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28篇)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5月,市看守所前後共收押十幾名涼山籍人員,他們普遍文化程度低,最高的讀到國中二年級,有5人是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的純文盲。毛卓云為此專門購置了紙筆,自制了識字卡片,把監室變成了教室。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28篇)

開班一段時間後,班裏不識字的“付同學”學會了寫作文:“毛警官的話猶如清風一樣,驅走了我心中的陰霾,像雨露一樣滋潤着我乾枯的心田……”

在押人員陳某在擦牀板時不小心木屑扎進了手指,疼痛不已,居然哭了起來。

毛卓雲瞭解情況後,便拿了膠帶,想用膠帶把木刺粘出來,但沒效果,費勁周折終於將木刺拔出來了,流了不少血。毛卓雲用酒精棉球幫他止住了血,陳某看看沒事了,開心地笑了起來,説了一句“謝謝,毛爸爸!”毛卓雲當時還沒反應過來,自己咋成了“爸爸”,事後一想,可能是他缺少關愛的原因吧。

即便離開了看守所,在押人員也願意和毛卓雲保持聯繫,“毛管教説了,有困難隨時找他”。

毛卓雲曾經管教過的一名在押人員,回顧其自身經歷在監獄中寫了一本書《假如時光倒流》:“毀掉了我原本幸福的家庭,讓我從一個正義使者變成了惡魔的化身,惡魔最終並沒有走向毀滅,而是選擇了新生,多虧毛警官。”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每日與在押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打交道,猶如把自己長期暴露在高危的風險之中,毛卓雲會定期自費做HIV檢測,做完後卻常常害怕去領檢測結果。

“目前為止都沒有檢出病毒。”檢測結果總是令毛卓雲一身輕鬆。

用心管教這些旁人看上去作案累累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在押人員,有意義麼?面對別人的質疑,毛卓雲説,“管好一名在押人員,就等於給社會排除了一顆‘定時炸彈’,管好了一羣在押人員,就等於給社會排除了一整片‘雷區’。”

曾經辦案民警在辦涉“艾”案件時,有太多的無奈: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憑藉着一張疾控中心診斷書,有恃無恐,屢屢作案,因為他們知道就算被抓了也關不進看守所。民警冒着被感染的危險抓住的案犯,就這樣被看守所以“不符合收押規定”而拒之門外,看守所沒法關,這些人最終還是流向社會,繼續危害社會。

今年上半年,施某某因販賣案羈押入所,頂着“艾滋”這頂帽子,肆無忌憚鬧事,街道、公安等都拿他沒辦法;王某某在明知感染艾滋病病毒情況下,惡意與多名女性發生性關係,身體狀況堪憂,對監所羈押安全構成了重大安全隱患。

面對這些“燙手山芋”的收押難題,毛卓雲思量再三後,向所領導作出“可以看管”的承諾,最終施某某順利收監,王某某以涉嫌傳播性病罪羈押入所。

辦案民警説:“真的感謝市看守所,感謝毛卓雲,這就相當於他們把風險留給了自己,把安穩留給了社會。作為基層辦案單位,我必須為他們點贊!”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知心老大哥、社會治安排雷員、一個會發光的警官……這些是對民警毛卓雲的評價。

在浙江省寧波市看守所裏,有一個特殊的監區,毛卓雲在這裏堅守了20xx年,成為全市公安唯一一名男性艾滋病病毒感染在押人員專職監管民警,摸索出了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用心感化了511名艾滋病病毒感染在押人員,其中判處死刑3名(死緩2名),無期徒刑3名,20xx年以上有期徒刑13名,確保了每一名在押人員順利完成刑事訴訟,獲得了“全省政法系統先進個人”“浙江省公安機關愛民模範”等榮譽稱號。

寧波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長黎偉挺專程看望毛卓雲並評價説,“毛卓雲同志忠誠於黨的公安事業,承擔守護平安的神聖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卓越的業績,活生生的身邊典型,實實在在沒有水分,事蹟震撼人心、直指靈魂,是基層公務員‘執政為民、心繫人民’的真實寫照,是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時代楷模。”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20xx年,寧波市看守所成立艾滋病監區,面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強烈的恐懼心理和職業暴露的高風險性,不少民警都存在畏難情緒,市看守所領導犯難,哪位管教民警敢接這個燙手山芋?

這時,毛卓雲主動請纓,並立下軍令狀:“給我6個月時間,管好了我繼續,管不好另請高明。”

把艾滋病病毒感染在押人員收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全部瞭解清楚後,毛卓雲第一次打開了艾滋病監室的門。

透過厚厚的鋼化玻璃防護罩,毛卓雲看到在押人員無精打采地坐着,看他的眼神裏滿是鄙夷。

“他們用打濕的毛巾甩監室頂上的燈泡,用身體不停撞擊防彈鋼化玻璃門,我不敢進去,但又不得不去做工作,於是我想到寫信,我把信貼在玻璃上讓他們自己看,內容很簡單,幾句話,就是把自己要説的內容寫給裏面的人看。”毛卓雲用心寫下一字一句,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貼在監室的門板上,勸導在押人員遵守行為規範,為了自己和家人好好治療。

這個辦法很有效果,在押人員對毛卓雲有了信任感後,就開始和他們面對面地談話,有人感動地對毛卓雲説:“毛警官,自從我得艾滋病以來,親朋好友都拿我當瘟神,而你卻敢這樣和我面對面交談!”

監區從成立之初關押兩人到現在日均關押28人,年收押量從開始的30人發展到如今近100人,毛卓雲的工作量也越來越大,同時也面臨更多的不確定危險。

一次,毛卓雲與一名在押人員談話時,對方毫無徵兆地一拳打在毛卓雲身上。而更危險的一次,暴力襲警的艾滋病患者王某情緒失控,瘋狂攻擊管教和獄醫,毛卓雲二話沒説叫同事打開監室大門徑自走向近乎癲狂的王某,張開雙臂把他緊緊抱住。

突如其來的擁抱,讓王某頓時愣住了,淚水奪眶而出。毛卓雲用手輕拍他的背,猶如在安撫一個嬰兒,王某在毛卓雲的臂膀裏哭得像個孩子……

事後回想起來,毛卓雲坦陳自己真是有些後怕,“要是被他突然咬一口呢?真的是害怕!”案件判決後,在被送往監獄前,王某流着淚給毛卓雲深深地鞠了個躬。

20xx年,毛卓雲在毫無防護的情況下,將辦公室搬到了監室裏,擺上一張辦公桌,方便開展管教談心談話,和在押人員一談就是一上午,一坐就是一整天。

“作為一名管教,不一定要有什麼新招、奇招、怪招,但要有經常總結的習慣。”毛卓雲邊實踐邊總結,積攢了5大本十幾萬字的工作日記,總結出數十個代表性案例,歸納總結出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近心法、正心法、勞心法、破心法、寧心法,為全省特殊監管對象管理工作提供經驗遵循,在全省公安監管系統推廣。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這幾天,在押人員王某病情有些變化,毛卓雲也變得更操心起來。為了穩定他的情緒,毛卓雲花了一番周折,找到了王某的母親。

用情感來關懷這些患病的在押人員,這是毛卓雲20xx年來一以貫之的做法。考慮到管教民警的安全,看守所給他們配備了手套、防護服等設備,但毛卓雲從來不用。他覺得戴手套穿防護服,會使他和艾滋病在押人員距離遠了。“就像父母對待子女,老師對待學生,醫生對待病人。從身體上,心理上關心他們,反而促進他們配合。”

坦誠相待這些患病的在押人員,説起來容易,但真正做起來,背後的危險也是無處不在。眼前這疊厚厚的筆記本里,毛卓雲記錄下了一次次驚心動魄的瞬間。

豁出去幹,這是毛卓雲20xx年軍旅生涯歷練出來的氣質。20xx年,看守所艾滋病監區成立,面對這樣一個很多人眼裏為之色變、而且還是最普通基層民警的崗位,從部隊副營級幹部轉業的毛卓雲二話沒説攬了過來。毛卓雲希望從軍十幾年轉業回來,能做出一些事業,做出一些成績,而在最艱苦最危險的崗位上,更能做出一番事業。

在平凡的崗位,展現自己的責任與擔當,毛卓雲説,20xx年來,他送走了一批批在押人員,這些人在離開後,都不忘給他寫信,而信中對他的稱呼不是生硬的“毛管教”、“毛警官”,而是“毛老師”、“毛校長”,甚至“毛爸爸”這樣的温暖的字眼。

