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後感(精選25篇)

電影觀後感 篇1

我相信大家一定都讀過《花木蘭》這本書吧!讀過這本書後,我心裏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電影觀後感(精選25篇)

《花木蘭》這本書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聰明好強的木蘭一直渴望讓父母為她感到自豪,可惜常常弄巧成拙,一次相親失敗的經歷更加深了他的挫敗感。北方匈奴侵犯中原,朝廷大舉徵兵,木蘭年邁的父親也被徵召上戰場。木蘭擔心父親的安危,於是裝扮成男子代替父親去參軍。在軍營裏,木蘭刻苦訓練,靠着堅強的意志終於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士兵。最後,她憑藉着智慧和勇敢拯救了國家,也因此得到了人們的稱頌。

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木蘭為了父親一個人便扮成男子代替父親去參軍,讓人很佩服,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向木蘭學習他那為它人着想的精神。

電影觀後感 篇2

説到中國女排,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

中國體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冠軍,各種項目的世界冠軍數不勝數,但冠軍背後能夠總結成精神的項目卻不多。改革開放前,中國體育界有兩面紅旗:一個是中國登山隊,另一個是中國乒乓球隊。這兩支隊伍是當時中國體育界最優秀的團隊,分別創造了“中國登山精神”和“乒乓精神”。而在改革開放後,“女排精神”叫得更響,更深入人心。

1981年,在日本舉辦的世界盃上,中國女排同樣以七戰全勝的戰績,先後戰勝美國、日本等世界勁旅,首得世界冠軍。從排球運動本身來講,東方人能夠拿到排球項目的世界冠軍並非易事。排球是集體項目,又是“高人”項目,有它自身的規律和要求,必然不是一般的訓練就能取得成就的,而是需要一種精神和動力的鼓舞和追求。中國女排隊員在賽場拼搏的身影,讓無數國人熱血沸騰。

此後,以袁偉民指導為教練核心的團隊和老一代的女排姑娘們,在“五連冠”(1981—1986年)中凝聚締造了“女排精神”。這種精神就是“頑強拼搏、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

袁偉民受到了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啟發,他認為陳景潤在中國科學技術落後的情況下,依然攻克了這個數學謎題,靠的就是“迷”。於是,袁偉民將這股“迷”勁兒帶入中國女排,要求隊員們對排球也要極度專注和熱愛。在訓練時,他要求隊員們拼盡全力,克服苦累和傷病等困難。在比賽中,他要求隊員們極度專注,無論對手強弱都不能鬆懈。為了讓隊員記住比賽中的一個教訓,袁偉民會在賽後把所有球員留下加練,一直練到很晚才離開。

精神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從嘴裏喊出來的,而是在日復一日的訓練比賽中奮鬥出來的,歷練出來的,凝聚出來的。袁偉民一再強調“拼搏”“嚴格”“協作”,説出來感覺很虛,但這正是女排精神的體現。憑着在日常訓練中鍛煉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和紮實的技術,中國女排連續拿下了五個世界冠軍,創造了輝煌,成為中國女排不斷攻堅克難,勇往直前的“傳家寶”。

電影觀後感 篇3

成龍大哥近期的電影的口碑和票房似乎都不是很好,去年的賀歲片《神探蒲松齡》評分3.9分,票房只有1.38億;與施瓦辛格合作的國際鉅製《龍牌之謎》評分4.1分,票房則更低得可憐,只有1800多萬;評分最高的5.0分的《機器之血》,票房也只有3個億。已經65歲的成龍大哥,目前亟待一部高票房和好口碑的作品,來證明自己依然寶刀未老,依然具有票房號召力,所以這一次他找到了自己的金牌搭檔,唐季禮。

這對合作了30年的金牌搭檔的每一次合作,都沒有失過手。和成龍同一天生日的唐季禮,好像每次成龍需要他的時候,唐導就會挺身而出救成龍一把。兩人最近合作的作品是20__年賀歲檔影片《功夫瑜伽》,這部電影雖然口碑一般,但17.53億的票房讓該片從當時共同上映的《西遊伏妖篇》《乘風破浪》等影片的重重包圍中低開高走、逆襲而上,成為了當年賀歲檔電影的票房冠軍。

這次兩人合作的《急先鋒》,幾乎包含了所有高票房電影的成功因素。被眾多影迷看作是幫助大哥在賀歲檔取得好成績的救命之作,也被很多人看作是大哥近期低迷的影片票房的翻身之作。

金牌組合的成功經驗

從《警察故事》到《紅番區》,從《簡單任務》《神話》再到最近的《功夫瑜伽》,這對金牌組合的30年來,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與成龍同一天生日的唐季禮,性格與大哥非常相似,從武行替身到攝影師再到成為導演的唐季禮,與成龍有着類似職業的經歷,這種經歷讓他與成龍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默契與共鳴,能夠長久的合作。

唐導非常清楚老友成龍的特質,他知道怎麼能夠將成龍的特色放射到最大。唐導在影片劇情與動作節奏的配合上,拿捏的是相當的準確。高情商的他很清楚觀眾們的口味和需求,他有着豐富的國際經驗能夠幫助影片的拍攝與發行更為國際化,使他與大哥的每次合作都能逢戰必勝。

電影觀後感 篇4

興沖沖看完,覺得挺遺憾。第一感覺 畫面挺好,高潮部分抓人,感動自豪;但是人物扁平化,劇情邏輯不連貫,專業性不足。

按電影時間順序説幾處。

袁泉飾演的畢男一出場雨中停車不下看着周雅文甜蜜小兩口笑的欣慰含蓄,感覺為她的感情故事埋下伏筆,在危急時候多次摸戒指,我等了一個電影以為要講一個什麼人物故事結果啥也沒説,最後和機長握手那個眼神差點以為“震驚!他們有姦情!”,嗯 我想多了,,,不過看完之後還是覺得男姐刻畫的組長是相對完整專業的人物形象。

第二,機長在遇到險情的時候怎麼做的判斷、整個機組人員是怎麼協調配合、地面救援下達指令就行嗎等等,我覺得沒有講到位,這是最能刻畫人物展現力量的一段結果很扁平。尤其機長的判斷就一句偉光台詞和幾個女兒的畫面,這無不可但不覺得有點索然無味嗎?這直接導致機長的人物形象不夠立體豐滿。當然這部分場景拍的還是很好的,在雲裏穿行的時候跟着緊張害怕,地面消防醫務快速進入備戰狀態很感動很自豪。

第三,有些人物很尬。杜江飾演的樑機長和ab演的妻子,倆人不是演的不好但感覺怪彆扭的,那個親親,我真心虎軀一震有種他出軌的趕腳……是我自己的原因。另外我完全不曉得那個航空興趣小組的是來幹嘛的,最有用的一個鏡頭就是模擬飛行失敗那個畫面,渲染氛圍很好的,其他很無厘頭。

第四,救援撤離問題。落地之後機長彙報情況稱有兩名受傷人員,按説這時候地面應該兩副擔架都備好了,非常利落的執行醫療急救了,可是!我們的副機長都半身飛出窗外了下飛機卻沒人管沒有在第一時間執行任何措施!都黑人問號臉了!更有,飛機還有很多油,降落的時候輪兒都起火了,一停下最先做的事情不得先是組織乘客緊急撤離嗎?竟然還在飛機底下聚眾要求見機長要不然不走我驚呆了,我得吃個橘子壓壓驚。

