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精選26篇)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1

要搞清楚楊振寧的成就,我們就必須從理論物理學的發展説起。我們都知道,伽利略、牛頓等人被認為是科學的奠基人,尤其是牛頓給科學定下了研究的範式。牛頓的力學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是經典物理學的基石理論,他統一了天上和地上的物理學。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精選26篇)

後來,科學家開始瞭解電磁學領域的物理學現象,並開始着手研究。最終是麥克斯韋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統一了電現象和磁現象,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且光是一種電磁波。

再後來,由於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們可以研究更小尺度的物理學現象和更大尺度的物理學現象。在大尺度上,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解釋了在接近光速狀況下的物理學現象,廣義相對論又對引力的本質進行了進一步的詮釋。在小尺度上,也就是微觀尺度上,以普朗克、愛因斯坦、波爾、薛定諤、海森堡、狄拉克為首的科學家,他們搞出了一套量子力學。

一般來説,我們把牛頓和麥克斯韋的理論看成是經典物理學的支柱性理論,而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看成是現代物理學的支柱性理論。

那麼在量子力學之後呢?物理學到底朝着什麼方向發展呢?

科學家發現,他們在研究理論時,常常把看似完全不同的現象進行統一。那麼問題就來了,是不是所有的物理學現象都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理論來詮釋呢?

這種理論被物理學家們稱為:大一統理論。可以説,幾乎所有物理學家畢生的夢想都是實現大一統理論,無論是愛因斯坦還是牛頓都嘗試過,然後他們都失敗了。

不過,自打量子力學發展後,物理學家們就不斷往那個方向嘗試。他們希望結合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利用“粒子”“場”“四大作用”來詮釋,這被稱為:標準模型。

這些理論基本上是近幾十年才逐漸發展起來,而在這個理論構建的過程中,楊振寧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他到現在為止,極具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有十多篇,其中獲得諾獎的“宇稱不守恆”只能勉強排到第三,公認最好的成果是楊米爾斯理論,是楊振寧和他的研究生助理米爾斯一同做出來的成果。

無論是楊米爾斯理論,還是“宇稱不守恆”,對於構建標準模型都極具價值和啟發性,尤其是楊米爾斯理論是在標準模型的骨架理論,現在還是科學家研究的重點。

所以,楊振寧在現代物理學的貢獻是十分突出,可以擁有與構建量子力學的大師們一較高下的水平。如果我們把物理學歷史上的物理學家來排個序,那麼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屬於第一梯隊的存在,因為他們憑藉自己個人的力量就完成了一個巨大的理論。而構建量子力學和標準模型的這些物理學家們中,那些貢獻尤其大的,可以排在第二梯隊,其中就包括了波爾、海森堡、楊振寧等人。所以,楊振寧在整個物理學的發展史上是可以被濃墨重彩的一位科學家。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2

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人都是頂尖中的頂尖,而頂尖之人的身邊必然也有十分優秀的人,有一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曾經還和鄧稼先是同學,兩個人無疑都是世界的頂尖人才,為中國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這一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的人生也十分的波瀾曲折,這個人就是——楊振寧。

一、成就斐然

楊振寧是一位物理學家,可以説他是為物理學而生的,這一生也都在追隨着物理學的腳步,要知道沒有幾個人的學時理論能夠和牛頓以及愛因斯坦等轟動世界的科學家相提並論,楊振寧就是其中一個,在物理學上面的突破絕對有楊振寧的參與,在美國的時候曾經和米爾斯一起完成了新理論,名為楊.米爾斯理論,而這一理論在諾貝爾獎的項目之中,就有7個都是因此而得的獎。

守恆定律的突破性一步,也是由楊振寧和李政道完成的,他們鑽研在物理學之中,真正地打破了人們對於守恆定理的傳統性認知,直接發表了論文,這一偉大的一步也讓兩個人獲得了了諾貝爾獎,這不止是將中國人的名字帶到了世界,更是為世界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的名字在世界上也留下了印記。

只是現在看到楊振寧所獲得的一切會覺得楊振寧真是厲害,卻不知道楊振寧求學路上的艱辛。

二、求學之路

楊振寧的童年是在戰火之中度過的,當時正值抗日戰爭爆發之際,楊振寧的父親知道戰爭一旦爆發,後果不堪設想,自己的家裏面還有妻兒,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妻兒只能將孩子先一起送走,當時的合肥老家還算是安全,楊振寧就被送到了那裏。

戰爭瞬間蔓延開來,整個中國都被包裹在戰爭之中,楊家人頂着戰火終於一家團圓,但是顛沛流離的生活也隨之而來,伴隨着危險,最後抵達昆明,才能過上安穩一些的日子。

那個時候的楊振寧儘管受着戰爭的影響,但是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學業,到了昆明之後又轉到了當地的一箇中學,只是一個忽然的教育政策讓楊振寧痛苦不堪,那個時候的楊振寧還沒有涉及物理方面,但是升學又成了一大難點,家人們對於楊振寧還是十分的支持的,所以堅定了楊振寧升學的決心,買了教材自學理化知識。

別看楊振寧是半路出家,但是自身的天賦使然,自學之下的楊振寧最後還能以一個極好的成績考到了西南聯大化學系。命運的指引告訴楊振寧,化學並不是他的歸宿,物理才是,所以楊振寧毅然決然地轉到了物理系。

剛邁入大學,楊振寧是憧憬的,他渴望在學校裏面學習更多的知識,當時的西南聯大師資力量十分的雄厚,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楊振寧很快就融入了大學生活,在物理的海洋裏面暢遊,他與生俱來的天賦也讓他的進步十分的快。

只是戰爭還沒有結束,炮火依然在繼續,為了這些莘莘學子,就算是頂着炮火,學校裏面的課程都沒有間斷過。最後在大學畢業的時候,楊振寧發表了論文,這一篇論文更是開創了先河,將物理和數學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畢業後的楊振寧繼續研讀,在西南聯大念研究生,後來又獲得了碩士學位,可是這些知識遠遠不夠,楊振寧知道還有更加廣闊的天地需要自己去闖蕩和學習,他的學習之路沒有停止,之後便去了美國進行求學。

三、留學生涯

美國是第一大國,學府之中所囊括的知識也是精之又精,楊振寧到了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那裏有他最喜歡的一位老師費米,只是天意註定,那個時候的費米教授正在祕密的研究核武器,楊振寧也只能抱憾而歸,輾轉多次,也因為楊振寧對物理熱切的內心,終於楊振寧還是見到了費米教授,又在費米教授的幫助下認識了另外一位良師愛德華泰勒教授。

對於華裔的歧視也在這裏顯現,楊振寧在物理上面的進步十分的快,但是動手能力卻要差很多,他很想進行實驗,但是實驗室卻只能美國人才可以進,在缺乏動手能力的情況下,還成為了一眾同學的笑柄。

可是儘管如此,楊振寧都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物理夢,他最後也在自己的物理之中獲得了獎項,成為了轟動世界的物理學家。

四、愛情故事

不只是在學習上面,楊振寧在愛情上面也十分的轟動。楊振寧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會和以前大學任教時期的一個學生在一起,這個學生名字叫做杜致禮。

杜致禮的父親是國民黨的將軍,和蔣介石的關係非常的好,當年的杜致禮翩翩少女,在學校裏面也是個風雲人物,只是戰爭爆發的太快了,她的父親也正好在那個時候患了腎病,想要前往美國進行治療,誰知道蔣介石居然在一家人動身前往美國的時候將杜致禮的父親扣下,強行前往戰場。

那個時候的杜致禮才18歲,沒有親人的陪伴她一個人到了美國,一個女子孤身一人在美國,日子十分的不好過,尤其之後家道中落,就連家裏人的消息她都收不到了,沒有經濟來源的她最後到了免費的聖文森學院。

命運總是如此的有趣,楊振寧和杜致禮兩個人都沒有想到,居然會在美國再一次見到。楊振寧在美國十分的照顧杜致禮,一來二去兩個人就墜入了愛河,最後在第二年的8月26日舉行了婚禮,正式的在一起了。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楊振寧和杜致禮又何嘗不是呢?家人全部都在國內,而他們心繫祖國和家人,無數次地想要回到祖國,但是都遭到了阻攔。終於國內的戰爭結束了,在美國的兩人也終於得到了家人的消息。在1971年,中美關係緩和,兩人才終於踏上了回家之路。

