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全家福心得體會3篇

《全家福》不是一部普通的反腐倡廉戲劇,其在故事安排及主題表達上都有別於此前的同類戲劇,過去的反腐倡廉戲劇往往都是以塑造英雄人物為主線來進行表演的,而《全家福》則是另闢蹊徑。下面是本站帶來的戲曲全家福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戲曲全家福心得體會3篇

篇一:戲曲全家福心得體會

12月11日,全省優秀廉政戲劇巡演濮陽演出活動啟動儀式在市警示教育基地舉行,濮陽市公路局組織幹部職工觀看了廉政豫劇《全家福》,接受了一場生動而又深刻的廉政教育。

該劇講述了海外留學的韓琳琳回國結婚,卻恰逢擔任常務副市長的父親韓英傑因經濟問題被“雙規”。一張30年前的“全家福”照片,引出了一個農民家庭兩代人令人感歎唏噓的奮鬥史。一個曾經讓家庭和親人引為驕傲的“勵志明星”、“成功典範”,卻在金錢、女人的誘惑下跌入了貪腐的深淵。巨大的震動和落差,引起了韓琳琳痛苦的反思和追尋。

當演員們唱出了“功是功,過是過,查到誰絕不留情”、“在反腐敗的問題上,我們黨沒有退路”

時,熱烈的掌聲將現場音樂都淹沒了。

《全家福》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在反腐題材戲劇中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突破性,全劇以一個家庭兩代人的艱辛奮鬥為背景,展示了腐敗罪行對當事者個人命運和家庭親人的毀滅性代價。

“貪腐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在監獄裏深深地懺悔,留給親人無法磨滅的傷痛,每個人都應該警醒。”

濮陽市公路局職工雷學民觀後説。

篇二:戲曲全家福心得體會

最近我花了十幾天的時間,在網上觀看了30集電視劇《全家福》,感受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劇中的兩個家庭組合成了一個“小分隊”,七口人六個姓,從此開始共同走上了一段既充滿温馨、又飽嘗艱辛的人生路。

我竟然迷上了這部電視連續劇!或許很多瞭解我的人都會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因為記得在我讀書的時候我是最不喜歡追連續劇的了,可現在為什麼變得這樣迷戀連我自己也有點搞不清楚了。或許那就好像某個人所説的那樣,因為現實生活中缺少某種東西,所以就想辦法在虛擬的世界裏補償吧!其實有時候覺得看電視劇除了可以消磨時間之外,真的還可以讓我在心靈上有很多震憾和感觸!……

30年前,某小城的紡織女工張紅秀與退伍軍人周天平在患難中結為夫婦,在這個大家庭中,隨着年代的更替,圍繞着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這些生活中的繁瑣之事,每個成員的不同個性在相互衝撞着,由此繁衍出一個又一個衝突,其過程和結果有時候令人啼笑皆非;而正是由於每個人心底深處的善良,使得這一家人在磕磕碰碰中一步步走得更近,他們相互温暖着、攙扶着、鼓勵着,步履艱難走到了今天。

這部電視劇的結尾也很完美,80歲的老奶奶也有了新的工作,當上了紅秀養老院的院長,那個開心的鏡頭讓人回味。這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員從生活中悟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艱難困苦並不可怕,善良、寬容、健康和愛才是最為寶貴並值得永遠堅守的財富,才是真正意義的“全家福”。

我是一個喜歡懷念的人,總是糾纏在回憶裏,無法將心挪移。在每一次提筆想要寫下感觸的時候,總喜歡為自己沏一杯清茶,淡淡的茶香,繞在我的身旁,讓我的思緒隨着這清新的香氣,縈繞出屬於那份心靈悠然的靜謐。

我總在回味着曾經的美好,總是在過去的時光裏走不出來,因為我可以在夜闌人靜的時候,靜靜地想念。當一個人擁有了一份思念和幻想,也不失為一種愉悦和欣慰,如果沒有牽掛,那麼,生存也就變成了機械。

打開塵封已久的回憶,你可以試着一點一滴去記起,不必逃離,更不必刻意刪除一些記憶,我們都是活在明天的曾經裏,哪一天沒有快樂?哪一天沒有辛酸和不羈?曾經的美,像篩子一樣,篩選着我們的過往,是幸福?還是失望?都是那最美的曾經,那曾擁有過、品嚐過、回味過的痕跡,正由於你、我、他的那些曼妙而精彩的曾經,才塗抹出今天的燦爛。縱使憂傷,也是一種精彩!

篇三:戲曲全家福心得體會

根據葉廣岑小説改編、任鳴導演、馮遠征樑丹妮主演的話劇《全家福》是一部很“人藝”的劇,我對人藝其實瞭解不多,但還是能感受到所謂的人藝風格,我自己把它定義為:“蕩氣迴腸”,人藝的經典劇應該都具有這樣的特徵(我自己總結的而已)。首先它們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主旋律的特徵,《全家福》就是這樣。

《全家福》講述的是一代古建人代表王滿堂在時代變遷中(從解放前夕到二十一世紀初)發生的家庭故事,同樣是借人物故事奏時代交響。我首先感覺到的是,這部戲只有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才可能產生。作為古建築這一話題很長時間是被人忽視的,就像其它的中華傳統文化受到時代的忽視冷落一樣,但自從本世紀初,很多文化人不斷奔走呼籲,終於,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護,這些我們從電視上和身邊都能感受到,這一點很讓人欣慰,但這遠遠不夠,仍然有許多人還是不能理解保護這些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在新城市的建設進行曲中仍然能聽到藴含寶貴傳統文化精髓的古老建築令人唏噓的低沉悲歌。

説到這,我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在我眼中就是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偉大的戰士——馮驥才,這位曾經的才子作家、畫家,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城市保護和民間文化遺產搶救上,作為政協委員,他不斷吶喊,作為一個具有民族責任感的知識分子、文化人和社會活動家,他身體力行,足跡踏遍祖國城鄉,為城市保護和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做出了他所能做的一切。説到他我就有點激動,因為我也是一個非常熱愛中國民間藝術的人,和在高層存在的傳統藝術相比,民間文化更需要保護和挖掘,也更具有文化意義(沒跑題吧?趕緊回來),因為它們多存在於不引人注目的角落,就像《全家福》中的那扇影壁,將自己的魅力隱在那深深的衚衕中(生轉回來了,呵呵~)...

正因了我的這種情懷,所以這部戲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它的現實意義,我們終於欣喜的看到在國家的大劇場裏,我們可以肯定風水先生存在的價值(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可以認同為一扇影壁而痛哭失聲的民間藝人,甚至為他寫傳!角落裏的咿呀小曲終於被唱成了主旋律!這樣的內容在上世紀及以前的舞台上似乎是不可能出現的。而現實社會中,王滿堂只是這些應該屬於國家保護“動物”的民間藝人中的一員,還是運氣比較好的,有更多的老藝人們在貧困中默默離去,帶着他們絕世的手藝~