説的都是不足,但其實整體來看還蠻感動的,值得去看。我也跟着緊張害怕甚至也跟着喘不動氣,機長妻子乍一聽到噩耗的種種表現也讓我跟着揪心,還有機長最後的三個敬畏覺得很有道理,昇華的到位。

以上觀影后感。

電影觀後感 篇5

電影採取時間軸的方式講述,這也應該是最簡單地串聯起七位導演作品的方式,所以不用擔心,絕不會有故意倒敍這種毫無意義的炫技。從新中國成立到20xx年閲兵,七件大事一一講述。這中間每個導演講故事的能力就對比得很明顯了。故事情節就不多介紹了,就聊聊我淺薄的對導演風格的認識。

1949年10月1日,前夜,管虎

之前看過管虎的作品有《廚子戲子痞子》、《老炮兒》。都説不上特別喜歡,故事的懸念設置,印象中廚戲痞是好的(好多年前了)。這次的前夜,情節重複度多了一點點,總覺得劇情止步不前,比如歐豪爬上屋頂用大喇叭問鄰里借東西的情節就出現了兩遍,第一回的借紅綢子完全沒有第二回借金屬材料有衝擊力。鄰里自發送金屬材料這段是我的第一個淚點。

齣戲的還有五湖四海的方言,黃渤説南京普通話,我先把青島貴婦的形象刪一刪。片段裏出現了兩次強調學歷的地方,一個是吹小號的學生是北大西語專業的,還有一個送金屬材料的教授是清華化學系的。嗯,我的學霸濾鏡又厚了那麼一點點。

6.5/10。沒有巨大驚喜,沒有巨大失望。

1964年10月16日,相遇,張一白

張一白近來拍的都是都市狗血愛情片,就愛跟愛情風月過不去,而我年少無知時因為演員曾走進過影院,昧着良心給二、三星的電影打出四星(《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匆匆那年》)。

沒錯,紅色主旋律電影,張一白依舊還在講愛情!(這都可以!)但這部在我心裏能排到第三位,張一白,請好好謝謝張譯和任素汐。好的外援,是可以讓你體驗躺贏的樂趣。

任素汐這個話劇演員,小場景下的表演張力一絕。公交車上的獨角戲,短短几句台詞,情緒、眼神都到位了。張譯雖然大部分時間戴着口罩,可是眼神的漂移表達的無奈與欲言又止。絕。

張一白有一個細節做得很好,這是唯一一部做到了與下部故事有銜接的,故事結尾樓下出現的女排奪冠直接過渡到下一個故事也沒什麼問題。

7.5/10。演員加成90%。

1984年8月8日,奪冠,徐崢

之前看其他影評説徐崢是有小聰明的,會用小人物講大故事。説對了。上海弄堂裏的市井故事,主角是一個小男孩。故事裏存在很多時代、地域特色,果盤裏的大白兔奶糖、老式的卡帶、出現在背後的窗簾使鼕鼕成為了超人。小男孩可愛懂事地讓人心疼又發笑。最後他哭着和爸爸説,咱家的天線太爛了!那一下我不知道自己應該笑還是應該哭。

説不出太大缺點的故事,要有那就是鼕鼕長大後為什麼變成了吳京。那一段略顯多餘的應該是為了呼應女排再次奪冠的多年後相遇,稍微有一點刻意了。

8.5/10。

1997年7月1日,迴歸,薛曉路

這位導演作品不太熟,看過的只有《北京遇上西雅圖》和《海洋天堂》。這兩部,差異可真大。

不太有代入感,一個是香港迴歸時自己還小,另一個導演過於強調時間,而這個立意在第一個故事前夜裏已經被強調過一遍了。

港也説不上港,大陸也説不説大陸。

6/10。

20xx年8月8日,北京你好,甯浩

不拍《瘋狂的外星人》的甯浩還是非常可!和奪冠對應,一南一北兩個市井故事,葛優飾演的出租車司機一口京片子,特貧特愛顯擺。這個故事好就好在,即使拋掉國慶獻禮這個主題,這也可以是甯浩的作品。如果不是門票,而且其他重要的東西,這故事似乎依舊成立。

對於國家大事,更多普通人是參與者和觀眾的身份,這個故事我理解想説的是這個,就算不能親臨現場看開幕式,我們可以通過轉播看,可如果可以幫助別人達成心願,即使這人吧摳門還有些小市民心理,可時不時就是能有點兒熱心腸的衝動出現,這就是普通人。

9/10。

20xx年11月18日,白晝流星,陳凱歌

陳凱歌這個賽事主辦方選送選手的作品,砸了,差得太明顯了。

老毛病,故事邏輯差。演員也不行,即使是劉昊然這個算是同年齡相對有實力可以抗一點票房的新生代演員,和前面五個故事裏的眾多老戲骨一對比,差距大了,更別説陳飛宇了...這位帥哥演的是城中貴公子下鄉體驗生活麼?這倆人是怎麼混入航天員返航現場,還能給人抬座椅的?咱們拍電影是拍電影,能別脱離現實那麼多麼?

畫面真美,七個故事裏最美,陳凱歌適合拍大場景、盛景。《妖貓傳》裏的盛唐很美,故事弱了。審美是好的,可惜不牢靠,看一半就覺得好假。

5.5/10。

20xx年9月3日,護航,文牧野

這是不是七位導演中最年輕的一位?85年的算是了吧。故事中規中矩。我的記憶點全部都是英姿颯爽的宋佳(腦內持續尖叫,我!可!以!)。本年第二次被宋佳驚豔,上一次是《風中有朵雨做的雲》裏,媚惑;這回變成女飛行員,颯!(我都可以!)

張子楓的出現也驚喜,坐在自行車後座,被風吹散的短髮,真好看。這個故事裏的女演員都是我喜歡的,喜歡喜歡喜歡!~大概這個故事可以穩居中流。期待這位導演以後更多的作品。

電影觀後感 篇6

許靈均是以“右派”的身份送到敕勒川“勞教”的,那時,他感到孤獨、絕望,差點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解除“勞教”後他無家可歸,被留在牧場放牧。老牧民董大爺給他釘上門簾擋風,董大娘給他送去熱騰騰的麪條,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用他們自己的話説就是“吃飽飯,不想家,住到一起就和一家人一樣”。為了能讓他留下牧馬而不至於被送去學習班報道,大家齊心協力、想方設法保護他。後來在鄉親們的幫助下,他組建了家庭。那一堆糧票、兩袋米還有每家五毛錢的份子錢。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在那份時代,那樣的條件下,可能是大家省吃儉用省下來的一點點積蓄慷慨、熱情的幫助他。

善良的牧民温暖了他的心,在他們當中,他找到了親情,找到了温暖和希望。我想許靈均沒有去美國根本原因不僅僅是他自己説的那樣,“我看到了祖國的希望,我不能在人民前進的時候離去”,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妻子説的那樣“你捨不得學校的孩子,捨不得這裏的鄉親”。

我來自農村,看到了這些,我一下子融入了劇情。我感覺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電影的那些人不就是家鄉那些質樸、熱情的人嘛!這樣的感情只有出生在農村的孩子才能真正的體會到。