毛卓雲自勉,一定要繼續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退伍軍人“退伍不褪色”優良傳統,做好每件事,管好每個人,這就是我本職工作崗位的初心和使命。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20xx年,葉連平在自己家裏開設英語課堂(後更名為“留守兒童之家”),免費給周邊孩子補習英語。教學用的書本、用具都是他拿自己的退休金買的。由於他教學態度認真、教學方法得當,補習的學生英語成績提高很快。他那間3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度擺滿了課桌。後來,吳江鎮政府出錢把他家對門的學校倉庫改建成兩間教室,一間供他上課,一間作為圖書室。

現在,葉連平的“留守兒童之家”裏有4個班級的70多個孩子,他一人身兼英語老師和語文老師。他戲稱自己沒有寒暑假、沒有周末,只有“黃金週”。有時,上午補習的孩子還沒離開教室,下午補習的孩子就已經到了,為了給他們多上一會課,葉連平就坐在教室門口拐角處隨便扒幾口午飯。

批改學生作業是葉連平極為重視的教學環節。沒課的時候,他早上8點就坐在教室裏,低着頭逐字逐句批改。即使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也不時提醒記者抓緊時間,“還有好多作業等着批改”。

翻開葉連平批改過的作業本,滿目紅彤彤一片。其中,既有細緻的修改,也有嚴厲的批評語,還不乏諸如“你用作業本太浪費,而且還有損壞”這樣的親切提醒。被葉連平批改過的作業本,就像是被他塗了“大花臉”,許多孩子就調皮地叫他“大花臉”老師。

在教室的牆上,記者看到,葉連平細心地將每個學生每個單元的學習成績都記錄在紙上,不及格的都用紅筆記錄。“我會定期更新成績記錄,讓孩子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激勵他們更加努力。”葉連平説。

來過“留守兒童之家”的老師都感歎:這樣的教學任務量,不要説一名90歲的老人,就是一名年輕教師都難以承受。

20xx年來,葉連平從沒停辦“留守兒童之家”。許多經他輔導的孩子考上大學,甚至出國留學,葉連平欣慰地説:“看着孩子們學習進步,就能感受到豐收的快樂。”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9月1日是開學的日子,周秀芳發了一條湘西大山深處建起一座新校舍,校服也快做好了。謝謝你們,好心人。”當天,一所新國小在湖南漵浦縣建成。

周秀芳是寧波李惠利國小的一名退休教師。從20xx年開始,周秀芳紮根貴州和湖南支教,和貧困山區的孩子吃住在一起。她還發動親人、朋友奉獻愛心,截至目前,已為100多位孩子找到結對資助人,並籌款近200萬元建造了5所希望國小。今年已經69歲的她,還沒有停下來的打算。

周秀芳是個熱心腸。去年3月,周秀芳的一位朋友來看她,説自己老家湖南漵浦縣九溪江鄉桐林村急需支教老師。周秀芳等人便跟着來到桐林村。“一到那裏,我們傻眼了,3間土坯房沒有玻璃,幾根竹竿支撐着房樑。”周秀芳心急如焚,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微信,詳細描述了桐林國小的現狀。她早年教過的學生張剛在上海經營着一家閥門企業,看到消息後當即決定捐資40萬元,重建桐林國小。去年4月,桐林弘盛希望國小動工,目前已投入使用。

隨後,越來越多的熱心人通過周秀芳捐款,建起了前進上海交大安泰希望國小、撻溪起點希望國小、鳳型上海交大安泰希望國小等。一位來自象山石浦的幼兒園老師更是捐出了自己的所有積蓄。

此外,在周秀芳等人牽線搭橋下,來自寧波的支援物資向千里之遙的湖南不停湧來,有校服、被褥、文具、籃球架等。如今,周秀芳所在的九溪江片區每個學校都有了嶄新的乒乓球桌。“真正的功勞是這些熱心人,我就是個‘搬運工’。”説起這幾年自己做過的好事,周秀芳淡淡地説。

一個電磁爐、一張木板牀、一隻行李箱,是周秀芳在九溪江中心國小宿舍的全部家當。周秀芳給孩子們花錢卻很大方,走訪貧困學生時,總會悄悄留下幾百元錢。

從春走到夏,從秋走到冬。周秀芳的膝蓋不好,卻忍着痛,走遍了九溪江鄉的每一條山溝、每一所國小,包裏的小本子上,記錄了她走訪過的所有孩子的情況。整個九溪江鄉的孩子彷彿也都認識周秀芳,遠遠看到她的身影,就會親切地喊上一聲“周奶奶”。“周老師對困難學生特別關心,甚至比我們還了解。”九溪江中心國小教導主任舒朝暉不無敬佩地説。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8

老校長名叫杜嵐,是一位巾幗英雄,她有着傳奇的一生。自從1936年執教澳門濠江中學,杜嵐就決意為澳門的愛國教育事業貢獻一切,決心將濠江中學改造成為一所以愛國主義為宗旨、以勞工子弟為主要培養對象的新型學校。在學校最困難的時候,杜嵐夫婦連結婚戒指都典當了出去,也絲毫沒有動搖辦學意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那天,時任澳門濠江中學校長的杜嵐帶着一台收音機,早早便來到學校。下午3時,當五星紅旗在北京升起時,伴隨着收音機裏播放的來自天安門的國歌,杜嵐老校長帶領着全校師生在濠江中學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那個時候澳門還沒有迴歸祖國的懷抱,升旗本身帶有巨大的阻力。面對澳葡當局的百般刁難,杜嵐老校長理直氣壯地説:“我是一箇中國人,新中國的成立,我們的國旗,我們要升起!”澳葡官員自知理虧,但也只答允升掛一天,而在杜嵐老校長和全校師生的堅持下,五星紅旗最終在濠江中學、在澳門上空高高飄揚了整整三天。從此以後, 濠江中學每年校慶和十一國慶日都要舉行隆重的升國旗儀式, 70年來從未間斷。

為了能在這一天準時升起這面五星紅旗, 杜嵐校長在幾個月以前就派人到內地聯繫此事並訂購五星紅旗。同時為了不影響按時升國旗, 杜校長甚至請人給五星紅旗拍照,並以照片為樣板, 買了10 多米紅布, 自己親手製作,後來這面五星紅旗還曾被展示在濠江中學的榮譽室裏。

杜嵐老校長多年不改赤子情懷。1999年12月20日,澳門迴歸祖國的那天清晨,已經87歲高齡的杜嵐老校長平時走路還需要拄着枴杖,而在升旗時,她把枴杖一擱,徑直走向升旗台,興奮地親自拉動滑輪升起國旗,和孩子們一起迎來了澳門特別行政區陽光燦爛的第一天。澳門終於迴歸祖國懷抱,老人終於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她滿懷激動地作詩道:“兩情一國創新,又賴羣賢齊獻謀。昌盛繁榮應有待,故園可藉已無憂。”這其中飽含了她對澳門與祖國光明未來的無限暢想。20xx年,享年101歲的杜嵐老校長離開了我們。但是她的故事和精神一直流傳着,成為一代代澳門學子寶貴的愛國課。從1949年到現在的70年間,這一課從未中斷。

杜嵐老校長一生奉獻於教育事業,她對祖國母親的愛則為此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內地改革開放之初,面對澳門與內地交流時的語言障礙,杜嵐老校長從內地請來優秀教師,並要求學生們在課堂上用普通話回答問題。就這樣,濠江中學成為在澳門率先推廣普通話的學校。杜嵐老校長曾在演講中説道:“今天我們所提倡的愛國主義教育是現實的,是國際性的,我們要使大家認識到今天的人民中國才是自己的國家,才是可愛的,才是有前途的。”

杜嵐老校長總説她做的是陽光下最有意義的工作,而她確實也像陽光一樣照亮了千千萬萬澳門學子和教育工作者。直到88歲,她才放心傳遞手中的接力棒。現任澳門濠江中學校長的尤端陽是杜嵐老校長的接班人,也是她的女婿。尤校長繼承了杜嵐老校長的教育理念,他將杜嵐老校長的故事寫進了濠江中學的校史讀本,作為開學第一課教給孩子們。在澳門迴歸後的20xx年裏,濠江中學每逢週一都舉行升旗儀式。愛國情懷也融入到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他們會學習國旗、國徽、國歌的知識,堅持學習並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如今74歲的尤校長依然堅守在講台給孩子們上書法課,他説:“雖然我74歲了,但相比杜嵐老校長(致力於教育事業到88歲),我還很年輕。”杜嵐老校長用自己的行動給一代又一代的澳門學子上了最寶貴的開學第一課,尤校長又將這堂生動的愛國教育課繼續發揚光大。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9