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岳父杜聿明,楊振寧無疑是緊張的,原本塞在口邊的岳父大人最後居然成了一句先生,這讓在場的周總理笑話起他來。

五、總結

一家人能夠團聚實在是難得,楊振寧的一生都在努力發出自己的光芒,他堅定自己的道路,在物理上面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一份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人們學習,面對困難不放求學之心,也實在令人敬佩。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3

回國後,他交給接待人員一份希望會見的人員名單,列在第一位的,就是他的老同學——鄧稼先。因為他心中一直盤旋着一個疑問。1964年中國原子彈研製成功,舉國歡騰,但美國學界一直傳言這其中有美國物理學家的幫忙,楊振寧希望好友鄧稼先能親口打破這個傳言。

楊振寧:希望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是中國人自己做出來的。

慎重起見,鄧稼先在請示了周總理後,次日託人轉交給他一封信,十分確定地告訴他,原子彈的成功完全是中國人自主研發。

楊振寧的弟弟 楊振漢:我大哥拆完信以後他就哭了,然後他就跑到了洗手間,整理了以後出來。

楊振寧:這是靈魂深處的一個震盪。當我知道鄧稼先的回答以後,我感情上的衝動不是當時能夠自己控制住的。

楊振寧的激動是有原因的,早在1945年出國前,父親楊武之就曾叮囑他,“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在美國,讀完博士並正在從事基礎物理研究的楊振寧為了繼續當時的研究工作,沒有像鄧稼先等人那樣1950年就乘船回國,但等他想回的時候,已經回不了了。

楊振寧:我們當時已經想要回來了,但美國的總統杜魯門下了一個命令,説是中國學生在美國得到理科功科博士學位的人,不可以讓他們回國,所以,很多這種人被擋住了。

這一等就是20年。然而,在沒能回國的歲月裏,楊振寧在為華人贏得了巨大的榮譽。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恆”定律,顛覆性地震驚了世界,並在1957年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 我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幫助中國人克服了自己覺得不如外國人這個心理。

楊振寧的成就遠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爾斯教授共同創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為粒子物理學提供了基本框架。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翟薈:楊先生的科學貢獻,是人類科學文明的一個寶庫中非常璀璨的一個明珠,可能再過1000年,再過幾千年,我們人類提到我們最重要的對於自然界的認識,還是不可避免要説到楊米爾斯理論。

學術界公認,楊振寧在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場論等4個領域擁有13項諾貝爾級別的成就,他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

楊振寧:基本上每一次探親訪問,回國以後都有中情局的人或FBI的人來了解情況。

儘管不斷受到盤查和壓力,楊振寧仍然堅持每年回國一兩次。他跟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等領導人都多次研討中國教育和科技上存在的問題,主張重視基礎理論的發展。他十分關心新中國的科研力量,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成立了“與中國教育交流委員會”,資助了數百名中國學者去美國學習深造,這些人日後都成為了新中國建設的骨幹力量。

1996年,楊振寧接到了一份協助清華大學創建高等研究中心的邀請。

楊振寧:我從小在清華長大。這個要求我必然答應。

20__年,楊振寧回國定居清華。很長一段時間內,他不僅不領年薪,還將美國的一棟房產捐給清華。20__年,82歲高齡的他,甚至主動為200多個大一新生教了一整個學期的《大學物理》課。他為清華高研院累計籌措資金1億多元,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同時,他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以一片赤子之心進行諫言和批評,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着顯著的引領作用。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4

話説現代科學有兩大支柱,一個是相對論,一個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的黃金年代是上世紀的前30年。到了上世紀的40,50年代,量子力學日臻完善,連計算機之父約翰·馮·諾依曼這樣的人物都不得不放棄研究量子力學,轉投其他領域。

此時的物理學家們一直都在嘗試,用對撞機來獲取微觀世界的物理學現象,結果就是撞出了100多種粒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物理學家都有一個大大的問號:如何才能把這些粒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當時科學家們就發現,這麼多的粒子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費米子,一類是玻色子。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就打一個比方,假如一個東西可以無限切分,切到最後切不下去時,就會剩下基礎粒子,其中費米子可以理解成最小的“顆粒”,佔據一定的體積,最基本的費米子有夸克,電子等。

而玻色子更像是膠水,通過傳遞“相互作用”把費米子聚合在一起。科學家發現,宇宙中一共存在着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

其中,膠子可以傳遞強相互作用,W和Z玻色子傳遞弱相互作用,光子可以傳遞電磁相互作用,還有一種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賦予粒子質量。

在這個基礎上,科學家們用“粒子”“相互作用”和“場”的概念,就把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統一了起來,創立出了一個叫做“標準模型”的理論,這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後的有一座理論物理高峯。

楊振寧和他當時的研究生助手米爾斯一起做出的楊米爾斯理論,就是“標準模型”的理論,解決了強力的機制問題,用楊米爾斯理論來強力的科學家一共有5位,這5位被分為2批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僅如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恆”還幫助其他科學家指出了研究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的一個新方向。於是,物理學家温伯格和格拉肖在楊米爾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弱電統一理論,實現了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

在這座物理學高峯當中,楊振寧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是奠基人一般的存在。那這樣的科學成就在物理學領域屬於什麼樣的江湖地位呢?

客觀地説,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由於都曾憑藉一人之力完成了一個核心理論的創立,因此他們應該屬於獨一檔的存在,僅次於他們的是了量子力學和標準模型的奠基人們,他們是多人一起努力完成了一個核心理論的創立,而楊振寧就應該排在這一檔,而且是排在靠前的位置。

持有這樣觀點的人有很多,其中也不乏科學家,比如:物理學家聶華桐就曾説過,

我們常聽到一些物理學家的名字像麥克斯韋、愛因斯坦,量子力學的海森堡、薛定諤和狄拉克。現在再要往下排的話,我想楊先生的名字就應該算在裏面。

楊振寧為中國做出的貢獻

在中國,我們常常會提倡德藝雙馨,中國對於品德是十分重視的,同時還究竟“忠”和“孝”。這也是楊振寧之前被一些根本不知情的人所詬病的地方,他們説楊振寧老了才知道回國養老,沒有對國家做出貢獻。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真的不是!

在1971年,楊振寧在報紙上看到,美國“禁止國家”的名單當中劃去了中國。於是,他立馬申請回國,成為了第一位訪華的學者。回國後,國家領導人接近了他,還和他談了很久很久。從那之後,幾乎每年他都要回國,並且成為了中國溝通的橋樑。

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正處在特殊時期,很多家庭還在温飽線上掙扎。而楊振寧呢?他拒絕了馬里蘭大學提供的高薪職位,把美國唯一的房產賣掉,捐給了中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同時把清華大學給他的工資收入也全部捐掉了。甚至後來清華大學給他住所,他也只要居住權,而沒有要所有權。

除此之外,他從80年代起,就開始在中國旅居,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籌集資金給各大高校建造頂級的實驗室,建立高等研究院,其中清華高等研究院現在已經是世界頂級的研究機構。

同時,他還為國家在海外招募大量頂級的科研人才,比如:現在清華著名的姚班“計算機科學實驗班”,是由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建立,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頂級計算機人才。

無論是招募人才,還是募集資金建立一流實驗室、高等研究院,甚至是發起設立給科學家頒獎的各類組織,他50多年如一日地堅持着,同時也沒有放棄學術研究。他還幫助清華建立起了凝聚態物理系,在研究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始終如一地堅守在科研的第一線,並發表了多項成果。

而另一件讓他進入公眾視野的事情就是反對對撞機,實際上,他在剛回國時,就被邀請去探討中國是否應該建立對撞機的事宜。比如,在1972年,當時參與會議的科學家中,只有楊振寧一直在反對建造對撞機。

他認為,當時中國很貧窮,能花錢建造的對撞機都是西方國家十多年前淘汰的技術水平,即便是建造了也得不到什麼巨大的成果,不如省下這些錢去發展計算機、芯片半導體、生物、機械工程方面的領域。

楊振寧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貢獻,很難用一篇文章全部書寫完。20__年度的“求是終身成就獎”頒給了他。20__年9月22日,在清華大學,由清華大學、中國物理學會、香港中文大學聯合主辦的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年華誕,國家也特意為這位偉大科學家送上了生日祝福。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5