電影觀後感 篇7

影片裏,陳思誠和肖央再度攜手,宋義變身守護家人“瞞天過海”巧佈局的平凡老爸。同時,《誤殺》發佈了“暗藏玄機版”海報,“反殺”案更多真相浮出水面。影片由陳思誠監製,導演柯汶利執導,肖央、譚卓、陳沖、姜皓文領銜主演,秦沛特邀出演,將於12月13日全國上映。

拼了!偵探秒變平凡老爸“歷劫”設局

此次電影《誤殺》和《唐探3》的趣味聯動可謂是出其不意,讓人眼前一亮。彩蛋中,宋義的失蹤謎團終於水落石出,原來身陷《誤殺》。網友笑稱“大膽‘誤殺’城會玩”,更對偵探宋義變身“被偵查”期待不已。

肖央化身平凡父親瞞天過海守護家人

影片中,肖央飾演的李維傑是一名操碎了心的平凡父親,信奉“只要看過一千部電影,這世上就沒有什麼離奇的事”。為了保護妻女,利用“時空剪輯”的蒙太奇手法,精心設計了一場“瞞天計”。在他看來,“我沒什麼本事,能做的,只有擋在你們前面。”有位為人父的觀眾看完片就頗為感慨,“作為一個父親,我看哭了,這部電影是今年最打動人心的犯罪片。”你永遠想象不到,一個平凡的父親在正義缺席的時候,可以幹出多麼驚人的事情。

爽了!久違的超燃犯罪商業好片

電影聚焦了一樁發生在青少年間的“反殺”案,題材大膽犀利。尤其當下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悲劇事故頻頻發生,從崑山“8·27”反殺案,到淶源女大學生反殺案,再到雲南“女子反殺醉酒男”案件等等,每一次都是全民熱議的焦點,揪心又是令人痛心。無疑,《誤殺》的出現是一劑強心針,對社會的映射和對大眾的警醒,商業價值和教育意義十足。有觀眾看完讚不絕口,“觀影體驗超爽,感受到直擊心靈的震撼。年度最佳犯罪片,沒有之一!”

電影觀後感 篇8

影片《紅旗區之歸來仍是少年》再現了當年修建紅旗渠的艱辛歷程。觀看之後,我的內心澎湃不已,再次為林縣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所鼓舞。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我要向最美奮鬥者致敬,向老一輩修渠人學習,在新時代,我要把這寶貴的精神財富繼承和發揚下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踏實苦幹,無私奉獻,做紅旗渠精神的實踐者,在立德樹人的道路上前進,再前進!

感動!為團結合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感動,為爺爺們共同奮鬥,經歷生死和滄桑的友誼感動,更為現今紅旗渠精神仍在一代代人中傳承感動。“寧願苦幹,也不願再苦等。”這是林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決心,這樣的決心需要創新、團結、奉獻和犧牲來實現。老一輩紅旗渠人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實現了他們的決心,給我們樹立了榜樣。我想,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應該趁着年少,趁着當下,不斷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價值,為美好生活而奮鬥!

電影觀後感 篇9

在《我和我的祖國》立項之初,我對它並不期待。畢竟在觀影經驗裏,主旋律獻禮片的規制、宏大事件的重現、多個故事組接的模式,讓人不禁會產生“枯燥”、“假大空”的預期。

直到看完後走出影廳,我才長吁一口氣。必須承認:這部電影和我的預期截然不同,是一部精緻、有趣且不乏動人之處的作品。

電影對建國70年曆程中的7大“核心現場”,進行了別緻的拆解。每段故事,都沒有選擇以宏大的角度去進行“硬輸出”,而是採取平民化的視角,聚焦每場事件背後默默無聞的平凡者。

目前看來,它將成為今年國慶檔的最大贏家。

下面依次來聊聊自己對每段故事的印象:

《前夜》/管虎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前夜。那一夜,全中國可能沒有人比林治遠(黃渤飾)還要更加“兵荒馬亂”。

在典禮前一天的檢查會上,所有團隊眾口一詞:“萬無一失”。只有他艱難地開口:“電動升旗,不敢確保萬無一失。”

林治遠是負責開國大典電動升旗的工程師,但當時的中國在科技上並不發達。一個電動裝置,也是足以令所有人緊張的技術難題——中國此前從來沒有電動升旗裝置,沒有經過反覆的實驗,誰能保證一定成功?

時間緊迫,只能臨陣磨槍,進行“土法試驗”。而接下去的一夜,還有着更突發的事件等着他,只有“過五關斬六將”、“鋌而走險”這樣的詞,才足以形容這一夜的驚險。

客觀而言,《前夜》是七個故事中,拍攝難度、導演技巧和演員表現上最佳的作品。如果要在其中評選“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非管虎和黃渤不可。但個人旨趣上,它在核心創意上稍顯保守,這是有些可惜的。

這段故事的題眼,是片中至關重要的阻斷器。雖然它只是一顆小小的金屬球,在整個規模空前的開國大典上並不起眼;但如果它出了問題,那麼五星紅旗就無法穩當地停住,有被頂飛的風險。這顆小球,其實就喻指開國大典背後,在各個環節裏付出努力的每個人。

導演管虎一直擅於描繪極端情境下被逼到絕境的人物,如何爆發出自己的潛能和毅力。《前夜》是他擅長的題材,再加上黃渤看似外露、實則飽滿穩當的表演。整個故事在完成度和情感表達上,是不出意料的高分。

《相遇》/張一白

沒想到,七段故事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張一白導演的《相遇》。

《相遇》的事件背景是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而張一白卻選擇將目光聚焦於一對被命運捉弄的戀人,可謂極為微觀的視角。我們從小就在課本上背誦這件事情的歷史意義,卻從沒想過這件事背後的個體印痕。

張譯飾演的高遠,是參與原子彈研發項目的科研人員。在一場實驗室意外中,他不幸因核輻射而身染重病,漸漸發展為不治之症,隨時都有去世的可能。10月16日當天,他偷溜出醫院,坐上一輛公交車,卻偶遇了自己三年來都未曾聯繫的女友。

他們是一對戀人,此時卻不能相認——不僅因為小夥子是參加原子彈研發的工作人員,必須要保密自己的身份;更因為自己時日不多,唯有隱瞞才是最好的選擇。一個口罩,遮住了一腔不能言説的委屈和遺憾。

雖然命題是“原子彈爆炸”,但這個故事卻巧妙地轉移了“主戰場”,塑造出了一場“身不在場的原子彈爆炸”。80%的情境,都在這輛不斷向前、熙熙攘攘的公交車上展開,而宏大事件則隔着車窗喧鬧着。

在一個長鏡頭中,全程只有任素汐飾演的女生開口訴説往事,從初見到情深的點點滴滴;而一旁的張譯只能用眼神演戲,卻演出了契闊之際的悲情。

《相遇》中有兩幕令人印象深刻:一幕在開頭,高遠被高壓水槍沖洗,血緩緩地從他的口罩中暈染而出;另一幕在結尾,兩人在洶湧的人潮中被衝散,高遠摘下口罩,對視的一笑成為了他們的最後一面。

這兩幕令人不禁思考:我們為什麼會對歷史上的宏大事件產生感動?