以傳統文化為引領,建設校園文化,這一理念貫穿於依麻木鎮國家通用語言國小的教學管理中。

在學校教學樓三層,有一間120平方米的大教室。鏤空雕花隔斷、中式花紋邊框圖案、古色古香的馬鞍桌椅,中式裝修風格讓這間教室洋溢着傳統文化的氣息。這是庫爾班·尼亞孜打造的少年宮,孩子們業餘時間可以在這裏練書法、彈古箏、學舞獅子、排練秧歌舞。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庫爾班·尼亞孜説,他一直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在教授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同時,還積極聘請專業教師,在學校開設京劇、古箏、二胡、安塞腰鼓等豐富多彩的課程,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校園裏,隨處可見《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經典宣傳畫,學生們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學校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誦《論語》全文。

每逢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學校都會買來麪粉、餡料和工具,組織學生包粽子、做月餅,共度佳節。

在學校新校區大門至教學大樓的主路上,擺放着由浙江省衢州市捐贈的孔子銅像。每週一升國旗儀式結束後、每天做課間操之前,全校學生都要列隊向這位中國古代教育家的雕像鞠躬,並舉手宣誓:“我們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作為炎黃子孫,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們愛北京,我們嚮往北京天安門。”

庫爾班·尼亞孜説,誓詞是他20xx年創辦學校時寫的,這段話在學校已經重複了20xx年。“小時候留在頭腦裏的東西會影響人的一生,我就是要在孩子們頭腦幹淨的時候,種進乾淨的東西!”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9月27日上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來自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前進鎮國家通用語言國小校長庫爾班·尼亞孜代表獲獎人員發言。他講得最多的,是怎麼讓更多的孩子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文化上認同的事。

説起自己強調文化認同的事,庫爾班·尼亞孜笑着説:“這幾年來,我一直在講文化認同的事。去年以來,我在多地開展調研時,很多學生家長都向我表達了同樣的願望——增加鄉村學校高水平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老師數量。這讓我非常高興。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家長的認可,他們從內心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迫切想要提升孩子們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

今年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在前進鎮國家通用語言國小裏,600人同時表演的陝北大秧歌,拉開了新學期的序幕。暑假裏,庫爾班·尼亞孜請來專業的舞蹈老師,教孩子們扭秧歌、舞龍、趕毛驢、跳陝北大秧歌。不知從何時起,這堂特殊的“開學第一課”已經成為該校的一項辦學特色。

六年級的努爾夏提·阿里木站在第一排,手持紅色的油紙傘,隨着音樂聲伸展四肢,賣力地跳着。偶爾,所有的孩子們跟着歌曲裏的節奏齊聲吆喝。600雙腳踏在地上,揚起的塵土彷彿讓人看到黃土高原上頭戴白羊肚巾,扭着大秧歌的陝北漢子。

“我家在前進鎮,從學前班開始在這裏上學,明年就要畢業了。我想考內初班、內高班,像穆薩·圖爾貢哥哥一樣上清華大學。”努爾夏提·阿里木説。

“今後,國家通用語言國小常設班級將不再有學前班,因為現在烏什縣,阿克蘇地區乃至整個南疆,從幼兒園開始普及的國家通用語言教育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很多一年級新生用國家通用語言交流完全沒有問題。我們要在教學質量上有所突破,在教學模式上有所創新,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讓更多的孩子和家長入腦入心、入骨入血。”庫爾班·尼亞孜説。

20xx年,庫爾班·尼亞孜在家鄉創辦了這所國家通用語言國小,讓邊遠鄉村的維吾爾族學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從小在孩子心中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引導他們增強國家認同,走向包容多元的未來。20xx年風風雨雨,他“讓孩子們接受最好的教育,擁有更好的人生”的辦學初衷矢志不渝,2300餘名少數民族學生因此改變命運。國家通用語言國小的教育成果贏得了當地家長們的認同,每到開學季,不僅是烏什縣,就連阿克蘇市的很多家長都慕名前來,希望孩子能從這裏開始,走向更加廣闊的人生舞台。

“教育的發展必須要適應老百姓的需求。過去,老百姓覺得孩子上過學就行了。現在,他們的思想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開始重視教育,並希望通過接受更好的教育,改變孩子的命運。”庫爾班·尼亞孜説,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他的思路、目標和方向都必須向前一步,今後,他將致力於縮小內地和新疆孩子文化知識的差距,用好先進的教學設備,引入先進的教學和管理理念,讓國家通用語言國小的孩子和內地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同堂上課,共同進步。

為了這個目標,國家通用語言國小打破了以往“來者不拒”的招聘方式,通過競聘上崗,吸納了18名新教師,並計劃從內地高薪聘請政教處和教務處主任,抓好德育教育,提升教學質量。今年,該校常設班級14個,由28個教師授課。

如今,在學校裏,班級、宿舍、走廊都安裝了電視機和廣播,成為校園一景。“走一條文化融合之路,這是我的長期奮鬥目標。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很頑強,基因很強大,語言必須跟着文化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讓孩子們不能忘本。從娃娃抓起,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要給孩子們營造一種文化無處不在的氛圍,讓優秀文化滲透到他們的骨血裏。”庫爾班·尼亞孜説。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獎牌有三種顏色,傳奇的寫法卻只有一種。回顧女排的里約征程,可謂跌宕起伏。開局不利,小組賽連續失利,跌跌撞撞晉級;淘汰賽越勇,一路突破終奪冠,演繹逆襲傳奇。

這讓人想起那句古語: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與強大的對手抗爭、與自己的狀態抗爭,可謂有志氣、有鋭氣,更讓人激情澎湃、熱血沸騰。

回顧30多年來寫入國人記憶的中國女排,又何嘗不是如此,兩起兩落,一路掙扎,卻始終目光堅毅望着前方。上世紀八十年代,從“三連冠”到“五連冠”,振奮了一個時代;九十年代後,新老換代,成績滑坡,女排在低谷中尋找未來的方向;新世紀初的十年,中國隊卧薪嚐膽再出發,重新回到世界一流強隊的競爭隊列,雅典奧運會逆轉勝俄羅斯奪冠,讓舉國皆若狂;接下來,女排再陷低谷,一路掙扎;里約奧運,籤運不佳,卻是“緊緊咬住”,戰勝了自己與對手,終於讓國歌為自己奏響。

在國人眼裏略顯沉悶的里約奧運,在後半段被“女排精神”點亮,正是因為女排姑娘們讓人看到,在歷經繁華、走過低谷後,“女排精神”在里約寫下了最新的版本。沒有一場勝利是唾手可得,沒有一個冠軍不是經歷風雨,恰如歌中所唱的,“夢想需要多久的時間,多少血和淚,才能慢慢實現”。多少人説着夢想,卻不過是空想,唯有挫折中前行、不磨滅初心,夢想才有價值、才有意義。

郎平説,女排精神與勝敗無關,它一直在那裏。的確,女排精神,並不在勝負,而是從每一場球中摳出來的。説贏了才有“女排精神”,是一種結果論,是忘記了贏得這荊棘之冠充滿血淚的過程。但,可以贏得瀟灑,但一定要輸得不甘心、輸得有價值;滿足於輸,就可能永遠也不會贏。我們説快樂體育、享受比賽,但最高的快樂、最好的享受,可能仍是戰勝對手的那一刻。

今天,我們正需要重新叫響“女排精神”。從個人看,處身一個盛大的時代,有機會、有舞台,但也要看到,只有一步步地往前走,才能抵達遠方;從國家看,發展不易,前行惟艱,擊水中游之時,更需要鼓起精神與意志。的確,我們不能無限拔高“女排精神”,這對於平均年齡24歲的姑娘們可能不公平;但我們也需要理直氣壯地讚美這種精神,因為只有有了強大的“精神力”,才能迎接光輝歲月,寫下燦爛詩篇。

不止為冠軍,不止於冠軍!30多年,女排一直都在,我們一直都在。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台上,盲人中醫師朱麗華講述自己這些年的故事,一件又一件;台下,黨員幹部感動於情、銘記在心。

“我們福利院兒童護理部照顧的都是一些腦癱、肢體殘缺、智力低下、發育不全的孩子,他們的吃喝拉撒都需要24小時精心護理,麗華姐就是為這樣一羣孩子無怨無悔地付出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胡惠娟是嘉興市社會福利院兒童護理部主任,在她看來,朱麗華是她和其他福利院工作人員的勇氣和動力,20xx年來,她始終堅守在孤殘兒童服務一線,沒有退縮,“每次想到麗華姐身上那股韌勁、鑽勁、幹勁,我就又有了勇氣和動力,一次次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朱麗華是我的摯友,更是我尊重的大姐。她失去了光明,卻用她的愛與温暖照亮了許多人前行的路。”市殘聯理事長聞人慶感慨道,這位她身邊的大姐,身殘志堅,心有大愛,樂於奉獻,以自己的模範行動,生動詮釋了紅船旁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朱麗華抹亮了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感動着周圍的每一個人。”