提到楊振寧,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的滿身榮光?還是他那個不受人理解的早年將國籍改為美籍的行為?但人活着有萬般難處,其實楊振寧又何嘗不愛國家,何嘗不思念故土。

“我的父親,直到離世也未能原諒我將國籍更改為美籍的行為。”這個赫赫有名的人,在耄耋之年説出遺憾萬分的話。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

數學家楊武之有一個悽苦的身世,他出生於19世紀末國家大動盪大變革時期,戰亂頻繁,國家動盪不安,九歲時母親去世,而他的父親早期是貴人府上的幕僚,在其倒台之後反向,路上也不幸去世,於是在楊武之十二歲那年徹底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從此輾轉各個父母親的親朋好友的之間留宿。

或許是出生於文人家庭,自小受到父親的薰陶,加之寄人籬下,楊武之比常人更加聰慧,也更加勤奮刻苦。

畢業以後,在北京高等師範學院教了兩年書,因其教學管理方式較為嚴格,引起了部分學生的不滿,常有鬧事。

輾轉各地又教了幾年書後,這讓他深知如此於救國之無益,於是出國留學,學歷一再攀升,並在數學行業取得巨大成就,五年之後取得博士學位,回到祖國,希望運用自己的知識幫助當時正處於懵懂時期的國國,為危難時刻的國家出一份力量。

當時的中國教育人才極其匱乏,啟蒙問題突出,於是,回國後的他又幹起了之前的老本行,在廈門,清華大學等學府任教,為傳播知識做着自己的貢獻。

而當時他的兒子楊振寧也已經到了入學的年齡,他為此也花費大量心血。

楊振寧的求學成名之路:

楊武之作為一個東西兼修,受到過科學知識薰陶的人,思想極其先進開明,眼光也更加長遠,對他的兒子楊振寧自然也採取了中西結合的方式教育。

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楊振寧不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更精通數學和英語,這為他後來出國留學打下良好基礎。

而楊振寧自己也十分聰慧刻苦,小小年紀就展現出極高的數學天賦,求知若渴,長大後就讀於西南聯大,帶着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攻讀物理系。

後在研究所遇見了志同道合的李政道,兩人共同研究熱愛的物理學,強強聯手,很快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開始在物理學界有了一定知名度。

1957年,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物理學界名聲大噪。

楊振寧的選擇:

新中國成立後,進入國家大建設時期,人才急缺,先後有大批留學人才回國,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坐不住了,他開始頻繁來信,試圖勸自己的兒子回國為祖國發展出一份力,於是多次赴瑞士,美國等地,探訪勸説兒子。

但楊振寧卻陷入了兩難之中。

無疑,當時新中國的環境對他的研究是極為不利的,且他所學科目對新中國建設意義不大,後國家又經歷了大躍進等眾多變動,終於是未能歸鄉。

1964年,因為種種原因,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這引起了父親的極大不滿。

後來邀請父親赴美團聚也皆被拒絕。一直到楊武之去世,也未能原諒他。

而此時的楊振寧也已經步入老年,這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直到1999年,他才尋到機會,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並於幾年後改回了中國國籍。

這位老人偉大且坎坷的一生,四處漂泊,最終歸鄉,不知他望着故鄉的土地,會不會也有萬千感慨。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6

我和老毛是同事,是警隊裏的室友。在我眼中,老毛就像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不拋棄,不放棄,盡己之力,用了整整12年,修築起一條科學而有温度的涉艾病犯監管、維穩一方的平安路。

老毛擁有的不僅僅是勇氣,也擁有工作的智慧。患有艾滋病的羅某是涉嫌故意殺人的在押人員,從小習武,生性好鬥,20__年入監所時27歲,力壯身強,是個不服管的刺頭,自然對老毛多有牴觸。老毛想到個辦法,先削掉這個刺頭身上的尖刺,決定同他比賽體能。習武出身的羅某1分鐘做了60個俯卧撐,而當時年近50歲的老毛卻做了80個。經過這一回合,刺頭徹底被征服。

多年後,被判處死緩的羅某在獄中給老毛回了一封信,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是您在我最危難的時候幫助我、教育我、引導我,讓我懂得了懺悔,懂得了反思,懂得犯了錯就要承擔責任,去面對今後的一切……”

老毛還充滿了對在押人員合情合理有分寸的人性關懷。一次,因為輪派任務的安排,我也親歷了老毛的工作。那是一次牢獄任務。犯人孫某身患艾滋病和肺結核重症,肺結核還在開放期,具有較強的傳染性。4個小時的車程後,到達了監獄,監獄卻因擔心孫某肺結核傳染威脅而拒收。老毛再三協調,輾轉聯繫上杭州一家醫院,才算是解了困局。此時已是晌午,老毛領大家出了監獄,在山路岔口的一家牛肉麪店歇下腳,老闆吆喝:“上五碗麪。”老毛立馬嚴肅地提高嗓門:“不!是六碗!”老闆看了看戴着手銬的孫某和五個民警,恍然道:“對對,六碗!”面端上來了,老毛分一碗給孫某,又給他鬆了鬆手銬,沉聲道:“抓緊吃!”此時的孫某,埋着頭吃麪,眼眶卻是紅的。

當然,工作中的老毛不僅僅只是付出和辛苦,也有他的成就感和開心之事。一次,老毛把手機落在宿舍,突然頻繁響起急促的微信提示音。事後,老毛告訴我,提示音來自一個他組建的微信羣,取名叫“關愛會”,是為出了看守所、迴歸社會的艾滋病人組建的。手機頻繁作響,是一名艾滋病人在長沙找到了工作,欣喜而迫切地想要第一個告知老毛。

我看着老毛,常常會有些恍惚。這是一個平凡的同事,這又是一個了不起的榜樣。他是千萬監管人的典型代表,是艾滋病犯管教崗位上當之無愧的“拆彈專家”,更是初心永志、牢記使命、忠於職守的時代楷模。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7

“哎喲——”張桂梅異常痛苦地哼了一聲,嚴重的類風濕病等疾病磨着她的身體。每次坐在稍矮一點的凳子上,她都只能在學生和家長的攙扶下緩慢站起。

“張老師,喝口水,休息一下吧?”學生家長心疼地問。

“沒時間了,我還要去好幾個學生家。”張桂梅笑笑説,揮了揮貼滿膏藥的手。

在同事和鄉村幹部的攙扶下,張桂梅走下鄉村公路,沿着山間小路艱難地走到學生家裏。告別時,她又在學生及家長的攙扶下走上公路,拖着疼痛的雙腿上車……

這是今年國慶期間,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到學生家裏家訪時的場景。今年,張桂梅先後被評為雲嶺楷模、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可是她的工作生活沒有任何變化,依然每天凌晨5點半起牀巡查學校、深夜1點後休息;依然在假期家訪學生,尤其是寒假和國慶,她幾乎每天都在家訪的山路上。

步履艱難的家訪路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托,肋骨斷了兩次。後來縣裏派車幫助她家訪,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裏都還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過去張老師能風風火火地走路,後來病越來越重,有些難走的路段需要攙扶。今年需要攙扶的時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隨張桂梅家訪的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説。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張桂梅在6天裏走遍華坪縣榮將鎮、石龍壩鎮、興泉鎮、船房鄉的37個村小組,走訪了39個農村學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訪六七個學生家庭。最遠的家訪路是去高三學生羅青青(化名)的家。乘車40多公里到達船房鄉華榮村後,張桂梅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上山小路到羅青青家。在同事和羅青青的攙扶下,張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幾分鐘就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路過一條淺淺的小溪時,她已無法抬腿跨過,只能拖曳着雙腳劃過水面。

自20__年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始,12年來,每屆高三、每個農村學生,張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儘量家訪一遍。她不是麗江人,卻已走遍麗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跡覆蓋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餘公里。

張桂梅把1804個貧困山區女孩送出大山,送進大學。她創辦的女子高中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今年大學聯考又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張桂梅仍不甘心,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她仍舊拖着病體去家訪,她要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情況,去解除每個學生的後顧之憂,讓學生再加把勁,明年大學聯考打個漂亮仗。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8

遼寧省丹東市96歲高齡的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歷經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火洗禮,榮立一等功。復員回鄉後,他帶領鄉親們改變貧困面貌,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1948年,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參軍,1949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從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到解放海南島戰役,孫景坤隨40軍119師357團從北打到南。