我們的感動,並不來自於集體的光輝成就,那是一種矯揉造作;而是來自於“另一種版本”的歷史現場——就如同這個故事一般,是無名者的默默隱忍,是所要經受的“身不由己”的痛苦,是不得不錯過的遺憾。

《奪冠》/徐崢

客觀而言,《奪冠》在各個層面的指標上,並不是七段故事中最好的,但它卻是個人最喜歡的。

鼕鼕,一個上海石庫門街坊里正過着暑假的小男孩。他是這條街裏電工的兒子,上得了屋頂,修得了天線。那年的8月8日,整個街坊都指望靠他來看女排決賽的實況轉播——電視信號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為了接收信號,鼕鼕只能一直換着角度待在陽台上。

可實際上,情竇初開的他此刻還為另一件“人生大事”焦躁着。自己暗戀已久的女孩小美,今天就要移居國外,很可能再也不回來了。眼看着她就要被帶去機場,鼕鼕陷入了兩難的“夏日大作戰”。

徐崢用一場小孩之間的“怦然心動”來切入“女排奪冠”這一歷史事件,是非常可愛且浪漫的。讓人不由自主地覺得,東東就帶着他小時候的影子。

某種意義上,這種處理方式其實和張一白的《相遇》有相似的地方。他們都選擇把鏡頭放在距離事件現場非常遙遠的“不在場位置”,細微地切入其中。只不過《相遇》是悲劇,而《奪冠》則是喜劇。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不僅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上海市井還原得很到位,而且在風格上也很大程度地致敬了上世紀的滬語喜劇,諸如謝晉的《大李小李和老李》。

《迴歸》/薛曉璐

《迴歸》相對而言是較為保守、不夠出彩的一段故事,因為整個主線情節都必須圍繞香港迴歸當晚的慶典做文章,沒辦法“出奇制勝”。不過,它的核心概念還是抓得挺好的,那就是“時間”。

“我們已經等了154年了,不能再多等一秒了”,儀式總指揮與儀仗隊升旗手(杜江飾)的這條線,聚焦的是“國家的時間”。

意外來到香港的小鐘表鋪老闆(任達華飾),被執勤隊隊長(惠英紅飾)所救治,並組建家庭。這條線索,指向的是對故土的思戀、對人的感恩、對工作的負責,是“情感的時間”。

幾條線索,指向的都是同一個瞬間的“必須準時”,那就是1997年7月1日的零點零分零秒。薛曉璐導演重點抓出了這個細節,然後再進行擴散,讓敍事線索間產生關係。

此外,惠英紅與任達華在非常有限的戲份空間裏,演出了人物的前史和真實的煙火氣,算是其中最大的亮點。

《北京你好》/甯浩

甯浩拍《北京你好》這般充滿京味的喜劇,的確再合適不過。

北京的出租車司機(葛優飾),離婚後與家人形同陌路。在抽到20xx年北京奧運會的門票之後,他想借此機會與兒子緩和關係。

但是,在這份大禮未送出之前,他仍舊時時刻刻不忘暴露本性,換着法地到處顯擺。每個他見到的人,都要被他的炫耀洗禮一番。不料,意外發生,這張票開啟了它的“奇遇”。

《北京你好》在喜劇背後,又有着甯浩一貫悲歡交融的底色——我們要記住20xx年的奧運會,卻也不能忘記同一年的汶川地震所帶來的傷痛。

在滿地雞毛的現實世界裏,這個失落卻又常常打了雞血的北京中年男人,心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温情角落。

《白晝流星》/陳凱歌

《白晝流星》的攝影與調度維持在水準線上,但敍事邏輯有些問題,有點可惜。

以“草原傳説”作為基點的這則故事,包含着寓言感:傳説中,若能在白晝看到流星,貧瘠的大地就會變成綠洲;而航天技術的發展,對於貧困的草原牧民而言,就是一串帶來希望的“白晝流星”。

不可否認,它的立意出色。將“新農村扶貧”和“航天航空事業”兩件大事糅在一起,構成了互為牽引力的關係——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航天科技發展與扶貧,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也存在着關係。

《護航》/文牧野

最後一段故事《護航》,由文牧野執導,算是收了個不錯的尾。

《護航》聚焦閲兵式上的“後備飛行員”的故事。她不能正式上台的理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只有最優秀、最全能的飛行員,才能做到最完美的替補,成為飛行表演的最大保障。身為隊長的她,只能成為後備的人選。

每一個幕後不能上場的平凡者,她們的人生故事都值得被挖掘、被書寫。文牧野顯著的強項在於,他對人物的塑造與情感處理是細膩的。

《護航》通過飛行時不斷偶發的主體回憶,來打撈、回溯這位女飛行員的心路歷程——從孩童到少年時光,再到成長過程中所經受的各類挫折。她要打敗性別觀念的禁錮,要在無法兼顧愛情與事業這件事上做出抉擇。這些回憶連同“護航飛行”的主線,塑造起了鮮活的形象。

七個故事、七種鮮明的風格,卻沒有造成“互不兼容”的情況。原因在於,它們都是書寫歷史橫截面背後的小人物。

這也是《我和我的祖國》讓人感到欣慰的地方。每個故事,都選擇將重心放在“我”和“我的”,放在默默無聞卻又舉足輕重的無名者身上,放在大事件幕布背後的那些細微角落,然後再是“祖國”。

真正的歷史,蟄伏於平民的日常之中。“祖國”這個觀念在此時顯得既抽象、又具體,在平民化的敍事邏輯裏,最終漸漸生髮為實際的關切。

從這一層面而言,我們不難發現《我和我的祖國》的優點——它並非是傳統印象中,那類老套、刻板的“假大空”式的表達;而是一部充滿細節、能夠引發觀眾共鳴的作品。

電影觀後感 篇10

我特別高興,因為又要去看電影了。媽媽問我是看《豚鼠特工隊》,還是《花木蘭》。我説用點點羊羊,“點點羊羊,點點羊羊……”結果是看《花木蘭》。

《花木蘭》故事情節跌宕起伏。首先是柔然大軍來襲,魏國徵集軍馬時,花木蘭戀戀不捨離開家鄉,代父從軍。然後是千軍萬馬大戰時,花木蘭英勇殺敵。先射定位箭,射得敵人哭爹喊娘……太精彩了!我看得熱血沸騰,恨不能衝進屏幕裏英勇殺敵。

花木蘭本不喜歡戰爭,但又不得不打仗。她不經意當上了將軍。在一次戰爭中,文泰不幸受傷。木蘭以為文泰犧牲了,從此一蹶不振。直到費小虎問木蘭:“你到底是為活着的人活,還是為死去的人活”時,花木蘭才如夢初醒,反覆地訓練大家武功,不讓更多的兄弟犧牲。她保護自己士兵的舉動,真的很讓人感動。

我覺得,花木蘭代父從軍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該像花木蘭一樣,孝順父母,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讓我們的家庭變得更温馨快樂。

電影觀後感 篇11

奔着我喜歡的演員導演大表哥肖央去看了這部電影。

#唐人街探案#由陳思誠執導,是一部以探案為內核的冒險喜劇片。整部片子看下來之後,除了秦風和唐仁在大樓與黑衣人打鬥的那個場景中,黑衣人被秦風打傷之後,秦風沒有繼續理會黑衣人而是和唐仁説起話來讓我覺得有點想不通之外,總體上這個電影的故事首尾均完整,邏輯通順。關於優秀的推理破案的故事,似乎存在着一種不成文的規定,即案子的結局一般都會一波三折峯迴路轉。觀眾或讀者一開始看到的結局往往只是表面結局,結局的背後隱藏的才是真正結局。這部電影的名字中,本身探案就佔了五分之二,整個故事看下來,尤其是結局,讓人覺得確實對得起探案二字。這部電影的笑點雖然不如#夏洛特煩惱#這樣的純喜劇密集,但是還是分分鐘笑得前仰後合,不得不説與演員表演有關。我認為王寶強的表演最佳,大表哥最有特點,別的主角或配角也很出彩。