對於即將從浙江大學碩士畢業的朱麗霞來説,朱麗華是她夢想的領路人。20xx年,品學兼優的朱麗霞如願考上了浙江大學。當這個貧寒的家庭為學費發愁時,朱麗華伸出了援助之手。每年5000元的學費,為朱麗霞的夢想插上了翅膀,讓她的人生不再低着頭。

“我對朱阿姨的瞭解,始於新聞上對朱阿姨事蹟的描寫。朱阿姨在失去光明的情況下,通過自學,獲得中醫執業資格證書,成為一名中醫師;在闖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後,為社會無私奉獻——從為嘉興現役軍人提供義務推拿服務,到捐資助學行為變成一種常態,再到創辦私人診所,為社會服務,這一切,都令我肅然起敬。”朱麗霞動情地説,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因為一份善舉,有了勝似血緣的關係,也改變了一名優秀寒門學子的人生軌跡。“我知道,張海迪是朱阿姨仰慕已久的人,她對朱阿姨的人生有着重大影響,而今天,我想對朱阿姨説:朱阿姨,您也是我仰慕已久的榜樣!”

“無論前方道路多麼曲折,我必披荊斬棘,闖出美好的未來。”這是對朱麗華的真實寫照,更是我市黨員幹部堅定理想,守好信仰初心的動力所在。

聽着朱麗華的事蹟宣講,現場的黨員幹部們情不自禁地為她鼓掌、點贊,紛紛表示要向她學習,時刻牢記初心,擔負起責任和使命。

市人大辦公室副主任易太賢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因為兩次意外雙目失明,重新樹立對生活的勇氣,就足以讓人佩服,後來她參加培訓學技藝,困難可想而知,但她不僅自強,還用大愛捐助了那麼多孩子,為她的奉獻和大愛致敬,向她學習。”

“朱麗華身殘志堅,她用自己的行動影響着我們,她的精神讓我們深受鼓舞。”聽完朱麗華先進事蹟報告會,海寧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費曉義和桐鄉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範瑜都情不自禁地為朱麗華鼓起了掌,在她們看來,優秀的浙大學子朱麗霞已經在傳遞朱麗華的信仰和初心了,“這也激勵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去努力克服,斬除荊棘,不把困難當困難,堅定理想,不斷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聽了朱麗華的事蹟報告,真正體會到了一個紅船旁的特殊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和人生境界。初心如磐,‘心燈’長明。”嘉報集團黨委委員張淵學感慨萬千,他感受到了朱麗華在人生道路上寫就的滿滿的自強不息、無私奉獻、樂於助人,“心中有信仰,光明在心裏,落實在行動,她的先進事蹟值得我們廣大新聞工作者學習。”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由於受傷未痊癒,綁着腰圍的葉連平站着講課十分吃力。曾經堅持上課不坐、不喝水的葉連平,不得不向孩子們道歉,在講台後面坐下來繼續上課,不時費力挺直佝僂的腰在黑板上板書。

5年前,葉連平腦出血加腦膜炎,到醫院做手術。按醫囑要住院一個月,但第四天葉連平就急着要出院。結果頭上的手術縫合線還沒拆,他就回到了“留守兒童之家”。還有一次,他做白內障手術,左眼手術,他就睜着右眼上課;右眼手術,他就睜着左眼上課,“一隻眼上課,一節課沒落下”。

“我希望呼出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台上!”葉連平説。然而,他放心不下的是,他走了以後,這些孩子誰來管?

葉連平拿出積蓄2萬多元,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於20xx年成立了葉連平獎學金基金,獎勵優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成立至今,獎學金已連續發放了7次,共發放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32個孩子。

“我不在了,基金會仍會正常運行,孩子們仍會受益,可以讓我‘死而不已’”。葉連平高興地説。記者看到,他穿的秋衣袖口和領口處磨出了毛邊,還有不少小破洞。他冬天常穿的棉背心,還是1960年下放時妹夫送的,已經辨別不出原來的顏色了。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葉連平告訴記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後事。百年之後,他會把積蓄捐給葉連平獎學金基金,把遺體捐獻給醫學院,供學生學習解剖。

“不管生命還有多長,我都會沿着當前的路一直走下去。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就忘記頭上有多少白髮了。”葉連平説。

當地人提到葉連平,無不敬佩,贊他為“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對此,葉連平笑着説:“我充其量不過是個螢火蟲。”

車胤囊螢,終成大家。但願美麗鄉村,能有許多像葉連平一樣的“螢火蟲”。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20xx年,王婭偶然看到清華大學教授趙家和成立基金會,捐助甘肅貧苦學子的報道,深受感動。王婭立即給基金會發去電子郵件,詢問賬務公開情況。不久,她就收到了基金會理事長陳章武教授的回信。隨後,王婭很快將6000元助學金打入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賬户。這樣的舉動讓陳章武記住了這個普通的天津退休女工,因為基金會的捐贈者大多數都是陳教授熟識的朋友和同事,像王婭這樣沒見面就直接捐錢的並不多。

20xx年3月,央視《朗讀者》節目紀念趙家和教授的錄製現場,陳章武第一次見到了王婭,王婭也第一次見到她資助的學生白雲。陳章武回憶説:“那天在拍攝現場,我想請王婭女士作為愛心人士的代表上台出鏡,可她堅決不同意。王婭女士跟我講,見到那些孩子我就心滿意足了,不要讓孩子們有什麼負擔。”這次見面後,王婭成為基金會的一名志願者。家訪、審查學生資料、走訪受助學校……她全身心投入,把這當作退休後最大的事業來經營。

去年4月,一向守約的王婭卻失聯了。那天本是王婭約好和基金會工作人員一起去甘肅考察受助學校的日子。直到幾天後,陳章武才收到她的信息:“非常不湊巧,去新西蘭旅遊與助學活動的時間衝突了。”又過了幾天,一筆3萬元的捐款匯到基金會賬户上。

讓陳章武沒想到的是,彼時的王婭根本沒去新西蘭,而是躺在了天津腫瘤醫院的病牀上。胰腺癌晚期,在癌症中屬於最兇險的一類。命運給這個鉚足勁做公益的人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搶跑!倔強的王婭一邊和病魔抗爭,一邊加快捐資助學的腳步:5月,還在病牀上的王婭不忘為基金會匯去早已準備好的捐款;8月,她停掉全部放療,拖着乏力的身體踏上奔赴甘肅的家訪,因為她知道“再不趕快去,就再也沒力氣去了。”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我們的城市,每天都在發生着細微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背後總有一些默默努力着的人,朱麗華就是其中一個。

1993年,朱麗華當選市政協委員。從此,微微前傾、側着耳朵全神貫注傾聽的朱麗華,成了市兩會會場上一道特殊的風景。

當一名政協委員,意味着多了一份責任與擔當。朱麗華對殘疾人方面的問題最有發言權,每年都要深入瞭解和反映他們的願望和要求。

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頒佈,朱麗華髮現其中有一條:“盲人可以免費乘坐市內公共汽車、電車、地鐵、渡船。”

當選市政協委員之後,朱麗華多次遞交提案,讓盲人可以免費乘坐公交車。雙目失明讓她查閲資料和實地瞭解情況都比一般人更困難,但是她從沒有想過放棄。

她首先將想法用盲文記下來,不斷梳理成文,再找人寫下來。她將盲文念出來,還要跟書寫的人解釋。寫成後,她還要一遍遍地聽人念,一遍遍修改,就怕出錯。

在她一次次的堅持下,提案被政府部門和社會大眾重視。在她的穿針引線下,殘疾人的相關民生問題被更加重視。

20xx年7月,市區首批公交“愛心卡”發放。拿到“愛心卡”的朱麗華,長舒了一口氣,心中的大石落下了,“多年來的呼籲與努力,沒有白費。”

實際上,擔任市政協委員以來,她的很多提案都得到了重視。

“我的診所就是我的消息來源。”她時常和來治療的患者聊天,着手收集材料。

一次,有一位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在診所向她反映,學校教師退休後就沒有了特殊教育津貼。按規定,退休教師也應該享受特殊教育津貼。朱麗華將這件事記在了心裏,她撰寫提案,最終讓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