孫景坤:打錦州負的傷,打黑山阻擊戰負傷,打唐山也負傷,渡江也負過傷。

1950年,孫景坤隨部隊奔赴朝鮮。1952年10月,身為副排長的他接到了增援上甘嶺161高地的命令,此時,161高地被敵人三面圍攻,已經有8批戰友犧牲在了支援的路上。

面對敵人的瘋狂反撲,孫景坤和戰友奮力反擊。從中午12點堅守到半夜12點,共打退了敵人6次進攻,孫景坤一人就擊斃了21人。

孫景坤:二百五六十發吧,離我1米多遠的地方,崩死敵人20多個,和我一塊兒下來的就剩4個人。

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戰爭,孫景坤先後榮立一次一等功、兩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1955年復員後,他主動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當了20多年生產隊隊長,組織村民成立致富小組,種植板栗、修路治河。

遼寧省丹東市山城村村民劉玉慧:夏季遭水災的時候,土地就被淹沒了,他就帶領着村民開始修這條壩,肩抗人推在這裏頭吃住了好幾個月,村民就説了你回家休息,他説不行,我得把壩修完我才能回去,我現在回去我可不放心。

戰場歸來的孫景坤一直把羣眾放在最前面。大女兒孫美麗因小兒麻痺右腿落下殘疾,16歲時曾有一次招工的機會,但在孫景坤的堅持下讓給了更困難的家庭。

孫美麗:電話局要電話員,俺爸知道了,説什麼也不要我去。

一生捨己為人的孫景坤將自己的功勛封存起來,20世紀90年代抗美援朝紀念館移地改建向社會徵集文物,他才將自己的立功證書等紀念物品捐獻出來,面對眾人的詢問,孫景坤只有一句話:“黨員,不能一切都為了自己着想,要多為羣眾,也為國家。”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9

4月1日,當我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和大多數網友的感覺是一樣的:希望這只是愚人節的一個玩笑。在沉痛地接受這個事實的同時,我不禁在想,這30個家庭要怎麼樣才能接受這個事實?哽咽、心酸、淚水,心中的感想五味雜陳。想起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回顧歷史,革命先烈們用他們的身軀和熱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換來了我們的新生活。在當今社會,誰又能説敢忘記先烈,誰又不由衷地去崇敬先烈,而誰,又在用實際行動去效仿先烈,用他們的行動來譜寫新時代華麗而又讓人尊敬的篇章。每逢清明,總是會雨水紛紛,這大概是也在緬懷英烈們。我們不能將他們遺忘在歷史的長河裏,我們怎麼能忘記呢?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英雄,而英烈們,更是英雄中的英雄。我們平常生活中,可能很少意識到,當消防員還在午憩的時候,一聲警報就能立馬讓他不穿鞋地往外衝;當人民警察還在陪着家人吃飯的時候,一個電話就能讓他步履匆忙地趕往報警地;當軍人們正在享受假期,一聲號令就能讓他肩負責任衝在第一線……等等。

每一年,我們總是會聽到有英雄離去的消息,又有那個承繼人也跟着他的步伐,為人民服務,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少有人談論英烈,而在朋友圈大抵曬的都是吃喝玩樂,然而,英烈們並沒有被我們忘記。曾經看過一個網友發表的感想:每年都會看到關於一些戰士犧牲而被追授為烈士的消息,我們致敬烈士,但是我希望這樣的烈士越來越少。我想,對英烈最好的紀念,就是捍衞他們用生命所保護的那些東西,愛祖國,愛身邊的人,不當冷漠的看客,不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用我們自己的行動去捍衞這個社會的英雄基因。“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向英烈致敬!英烈們,一路走好!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10

要麼勝利晉級,要麼失敗回家。

北京時間8月17日,里約奧運會女子排球1/4決賽結束最後一場比賽,中國女排苦戰五局,終於在“別人家的主場”擊敗了衞冕冠軍巴西女排。

其實,當第一場中國隊以15-25的大比分落敗給巴西隊的時候,相信已經有很多體育評論員、記者打好了“里約奧運,中國三大球全軍覆沒”的腹稿。但是,中國女排沒有放棄,1980年代就成為國人偶像的郎平也沒有放棄——戰鬥到最後一刻。那一扣球的風情,那漂亮的絕地反擊,一分分地咬,一分分把對手逼向死角,最終拼出勝利,這讓每個觀戰的國人熱血沸騰。

在這屆中國隊表現略顯平淡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進入半決賽,甚至比一些項目的奪金更能引爆國人的情緒。

不管結局如何,我們一直都堅信:女排是打不倒的。這種信念,基於女排的傳統,也基於“女排精神”的激勵。跌倒了,女排會爬起來;贏了,還會爭取下一次勝利。

但,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只要女排贏了,大家想到“女排精神”;而一旦輸了,似乎就忘了“女排精神”,甚至責怪姑娘們沒“女排精神”。到底,今天,我們該如何理解“女排精神”呢?

説到底,“女排精神”不是一兩次勝利,也不是一兩個冠軍就能證明的,它並不是最後的結果,而是一個過程。我們先從被廣泛定義的“女排精神”看看: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這些,每一個都指向平時環節的訓練,一點一滴做起,它是一種動態的、持續性的狀態,而非唯結果論。

進一步看,“女排精神”緣起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上個世紀80年代,百廢待興,國家經濟發展需要一種精神支撐,女排的崛起,剛好填補了這一空缺。在經歷了五連冠的同時,“女排精神”慢慢被確定、推廣,被全民接受,這個過程,是從1981年到1986年的跨度。可以説,它和國家一起慢慢地走向世界,用自己的實力讓別人知道、認識、瞭解我們;它也和民眾生活的改善同步同軌,並非一蹴而就。

然而,五連冠之後,中國女排的表現幾起幾落,當年的巔峯表現卻難以再續。自此之後,“女排精神”似乎成了女排的精神枷鎖。這是哪兒出了問題?

並非是女排變弱了,而是對手變得更強了,比賽有了更大的變數。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對手的變化。當我們察覺的時候,差距可能就出現了。競技體育的魅力也在於此,更快、更高、更強,賽場上充滿變化。

同樣尷尬的是,雖然作為三大球唯一達到世界巔峯的項目,但中國排球聯賽水平、排球普及、商業化等都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而中國的籃球和足球,雖然沒有站在世界之巔,它卻很好地擁抱了商業,走到了普通民眾身邊。

這時,我們應該認識到:與其他人的競爭,不只是在賽場上,更多的競爭是在場下;不是單個項目、幾場比賽的競爭,而是一個賽事、系統性的競爭。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空喊“女排精神”只能是“唯金牌”論的變種。

今天,不論是體育還是整個國家其他層面,我們已經告別了“從零到一”的窘境;作為競技體育強國,不必急於用中國女排的一兩塊獎牌來證明什麼。然而,我們也應有居安思危、奮起直追的拼搏精神,不僅在體育,還有經濟、科技等方面,我們都有需要追趕的對象。所以,我們依舊需要“女排精神”的鼓舞,只是這種鼓舞,不應該是結果論、唯金牌論的,而應該是過程、系統性的。

第一未必重要,重要的是任何時候都不放棄爭取第一的毅力。説到底,“女排精神”並不僅僅是一種體育精神,也是一種社會的精神面貌,只是我們需要換一種思維方式看待“女排精神”。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11

今天,我們看了《感動中國》,裏面講述了許多感動的事情,其中,讓我最感動的就是救火的事了。

這件事情發生在一個小村莊裏。一天晚上,讓大家預料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因為電瓶車路面發生火災。一位年輕人救出了自己一家人;他想到上面還有房東一家和十幾個人,要不我上去把他們也救出來?就對他妻子説我去救人。這位年輕人説完便頭也不回地走了。他不顧一切地跑進了火海,匆忙地敲着門。咚咚咚,轉眼間房東和其他人都接二連三地跳了出來。那位自告奮勇的年輕人最後一個才跑出來,他踏過的腳印都是帶着血的。他剛出來,所有人都驚呆了。滿身烏黑烏黑的,跟焦碳差不多,他的頭髮一根也不剩,衣服被燒沒了。這個時候,救護車和消防隊員都趕到了,救護車將年輕人送到省裏的一家大醫院,可光靠這點醫療技術還不夠,所以醫務人員將他送到了首都——北京的好醫院。經過幾個小時的手術,年輕人也沒有一點好轉。醫院提出來要捐獻頭皮,他的妻子第一個提出要捐獻,並且表示,如果不夠就捐獻身上的皮膚。緊接着,又有許多有良心的羣眾趕來,也提出捐獻頭皮,還有許多慈善人士捐來了一袋袋的人民幣。過了幾天,年輕人的皮膚變黃了。可是讓所有人都痛惜的是,病後106天,他不幸去世了。