這部電影是陳思誠導演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北京愛情故事#雖然不是喜劇題材而是愛情題材,但是兩部電影加起來給我的感覺是導演很喜歡各種電影拍攝技巧和剪輯技巧。比如説#北京愛情故事#本身就是拼盤電影,電影的結尾中,用一個很長的長鏡頭將幾個故事連貫起來;而這部電影中在警察局的場景中,每個人都固定不動,只有主角在其中穿梭;還有醫院走廊上的槍戰則特別像拉長版的全景照片;還有秦風與唐仁兩人將犯罪現場重新演繹的那一段混剪等。這些技巧除了展現導演的學院派風格之外,還能巧妙地向觀眾訴説故事,觀影感受加分。

電影觀後感 篇12

2月6日,由呂侯生總顧問、王寶玉總策劃、孫建鐸策劃、王獻青編劇、張惠民總監製的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在全國上映。電影講述了一位曾經參與紅旗渠建設的老人,多年後在孫輩的陪伴下重返紅旗渠,一路騎行、克服困難,終於和老朋友匯合,一起完成夢想的故事。故事線橫跨幾十年,再現了60年代先輩們修建紅旗渠的艱苦卓絕,細緻刻畫了當年興建紅旗渠的場景,全民投入、全民興修十分“激燃”,同時也展現了新時代林州的嶄新面貌。

電影根據王獻青小説《大國工匠》改編,整個故事是圍繞一條影響新中國幾代人的水渠展開。這條水渠叫作“紅旗渠”,它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有着“人工天河”的美譽。“削平1250座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挖砌土石達1515萬立方米”,“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這條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人工水渠在當初修建時就創造了一系列壯舉,“愚公移山”似的精神鼓舞了新中國幾代人。

紅旗渠在雲霧繚繞的太行山山腰上硬生生被鑿出來,當年修渠工人在峭壁高聳的山頂,腰繫大繩,下到山腰,再用盪鞦韆的方法到達渠線,劈山鑿石,紅旗渠之險,可見一斑。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建設的紅旗渠,不僅經受了50年曆史工程質量的檢驗,也為林縣培養了大批能工巧匠,成為全國各地城市建設的生力軍。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取材於此,不僅想向觀眾呈現紅旗渠的壯觀景象,也希望通過其中感人的故事,讚頌我國勞動人民的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

《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是一部極富教育意義的勵志電影,對傳承和弘揚紅旗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極為難得的是,電影並沒有進行一板一眼的説教,而是通過爺孫之間詼諧幽默的對話和情節展開,充滿趣味性。“石頭哥、鐵錘、葉兒、水蛋兒、栓柱……”這些角色性格迥異、有血有肉,讓人印象深刻。目前,影片正在熱映中。

電影觀後感 篇13

電影《急先鋒》將於20__年1月25日大年七年級上映。12月18日,電影於北京舉辦發佈會,導演唐季禮,領銜主演成龍、楊洋、艾倫等出席分享拍攝心得。

楊洋直言這次的動作戲“摔到叫救命”,艾倫則爆料自己和楊洋的“吻戲”拍得“不想停”。

該片講述了急先鋒行動小組輾轉全球各地展開驚險營救,並捲入一場驚天密謀的故事。導演唐季禮與成龍合作迄今已有三十年,《急先鋒》是兩人合作的第九部作品,唐導笑稱這次“分了一些成龍的DNA給其他人”:“打得不要命分給楊洋,邊打邊搞笑分給艾倫,年輕帥氣分給朱正廷。”。他表示,《急先鋒》一定會是春節檔“最棒、最爽、最過癮的動作喜劇”。

回憶起過往合作,成龍笑稱跟唐季禮合作“能活下來不容易”,拍攝《紅番區》時受的傷現在還在陪伴着自己,但正是從那時開始,自己便秉持着“每部戲都全力以赴,才能對得起觀眾”的拼命態度。

對於這次的《急先鋒》,成龍透露:“所有新潮的東西都在電影裏呈現了。”

電影觀後感 篇14

假期,我被一部電影吸引住了,這部電影叫《雷鋒》。我是被雷鋒那勤儉節約、樂於助人的精神感動了。

雷鋒一生勤儉節約。喬大山幫隊友們洗衣服時,把雷鋒的襪子藏了起來,雷鋒見襪子沒了,便問喬大山:“我的襪子呢?”喬大山説:“你的襪子上打滿了補丁,不怕咯腳嗎?”“不怕,習慣了!還給我襪子!”雷鋒大聲説。喬大山又説:“你難道不怕難看?”雷鋒説:“軍人的襪子是穿在腳上的,又不是給別人看的,打了補丁的襪子還能穿呢!”

更可貴的是雷鋒樂於助人的精神。那天,雷鋒病了,但是,他還披着向秋生的軍衣去幫助建築工地的工人們推小車。推完小車後,天下起了雨。雷鋒在經過火車站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婦女,她還帶着一個孩子。雷鋒見了二話不説,立即抱起孩子,問清了這位婦女的地址後,便不辭千辛萬苦把婦女送回了家。婦女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卻説:“我叫解放軍。”她還想留住雷鋒,可一眨眼,雷鋒就已無影無蹤了。

雷鋒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我們要學習他那助人為樂、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他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電影觀後感 篇15

沙溢導演處女作選擇這種喜劇親情風格也算穩妥。電影集結了很多元素,説多了怕劇透。我個人很喜歡那幾場小安吉戴上頭盔想象的畫面,但對沙溢塑造的這個角色欠人錢還如此理直氣壯表示不能理解。故事其實非常簡單,電影中有些情節其實能感覺到導演沙溢刻意為之,是為後面埋梗和做感情鋪墊,但略顯宂餘。笑點是有的,有幾個點還算新穎,電影院裏整體氛圍算良好。因為我個人缺乏角色的經歷,當電影院裏有人哭的時候我還ok。表揚結局,當我以為結局又要落入俗套的happy ending時,它留下的是一個缺憾但真實的結局。總的來説,如果選擇在暑期檔,春節檔,六一檔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觀影選擇;國慶檔的話,在如此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小家庭可以作為換一種觀影體驗的不錯選擇~最後想説,長大後的安吉如果願意走演藝事業,請讓他出道!

