人先的拼搏與擔當,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品德與情懷為1645個貧困女孩的托起了大學夢,為貧困孩子撐起一片天。她就是張桂梅同志,她對事業的熱愛與默默付出,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傑出榜樣。

她,有“紅梅傲雪大愛無疆”的擔當。她就是一株傲雪紅梅,仰首報春,帶給孩子們無限的希望;用心血播撒愛的種子,譜寫着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無疆大愛! 為籌集資金辦女子高中,張桂梅四處求助,向社會募捐。有時疲憊無助至極的她坐在昆明街頭,靠着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整整奔波5年,只籌到一萬多元。她不怕苦不怕累,在北京開會奔走於各大媒體,引起社會關注。 在各級黨委政府投資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張桂梅的辦學夢想終於實現了。學習張桂梅用生命綻放大愛無邊,正氣擔當勇往直前的幹勁,用大寫的人生點綴冬雪的潔白紅梅的傲然。

她,以“無我”的境界“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張桂梅時刻温暖着別人,對自己的不幸卻深埋在心底,她沒有子女,卻是上百個孩子口中的“媽媽”;她身患絕症,卻把自己所得的獎金都捐獻給了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她在基層教育崗位上辛勤耕耘數十年,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托起貧困山區孩子們的希望;她帶病堅守崗位,潛心於教學管理研究和培育新人事業,她用行動在“平凡中見偉大質樸中顯真情”,以“無我”的精神境界詮釋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黨員幹部和教育工作者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