他的妻子帶着兒子含着悲傷的眼淚,拿着骨灰,坐上大巴回了老家。四面八方的人們都鼓勵她。到了老家,婆婆抱着骨灰盒,遙望着天空嚎啕大哭。看到這裏,我的眼眶都酸酸的,有一些同學都哭了。長大了我要學習年輕人高尚的品格,也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12

周秀芳一邊在支教,一邊想着怎樣改變這裏的現狀,為孩子們爭取支援,她將桐林國小的圖片配上文字發到了微信朋友圈。她早年在寧波教過的學生、企業家張剛看到後,親自趕到桐林國小考察,當場決定出資40萬元,委託周秀芳重建學校。

在桐林村一所廢棄的房子裏,周秀芳住了下來。白天,她在借來的教室為孩子們上課,課餘頂着烈日去監督新學校施工;晚上,她和村幹部一起,與村民商量着解決一些建校中遇到的問題。在建設桐林國小期間,周秀芳和孫紹富還抽空走訪了九溪江另外九所村小和一所中心國小。一次次的微信溝通、現場接待,周秀芳和孫紹富為4所村小找到了援建人。周秀芳目前已經籌款近300萬,為山裏的孩子籌建9所希望國小。

校服、被子、文具、滑梯、圖書……除了籌建希望國小,周秀芳和孫紹富還通過各種途徑,為當地孩子籌集了大批物資。“這些東西來自一個叫寧波的愛心城市,我只是個‘愛心搬運工’。”周秀芳説。

愛心接力,一個人影響一羣人

周秀芳膝蓋不好,有恐高症,血壓也高,但説起山區孩子的事情她滔滔不絕,卻很少和別人説自己的苦。九江溪鎮政府考慮在山區生活條件差,主動提出讓周秀芳住到新落成的鎮政府裏,被她婉言謝絕。她説,“要是享福,我還不如直接回寧波去。”

為了省下錢用於助學,周秀芳老師過着清貧的生活。一張木板牀,一個電磁爐,一隻行李箱,就是她在漵浦縣九溪江中心國小宿舍的全部家當。但周秀芳為孩子們花錢卻很大方,走訪貧困學生時,她常送上幾百元錢;留守兒童過生日,她常買來生日蛋糕。為了使留守兒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視頻通話,她募集資金給當地學校買來電腦。

腳步不止,為了孩子們,願意幹到80歲

去年12月,周秀芳為改造校舍的事回到漵浦。記者見到她時,她眉頭緊皺。“我給自己定的任務還沒完成。”周老師説,她計劃在漵浦縣興建的9所希望國小雖然目前已經完成了5所,但入駐的老師還沒有着落。“我想一個學校最少要一個老師,最好是兩個。因為又要上課又要給孩子們做飯,一個人忙不過來。而且這些學校都在高山上,兩個人能相互照應。”

今年快70歲的她,一個人教着3個年級的課,還要管二三十個孩子的吃飯問題。“老實説,身體確實有點吃不消。如果有人願意來幫忙,哪怕是愛心接力,一個人一次一個月也行。”周秀芳説,她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來加入支教扶貧隊伍。

她發愁的第二件事是建設資金。她發起援建的希望國小——漵浦縣兩丫坪鎮黃金村希望國小已經開建,目前她已經從寧波教育系統爭取到了15萬元,從漵浦縣當地財政爭取到了一部分支持,還有一部分資金尚無着落。計劃中,還有三所希望國小也在籌建。

此外,周秀芳和孫紹富還一直在為建設支教基地的事奔波。他們準備動員愛心人士在漵浦縣九溪江建造一所幼兒園和一個支教基地。 今年已經69歲的她,還沒有停下來的打算。“只要我的身體條件允許,我還想再為孩子們幹上十年。”

這就是周秀芳,一個普通的退休教師,一個讓人欽佩的老阿姨,為了讓山區的孩子們能夠有書讀、有學上,她早將個人生活置之度外,只留下一個純潔完整的支教夢,和一顆忘我付出的赤子心。她以大愛無私的奉獻精神,踐行着公益夢想,播灑着愛心希望,這樣的精神難能可貴,讓我們感動。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13

在我們身邊意味着這些人可能是他或者他們,也可能是你或你們,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評選之所以有意義,恐怕更重要的是在於將“我與我們”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去。否則,每年一度的評選與頒獎就只是流一流眼淚、顫一顫心靈或是當作幾個月後中大學聯考作文中的材料多次打磨後呈上考卷——除此之外,感動過後,再無其它——這絕對是一種再無可比的悲哀。能夠被感動,源於靈魂的不懈怠和心靈的不麻木,但這二者並不必然導致個體行為上的改變和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換句話説,在感動與行動之間,存在一個距離。

感動中國評選的意義在於,它每一年都在不斷的提醒我們,即使在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巨大、日夜忙碌的辛勞俱增、自古以來優秀的傳統美德似乎逐漸消失的當下,我們身邊還是好人更多,勤勞、勇敢、善良、堅強的中國人還是會在角落中不經意的觸動我們,使我們明白自我內心中對善的追求、對愛的渴望、對美的嚮往,使我們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可以感動自己時,重新激發起對生活的信心和繼續前行的力量。在這個層面上講,感動中國評選出的每一個當選者,也許不都能讓你覺得感動,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去一一效仿他們,但只要每年的10個人中,哪怕有1個能夠使你心生嚮往與渴慕,願意為世界更美好努力一下,就算沒成功,也有積極且巨大的意義,愛與善從來也不是大而無當,非驚天動地不可的,它是每一個嚮往、渴慕、追尋的念頭、火花,匯聚在一起,才是“大”中國。

感動到行動,存在一個距離。如何將這個距離縮短,不僅僅是一個感動中國評選可以單獨回答的問題。愛與善的傳遞,也許並不像人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那樣簡單,否則何以解釋我們每每會留下感動的淚水卻還總是發現頻頻發生的假惡醜呢?縮短距離,必須承認個體的軟弱和不完美,檢討我們自身是不是讓太多的趨利避害遮蔽了愛同類的普世情懷?縮短距離,必須在着手於個體的精神建設同時,盯緊社會環境的引導和政府職責的追問,就像今年的當選者之一高淑珍,在她那個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心辦起的殘疾孩子學校事蹟中,為什麼看不到政府相關部門的作為?事蹟中的種種,的確越是艱辛就越是令人感動,但如果相關職能部門真的“及人之幼”,她是不是就能少一些苦苦支撐的艱難,或者讓更多有愛心但無力的人們更敢於出手相助?如果個人的愛心與善行,填補的是政府的缺位,那麼感動之前,更應該有對制度的追問和反思,否則,該管的卻沒管,再多的感動,也必然孤獨。縮短距離,就在於每一個做好自我本職工作的人,再多做一點的那一點智慧;也在於即使不能行善,也決不向惡行妥協的那一絲堅持;

有了這一點一絲,縮短的距離背後,就是愛與善的花朵,不止於感動而感動不止。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14

我與家長一起認真觀看了《20_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後,覺得那些評選出來的人物都讓人敬佩感動。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台上,閃閃發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人默默筆耕寫下不朽名篇獲諾貝爾獎;有的人因前往災區為孩子運送捐資喪失生命;有的人身殘志堅,即便沒有健全人的身體,依然頑強的佇立在我們眼前,宣誓着他的存在,他的成功!在20_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雖然感動我的人很多,有林俊德;有陳斌強;有何玥,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動人以行不以言——陳家順。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為鄉親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為百姓打工,你換來羣眾最多的甜。你喬裝改扮,卻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隱姓埋名,可我們都知道你是誰,為了誰”,他心繫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全力為農民工排憂解難,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努力地為農民工調解各類糾紛,尤其是涉及到農民工利益的農民工與用工方的糾紛,是如此的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勇於維權,肩負着身上的責任,從不放棄,從不退縮!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着我們,也感動着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蹟。