電影觀後感 篇16

花木蘭,一個巾幗英雄,一朵在嚴寒中依舊豔麗綻放的冬梅,這是多麼美麗的女子,這是多麼美麗的生命,這是多麼美麗的信念。

《花木蘭》中的女主角,由趙薇扮演,趙薇用她完美的演技,動人的大眼睛演繹了花木蘭光輝的一生。花木蘭,不僅僅是女性的偶像,更是全中國人民的奇蹟,她完成了一個在封建社會中女性不可能完成的事蹟。是的,她是英雄,是永遠的英雄。

一將功成萬骨枯,成熟總會付出代價。花木蘭在一次押送糧草的任務中,急於救出深陷敵陣的文泰,卻造成了敵人偷襲糧車的慘重損失。之後,文泰犧牲了,花木蘭從一個勇猛的女英雄變成了一個頹廢無能的將軍。影片中沒有太多的台詞,多的是一幕幕酗酒、哭泣的畫面。花木蘭會振作起來嗎?將士們會重振旗鼓,重拾信心嗎?回答自己便是一陣沉默。

看到這裏,我不禁鼻頭一酸,花木蘭因為自己不能救活文泰而內疚着。這部影片中,或多或少都多了幾分愛情的心理,但是,這更體現出花木蘭不惜葬送自己的一生幸福,也要代父從軍,保家衞國!這是一個多麼堅強的女子,即使這些代價都太過、太過沉重,即使做這些決定太過、太過殘忍。

我們的女英雄終究還是站了起來,她無比堅定地説::“逃避,阻止不了戰爭;害怕,只會讓我們失去更多。”這是一句多麼震感人心的話語,我的眼睛承受不了淚水的壓力,是的,我哭了。不論是誰,都會掉眼淚的,因為那是一個堅定而又孤單到令人心疼的背影,為了人民,花木蘭付出了太多,甚至賠上了她的一生。但她,依舊默默地承受這一切,承受別人異樣的眼神。

“士兵可以叛我,將軍可以棄我,而我花木蘭,絕不背叛國家。”這又是另一段感人肺腑的話,鏗鏘有力的話語,如此堅定的神情,這應該出自一個古代女子的身上嗎?我想,花木蘭長大了,她已經看慣了生死離別,這些事情對於一個柔弱的女子,該是多麼痛苦啊!

看到後來,我便明白了,文泰並沒有死,他只是一直躲着花木蘭,目的只有一個:讓花木蘭堅強起來,長大起來。

最後,花木蘭帶領的軍隊完成了任務,她拒絕官位,回到家中。文泰也去了村中,這個結局不知是悲,是喜,恐怕這點也是製片人,導演無法詮釋的。

看着水中的月亮,那皎皎的清光彷彿是花木蘭撒下的熱血。

花木蘭,不會老,只要有人記得她,她就不會老,因為,她是永遠的花木蘭!

電影觀後感 篇17

「手機2」一直沒動靜,馮導悶聲拍片,年末了來了一部“很不馮氏”的返璞歸真之作,改編了摯友夫婦的真實故事。總覺得這風格票房很懸,點映場場次挺多還補貼了不少電影票錢,馮導為了賺一波口碑也是很拼。可熱度如果真起來了,評分怕是也不會很樂觀。

影片都明示了“謹以此片紀念一段相濡以沫的愛情”。再分析得太多,顯俗。然而俗就俗吧,聊聊。

像這種類型的愛情片,沒有什麼“山無稜天地合”,沒有小三小四的雞飛狗跳,也沒有戲劇性的衝突作引。馮導敢於把長度定在132min也是很有魄力。把舞台定在新西蘭,從大背景先把觀眾的心拉得慢下來。再把故事時間線全打亂,半強行地牽着觀眾的注意力走一走,過了會兒也就適應了。

把時間線打亂這一點很有趣,真是因為這樣做,避免了讓這部電影落入俗套。畢竟以當事人的角度,往往是很難按照時間線的順序(相識-相知-相愛)去回憶的。若把倒敍回憶啥的都忽略只看主線的話,這部電影其實就是男主人公隋東風(黃軒 飾)通過回訪故人故地從喪妻之痛中走出來的過程。正因此,兩人一同度過的20xx年是記憶中最深刻的,放最開始,相識時的青澀美好在中間,最後才是痛徹心扉的訣別。

然而如此大的年代跨度,是需要演員的演技去提高信服度的,每一個階段的氣質都應該不同,這一點上黃軒做的要比楊採鈺強許多。

另外這部電影中其實有太多童話故事的成分。比如電影中倆人一直處於“彼此疼愛彼此掛念彼此尊重”的狀態,連一次架都沒吵過,也太過理想化。更別提開一家中餐館十幾年,身上都沒有沾染太多“生活的疲憊感”。雖説是“紀念愛情”,可這愛情也需要根植於現實哇。。所以這部電影與其説是“紀念愛情”,不如説是“紀念愛情中的美好”?

歸根結底,説全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新西蘭的美麗風光和可愛的汪

電影觀後感 篇18

由陳思誠編劇、執導,王寶強、劉昊然主演的電影《唐人街探案3》曝光“鬧東京”版預告。延續電影《唐人街探案2》片尾的線索,唐仁、秦風此次空降東京。

預告一開篇,二人就受邀來到日式泡湯館,被一羣黑幫按在水中泡澡,唐仁操着標誌性口音搶答問題的畫面,十分好笑。

伴隨着日本偵探野田昊“Welcome to Tokyo”的歡迎語,由唐仁、秦風領銜的“亞洲偵探聯盟”也正式開啟了東京之旅。

在預告片彩蛋中,面對身形魁梧的相撲選手,上一秒還戰鬥值滿格的唐仁,下一秒就被反派KO,倒在了秦風懷中,此時卻還不忘留下“遺囑”:“幫我照顧好小林醬、泰國的阿香、還有美國的英英。

一股唐探式喜劇熟悉感撲面而來的——

電影觀後感 篇19

懷着一點點期待去看中國機長,一開始就因為袁泉獨自在車內的幾個眼神驚豔了,同時也被那頓大家一起吃飯的戲一點點地尬到了(個人覺得不自然,反正我是齣戲了,當然整部電影讓人齣戲的何止這一處啊……)。

本來就對將本事件改編成電影包報有擔心與懷疑。因為整個事故發生時長大約持續了40多分鐘,遠遠少於一部正常電影時長,而且是非常非常緊急的情況,放在電影裏面很難刻意加入人物在災難面前的細膩交集以及情節的細微變化,但為了完成這部電影,導演必須要自己加一些東西用以突出主題,加什麼呢?傳統的英雄式情懷和過多刻意的煽情畫面,以及遊離於主線之外的關格格的無用畫面,而真正的好電影,是幾乎每一幀都不會浪費或多餘的,看長達三小時的《亂世佳人》和《霸王別姬》就知道了,當然在此拿這兩部頂級電影作比較是不恰當的,可我想説的就是,該拍啥拍啥,想好了再拍,別整些有的沒的

站在災難片角度來説,一個比較有敍述空間的例子就是泰坦尼克號沉船事故。泰坦尼克號從船艙遭破壞開始下沉到完全沉沒大約經歷了兩個小時,卡梅隆也是儘量地還原了時長,並且在其中加入了一段壯美震撼的愛情故事和不同階層、年齡、性別、身份、地位的人在災難面前的反應等等,深刻地揭露了人性的惡劣與崇高。當然有敍述空間只是這部電影成功的眾多原因之一。

以前我以為災難片應該比較有施展空間吧,畢竟對人性在災難下的反應是個永遠值得探討的話題吧,比如《泰坦尼克號》《唐山大地震》《切爾諾貝利》以及韓劇《太陽的後裔》裏面地震的那幾集……後來我慢慢發現不是災難片好拍,而是我之前看過的都是拍得好的災難片。而最近的《烈火英雄》和《中國機長》都是一昧地煽情,臉譜化的扁平主人公,盲目地追求大篇幅的緊急焦灼的鏡頭……