為了履行好委員職責,她在家人的攙扶下,現場用雙腳檢測城市的盲道,撰寫了關於建立殘疾人無障礙環境建設長效管理機制的提案。為了提交電子版提案,她還特地買了電腦,自學電腦。

“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盡多少義務。”朱麗華連續五屆擔任市政協委員,每次參加兩會,她的家人就攙扶着她,從會場到賓館,一刻不分離。

參加兩會,別人能夠看材料,記筆記,朱麗華不行。不管是政府工作報告還是分組討論等,她總全神貫注聆聽,一次就能記住大部分內容。

20多年來,一直如此,“我眼睛看不見,就用心去聽。”

去年,她卸任市政協委員,成了市政協列席委員。身份在變,但初心不變,“我要做愛心傳遞的使者,讓更多需要關懷的人感受到社會的温暖。”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站在大劇院的講台上,黨徽在朱麗華胸前格外鮮豔,而她穿的條紋襯衫,正是今年9月20日在杭州接受“浙江省道德模範”表彰時的那一件。

朱麗華1994年10月入黨,現任省盲協副主席、市政協委員、市盲協主席,是嘉興麗華推拿診所所長。40多年前,兩次意外事故讓她的雙眼徹底失明,但她用奮鬥來追逐光明,靠自己的雙手推出了璀璨人生。

她刻苦鑽研中醫推拿技術,成為全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醫師,為22萬多人次患者緩解病痛,並帶動了100多名殘疾人就業;她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累計資助貧困學生480多人次,捐款金額高達333萬元。近年來,朱麗華榮獲“全國自強模範”“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道德模範”等諸多殊榮。

似乎感受到台下灼灼的目光,朱麗華讓志願者扶着她走到講台旁,向在場的聽眾深深鞠了一躬。頓時,嘉興大劇院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

在掌聲中,朱麗華摸索着走到講台上,將她的初心故事娓娓道來。

“一個人可以沒有視力,但不可以沒有事業。我叫朱麗華,是一名盲人黨員,也是嘉興市目前唯一的盲人中醫師……”

掌握推拿治療的方法是她夢想的啟航。為22萬多人次緩解病痛,治療308例腦癱患兒的背後,是她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頑強品質。

一次,為了抱住突然抽筋的腦癱患兒,她因急性扭傷造成腰椎間盤突出,那年春節她是在醫院度過的。剛剛出院回到家,市福利院領導趕到她家説,來自全國各地的20個腦癱患兒正在等她治療。當時,朱麗華的母親含着淚送她出門。

説到母親,朱麗華聲音開始顫抖,一時哽咽,久久説不出話。在她失明後,是母親晝夜陪伴她,後來不論是開設診所還是捐資助學,母親一直支持着她,攙扶着她參加各種場合。但在去年4月2日,母親永遠離開了她,25天后,朱麗華鄭重地簽下了器官捐獻書。

淚水,同樣閃爍在台下聽眾的眼眶中。

在朱麗華停頓的時候,黨員幹部的掌聲響起,鼓勵她講下去。一如往常給人的堅強印象,她迅速調整了情緒,開始講述自主創業的故事。談到創業歷程,她説得最多的是感謝,正是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幫助讓她在創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她的感恩之心再一次獲得了大家的掌聲。

“我覺得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盡多少義務,讓更多需要關懷的人感受到社會的温暖。”

“雖然我的資金是有限的,但我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到無限的愛心中去。”

“眼疾已註定我一生要忍受無邊的黑暗,但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員的責任和義務始終是指引我前進的那盞明燈。”

……

朱麗華就像一面鏡子,映照着現場千餘名黨員的初心。通過朱麗華的故事,在場的黨員們重温信仰的光輝,汲取前行的力量。

最後,朱麗華鄭重許下誓言:“既然進了黨的門,就要做好黨的人,愛崗敬業在診所,樂於奉獻在社會,活着從醫幾十年,死後器官捐醫學,我願骨灰撒大海,將把此生獻祖國。”

18分鐘的演講結束後,現場響起了長達十多秒的熱烈掌聲。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20xx年11月28日,以《助學路上,點燃生命之光》為題,報道了身患重病的天津退休女工王婭“裸捐”助學的善舉。報道刊發後,西青區迅速作出反應,在醫療救治方面為王婭開啟免費“綠色通道”,成立醫護救助組24小時隨時待命,並定期為王婭作全面體檢。同時,特聘請專家共同制定診療方案,購進專用藥物及器械,幫助王婭和時間賽跑。本市熱心市民也通過各種方式關心王婭的病情,還有來自山東、河北、浙江、甘肅的愛心人士在治療方面提供幫助。

遺憾的是,2月16日,王婭永遠離開了我們。連日來,刊登了《好人王婭,為助學傾盡所有》《王婭走了,留下沉甸甸的愛》《“好同學,讓我們來送送你!”》《好人王婭,完成人生最後捐贈》等報道。很多讀者深受感動,給本報打來電話傾吐心聲。“王婭阿姨,一路走好,願您在天堂裏笑容依舊……”來自王婭母校二十一中的教師動情地説,“雖未曾與王婭謀面,卻感覺相識已久。她的一生,平凡卻偉大。她是我們的驕傲!我們將傳承她的愛心事業!”

網上也掀起了學習王婭精神的熱潮,網友“沉迷北宇的六六小姐”留言道:“王阿姨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人,讓社會有了温度,讓生活更美好。我要像王阿姨一樣做個善良的人。”網友“任建好説話”留言:“之前天津有位靠自己蹬三輪車的收入圓貧困生上學夢的白方禮老人,而今又有‘裸捐’助學的王婭,他們讓天津這座城充滿了人情味!”網友“如意”寫道:“王婭,一路平安,您是天津人的驕傲!”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18

9月10日,是第34個教師節,當日上午,央視媒體攝製組專程來到和縣,採訪報道“為農村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用責任和堅守詮釋人民教師崇高師德師風”的和縣烏江鎮卜陳村退休教師葉連平。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91歲高齡的葉老一生熱愛教育事業,“痴迷”三尺講台,傾盡一生心力、財力,自辦“留守兒童之家”,為農村留守兒童免費提供學習輔導的場所,努力用知識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幫助他們實現人生理想。“平凡中見偉大。”採訪過程中,葉老的事蹟深深感動了央視記者,他們給予葉老極高的評價。

9月10日教師節當晚,時長近6分鐘的葉老事蹟專題在央視新聞頻道播放,令無數教育人和觀眾感動和震撼,全國各大網站相繼轉載,各地網友紛紛跟帖評論點贊,閲讀點擊量逾10萬。

“我希望呼出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台上……”“站好最後一班崗”“我覺得人生付出越多,越覺得值,越快樂。所以我要爭取長壽,多活幾年,為孩子們多做點貢獻!”葉老樸實而又豪邁的話語,讓人動容,更讓人敬佩。

據瞭解,現年91歲的葉連平老人,曾被授予“中國好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殊榮,其事蹟曾被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文明網、中國新聞網等多家中央媒體以不同形式報道過。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19

1986年,從新疆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庫爾班·尼亞孜成為阿克蘇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教師。上世紀90年代,跟隨着“下海潮”,庫爾班·尼亞孜停薪留職到內地做生意,因為沒有語言障礙,他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在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庫爾班·尼亞孜看到種種新氣象:人們思想觀念開放,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特別勤奮、能吃苦,效率高;非常重視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進。他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新疆和這些地區在發展上的差距?”