美麗的閃光燈遮不去他們奪目的光芒,他們不是巨星,不是領袖,但他們如寶石般璀璨的心靈會永遠照耀我們的心靈,成為我們精神上的支持與榜樣,成為我們心中又一個偉大的巔峯!他們不是生來美麗的玫瑰,他們是那一朵朵默默地辛勤奉獻的五月蘭,素雅的外表無法抹去他們的內心閃耀,他們將會永遠成為我們精神的橋樑!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15

我採訪過不少先進事蹟報告會,這次,第一次從台下採訪改成了台前宣講,向大家介紹我認識多時的採訪對象毛卓雲。

老毛的戰場沒有刀光劍影,卻也兇險無比,他的課堂沒有講台話筒,卻也教化心魂。高牆鐵門,是要鎖住邪惡與流毒,卻並不遮擋他將正心正行的光亮照進人性的黑暗。即使這樣的過程,如行走于堅冰,他也要破冰而行。

自從寧波市看守所設立專門的艾滋病犯監區以來,我就想去採訪,想揭開它“神祕的面紗”。直到20__年,才得到許可,走進禁區,也認識了老毛。老毛質樸、健談,平實的語言裏透着鄰家大哥的親和力,給人很強的信任感。在這堅壁高牆中,他像一股暖流,他那並不偉岸的身軀,總是散發着強大的磁場,有一種無形力量。

我們媒體的報道採寫一開始定位在設立艾滋病犯監管的角度。但幾次接觸,我發現這個被大家親切地喚作“老毛”的質樸警官,才更應成為焦點。

老毛是一位警營裏的學者。在12年的工作中,他幾乎每天都要和艾滋病在押人員談心,每次談話和心理疏導後,他都會將對方的心理反應、情緒變化等記錄在冊,因此也積累了大量的心得體會和研究素材,摸索總結出一套獨特而可操作的“五心法”。他五大本十幾萬字的工作筆記,無論從所耗費心血來看,還是作為可資研究的一手資料而言,都彌足珍貴。

老毛也像一位醫者。他用學到的知識首先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礙,做通了身邊相關人士的思想工作。他更在工作中,為每一名監管對象尋找和研製獨門“藥方”。

老毛還是一位師者,對在押人員,既授業又解惑。比如有一批艾滋病犯是文盲和半文盲,老毛就給他們準備了紙筆和課本,還手把手教他們寫字認字,給他們講道理説文化,監室成了文化補習班。

老毛更是一位善者。病犯對老毛如父如兄如師如友的信賴,稱老毛為“毛校長”“毛老師”“毛爸爸”,無疑是因為老毛的善心和善行。無論是擁抱狂躁,安撫哭泣的病犯,還是陪着病犯盡孝,善心和善行總是相輔相成。而每一次接近病犯,都如同接近黑色的魔障啊。

當然,老毛用時間和實踐證明了自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忍者。12年來,監區裏的在押人員一茬茬地換,不換的,是老毛。他很喜歡一句話,“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這幾乎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踐行初志的最佳總結。

老毛無私無畏、坦誠質樸、真心善行,他也正是千千萬萬普通警察砥礪前行的代表。記錄這樣的人民警察是一個記者的責任與使命。我很慶幸,能認識他,用我的筆記錄講述他的故事。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16

由於患胰腺癌晚期,王婭不能正常進食,只能靠輸營養液維持。家用爬梯綁上一根竹竿,成了向來節儉的王婭自制的輸液杆。

而就在不久前,她卻慷慨地將這套僅有的一室一廳住房,捐贈給了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用於資助西部貧困學子完成高中學業。王婭開玩笑説:“現在是住在別人的房子裏了,但這也還是自己的家。因為基金會就像是自己的親人,資助的那些孩子也都是自己的孩子。”

王婭是誰?

王婭生於1952年,今年66歲,是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16歲時曾到內蒙古五原縣插隊,後來在河北省的一個縣城當了一年民辦教師,農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求給王婭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設立,王婭立刻捐出100元,而當時她的工資還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資的一大部分。

此後,她的愛心捐贈從未間斷:汶川地震、南方水災她各捐款20__元、甘肅舟曲地質災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天津市慈善基金會,也都留下來她持續的愛心捐贈足跡。

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錢,王婭自己也説不清,而她現在每個月的退休金也才4000元。“我就是個普通人,做的這些事實際上很普通,沒有什麼。”王婭説,“當你看到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有大的能力就多幫點兒,小的能力就少幫點兒,反正是盡力去幫。”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17

那一道淒厲的閃電,擊中了四川涼山木裏的枯樹。一瞬間,濃煙滾滾,火焰登時席捲了整片山林。火勢迅速蔓延,生機盎然的森林,變成了人間地獄。

誰捨得讓祖國的大好山河付之一炬?但是,以任何人的力量,都無法阻止這場慘劇。但是,一個人不行,一羣人呢?一個廣大而團結的集體呢?

他們奔赴火海,義無反顧的向這場天災宣戰!消防車是他們的戰車,水管是他們的武器,明知道這是一場希望渺茫,甚至可以説是以卵擊石的戰鬥,但為了守護美麗家園,他們卻選擇了生命中的最美逆行——衝向火場,永不回頭。

都説水火無情,突如其來的風向改變,引發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爆燃,奪走了30人的生命。當他們被烈火淹沒時,有些人依然無悔。是什麼支撐着他們奮鬥,甚至獻出生命?

是金錢嗎?不,金錢永遠沒有生命重要!

是名譽嗎?不,名譽也不及生命重要!

是信仰!

是堅定的保衞祖國大好河山的信仰;是甘願做和平時代的戰士的信仰;是功成不必有我,建功必須有我的信仰——甚至,消防員這三個偉大的漢字,就是他們的信仰!

回溯歷史,在火災中搬運燃燒的煤氣罐的,是消防員們;在洪水中奮勇救人的,是消防員們;在危難之中解救被困者的,是消防員們......當今社會,我們已經看不到紛飛的戰火,感受不到槍林彈雨,“出生入死”這種詞語,我們已經陌生。但是,消防員們卻依然衝入險境,從死神的刀下挽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他們,卻常常沒有逃脱死神扼殺。這精神,怎麼不值得讚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消防員的精神再偉大,我們不身體力行的學習,終究還只是空中樓閣,還只是屬於他們的榮耀。所以,我們要把消防員的精神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來。

我們之中,大部分的人將來可能不會成為消防員,其中又有大部分的人,一輩子也不會遇到像森林大火這種生死攸關的情景。所以,有些人錯誤的認為,既然自己絕對不可能面對火場,那麼學習這種精神就毫無用處。這種想法是狹隘的。儘管我們可能不會成為消防員,我們仍要學習這種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的精神,因為,你會發現,你,就是撲火者,就是消防員。

他們一生都處在水火之中,在水火不相容之間,你們挺身而出,每一次救火都打着“死”的準備,對於我們來説,你們是天使,救濟人類的天使!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18

《永遠懷念英雄》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今天,我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感悟。我們拿什麼回饋這些負重前行的人?

清明前夕,四川涼山州的一場森林大火奪走了27名森林消防隊員和3名地方幹部羣眾的生命,這27名消防員中有1名80後、24名90後、兩名00後。

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逝去,激起了很多人心底的悲痛。

近年來,一些消防員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各種搶險救援中。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今天,我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感悟。

我們拿什麼回饋這些負重前行的人?