《烈火英雄》看哭了,但是電影真不咋地。

《中國機長》只是鼻子酸了幾下,比烈火英雄好一點點。

我敬佩每一個在突發事件中恪盡職守的平民英雄,也為他們的勇氣,沉着,冷靜,擔當而深感敬畏。但是我看一部電影,已經沒辦法不帶着渴望評價電影質量的心態去看了。所以真實世界中的他們值得歌頌,但在電影中被展現出來的他們以及展現他們的電影就應另當別論了。

真實災難是生活一部分,而電影是藝術。要將生活昇華為電影這一種藝術,需要的是其他多種藝術手段。能夠成功的鳳毛麟角,未能成功的,其勇氣與情懷也是可嘉。(當然是指有勇氣與情懷的電影人)

最後再列舉一下其他個人認為的缺點:剪輯有點混亂導致齣戲,台詞平淡僵硬,有的羣演有些尬,特效一般,鋪墊奇怪而隨便,還搞了好多熟悉面孔輪番出現而且時間極短是認真地要拉觀眾齣戲嗎?😂

還有,我還是要感謝一下導演,對沒演技的某天寶傷心畫面來個遠鏡頭而且迅速切過去的做法,免除了辣眼之苦。

關於演員,想對袁泉説,青春驕嫩的你我喜歡,些許蒼老的你我也喜歡。因為那是隻有歲月流逝才會帶來的剋制,冷靜與沉着。你是這部電影所有演員中最美的驚豔。

李沁的演技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張天愛和其他幾個空姐還歉幾分火候。

朱亞文最後進入駕駛艙,我就知道他想表現的是看到危險不堪的駕駛艙後對機長油然升起的由衷敬佩。可實際上並沒有完全達到我想象的預期效果,但是也算是為數不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鏡頭。

應該是第一次寫這麼長的觀後感。因為爛片儘量避開,一般的電影毛病好挑,太好的電影又怕寫不好。希望可以可以和更多電影愛好者多多探討學習啊!

電影觀後感 篇20

電影《誤殺》由陳思誠監製、柯汶利執導,肖央、譚卓、陳沖、姜皓文領銜主演,秦沛特邀演出,影片改編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講述了父親為維護女兒,用電影裏學來的反偵察手法和警察鬥智鬥勇的故事,將於12月13號正式上映。

在演員陣容方面,《誤殺》也非常出色。男主角肖央近年主演了不少佳作,在《唐人街探案1》、《唐人街探案2》中的表現不俗,表演能力得到觀眾的一致的認可。而女主角譚卓也是一位非常有實力的演員,在熱門電影《我不是藥神》中飾演單身媽媽思慧,令人印象深刻。在《烈火英雄》中飾演特勤中隊隊長江立偉的妻子,同樣感動了很多人。此外,《誤殺》還請來了陳沖、姜皓文、秦沛等老一輩實力演員,表演方面令人期待。

而在近日的點映中,電影《誤殺》第一波口碑正式出爐,貓眼評分達到了9.6分,或將成為12月份頭號票房黑馬。

不過近期大片雲集,黃渤主演的《被光偷走的人》也將於12月13號上映。黃渤作為內地最具實力的中生代之一,票房號召力極其強大,《誤殺》的票房壓力不小。

電影觀後感 篇21

看了《雷鋒》這部電影,雷鋒叔叔的善良、樂於助人的品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還聽過這樣的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電影中有一個鏡頭。一個星期天,雷鋒叔叔的戰友王大力把所有戰士們的襪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鋒叔叔發現發現自己的衣服不見了,他就到處尋找。後來他在她找着了衣服襪子仍然沒找到。這時,王大力説:“雷鋒,你有那麼多存款,還這麼捨不得買一雙襪子。你瞧,你這雙襪子穿在腳上不嫌得難受?”雷鋒叔叔説:“這總比我以前光着腳上山砍柴強多了!”王大力又説:“那你不覺得丟臉嗎?千縫萬補的”“咱們軍人不是把襪子穿給別人看的。”從這幾句話,就已經體現出了雷鋒叔叔的節約精神。他每個月只有6元錢工資,他卻把錢存在銀行。

戰友王大力收到了一封家信,信中説他母親病了,家裏等着錢用。雷鋒知道這事後,就用王大力的名義靜靜地寄往了20元錢。當人民有困難時,雷鋒就挺身而出。遼陽市遭受了洪水災難,雷鋒把自己省吃儉用攢下的100元錢偷偷的捐給了災區的首長。

看了《雷鋒》這部電影以後,我覺得很自責。由於雷鋒叔叔這麼節約,我們還這麼大吃大喝。我以後要學習雷鋒叔叔學習,學習他的勤儉、樸素、樂於助人的優良品質!

電影觀後感 篇22

關於愛情。電影一開始營造的氛圍太美好了,一屋兩人三餐四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你有狗、有房子有生意就是最大的安全感。任何一個平凡人所能想到的幸福不過如此吧,哪怕我一個觀眾看完之後也只想讓時間停在這一刻。梅琳達出現的時候,我腦子第一反應是,哎?要開始了嗎?什麼出軌第三者墮胎離婚的戲碼又開始了嗎?結果一直到最後也沒進這個套路。電影裏每一個角色,都是温暖鑲邊,像多少年後回憶一生,我們會自動過濾掉那些糟心的人和事,只為那些值得的親愛的人留一個位置。如果説梅琳達是二人生活的輔助,那林太太就是二人愛情的港灣。兩個人很巧合地租了林太太的房子,很巧合地在一個陽光很好的下午,你吹着笛子我給你拿了一個橘子,很巧合地發現之前在北京也見過,很巧合地在賭場贏了那場以結婚為賭注的賭博,這大概就是愛情最可愛的樣子吧。

因為一旦你篤信對方就是對的人,當初的每一個偶然都像是命中註定。而在這看似平靜的幸福之流底下,一直埋着一條暗線:羅芸説她是運氣不好不會跟任何人結婚,林太太在二人結婚之夜思念逝去的丈夫,羅芸感歎説“半道上剩下的那個人,苦啊”,我猜到了什麼但不忍心往下想。我只知道在他們的愛情裏,有一個詞叫堅定。也許是因為沒有別的更優秀的男人女人出現,也許是選定了一個人之後就再也沒有餘光去注視別人,起碼在這場回憶裏,他們的眼裏只有彼此,他們的生活辛苦又平凡,守護着兩個人最普通但也最恆久的愛情。太多作品歌頌愛情的轟轟烈烈、死去活來,似乎已經沒有人在乎這種磐石蒲葦一般堅韌如絲的愛情。這種愛情,像不像木心的詩,像不像我們父母的愛情?如果對愛情有更多這樣靜水流深的詮釋,年輕人戀愛當中會不會少一些矯情做作和無理取鬧?如果人人都能明白愛情本該堅定,會不會少一些渣男渣女式的輕浮?影片温暖治癒,我的腦子裏不自覺出現了這些奇怪的思考……