後來,庫爾班·尼亞孜回到家鄉烏什縣伊麻木鄉(20xx年4月,伊麻木鄉撤鄉設鎮),經營一家藥店。小鎮人口2 . 7萬人,絕大多數是維吾爾族。由於地處偏遠,絕大多數羣眾不懂國家通用語言,鄉親們出去務工、做生意非常困難。

一天,一位老人帶着孫女到藥店買藥,庫爾班·尼亞孜看到孩子正在出水痘,就告訴老人如何治療。誰知老人卻斥責他:“我的孩子長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詛咒才變成這樣。”

類似的事情見得多了,庫爾班·尼亞孜深刻地意識到,打針吃藥只能解除身體上的病痛,卻治不了精神的匱乏和思想的落後,他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來改變這種狀態。

“語言不通是制約少數民族羣眾接受更高層次教育、融入現代文明的一大障礙,也容易讓宗教極端思想鑽空子。”庫爾班·尼亞孜説,讓孩子們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就等於為他們搭建一座通向現代文明的橋樑。於是,他決定在家鄉開辦一所國家通用語言學校。

20xx年5月,庫爾班·尼亞孜拿出60萬元積蓄,在家鄉創辦了一所國家通用語言幼兒園,並從附近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請來了漢族教師。庫爾班·尼亞孜帶着老師挨家挨户做動員,一遍一遍給維吾爾族老鄉講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重要性。有人被他的誠意打動,答應讓孩子試試。他們走村串户,總算動員了80多個孩子來報名。

一年後,幼兒園的孩子們畢業了。看到孩子們短短一年的時間就能説一口比較流利的國家通用語言,庫爾班·尼亞孜看到了希望,又順勢開辦了國小。

20xx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學校已經從創辦初期的2個班80多名學生髮展到現在的11個班600多名在校生。學校累計培養了九屆共計600多名國小畢業生。其中,450多人考上內初班。20xx年,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穆薩·圖爾貢,以701分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成為烏什縣第一個被清華大學錄取的學生。現在,不僅是依麻木鎮,連縣城甚至外縣的家長,都排着隊想把孩子送到庫爾班·尼亞孜開辦的的學校上學。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20

很多年後,中國更強大了,中國人依然會想起20xx年8月21日的這個場景:中國女排姑娘站在里約奧運會冠軍領獎台上,齊聲高唱國歌:

“我們萬眾一心,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

中國女排里約之行,完全可以拍成一部大片,逆襲命運,咬牙死磕,絕地反擊,最終迎來氣壯山河的勝利!

這是里約奧運會中國人最關注的一場比賽。一位“80後”媽媽在朋友圈裏寫道,她帶着6歲的女兒在客廳裏看完了這場直播,“奏國歌時,我把女兒拽着站起來,一起跟着唱”。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總有刻骨銘心的集體記憶、共同情結,對中國人來説,中國女排就是集體記憶、共同情結。新一代中國女排在里約的偉大勝利,又在中國年青一代中延續和強化了對這支隊伍和“女排精神”的認知和情感。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剛剛拉開帷幕,封閉已久的中國大門,向世界緩緩打開。那是一箇中華民族爭取“球籍”的年代,百廢待興,而又迷茫困惑,中國人需要精神偶像。關鍵時刻,中國女排帶來了一場關鍵勝利。1981年年底,中國女排以亞洲冠軍身份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盃排球賽,7戰7勝,首次奪得世界盃賽冠軍。

那時在中國,黑白電視機都不多見。決賽那天,人們黑壓壓一片守在電視機前、廣播前,收看收聽中國女排對陣日本隊。在主場球迷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中,一個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世界冠軍,中國女排3:2獲勝。舉國沸騰。天安門廣場上,人們徹夜高呼:“中國萬歲!女排萬歲!”

在今天回望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那是一個人人談理想為榮的年代,那也是一個國人爭先恐後用勤奮與智慧改變祖國面貌的年代,而中國女排用“五連冠”的佳績,對各行各業的中國人起到了激勵、感召和促進作用,為當時的改革開放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誠如當時《人民日報》頭版評論員文章《學習女排,振興中華——中國贏了》所言:“她們的勝利捷報,也使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全國人民得到極大的鼓舞……看看女排,想想自己,我們難道不應該好好向她們學習嗎?中國女排在體育戰線上為國爭光,我們就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祖國多作貢獻嗎?用中國女排的這種精神去搞現代化建設,何愁現代化不能實現?”

三十多年過去了,中國早已今非昔比。198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還不到5千億元,20xx年,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萬億元。各個領域,中國都迎來了收穫時刻。中國人對待奧運金牌的心態,越來越理性。畢竟,值得中國人驕傲的,已不僅僅是體育了。但是,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上對巴西、荷蘭、塞爾維亞的比賽,為何仍然讓中國人揪心關注、熱淚盈眶?

這又是一場關鍵時刻的關鍵勝利,遠遠超出了一塊金牌的含義。中國人從這場比賽中,看到了理想的復甦,看到了奮鬥的價值,看到了精神的力量!

在今天,中國已進入改革攻堅階段和深水區,前面路上充滿激流險灘,每進一步,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對改革的複雜形勢,許多人像中國女排在里約那樣“一分一分咬牙頂”,但也有人迷茫,也有人退縮,還有人墮落……在今天,時代和人民對精神的渴望和呼喚,越來越清晰有力。

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如果沒有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沒有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任何一個民族都難以在世界上生存,更談不上實現偉大的夢想。

“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中國女排在里約的堅持,不正是形象地指明夢想實現的路徑嗎?中國人用“女排精神”去堅持去努力,像中國女排那樣專注、團結、拼搏,一定能夠實現“中國夢”!

“中國夢”的提出,基於近代以來中國與世界的歷史大背景以及當代中國發展現狀,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個人的具體利益都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指明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鬥目標。夢想總是美麗的、動人的,是激勵人前行的不竭動力,但追夢之路,並不平坦,有不少的艱難與險阻,有不少的挑戰與考驗。

如果説,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國中國女排之崛起,極大地激勵了中國人投入改革開放;那麼,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中國女排的勝利,將再度激發中國人的精神動力,自信地走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21

近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什縣依麻木鎮國家通用語言國小校長庫爾班·尼亞孜,作為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員,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表彰。大會對他的評價是“民族團結進步的踐行者”。當天,庫爾班·尼亞孜與受表彰的其他人員一起,在主席台就坐。

庫爾班·尼亞孜常對師生們講:“一滴水只有匯入海洋,才能獲得永久的生命;一個民族只有融入祖國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續的發展。”本報記者曾多次採訪庫爾班·尼亞孜,今天,我們再一次分享他的故事——

庫爾班·尼亞孜説,在人民大會堂,坐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的主席台上,自己的眼眶一直是濕潤的。

20xx年前,當庫爾班·尼亞孜拿出全部家底在家鄉辦起國家通用語言學校,挨家挨户勸説孩子們來讀書的時候,他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得到這麼高的榮譽、這麼大的肯定。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的今天,更沒有邊疆地區教育翻天覆地的變化。”庫爾班·尼亞孜説。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22

66歲的王婭是一名普通的天津退休女工。生活條件一般的她,持續捐資助人近30年。去年3月,王婭被確診為胰腺癌晚期,可她卻做出了一個令常人難以理解的決定:放棄治療,捐出她唯一的房產用來繼續助學。2月16日,王婭去世。按照她的意願,親友們為她辦理了遺體捐獻的手續。

王婭在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的同時,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她要在死神降臨前加快捐資助學的腳步。一生都在為慈善盡力

王婭生於1952年,是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16歲時曾到內蒙古五原縣插隊,後來在河北省的一個縣城當了一年民辦教師。農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求,給王婭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設立,王婭立刻捐出100元,當時她的工資還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資的一大部分。

此後,她的愛心捐贈從未間斷:汶川地震、南方水災她各捐款20xx元、甘肅舟曲地質災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天津市慈善基金會,也都留下她持續不斷的愛心捐贈足跡。

20xx年,王婭偶然看到清華大學教授趙家和成立基金會,捐助甘肅貧苦學子的報道,深受感動。她馬上搜索網絡瞭解到,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主要捐助甘肅貧困學生完成高中學習,一次性捐款額為6000元,正好是高中三年的學費。

王婭立即給基金會發去電子郵件,詢問賬務公開情況。不久,她就收到了基金會理事長陳章武教授的回信。信中,陳章武的一句話堅定了王婭通過基金會捐資助學的信心。“他説‘我們沒有專職人員’,就這一句話,我就告訴陳教授,我終於找着了,我要早知道,早給捐了。”

隨後,王婭很快將6000元助學金打入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賬户。

甘肅靈台一中的高一學生白雲成為了王婭的捐助對象。20xx年3月,央視《朗讀者》節目紀念趙家和教授的錄製現場,陳章武第一次見到了王婭,王婭也第一次見到她資助的學生白雲。

陳章武回憶説:“那天在拍攝現場,我想請王婭女士作為愛心人士的代表上台出鏡,可她堅決不同意。王婭女士跟我講,見到那些孩子我就心滿意足了,不要讓孩子們有什麼負擔。”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23

日前,央視網公佈“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名單,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已故退休職工王婭作為天津市和國家電網公司唯一代表成功入圍。20xx年1月31日前,“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評選活動接受公眾投票,市民可以到“央視網”為“中國好人”王婭投上寶貴的選票。

除王婭之外,“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還包括中國女排、四川森林消防員、曾任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顧方舟、戰鬥英雄張富清、獲得國家榮譽稱號勛章的樊錦詩等20名候選者。

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已故退休職工王婭用生命做慈善,畢生捐資助學,事蹟質樸無華,傳遞了無私忘我、奉獻社會的價值追求,是國家電網公司系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榜樣,是新時代“普通人慈善”的典型代表,是“用生命之光點亮寒門學子求學之路”的最美國網人,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德向善、大愛無聲的傳統美德,生動反映了國家電網員工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風貌。她的先進事蹟在中央及地方新聞媒體、網站、微博微信、新聞客户端、自媒體平台廣泛傳播,傳遍大江南北,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產生強烈反響,被譽為“中國最温暖的樣子”。在20xx年第一期“中國好人榜”中,王婭名列榜首;今年5月,王婭當選天津市第六屆道德模範;9月,王婭獲評天津市“慈善之星”。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24

中國女排,一場勵志的讚歌!