4月1日下午,應急管理部的官網和官方微信變成了黑白色,以表達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4月2日凌晨,載有此次火災犧牲消防員遺體的車隊抵達西昌市,在通往殯儀館的路上,羣眾自發走上街頭,手持菊花守候在街道兩旁……這一刻,只有懷念,只有尊重。

有媒體報道稱:“告別烈士,更要告慰烈士”。

必須承認,每一起火災的發生都有其特殊性,而造成消防員傷亡的具體原因也各不相同。就像此番事故,專家解釋,之所以出現這麼大的傷亡,是因為撲火人員在轉場途中,受瞬間風力風向突變影響,突遇山火爆燃。可見,這當中天氣的原因不容忽視。

但同樣需要明確的是,面對如此多的消防員犧牲,本着對生命負責的態度,我們非常有必要認真反思:下一次,能不能避免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對於這些勇敢逆行的英雄,不管是未雨綢繆還是亡羊補牢,相關工作都應該做得更好。

山火猛於虎。預防森林火災,我們不能缺失敬畏自然的意識,既要不斷掌握森林發生火災的規律,又要時刻擰緊預防森林火災的“發條”。

今年的清明,因為這場無情的森林大火,30名救火英雄永遠離開了我們。但我們的祭奠,真的不該只有傷悲與痛心。

今天不是消防日,但我們很懷念他們……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19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小接受文學啟蒙。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北平淪陷。父親因為工作原因南下,杳無音訊。失去了父親的聯繫和經濟來源,葉嘉瑩和母親相依為命,四處避難、艱難度日。她17歲時,母親突發重病,死在求醫回家的路上。

葉嘉瑩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強忍着悲痛料理完母親的後事,她數十天閉門不出,寫下“悽絕臨棺無一語,漫將修短破天慳”,字字泣血,句句錐心。幸運的是,在伯父的資助下,葉嘉瑩能夠繼續學習,如願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古典詩詞名家顧隨教授,並以第一名的成績順利畢業。

畢業後,因才華出眾,葉嘉瑩同時被三所中學聘為國文教師。在此期間,她認識了後來的丈夫趙東蓀,雖然心底毫無波瀾,但看對方為自己來回奔波丟了工作,於心不忍。於是,1948年,葉嘉瑩放棄了北平的工作,跟趙東蓀去往南京結婚。剛到南京不久,局勢便出現動盪。24歲的葉嘉瑩跟隨丈夫來到中國台灣,在彰化女中當教師,並生下大女兒。

當時,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台灣,丈夫含冤入獄,不久後她和女兒也被囚禁起來。等到釋放時,發現住所被抄了,也失去了工作。母女倆只能寄宿在親戚家裏,忍受着各種閒言碎語。葉嘉瑩曾寫下五言律詩《轉蓬》,來描述那段晦暗心酸的日子: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

已歎身無託,翻驚禍有門。

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

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葉嘉瑩一邊在私立女中教書,一邊撫養女兒,有時不得不把女兒帶到課堂上去。整整三年,葉嘉瑩都在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痛和旁人的輕蔑。

丈夫好不容易出獄了,性情卻變得暴戾,時不時對着葉嘉瑩拳打腳踢。同時一家人的生計重擔,也全部壓在她身上。她不得不成為獨立撐起家庭的“女強人”,為了老父和兩個讀書的女兒,她辛苦教書維持整個家庭,極盡忍耐。

為了掙錢,她同時在台北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三所學校任教。課業繁重,很快她就染上了氣喘,胸口時常隱隱作痛。那是葉嘉瑩一生中最昏暗的時刻,在極端痛苦中,她多次想到自殺。

但憑藉自己強大的意志力和骨子裏的堅韌內核,葉嘉瑩最終還是超脱了那份痛苦,從詩詞中找到寄託。無論日子多苦,回家被丈夫如何欺負,一站上講台,葉嘉瑩就變得神采飛揚,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20

天剛亮,廖海州和隊員們就來到景區防火執勤。此時的九寨溝還沒有遊人,四周一片寂靜,蘆葦隨風搖曳,藍色的“鏡海”漾起層層波紋。

廖海州守護九寨溝已有14年,他早已把自己的青春交給了這裏的森林與雪山。每年防火期,他都要和隊友們到九寨溝靠前駐防,保護一方生態平安。九寨溝中隊因此也被當地村民稱為九寨溝的“第十寨”。

14年的“老九寨” 熟悉這裏的山山水水

今年34歲的廖海州是九寨溝的“活地圖”,常年執勤巡護讓他對這裏的山山水水十分熟悉。他也時常被隊友們稱為“老九寨”,而這樣的稱呼只有10年以上的消防員才能有。

“前年地震,我們從這裏抬出來了好幾個受傷遊客……”一位與廖海州同年入伍的老隊員説。

五花海岸邊人來人往,遊客操着各種各樣的口音。“你好,從這邊可以到對面景點嗎?”見到人羣中走來穿着“火焰藍”的消防員,兩個年輕人走過去問道。廖海州為他們詳細解釋了行走路線,兩個年輕人連連點頭,滿意地離開了。

“很多遊客並不熟悉旅行路線,一天當中打聽路線的人有上百個,同樣的問題要回答幾百次,執勤久了,我也學會了不少方言。”廖海州説。

每多走一步路 景區就少一份危險

沿着岸邊繼續巡邏,廖海州心裏清楚,自己每多走一步,景區就少一份危險,遊客就多一份安全。兩年前的地震,正是因為他們多走了9個小時的山路,被困在122林場的受傷遊客才得以提早被轉移救治。

廖海州曾參加撲救火災、抗震救災等任務80多次。棧道邊上,一名中年男子正躲在一旁草叢裏抽煙,廖海州一眼就看出了端倪,立刻示意男子掐掉煙頭。“這兒禁止抽煙,遊客中心站設有吸煙區。”

他和隊友巡邏在遊客最多的長海和五彩池附近,擔負着周邊的森林防火工作和遊客安全。

可能是從當上森林消防員那一刻起,他們才知道,一草一木對於九寨溝的重要性,他們才明白森林防火對九寨溝意味着什麼。

一天的執勤結束後,廖海州和隊友們乘車路過荷葉寨,透過車窗,他看見自家屋頂上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身後,水還是那樣清,山還是那麼綠。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21

20__年,中國女排在金牌教練陳忠的帶領下,從1986年到20__年,時隔十七年後,中國女排終於再次奪得了女排世界盃冠軍,中國女排也從這時候起,再起站了起來。陳忠獲得了20__年的感動中國人物獎。

次年,20__年,中國女排奪得了闊別多年的奧運會冠軍,從1984年到20__年,歷經20年才再次奪得奧運會冠軍。這一年,中國女排獲得了20__年感動中國特別緻敬獎。

20__年,沉寂十年的中國女排在郎平的帶領下,衝破一切艱難險阻,忍着身體上的病痛和心理上巨大的壓力,破釜沉舟,再次奪得女排世界盃冠軍,郎平的事蹟也是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中國人。郎平獲得了20__年感動中國人物獎。

次年,20__年,中國女排再次奪得了里約奧運會冠軍,又是歷經12年再次站到世界巔峯。中國女排因此獲得了20__年感動中國特別緻敬獎。

今年,中國女排比以往更加優秀,在祖國70週年的國慶前夕,送上了一份大賀禮。女排世界盃中,中國女排十一戰十一勝奪得女排世界盃冠軍,用着十一連勝慶十一,讓整個世界再次見識到中國力量。

目前,在世界女排的積分排名中,中國女排高達320分,排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美國女排足足高出了54分,中國女排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遙遙領先。

最後,感動中國評選活動正在進行當中,希望大家都能踴躍參與,支持中國女排以及其他感動中國的人物,投上自己寶貴的一票,發揚傳承女排精神,發揚傳承感動中國的精神。

動中國中國女排人物事蹟心得體會5

場外觀眾激動的呼喊聲劃破了天際,同時拉開了中國女排與塞爾維亞爭冠的帷幕,我的心也隨之揪在了一起。

與塞爾維亞的決賽,中國女排打起了120分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比賽中。塞爾維亞發球員將球拋向高空,一躍而起向中國女排發去。中國女排張常寧輕輕一躍,將球向對方場地拍去。眼看球就要落地了,全場屏氣凝神,死死盯着這顆球。可就在這關鍵時刻對方的主力隊員一個飛撲將球向上打去,球沒落地。真是可惜!眼看比分就要趕上了,我的心好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要命!就在雙方僵持不定的情況下,中國女排惠若琪在賽場的左上角如袋鼠一般縱身一躍,將排球直向對場砸去,讓對手防不勝防。好一個精彩的扣球!我同場外觀眾一樣,右手緊握拳頭,在頭頂上空揮舞吶喊:“中國女排加油!中國女排最棒!”中國女排以二比一的比分領先!

