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週年感想

中國的發展具有非凡的複雜性、非凡的艱鉅性、特有的長期性,來不得半點虛幻、浪漫。唯有腳踏實地、耐心謹慎地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不斷髮展。舍此別無他途。

改革開放三十週年感想

1978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聰明、力量和探索,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中國奇蹟、世界奇蹟。什麼是最寶貴的?自己的經驗是最可寶貴的。自己的經驗是什麼?就是鄧小平理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經驗,既是對我們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總結,也是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將改革推向前進的歷史要求。

改革是社會制度演進的基本方法

在人類改造自然、不斷髮展生產力的過程中,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也在不斷地改造和發展。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包括各種制度的存在和價值,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決定的,是服務於生產力發展的。只要存在發展,就需要改革。改革是制度的發展方式,是上層建築的發展方式。

人類創造了很多制度,用制度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保障自己的權利。制度是人創造的社會體系,是人類生產生活、生存發展的社會必需品,是為人自身的利益服務的。

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不斷創造、改革和完善制度的過程。制度有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文化制度等等,各種制度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本身最終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不是主觀臆斷、憑空想象的。現實存在的制度,只能與國家、民族的實際相結合、相適應,只能是特色的。

制度發展無非有兩種基本方式。當制度不可能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時候,就通過革命的辦法,以激烈、暴力、流血的方式,改朝換代,政權更迭,來滿足人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需要。當制度能夠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時候,就通過改革的辦法,以和平、漸進、不流血的方式,變革制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是制度進步的過程,也是制度演進的方法。歷史上這兩種變革方式,始終在進行着。

一種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有沒有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假如社會主義制度不具有這樣的能力,不能自我完善、自我發展,那將和一切死去的制度一樣,要被送進博物館。鄧小平同志説,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改革也是一種革命,是“第二次革命”,只不過這種革命的方法不同於暴力的、流血的革命,其目的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改革是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

一切存在的、現實的社會主義,都是特色的。我們的社會主義只能是從中國實際出發,走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道路,即由中國人民自己探索的改革開放之路。

改革是一場偉大的探索,既是實踐的探索,又是理論的探索。實踐探索是理論探索的源泉、動力、真理標準和價值體現。理論探索總堅固踐探索的經驗,昇華為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探索的發展。脱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脱離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相輔相成,共同演奏出中國改革的華彩樂章。

任何改革都離不開經驗的總結和理論的思考。正如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勝利一樣,沒有鄧小平理論,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改革就不會成功。古今中外,改革失敗的例子還少嗎?

改革是有目標和方向的。符合中國實際的,能夠解決中國發展問題,能保障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們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判定的基本標準就是鄧小平同志講的“三個有利於”,一切都要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有利於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句話,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就能保障中國長期發展、長期穩定。

在中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中,各種制度都將長期處於不斷變革中。環境、條件、形勢的不斷變化,促使制度要適應這些變化。中國的發展道路、模式、經驗,只能產生於中國的發展過程中,與別國情況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就像是開不同的鎖,只能用不同的鑰匙。今天中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化、大進步的時代,13億中國人民正在邁向工業化、現代化,這是何等壯觀的歷史畫面!不僅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偉大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雙重探索,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靠自己,走自己的路,這就是歷史的結論。

改革是中國的時代精神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偉大歷史性創造,是今天中國的時代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膽探索等等,構成了我們的改革精神、時代精神。

這種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於我們的營養,創造性地推動中國的發展。三十年來,我們在世界這個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國航線,駕駛着我們這艘不斷成長的“中國號”鉅艦,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這種精神就是敢於挑戰一切困難。中國需要的是長期穩定、長期發展。只有長期發展,才能保持長期穩定。只要長期穩定,必然有長期發展。長期動亂就必然長期落後。要實現長期穩定、長期發展,還是要靠改革開放。改革是有一定風險的,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穩定造成一種波動,但改革本身就是積極穩定的方法。要長期穩定就必須改革,不改革也不可能長期穩定。中國未來的歷史任務就是長期發展、長期穩定。不發展的東西,是保持不了的!改革有方向,有目的,有原則。脱離了國情、歷史、發展階段,就必然要“翻船”。中國的改革是在國體性質不變的前提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體制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

改革是中國發展的唯一出路

社會主義是不斷改革、發展和完善的社會。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具有自我改革、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能力的制度。

三十年前,中心作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一個深層次的背景,就是對社會主義的重新思考和熟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實現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實現中國人民的富裕和幸福的制度、道路和模式。難道還有一種不能實現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制度、道路、模式?!

改革開放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今天取得的成績,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更艱難的挑戰還在後頭。改革是一個極其複雜、多變的歷史階段。

歷史有多長,改革開放就有多長;發展要多久,改革開放就要搞多久;歷史沒有終結,發展沒有終結,改革開放就沒有終結。發展和改革是相伴相隨、相輔相成的歷史過程。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情況更復雜,任務更艱鉅,是前無古人的,有多少未知的東西待我們研究、探索。不懂、沒有經驗,是我們今天碰到的大課題!

歷史和未來不是主觀臆想。我們的歷史使命就是進行實踐和理論的探索,在這種探索中前進。中國的發展具有非凡的複雜性、非凡的艱鉅性、特有的長期性,來不得半點虛幻、浪漫。唯有腳踏實地、耐心謹慎地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不斷髮展。舍此別無他途!

改革一定要有利於發展,尤其是長期發展;改革一定要有利於穩定,尤其是長期穩定。改革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只能一步一步走!沒有既定的目標模式,只有不斷隨着發展而不斷改變。

過程、度數、一步一步,是改革的歷史,漸進性是由生產力發展決定的,而不是改革自己決定自己的歷史過程。這裏要非凡強調,改革是方法,是社會歷史進步、發展的方法。假如説改革有目的,那就是由改革對象自身的規律、目的所決定的。如上層建築是服務於經濟基礎、以服從經濟基礎為前提的,它的性質就是如此。而改革的目的,就是使二者相適應。假如對象自身沒有這個目的,改革又如何實現?!改革脱離了實際、國情,就是災難性的,就是把改革本身當做目的了!

改革和開放都不是目的。我們絕不能為改革而改革,為開放而開放。

改革的成敗,不是以快慢、大小、深淺來檢驗的,而是以社會的進步、發展作為實踐標準的。改革不能自身檢驗自己,而是由改革的對象,即上層建築能否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能否不斷得到發展為檢驗標準的。今天的中國,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改革更復雜、更非凡。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與不斷髮展的社會情況相適應。

發展無止境,改革無止境。時勢不容我們逡巡不前。中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需要中華民族的偉大聰明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