女排奪冠,讓閒適的週末蕩起漣漪,是感動?是興奮?是自豪?舉國歡呼的背後是精神的穿透力量。強勢扭轉巴西,奮力贏下荷蘭,竭力戰勝塞爾維亞,在一場精神、技術與心態的較量中,抱團發力的女排為他們在里約奧運賽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留給國人大大的感歎號。

朋友圈被刷頻,有人評價“女排歸來,昨日重現”,有人寫下了鏗鏘有力的“點贊”,有人因為追憶而落淚,有人因為勝利而歡呼……一場偉大的比賽,跨越了空間與時間,讓國人不約而同的為此振奮。究竟是什麼力量?其實,在輸贏之外,“中國女排”上演的更是一場勵志的精彩。

回顧30多年寫入國人記憶的中國女排,有振奮一個時代的歷史,也有懷揣夢想的掙扎;有成績滑坡的低谷,亦有卧薪嚐膽再出發的崛起,奪冠之路是一個個險關的攻破,也是一個不斷自我超越的過程。可以説,“女排的拼搏史”關聯着一個民族拼搏與勝利的記憶,也映射着每一個人的奮鬥與生活。

誠然,我們不能把一場奪冠的勝利過度拔高,但是,不可否認,女排的拼搏自信精神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也是當今時代的價值所需。“精神”不是成功後看似雲淡風輕的敍述,也不是勝利者自我標榜的勛章,而就在點點滴滴的實踐與證明當中。正如女排,用過硬的技術、過硬的作風,證明了“堅韌永遠是中國人的強項”,她們挺起了民族自信的力量,也寫下了勵志的生動註腳。

之於當今中國,“女排精神”是大國文化的象徵縮影。中國的歷史,從烽火硝煙的革命歲月,到和平開放的發展時期,再到克難攻堅的改革年代,一部發展史,就是一部智慧史,一部奮鬥史。有過輝煌,有過低迷,有過沉淪,有過展望,最終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步履鏗鏘的邁向未來、憧憬希望。其實,女排所傳遞出來的敢拼敢打精神、團結協作文化,這種所向披靡的勁兒正是大國崛起的力量源泉,就是大國文化的縮影和象徵。時下,“雙百目標”近在咫尺,還有許多的硬骨頭需要啃,還有許多險灘需要涉足,奮力前進的中國用成績和行動,傳承着古老中國“不拋棄、不放棄”的拼搏文化,也演繹了“打不垮、拖不爛”的世界傳奇。

之於當前社會,“女排精神”是民族自信的極力彰顯。在奧運的競技場上,我們不僅享受的是體育帶給人的快樂,也是國家體育實力的較量帶給國民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號召力。在一個碎片化的時代,輕易就會集體沉默,需要這麼一種精神喚醒社會的集體發聲、集體振奮與自信。當前,發展道路上的中國,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自信是破浪前行的基石,也是逢山開路的積累。從遇事不亂的大氣沉穩,到迎接挑戰的泰然自若,再到面對困難的冷靜應對,彰顯的正是民族發展的自信底藴,而這種自信需要一個社會的吶喊與參與。為女排吶喊,就是精神的釋放,精神的迴歸。

之於當代國民,“女排精神”是奮力前行的價值砥礪。在女排的比賽中,我想,我們每個人所能感受到的就是拼搏。每一次跳起來的抵擋,每一次縱身攔下的身影,每一個倒下的瞬間,她們使出渾身解數,靠着每一分的積澱走向成功,她們在困境下拼每一分球,其實就是平時拼在每一天。生活工作中的我們,也是同樣,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拼的是實力,也是心態。時下,一些人或是急於求成,或是心態浮躁,或是怨天尤人,往往容易看到精彩,而無法體味背後的艱辛與努力。其實,只要堅持,一步一個腳印,踩實了就是成功。我們應該知道,成功不是偶然,也當看到,華麗的精彩篇章更是沉甸甸的勵志華章。女排告訴我們,挫折中前行,腳踏實地,夢想就有了價值與意義。

“女排精神”成了一個時代的符號,為她們耀眼的光環所動容,更為她們傳遞的精神所震撼。從這場勵志的精彩中,我們有所得、有所悟,而後有所動、有所行,就是對她們最好的禮讚。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25

昨天,舉世矚目的20xx年日本女排世界盃以中國行雲流水般酣暢淋漓的絕對錶現,直落三盤完勝塞爾維亞,取得了20xx女排世界盃十連勝,王者之師用完美的“戰績”向新中國70華誕獻禮,向億萬中國人民交出滿意的答卷。從0到10,這背後凝聚着每一代女排人堅韌不拔、艱苦奮鬥的精神,詮釋着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砥礪奮進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輝煌成就。

“女排精神”就是不忘卻的初心,肩負起為國爭光的使命。1951年,新中國第一代女排成立,面對百廢待興、困境重重的國家境況,女排姑娘們堅定信念、刻苦訓練,傷病疼痛咬牙堅持,教練組們廢寢忘食研究“戰術”,隊員們沒日沒夜地練習“技術”,用百倍千倍的專注打好每場比賽,夢想有一天在世界的領獎台上,“升國旗、奏國歌”。30年後,在日本大阪,女排姑娘們氣勢恢宏、勢如破竹,以全勝的驕人戰績摘得桂冠,這一時刻終將屬於中國女排,屬於偉大的中華民族。這一歷史性突破對當時窮頓困苦的中國來説,無疑是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振奮、自豪、歡呼,中國人憑藉自己的力量登上世界最高領獎台,中國沸騰了。今天的中國早已不同往昔,正以強國的姿態走向世界的中央。不忘來時路,不論何時,不論我們身處何地,堅守初心、牢記使命,踐行“女排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戮力奮鬥。

“女排精神”就是不服輸的鬥志,匯聚成堅不可摧的力量。競技體育終究是以輸贏論英雄,“輸”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消沉、“軍心”不穩。“女排精神”是不服輸、不怕輸的生動寫照,“精神”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但迴歸現實成功離不開腳踏實地的拼搏,日復一日“魔鬼式”強壓,“玩命式”訓練,與世隔絕的環境、常人難以想象的強度,用盡最後一絲精力,是什麼支撐女排走到最後,是上一代的“女排精神”和永不言敗的鬥志。女排不是一個人的秀場,是團隊合作的戰場,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形成心領神會的默契,穿上紅色的“戰袍”,為國“出征”,在強大的對手面前築起堅不可摧、密不透風的人牆,面對每場比賽全力以赴、穩紮穩打,讓對手無懈可擊。“女排精神”指引着中國人民自強不息,以打不到、壓不垮的鬥志昂首邁向下一個勝利。

“女排精神”就是不畏難的勇氣,創造出逆境絕殺的奇蹟。一代代中國女排總能在最後帶給國人驚喜,她們是常勝之師,這其中沒有運氣,有的是竭盡全力到最後的勇氣。有時候主力隊員負傷離場,有時候大比分落後,即使後面的征程再艱險,也不忘在逆境中暴扣、揮拳、怒吼,無論結果如何,要在對手面前展現中國人的士氣和決心。“女排精神”不僅僅體現在敢於勝利,更是面對艱難險阻時敢於“亮劍”,是那股臨危不亂、團結一心的精氣神。中國女排的歷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曾經也面臨成績下滑的艱難時刻,她們重整旗鼓,“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靠着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精神硬生生地再次“爬上”世界之巔,書寫了敢於直面挑戰、贏得更大勝利的“中國精神”。

未來中國在發展的道路上依然充滿艱辛與未知,困難依舊“接踵而至”,昨天的成績是對過去的肯定,未來中國女排從零出發,全力以赴向下一個獎牌發起衝擊,讓五星紅旗高高飄揚,這不僅是中國女排的目標,更是每一箇中國人的奮鬥目標。70年風雨兼程,70年砥礪前行,中國人民將發揚和傳承“女排精神”,續寫中華民族新輝煌。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26