最後一場。也是決定勝負的時刻了,我緊張地盯着電視屏幕,此時我都能聽見自己劇烈的心跳。發球員雙手靈活地交換拍球,在她沁滿汗珠的額頭前還有幾縷凌亂的髮絲。她聚精會神地盯着對場,就在排球再次觸到她的手掌時,發球員一下子將球頂住,向高空投去,隨後一躍而起,將球向對場拋去。排球如一道白光向塞爾維亞隊撲去。對方主力隊員向前一躍再次將球擲回。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在這最關鍵的一球,中國女排姑娘張常寧似乎早已料到這一刻,她一個完美的扣球,球在空中劃出了一道優美的弧線,球落地了!全場爆發出巨大的歡呼聲。張常寧緊握沁滿汗水的拳頭,在賽場歡呼、奔跑;郎平教練高舉雙手與女排們相擁在一起;女排隊員們激動地熱淚盈眶;全場觀眾將我國國旗在空中揮舞,享受着這久違的奪冠幸福和再度屬於我們的輝煌!

有一種精神叫做“中國女排!”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是奮力拼搏的精神,是堅持不懈的精神,是12年再度發揮潛力最後爆發的精神!中國女排,我為你們喝彩!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22

有人説:“只會唱歌跳舞的並不值得全民敬仰,舍已為人的戰士才是我們的全民偶像。”有人説:“不讚網紅不讚星,只贊橙衣英雄。”還有人説:“在這和平年代,橙衣英雄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3月31日,四川發生森林大火災,大火鋪天蓋地地蔓延,30名消防員孤身入林,與肆虐的大火斗爭。就在這時,突然發生了林火爆燃,原本就勢頭很大的火焰形成了火海,把30名消防員包圍了,使他們與外界失聯……4月1日,確認30名消防員的遺骸全部找到,這也預示着,30名消防員全部都壯烈犧牲。

其中中隊長張浩29歲,而且剛結婚不久,婚後他還來不及享受幸福,就奔赴各個災區,撲滅了一場大火,再去撲滅下一場大火;救了這一座山的村民,再去救下一座山的百姓。張浩生前一直奔赴前線,因為,這是他的使命,而在烈日下,嗮得最多的,正是他的軍裝,他的任務和他的使命。

4月2日夜裏,從高速公路口一直到西昌市殯儀館,站滿了人,當載着30名消防員的遺骸的車隊駛過時,成百上千的人們情不自禁地喊到“英雄英雄!一路走好!”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奮不顧身地救火了,為什麼他們救火時即使把生命獻出也不在乎?為什麼他們生命的最後時刻也要救人,救火?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要保衞人民,保衞地區,保衞祖國!

祖國還有許許多多像他們這樣的英雄,有錢凌雲、劉傑、趙萬昆……其中楊科璋在轉移一位一歲小女孩時,不慎踩空,從五樓墜落。在那生命的最後時刻,楊科璋緊緊地把她抱在懷裏。小女孩毫髮無傷而他卻傷重不治。他原本可以把小女孩當墊子而存活下來的,可他沒有這麼做,而是把她緊緊地抱着,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小女孩。正是有成千上萬這樣的捨己救人的英雄,才有了我們現在安逸的生活。

英雄們!感謝你們的捨己救人;感謝你們如守護神一樣保護着我們;感謝你們維護祖國的和諧安定,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敬仰。謝謝你們,穿着橙色戰衣的英雄們!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23

她是“支教奶奶”,古稀之年遠赴貴州、湖南支教,將先進教學經驗送進大山深處;她是“愛心搬運工”,匯聚長三角上萬市民愛心,在湖南漵浦捐建29所希望國小,讓400多名貧困生得到結對幫扶,累計捐款物3400餘萬元;她是“扶貧帶頭人”,牽頭成立愛心基金,精準幫扶漵浦、延邊產業脱貧,還在延邊和龍成立周秀芳愛心驛站,完成128名貧困學生結對助學,在漵浦創設滬杭甬(鄞州區)研學實踐基地。她用大愛情懷為山區孩子點燃了希望之燈,也為扶貧協作搭建了愛心之橋。

她的親身經歷讓老師們瞭解到在中國的某些大山深處真真切切地存在着那麼多需要我們伸出援助之手的孩子與家庭,也讓老師們瞭解到社會中有着不少像周老師一樣甘願無私奉獻的愛心人士,尤其是周老師的仁愛與善良,為大家詮釋了何為“大愛無疆”。周老師的實際行動讓老師們深刻領悟到“用實際行動詮釋一名教育人守初心、擔使命的價值追求”的真諦。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24

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沒有專職的心理醫生。學校老師們開玩笑説:“張桂梅校長就是心理醫生。”

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家庭貧困的陰影,經常會使一些學生精神狀態低迷,學習成績滑坡。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張桂梅不僅耐心地開導學生,而且親自去家訪,瞭解學生背後的家庭原因。她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輟學。

張桂梅每晚住在學生宿舍。高一年級的一名女生情緒低落,學習成績退步。張桂梅就讓她與自己同住,經常開導她。瞭解到女孩的父母經常打架,女孩還常被父親嫌棄辱罵。張桂梅3次到村中她家裏為其父母調解,終於讓全家和好,小姑娘臉上有了笑容,學習也更努力了。“我要救這個孩子,就要救她父母,救她全家!”張桂梅説。

“陳小琴(化名)最近考試成績才390多分,這個成績究竟是什麼原因?”今年國慶家訪,張桂梅帶着滿腹疑問來到船房鄉華榮村高三學生陳小琴家。陳小琴家是貧困户,母親有精神疾病,父親受到村裏幫扶,當了村裏的保潔員。張桂梅明白了陳小琴的心病,親切地鼓勵她:“大家都在幫助你家,你在學校的生活費有學校補助,你不用擔心家裏,應該全力以赴地專心讀書。”

12年來,華坪女子高中沒有一個學生因為貧困輟學,沒有發生過學生自殺、自殘的事件。12年來,跋山涉水的家訪,每個學生和家庭的甘苦張桂梅都瞭然於胸。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25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進、弘揚正氣,激勵和引導廣大黨員和青年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社區開展了一系列向黃文秀同志學習活動。

黃文秀同北京師範大學法學碩士志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社區黨委組織廣大黨員像黃文秀同志學習,以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學習她始終把黨的事業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畢業時放棄大城市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革命老區百色工作,並報名到條件艱苦的邊遠貧困山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脱貧攻堅一線傾情投入、默默奉獻,奮鬥至生命最後一刻。她把扶貧之路作為“心中的新長征”,全身心撲在工作上,遍訪建檔立卡貧困户,手繪“民情地圖”,往來奔波於崎嶇的山路,跑項目、找資金、請專家,組織貧困户成立互助組,建立電商服務站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帶動了全村整體脱貧。她對羣眾滿懷深情、真誠質樸,虛心向老村支書請教羣眾工作方法,關愛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發揮自身法學專業優勢,積極為村民化解矛盾,贏得了羣眾普遍信任。她性格堅毅、自強自立、克己奉公,儘管父母長期患病,家境困難,卻從未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尊敬孝順父母,熱心幫助他人,用人格力量感染和温暖身邊每一個人。黃文秀同志把青春和熱血都獻給了脱貧攻堅事業,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用短暫而精彩的人生譜寫了一曲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奉獻之歌。

黃文秀同志是在脱貧攻堅偉大實踐中湧現出來的時代楷模和先鋒模範,是用生命堅守初心使命的優秀青年共產黨員。社區要組織廣大黨員和青年,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廣泛開展向黃文秀同志學習活動,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積極投身脱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偉大事業,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2023感動中國楊振寧人物事蹟心得 篇26

67歲的退休女工王婭熱愛生命,又非常理性,總説凡事要考慮“性價比”。

身患胰腺癌的王婭1月14日最後一次住進醫院,在此之前,她開始把家裏的花和擺設等東西送人,希望每樣東西都能有用處。“這樣才高興。”無力走遠的她,委託居委會的最後一個決定是:辦好手續,把身後醫療費二次報銷等所有的餘錢捐出助學。

宮濟輝是王婭居住的華亭麗園社區居委會主任,一直幫她辦理遺贈書公證。20__年2月15日,隨着最後一份公證書辦理完畢,王婭在捐出房產、遺體之後,也捐出了身後所有的財產,實現了全部財產的“裸捐”。在宮濟輝告訴王婭最後一份公證書辦理完畢的轉天,王婭就溘然長逝。宮濟輝唸叨:“是不是因為她一直在等着那個公證?是不是她覺得這些事情都已經安排妥當,才放心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