關於生活。梅琳達的出現是影片氣氛的調節劑,也是一個對比鮮明的存在。不管是林太太還是隋東風羅芸,他們雖生活在國外,但還是過着中國人最傳統的日子。謀生是為了生活,總説我們攢攢錢就能去幹什麼,結果到最後還是把謀生過成了生活的全部。這謀生,是有所愛相陪,是有無盡期待,已經是我們最好的滿足。梅琳達不做老闆,只是一個服務生,她攢了錢就離開去非洲、去挪威、去看這個廣闊的世界,然後她支教、打工、再回來當服務生,開始下一個攢錢出去看世界的輪迴。我們沒有辦法評判哪種生活方式更好,但我們似乎都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前一種。在我們眼裏,“流浪”總是比“安穩”要可怕的詞彙。但每每看着電影聽着故事的時候,我們似乎又會在心裏默默打上一個問號。這問號的時效,也差不多就是那個電影那篇故事的長度,故事結束了,生活回來了,問號也就消失了。

我們總寄希望於未來,現在不花錢是為了將來,現在不享受是為了將來,只有羅芸知道自己大概沒有多久的將來了,於是她問“你有沒有想過換一種生活”,於是她許願“把我們的餐館毀掉”。隋東風是好男人的典範,他一直説再等等,等我們攢攢錢,就帶你去想去的地方。所以我們到了什麼程度的將來,才會允許自己改變生活方式呢?更可怕的可能是等到時間真的到了,可是遵循了一輩子的生活方式卻改不掉了吧?

關於變故和離別。我不覺得這個電影裏,狗狗患了癌症,林太太也在睡夢中安詳離開,羅芸後來得病去世,是所謂的套路。我們日常生活裏的變故能有哪些?生老病死,人之常事,誰沒有經歷過自家或朋友家失去寵物,誰沒有經歷過自家或朋友家親人離世?人世一遭總有這樣一個終點,哪怕擁有再温暖的一生,也逃不過這最後的結局。沒有撕心裂肺痛哭流涕,也沒有醫學奇蹟和靈魂重生,我們看到的就是人生最常見的變故與離別,悄無聲息但無法抗拒。 變故總是破壞一個平衡態,讓我們重新達到另外一個平衡態。一生中的前半段,“變故”普遍是隨着自己的努力而來,讓平衡態越來越好,到了一生中的後半段,“變故”更多的是隨着時間和命運的安排而來,平衡態伴着歎息變得越來越孤獨無力。但等我們回想起羅芸(或我們自己)這温暖的一生,總覺得,愛情依然美好,活着還是有希望。

那就好。

電影觀後感 篇23

展示了導演才華和電影技巧,這是我國電影全新類型片,劇本融入心理博弈的反偵視角的"另類",演繹探案和洗罪的搏鬥,反傳統的足夠吊人胃口!由善良老實本分的"小蘋果"李維傑護犢誤殺引發,李利用博覽電影習得的推理分析和探案心理學技巧想方設法為自己脱身,為了承擔養家護家的職責,從理性角度刻意和天真,要求通過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細節化特寫化和家庭關係紐帶煽情化構設並配合出色的音效供給給觀眾強烈的"同受"感、衝擊感和帶入感。

選角上,肖央形象人設完全符合這個角色,重點演繹忠厚但持堅和舉重又若輕的感覺,而陳沖的強大"反派氣場"的影片內容堅挺的關鍵和成功點,威儀瀟灑的職業裝讓人不寒而慄,晦暗淅瀝雨天掘墓的蕭肅場景和李對羣眾和輿論形成排山倒海的工具化利用將劇情推向高潮,讓人很爽,描寫主人公心理的沉穩精細冷靜智謀和對事件發展的牽引能力,而妻子和局長的一撇充滿"原來如此"的含義,反襯這一效果。

片中提到的"蒙太奇",李相當於小範圍和大範圍中玩了兩次蒙太奇,後一次相當"致命"的民意認知強化策略讓警察等公權機構站在吸引來民眾的對立面,點燃沉珂舊疾的民怨和官民矛盾,道德綁架甚至政治倫理綁架,剝奪此案就事論事解決的可能性,這是為什麼故事背景選取發生在泰國亦或緬甸等等國家的緣由,那裏的官僚腐敗,公權私用很普遍,法制不健全,基層執法人員素質低下,社會不公平矛盾大,上層社會的政治名利化和下層民眾的疾苦日常鮮明反差,但這可能引發或被利用形成醜化諷刺他國的觀感,況且泰國同中國關係和睦!影片最後,扭轉了畸形的善惡站位,李善始"善"終,大善是善,小惡也能致罪,誤殺始終也是殺,而犯罪就是犯罪,不能"對等抵扣"和折算的,"白白"浪費了整個艱辛驚心動魄的脱罪歷程,稍顯"可惜"!托出了,價值層面的反思乾貨,李和妻子都露出瞭如釋重負的微笑,燦爛而輕鬆,一掃之前的提心吊膽和膽戰心驚!因為這一切,一家人的心,父和女的心重新聚攏!

電影觀後感 篇24

電影的主題是校園霸凌,比較沉重,很能引起人的思考,觀後每個人都要想想自己的以前或者未來。但沉重背後也有温柔的一面,男女主之間的守護,這份感情的純粹多次當觀眾淚目。

一個因為意外,看到一些實情,因為不想顛倒黑白被欺負。一個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陰暗裏,心裏卻一直堅信有份美好。他倆相遇,一個保護美好,一個保護那個保護美好的人。但實則都在保護這個世界醜惡下面唯一的美好。

全篇看似念念是那個最需要保護的人,讓人感覺心疼。但我想説,那個叫小北的孩子,他更需要愛,他更需要人保護,他也只不過是看似堅強。他倆在家那段,痛苦又帶着美好。小北躺在牀上側身留下的眼淚,有説不出的痛苦和堅毅,那是一個看似壞小夥卻比那些懂事的好孩子都要好的孩子,不忍為他留下揪心,疼愛的眼淚。

最後頂下罪名,也只為保護那個保護美好的女孩,讓她幸福。可是他從頭到尾都一直善良,守護這個世界他想要的美好,卻沒有給他這樣的保護。倔強得讓人心疼,此時已泣不成聲。如果可以,我選擇保護那個叫小北的男孩,告訴他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美好,你堅守的那份美好也有很多人去保護。

人物都很立體真實,每個人都有他善的一面壞的一面,壞人也有善的一面,而且也有作惡原因。校園欺凌,孩童青春時期的經歷影響着每一個少年。這個世界是不堪的,有欺凌有辱罵,但這個世界更可以是美好的相信的,可以有少年的我們守護彼此,有温暖的家庭愛護着,有大愛的社會包容着。

這個世界可以是大愛,是包容,是給予,是相信,是美好……

電影觀後感 篇25

片中,肖央飾演的李維傑與譚卓飾演的妻子阿玉到泰國打拼多年,膝下育有兩個女兒,一家人的生活和平美好。然而,平靜的生活突然被打破,李維傑的大女兒被陳沖飾演的督察長的兒子強暴,因反抗誤殺對方。為保護家人,李維傑埋屍掩蓋一切證據,利用“時空剪輯”的蒙太奇手法,與警察鬥智鬥勇。

談及拍攝起因,陳思誠説,導演柯汶利曾與他合作網劇《唐人街探案》,二人一直有合作想法。《誤殺》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但陳思誠認為,影片可以有更多表達。

當被問及為何選擇肖央出演男主角,陳思誠説,他認為肖央是一個多元化的演員。“肖央不是那種容易被固定的演員,他可以兼顧幽默、深沉、可愛、狡黠等特點,如果他身上有角色的某種特質,我們把它喚醒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