女排精神是什麼?女排精神,歸根結底是一種愛國精神,是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更是一種高尚的人文精神,它向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對待生活、對待工作的態度。隨着中國女排重登世界之峯,相信女排精神也一定會給處於不同社會位置之中的中國人帶來更多的啟示與觸動。

就拿這次里約奧運會而言,女排也是一路坎坷、一路艱辛,咬緊牙關、奮力拼搏,最終力挽狂瀾獲得冠軍。中國女排每一步都走的很艱難,每一個球都打的很用力,每一局都贏的很不易,但是女排贏了,女排哭了,女排笑了,笑到最後才是中國女排,才是女排精神的完美體現。

中國女排逆風而上,郎教練的那句“什麼也不要想,打好每個球”,再次給我們巨大的啟發,“任憑風浪起、我自不動心”,對體育健兒管用,同時對我們企業也一定管用。只要我們幹部職工統一思想,擁有一顆如如不動的事業心,不為眼前困難所動,盯住我們企業的每一個“求”,企業何愁不興。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女排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我們每個人都要從女排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獲得拼搏的動力。創業維艱、守土有責是一種常態,我們都必須具備一股永遠強大的內心定力。面臨困難,絕不退縮,堅持做最好的自己。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27

在兒童護理部,我們照顧的都是一些腦癱、肢體殘缺、智力低下、發育不全的孩子,他們的吃喝拉撒都需要24小時精心護理,麗華姐就是為這樣一羣孩子無怨無悔地付出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用她的堅強之心、慈愛之心、奉獻之心,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福利院職工和孩子。

她把點滴時間都用於學習,不斷摸索、實踐,成為中醫推拿的行家裏手,成為嘉興盲人中的首位中醫師,也是唯一的一位。

兒童部的工作又髒又累,還需要技巧,剛來福利院時,我手足無措,曾一度打過退堂鼓。但是每次想到麗華姐身上那股韌勁、鑽勁、幹勁,我就又有了勇氣和動力,去一次次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福利院有個男孩叫晨晨,是一天晚上麗華姐值班時在福利院門口撿來的。他是一個腦癱患者,剛到福利院的時候,手腳僵硬、功能全失,生命垂危。麗華姐無微不至地照顧他,給他推拿治療,晨晨漸漸能坐起來了,手也能做一些簡單的動作,腿腳也變得靈活了許多。現在晨晨已經30多歲了,能簡單行動,還學會了用腳使用手機,自強不息的他也特別有愛心。

幾十年來,麗華姐一直牽掛着福利院,每次回福利院,她都要去看看孩子們。而作為退休老黨員,每次組織生活會,她不管在哪裏,不管多忙,不管有多不方便,都會想方設法參加,從不缺席。

最近我才知道,20xx年來,她默默資助了480多人次,捐贈了333萬元,還簽下了器官捐獻書。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入黨誓言,把一生都獻給了黨的事業!我們都以她為榮,向她學習!

2023感動中國人物毛卓雲事蹟心得體會 篇28

周秀芳,鄞州區李惠利國小退休教師。為圓支教夢想,她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隻身遠赴湖南、貴州偏遠山區,展開艱辛的扶貧支教歷程。她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在湖南籌款建造九所希望國小。如今,5所希望國小已建成,學生們搬進了新校舍,20xx年又有3所希望國小舉行落成典禮。同時,她又將自己的理想再次放大,愛心再延續,從最初的計劃造“9所”增加到了“13所”。她還通過自己的“朋友圈”,為山區貧困學生送去百萬元的物資,為100多位孩子找到結對資助人,用大愛情懷為山區孩子點燃了希望與夢想之燈。

支教報恩,少年困苦受助,老來支教扶貧報恩

國小四年級時,周秀芳因家庭貧困沒法上學。“後來老師來到我家,説我不讀書可惜了,他願意幫我交學費。”周秀芳説,正是因為這段困苦的少年時期經歷,她希望有生之年能為和她有着相同經歷的孩子做點什麼。

20xx年,周秀芳已退休20xx年,她從一位曾在貴州支教過的大學生口中聽説那裏很需要教師,毅然放棄了清閒的退休生活,踏上了支教之路。20xx年秋天,周秀芳來到貴州黔南州惠水縣蠻納村國小支教,一待就是一年多。支教期間,周秀芳走訪了班級裏所有學生的家庭。20xx年春節周秀芳回家過年,聽好友説起湖南省漵浦縣北斗溪鎮的教學條件十分艱苦。過完年後,周秀芳和好友孫紹富一起前往湖南漵浦,從此踏上了千里助學路。

籌資援建,山裏的希望國小拔地而起

周秀芳一邊在支教,一邊想着怎樣改變這裏的現狀,為孩子們爭取支援,她將桐林國小的圖片配上文字發到了微信朋友圈。她早年在寧波教過的學生、企業家張剛看到後,親自趕到桐林國小考察,當場決定出資40萬元,委託周秀芳重建學校。

在桐林村一所廢棄的房子裏,周秀芳住了下來。白天,她在借來的教室為孩子們上課,課餘頂着烈日去監督新學校施工;晚上,她和村幹部一起,與村民商量着解決一些建校中遇到的問題。在建設桐林國小期間,周秀芳和孫紹富還抽空走訪了九溪江另外九所村小和一所中心國小。一次次的微信溝通、現場接待,周秀芳和孫紹富為4所村小找到了援建人。周秀芳目前已經籌款近300萬,為山裏的孩子籌建9所希望國小。

校服、被子、文具、滑梯、圖書……除了籌建希望國小,周秀芳和孫紹富還通過各種途徑,為當地孩子籌集了大批物資。“這些東西來自一個叫寧波的愛心城市,我只是個‘愛心搬運工’。”周秀芳説。

愛心接力,一個人影響一羣人

周秀芳膝蓋不好,有恐高症,血壓也高,但説起山區孩子的事情她滔滔不絕,卻很少和別人説自己的苦。九江溪鎮政府考慮在山區生活條件差,主動提出讓周秀芳住到新落成的鎮政府裏,被她婉言謝絕。她説,“要是享福,我還不如直接回寧波去。”

為了省下錢用於助學,周秀芳老師過着清貧的生活。一張木板牀,一個電磁爐,一隻行李箱,就是她在漵浦縣九溪江中心國小宿舍的全部家當。但周秀芳為孩子們花錢卻很大方,走訪貧困學生時,她常送上幾百元錢;留守兒童過生日,她常買來生日蛋糕。為了使留守兒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視頻通話,她募集資金給當地學校買來電腦。

腳步不止,為了孩子們,願意幹到80歲

20xx年12月,周秀芳為改造校舍的事回到漵浦。“我給自己定的任務還沒完成。”周老師説,她計劃在漵浦縣興建的9所希望國小雖然目前已經完成了5所,但入駐的老師還沒有着落。“我想一個學校最少要一個老師,最好是兩個。因為又要上課又要給孩子們做飯,一個人忙不過來。而且這些學校都在高山上,兩個人能相互照應。”

快70歲的她,一個人教着3個年級的課,還要管二三十個孩子的吃飯問題。“老實説,身體確實有點吃不消。如果有人願意來幫忙,哪怕是愛心接力,一個人一次一個月也行。”周秀芳説,她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來加入支教扶貧隊伍。

她發愁的第二件事是建設資金。她發起援建的希望國小——漵浦縣兩丫坪鎮黃金村希望國小已經開建,目前她已經從寧波教育系統爭取到了15萬元,從漵浦縣當地財政爭取到了一部分支持,還有一部分資金尚無着落。計劃中,還有三所希望國小也在籌建。

此外,周秀芳和孫紹富還一直在為建設支教基地的事奔波。他們準備動員愛心人士在漵浦縣九溪江建造一所幼兒園和一個支教基地。今年已經69歲的她,還沒有停下來的打算。“只要我的身體條件允許,我還想再為孩子們幹上十年。”

簡要事蹟

20xx年,周秀芳不遠千里,舍家離子,從東海之濱的浙江寧波來到雪峯山中的湘西漵浦支教助學,為山區貧困孩子點亮一盞盞希望之燈。目前,她和她的愛心團隊已發展到3000多人,在懷化漵浦山區捐建希望國小21所,其中已投入使用8所,讓322名貧困生得到結對幫扶,建校和資助貧困生累計捐獻款物達20xx餘萬元。周秀芳的愛心事蹟在家鄉寧波和湖南漵浦兩地都引起了強烈反響,新華社、人民網、央廣、浙江日報、湖南日報等幾十家全國與省、市級主流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